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兒-D

    第一個問題,康熙李德全隆科多之死因。種種跡象表明康熙晚年是準備傳位十四的,為了培養他,讓他統領全國軍隊,攻打青海建立軍功,就是在為移交權力做準備。而暗處的老四也開始佈局,準備奪位。當康熙寫下傳位於十四子的詔書並交給心腹李德全的時候,馬上就被身為領侍衛內大臣的老四安插的眼線得知,老四知道再不動手等詔書公佈一切就晚了。於是老四連夜進宮謀殺了康熙,這就是英明瞭一輩子的康熙突然暴斃連後事都來不及交代的真相。然後老四偽造了傳位給自己的的聖旨。注意是重新寫一份,並不是在原版畫蛇添足把十四改於四。這當中隆科多身為九門提督投向老四出力不少。李德全做了幾十年的太監總管是康熙心腹,留著他陰謀無法掩蓋,只能殺了,至於會不會引起旁人的疑心已經顧不得了。隆科多知道了太多秘密,最終被雍正安置罪名也殺了。

    整個事件中,老四平日裡都裝做一副吃齋唸佛與世無爭的面孔,而實際上簡樸淡泊只是生活上的,老四內心對權勢的慾望卻是窮兇極欲。康熙看走眼了,他實際上是把老四當成宰相人才來培養的,以為他無心權位,正好鍛鍊他處理行政事務,為心愛的十四子接班後培養一個既是皇族,又能領導文官集團的人才,好比宋朝初年八賢王趙德芳一樣的角色定位。是以康熙交派一些內政事務給老四打理,而把最重要的軍權交給十四,因為槍桿子裡出政權是古今中外不變的硬道理。但後來很多雍正王朝的電視劇粉卻把老四得以處理內政曲解成康熙有意傳位老四。如果康熙要傳位老四為什麼不把軍權交給老四或者老十三,而是交給老十四並把老十三囚禁,使得老十四得以集中軍權,如果康熙真的傳位給老四,那老四根本沒有要殺李德全的理由,同樣也沒有理由殺擁立功臣隆科多,真相只能是老四扮豬吃老虎,扮佛謀殺康熙,然後處理掉該處理的人。

    第二個問題,德妃之死和老十四的結局,德妃的封號為德,顯然不是隨便起的名,可想而知德妃是一個注重道德品行的女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喜歡純真無心機的老十四而不喜歡陰沉城府極深的老四,並不是雍正粉狡辯的因為老四自小送給別的妃子撫養長大的原因。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注重德行的女人,面對老十四的純真和勇武,再和老四的陰沉和體弱形成太大的反差,德妃無法喜歡老四也喜歡不起來,自然德妃更願意老十四當皇帝。

    而老四之所以篡位成功的原因是老十四有致命弱點,他的政治鬥爭經驗太差,和他的統兵才能正好相反。接到康熙死訊他第一時間居然是趕快回到京城給父親奔喪。完全忽視奔喪完了下一步,皇位該怎麼繼承?如果是由自己繼承,那必須大軍回師威壓京城則一切水到渠成,如果無意於坐皇位或者說也不反感老四坐皇位,那最起碼事先和已經掌控京城的老四達成協議,就是我回來只奔喪不反對你老四做皇帝,以後還是我管軍你管政,這樣起碼老十四做不了皇帝但也不至於落得後來的下場。但恰恰就是因為老十四不懂政治。或許在老十四的眼裡老四隻是一個平時看起來不起眼,也沒聽過有什麼拉幫結派的朋黨和朝堂支持者,熱衷吃齋唸佛,偶爾幫助父親搞搞政務的閒散王爺。只要自己回京奔喪之後,手握幾十萬軍權,什麼還不都是自己的。老十四大概就是在這樣樂觀局勢又悲傷父親的心態下不加防備踏入險地的。

    而實際上形勢是什麼樣呢?老四的確看上去沒什麼實力,就是個行政上班族,在眾多對皇位虎視眈眈的皇子互相看緊的情況下也做不了什麼大動作。但就在這樣缺少時間和機會的情況下老四卻精準的抓住了幾個要命的核心權力。首先在人畜無害的偽裝下悄然混成了領侍衛內大臣,掌握紫禁城的武裝許可權。然後又得到隆科多這個九門提督的效忠掌握了京城的武裝許可權,在謀殺康熙後突然而來的權力真空期把握住機會,果斷釋放被康熙關了十幾年的曾經任兵部一把手的老十三,而老十三也不負所望在極短的時間裡重新掌握了京城最大的駐軍豐臺大營。這裡注意,康熙自始至終並沒有釋放老十三,這也是康熙有意識打斷老四在軍事上的脊樑骨的鐵一般的事實,總是把所有軍權都集中給老十四一個人。只可惜老十四最終走了扶蘇的老路,是個正常人都看得出來秦始皇要傳位扶蘇,康熙要傳位老十四,可是這兩個人都是軍事能力很高,政治鬥爭低能,都莫名其妙的在掌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篡位者反殺。

    德妃的立場很顯然是站在老十四這邊的,不光是因為疼愛自己撫養成人的老十四勝過從小被別的妃子養大的老四,更是因為她明白康熙要傳位給老十四。所以當老四用閃電速度控制京城並誘捕軟禁了老十四,然後公然宣稱康熙傳位給自己,德妃當然知道這裡面玩的是偷樑換柱的把戲。史書記載德妃拒絕接受皇太后的封號,讓雍正當場下不了臺,爸爸突然死了,傳位給自己的聖旨缺少有力人證,親媽還表示不認這個聖旨。

    那麼為什麼德妃不乾脆公佈真相,號召大家一起推翻雍正的假聖旨幫老十四翻盤呢?問題恐怕在於假如老四是別的妃子生的,德妃毫不猶豫會拼個魚死網破,可偏偏這個老四也是自己生的,難道德妃要大聲宣揚我的大兒子偽造聖旨搶了我小兒子的皇位,然後我們這一房除了反賊就是反賊家屬?那麼就算扳倒了老四,恐怕老十四也會陷入家醜外揚的風波。正是出於這樣的投鼠忌器的心理,使得德妃只能賭氣式的不配合,這樣雍正登基儀式在一開始很不順利。

    但很快精於算計的雍正便明白德妃心裡在想什麼,也知道她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所以雍正不擔心德妃會拆穿自己的假聖旨,而只是苦惱怎麼讓德妃儘快就範,配合自己趕緊完成登基免得夜長夢多。我猜想雍正用了老十四做交易,史書記載雍正以老十四在先皇葬禮上失儀為由,準備重重治罪,這下愛子心切的德妃馬上慌了,小兒子已經失去了皇位,如果再失去了性命那一切就完了,只要能保住小兒子的命,她願意做任何事,於是在德妃遲疑幾日後終於轉變態度勉強配合老四完成了登基儀式,只是目睹大兒子為了權欲不擇手段敢於弒父殺弟的狠辣,她徹底寒心了,悲哀老四的陰險,傷心丈夫死的不明不白,憐惜意氣風發手握兵馬大權的老十四轉眼變成階下囚,憤鬱在心的德妃不久離世,而老十四隻能在監禁中渡過漫漫人生。雍正終於不用走出最後的一步死棋,如果真的走到殺了老十四那一步,那對誰都沒有好處,可能還真的就把自己名聲也搞臭了,殺老八老九還可以理解,殺同母親弟弟這個就太喪心病狂了。

    第三個問題,雍正的“去汙”運動;雍正得位不正,心虛之下自覺理虧,接位過程中的不為人道的種種經常成為街頭巷尾的百姓談資,使得雍正如坐針氈,於是終身都致力於替自己洗去汙點的各種操作,後來證明這些自己以為是騷操作的行動大多都是糟操作。主要有這麼幾點。一是自我解嘲式的說因為我爸爸死的時候沒把立儲聖旨講明白,以至於很多人懷疑我的傳位聖旨是假的,為了避免以後再有類似的問題,我決定以後皇帝的傳位聖旨都要提前寫好,就放在某某殿的牌匾後面,但是這個操作仔細一推敲就兒戲了,難道會有侍衛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眠不休的盯著守著?如果不是,那麼豈不是很容易被宮裡人開啟偷看到內容?如果是,你說沒人敢看或者沒有洩露過,那麼大家都提前不知道內容,那麼豈不是在交接皇位時會有被調包偽造的可能?反正誰也沒開啟看過,再次造成又一個冤假錯案?

    我想任何正常的想法應該是找個密室寶庫之類的地方封存起來等到需要傳位的時候再拿出來吧,所以定這個立儲聖旨的規矩完全不科學不合理,經不起細推嘛,反正雍正估計已經是心裡虛的不行,看到別人交頭接耳每天議論自己,總想為自己說點辯解的話以圖心理安慰吧,好比做自我心理暗示,我的聖旨是真的,是的,就是這樣沒錯,只是因為沒有提前公佈有這麼個聖旨所以讓你們誤解我的聖旨是假的,等我改過來以後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這可能也就是關心則亂,好比下圍棋,越是局面不好,越是想化解,結果反而下出了昏招。

    二是大義覺迷錄,有個叫曾靜的知識分子,就好比現在的公知,他寫信勸大將軍嶽鍾琪造反,其中就寫到雍正弒父殺弟奪位,是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應該推翻他。這讓雍正臉很黑,雖然嶽鍾琪不敢造反還把曾靜的信主動交出來表忠心,但雍正已然不願意自己的黑暗面被手握軍權的嶽鍾琪知道,你今天不反我,並不代表明天不反我,萬一哪天你想反我了又提起這事怎麼辦,知道的太多了隆科多就是你的榜樣。於是嶽鍾琪無辜被免職罷官,也是倒黴,皇上的臭史就算只是知道一下也是大罪,朕就是這樣的霸道總裁。朕要寫一本書,讓天下人都讀著背熟,朕要給他們灌輸“真理”,讓他們都相信朕的話。於是雍正洋洋灑灑寫了一本書,大意就是朕好難啊,朕是真命天子,因為種種誤會讓朕很受委屈,朕要闢謠,於是費盡心思各種洗地洗白的作文章,然後取名為大義覺迷錄,我的話最大,理最真,所以叫大義,讓街頭巷尾說我壞話的百姓都覺悟吧,迷途知返吧,是為覺迷。讓這本書像新華字典一樣人手一本,印發全國。每個人都讀一讀,看一看,洗滌洗滌內心的反動思想。

    然而作為一個皇帝,尤其是正當得位來的,必定有一份自信和從容,並不需要自己給自己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一份正大光明來路正當的聖旨才是最能證明一切的,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行的端不怕別人說什麼。然而雍正彷彿在奪位時用光了智商,以至於後來智商不夠用了屢屢出昏招,搞了一出又一出讓人哭笑不得的洗去汙點的運動。還是後來乾隆上臺實在看不下去了,爸爸這樣造作的太明顯了,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了,跟祥林嫂一樣見人就說我不是假的,我是真的請相信我書裡寫的。簡直是個坑爹啊,坑害兒子的爹,這不是搞的身為兒子的乾隆也尷尬了嗎,成為嫌疑犯的後繼者。於是乾隆宣稱大義覺迷錄違禁,是禁書,趕緊都交出來銷燬,都別看了,忘了它寫過什麼,說過什麼。反正老子是皇帝,老子最大,老子就是正當,你們不服也得服,不得不說這才是皇帝應該有的派頭,自信和威風。有很多人說乾隆推翻了很多雍正的政策,乾隆錯了,但在我看來雍正生在一個合法性受質疑的年代他很多時候被逼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正確,或者說短期看正確,長期看特別到了乾隆這代就不行了,必須要改。

    第四個問題,現在人對雍正的認知。現在人對雍正的認知主要來自電視劇或者小說雍正王朝,在影視作品裡,雍正就是聖母白蓮花附加主角必勝光環代表正義,從來沒有主動奪位都是位子找上我的,別人爭破頭爭不到,我不想要都往我手上跳。打打殺殺陰謀詭計都是別人乾的,我為了蒼生地裡被水淹都難過的落下一滴淚,多麼博愛又善良,朕就是這樣的秉性,就是這樣的漢子,他們都是貪汙受賄草菅人命,我是幹實事低調謙虛又忍讓。我不做皇帝簡直沒這個理了還,能拯救一切的只有我,別人都是商紂一樣的暴君,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緣分,天選之子唯一一個就是我。但是牛皮吹過頭了會炸,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人,如果有,那一定是編的。現在流行一個證明聖旨是真的說法是聖旨寫了四份不同文字,不可能每份都改都造假,還有十改成於也沒法改,因為於在哪個時候是繁體字的於。

    但這個解釋仔細想下經不起推敲,雍正在“去汙”運動裡有一個騷(糟)操作就是發明立儲聖旨要放某某殿牌匾後面,那麼四個聖旨一起放?這不是很滑稽嗎?把一個嚴肅的事弄的瞬間很喜感了,如果只放漢語的聖旨,把滿蒙其他語的放皇家記錄機構裡,那就起不到保密作用了,到處亂放怎麼保守住誰是太子的秘密?那麼你要說雍正以前的聖旨都是四語寫的,只有雍正以後才是單語寫的?這不是越說越牽強了嗎?怎麼不說就雍正傳位聖旨是四語寫的,其他所有聖旨都是單語,否則你能找出來更多四語寫的聖旨嗎?

    我認為正常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為了方便大清國不同語言地區的人方便查閱皇帝的聖旨,在皇帝的聖旨整理分類歸檔的時候會在類似現在文史檔案館一類的機構裡備份滿蒙等文字的聖旨抄錄備份,因為很多滿蒙貴族不認識漢文啊,這很正常,但這是後期做國家檔案檔案整理記錄的時候補充的資料,是後來抄寫的,並非康熙隨口說一句話就有四個人冒出來寫四份不同文字的聖旨,然後找四個太監每人宣旨讀一遍,這是搞笑不是合理。但是可以被有心人拿來利用,做出牽強附會的解釋,這也算是雍正“去汙”運動在新時代與時俱進的一個版本。

    還有改聖旨不一定是改字,找張空白聖旨再寫一份很容易,壓根不用在原版上畫蛇添足。持四語聖旨這個說法的人不是看電視劇得出的結論,因為電視劇都是古裝劇不會講幾百年後大家發現原來每份聖旨都是四語,這是有一定歷史研究的人提出來的,我們可以確定說這個觀點的人一定是支援認可雍正的,就像我是反對質疑雍正的合法性一樣。有贊同就有反對,道理要在互相討論中才能讓更多人看清楚,並不是說所有的說法都必須統一口徑,只許說雍正接位合法,不許反對,所有文章千篇一律粉雍正,所有評論一致點贊保持隊形不要亂。這就是思想強制了,一言堂。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看了我文章的人不一定相信我說的,但至少再去看各種粉雍正的文章時心裡會對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多了一些體會,會學會懷疑與學問,學問都是在懷疑中反覆推敲出來的,絕不是填鴨式的灌輸強迫接受出來的。那麼近些年隨著電視劇的流行也確實有很多喜愛九龍奪嫡話題的人紛紛發表各自的立場觀點看法,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你說雍正合法,我說篡位。沒問題,有分歧有爭議很正常,但是每個人對歷史不同說法的接受應該是獨立思考消化過後才形成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建立起自己的歷史觀,而不是找一本現成的書或者電視劇一看,直接複製到腦海裡,你說是啥就是啥,沒有懷疑,沒有思考,甚至連一些很簡單淺顯的錯誤和牽強的解釋都去照搬,拿來主義。那就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了。

    第五個問題,九子奪嫡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很多人是透過電視劇或者小說來認識雍正的。因為影視劇的走向追劇從而受到引導,接受了電視劇裡的人設。不會有閒空功夫去認真參考史書記載去思考,形成自己認知下的雍正,就是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電視劇觀眾眼裡只有一個孫悟空,跑題了。

    用電視劇裡的情節來談雍正只是把作者心裡的雍正拿出來複述一遍而已,看過電視劇的人不用說都知道雍正是個什麼樣,跟電視劇裡一樣。那麼到底真正的雍正是什麼樣的呢?就像易中天說三國一樣,真實已不可考,但我們能透過一些史書裡記載的少量文字的字裡行間裡推理推斷出很多顯而易見的事實,從而像拼圖一樣逐漸完善一個儘可能多的康熙,雍正乃至九子奪嫡的畫面。

    現代多部電視劇裡有個有意思的點,就是九龍奪嫡大多被描寫為四八奪嫡,就是老八和老四是皇位的主要競爭對手,電視劇描寫了老八是個偽君子,實力強大,老四是運氣加險勝。但實際上“老八危機”很大機率是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早在康熙中期老八確實流露出對皇位的渴望,暗地裡造勢有個張道士算命的說自己有龍相,這時候老八也確實籠絡了很多大臣支援自己,我想老八的原意大概是投康熙所好,知道康熙喜歡聽算命的下批語,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不就是因為算命測八字出了好評語備受康熙的愛憐親自撫養嗎。老八大概也想和弘曆一樣,爸爸,算命的也說我八字好,爸爸去哪兒也天天帶上我吧。不料康熙並不吃這套,直接就說了你別痴心妄想了,皇位不會傳給你的。

    但這時候大臣們卻想做從龍之臣,建擁立之功。集合起來在康熙面前說老八的好話,硬要把老八推上太子候補位,以後老八登基大家好有功勞。這下可捅大簍子了,馬屁拍馬蹄鐵上了,群臣都被康熙臭罵一頓,首輔佟國維直接被罷官。康熙的反擊是強烈和無情的,直接公然罵老八,你媽就是個奴僕庫裡出來的低賤女人,憑你這麼低劣的不純血統不可能當皇帝,皇帝都是高貴的血統當的,爸爸對兒子說出這麼惡毒難聽的話我想康熙並不是說給老八聽的,而是說給群臣聽的,你們想群起逼朕立老八為太子,朕的反擊就是這麼剛猛,朕就說你們推薦的在我看來就是賤種,你們再想給賤種當臣屬那你們就更下賤,直接讓群臣不能再提老八了。

    在這個事件裡我們可以分析出兩個事情,一是康熙不立老八為太子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就在康熙已經發怒殺了張道士後,為什麼還有群臣硬要往上推老八,我想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除了老八無人可推了,當時太子雖然復立,但群臣都知道這是為了避免皇子奪位而設的傀儡,早晚要立新太子,老八交際能力不錯,主管戶部手握財政大權,有錢又善於和群臣打好關係,老九老十也都支援,這樣的人做了皇帝,群臣都開心,而老四這時候只是個內務府總管,和老八比差遠了,並不是電視劇裡所謂的“幹實事王”,老四倒真的有可能是“孤臣”,孤獨無人追捧的邊緣人物,並不起眼。所以群臣根本沒注意到老四,老八才是當時唯一明亮的星,這才是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電視劇裡描寫的偽君子壞蛋。試問群臣為什麼只推舉老八一人,不是因為他們看不到老四的“優秀”,只因為在所有皇子里老八真正是一枝獨秀,別人和他比就好比螢火蟲和月亮比。秀到老九老十都不和他爭,心甘情願甘當枝葉幫襯他,就好比蔡英文和蔡康永競選總統,當然蔡英文支援率壓倒性佔優勢。所以連首輔佟國維擦亮眼睛找了半天都沒在老四身上看到有做太子的可能性,逼於無奈只好跟著群臣一起選擇老八。

    老八之所以被康熙罵不是因為康熙不喜歡老八,而是康熙是個權欲很重的人,我在現實生活中也認識一些做生意的強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抓緊權力不肯分給別人一點哪怕是自己的兒子,甚至有的人老了死了都來不及給兒子交接班,就是因為貪戀權力的感覺,哪怕直到死的一刻都不想交出去,身為有為帝王的康熙我相信他更嚴重,他容不得別人伸手想要自己的權力,誰要就打誰,康熙一開始殺張道士只是教育一下老八,而群臣進逼才讓康熙動了真怒,這是群起造反,想學李世民提前奪權讓我康熙去做李淵當太上皇,提前退休,實際上康熙到死都是皇帝,沒做過太上皇,誰想讓我做太上皇我就搞臭他,說他是賤貨生的不配,支援他的哪怕是當我助手幾十年的佟國維我也要罷了他,沒有人敢挑戰我的權威。這才是老八失敗的原因,並非電視劇裡杜撰的混淆視聽的情節。而發生這些事的時候是在康熙中期,也就是說離他死還有十來年,那麼老八就是一個十多年前就已經被康熙徹底否決的沒有前途的人,他怎麼可能在十幾年以後再作為反派終極大BOSS和老四決戰紫禁之巔?

    二是康熙到底屬意誰為太子,我們知道經過老八一事後人人都明白不能跟皇上提選太子,那就是等於讓康熙提前準備騰位置,那是要掉腦袋的忌諱。其實撥開盤根錯節我們順藤摸瓜可以發現真正對皇位有角逐的其實就三個人,老八,老十四,老四。老八自薦失敗,被罷了主管戶部的差事,所有職務一擼到底,實際上已經提前出局,當然在電視劇裡這個死鬼BOSS又被複活還在繼續管著戶部還和李衛大戰三百回合這種跨越兩朝關公戰秦瓊式的戲文就別當真了。。

    那麼再說老四吧,到了康熙晚年,老十三因為一些史書也記載不詳的小事被康熙圈禁,要知道大阿哥是因為自告奮勇要幫康熙殺太子才被康熙永久圈禁,老十三又是因為犯了什麼大錯被永久圈禁?或許不是因為史書記載不詳的小事,而是真的就是小事,康熙借微不足道的小事借題發揮永久圈禁老十三,因為老十三之前主管兵部,他掌握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軍權,而圈禁老十三的原因是康熙知道一山不能容二虎,這個殺伐果決的帝王已經不允許再有諸子奪權的苗頭出現,西北戰事打起來了,他要把軍權集中交給唯一一個想交給的兒子,而不是讓老十三分權,所以老十三是被康熙故意奪權的。我想假如後來老十四戰勝回朝順利繼位後,康熙會釋放老十三並對他無辜受累表達一定的歉意和補償。

    老十三自幼由老四教讀書長大,和老四是鐵哥們,康熙對待老十三的無情間接我們也知道了康熙只是把老四當成一個不重要的邊緣人物,在真實的歷史中如果說老八老十四他們是還珠格格里的五阿哥和爾康,那麼老四的戲份可能就是爾泰的戲份,很少,而且隨時殺青都不影響主線劇情,屬於可有可無的配角。

    而老四卻還能成為角逐奪嫡三巨頭之一,並不是康熙看重他,而是老四自身的奮鬥,他隱忍,城府極深,沒人能看透他,他利用多年內務主管的職務已經在宮內佈下深厚的勢力,對外一副吃素唸佛人畜無害樣,對內已經悄然得到九門提督也就是京城軍權掌握者隆科多的效忠,至此政變的把握已經有了五成,而最險的在於康熙死後很短時間的真空期老四釋放了老十三,而他也在極短時間裡重新恢復了一部分在軍隊的實力,成功控制了豐臺大營!如果說掌握了皇宮能掌握一萬軍隊,掌握了九門提督就再加3萬人,而掌握了豐臺大營就又多了五萬人,大概就是這麼個比方吧,這時老四政變的成功率直接飆升到九成,假如豐臺大營被回京的老十四掌握的話,那麼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那樣老四的成功機率就是五五開不確定性很大。

    但最終三巨頭的最後一個老十四此時只帶了幾個隨從踏入了老四掌控的鐵桶一般的京師!老四苟了大半輩子,無人看好。老十四巔峰時掌握全國軍隊,封大將軍王,哪怕是潛在對手老十三都被康熙爸爸提前關起來了。但老四在最關鍵的時間,最要害的地點,集合最重要的人對老十四形成關鍵的區域性優勢兵力,一舉贏了,這是經典的教科書式的政變成功案例,老四抓住了所有關鍵,沒有比他更完美的謀劃了。

    最後再說說康熙為什麼屬意的太子是老十四,實際上史書記載已經很清楚的說了康熙晚期很喜歡老十四,覺得老十四最像自己,像自己的勇武,能帶兵打仗,康熙不喜歡別人催自己提前立太子騰位置,但並不是他就沒想過太子要傳給誰,看他晚年一系列的操作,無辜關老十三,集中軍權給老十四,並不僅僅是盡一切準備和青海大戰一場,實際上這場仗打到年羹堯打完經歷了好多年,確實是很難打的大硬仗。能看的出康熙真的看重老十四,老八被十幾年前就罵成了廢人,老四一直像個佛系宅男光吃素沒什麼武勇,還體弱多病,康熙也不會看上這麼個病秧子。而老十四年輕精壯,自己老了不能再征戰,但老十四替自己完成了,順帶也把這個國家最重要權力就是軍權給了老十四,我想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康熙晚期屬意的太子就是老十四。

    那麼有沒有可能康熙也喜歡同樣勇武的老十三呢?沒可能,因為康熙是個注重出生血統高貴的人,老十三小時候是老四帶大的,可想而知老十三的生母沒資格撫養皇子,而德妃身為康熙後期得寵的妃子,出身血統要好的多,連帶老十四也是血統比老十三高貴的,康熙是個看重算命八字迷信的人,所以當把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軍權只能交給一個勇武的兒子時他毫不猶豫的找茬關了老十三,就像對老八一樣絕情 ,把所有的重心放在老十四一個人身上,並不是他純因為疼愛老十四,而是國之重器,重託,_國家大事不能因為父子親情而受影響,當斷則斷,不拖泥帶水,不留後患。做個莫得感情的霸道帝王思維方式絕對和普通人不一樣。

    最後再說下“老八危機”的真相,在多部電視劇里老八都是反派一號BOSS,實力強大並代表邪惡,而老四都是正派主角,自帶最終勝利光環,代表正義,但一開始實力弱小備受老八欺負,經過勇士鬥惡龍般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勝利全劇終,因此可以說老八是老四一生遇到的最大危機。但事實上在康熙前期他確實大力培養各個兒子,希望他們都能成為有用之才,讓各個兒子分別管理不同部門磨練。老四管內務府,老八管過吏部戶部,老十三管過兵部。

    但到了康熙中期由於老八心急沒吃到熱豆腐,康熙性情大變,擔心會被兒子們提前奪位,於是大罵打壓老八,使他成為不受待見打入“冷宮”的皇子。到此老八已經絕望並心灰意冷了,他或許轉而支援其他皇子是有的,但說他是打不死的小強,還沒被康熙把官職一擼到底,已經毫無勢力沒有作為了,還能在二十多年後的康熙死亡以後再和老四進行最後決戰。這也就是電視劇編劇的水平能編的出來的內容,對於電視劇來說邏輯算什麼,能吃嗎?真正和老四最後決戰紫禁之巔的是老十四,但老十四敗了,敗者通常都要揹負反派的人設,也就是壞蛋。

    但偏偏老十四除了政治鬥爭低能,其他方面沒有汙點,事實上康熙和群臣都讚賞老十四,沒有人說他像大阿哥一樣殺親兄弟,像太子一樣賣官,你怎麼能讓一個好人失敗,讓一個正派落得反派的下場呢?於是為了達到戲劇效果,既然老四已經是正派代表正義了,那麼其他人只能是反派代表邪惡,正所謂沒有困難可以製造困難,編劇就是專門幹這個的。

    老八於是就被安排貪汙受賄陰謀算計太子的人設,然後十四找不到黑點就把他打成八爺黨,說他和八爺一夥那肯定不能再是好人了,甚至再給他安排一個讓凌普調兵逼宮康熙事後栽贓給太子的含糊情節,那就坐實老十四這個反派人設了。這樣電視劇小說都能情節圓滿了,至於老八到底是不是壞蛋,老十四到底和老八熟不熟有沒有交集,沒有幾個看過電視的人回去再查史料印證。就這樣一個老四陰謀奪取老十四皇位的真相被改成了老四在和虛構的大BOSS老八不斷明爭暗鬥最後取得決戰勝利的狗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劇情!而真正的苦主被陰謀奪取皇位的老十四卻被悄悄低調淡化處理了,把正派主角變成反派配角,把中立配角變成反派一號BOSS,把真正的反派BOSS變成正派主角還是聖母白蓮花人設,你說這頓操作騷不騷!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小說電視劇,或許歷史真的就把雍正發起的“去汙”運動由其後繼者又繼續下來了,萬一這裡面還出了個叫二月河的,萬一他還寫了本書,還拍成電視劇了呢?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雍正是靠篡改康熙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從而謀奪帝位”這一野史傳說,不過是後世文人騷客為了抹黑醜化,甚至妖魔化雍正,而刻意杜撰出來的言論罷了。

    可悲的是,由於這類傳言廣泛出現在與雍正相關的坊間故事、武俠小說之上,並且現代還被港產影視劇多次搬上銀幕,使得很多不明覺厲的人,往往會將這種不切實際的野史傳說與正史混為一談,這就導致雍正的形象在民間一向過於負面。事實上,前幾年,臺北故宮就已經公開展出了其所收藏的《康熙遺詔》,證實了雍正即位的合法性。

    因此,這些詆譭和抹黑雍正得位不正的傳言,早就應該被徹底推翻,還這位為國為民的明君一個公道!

    實際,即便沒有公開這份遺詔,我們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上去分析,也知道康熙是不可能傳位給十四阿哥。

    不可否認,“大將軍王”十四阿哥年少英才,確實是出色的將才。然而,他為人心高氣傲,處事不夠堅韌穩重,而且政治素養遠比不上雍正和八阿哥。作為一位相當有眼光和遠見的帝王,康熙深知自己晚年遺留的種種弊病,並非十四阿哥這種城府不夠的青年皇子所能化解和扭轉。因此,康熙很需要找一位具備鋼鐵般意志,能肩負重任,並且力挽狂瀾的接班人。而這個人只能是剛正不阿的“冷麵王”雍正。

    而這一點,其實從康熙臨終前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都能看得出來,他在有意保護和扶持雍正,而不是“大將軍王”十四阿哥,亦不是那位被官僚推崇為“八賢王”八阿哥。畢竟康熙希望自己接班人要整頓的,正是這些“八爺黨”保守勢力。

    再說,野史所謂的雍正是改“十”為“於”,硬是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這等騷操作。在現實中也是無法實現的。先不說雍正要怎麼做才能盜取遺照,就是那個“十”就足夠的搞笑。因為,古代官方的正式文書,一般都用大寫的“拾”而不是“十”。試問皇帝的遺照,如此重要的文書,會用“十”麼?!更何況,清朝詔書還有滿漢兩種文字,雍正即便能該漢文,那總不能連滿文也都改了吧。很顯然,這類言論是虛假的。

    至於後世之所以會廣泛這些傳言,其實不過是因為雍正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改革,觸動了那些權貴士紳的既得利益,於是便遭來了大量的摸黑。

    雍正期間的攤丁入畝、開豁賤籍、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一系列改革,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既能促進社會公平,又能解放社會生產,達到讓利於民的目的,同時又能實現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但這些都極大的打擊了士紳文人的利益,於是這些人聯合成“八爺黨”一起逼宮,一起抵制改革的推進,逼宮不成又開始不斷抹黑中傷雍正,製造不良言論。把一些鐵腕手段歪曲成所謂的“暴政”,還製造大量的野史來質疑雍正即位的合法性。

    這些人本來就是社會的剝削階級,都是虛偽的守財奴。這些讀書人中的絕大部分,他們飽讀詩書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素養,報效國家,而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優的生活質量。說白了就是升官發財。所以,一旦皇帝的改革觸動到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端出一大堆儒家經典要指責皇帝,來為自己利益發言,甚至綁架無知的百姓,一起來反對改革。明的不行又來陰的,搞野史寫小說來抹黑雍正。

    什麼忠君愛國、什麼視君如父、什麼天下蒼生,在這些偽善的文人眼中,不過是口號而已,他們的自身利益才是他們所圖。雍正時的八爺黨如此,明末的東林黨亦然……

  • 3 # 亞連0312

    雍正是名正言順當上皇帝的,清朝是滿人建立的,傳位詔書不僅用漢字,還有滿文,再說這康熙這麼精明能幹的皇帝,能不有所防備,臨死前會把遺詔交給心腹大臣。

  • 4 # 見微知天下

    結論是其他人都輸於威脅皇權或不顧孝悌。

    也許有人反對,顧著孝悌怎麼搶皇位?

    話是沒錯,但你不能當著你爹面幹你兄弟呀!

    本來老二胤礽是鐵打的接班人,但是康熙活的太久,胤礽身邊的勢力開始對老皇帝產生威脅,結果被廢了。

    你覺得自己正值壯年,你兒子就想搶你的房產證,換你能忍不?

    接著是看著接班人被廢,眾太子們蠢蠢欲動。

    老大是欲殺手足,“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而老四胤禛卻意欲為老二求情。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老四成功博得了老父親的好感。

    而老三表現像個學者,沒啥勢力所以也沒啥表現力,結論是個划水的,誰會放心把公司交給一個沒突出表現的人呢?

    至於最大對手的老八拉幫結派,威脅皇權,和老二一個性質。所以和他一幫的人都得被打壓。“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一出皇太子矣。……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

    於是幾個競爭者裡,就老四表現的一臉誠孝,有能力卻不逾越,相對讓康熙看的順眼吧。

    當然也不排除成王敗寇,胤禛篡改史料,但那就不是我能磕嘮的內容了。

  • 5 # 天成策史

    謝邀。先回答有沒有篡改依照的問題,康熙將遺詔擬好之後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直到駕崩後才將其取出,任何皇子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遺詔,因此也就沒有辦法修改。在電視劇中經常演繹將遺詔中傳位十四皇子,雍正將”十“改成”於“,變成雍正傳位於四皇子。這一橋段只能說明拍攝電視劇的編劇無知,清朝打遺詔同時用兩種文字書寫,漢族文字和滿足文字,即使鑽空子修改了漢字部分,但是滿字部分是無法修改。

    胤禛是怎樣某得皇位的,相信大家都看過《雍正皇帝》這部電視劇,雖然有演繹成分在裡,但是大致的思路是正確的描繪出來。我們不妨從康熙的角度來審度一下為什麼會選擇自己的第四個兒子來繼承皇位。

    第一、康熙晚年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吏治不清,朋黨糾結的狀況,這成為康熙的一個心病,想解決卻顧忌太多。這時以孤臣自居的四皇子胤禛讓康熙眼前一亮,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八賢王的賢能,而是敢於得罪群臣,澄清吏治的人,這就為胤禛繼承皇位加上一分。

    第二、胤禛一直採取的低調的戰略,表面上表現出不爭奪的措施,但實際上步步為營,時刻小心,犯錯很少。相比其他皇子,大皇子二皇子的接連犯錯導致太子地位反覆被廢。犯錯最少的胤禛在康熙的眼中就顯得穩重多了。

    第三、兒子給加分。康熙特別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所以當康熙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這個孫子時,就要把皇位先傳給自己的兒子,也可以說胤禛沾了自己兒子的光。

    第四、胤禛的母親在皇妃中的地位高,枕邊風的作用不可小覷,胤禛的母親在康熙眾妃子的出身地位較高,與康熙的交流機會也多。那個講究出身的年代八皇子胤禩就吃虧多了,他的母親是包衣出身,本為宮女。因此“八爺”在起跑線上就比別的皇子稍晚一步。

  • 6 # 時間似風99

    有關雍正(胤禛)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最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是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近日,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專業期刊《史林》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7位年齡在30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禛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8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 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禛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9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1至3點間“急召”胤禛。而胤禛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7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7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 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禛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禛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資訊拖延到7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禛、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禛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禛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人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禛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援,絕無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禛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禛、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禛、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禛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儲存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禛、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  金恆源指出,胤禛、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7至9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禛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  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禛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 7 # 寒星針

    四皇子胤禛是憑藉個人實力獲得的皇位。

    康熙有35個兒子,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有能力即位的有6個: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

    首先,中國古代是禮法社會,最基本的原則是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皇次子胤礽的母親是康熙第一任皇后,所以他是嫡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剩下的哥幾個都是妃子所生,按理說該按照長幼排序來享有繼承權了。 可還有一句話叫: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康熙後宮五大宮妃排位順序:惠宜德榮良。

    皇長子的母親是惠妃

    皇三子的母親是榮妃

    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的母親是德妃

    皇八子的母親是良妃

    這樣看來,皇長子大阿哥是第二順位繼承人,皇八子廉親王從下在惠妃身邊長大,有機會成為第三名,好像沒有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什麼事兒了。

    等一下,胤禛同學滿月後由康熙第三任皇后佟佳氏撫養,這一下順位繼承人的順序就變成了太子>胤禛>大阿哥和八阿哥>十四阿哥>三阿哥

    當然,對於不太會墨守成規的康熙來說,身份只是個加分項。

    其次是個人能力方面,胤禛也佔有優勢。

    大阿哥隨康熙征戰葛爾丹,有軍功;

    皇十四子胤禵進軍青海,也是戰功赫赫;

    皇三子胤祉主要是主持編修書籍,在文人中有名;

    皇八子胤禩則是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職位貴重。

    太子胤礽一直在康熙出巡時坐鎮北京,有功勞也有苦勞。

    胤禛隨從康熙巡幸觀政、外出代辦政務,鍛鍊了處理政事的能力,瞭解了時事民情。

    看上去是眾皇子各有所長,而軍功更為耀眼。

    康熙平三藩、親征葛爾丹、統一臺灣,這些功業的背後是人民和財政承擔著巨大壓力。為了王朝統治的延續,康熙必定不會希望接班人和自己一樣折騰,當以維護對內統治為主。

    與胤禛相比,太子、皇三子、皇八子都顯得有些不“接地氣兒”。

    第三,其他皇子都有“硬傷”。

    太子胤礽:

    1、太子本就是個活靶子,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明槍暗箭,可太子在應對上做的不好;

    2、康熙能力強眼光高,自然是挑三揀四,要求高了,小錯也能變大錯;

    3、康熙經常出巡,太子留守,本就淡薄的皇室親情更疏遠了;

    4、最要命的是太子年長,相當於時刻提醒康熙自己老了,太子又著急接班,行為和言語上惹怒康熙。

    皇長子胤禔:只長肌肉不長腦子,只是向康熙提議殺太子這一條,就讓他與皇位無緣了,更別說還搞被皇室忌諱的魘術。

    皇三子胤祉有文名,無施政經驗,少軍方支援,實力稍弱。

    皇八子胤禩:麾下鼎鼎大名的八爺黨,大臣擁推太子時呼聲最高,外有皇十四子胤禵擁兵在外,可恰恰是八爺黨實力太大,犯了“朋黨”這一忌諱,他實力越大,康熙越不會選他當太子。

    皇十四子胤禵:和八爺黨攪和在一起,有機會也變得沒機會了,何況他還是走的武將路線。

    胤禛:

    1、有觀政、外出代辦政務的經驗與能力;

    2、瞭解官場民情,務實;

    3、軍方有十三阿哥胤祥和年羹堯等人的支援;

    4、最重要的是低調,不結黨,不對太子落井下石,顯得既忠於皇帝,又有孝悌之義。

    5、有個好兒子弘曆,是康熙親手教出來的,胤禛的其他兒子沒辦法相比,能保證少內鬥以及政權的平穩。

    綜合看來,胤禛繼位好像是大勢所趨,順理成章的事。那麼為什麼又有那麼多的疑問與民間傳言呢?

    1、華人歷來同情弱者,比如項羽。

    2、胤禛也就是雍正當上皇帝后,重用漢人、整飭吏治、清查錢糧虧空等,觸及很多官吏的利益,他們必然要反擊,從政治合法性上抹黑雍正。

    3、施政嚴厲,又興文字獄,民間自然不滿。

    康熙遺詔是滿漢兩種文字,篡改不了,但這份遺詔是雍正即位後製成昭示天下的,真偽還是會引起懷疑,不過總的來說,選胤禛接班的機率是最大的。

  • 8 # 北城秘史

    歷史上雍正是否篡改遺照,首先從兩個字就可以看出。

    關於雍正皇帝是否篡改過遺照一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張篡改說的,代表作是90年代電視劇《雍正皇帝》,該劇基本也可以看成是正劇而非戲說,藝術水平和觀賞水平都很高。劇中描寫了雍親王胤禛處心積慮想要繼承皇位,和隆科多一起篡改遺詔。本來遺詔寫“傳位十四皇子胤禎”改為“傳位四皇子胤禛”。當時也沒有怎麼懷疑,可後來一琢磨感覺不是那回事兒。

    1,古代的“於”一般都大寫為“於”,把“於”改成“於”不合情理。

    2 古代的“十”也是大寫“拾”,根本無法改動。

    3 禎改成禛雖然看似可行,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改動的痕跡。

    有以上三條,篡改遺詔基本是不可能的。

    4 退一步講,即便古代真的是“於”和“於”,和禛通用,但是,在寫遺詔這種決定國家生死的大事上,康熙不可能弱智到給人留下可乘之機的程度。想想看,我們一個普通小百姓,在開借條時還不忘把金額數字大寫,以防篡改,何況是千古一帝的康熙,那智商那情商都是一流的,不會老年痴呆到如此程度。

  • 9 # Bati媽

    真相已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無論是否篡改,也已不重要。只要胤禛的繼位,留下的歷史功績,是有益於大多數人的,足矣!

  • 10 # 美家淨清洗劑

    是私下篡改,還是先帝遺詔,我不知道,也許雍正都不知道。做大事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處在那個位置,有時候可能還沒輪到他想不想坐皇位,手下人想要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歷史的車輪要推著他向前,不進則亡,皇帝有時候也要聽天由命。看圖

  • 11 # 慕容鑑史

    雍正皇帝的皇位絕對不是私自篡改遺詔得來的!

    清朝皇帝傳位自康熙後全部都是採用立遺詔,從不設立太子,康熙早期還有立太子的做法,但此後認為立太子可能會引起皇子們鉤心鬥角,因此才會選用在金鑾大殿樑上的寶匣中提前放入先皇遺詔,等上一任皇帝死後才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誰,這樣的做法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便是所有的皇子都會積極向上,壞處是皇帝的實力提高後,可能會不服遺詔上的皇帝。

    1、遺詔都是滿文

    大家可能認為雍正皇帝的上位是向電視中所述一般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於四子”,相信這樣的說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多的,但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當時滿清的遺詔都是用滿文來書寫的。

    滿文根本不是能夠填上一筆就能改變本意的文字,因此這種情況可以直接被否定,歷史上對於篡改歷史的事件根本沒有記載,只不過是民間野史之說,因此不可信。再者說大殿後的寶匣難道只有雍正能夠觸碰?

    還是說有誰敢觸碰,相信眾多皇子總不論實力大小,是沒有敢去觸碰這個東西的,這是他們父皇立下的東西,要知道被發現後,無論實力大小都是直接會被剝奪繼承權的,所以沒有人敢打遺詔的主意!

    2、雍正是否篡位

    雍正在康熙王朝時是四阿哥,康熙時有一件事情成為了轟動中國的大事件,九龍奪嫡,四阿哥自然也在其中,不過為什麼實力弱小的他當上了皇帝,而不是實力強大的八阿哥或者是十四阿哥呢?

    雍正的治國天賦,早早就被康熙看在眼裡,他是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早年的時候喜歡結交江湖上的名士,康熙是非常喜歡他的,不過康熙更加喜歡的是弘曆,也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

    康熙對弘曆的喜愛是無法抗拒的,小小年紀的聰明才智已然超過了很多叔父輩的人,因此為了能夠傳位於其弘曆,康熙找了不少的理由。

  • 12 # 蘆雪庵史論

    雍正皇帝是名正言順的登上皇帝之位的,根本不存在張廷玉、隆科多等人篡改詔書的說法。之所以讓人對於雍正繼位如此多的流言,源自於康熙暮年的九子奪嫡事件。當時實力較強的還有八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但是單單四阿哥胤禛坐上了皇位,這不免讓人猜忌,也讓小說家有了噱頭。但胤禛招黑內在的根本原因,卻不僅僅是九子奪嫡真這麼簡單!

    雍正繼位實至名歸

    首先我要駁回一點:雍正矯旨篡位是不可能發生的!

    有很多人因為受到民間野史傳說的影響,說胤禛勾結張廷玉將“傳位十四子”改為立“傳位於四子”,從而獲得皇位的。這簡直是荒謬絕倫!且不說詔書都是有滿漢雙語寫成,就算你把漢語改了,滿語怎麼改?另外一點是,按照清代的習慣,一般是皇子序齒加名稱,比如傳位皇四子胤禛。改前面的字容易,那要怎麼改名字呢?一個叫胤禛,一個叫胤禵,一個字比一個字生僻,根本不存在篡改的可能!

    皇四子胤禛繼位時實至名歸,而且有理有據!

    1.繼位候選人之中序齒最高

    康熙最看好的繼位者其實是太子胤礽,畢竟是康熙與皇后赫舍裡親生的骨肉。但是很早就被立為太子的胤礽的確是爛泥扶不上牆,康熙給了胤礽機會但是不中用。康熙實在是力不從心,認為他的確不適合做一個皇帝,胤礽二次被廢黜後(罪名:不法祖德,暴戾淫亂,結黨營私),他再無力參與爭儲。大阿哥胤禔雖然戰功卓著,但是由於庶出,而且背後詛咒太子而被圈禁,從此徹底沒有了希望;三阿哥胤祉,喜好修史著書,筆墨丹青,缺乏政治才幹。雖然也有做皇帝的意願,但是機會渺茫。這樣一來,皇四子胤禛變成了序齒最高的皇子,繼承大統也是情有可原。

    2.能力較強,有從政經驗

    雖然康熙有段時間讓太子監國理政,但是治國理政的成績幾乎都來自皇四子胤禛。他曾經奉命籌措賑災糧款以及巡視河工,各類事項處理的非常妥帖,從此也積累了深厚的從政經驗。胤禛辦事有始有終,而且頗有手段,也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誤,康熙自然認可!

    形式分析

    當時有競爭力的只有八阿哥胤禩,因為其支持者較多,而且本人善於收買人心,上下打點的非常到位。在太子被廢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康熙曾經讓皇子大臣舉薦新任太子,八阿哥胤禩支援率最高。但是康熙是何等樣人?焉能不知道胤禩的選票全部來自於私下的交易。胤禩一貫喜好收買人心,兼任戶部的差事做的一點都不上心,到時很鍾情與黨爭奪寵。康熙的忍耐在“斃鷹事件”發生之後到達極致,康熙傷心的說道:“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胤禩自此再無力與四阿哥爭奪。

    九阿哥、十阿哥都是八爺黨,在八阿哥失利之後,三人紛紛支援十四阿哥胤禵。其實胤禵有無可能,一樣就可以看得出來。作為未來的繼任者,是要君臨天下,要求治國有方,可是胤禵一直被安排在西北駐守,要是康熙真的有那份心,早就把他找回來參政議政了,為何要以駐守的形式“發配”胤禵到邊疆呢?八阿哥胤禩是病急亂投醫,隨便找了一個手握兵權的十四阿哥胤禵,自認為有機會,只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

    十三阿哥胤祥,胤禛的左膀右臂,絕對追隨者,與胤禛等人組成四爺黨!

    謠言何處來?

    為什麼關於胤禛有這麼多的謠言呢?主要原因是九子奪嫡胤禛成功之後,其他勢力之人的心有不滿。既然在政壇上鬥不過,那就在文壇上抹黑,所以更重歪七倒八的宮廷野史就傳了出來,無非就是百般貶低醜化胤禛,讓他下不來臺,讓他丟面子。

    胤禛招黑的根本原因是其大刀闊斧的吏制改革,在改正吏治弊端的透過你還是,卻也的足了一大批保守派。這些保守派多為世家大族或者身居高官,讓他們的日子不好過,皇帝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也因為胤禛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鐵面無私,不徇私情,下手沒有分寸,讓他把能得罪的官僚地主都得罪了,這樣一來,能不招黑嘛?凡是有點仕途,有點地位,有點文墨的人,都會納其筆來挖苦抨擊,真正支援胤禛的,能有幾人?

    總結:謠言止於智者!雍正皇帝算是清朝十二帝中最勤勞的皇帝,每天夜以繼日,為大清朝充實國庫,整頓吏治,解決民苦,只可惜被那些政治失敗者和利益受損者黑來黑去,作為現代人,最好能夠擦亮眼睛。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他人失敗後報復的產物,不應該作為我們現代人對於帝王評價的標準!

  • 13 # 祥子談歷史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清,到1912年溥儀(宣統)退位,共歷12位君主,為何唯獨雍正繼位總被世人拿來說事呢?因為,他的繼位有被世人拿來說事的“神秘把柄”。

    那麼,這個“神秘把柄”究竟是什麼呢?

    就是沒有遵從祖制,也就是合法性存在問題。

    那麼,大清歷代皇帝的傳位祖制又是什麼呢?當皇帝感到自己時日不多時,就會提前寫好遺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遺囑,一式二份,一份三文(即:滿、蒙、漢三種文體書寫),一份放於內殿木匣內,一份放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待到皇帝駕崩之時,由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兩相對照無誤後,宣讀確立新君。

    但是,雍正繼位時的情形又是什麼樣子的?據《清史稿·世宗本紀》記載: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在申昜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聖祖崩。辛丑,上即位。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情節其實和該史料基本一致,1722年12月20日,68歲的康熙臨終前,詔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等皇子,於病床前口頭宣佈臨終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此來看,顯然雍正繼位的過程沒有按照合法的祖製程序來。

    同時,更加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明明康熙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就算康熙宣佈臨終遺詔也應在清溪書屋,為何“世宗本紀”中又講的是“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也就是在齋宮宣佈繼位詔書。

    “齋宮”是個什麼地方呢?就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的處所,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而並非“清溪書屋”。

    因此,雍正的繼位存在太多的謎團,這才有了一個個的傳聞與猜測。

    同時,據北韓史書記載:當年12月,北韓官員聽清朝官員講,康熙臨終之時,曾召見雍正,並把自己戴的佛珠交給雍正,並對他說:“此乃順治帝臨時,送給我的,今我贈你,有意存焉,爾其知之。”

    以此來看,似乎康熙確實傳位給了雍正,這也就是雍正繼位的經過。

    那麼,雍正又是如何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的

    “九子”,即: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終生圈禁,失去奪嫡之機;二阿哥,兩立兩廢,同樣失去奪嫡之機;三阿哥,喜歡舞文弄墨,無奪嫡之志。接著,便剩下四阿哥與十三阿哥一黨;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一黨。其實,最終變成了“四爺黨”和“八爺黨”之爭。

    但是,八阿哥多喜拉幫結派,黨羽以內閣大臣為主,又處於康熙的眼皮底下,而康熙平生最痛恨的就是結黨營私。雖說八阿哥多被康熙打壓,可他的勢力卻很大。

    為了對付八阿哥,四阿哥以年羹堯為川陝總督,來牽制任撫遠大將軍的十四阿哥,一旦十四阿哥有所異動,也過不了年羹堯這一關。同時,他又以智囊戴鐸為四川布政使,相當於川陝之地已基本被四阿哥手下的一文一武所掌控,可謂真正的實權在握。而支援他的十三阿哥曾在古北口練兵,無論是在京師衛戍部隊的豐臺大營,還是綠營,皆有很深的影響力。最為關鍵的是,負責皇宮安全的九門提督隆科多被他暗中發展成了合夥人。

    面對四阿哥如此深謀遠慮的謀劃,豈是好圖虛名的八阿哥能與爭鋒的。

    那麼,雍正究竟篡改過遺詔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一是當時清朝的行文規範是“傳位皇四子”,而不是“傳位於四皇子”;

    二是清朝時的“於”字是繁體字“於”,又如何“十”改“於”;

    三是遺詔行文為滿、蒙、漢三種文字,更加沒法去改。

    那麼,遺詔真實存在嗎?

    2013年8月29日,遼寧省檔案館新館曾首度展出過“康熙遺詔”,原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既然有此遺詔,為何又會出現繼承不合規矩的問題呢?

    對於這些問題,雍正又是如何應對的?

    當時,傳播雍正陰謀奪位的是湖南永興縣秀才曾靜。雍正為了向世人澄清此事,將他解來京師,進行質問。雖然,曾靜表示認罪,而雍正也以問答的形式,將自己與曾靜的對話編寫成《大義覺迷錄》一書,發往全國各府州縣,以表明自己繼承帝位的合法性。

    可是,不知為何,不但未能起到澄清的效果,反而越描越黑,傳言也更加的玄乎。如:進參湯毒死康熙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層天台空氣好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