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伯

    好色可能是有的,但是也沒做啥出格的事情,男人哪個不好色?貪財他算不上,有點錢就去喝酒交朋友了,身無餘財,在沛縣算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吧。

    再加上剛好他帶隊押送民夫逾期,半道上就乾脆帶著人落草為寇了,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也就是個山大王,但是正好趕上陳勝大澤鄉起義,天下大亂。按照現在的說法,那就是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整個沛縣的兄弟不跟著他混跟著誰混呢?

    至於張良,投奔他的時候,他已經有點班底了,而且張良也出去單幹過,看著劉邦乾的好才又回來輔佐他

  • 2 # 桂圈兒

    劉邦這個人比較率真。

    貪財和好色不代表沒有領導能力。

    ①劉邦自控能力很強。

    劉邦打到秦國後,為了籠絡秦地老百姓的人心,美女一概不要、珠寶珍玩沒有取一件,全部放在倉庫裡。這與他貪財好色的平日表現大相徑庭。

    ②劉邦從善如流。

    有一次,韓信擁兵自重,請示劉邦讓自己出任代理齊王。本來劉邦已經發火了。結果張良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要做就做真齊王。他一舉把韓信穩住了。

    陳平每次都從劉邦那裡支取大量錢財。劉邦從來不聞不問。

    相對比的,項羽吝嗇得很,據說官位的章子被他自己磨圓了都捨不得分封給別人。

    做為一個領導人,以上三點必須要做到。劉邦恰好都滿足。

  • 3 # 笑嘗歷史百態

    這個貪財好色與蕭何、張良追隨不追隨他沒有直接關係。

    舉個例子:你現在公司的老闆貪財,好色。但是該給你發的工資一分不少,甚至比其他企業工資還高,事情就放手讓你去做,這樣的老闆你願意不願意追隨上班?

    貪財不等於吝嗇,好色跟你張良、蕭何有什麼關係。你們兩個大老爺們還怕什麼色。

    張良、蕭何為什麼追隨劉邦,其實《史記》中有寫

    張良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張良跟劉邦出謀劃策,劉邦懂得,能用其計。其他人都不能。張良就知道劉邦是天授,於是只跟他了。

    再看蕭何: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起義時一度大家推蕭何(縣衙秘書)和曹參(監獄獄長)領頭。蕭、曹怕被滅族,不肯,推劉邦。父老也承認劉邦遇到過許多怪事(斬蛇、七十二黑痣之類),然後占卜吉利、然後迷信,就推他了。

    從他們二人自己的回答來說,劉邦不僅是天授之人,更膽識過人,這不正是領導人該具備的功能之一麼?

    再來看出的價碼,一路封王封侯,後期劉邦也確實這麼做了,各種王,至於再怎麼收拾是另外一碼事情。

    最後一點說到用人,張良評價劉邦一句話說的很正確:說有自尊的君子多歸項羽,愛利益的小人多歸劉邦。但世上君子少而小人多,所以劉邦能爭取到更多數。

    而在劉邦用他們之前,他們是幹什麼的?

    張良是一個刺謀劃家兼通緝犯、蕭何是縣吏。如果劉邦不是知人善用,哪還有他們什麼事。

    按張良、蕭何心裡的話來說:劉邦是天授。天授者,天才也。

  • 4 # 飲水君

    1. 流氓皇帝

    劉邦是純正的草根出身,而且由於家教不好,一身痞子氣,好說大話,不愛幹活,成天吊兒郎當,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司馬遷說他“ 好酒及色”,應該不是汙衊(司馬遷也沒那個膽啊)。

    為何最後他成事了,而那個西楚霸王兵敗自殺了呢?

    當上皇帝后,他向群臣提出了這個問題。大臣高起、王陵談了一下認識:大王雖然你臉皮厚,愛欺負人(陛下慢而侮人),但是大王你讓人攻下了城池,戰利品都分給部下,這是與天下同利。不像那個吝嗇鬼項羽,嫉賢妒能,好處從不分人,官印在他手裡都盤出漿了也捨不得給有功之臣。

    劉邦微微一笑:你們哪,圖樣圖森破。搞戰略,我搞不過張良;搞後勤,我搞不過蕭何;搞軍事,我搞不過韓信。這哥仨,都是人精,但都能為我所用,這才是我取天下的本事。看看那個莽漢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被他氣死了。

    劉邦雖然個人修養不怎麼樣,粗魯無文,動不動就罵我是你爸爸。但是,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既有天分,又有魅力,還講領導藝術,漢初三傑都乖乖地投靠到他的門下。

    為啥呢?

    2. 他是個好領導

    史記記載:張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什麼意思?張良覺得和劉邦比,別的領導都不開竅,聽不懂,也不肯用他的良策。而劉邦呢?“心有靈犀一點通”,一說就懂,一用準靈。這是劉邦的極大優點,在高祖本紀中到處都是他採納別人建議的記錄,當然有時候也有些餿主意,比如封鎖函谷關惹怒了項羽。

    但是,劉邦知錯就改,而且特別能放下身段,遇到緊急關頭,他絕不固執己見,剛愎自用,而是常常問“為之奈何”?並主動承認,相比項羽,從身材、武藝、本事、軍力都“固不如也”。對於這樣“孺子可教”的領導,你能不愛嗎?

    作為領導,劉邦敢擔當,能任事。當亭長的時候,押送犯人去驪山,考慮到不能按期到,他大膽地把人都放走了。殺了沛縣縣令之後,蕭何、曹參等人都怕惹禍,被滅族,就推劉邦當頭。“眾莫敢為”,劉邦當仁不讓,被立為沛公,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此外,劉邦還比較寬厚(後來殺功臣另說)。楚懷王稱他“寬大長者”,相比項羽動不動就屠城、殺降,以至於“睢水為之不流”,劉邦則寬厚得多。拿下關中後,有人建議殺掉子嬰,但劉邦說,“殺人不過頭點地”,人家都投降了,認慫了,你還殺人家,不講究。他對秦朝的老百姓也愛護有加,“約法三章”,沒有縱容部隊施加暴力,因此,秦人爭相挎著雞蛋、拿著美酒勞軍。

    3. 因人成事

    劉邦用了“三傑”,登上了皇帝寶座;“三傑”因為劉邦,建立了千秋功業!但是,遇到劉邦之前,這哥仨幹啥呢?

    張良就是個買兇殺人的幕後金主;蕭何就是個縣政府的普通幹部;韓信呢,還是個扛槍的大頭兵。

    遇到劉邦之後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哥仨揚名立萬、彪炳史冊。“良禽擇木而棲”,對於優秀人才而言,有什麼比盡情地一展身手、揚眉吐氣更讓他們心馳神往的呢?遇到了這樣的領導,還不趕快追上去,跟緊了。

    所以,以張良之智慧,認定了劉邦乃“天授”。

    天都認可了,這還不是最大的呀!

    來吧,遇到這樣的領導,必須得扒拉到碗裡來!

  • 5 # 小凌說史

    傳說劉邦愛財又好色?這個是沒有證據證明的,而且劉邦雖然看起來有點江湖習氣,但做的事情都挺令人信服的。即使愛財又好色,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可,對於自己傾心的女子誰不喜歡呢?不出格即可。至於蕭何、張良等人願意追隨他,是有比較深層次的原因的。

    其次,劉邦膽略過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不滿暴秦的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劉邦也乘機組織起一支反秦起義軍。沒有膽略之人怎麼敢、怎麼能組織起一支反秦起義軍?

    項羽雖然有風度,但是不太捨得分利給身邊的人。相比之下,劉邦就不太在意這些東西了,為了奪取天下,對於韓信是先給兵權,接著封齊王。韓信自己都說過“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雖然劉邦看起來一身的市井氣,但卻是一個非常具有領導才能之人,也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吧!

  • 6 # 漢唐宋明

    看到樓主的問題,我想起一個段子,老師問兩個學生,將來想要什麼?學生甲說金錢美女,老師就說他貪財好色,問學生乙,他說事業跟愛情。老師就說他有上進心。

    所以啦!貪財好色乃是人之常情,試問誰不愛錢,誰不愛美女?

    再說劉邦愛財,又不虧待手下,愛美女也不搶手下老婆,這種老闆為什麼不跟?這世上哪個老闆不愛錢愛美女?少點套路多點真誠,別聽馬雲說自己不愛錢,別聽劉強東說自己臉盲。人家裝逼,你還以為他們真的不愛財不好色?

  • 7 # RememberTheTime

    劉邦的皇帝是天生的,大器晚成說的就是他。他有天生的人格魅力,40幾歲前說他一無是處不過分,可是一個村裡的人都能認他當老大,有時候人確實是看見一個人聽他的言談舉止,打心底裡就想和這個人交朋友,劉邦就是這種人。

  • 8 # 鬼影問道化真身

    首先得承認漢高祖有領導天賦,第二點是他有卓越的對人和對事的判斷能力,這也是與生俱來的!第三點就是劉邦無才無德,個人實際能力抱歉,所以得學會交接英雄,依靠人才,任用人才,唯有如此才能成事!這也是很多無學歷無能力的老闆,反而能成就大事業的原因!反觀項羽,他的成就來自於他天下無敵的勇力,他的失敗也是來自於他睥睨天下的軍事才能!

  • 9 # 美之星暖通

    這個問題問的有技術含量。好問題!!劉邦小處貪財好色,大處寬仁明智。劉邦喜歡財寶和美女,第一次進秦皇宮就亮瞎了雙眼,瘋狂的劫財劫色。但是當樊噲勸諫:要稱霸天下,絕不能貪圖這些小財時,劉邦馬上退出皇宮、封住府庫、清點兵甲財物,還軍灞上。陳平建議對項羽進行離間計,劉邦拿出24億人民幣(4萬金)給陳平讓他隨便花。韓信幫劉邦平定天下後,劉邦知道韓信曾經在老家淮安受盡屈辱,於是封韓信為楚王,定都淮安,送給他兩個省作為封地,讓他衣錦還鄉,風光無限。…………老子曰:道生之,德育之,物形之,勢成之。順大道者,得天下,非小仁小義所見明也。又有言,袁紹問於曹操:“我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利,南面以爭天下,可乎?”曹操大笑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之謂也。

  • 10 # 皇極經世9587

    領袖的很多優秀品質,劉邦都具備。寬宏有大量,知人善任,磊落、勇敢、堅忍、明斷,有大志而不拘小節。他的手下人,有人格魅力吸引來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夥伴,都在他的領導下發揮出聰明才智。好的領導化腐朽為神奇,販夫走卒、地痞流氓、白面書生、刀筆吏都成為國之柱石、世之棟樑、千秋國士;不好的領導化神奇為腐朽,如項羽,范增一個人的才智都不能發揮,遂滅亡。劉邦、劉秀、劉備,有很相似之處!

  • 11 # 大風起

    歷史永遠不會告訴你劉邦和劉備都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戰亂的時候,說拉人就拉人,隨隨便便就能建立一支強悍的軍隊?你以為玩過家家嗎?

    拉軍隊,需要威望,需要人脈,需要得力干將,更需要大量的輜重糧草裝備維持。所以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軍一動,日費千金。這些都需要大商賈們鼎力支援,哪是一個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所以,實際上,劉邦年少就相當出名。在當地的黑白兩道上都是頭面人物,而且經常結交社會名流俠士。不要說社會上的混混不敢不聽他的命令,就是縣衙也到處遍佈劉邦的耳目,縣令對他也十分忌憚。

    所以,呂雉他爹這樣見過世面的望族,連官員都紛紛前來巴結的人,對待劉邦卻十分熱情,即使劉邦一無所有,依然自願將女兒下嫁給他。

    蕭何與張良,同樣是看出了劉邦黑白通吃,非凡的領導氣質,手下一大幫得力助手,必能成就大事,才會死心塌地德跟隨於他。

  • 12 # 濟溪河是中藥師

    一、勇於擔當。

    秦末法律嚴苛,劉邦在擔任沛縣泗水亭長的時候,一次奉命押解刑徒到驪山去,不能按時到達依律當斬,劉邦當機立斷放了這些刑徒,自己則和十幾個願意追隨的壯士亡匿於芒碭山中,為人敬服。

    後來,天下大亂,沛縣人殺了只顧自保的縣令,蕭何、曹參等人都害怕秦朝嚴厲的律法,怕被滅族,都不敢帶頭舉事,唯有劉邦在緊急關頭不孚眾望,毅然決然挑起重擔。這氣魄、胸懷、度量,真非常人可及也!

    二、善於駕馭。

    在這一點上,劉邦就對自己和對手項羽有一個恰如其分的總結: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譯文:談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持運糧道路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人中英傑,而我能夠任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個范增,卻不能信任使用他,這便是項羽所以被我擒住的原因了。

    勇於擔當、善於駕馭,無論在什麼崗位,不論在什麼職位,這八個字都是值得人們銘記的。

  • 13 # 清風無痕167627218

    劉有君王德,項只霸王才。劉邦知人善任,放手讓手下發揮才能,並不是什麼事都親力親為,提綱挈領,適應領導龐大的集團,讓部門經理各司其職做各自善長之事,不過多幹涉。屢敗屢戰,能屈能伸。寬厚仁愛,虛心納諫,天下人愛之。項王的勇武,智謀皆在劉之上,事多專斷,什麼事都衝在前頭,部下能力無從發揮,別人都是其光輝形象的背景,有功而不獲賞,項王性直而殘暴,殺降屠城,天下人莫不畏之,其部轉投劉公者眾。項王缺乏東山再起的勇氣,一敗而亡。

  • 14 # 史不知味

    “食、色,性也。”劉邦確實“好酒及色”,可是他也“寬仁愛人,意豁如也”。蕭何、張良等人願意追隨他,說明他是又領導能力和領導魅力的,還有他的說話藝術也很棒。

    劉邦曾經去咸陽服徭役,然後遠遠地看到了無雙雄主秦始皇,羨慕得直流口水,嘆著氣說:“大丈夫當如此!”許多人將這幕說成是劉邦看到秦始皇后,便生出要取代秦始皇的想法,這是很牽強的,這句話只是劉邦對於位高者的羨慕和嚮往罷了。

    蕭何:刀筆吏,應時勢隨劉邦,沛縣起事。

    劉邦的發家要從呂公說起,呂公為躲仇家跑到了沛縣,縣令為呂公設了酒宴。劉邦聽說了以後,便想去蹭酒喝蹭肉吃,到了那以後,呂公見到劉邦,“大驚”,可把呂老頭給嚇壞了,趕緊起身去迎劉邦。劉邦痞氣瞬間上來了,更不客氣了,哼哼著坐到了上座。這場酒宴的負責人是蕭何,沒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蕭何,看到呂公吹捧劉邦,心裡可能有點小嫉妒,便說:“劉邦這人喜歡吹牛皮,做不成事的。”這是蕭何關於劉邦最早的評價,當然也可能是玩笑話,畢竟劉邦和蕭何是朋友。在陳吳起事後,劉邦說服沛縣百姓殺了縣令,然後當了沛縣的領導人,蕭何便順勢跟了劉邦。

    事實上,在劉邦發家以前,蕭何給過劉邦許多幫助,在劉邦起事時也推選劉邦做領導。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讓劉邦如虎添翼。劉邦對蕭何的評價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張良:張良下邳遇劉邦,士為知己者死。

    陳吳起義以後,張良想去留縣投靠楚假王景駒,沒想到在途中遇到了攻下下邳以西的劉邦,張良想了想,跟誰混不是混?於是投靠了劉邦,劉邦讓他負責後勤工作。張良研究過兵法,所以經常給劉邦獻計獻策,這時痞子和知識分子的差距便出來了,劉邦聽了張良的計謀,哎呀,小夥子可以啊,你這謀略很好,我喜歡。張良曾經也給人做過謀劃,可是他們都覺張良的策略不好,沒有聽從。這邊劉邦卻用了,張良瞬間在心中感嘆,老劉,還是你懂我啊,這可能是天意吧。這便是所謂的“士為知己者”。

    張良在跟了劉邦以後,劉邦有時行事不經大腦,不過倒也聽得進張良的勸說,張良具備良好的大局觀,這點恰恰是劉邦所欠缺的。劉邦自己也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劉邦何以能得蕭何、張良等良臣好將的追隨?他具備領導應有的基本素質。

    劉邦可謂深諳心理學,同時具備良好的說話藝術,簡稱會忽悠。劉邦在泗水亭當公務員的時候,負責押送服役的犯人去驪山,可是在途中很多人跑了。劉邦心想,這麼下去怎麼得了,恐怕還沒到驪山,這幫混球怕不是要跑完了,然後劉邦停下來喝酒,喝了幾杯,假裝喝醉了,便解開犯人,對他們說:“兄弟們,你們走吧,這事我老劉給你們扛了!”那幫人聽了很感動啊,你老劉這麼仗義,把我們當兄弟,咱也不能不講義氣,從今天起,咱跟你混了!然後沒過多久發生了斬白蛇事件,這件事經過加工後,被傳得神乎其神。

    劉邦“裝模作樣”的功夫很到家,表面工作做得很好,樹立了光輝的社會形象。聽到楚義帝死了的訊息,劉邦的表現更誇張,脫了衣服哭,而且哭得黑天黑地。在眾人勸他當皇帝時,劉邦這老小子心裡很高興,可還是要說:“哎呀呀,皇帝應該讓賢者當,這皇帝讓我當怕是不合適吧?”眾臣只好奶聲奶氣地誇他:“老劉你這人品我們還不知道?你是草根發家的,為了誅殺無道的秦朝付出了多少努力與汗水,你是正義的化身啊,你還論功行賞,等等,你不當皇帝怎麼兌現給我們的封賞?老劉你很適合當皇帝!”老劉這才笑呵呵地答應了。

    劉邦具有出色的領導能力和領導魅力,雖然經常犯渾,常生疑心,可是卻也容得下人,即使容不下也不會盲目下手,也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劉邦看著痞裡痞氣的,表面看著很容易相與,可是他的疑心還是很重的。蕭何跟他夠熟吧?在劉邦在外打戰的時候,蕭何留守關中,可是劉邦不放心,經常藉著詢問工作動態的名義試探蕭何。當韓信說劉邦領兵能力不過十萬而自己多多益善的時候,劉邦心裡非常不爽,但還是能笑著問他為什麼,也仍然敢讓他帶兵打戰。

    劉邦敢於並善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具有發掘人才的敏水眼光,並敢用和善用人才。老劉後來問眾人,為什麼他可以得天下而項羽卻不行?他們回答說,你老劉很傲慢,總是輕慢侮辱人,老項仁善,可是老項好大喜功容不下他人,也不能論功行賞,這點你做得很好,我們服你!老劉笑著搖頭說,這只是原因之一,我有“三不如”,這點不如張良,這點不如蕭何,這點不如韓信,我得這三傑,還敢用和善用他們,怎麼能不得天下?你們看看項羽,有范增卻不能善用,這下被我懟翻了吧?!

    劉邦在打江山時的表現可圈可點,可是總體來說算是面面俱到,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和物盡其用,蕭何和張良在他手下做事比較舒服,最重要的是,利益能有保證。反觀項羽,性格孤傲,自信膨脹到自負,在他看來,天下英雄惟羽而已,無人能入他眼,傲視天下。在項羽這種老闆手下做事是很累的,經常擔心被扣工資和炒魷魚。無論劉邦最後是不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至少在過程中蕭何張良他們是有基本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證的,而且還能發揮自己才能,韓信正是因為得不到項羽賞識重用才投靠劉邦的,再加上當時劉邦經過斬白蛇事件的神化,他的個人威信是越來越強大的,奪取江山的機會也非常大,所以張良蕭何他們願意給劉邦打工。

  • 15 # 影評聊齋

    因為人人都是貪財好色的。誰都是逐利的。劉邦自己貪財好色就會想到別人也一樣,自己自私就會明白別人的需要。

    你這樣想,如果你上班的老闆不跟你說什麼為公司做貢獻,也不談什麼做人崇高情懷。就是給你錢,給你美女,空調,大房子,醫療保險。你喜不喜歡?幹活有沒有勁?

  • 16 # 中上行

    做為創業領導,應據有非常強的欲忘,處在欲,情,痴,空,真五個階段中,欲字階段是人情感的初級階段,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階段的人,慾望強,執行為強,本性缺智商但模訪力,學習力,適應力較強,有很強的永續性,情字階段的人對事物有情感。痴,空,為隨大流的不會主觀多想。處真字階段的人,欲忘底,穩定性差(永續性)。在古代整體落後的情況下不懼備做一個帝王,如王莽做一個大臣可以,做皇帝就會出亂子。楊廣也如此。

    一個社會最佳狀態是,慾望強的人,能將真字階段的人的能力發揮好。那就會成工。那就是一個團長以上後面為什麼要有參謀了。

  • 17 # 迦曼的靈魂書房

    劉邦雖然有很多不好的習性,比如貪財、好色等,品行被後人詬病,但他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沒有文化的開國之君,一介布衣平民,既無出身背景,又無大將之風,卻能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推翻秦朝、打敗群雄,最終創立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王朝(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為什麼劉邦身邊還是會有一幫有能力的人輔佐他呢?我覺得劉邦在以下4個方面有過人之處:

    1、天賦異稟、馭人有術;

    2、唯才是舉、知人善任;

    3、虛心納諫、群策群力;

    4、尊重人才、寬厚待人。

    天賦異稟、馭人有術

    劉邦沒從小沒怎麼正經讀過書,連識字都很少,平常做派也是一副混不吝、沒文化的感覺。但不得不說劉邦是個天賦極高的人,也是個善於用心學習的人。 他的賬下不乏文人志士,比如張良、韓信、蕭何這些人,他們在向劉邦建言獻策的時候,劉邦可謂一點就通,不僅很快能明白他們獻策的意圖,還能快速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說劉邦天生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領悟能力,這在後面識人用人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關於劉邦好學這一點,我們從後面劉邦寫的詩文裡就能看出來,從大字不識幾個到後來的詩賦連篇,著名的《大風歌》就是出自劉邦之手。劉邦在忙於打天下的同時還能抽出時間學習,也確實說明他非常好學,有一顆能文能武的上進心。

    劉邦不僅天賦異稟,而且勤奮好學,在駕馭人心方面更是非常厲害。

    話說劉邦在西進的途中,有個叫酈食其的人主動來投,但劉邦雖然很缺人才,卻沒有欣喜若狂的迎至帳下,而是先給了酈食其一個下馬威,後來等到酈食其說出一番道理之後主動低頭承認錯誤,才奉酈食其為上賓,其實是因為他看穿了酈食其身上的銳氣,要先殺殺他的銳氣,然後再用,這種馭人之術可謂厲害。

    但你不要以為劉邦面對人才都是用這一招,劉邦針對不同的人,用的馭人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對於張良這種急需得到他人認可的,就展現出自己對《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對於酈食其、英布這種一身銳氣的,就先挫一挫他們的銳氣;對於自己押送的徭役,劉邦就展現出自己的豁達、大度和為他們著想;對於王陵、雍齒這種不願臣服自己的,就不斷地打壓,打壓到他們服氣為止......

    劉邦因人而異的馭人之術可見一斑。

    唯才是舉、知人善任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即所以為吾擒也。"

    以上是劉邦稱帝后和群臣們討論他能奪得天下的原因時自己總結的原因。可見,劉邦對於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認知,而且劉邦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用他人所長補自己不足就變得相當重要。而他並沒有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如別人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恰恰相反,他認為作為最高位者能把這些人才為我所用,發揮出他們的才能就好了,可見在那個時候的劉邦具備了我們今天管理當中所強調的,當領導的一定要擺好自己的位置,要有高超的領導天賦,當最高領導的帶兵不一定厲害,只要會將將即可。正如韓信對劉邦所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劉邦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的前提下,他將自己善於用人的這一點發展到極致,他憑藉著高超的領導藝術,遵循著“唯才是舉,知人善用”的八字箴言,將當時天下傑出的人才聚攏在自己身旁,為自己所用,才最終建立了漢朝天下。

    劉邦在用人方面從來不拘於一格,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他總是能做到“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劉邦在用人的時候從來不在意你之前的出身和社會地位,只要他認為你有可用之處就大膽啟用、毫不猶豫。比如在劉邦的這支人才隊伍中,有身為貴族的張良,也有當過縣吏的蕭何,還有屠夫樊噲、車伕婁敬、強盜彭越,妥妥就是一隻雜牌軍。但就是這樣的“雜牌軍”,劉邦一旦啟用,便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加以重用,充分授權,並且很少跨過他們去管他們如何帶兵,劉邦做的只是並從各方面支援他們。

    還有凡是人才,哪怕是之前背叛過自己的也一樣“既往不咎”,敞開胸懷接納。比如張良,一開始在劉邦麾下,但是後來認為劉邦不行又投靠了別人。當劉邦勢力越來越大,張良又想來到劉邦麾下。劉邦欣然接納。沒過多久,張良看劉邦被項羽逼到了巴蜀一帶,而韓王成發展的比較好,張良又背叛劉邦去了韓王成部下。後來劉邦打敗了項羽分封的三個秦王,而張良這邊的韓王成也被項羽殺害,張良沒有好主可投,又想投奔劉邦,劉邦居然又欣然接納了。自從張良再也沒有背叛過劉邦,可見劉邦在用人上非常靈活和包容。也正因為劉邦對待人才這樣的態度,才能將蕭何、韓信等能人盡收麾下,各路人才才可以甘願為劉邦效力。

    除了“唯才是舉”之外,劉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導才能,那就是“知人善任”。就是說能準確判斷人才的專長和能力,並按照其專長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只有這樣這些人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張良,一介書生,卻謀略出眾,所以劉邦安排他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韓信出身卑微,但精通兵書戰法、善於用兵,於是就讓其做大將軍,任其弛聘於戰場攻城略地;蕭何具有極強的治理國家的能力,劉邦就在他在國家治理方面盡情發揮,不是每一個領導都這麼會用人的。

    虛心納諫、群策群力

    劉邦有一句經常說的話叫作“為之奈何?”當有什麼事難以抉擇時,劉邦就會向他的群臣們丟擲這句話,以至於這句話都變成他的口頭禪,可見劉邦有多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甚至會讓人覺得他沒有主見,劉邦之所以那麼喜歡聽取旁人的建議,是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有些問題他確實不懂怎麼處理,而往往身邊謀士會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可見,劉邦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如果自己沒有好的策略,就虛心納諫,用好他人的謀略即可。打天下靠的是一幫能臣武將,而不是自己一個人,所以從一開始劉邦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才不拘一格求人、用人。

    而反觀敗在劉邦手下的項羽,他就是不喜歡虛心納諫的人,經常剛愎自用,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聽取謀士們的建議,誠如韓信說項羽“言不聽,計不從”。項羽這樣的態度自然吸引不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而項羽自己還渾然不知。可見,項羽是個能帶百萬雄兵打仗的將軍,而不是一個能將將的帥才。他敗就敗在沒有清醒的認識自己,也沒有虛心納諫的心胸。

    尊重人才、寬厚待人

    劉邦出身草根,沒什麼背景,所以從年輕時候就養成了平易近人、仁厚待人、寬宏大度的作風。當屬下建功或謀略成功之後,劉邦從來不吝惜誇讚之詞,給予下屬們相當的尊重。他這樣的做事方式很容易收買人心。除了寬厚待人,給人以尊重,劉邦還很捨得散財。當他的部下建功之後,他很捨得給予物質獎勵和官職的獎勵。所有部下都幹勁很足。

    屬下得到了尊重和該有的表彰及獎賞,自然心無旁騖、積極主動的為劉邦賣命。

    時勢造英雄,但只有有能力抓住時勢的人才能成為英雄。時勢很多,劉邦只有一個!

  • 18 # 張宇鋒

    因為那個時代,這些都是小節。不被在意。

    劉邦是註定了能成事。

    那些人都覺得跟著他沒錯。跟著項羽不行。

    劉邦其實很仗義。“仗義每多屠狗輩”,說的就首先是他劉邦。

    嚴格的說,劉邦確實沒有負過誰。對朋友那個真是義氣。但又不任性,很有理性。也很認真。所以蕭何能夠追著他助他起兵。

    有些人會攻擊他拋下老父的事情,可是他卻沒有拋下左右。他把打江山放在了第一位上。

    劉邦確實是拿得起放得下,敢擔當,能用人,也可以分辨得出對錯好壞,知錯立即就會改。一心一意的打江山。

    項羽倒是很性情,於是也很任性。有些人喜歡這類人。但是他有擔當嗎?他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親人。哪裡在乎其他。他用劉邦老父威脅劉邦難道就不下作了?

    有這樣的兩個人在面前,非要選擇一位的話,你會選擇誰?反正,那些有才之人最後選擇的都是劉邦。

    天下的事情,哪裡可以都能盡善。不要以為可以在圍著自己太“自我”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別人更加無條件的支援。沒有那回事的。也不能在得到支援或者想得到支援的情況下,自己還可以太“自我”。也沒有那回事的。這就是政治。

    所以我很擔心,我們今天的社會環境如此浮躁和狹隘,可能難以成長出一批真正敢擔當,敢犧牲,能作為的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

  • 19 # 地球知識局

    貪財好色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缺點,但是對於政治人物,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人不會只因為私德好去跟隨一個政治人物。

    或者換個比方,假設你的上司愛錢又好色,是個油膩的中年人,但他有擔當能攬事情,管理能力強,業務能力出色,每年能帶領你們獲得極好的業績,導致最後你們的團隊獎金拿的是全公司最多,你還要不要跟他?我想你多半還是會為自己的利益而跟著他,而不會有什麼道德潔癖。

    把這個領導換成劉邦,問題的答案就顯而易見了,當初劉邦在鄉里就是做亭長,說明他本人本來就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押送犯人路上不忍犯人喪命跟著犯人落草說明他很講義氣。沛縣有人起義殺了縣令,蕭何、曹參等人都不敢做主,眾人請劉邦做主,劉邦當仁不讓,說明他很能負責任,做老大。

    就這樣當上老大,領著兄弟們把腦袋別在腰上起義反秦,再和項羽對著幹,此等氣魄歷史上也沒幾個人。

    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很懂政治,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每當團隊遇到危難時,能做出正確抉擇,挽救整個團隊的命運。為了團隊的生存,他不惜當著項羽的面說,你既然抓了我的父親,把他煮了,就請賞我一碗。等到韓信在齊國打算申請自立為代理齊王,劉邦雖然生氣,但在張良勸說下還能封韓信為齊王,可以說是能屈能伸了。

    他就這樣奪取了天下,可以說是帶領了最成功的創業團隊了。看看現在千分之一的創業成功率,你就知道劉邦當時有多麼不容易。除了他貪財好色的缺點之外他的人格魅力還是很強大的,而且等到攻破咸陽,能剋制自己的缺點,封存寶庫,不接近婦女,自制力也很強。

    說他濫殺功臣,其實他的老班底蕭何、曹參、周勃、樊噲都沒死,混的也都好,張良也得到善終。你跟這樣的老大有前途,為什麼不跟著他呢?

  • 20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貪財好色,是人的本性,關鍵在於是否合法合理。劉邦貪財,可是不偷不搶;擔任沛縣泗水亭長期間,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可沒人說他貪汙,也沒人告他偷搶。呂公請吃飯,劉邦沒帶一個錢,吹牛說出賀錢一萬!可他也沒有貪錢來送禮——所以,他比眼下的很多亭長都不貪錢。至於好色,他先娶呂雉,之前還有個相好的曹大家,後來又納娶了戚夫人等等,但也就如此而已,難道你指望古代中國的皇帝一夫一妻嗎?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劉邦這人早期名聲不好,第一是不愛勞動,也就是懶惰。見證人就是他爹,常說他不如哥哥會經營,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劉邦的二哥)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

    第二是與秦國當時的主流意識不太合拍,法家是此時的主流,可劉邦卻不學法,反而仰慕信陵君,早年還曾想投入信陵君門下做個門客,結果西行至大梁,信陵君已死,正好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召納門客,於是投到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等到魏國滅亡,張耳被秦通緝,門客皆散去,劉邦便只能回到家鄉沛縣。

    但,劉邦最後能成大事,因為他擁有更多優點,最重要的,是寬厚大度。譬如說他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其他人在這個時候,或許就會暴怒、打人甚至殺人、激起事變,或是害怕、畏懼乃至自殺。可是劉邦的反應卻與眾不同,他停下來飲酒,喝完酒就把所有役徒都放了,為什麼?因為他覺得,反正人數不夠,到咸陽也是一死,不如各自逃命——正因為這份豁達,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這夥人便是劉邦起義的第一批擁躉。而在沛縣起義之後,身為文吏的蕭何、曹參,因為深恐舉事不成、被秦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劉邦卻不想那麼多,一口答應,為此才成了這支起義軍的頭頭。後來西征關中,大家都看好沛公做西征軍統帥,為什麼?無非也就是劉邦這人做人還不錯,比較寬厚,可以減少秦軍的抵抗而已。

    劉邦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容人用人,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就願意認錯改正。當時的劉邦,力量並不是最強。可是張良與他一交談,就有相見恨晚之意,為什麼?就是因為覺得劉邦能用人。酈食其說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還是願意追隨他,兩人相見一席交談,劉邦覺得這人不一般,便起身道歉,以禮相待。進入咸陽之後他也曾貪圖享受,樊噲勸他還不聽,可張良來勸,他就覺悟了,這就率軍退到了灞上,與秦人約法三章。

    離楚歸漢的韓信,一開始只是做個小官,夏侯嬰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向劉邦推薦,劉邦也沒太大反響。後來蕭何也十分賞識韓信,多次向劉邦推薦,劉邦照樣不理。直至“月下追韓信”事件發生,劉邦才真正引起重視,終於任命韓信做大將。在拜將之後,劉邦詢問韓信有何良策,韓信為其分析三秦形勢,準確到位,劉邦這才大喜,以為得信晚。而最終劉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韓信。

    所以不妨這麼說,有用人的氣度、方法,能容人不足,這便是劉邦的最大亮點。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少能遇到劉邦這樣的人,相反更多的是嫉賢妒能的人、營私舞弊的人、虛情假意的人,這些人在管理的位置上太多,正是現實的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戚風蛋糕蛋白總是打不起來怎麼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