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想當年,金國入侵宋朝,打到長江就成了強弩之末,只能和南宋對峙。可為什麼到了明朝末年,漢族軍隊根本擋不住清軍的入侵,坐等清軍統一?
9
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明朝末年為何沒有阻擋住清軍進攻?

    應該說,明朝不是毀滅於清軍,而葬送明朝的是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大西王”張獻忠,清軍入關前,李自成、張獻忠已經把明朝打得國力耗盡,分崩離析,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於北京景山懸樹自盡,明朝滅亡,李自成已經建立“大順”農民政權。

    當時,李自成是有實力能夠抵禦清軍的,若聯手鎮守山海關的擁有重兵險關的明總兵吳三桂,還應該是有勝算的。

    李自成招降吳三桂不成,前往征討,而吳三桂勾結清軍,側後夾擊李自成,李自成不敵,致使唯一可敵清軍的李自成潰敗,清軍長驅直入,策馬江南。

    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先將女真族人統一編為,以旗幟顏色劃分黃、藍、紅、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藍、鑲紅、鑲白四旗,旗幟鑲邊以故得名。八旗,為軍政合一組織體系,戰時為兵,平時生產的單位。

    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因而稱為滿八旗。但是,滿清欲進軍關內,入主中原帝國,僅靠幾百萬滿族人,對抗幾億漢族人,顯然力量不足。

    怎麼辦,首先,將盟友——蒙古族,編為蒙古八旗,增加軍事力量,主要是衛護北疆。

    但是,面對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力量還是不足,於是,又將收降的漢人軍隊,編為漢軍八旗,擴充軍事力量,併為南下的主要作戰力量。

    實踐證明,清軍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及南明政權,主要是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孫可望等漢軍衝鋒陷陣為主力的,因而得清廷賞識,全部授封王爵。

    僅供參考。

  • 2 # 老江20190909

    歷史白讀了?吳三桂叛變之前辮子軍進得了山海關?之前試過幾次從蒙古山西大同一線繞路進攻北京,結果補給線太長自己先扛不住了。

    至於辮子軍進關後為什麼那麼順利,呵呵,百度一下遼東佟氏和佟國維(沒錯就是佟大為的家族),看看這個漢奸世家為什麼能得到滿清特殊的恩寵,再看看四百年來這個垃圾家族出了多少漢奸,前兩年還出了教授間諜呢,這可是太平年代,還是精英階層,骨子裡的賣祖求榮本能,中國第一漢奸世家真是名不虛傳!

    辮子軍由佟家牽線前期勾搭晉商,後期策反以浙商為支撐的東林黨。晉商源源不斷為關外輸送兵器糧草,東林黨從朝堂和文化上腐蝕,玩得那叫一個溜啊!否則以關外貧瘠之地能支撐其幾十年連綿不斷的戰爭?注意辮子軍入關之前從來都沒有控制像樣的糧食和鐵礦主產地;入關之後辮子軍中漢八旗人數比滿八旗還多,大部分都是東林黨派系控制的軍隊,滿人入主中原,山西和江浙這兩個重商地區的朋黨功不可沒。清代晉商和浙商迅速崛起,朝堂重臣北方以山西籍為主,南方以江浙籍為主,呵呵,不是沒有由來滴!滿屏的辮子戲也是有深層原因滴!靠背叛民族利益起家的這兩大地方勢力現在依然還是呼風喚雨,商業無國界嘛,哈哈!

  • 3 # 安平144796971

    一、民心全失,饑民對朱明朝欲食肉寢皮。二、財政枯竭。各藩王宗室已佔完朝廷資源。朝廷僅欠軍餉就達九百多萬両,相當於正常情況下兩年的財政總收入。二、無可用之兵。沒有了糧餉,且當時中原,已百里無村落,無補給,將領無力勤王。三、能臣良將,早被崇禎抄殺迫死了。

  • 4 # 鹹魚閒聊

    “明末沒人能擋得住清軍”這個問題要看怎麼理解了,若單以軍隊及其統帥的作戰能力而言,能擋得住清軍的大明將領多了去了,只要守住關寧錦防線,拖也能把清軍拖垮,再不濟選一個守關能力強的將領守住山海關,清軍依然沒辦法大規模入關,只能像皇太極那樣,領著一幫人繞道蒙古來北京城下“打打牙祭”,吃飽喝足拿好,然後跑路,雖然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在遼東處於守勢,但要清楚一件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軍主力在1644年入關時兵力最多十二萬,這其中包括了從薩爾滸之戰後陸續擴大,收編的明朝降卒,也就是說,與明軍在遼東打了二十多年的清軍,其正規兵力也就幾萬人。幾萬人的部隊能把幾十萬的明軍打得不敢出城,確實很厲害,但兵力有限也是事實,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巧合,清軍入關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清軍入關已成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我認為,明末沒有人能擋住清軍,不是將領的個人能力的原因,而是制度問題,明朝從建國,發展達到鼎盛後開始走向衰落,到了明末已是千瘡百孔,萬曆親政後,接連廢除了張居正的新政改革,國庫財政收入大大減少,萬曆三大徵後又將張居正改革積攢下來的財富消耗殆盡,明朝開始踏上了滅亡的道路,明朝內部黨爭不斷,地主豪強兼併土地,加重了國內矛盾,尤其是崇禎上臺後,民變四起,朝廷不得不四處派兵征剿,雖然前期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成功剿滅闖王高迎祥,打的李自成僅剩18騎跑到大山裡去了,但國家財富依舊掌握在各地地主豪強手中,老百姓生活依然很困難,不巧的是崇禎末年天下災害頻繁,於是起義再次爆發,而明軍就是在這接連不斷的內鬥中損兵折將,所以曹文詔死了,孫傳庭死了,周遇吉死了。

    如果僅是內鬥的話,這些農民軍還不足為慮,可怕的是兩線作戰,腹背受敵,遼東後金軍虎視眈眈,還要分兵抵抗,在與後金兵作戰中,杜松死了,劉綎死了,趙率教死了,滿桂死了,盧象升死了,孫承宗死了,孔有德投降了,祖大壽投降了,洪承疇投降了,如果瞭解這些人可以發現,他們的戰死或者投降不是因為他們個人能力有問題,而是大明朝制度混亂,黨爭不斷,導致各路明軍各自為戰,不能形成統一的戰線,這些將領,不論是指揮能力還是作戰能力,都不遜色於後金將領,若不是朝廷腐敗,明軍雙線作戰,清軍又怎能入關呢?

    那麼既然明軍擋不住清軍,問題又來了,號稱擁兵百萬,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明朝的李自成為何也擋不住清軍呢?在我看來,連明朝政府都抵抗不住清軍,農民軍更不可能,因為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戰鬥力實在低下,所以前期被孫傳庭打的就剩了18人,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部隊軍心渙散,而李自成因為提出的“人人有其田,無賦稅,不納糧”口號使得他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他可以失敗十次,一百次而東山再起,但明軍失敗一次就很難翻盤,所以孫傳庭最後還是死在了李自成手裡,但這能說明孫傳庭的軍事才能比李自成的差嗎?

    李自成西安稱帝后,開始進攻北京,這一路上除了寧武關遭受抵抗外,其餘城池關卡幾乎全部投降,大同總兵投降,宣府總兵投降,居庸關總兵投降等等,拱衛京師的幾大關隘全投降了,還怎麼打?唯一進行抵抗的寧武關守將周遇吉誓死守關,使李自成損失了七萬餘人,傷亡慘重,最後力戰而死,李自成大怒之下,破關後屠城,所以李自成從西安到京師這一路走來,表明他們走的很順且他們的戰鬥力確實很低。

    而攻入北京後,李自成的思想還停留在農民思想的水平,根本沒有一個奪取天下的大的戰略戰術,還是那個“迎闖王,不納糧”,試問若不納糧,百萬大軍如何養活?答案就是搶!搶誰?搶地主,搶官員,所以李自成沒有處理好與地主階級的關係,得不到地主階級的支援,封建王朝的更迭就是一個土地重新分配的過程,你提出了“人人都有地,不納糧”這就表明了地主階級是你的敵人,也表明了農民只能是農民不能成為地主,土地得不到重新分配,思想只能停留在“打一槍,放一炮”,“打不過,就跑”的初級階段,所以李自成成功惹怒了包括吳三桂在內的地主階級,於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山海關一戰,農民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對手卻是當時最厲害的關寧鐵騎和八旗部隊,失敗是在所難免。

    一次失敗本來代表不了什麼,但失敗的是李自成,就像上面說的,他沒有長遠的戰略目標,依舊擁有眾多兵力的他京師不守,將諾大的北京城拱手讓人,之後農民軍見了清軍跟當年明軍見了農民軍一般,潼關失守,李自成再次不戰而退,棄守西安。如果此時他能聯合南明一起抵抗清軍的話,還是很有希望的,結果他退守襄陽,企圖進攻南明,佔據江南。結果就是又被清軍一路追殺,跑到九宮山,被一個不知名的人給砍了。

    所以李自成的部隊雖然戰鬥力不行,但人數眾多,可是由於他和他的部下實在不堪大任,大好形勢毀於一旦,也是怪不的別人。

    還有南明,由於崇禎死後沒有留下繼承人,所以皇位的正統問題一直沒得到解決,導致南明政權也是一直在內鬥,說實話,南明當時的局勢比當年南宋的局勢要好多了,但結局這麼悲慘就是皇帝的正統問題解決不了,即位的幾位皇帝都得不到南明朝廷上下一致的認可,內鬥頻發,皇帝的地位不穩固,又如何節制地方武將?所以擁兵自重的地方將領也是各自為戰,不受約束,縱南明一朝,除了史可法在揚州跟清軍打了一場硬仗,南明幾十萬的部隊竟然從未組織過一次有效的抵抗,甚至還出現了左良玉率軍進攻南京的內戰!左良玉死後,他兒子率部投降清軍,要知道左良玉部可是南明最強的部隊啊!想想真的很令人憤慨。

    所以綜上所述,不論是大明軍隊,農民軍還是南明軍隊,都有抵抗清軍的資本,更不缺統兵的將領,但就是都沒擋得住,有人說明末趕上了小冰河期和瘟疫,我不排除這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朝廷的腐敗和內鬥,當然了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有它的必然性,但內鬥卻是壓死大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5 # 讀史梨樹下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沒有哪一個人可以決定勝負, 表面上看是兩軍對壘的戰鬥,但卻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二戰初期,德國軍隊勢如破竹,打的英法毫無招架之力,1940年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將所有重型武器裝備和數不清的供給丟給了希特勒,裸身撤到英國本土,四年後,280萬裝備齊全的盟軍部隊再次登陸歐洲大陸,四年時間,英國共生產了47862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7420輛裝甲車輛、147.6萬輛其他車輛(主要是卡車)、22.6萬門火炮和23.9萬門迫擊炮。在航空力量上,生產了17.7萬架各型飛機,其中包括3.88萬架戰鬥機、3.38萬架攻擊機、3.82萬架轟炸機和1.26萬架運輸機。當年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國海軍甚至徵用了八百多艘民用船隻,僅僅四年時間,英國便製造了包括41艘艦隊航母和護航航母、6艘戰列艦、102艘巡洋艦、291艘驅逐艦、238艘潛艇在內的890艘各型主戰艦艇。

    所以,英軍再次登陸歐洲大陸並徹底扭轉戰局並很快擊潰德軍,靠的不是哪一個將領的優秀指揮才能,靠的不是英軍士兵多麼英勇善戰,而是期國內工業無與倫比的製造能力,這邊是綜合國力的具體提現!

    明朝是不缺名將的,即便降將吳三桂,軍事造詣一樣相當強悍,他將努爾哈赤擋在寧遠之外那麼多年,怎麼可能是一名草包將軍?但吳三桂終究還是降了,關錦防線終究還是破了,關鍵的關鍵在於大明朝已經沒有了將戰爭繼續下去的資本,即便邊關將士以一敵百,但總不能餓著肚子打仗吧?

    所以說不論是誰,在外有強敵內無增援的情況下,即便不降,恐怕也不可能堅持太久,更何況還有可能面對兩線作戰。

  • 6 # 北洋海軍炮手

    任何戰爭,勝負的關鍵無外乎三點:第一,軍隊的戰鬥力;第二,對資源的合理運用,這個資源大體上包含人力、物力和財力三個方面;第三,就是組織能力強弱。

    其實以這三點來看明清易代就很好理解。戰鬥力方面我不想多說了,清軍大部分情況下人數上都不處於絕對優勢,尤其是在入關前還經常以少勝多,薩爾滸大戰、松錦大戰就是一個例子。僅僅引用一下《三垣筆記》裡的記載——北兵入犯,連破數十城,無敢攖者。孫總督傳庭亦云:“我麾下百戰兵,為流賊望而膽落者,遇北兵輒股粟。偶一日,與北兵隔河相望,我兵雲:‘吾淫若妻女。’北兵大笑,驅營中婦女百數十出,皆紅紫成群,指與我兵曰:‘此若輩婦女,盡為人淫,反欲淫人耶?’語未畢,以數十騎浮渡,我兵數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踐死者甚眾。”

    至於第二個方面,也可以從歷史當中找到記錄。比如說明朝接觸紅衣炮的時間遠早於清朝,可是最後紅衣大炮的數量上卻是清軍佔優勢。皇太極繼位後著手組織仿製紅衣炮並製造成功,並透過繳獲和投誠來的部隊充實自己的武器庫,到了松錦大戰的時候清軍一次性出動了60門紅衣炮參戰,反倒是明軍,僅僅16門紅衣炮,在炮戰當中被清軍壓制的死死的。再者,清朝入關前典型的小國寡民,因此往往更重視人才的培養與運用,典型的比如說范文程、張存仁等漢臣,他們熟知明朝的規章制度,參考明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對自身進行改造,完成了後金/清政權由貴族軍事民主制度向君主專制制度的轉變。而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投誠,不僅為清軍帶來了大量紅衣炮,還帶來了熟練的炮手和工匠,而皇太極對這二人也不吝封賞。反觀崇禎,明明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先不說17年換了50個首輔大學士,自身人才留不住,還在軍費不濟的情況下一再派部隊出關送死,所以明朝不玩就真奇了怪了。

    至於第三條,組織力強弱。還拿紅衣炮來舉例,松錦大戰清軍拉出了60門紅衣炮作戰,而清軍在松山、塔山、錦州、杏山四處繳獲的紅衣炮一共才16門,其中還有多門被炮火摧毀。按照常理,國力、人力、物力都強於皇太極的崇禎為什麼僅有16門紅衣炮投入作戰,這明顯是組織力弱的表現。同樣的道理,清軍往往能夠以少勝多也解釋的通。比如松錦大戰,明軍移營結果變成潰逃,13萬大軍被六萬多清軍斬首57000餘級,還有有數萬人想從海上逃命卻淹死在海里,僅有200多人從海上逃脫,而往寧遠方向逃跑的吳三桂、王樸等人僅以身免,不得不說這是歷史上的一個黑色幽默。

    正是這三點,清朝才能最終玩死明朝、南明和李自成、張獻忠等勢力,完成了政權輪替。用迷信的話說,這就是天意。

  • 7 # Fire8346

    主要是漢族人不團結啊,漢奸太多,建奴只有6萬人,大明有2000個縣,如果一個縣都殺幾十個建奴,那麼建奴早滅族了,可實際確是大量敗類投靠建奴,幫建奴開疆拓土,最終建奴統一天下

  • 8 # 宋安之

    一隻獅子帶領的一群羊會輕易擊敗一隻羊帶領的一群獅子。

    有時候決定戰爭勝負乃至改朝換代的因素是複雜多樣,勢力大不大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領頭人是什麼樣的人物,如果領頭人不堪一擊,那麼再大的基業也是如鏡花水月一般。

    明末清初清朝身為關外割據勢力,面對同時期有統一天下之勢的李自成之大順、明庭正統延續南明小朝廷、張獻忠之大西這三方勢力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但清朝卻笑到了最後由割據政權魚躍龍門成為全國性政權,它成功的源頭就在於是一隻獅子帶領了一群羊輕易擊敗了三隻羊帶領的三群獅子。

    清軍入關之際不說滿洲八旗本部,算上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及其攜帶的家眷,滿打滿算也就是二十萬左右,如果只是說精銳部隊也就是八萬左右最多十萬,一方割據勢力又以如此少的人口統一關內如此之遼闊的疆域,征服如此之多的人口。

    清朝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當時天下格局不穩定,沒有主心骨,它乘虛而入。

    當時中國的局勢極其複雜,籠統來說當時天下大勢處於一個曖昧時刻,老的剛去(明朝滅亡),新的剛立(李自成之大順,在當時天下大部分人認為大順政權將是下一個全國性朝代),而且南方有明朝延續殘餘勢力南明小朝廷,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可以說是群龍無首四分五裂。

    再說說當時的三方勢力: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明朝延續南明小朝廷。他們的存在不只是說明中國已經群龍無首和四分五裂,而且他們本身並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像李自成擁有毀滅舊世界的能力,卻沒有守住了新世界的能力,不然也不會亡了明朝以後敗亡的如此之快。而且他的成功擁有很大的偶然性,起義之初並沒有顯現出多少雄才大略,只是如同不死小強一般,而且因為明朝還要面對關外清軍疲於兩線作戰,所以李自成多次運氣好到死裡逃生然後東山再起,但當他的對手換成清軍以後便一蹶不起了,所以李自成根本沒有統一中國之才。

    南明小朝廷雖然是明庭延續,是當時最根紅苗正的正統勢力,但正因為它是明庭的延續,所以也延續了明庭的黨爭等內亂,一直是內亂不止,錯過很多次大好時機,而且由於擁立藩王的血統問題,導致了其他藩王不服,看似擁有南方半壁江山,其實根本不堪一擊。

    關內三方勢力沒有統一中國之才,像是三頭羊領導了中國這個大獅群。

    清軍入關以後雖然精銳的八旗也就是最多十萬左右,但清庭善於利用漢人降將,開始以八旗精銳為主再帶上大批投降的漢軍橫掃中國,從而統一了中國。

    再看看明朝沒有滅亡時,雖然王朝末年朝廷機構腐敗,而且人心渙散。但畢竟是一國的主心骨,所以可以勉強抵禦清軍,並且利用龐大的國家機器耗死了清之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人,哪怕清軍三次繞道入關也無濟於事。

    而明朝一亡,偌大的帝國沒有主心骨,各自為戰。遇上高度團結的新興滿洲軍事集團當然是節節敗退,最後使清軍逆襲成為勝利者。

    所以說有時候表面上的數量多根本代表不了什麼,沒有領頭人沒有主心骨,很多時候數量多也只是個紙面數量罷了…

  • 9 # 上將噯福斯

    原因很多。既有天災,也有人禍。人禍是根本原因。

    第一,李成梁養寇遺禍。

    大家可能不知道,努爾哈赤曾經做過李成梁的書童,義子。在李成梁手下擔任過中級軍官。李成梁長期擔任東北明軍最高指揮官,為了一己私利,對女真各部剿而不滅,養虎為患,最終導致建州女真部不斷壯大。

    等到1592年,明軍援朝抗日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擁有“馬軍三四萬,步軍四五萬,皆久經戰陣。”實力已經超過遼東明軍。

    第二,明軍的軍事變革不成功。

    明軍是東亞最早大規模裝備火器的軍隊。這樣主動的軍事變革,導致明軍越來越依賴火器,後來已經到了沒有火器就不會打仗的地步,基本喪失近戰肉搏的能力。

    由於明軍的火器質量極差,又缺乏大口徑野戰火炮,所以難以在野戰中,往往一觸即潰。完全喪失野戰能力。

    第三,皇帝昏庸。

    崇禎皇帝是個急脾氣,戰略上不懂的收縮緩衝,戰術上不懂得穩紮穩打,完全沉不住氣,一次又一次催促還沒有準備好的明軍進行決戰,一次又一次讓明軍去送死。白白賠掉了明朝最後一點家底。松山大戰,大淩河之戰,潼關之戰,無不如此。

    如果崇禎能夠認清形勢,放棄東北,收縮防線,以空間換時間,十年恢復,十年發展,等到兵精糧足,也許還有中興的那一天。

    第四,經濟崩潰,財政崩潰。

    明朝末年,災禍不斷。朝廷賦稅又特別重,民不聊生。經濟已經崩潰,財政極度緊張。沒有錢,沒有糧,怎麼打勝仗。

    第五,明末缺良將。

    假如戚繼光還在,假如李如松還在,滿清無論如何入不了關,農民軍連一年都挺不過去。假如有岳飛在,只要皇帝不瞎指揮,兩年就能平遼。根本用不著五年。即便是清軍入關,明朝退守江南,只要有一個岳飛,大明還能復興。可惜,時無良將,使華夏淪陷。

    明末真的太缺良將了。李定國一人,就能守住西南半壁,可惜天不予時。李定國英年早逝。

    一般的武將不是軍戶出身,就是武舉出身,這些人好勇而無謀,貪財而忘義,這幫人是靠不住的。作為統帥的文官,又不通軍事。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勝仗。

  • 10 # 風中小草59

    實際上就是一點,打不過。其餘都是找的理由

    滿清有什麼民心,沒有,就是有也被多爾袞的剃髮令和圈地政策毀滅了

    中國之所以講究民心,最初就來自於儒家

    實際上為什麼網上拼命說明朝滅亡與李自成,什麼說假設吳三桂不投靠滿清怎樣怎樣,前面理由是為了面子,後面就是為了意淫

    再比如很多人對明史記載不利於明朝的就否認,偏偏對袁崇煥翻案接受的那麼快,因為乾隆給了漢民族一個可以意淫的物件,一句話有利於明朝的歷史,哪怕是野史都是對的,不利於明朝的歷史,統統有問題

    實際上明朝滅亡固然天災人禍,但是大家想過一個問題嗎?

    換成任何一個王朝被殲滅,俘虜了五六十萬之眾,這個王朝會如何

    明朝據統計光是遼東被殺死就三十萬之眾,其餘從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到皇太極五次入關,期間被殺俘虜傷殘的數字,個人認為基本將明朝精銳軍隊殲滅一輪了

    到了李自成佔據北京時期,大家算算整個天下真正的精銳還有多少?

    這裡面除了吳三桂之外,也就南明的四鎮和左良玉了,為什麼南明收不住,大家自己查查南明軍隊組成,就是一些殘兵敗將拉起的民夫

    再說說吳三桂,其松錦之戰扯下來的軍隊,其中真正的所謂關寧鐵騎只有一萬,同時吳糧草不足,軍隊數月沒發軍餉,實際上就是困獸山海關殘兵

    再說說北方,那些整天意淫大明綜合實力的看清楚,整個北方剔除西北災區,總人口只有四千多萬,滿清五次入關,李自成三開啟封,東江鎮殘兵霍亂山東額,實際上這時候的北方從經濟角度沒什麼價值可言

    一句話滿清入關後,只有兩個選擇,第一一定百分百拿下南方,第二,撤出關外

    最後大明的南方實際上也出問題了,經濟核心的江南地區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糧食依賴於湖廣提供

    實際上明末僅僅只是財政破產嗎?

    不是,全國性糧食減產,其中西北西南最厲害,而本身糧食主產區的江南改種經濟作物額,一句話明朝廷就是收得到白銀,也沒有對應的糧食

    明朝亡於糧食總體供應不足

    得糧食則得天下

    皇太極為什麼被稱為高於努爾哈赤,在天聰七年到八年,滿清的糧食基本可以自己了

    明朝糧食問題怎麼解決,解決不了,首先南方糧食供需平衡,之所以明末江南糧食不足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湖廣搗蛋引起的,但是北方糧食問題你怎麼解決

  • 11 # 臣妾沒空

    在明朝的時候經常明軍和八旗軍的戰爭往往明軍都佔不了上風,每次都是明軍輸。可以說明軍都沒有什麼戰鬥力,就算是有也是透過從後面襲擊八旗軍才贏的。其實每次戰爭的過程當中,明軍的裝備和人數都要比八旗軍好得多得多,但是為什麼總是輸呢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也不能說明軍的戰鬥力不強。在之前明軍的戰鬥力是非常的強,還取得了很多的勝利比如說朝鮮之戰等等。這才過了十幾年,為什麼明軍的戰鬥力大不如前了呢?其實有很多種原因。而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在十幾年前國庫是非常的飽足的,士兵們不僅裝備好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打起仗來自然是有精神頭,戰鬥力就不用說了更是一個比一個的強, 每天吃飽了喝足了上了戰場自然有勁兒,而且打了勝戰之後,還會有不少的銀子賞給自己,這樣的戰爭打起來怎麼會沒有精神呢。

    不過這十幾年之後國家的經濟就不怎麼好了,不僅僅是人為的天災也是經常不斷,打仗的時候也是一個比一個慫,像以前打仗都有賞銀什麼的現在打仗別說賞銀了連正常的工資都發不了,每天都是這樣根本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戰士們打起精神如果上了戰場怎麼會打得好,那麼國力經濟為什麼不好呢?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朝廷裡面內部大臣不團結,不同心都是相互的你懟我我懟你,而且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沒有願意為國家著想的,如果一個朝廷裡面都是這樣的大臣,那麼國家怎麼能發展的起來呢。

    所以當敵人入侵的時候,明朝直接就選擇了投降一點兒戰鬥力也沒有。其實如果想要戰士們打好仗,想讓他們為國家做貢獻,如果就像以前一樣時不時就會有銀子賞給他們福利也比較好的話,不用說他們也會比誰都做的貢獻都大,如果老是剋扣他們的工資讓他們吃不飽穿不暖肯定誰都不願意賣命。

  • 12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明清之間的戰爭,是相當複雜的。而導致明軍無法在野戰中戰勝清軍,也是具有多方面因素的。

    很多史學家都把發生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作為明清戰爭之中的開端和分水嶺。而這一次戰略決戰,以明軍完敗為結局,清軍,或者說後金八旗一戰成名,自此野戰明軍再無勝績。

    而之所以形成這個的困頓局面,雙方之間十餘年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有極大的關聯。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戰爭對決之間,決定勝負的因素之中,政治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後,他將所有女真人遷徙聚攏於一起,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而這種制度的優勢有如下幾點:

    其一,全民皆兵。女真受限於人口的發展,不可能擁有獨立的大規模的軍隊,所以為了形成一支保持優勢的精銳,努爾哈赤充分利用了女真人遊獵的生活習氣特點,將全族之青壯都合編城軍隊,分屬於自己的兒子和親信們,如此一來,每一次發動戰爭,其戰爭動員就極具煽動力,因為戰爭是女真經濟發展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法。這樣的部隊,打仗不是為了拿工錢,而是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發展。所以女真軍隊戰鬥力強,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一來,他們本身就是從小成長與險惡的白山黑水中,除了種地之外,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與野獸搏鬥,單兵素質極高;二來,女真人擁有比較統一的價值觀,他們的戰爭,不是被動防禦,而是主動進攻,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防禦的,唯有以戰爭來掠奪才能過上好日子,誰又不想過上好日子?

    其二,解決了經濟後勤困難的問題。女真士兵自帶乾糧,自備馬匹,自帶武器,然後集結之後,無需長期專職訓練,就能投入戰爭。戰場是他們最好的軍事訓練。這種組織模式效率很高,而且不需要國家財政的後勤支撐。而在不需要國家財政的投入,就不會存在鴿派鷹牌的區別。八旗旗主與大汗努爾哈赤之間,相對權力集中,戰爭意志堅決,不存在拖後腿的問題。

    其三,戰爭的紅利,對於中原軍隊,戰爭勝利之後的紅利與普通士兵沒有關係,同時戰爭紅利也是朝廷財政的一大筆費用支出,往往一場戰爭打下來,耗費極大的同時,卻又並不能使得軍隊更加具有凝聚力。而對於八旗軍隊而言,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自帶乾糧,沒有人給他們開工資,收益完全取決於贏得戰爭後能搶到多少。他們對於戰利品的分配,能夠做到比明軍更高的公平度。決定一支軍隊戰鬥力的,不僅僅是士氣和信仰,更重要的還是利益。如果一場戰爭打下來,大家都是賠本賣吆喝,誰還願意用命來拼搏?

    而反觀明軍,制度已經固化,階級分化嚴重,政治上的紛爭,不僅僅導致對戰爭投入有限,而且最關鍵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班子,所以明軍內部因為政治存在了許多的問題。

    其一 、黨爭嚴嚴重拖累軍隊指揮系統。明朝政府到了後期,出現了嚴重的黨爭局面。如果只是單純的政見之爭,對於政府而言也能起到積極作用,然而明廷的黨爭已經逐漸淪為利益之爭,赤裸裸的黨同伐異,由此導致了整個政治生態的失衡。這種情形在對外戰爭中尤為明顯,一個優秀的將領,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政治站隊,但無論他站那一邊,他的政治生命都會迅速的終結。但往往因為黨爭,在擇帥方面,存在極大的隱患。極其容易出現將帥們在外出徵,還要面臨險惡的政治鬥爭。同時,重要朝廷對於戰爭的盲目估計,導致整個戰略在執行過程中急於求成而忽略客觀實際,最終導致將帥指揮失誤。

    其二、臃腫的軍事制度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明廷的軍事制度,到了明末,衛所軍徹底淪為了中上級軍官的佃農,這些軍隊不但戰鬥力低下,而且還在戰爭中極其容易拖後退,一旦戰事失利,衛所軍慌忙潰散,致使戰爭徹底失敗。同時,朝廷還需要用龐大的軍費和土地來支撐各地衛所軍,這種空耗國家財政的軍隊,長期以來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使得朝廷無法下定決心取締。而在明廷中後期出現的募兵,雖然戰鬥力有所提高,但是裝備、訓練跟不上,同時在軍餉被各級官僚剋扣,導致士兵作戰積極性不高,單兵素質明顯低於清軍。

    其三、軍隊後勤與撫卹賞賜的問題。明廷在後期財政逐漸趨於崩潰,這種局面由稅收制度改革的不徹底,以及長期重農主義和官商勾結逃稅等諸多因素造成。而這些因素因為涉及到執政者的切身利益而無法進行改革,由此就導致了軍費的支出存在極大困難。明廷征伐後金,往往動員的軍隊數量十分龐大,這些士兵除了長期鎮守九邊的精銳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徵調的軍隊。龐大的軍費開支加上官員腐敗的情況,使得士兵的物質保障極差,在士兵陣亡後,其撫卹也十分不到位,而勝仗之後的賞賜也被剋扣得差不多,從而使得士兵們並不具備捨生忘死的戰鬥情懷。

    綜上對比,清軍是一隻具有活力而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同時又擁有一個執行力極強的指揮系統,而明軍無論哪個方面,都無法使得軍隊形成極強的凝聚力,發揮出一個大國實質上的軍事實力來。從而導致明清之間的戰爭,最終以明廷滅亡而徹底告終。

  • 13 # 歷史一書生

    怎麼沒有人擋住清軍?你把袁崇煥,秦良玉,盧象升放哪了?這些英雄在,清軍根本打不進來,好吧,而金國就不一樣了,北宋有良將,照樣被金國人摁在地上摩擦。南宋好歹出個岳飛這個擎天柱,還支撐了南宋多活上兩年,最後還被趙構給害死了。至於南宋為什麼沒有被元朝滅亡,那是出了很多民族英雄,咱們都不知道,辛棄疾算一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烏克蘭總統感謝歐盟延長對俄製裁,稱:這是對烏克蘭領土完整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