-
1 # 使用者58686531390
-
2 # hopeAPP測試阿飛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後嗣旺。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永不落。這位姑娘要出嫁,齊心協手家和睦。
<賞析>
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豔,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寫過《詩經通論》的清代學者姚際恆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並非過當的稱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裡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你看,多麼美好。這種情緒,這種祝願,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點,這首詩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豔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這首詩,祝賀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賀人新婚的詩那樣,或者誇耀男方家世如何顯赫,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確實高人一等。這讓我們想起孔子稱讚《詩經》的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的話內容當然十分豐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這樣一種思想呢?陳子展先生說:“辛亥革命以後,我還看見鄉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國風選譯》)聯絡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農民娶親“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寫法也很講究。看似只變換了幾個字,反覆詠唱,實際上作者是很為用心的。頭一章寫“花”,二章寫“實”,三章寫“葉”,利用桃樹的三變,表達了三層不同的意思。寫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麗;寫實,寫葉,不是讓讀者想得更多更遠嗎?密密麻麻的桃子,鬱鬱蔥蔥的桃葉,真是一派興旺景象啊!
這首詩不難懂,但其中蘊藏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探討。
一個問題是,什麼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很美,豔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關於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了爭論。伍舉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國語·楚語》)很清楚,伍舉的觀點是“無害即是美”,也就是說,善就是美。而且要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無害。這種觀點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善”與“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實際上賦予了美以強烈的政治、倫理意義。“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那意思是說,統治者重賦厚斂,浪費人力、物力,縱慾無度,就不是美。應該說,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但它否定了“善”與“美”的差別,否定了美的相對獨立性,它不承認“目觀”之美,是其嚴重侷限。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孔子也持著這樣一種美學觀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他讚賞“詩三百”,根本原因是因為“無邪”。他高度評價《關雎》之美,是因為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合於善的要求。在評價人時,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善與美,善是主導方面。甚至連選擇住處,孔子也說:“里仁為美。”(《論語·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見,孔子關於美的判斷,都是以善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學觀,畢竟是前進了。它已經不同於伍舉的觀點,已經開始把美與善區別開來,作為不同的兩個標準來使用了。“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當然,透過對《韶》與《武》的評價,還是可以看出,“盡美”雖然被賦予在“盡善”之外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地位,但只是“盡美”,還不能說是美,“盡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們回頭再來看看《桃夭》篇,對它所反映的美學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豔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過是“目觀”之美,這還只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只有具備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美的具體內容不僅僅是“豔如桃花”,還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與善之結合,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觀念呢?先秦人為什麼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麼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還不僅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說在整部《詩經》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義上說,《詩經》是把這方面的內容放在頭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說它在《詩經》中的地位是很為突出的。如果我們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內容擺一擺,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問題,在《詩經》中確實是佔有無與倫比的地位。
hope時間膠囊
hope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可以穿越時空遇見未來,讓每天充滿期待和驚喜。
在hope裡埋下時間膠囊,指定好開啟的日期或者地點。等到了那天,或者去了那個地點,開啟膠囊的你會收穫滿滿的感動和驚喜。
-
3 # 閒人馬二姐666
《詩經》中的《桃夭》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歌,這是一首對待嫁新娘的祝福的詩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第一段:
桃之夭夭:像桃樹一樣婀娜多姿的姑娘啊!
灼灼其華:打扮成新娘像桃花一樣美麗明豔!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姑娘嫁到了婆家她和她的丈夫一定會組合成幸福的家庭。
第二段:
桃之夭夭:像桃樹一樣婀娜多姿的姑娘啊!
有蕡其實:一定會象桃樹結滿果實一樣子孫滿堂!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她嫁到了婆家一定會給婆家帶去幸福的!
第三段
桃之夭夭:像桃樹一樣婀娜多姿的姑娘啊!
其葉蓁蓁:她將來的家庭一定會像茂盛的桃樹希望興旺繁榮!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她嫁到婆家後一定把幸福帶給她家裡的所有人!
古代女子成年後會在家庭以外蓋一間房屋,這就叫做家。為的是方便和自己中意的男子約會。類似於走婚!
過去居住的地方叫做室,也就是過去中間是廳,廳兩旁叫室。女方嫁到男方去就住到室內。
這是寫《桃夭》的作者那時候的叫法,和現代不太一樣!
總之這首詩是以桃樹的開花,結果,繁茂比喻女子的結婚,生子,家庭生活。對女子婚姻的美好祝福在這首詩中抒發的淋漓盡致!
-
4 # 冰糖148138879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先秦·佚名《詩經·桃夭》
最美不過三月天,山野萌動,瀲灩紛爭,緋紅隨風興起,朵朵桃花多麼明豔動人啊。姑娘要出嫁了,如斯美好點點映照門楣,恰似未來生機無限。
一年最好春來早,山色波瀾,明媚輕漾,晴川流光四溢,桃樹累累碩果多麼嬌豔欲滴啊。姑娘要出嫁了,如斯風姿綽綽高照門庭,不是希冀迎面來麼。
人間極美三月天,早天裡春光跌宕,雲蒸霞蔚,叢生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啊!姑娘快出嫁呢,如斯青春活潑點亮門堂光彩,和和美美日子已起航!
唐代大詩人杜甫道:“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看來,這春日桃花儼然是詩人筆下的座上賓呢。
詩佛王維也曾作:“桃花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桃花與雨,桃紅與翠綠,碧水煙柳下,總會伴隨春風如沐般的清新和氣息撲鼻而來,溺滿胸腔,這就是春色盎然,七彩流光中蕩槳野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這句吟哦春天的名句更是千古傳揚。
桃花,春天的使者也。桃花,賦予了人間三月天美好的憧憬,還有那些流連忘返的想象。
關於桃花,桃花的美、嬌、豔、媚,古今往來對其讚美和歌詠的詩詞歌賦比比皆是,其中一首《桃夭》佔據著一席之地,風采獨享。何以這樣認定?
清代學者姚際恆曾讚譽道,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由此來看,《桃夭》不但脫穎而出,且獨佔鰲頭,其緣由極為簡單,正如清代女詩人柳如是說的那樣:“桃花得氣美人中”,將桃花喻作美人,即是“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幅極美的春日長卷於此展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如此描摹桃花美好,堪稱千古一絕!“夭夭”有形,妖嬈著,芬芳著,窈窕著,嫵媚著款款含笑而來,野趣而雅緻,有小家碧玉的靈秀,有大家閨秀的婉約,亦有天上仙子的盈然,Sunny而動感。“灼灼”有澤,“膚色”極有彈性,光豔粉嫩,靚麗惹眼,讓人心生遐思和流連忘返。她是放肆的,招展的,自由著不管不顧的。如若桃花真是一位佳麗,她會是一位好姑娘、一位好妻子麼?
看看《桃夭》是如何說的。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位美麗的姑娘,她要出嫁了,將歡笑和美好帶到夫家,從此家中瀰漫笑聲朗朗,洋溢幸福滿滿。她的熱情似火如三月熾熱的豔陽,普照門庭亮堂暖融,如此桃花美人,誰不愛呢!詩人不餘遺力的褒獎和稱頌,刻畫出了一位朝氣蓬勃、青春無限、美麗大方的即將出嫁的好姑娘形象,難免會激發對其產生探究的慾望,到底怎樣一位美人兒,讓詩人讚不絕口。
《桃夭》繼續道:“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原來,這位姑娘不但姿容絕世芳華,而且還兼具好涵養、好德行、好情操等優秀品格。從“蕡”“實”“葉”“蓁”等詞彙中得知,桃樹不但長得非常壯盛,而且碩果累累,枝繁葉茂,生命發達而生機勃勃。這不是在說姑娘於室於家麼!其人美在善、斂、實、誠、達、立,不管從“上下、大小、內外、遠近”哪個角度審視,她都是豐滿而瑩潤的,優美也嫻雅的,美好一覽無遺。
一首現代歌曲《桃花謠》唱道:“桃花美/桃花豔/開在那三月間/桃花兒紅女兒嬌/夢兒飛滿天/女兒夢/飛滿天/相約一年年……”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美亦在。
桃花是美人的化身和載體,美人有桃花的性情和品質,桃花美人,相得益彰。
若往深層次探究和理解,其實《桃夭》教會了人們如何以美學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哲人的思想發現人事物之間的密切關聯,以詩人的天真歌詠世間萬物的美好。同時,《桃夭》也在告訴人們如何擇偶,如何興家,如何將善良、活潑、團結、和睦貫穿於生活中;如何以青春的姿態,愛情的甜蜜,堅定的信念運用到日子經營中,促進家庭和諧,永葆花團錦簇。
唐代詩人崔護說:“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題都城南莊》傳唱至今,依舊動人心扉。其耳熟能詳的背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感染著後來人?
據說,這是一段美麗的“桃花緣”,以桃花為線索伏脈千里,縱貫於詩中和情節裡。
這一年春天,才情出眾的詩人崔護參加了在長安舉行的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為了抒懷鬱結,排遣無奈,性情孤傲的他選擇了遠離都市繁華,來到近郊散心遊弋。這一天,走了不少路程的崔護竟然不知不覺中迷失了方向,正在懊惱時,前方忽然出現了一片桃林,四野桃花招展得燦爛含笑,清風和煦,心懷頓開,這真是意外的驚喜啊!此時,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陡然歡心,徑自朝林中快步走去,正是花好逢君時,桃林中芬芳馥郁,蜜蜂來來回回地採摘甜蜜,蝴蝶翩遷,成雙成對嬉戲在桃樹下,她們時而駐足,時而追逐,時而飛入叢中不見。好一個人間仙境,好一方世外桃源,崔護心裡暗歎道。不知不覺中已入桃花林深處,而桃花一簇簇更豔中,風兒輕柔拂過枝頭,一陣花香醉倒人心懷。這是到哪兒呢?崔護漫步在和風微香裡,心裡問道。但見不遠拐角處,露出半截牆垣來,有桃花探出幾枝。他趕緊連續幾步上前,面前出現一道門扉半掩,不由輕快起來,走了這麼久,還真渴了,不如討些水喝,歇歇腳再回城吧。
於是,他叩響院門問道:“有人在麼?小生路過此地,煩擾求些水喝?”
稍許,伴著“吱呀”一聲,門開了。崔護眼前,出現了一位妙齡少女,一身素裝,清麗出塵,眉眼清亮,十分脫俗。在這偏僻的鄉間,有如此美好女子,崔護倍感驚訝,當他再次說明來意時,少女見來人並無惡意,便將其引進小院落座,並從廚房裡盛上清水一碗,遞到他手上。崔護一邊靜靜地喝著水,一邊悄悄地打量著院子,四處乾淨整潔,窗戶明亮,家中收拾得妥妥帖帖,足見其心靈手巧。少女安靜而立,溫婉嫻雅,並不打擾他喝水,此時此刻,院落中靜逸得出奇,崔護恍惚回到了家中,離鄉多時,這一刻的溫暖不是自己魂牽夢縈的那份缺失麼!
恰似無聲勝有聲。女子輕輕地揉捏著衣角,面若桃花,聘婷的模樣宛若牆外分外妖嬈的桃紅,不覺讓人痴醉。
女子望著遠方,崔護望著女子,眼前一幕情景,猶如一幅靜逸的山水油畫,斑斕深重,色彩迷離。如果有一首詩能綜述此刻的情景,那便是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雖然崔護和女子並不是樓下樓上的相處位置,不過其中意境和感想便是如此吧。。
兩人這樣獨處,再久些便不合禮教時宜,於是,崔護只得作揖告辭。回首時,他見少女盈盈立於桃樹下,眉目間縈繞著絲絲淡淡的惆悵。
第二年桃花又開,但見漫山遍野的粉紅點點,崔護不由想起那位美麗的少女,她是否還倚在桃花樹下,望向遠方,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想到這裡,崔護心動了,他趕緊循著去年的路徑,經過千辛萬苦找到了少女家,卻只見人去院空,一位老者告訴他:“自從與他相遇後,少女茶飯不思,相思成疾,已然去世。”
帶著無限的哀思和悲傷,崔護題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題都城南莊》,以紀念這次意外的美麗的相遇。
當然,故事還有另一個完美版本,傳說崔護趕到少女家時,剛好遇見病逝的少女下葬,因崔護的及時到來,上蒼感應其真誠愛慕,將少女從棺木中喚醒,成全了這段愛情故事,再續“桃花緣”。
縱觀古今詩人,在他們筆下,桃花是美麗女子的Phantom,是美好愛情的象徵,桃花還是世間美好事物的最佳載體。
此時,正值“桃花簾外春意暖,桃花簾內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一年三月三,正好與你相約時。
愛情解語:【愛的美滿是生命的豐盈】《桃夭》得氣美人中,完美的愛情,完整的婚姻,完勝的生活,猶如人面桃花相映紅,最美不過生命的豐沛、豐盛、豐美。花一樣的年紀,恣意綻放,康健、活潑、快樂,這是人生最美麗最純潔的圓熟,學會打扮日子,經營時光,桃花便會永遠開在心田上,從不會凋零。
回覆列表
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1],灼灼[2]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3]其實。之子于歸,宜[4]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5]。之子于歸,宜其家人[6]。
【註釋】
[1]夭夭:絢麗茂盛的樣子。[2]灼灼:鮮明的樣子。[3]蕡:果實碩果累累的樣子。[4]宜:適合,適當。[5]蓁蓁:樹葉茂盛的樣子。[6]家人:該女子夫家的人。
【譯文】
桃樹枝兒多茂盛,桃花朵朵好鮮明。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美滿天做媒。
桃樹枝兒多茂盛,果實繁多又甘甜。姑娘就要出嫁了,定成和諧好家庭。
桃樹枝兒多茂盛,它的葉兒密密蓬。姑娘今日出嫁了,幸福美滿大家庭。
【評析】
這是一首祝賀婚姻的詩,每章都用茂盛的桃樹起興。用桃樹的枝、花、葉、果來襯托新娘的美麗、壯碩和朝氣蓬勃。
全詩更是採用了疊嶂復唱的手法,用疊句來突顯出輕快的旋律,形成一幅有花有人、有聲有色、情景交融的美好畫面,更反映了古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古代詩詞小說中的“面若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依舊笑春風”等詞語也是受了《桃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