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悟在吾心
-
2 # 就這樣的晴天
建文水平真的不行,要是他繼續當下去,把幾個藩王都擼了,蒙古軍隊入侵,那大明的未來很難說。
建文應該是沒有死的,《明朝那些事》裡有過考證,估計是在哪個小山村,或者寺廟裡孤獨終老,這也是好的結局了。
建文下臺,對整個大明來說是好事。
-
3 # 憤怒野虎
這個問題,還需影視劇導演回答合式。
你請影視劇導演,編拍一部影視劇,按你的想法編劇,再讓建文帝穿越到現在。就可獲得你需答案。
又或者,請精神科醫生運用催眠法,讓你入眠。回到明朝建文帝時代,詢問一下他的去處。
-
4 # 靜夜思160519196
往深山老林或者十萬大山裡一躲,鬼才找得到。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就逃到貴州,最後是他自己餓的不行下山找吃的才被抓起來,這還是因為他好吃懶做,不學無術,如果換一個機靈點,有些貝爺天賦的,藏個幾十年毫無問題。
-
5 # 靈魂的感觸
對於這個謎題,我很久之前便有過探索,在查閱了許多史料,收集了多方證據之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朱允炆當年並沒在南京被火燒死,而是逃離了南京,而他最後的歸宿是隱居在了貴州安順。下面我將從史料記載,高峰寺藏身洞碑文以及百年來難以破解的貴州安順“紅崖天書”之謎來向大家揭秘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的最終歸宿!
建文帝沒死於南京的三大理由建文帝沒有陵墓。崇禎皇帝曾親口說過建文帝無陵,在正史文獻中也確實沒有關於建文帝陵寢的記載。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雖說建文帝敗給了自己的叔叔丟了江山,但畢竟也是大明朝的皇帝,若是戰死,作為勝利者的叔叔朱棣即使不以皇帝之禮將其厚葬,但也不至於連個陵墓都不給他吧?這失的難道不是他老朱家的面子?所以雖然當年朱棣說建文帝在南京皇宮中被火燒死,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罷了!難道他連給當過皇帝的侄子一個厚葬的胸襟都沒有?顯然不合情理。在《明史恭閔帝》中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在《明史紀事本末》中也有關建文帝紀聞的記載,其中說到建文帝出走在前,宮中火起在後,實施了“金蟬脫殼計”。高峰寺藏身洞碑文記載據《平壩縣誌》記載(平壩縣位於貴州安順境內):高峰山寺內齋堂的地下有一個藏身洞,洞底有一塊石碑上刻有銘文"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而寺中另一石碑也有記載說:高峰寺建於洪武七年,開山僧為秀峰大師,他於永樂四年七月收留過建文帝!而這些也被山東大學的劉樂一教授進行了實地考證,劉教授在實地考證期間,高峰寺的和尚覺銳還出示一幅“大明皇帝建文遺像”照片,此“遺像”系工筆寫真,為丹青妙手所繪,這些與明末野史所載建文帝出逃時剃髮為僧,後以僧人面貌雲遊四海的說法十分吻合。
在《平壩縣誌》上還有一記載:高峰山寺懸壁處,有“西來面壁”石刻!其中這“西”令人困惑,但聯絡到永樂(朱棣)時明朝的傳國璽丟失了,不免讓人一驚,“西”——“璽”,這玉璽是不是被建文帝帶到了高峰寺呢?
貴州安順“紅崖天書”破譯,討燕檄詔之說位於貴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曬甲山上的“紅崖天書”,其中所寫的內容,又是何人所寫,之明初被發現起,一直引來無數人的猜測,但數百年來都沒有出現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直到如今,終於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法,那便是討燕檄詔之說,這個解說得益於學者林國恩歷經九年來的艱苦考證,他翻閱各種史料,古書記載,三上貴州,實地考證,最終將研究結果寫成10萬字論文,論述了討燕檄詔一說。他將上面的奇怪文字直譯為:
燕反之心,迫朕(皇龍)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段、毆、牢、殺子民),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斬首消滅)。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允(火+文)(御製)。
不得不說,這個說法確是比較合理,理由有二:
“紅崖天書”的位置和高峰寺所在之處不遠,都位於貴州安順市境內,這和建文帝隱居高峰寺之說相呼應!“紅崖天書”發現的時間在明初,在此之前並沒人發現,可見此書作於明初前後不久,和靖難之役發生的時間相當吻合。從種種證據來看,朱允炆當年並沒死在南京應該是無疑的!隨著貴州高峰寺藏身洞碑文以及“紅崖天書”之謎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也再一次證明了當年在靖難之役中失蹤的建文帝很有可能逃離南京,隱居在了貴州安順,出家為僧!
-
6 # 鳳雲祥瑞
建文帝上位之初確實有心作為一番,但生性過於軟弱,且沒有任何執政經驗。主要靠的是身邊三位儒家學者在旁指導,並深受他們的影響。凡事過於小心謹慎,以至於失去良機,與他的三位導師應該有著莫大的干係。
在削藩行動中,已解決掉了五個,剩下燕王朱棣時遲遲不動手。當時別說燕王朱棣,任何人都能明白當時的形勢,如果朱棣再不出手就會被滅。我想再傻的人,也不會座以待斃吧。正是建文帝的優柔寡斷,給了朱棣喘息的機會。有了充足的準備時間,才推翻了建文帝。
其實當初建文帝有很好的牌在手,那就是朱棣的三個兒子,剛開始是作為人質留在帝都。但經不住朱棣假稱病,要兒子回來看望的一再請求。竟然將他的兒子放了回去,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敗筆。朱棣沒有了顧忌,才有所作為。
從歷代的皇位之爭,向來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格局。從朱棣攻破京城後的行為來看,凡效忠於建文帝的大臣及家眷都沒有善終,剝皮、油炸等手段相當殘忍。你想這麼殘忍的對待建文帝的下屬,那對建文帝該有多大的恨意。他會放過建文帝嗎,更何況建文帝不死,他就不能名正言順的稱帝。
我想在這種情況下,換成誰都會對建文帝痛下殺手,但又不能對外宣稱是自己殺的皇帝,不能會引起冒天下之大不諱之嫌。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因為畢竟沒有證據。
根據官方史料記載,皇宮內有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但又找不到活人,朱棣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於戰亂,並很快稱帝。試想,當時京師已是朱棣的天下,堂堂的皇帝有可能逃脫嗎?
我說是朱棣殺了建文帝,那打死朱棣也不會承認這種不忠不孝的罵名。如果說建文帝還活著,同樣打死他也不會承認,那會給他名正言順的稱帝帶來不便。
反正一句話,是死是活都沒有任何證據可言,目前為止,還是一大懸案,我們只能以證據說話,不能隨便猜測。
-
7 # 耳機俱樂部小白
最簡單的答案往往就是最接近事實的,雖然絲毫不浪漫不花哨。我覺得可能性最大的還是他當時就燒死在宮中了。Over。因為沒有找到確切的屍體,古代也沒有屍體鑑別技術,加上中國民間喜歡對不確定的事情橫加鋪陳想象,就出來無數奇幻故事和傳說。但往往真相一點也不奇幻,就是最質樸而簡單的那個。
-
8 # 佳音有約
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昨晚明史中最為出名的未解之謎一直為後人爭論不休,下面我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
朱元璋再太子朱標去世後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也是猶豫不決,最後立朱允文為太子是為了權衡利弊,不想讓其他幾個藩王陷入相互爭儲的鬥爭中,但最後還是陷入了血雨腥風的鬥爭中,燕王打到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起火後不知所終,歷來有很多說法,關於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後何去何從,史學界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說他出家做了和尚,還有人說他去了南洋,謠言滿天飛,但是有一點很有能,建文帝他沒死,此後朱棣一直尋找建文帝下落,有兩種可能朱棣透過錦衣衛找到了朱允炆,並且朱棣和他見過面,叔侄二人見面後有過一次長談,會談結果和平結束,二人達成一致,維持現在的局面,朱棣繼續當他的皇帝,朱允炆不再露面,選擇一所寺廟出家,或者隱姓埋名過普通人的生活,永遠消失。第二、同樣是錦衣衛追查到朱允炆的蹤跡,朱允炆連帶兒子被秘密處死,而朝廷則繼續製造假象,四處尋訪朱允炆的蹤跡,甚至鄭和下西洋據說也與此事有關。
-
9 # 黑句本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著“祖訓”的幌子,藉口征討奸臣齊泰、黃子澄,發動“靖難之役”。他釋出了給朝廷的公開信,將矛頭指向“奸臣齊泰、黃子澄輩”,指責他們“包藏禍心,假陛下之威權,剪皇家之枝葉”。
面對燕王的挑戰,建文帝釋出詔書把朱棣“廢為庶人”,並遣長興侯耿炳文等率兵三十萬,往討其罪。
然而,形勢的發展大大出乎了預料,燕王的靖難軍節節勝利,朝廷方面處境頗為尷尬。參軍斷事高巍以“國朝處士”的名義上書燕王朱棣:“臣以為動干戈,孰若和解,使帝者復帝,王者復王,君臣之義大明,骨肉之親愈厚”,還說:“(大王)實欲效漢吳王倡七國,以誅晁錯為名,家必自毀,然後人毀之。”
此時的朝廷,除了蒼白無力地勸和,似乎已無招架之力。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朱棣率軍逼近南京,朱元璋的女兒(朱棣稱為“老姐姐公主”)來到陣前勸說朱棣:“這三四年動軍馬運糧食的百姓,死的多了。事都是一家的事,軍馬不要過江,回去,天下太平了,卻不好?”
朱棣怎可能聽得進去。
建文四年七月,燕王朱棣打進都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自焚而死,有的說出宮逃亡,眾說紛紜,迷茫混沌。
不管建文帝是死是活,在官方說法上,必須宣告建文帝已死,否則朱棣稱帝就不具備正當性、合法性。不光如此,為了否定建文帝的合法地位,表明自己非建文帝的繼承者,而是太祖高皇帝的繼承人,朱棣不僅不給建文帝上諡號,甚至不承認建文這個年號,把建文四年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當朱棣攻進南京時,建文帝到底經歷了什麼,是死了還是逃了,之所以迷霧重重,有一個重要原因,建文朝的朝廷檔案全部被朱棣銷燬了,取而代之的是肆意篡改後的《明成祖實錄》。
關於建文帝生死這一段,後來的《明成祖實錄》是這樣說的:靖難軍打到南京金川門,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
當太監把“建文君”的屍體從火中找出後,朱棣哭著說:果然如此痴呆,我來是為了扶翼你為善,你竟渾然不覺,走上絕路。
話音剛落,朱棣對建文舊臣便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大屠殺。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朱棣自己似乎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死了。永樂五年,朱棣派遣胡濙以尋訪張邋遢張三丰為幌子,暗中偵查建文帝的蹤跡,前後長達十四年之久。
胡回朝後,把打聽到的民間傳聞和蛛絲馬跡,向朱棣彙報。因為建文帝蹈海而去的說法很盛,朱棣又派鄭和,浮海下西洋,一半辦外交,一半繼續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可以說,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困擾了朱棣一輩子。
朱棣的後世子孫對建文帝的下落也很關心,明神宗朱翊鈞就是一例。他即位伊始,便下詔為建文朝盡節諸臣建造祠廟祭祀,並頒佈《苗裔恤錄》,對他們的後裔給予撫卹。
萬曆十五年(1574)十月十七日,他在文華殿與內閣大學士談起了建文帝,提出了一個思慮已久的問題:“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
內閣首輔張居正如實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間,忽於雲南郵壁上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為建文也。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
明神宗朱翊鈞對此很感興趣,又刨根問底,要張居正把建文帝在雲南驛站牆壁上的題詩,背給他聽。聽罷,慨然興嘆,又要張居正抄寫給他。全詩如下: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這首詩見於《明神宗實錄》,也見於孫承宗的《春明夢餘錄》,與建文帝的遭遇和氣質十分相符。
其實到了明朝中晚期,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已不再是忌諱話題,事實真相也逐步明朗。
不同尋常有意思的是,關於建文帝的下落,見於正史的和詳說於野史的,說法上大體一致。
明朝野史關於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記載,大體是這樣的——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吁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不如出走流亡。
少監王鉞提醒建文帝:高皇帝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開啟。
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找到這個紅色寶匣。開啟一看,裡面有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裡面還有和尚的袈裟、帽子、鞋子、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
按照度牒上所說的出城路線,建文帝一行人逃出南京,途徑吳江、襄陽,最後到了雲南。
當胡濙前往雲南偵查的訊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匆匆間,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又即位。皇帝換了好幾個,政治環境稍顯寬鬆後,正統五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定東行。
途中他在寺廟庵院的牆壁上題寫了三首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首“淪落江湖數十秋”。
巧得很,途中同寓所的一名和尚,偷到建文帝詩稿,跑到思恩知州那裡,大言不慚地說他就是建文帝。思恩知州大為驚訝,馬上報告藩司。
藩司下令把那和尚和建文帝一併逮捕,飛章報告朝廷。
當朝英宗命令將他們押解京城,由監察御史審問。
那和尚聲稱:年九十餘,且死,想葬於祖父陵墓旁。
御史反問: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而今正統五年,應當是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
後來查實,那和尚名叫楊應祥,鈞州白沙里人。
建文帝此時把實情告訴御史,御史上報皇帝,皇帝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來試探虛實。建文帝見到老太監,脫口而出大喊一聲:難道你不是吳亮?
吳亮故意說不是。
建文帝糾正說: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鵝,一片鵝肉掉在地上,你手裡拿著壺,趴在地上吧它吃掉了。
吳亮知道建文帝左腳趾有黑痣,檢視後果然,於是伏地痛哭,不能仰望。
一切落實後,英宗把建文帝迎入宮中養老,宮中稱他為“老佛”。
“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樹不封,成為一座無名之墓。
-
10 # 鯤鵬國學
兩種說法吧,一種說法是直接在靖難之役的時候給大火燒死了,但是燒死後的屍體也是不可辨認所以朱棣是不信的!還有一種說法 就是逃跑了,下南洋了,這也是朱棣之所以派鄭和下南(西)洋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朱棣覺得只要建文帝朱允炆不死,他的位置就不穩,他必須要找到建文帝的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正因為朱棣知道自己的位子是從自己的侄子那裡搶來的,這也是朱棣總感覺自己不是正統的原因所在,正因為如此,這也是激勵朱棣勵精圖治的最大原因,他要立德立言!
於是他就命人造了永樂大鐘,命解縉負責編纂永樂大典啊!有了這個立言,那麼就感覺自己的位子更正了!
而鄭和下南(西)洋,除了要尋找建文帝之外,更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讓遠方的國家知道大明的富庶,讓他們來朝覲大明,這樣就有了萬國來朝的跡象,這就是盛世的象徵啊,這也是朱棣證明自己是正統的一個重要措施啊,就像當年的唐朝的萬國來朝一樣!這才讓朱棣越來越有自信!
-
11 # 有得觀史
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後逃出的可能性非常大,其理由有三。
建文帝是個仁慈之人,不好生殺,這樣的人往往惜命,自殺可能性不大。建文帝當皇帝期間很少有殺人記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實際上是造反,對朱允炆來說他與朱棣之間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而他派耿炳文征討之時,還特意囑咐不要殺朱棣,以免讓他落得個殺叔的罪名。朱允炆的仁慈有點過了,和東郭先生差不多,仁慈得有點迂腐。這樣的人愛惜生命,不但愛惜別人的生命,也愛惜自己的生命,他不太可能像崇禎那樣做到君王死社稷。
朱允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他不是純粹的儒家知識分子,不具備儒家知識分子的傲骨。方孝儒是一代大儒,是建文帝的重臣,建文帝失敗後,朱棣請他出來效力他不幹,朱棣大怒要誅他九族,他說誅十族也不怕,結果朱棣真誅他十族。朱允炆並不是像方孝儒那樣有傲骨的儒家知識分子。南京危在旦夕,朱允炆向方孝儒請教是不是逃出南京,方孝儒的意見是不走,即便敗了,君王也應該死社稷。朱允炆問這個,說明他有逃離南京的想法。他年輕,他惜命,他不想死,這才更符合朱允炆的實際。
朱允炆要選擇君王死社稷,死的方法很多,可以像崇禎那樣上吊,也可以喝藥,還可以自刎,為什麼偏偏要把宮殿點著了燒死自己,這不合情理。朱允炆又沒有做錯事兒,為什麼要選擇自焚,把自己燒得面目全非呢?而且上吊、喝藥、自刎哪個不比自焚要體面得多。況且宮殿起火,宮殿內的人被燒成啥樣並不是被燒之人說了算的。宮殿被燒有一個過程,這期間人是會動的,求生的慾望會本能地啟動,被動地保護自己,大部分人是被煙燻死的,不是直接燒死的,是可以辨認的。即便是模樣模糊,從其他資訊也大致能推斷出來死者身份。所以宮殿起火,很可能是為了造成朱允炆已死的假象。朱棣要當皇帝,必須宣佈朱允炆已死,宣佈朱允炆已死他就不能公開地大張旗鼓的追殺了,這樣朱允炆逃離南京後,生存下來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朱允炆逃離南京穿的是和尚服,這比較合理,因為他爺爺朱元璋當過和尚,家裡存有僧衣是有可能的。和尚到寺裡避難也順理成章,所以豫有得對朱允炆出家一說比較認可。傳說朱允炆當和尚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湖南的新田大觀堡,一個是浙江東明寺。有專家考察出大觀堡是造假的,所以東明寺是建文帝朱允炆避難的地方可能性最大。
-
12 # 歷史小白菌灬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時皇太子朱標先於他去世,所以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世稱他為明惠帝,之後不久王朝內部發生了爭奪皇權的鬥爭,皇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動了著名的“靖康之難”,最終贏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不過在他帶領軍隊攻入北京時發現宮中大火沖天,原來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後來他也派人四處尋找,但哪裡都沒有朱允炆的影子,那麼這位“原皇帝”究竟去了哪裡吶?
死於大火這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說朱允炆在那場宮廷大火中去世,他看到自己叔叔燕王朱棣攻入北京,大勢已去,悲痛萬分下令焚燬王宮,攜帶自己妻子皇后馬氏入火自焚,燕王朱棣入宮後發現了被燒焦的屍體,八日後下葬,並派官員祭奠,自己輟朝三日以示哀悼,鄭和下西洋據說就是為了尋找朱允炆。
近代很多人都認同這種說法,建文帝朱允炆當時已經被圍困,他深知自己叔叔貪得無厭,自己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所以自焚讓朱棣遺臭萬年,不過燕王朱棣故意後來苦心尋找,給歷史留下了千古疑案。
經歷了幾百年後近代終於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在1978年南京太平門附近一家工廠新建廠房時發現了一個密道,這個地道就在曾經明皇宮旁邊,高度大約2.5米,寬度兩米,當年建文帝出逃很可能就是靠這條路線。為了求生,建文帝很可能放火燒了皇宮後使出“金蟬脫殼”從地道逃出。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還有很多說法,因為建文帝在位期間對朱元璋一些暴政實施修改,做了很多有益於百姓的好事,人們對他抱有同情心,而且朱棣上臺後用殘暴手段鎮壓反對派,人們更加懷念建文帝,更加關注朱允炆的死因,所以出現了很多以訛傳訛的說法。但到底是怎麼回事,還需要確鑿的歷史證據來證明。
-
13 # 步武堂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應該說到現在也是一個“未解之謎”。因為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傳說都沒有建文帝朱允炆確切的歸宿。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朱棣之後,關於建文帝的傳說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傳奇甚至是“離奇”。
明太祖朱元璋冊立的太子朱標沒能活到繼承皇位就撒手人寰,而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沒有在自己的其他皇子中選擇一位來冊立新太子,而是選擇了冊立朱標的長子(非嫡出)朱允炆為新太子,朱元璋的這個選擇其實也算是導致在他死後出現皇權爭奪的原因之一。
儘管朱元璋選擇皇孫為太子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他的那些能力還都不錯,勢力也很強大的皇子(親王)們爭奪太子之位帶來動亂,但是,朱元璋也應該清楚,他選擇的那個“仁義寬厚”的孫子朱允炆能不能成為他的那些虎視眈眈的兒子們的對手肯定是一個大問題。
事實證明,朱允炆還真的就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的對手。可惜的是書生氣質濃厚的朱允炆不但對他的叔叔們瞭解不夠,對自己的班底也是判斷失誤的。
他登基之後不久就開始高調的削藩,看似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地位,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但是最終導致他四叔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從北京一路打進南京順便把他這個“正牌子”皇帝給“清了”。
在朱棣軍隊和建文帝的軍隊打的非常膠著的時候,朱棣面對的形勢是比較不利的,但是朱棣有個太厲害的“謀士”,就是那個被稱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在他的建議之下,朱棣孤注一擲直搗南京。
這一招很厲害,南京城一破,朱允炆的氣場和光環就迅速消失,皇宮內的一場火災之後,留下的是四具已經燒的面目全非的屍體,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這是朱棣登基之後重新修訂的《明實錄》的記載,從此之後,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迷,一個至今難解的迷。很多人都在猜測和推斷建文帝的下落和歸宿,其實都是在內心深處有一個潛意識,那就是更希望建文帝還活著,並且是“與世無爭”的活著。
這肯定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朱棣自從坐上皇帝的寶座之後,他的“正統性”就一直是他自己的一個“軟肋”,他對方孝孺“誅十族”的極端懲罰,其實就是方孝孺在這個問題上不妥協的狠戳自己的軟肋的極端心虛的結果。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建文帝的歸宿就是一個太敏感的問題,我的猜想是建文帝朱允炆大機率是在那場火災中就已經死了,但是,朱棣是真的不敢讓建文帝死掉,如果這樣的話他這個“皇叔”就不然要揹負兩個他負擔不起的“歷史罪名”。
第一個罪名就是作為長輩逼死自己的親侄子,第二個罪名就是作為臣子逼死了“皇上”。
至少在建文帝下落不明之前,朱棣還是一個“臣”。如果建文帝死了,那朱棣就算是“弒君篡位”。
所以,從朱棣的角度來講,建文帝朱允炆必須活著,但必須失蹤,甚至永遠失蹤,這樣的話,他朱棣登上皇位寶座其實就是“清君側”的結果——建文帝自己放棄了皇位,放棄了江山社稷,而朱棣的行為算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假如真的建文帝還活著並且能夠找到其隱身之地的話,那麼知道建文帝的行蹤的人絕對不僅僅是某個姓胡的“密探”。
至於把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浩大行動解釋為去群找建文帝行蹤,就是既天真又浪漫的美好想象了。
在南京破城之時,建文帝很清楚自己大概會“生不如死”,皇宮裡的那一把火肯定不會是他自己放的,因為大機率的可能性是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死了,或自殺或他殺(南京皇宮裡面的太監們是第一個投降朱棣的勢力),但是,建文帝的死訊是絕對不能曝光,所以,一把火燒掉包括建文帝在內的幾個屍體,造成建文帝“畏罪潛逃”的假象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在野史故事當中,據說朱元璋預見到建文帝會不敵他的那個強悍的叔叔朱棣,所以給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了一個箱子,讓建文帝在最危急的時候開啟,可以保命。
建文帝果然就遇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當他開啟箱子的時候,裡面的錦囊妙計告訴他:放火燒了皇宮,趁亂逃出京城,隱姓埋名皈依佛門,了卻一生。箱子裡甚至有“度牒”和黃金(盤纏)。
這個故事演化出好多版本,但總的一點都是趨向於建文帝“皈依佛門”。但是,這肯定僅僅是故事。
對於朱棣來講,只有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死了,並且讓世人確認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死,而是主動放棄皇位,選擇“皈依佛門”,才能讓自己的皇位變得“正統”。
朱棣知道建文帝死了,但他還需要讓世人知道:他相信建文帝沒死,他一直在找,但至死他也沒有找到。
-
14 # 馨晨復語
朱允炆,朱元璋的世孫。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一直以來朱標都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合格的皇位繼承人。但是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朱元璋想象的那樣有序的進行下去,朱標在朱元璋尚在的時候便因身體不佳帶著朱元璋的意願去了陰曹地府。這件事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一時間讓朱元璋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朱標死後,朱元璋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把目光投入到了另一個人身上,這個人表示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朱允炆在朱元璋步入老年後,對朱元璋十分孝順。而且朱允炆的性格頗有他父親朱標的風範,朱允炆至幼熟讀儒學經書,同樣溫文爾雅,心胸寬大。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被立為皇長孫,洪武三十一年,合法的繼承了大統,成為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年號建文,故後世成他為建文帝。
朱允炆在沒有繼位之前在心中便一直有個疑慮,外敵入侵由藩王出兵抵禦外侵。但如果藩王造反勤王,又由誰來抵擋?直到繼位之後,他將他的三位師傅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引為自己的心腹,在與他們的合力之下做出了一個和之前歷史上同樣有過的一個重要的抉擇——削藩!也正是因為削藩,成了靖難之役的導火索。最終演變成了和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一場權利爭奪與生死較量的一場豪賭。賭注便是至高無上的權利與自己的這顆人頭,贏了便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主宰者,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利與榮耀,輸了便的賠上自己的這顆人頭。
期間的過程不在細說,最終的結果便是朱棣最終孤注一擲的突破了種種障礙,抵達京師直搗黃龍。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逼迫朱允炆退位或者朱允炆自殺讓自己來做這個天下的主宰者!最終他也得到了這個寶座,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建文帝帝在當時到底有沒有死?
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在朱棣攻破京師的時候,宮裡起火被大火燒死了!這個我也不是太相信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民間說法,說的是有聲有色。據說在燕軍入城,宮內一片混亂。建文帝見大勢已去,心神俱滅決定一死百了。這時候一個太監對朱允炆說:“皇上繼位之時,太祖曾給您留了個箱子,說在危難時刻才可以開啟,現在是開啟的時候了。”朱允炆開啟箱子後發現裡面有僧人的衣服,剃度的工具,還有逃跑的路線等等。然後朱允炆一干人等假扮和尚按著逃跑的路線逃走了。這個也不能相信,這些太戲劇話的東西更不可信。朱元璋怎麼能知道會有今天?實際上危機時刻能出現這樣好事的太少了,幾乎沒有。小說中的情節也不可能在朱允炆身上出現。這個不過是民間喝茶聊天中的閒話罷了,是沒有可信度的。
當然,建文帝沒死這個我還是相信的。因為朱棣之後一生的舉動讓我相信朱允炆沒有死掉!朱棣在攻破南京後,並沒有找到朱允炆,也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這無疑在朱棣的心裡埋了一個不安的種子。朱棣的皇位是造反得來的,而朱允炆是合法的繼承人。如果朱允炆沒有死在另一個地道振臂一呼,群臣分分相應一下,那我朱棣現在得到的這個位子也不一定能長久了。那只有一個辦法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這樣才能讓自己安心,否則後患還是有的。
於是朱棣在繼位之後,秘密的安排了一個人做了一個神秘的工作。這個人便是胡瀅!胡瀅這個人不是什麼名臣,也沒有做多大的官。但朱棣卻給他安排了一個特殊的工作——尋找仙人!這個仙人無疑便是建文帝,胡瀅沒有讓朱棣失望!十六年後,他訪遍了大小寺廟走過了所有的山川河流,費勁心力。最終他帶著結果回來了!
十六年後的一個深夜,他吵醒了朱棣並見到了朱棣,並且二人談論了很久。至於說了什麼話我們都不知道。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任何資料能知道他們說什麼了。在那個夜晚他找朱棣並不是找朱棣來說閒話來了,他的任務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次回來也不可能是給朱棣說沒有找到,因為這是一句廢話!朱棣也不可能聽他說這話。那麼他回來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他找到建文帝了。而且回來就是給朱棣說他和建文帝之間談論的內容,談論的內容無非只有一種!就是建文帝安心做一個普通百姓,讓朱棣安心的做一個好皇帝!
總而言之,建文帝沒有在當時攻破京師而死是有很大可能的!
回覆列表
可以肯定的是,建文帝沒死!至於去了哪裡,從已知的史料中(無論野史還是正史)沒有準確的定論,只能說是流落民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