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摩說
-
2 # 世界人文通史
如果沒有帝國主義入侵,清朝是能夠挺過300年的,但能不能挺過400年就難說了。
清朝的不幸是它遇到了中華五千年來最大的變局,面臨著歐美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而清朝自身又不能改變落後捱打的局面。
“夫今強鄰環列,每欲鯨吞,剝奪宰割,接踵而至!”
《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璦琿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
外敵之強盛,遠超任何歷史上的戎狄。
中華之衰微,恆古未曾有過。
就連李鴻章也感嘆:此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拋開這些東西不談,其實清朝前期在開疆拓土和治理國家上還是值得可圈可點的。清朝有奠疆之功,奠定了近代中國版圖的雛形,鞏固和擴充套件了明末已經支離破碎的邊疆地區,維護了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
如果從1644年清朝入關算起,截止1912年清帝遜位,大清的國祚只有268年。這個存在了268年的王朝,最值得後人稱道的地方就是開疆拓土,它解決了明朝沒能解決的蒙藏問題和改土歸流,並首次直接統轄臺灣地區(臺灣設府、臺灣設省)。
政治上,清朝中央集權、皇權專制也達到了歷代的巔峰;人口上,清朝的人口超過4億,達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巔峰;經濟上,清朝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達到古代農耕經濟社會的巔峰水平。因此,清朝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巨大縮影,把君權專制、農耕經濟、國家版圖、全華人口都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過去,遊離於中原之外的三大蒙古,如漠北蒙古4部、漠南蒙古16部、漠西蒙古5部全部臣服於大清,而遙遠的西藏也被納入清朝的統治,這與明朝只冊封西藏王公而不實際介入管理的羈縻統治有著天壤之別。其版圖極盛之時,幅員遼闊,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其版圖西抵巴爾喀什湖,北至蒙古高原,東越庫頁島(今俄羅斯哈薩林島),南達南沙群島。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清朝腐敗統治下所激起的民眾反抗。自乾隆以後,清廷吏治腐敗,各級官吏壓迫、剝削勞動人民,激起了多次起義。其中,對清朝影響最大的分別是白蓮教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
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入侵,清朝可能會延續超過300年,但很難超過400年。即便不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也會在農民起義中走向四分五裂。
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開始,一直到嘉慶十八年為止,清朝先後發生了清水教徒王倫起義,收元教的鄂甘五省起義,李文成的天理教起義。頻繁的白蓮教起義削弱了清朝的根基,使得清朝由盛轉入衰落。而洪秀全所發動的太平天國起義更是席捲清朝東南沿海,波及江、浙各地。江、浙一直是清朝的稅收支柱,一旦江浙有難,首先就削弱了清廷的錢袋子。
-
3 # 吉月文
答案很明確,還是挺不過去。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這麼看,外來侵略是否對於清政府的滅亡起到了主要作用?
答案是否定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清政府內部。既然如此,就算沒有列強入侵,清政府也很難突破300年大限。
清政府的衰落不是從道光時期鴉片戰爭才開始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中後期。這一時期有一系列的事件已經很明確的證實了,清王朝外強中乾,難以持久。比如鉅貪和珅,白蓮教起義,叫魂風波。從乾隆中後期一直到滿清滅亡前後,持續了大約150年不到的時間,恰好佔了清政府的一大半。可見能夠維持這麼長時間,本身也就很不容易了,再持續下去是非常困難的。
而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對清政府的作用其實也是兩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論。實際上在第2次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在總體上還保持了較為獨立的運作,西方列強對華的干涉和壓迫以及物資的剝削不是非常嚴重。應該說並沒有傷及到清政府的根本。太平天國運動開啟之後,清政府的根基才開始明顯受損,此後日益投靠列強,也就是說清政府在此之後的統治很大程度上還得到了列強的幫助。這也就是列強對清政府的統治具有兩面效應的體現。
導致清政府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內部因素。從歷史上看,太平天國運動在東南地區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江南地區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江南地區是中國的經濟重鎮,承擔了清政府一大半的稅收。這一地區的衰敗極大的衝擊了清政府的財政穩定性,使得本來就已經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又遭遇了一記響雷。
此後,清政府在戊戌變法以及清末新政當中,極力維護滿清貴族利益,疏遠了從太平天國運動當中起家的漢族新興官僚階層以及江南士紳階層。那麼這就自然導致了兩大主要社會階層對於清政府的唾棄,辛亥革命之後,清政府的政權頃刻間崩塌,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崩潰過程當中最為迅速的一次,就可見其根基早已敗壞。
在辛亥革命的時候,西方列強其實並不站在革命黨一邊,很多外國勢力有意的維護清政府。等到了後來,袁世凱出面獲得西方人認可以後,態度才發生了重大變化。
清政府的滅亡從根本上看,是因為獨特的權力機制不能夠適應中國近代發展的需要。清政府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以滿清貴族為最主要的權利基礎。但是要實行近代化的君主立憲,改革就意味著要取消這個階層的所有特權,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意義上的近代政治改革都被這樣一個階層所否定。因此,滿清貴族成為了中國近代改革當中最大的一個絆腳石,所以必須將其徹底推翻才能實現中國近代化的歷程。而推翻滿清貴族,在形式上就是推翻清王朝。
-
4 # 獨自奔跑的蛇
你確定能挺過太平天國,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財政基本破產,靠洋人的海關和借款,而且把軍權下放給了漢族官僚,基本能打的軍隊都在漢族官僚手裡了,當時外華人還是很"支援清廷繼續統治中國給他們好處的,不支援某個漢族官僚出來取代清政府,某種程度來說,清朝是靠著外華人入侵多多苟活了一段時間,而不是相反。
-
5 # 這些歷史要讀
不能!其實,西方列強的入侵非但沒有縮短滿清的統治,反而是給快速衰敗的滿清強行續命了。
事實上,進入十九世紀之初,滿清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如果不是西方列強的到來,轉移了日益尖銳的內部矛盾。那麼,滿清很可能撐不到二十世紀,就在此起彼伏的起義運動中走向滅亡。
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其中最為後世所稱道的統治時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在位的一百三多年,這段時期史書上稱之為“康乾盛世”。然而,熟知清史的朋友應該也知道,這段所謂的“盛世”,其水分還是相當大的。不過,在小編看來,雖然康乾盛世的確言過其實,但至少康雍盛世還是很值得稱道的。
尤其是雍正,這位被後世文人抹黑得體無完膚的“冷麵王”,正是在他的鐵腕改革下,透過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開豁賤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實,極大的打擊了官紳階級的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朝社會的公平,進一步釋放了社會生產力。
因此,被後世文人視為暴君的雍正,其實才是清朝最值得敬重的好皇帝。他的努力使得康熙晚年遺留的弊政得到根除,併為之後的乾隆打下了夯實的國力基礎,還留給他6600多萬白銀的殷實國庫。應該說,雍正留給乾隆,其實是一個國力蒸蒸日上的清王朝。然而,乾隆卻把清朝帶向了衰落。
乾隆時期,清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作為典型的”太平天子“,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不需要像明朝的皇帝那樣,整天面對那些倔得不能再倔的文官集團,也不需要憂慮內憂外患,成日沉浸在文武百官給他塑造的虛假盛世之中。於是,好大喜功、揮霍無度的乾隆,用六十年時間,把清朝的國庫揮霍一空,讓清朝在衰敗的路上一路狂奔。
及至嘉慶即位,雖然抄了個鉅貪合神,但只不過是”富了嘉慶,窮了大清“。乾隆晚年所埋下的社會矛盾,到了嘉慶時期集中爆發起來。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川楚陝農民大起義、蔡牽起義.......一系列的教亂起義,無不都暴露出清朝早就積弊已深!
而這其中,最諷刺的就是天理教起義。區區百十名天理教徒,竟然輕而易舉的摸進宮禁,在紫禁城內大鬧一番。正如顒琰在之後的罪已詔中所言:”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毫無疑問,清朝在十九世紀之初的社會危機,要遠比明朝嘉靖末年時期更嚴峻。然而,明朝此後迎來了燦爛的名臣時代,在張居正等一眾名臣名將的努力下,開創了萬曆盛世(萬曆中興)。
而反觀清朝卻是一代不如一代,嘉慶之後的道光,雖不是什麼昏君暴君,卻是不折不扣的庸君,沒有銳意改革、破除弊政的勇氣和鬥志,只是極力想要維持現狀。這樣下去,滿清還能安坐天下多長時間呢?別忘了,它可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一旦滿漢矛盾徹底激化,滿清的滅亡是很迅速的。
而正在滿清不斷衰落之際,西方列強接踵而至。面對外部勢力的入侵,漢族的許多有志之士都紛紛圍繞在滿清身邊,開始了救亡圖存的鬥爭。換言之,西方列強的入侵,反而轉移了滿清的內部矛盾,使得漢族與滿清朝廷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漢族士大夫階級,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眾漢族中興名臣,以”自強“、”求富“為目的,開啟了著名的洋務運動,使晚清出現了短暫的中興。
即便是廣大的漢族百姓,也都站在滿清那邊反抗西方的入侵。清末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義和團運動正是如此。以此同時,滿清還能透過與西方列強相勾結,利用洋人的武器和資助,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鎮壓革命進步勢力......
因此,西方列強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反倒是幫了滿清一把,延長了其統治期。
-
6 # 納蘭談史
確實,隨著西人叩關,清朝從外患基礎上又衍生出了內亂,最終在內外交困的雙重壓力之下,於1911年壽終正寢,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清朝共享國祚276年。
如果沒有外來入侵,清朝能否突破三百年國祚呢?如果單單是從政治和財政角度來看,清廷還是有很大希望延續到三百年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封建集權制社會的巔峰時期,它是從秦朝以來的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程序中沉澱而形成的政治系統,其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堪稱前所未有。
儘管清朝中後期有宗教形式的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但卻不足為奇,因為每個封建朝代都會因錯綜複雜的原因產生大大小小的內亂運動,況且這些民間組織力量有限,並不足以動搖清朝統治根基,清政府只要有足夠的財力和強大的軍力,對付民間叛亂可謂易如反掌。清朝之所以能夠把這套國家機器運轉百年,倒不僅僅是因為清朝軍隊強大,裝備精良,而更重要的在於清政府的財政體系較為堅挺,故而財政收入可觀且穩定,雖然經過了多次戰爭的消耗,但依然能夠保持財政上的盈餘。
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等制度都是歷代封建王朝政治家總結得到的安邦定國之智慧結晶,清朝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創新發展,因此維繫了清朝長期的統治秩序,在清初數十年的財富積累下,乾隆時期的國庫存銀多達八千萬兩白銀,即便是乾隆死後,清政府也依然保持在了每年四千萬兩的財政收入,沒有較大波動的財政赤字,其經濟的繁榮程度也遠遠超過了漢唐。如果沒有1840年後的列強入侵,單看1840年前的晚清社會,雖然處於王朝衰落時期,地權集中和吏治腐敗現象依然未曾消除,但是並沒有遇到大的政治波動,僅僅是地方民變也並非是敗亡之兆,相反,清朝後期國家人口大量激增,經濟加速活躍,為國家機器的穩定注入了更多的人力財力,恰恰是鞏固統治的一種表現,而且中央對地方還掌握著絕對的控制權,內亂顛覆清政權之說可能性不大。
如果沒有外來入侵,晚清最大的危機應當注意的是社會金融風險,因為人口的激增背後不光是為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稅收收入,還給國家金融管控操作產生了不小的壓力,一旦貨幣政策運作不當,可能會嚴重損傷到國本財政收入,如果清廷能夠平衡國家金融系統,跨過三百年國祚應當是很有希望的。
-
7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沒有列強的話,也註定沒有航海大發現,那麼紅薯和玉米等作物在清朝就不會大規模被推廣,由此一來可耕種的土地便是會減少,糧食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明朝末年,最嚴重的問題是遍地的饑荒。崇禎年間幾乎年年有大災,糧食減產十分嚴重。偏偏當時國庫赤字嚴重,幾乎沒有財政收入,也就無法賑濟災民。
所以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崩潰。進而為滿清的建立,創造了機遇。使得清朝正式入主了中原。
而清朝直接是將明朝的制度拿過來用,且是在加強了皇權之後,這就意味著制度上清朝是沒有進步和改革的。
更嚴重的是康熙年間,清朝腐敗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這個嚴重程度,比明朝末年差不多。好在有個雍正,讓腐敗的官吏地主,能把吃進去的吐一部分出來。
可這對於百姓而言,依舊是靠天吃飯,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且在科技上,還出現了倒退。文化上更是不用說,簡直慘不忍睹。
而當時沒有出現更大的動盪的原因,就在於順治年間,就已經開始大規模推廣紅薯和玉米等作物,大量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能種上糧食。
所以很多史學家將康乾盛世稱作紅薯盛世,且沒有更多的文獻,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不像唐宋盛世時期,有大量的詩詞書畫來形容當時的社會。
這也就說明康乾盛世,是統治者的盛世,而非百姓的盛世。對於百姓而言,這個盛世就是紅薯盛世。米飯中摻雜大量紅薯絲,這種吃法就是在清朝開始盛行的。
從方方面面來看,沒有列強,清朝或許崩潰的更快。因為康乾盛世之後,清朝衰敗的有點不正常。就像是極力的壓抑之後,火山即將爆發的狀態。
偏偏列強帶著鴉片和大炮來了,直接將當時的清朝的對立矛盾,轉化為了對帝國主義的矛盾。此後便是使得清政府,可以透過賣國,來不斷續命!
所以清朝這個朝代,是必然要滅亡的朝代,同明朝一樣,都是缺陷極大的封建主義制度。封建主義不滅亡,就無法發展和復興!
-
8 # 人間行走又一天
很難。
封建王朝有一定的發展規律,從興起到繁盛到衰落,無一例外。
這和君王,和吏治,有一定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
我個人觀點,是土地兼併。
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無一例外,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大多數的人沒有土地,遭受剝削。
當土地兼併持續加劇,剝削將進一步加劇。
到了某個節點,農民運動,或者其他起義,必然發生。
結局就是改朝換代,進入下一個週期。
清朝從乾隆晚期已經走向衰退了。即使沒有列強入侵,各種起義也會把清朝推翻。
清朝能夠延續276年已經算長的了。
-
9 # 文史趣聞
若無列強入侵,清朝能否超過300年國祚。
清朝實際上統治華夏大地多長時間呢?
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若是按照建立全國算起的話,要想超過300年國祚,那就必須讓自己被推翻的時間向後再推遲32年,也就是1944年。
可是內部極度腐朽的滿清能夠苟延殘喘的再拖32年麼?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無列強入侵,那就是說不考慮境外勢力的影響,排除了武力的干擾。但是思想的影響和顛覆還是要考慮的吧。這個暫時按下不表,稍後再去分析,暫且先看一看1840年之前的清廷政府和社會現狀是如何的。
清廷政府1、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土地兼併嚴重。
2、政治: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日益腐敗。
3、軍事: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
4、財政: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
5、外交:閉關鎖國
6、思想:閉目塞聽,盲目排外。
社會現狀土地的高度集中清代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剝削的加強,首先表現在他們對土地的大量掠奪上。滿族貴族不僅在入關之初大量圈佔土地,以後更倚仗其權勢繼續搶佔民田。漢族大官僚和一般地主也都競相兼併土地。例如,康熙時,大官僚高士奇“以覓館餬口之窮儒,忽為數百萬之富翁”,僅在本鄉平湖縣就“置田產千頃”,又在杭州西溪“廣置園宅”。在廣東,“富豪與民爭利”。農民辛勤開墾的荒地,“及至成熟”,“其業遂為富者所奪”。乾、嘉年間有名的奸貪權臣和珅掠奪兼併農民土地達八十萬畝。他的兩個家丁也仗勢掠奪別人土地六萬多畝。在地主階級採用各種手段大肆兼併土地的情況下,農民紛紛破產,變成了地主的佃戶和僱工。
2. 殘酷的地租
清代貨幣地租雖有發展,但總的還是以實物地租為主。其中分成租制的剝削率,一般都在收穫量的一半以上,有的“歲取其半”,有的“四六派分”,有的甚至高達七成、八成。定額租的租額自然是按分成租制的最高租額確定的,所以這種定額租制同樣是殘酷的。它規定的租額每畝一般都在一石左右,高者達二石以上。
正租之外,還有許多巧立名目的額外剝削。諸如勒索“冬牲錢”、“轎錢”,逢年過節還要索取“送節錢”,嫁女要送“出村禮”,甚至佃戶家裡死人也要納“斷氣錢”,有的還要服各種無償勞役,等等。
繁重的賦役清朝封建政府對農民進行的賦役剝削,也越來越重。清初賦役,是依照明朝萬曆年間錢糧則例和舊額,經過清核,基本上按一條鞭法的辦法,將正、雜、本、折錢糧,開列易知由單,彙總統一徵收。除沉重的正額賦銀外,還有鹽課、茶稅、漁稅、牙稅、契稅、當稅、關稅等各種名目的雜稅。此外,還有花樣繁多的各種額外加斂。例如“折耗”,即在徵收漕糧時,先有“斛面浮收”,而後又發展成“折耗”。這是藉口糧食存放倉庫時,要有“鼠耗”、“雀耗”等耗損,故加收一部分折耗糧。再如納銀時有所謂“火耗”的加派。“火耗”,名義上說是要把交納的碎銀子熔銷改鑄成大塊,以便送庫儲存,再加在返解送的耗費,所以要“稍取盈以補折耗”。實際上地方官把這項敲剝的收入,都裝入自己的腰包。雍正時,清統治者規定“火耗歸公”,正式改為田賦的附加稅。另外,在徵收錢糧和捐稅時,還要在定額之外,提取一部分以供官吏的額外開支,叫作“陋規”。實際上“陋規”已成為官吏合法的貪汙。
3. 吏治的腐敗
清代時期的封建官僚統治機構日益腐朽,大小官僚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貪汙腐化,賄賂公行。
如在康熙時,入直南書房的少詹事高士奇,與左都御史王鴻緒結為死黨,同大學士明珠一派互相攻訐。康熙帝曾氣憤地說:“公家之事,置若罔聞,而分樹黨援,飛誣排陷,迄無虛日。朕於此等背公誤國之人,深切痛恨。”迨至乾隆、嘉慶時,情況更為嚴重。如軍機大臣和珅,結黨營私,包庇親信,為害更甚於前人。
貪汙腐化更是清代統治階級的普遍現象。乾隆以後,貪風更熾。和珅 就是一個典型。他當政二十餘年,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嘉慶初,和珅被抄家,據不完全統計,抄出的贓物和私財計有黃金33500多兩,白銀300餘萬兩,當鋪12座,土地1260餘頃。同時又有大量房產,如僅北京城內收租房就有一千餘間,亭臺樓閣數百間。另外,還有珍珠手串二百餘,大珠、大寶石超過御用,綢緞毛皮等珍貴衣物數逾千萬,其他各種古玩、玉器、珍品不計其數。這筆巨大的財產,和珅垮臺後全部落入了嘉慶帝的腰包,所以當時就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謠。
在整個宦海中,更是上下攀援,互相庇護。下級官吏取媚於督撫以為靠山,督撫拉攏京官以為奧援,而在京部院大臣則務求“迎合上意”以固權邀寵。全國上下形成了一個貪汙行賄網。
4. 手工業工人的反抗鬥爭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清代手工業工人的反封建鬥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朝統治者在安徽蕪湖進行額外苛徵,剝削商賈,對民船所載日用柴米等物,盡皆抽稅,激起蕪湖全縣商民“罷市三日”。1784年(乾隆十三年)春,在蘇州更爆發了以“販夫”顧堯年為首的反封建官府及富商牙行囤積糧食的鬥爭。當時蘇州地區因淫雨連綿,稻米減產,當地紳商乘機囤積,以致米價上漲,廣大市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有市井販夫顧堯年者,倡言請平米價”,得到了數萬市民的支援。但這場規模巨大的市民反抗鬥爭,最終遭到統治者的血腥鎮壓。
早在1660年(順治十七年),廣東從化鐵礦工人佔據山中進行鬥爭。次年(順治十八年),廣東清遠爐工聚集起義。他們分為兩支,一支以丫髻山為據點,四出活動,“邑兵鄉勇屢戰不能撲滅”;一支聚集在太平池水,對地主豪紳進行了嚴厲鎮壓。至康熙五十一年,英德爐工關鳳生等又起來進行鬥爭。
清代各種手工業工人反對作坊主剝削、壓迫的鬥爭也非常活躍、頻繁。例如蘇州的踹工、織工、紙工、燭業工人,景德鎮的陶瓷工,門頭溝的煤窯工,北京的香工,雲南的礦工,廣州的織工,陝西的木工和鐵工等等,都曾先後爆發了反對作坊主剋扣工價、開除工匠和要求增加工銀、反對封建政府壓迫的“齊行叫歇”的鬥爭。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蘇州踹工在邢春林、王德等人的領導下,又展開了一場“增添工價”的鬥爭,併成立踹工自己的組織——“踹匠會館”,以組織、領導踹工進行鬥爭。
蘇州織工的鬥爭也非常活躍。織工們為反對作坊主隨便開除工人並要求增加工資,於1734年(雍正十二年),以各種“幫行”名義,組織力量,“聚眾叫歇”,“勒加銀兩”,曾“迫使機戶停織”。像這樣的鬥爭以後仍不斷髮生,而且鬥爭的方法越來越多樣化。
雍正以後,在廣州的絲織業、打石業和佛山鎮的綾帽業中,還出現了工人自己的組織“西家行”。每當工人要求增加工資時,即由“西家行“的“先生”出面向東家交涉。
清代手工業僱傭工人的反抗鬥爭,是新的經濟因素在階級鬥爭上的反映。當僱工起來進行鬥爭時,作坊主總是和封建官府勾結起來,對工人進行鎮壓。所以當時僱傭工人不僅遭受作坊主的剝削和奴役,而且同時還遭受清朝封建政府的壓迫和束縛。這種情況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遭到了嚴重的障礙。
無能、享樂、壓榨、剝削、鎮壓的清廷和勞苦、貧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嘉慶年間爆發了川楚白蓮教起義;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湖南永州瑤族農民因不堪官紳胥役的盤剝欺虐,在趙金龍率領下舉行起義;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的一次天理教(秘密宗教八卦教的一派)軍隊進攻北京紫禁城的事件。稱之為癸酉之變;1851年~1864年,在江南地區的太平天國革命。……
……如此等等。
各族人民的起義從乾隆中葉開始已經陸續不斷地發生,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有山東王倫的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及四十八年(1783年)先後有甘肅蘇四十三和田五領導的回族、撒拉族人民的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臺灣林爽文的起義,但這些起義都很快地被鎮壓了。
首先從地域上來說清朝民變遍佈全國各地,從北方到江南,甚至是臺灣都不止一次爆發過民變。其次是清朝民變不單單是漢族的反清復明,而是清朝境內其他民族也相繼爆發反清起義事件,主要有西北的回族、撒拉族;華南的瑤族;西南的苗族、侗族等,臺灣的土著也曾爆發過民變。
滿清比以往任何一個王朝的起義都要多得多。出了社會官民矛盾,還有民族矛盾。清末的漢族有志之士如雨後春筍般前赴後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漸漸成為了社會共識。
清廷大勢已去,就算沒有外部列強的武力入侵,它也強撐不了多久,畢竟大樹內部腐朽,蛀蟲滿布。一陣強風掠過,瞬間將傾。
人民的勢力永遠不能小覷,人民的意願就是大勢,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而失民心者呈一時威風還行,想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榨取民脂民膏,人民必將你掀翻在地,踩在腳下,化作歷史的灰塵。
所以300年國祚簡直是痴人說夢,天方夜譚,盡是笑談罷了!!!
-
10 # 霧雨雲霰
沒有可能,清末面對的是世界強權貿易要求開啟國門,閉關鎖國已無能力,關門挨外強的打壓,開門受新思朝的衝擊,政權解體已成必然
-
11 # 心向青山
若無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後期的局面與漢朝、唐朝會很相似。
黃巾起義,動搖了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可是在剿滅起義軍的同時,十三州刺史(州牧)做大,帝國從此四分五裂,之後產生群雄割據~三國鼎立。
黃巢起義,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根基,在圍剿起義軍的同時,藩鎮尾大不掉,正式成為割據勢力,唐帝國從此分崩離析,之後便是五代十國。
金田起義,即太平天國,同樣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根基,從此漢臣正式回到了歷史舞臺,地方總督猶如漢之州牧、唐之藩鎮。
清末的“東南互保”足以證明清廷已無力掌控地方,假使沒有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重新四分五裂的可能性時最大的。
外族的入侵,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產生,而在當時清朝依然是一面旗幟,一面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共主。
所以曾國藩沒有接受屬下的勸進,若在古代,曾國藩自立為帝成為曹丕、朱溫之流並非不可能。
當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自立,是不是與唐末的情況很相似?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民國確實也跟五代十國相似,短暫卻極為混亂。
所以,假如沒有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可能還到不了268年。
-
12 # 林城朝雨
每個王朝到了中期,中央軍隊和政府基本就開始墮落了,但清朝和其他王朝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其他朝代因為有北方草原的威脅,一直保持強大的邊軍,就像宋朝和明朝,內地軍隊戰鬥力下降,面對民亂和入侵都焦頭爛額,但北宋的西軍,南宋和明朝的邊軍總是最後的依靠。
而清朝不同,北方草原是他的盟友,所以沒有必要維持一支強大的邊軍,反而草原會給他提供需要的忠誠軍隊,所以清朝軍隊主力全在內地,像內地各要地的滿州駐軍和綠營標營都是維持統治的主力。但是內地部隊墮落的很快,結果一旦遇到內地大規模造反,內地軍隊被擊敗後清朝居然找不到可以反擊的機動部隊,只能靠各地民團反擊。結果百姓造反被平息後,發現軍隊居然被漢人把持了,這時候列強的作用就出現了,要是沒有列強造成的外部壓力讓漢人軍閥不敢輕舉妄動,清朝就亡國。
-
13 # 子曰愛人
很多清粉認為,清朝的統治十分穩固,如果沒有列強入侵,清朝將輕鬆超過300年甚至400年。其實有趣的是,雖然清朝在歷次與列強的戰爭中不斷敗北,但是,殖民者的東來以及清朝與列強的歷次戰爭,實際上延長了清朝的壽命。
乾隆後期開始,清朝實際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清朝對外與緬甸的戰爭三戰皆敗,乾隆所謂的十全武功已經是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國內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小刀會起義,捻軍起義,西北迴亂此起彼伏,太平天國運動短短數年就從廣西打到天津,八旗軍綠營軍武備廢弛,一觸即潰,不堪一用。經濟上,乾隆後期,國庫空虛,到嘉道中衰時期,清朝在財政上已經接近破產。正常的封建王朝走的這一步,已經是積重難返,奄奄一息,很快就會崩潰滅亡。
恰恰因為西方殖民者東來,解決了清朝生死攸關的內外矛盾,才又為清朝續命半個世紀。
殖民者東來以及兩次鴉片戰爭促使清朝開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較有戰鬥力的軍隊,正是依靠裝備了近代化武器的湘軍淮軍,清朝才撲滅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捻軍起義。
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被迫開關,逐步建立了近代化海關制度,正是依靠海關關稅和對外貿易,清朝的國庫重新充盈起來,清朝得以從經濟破產的邊緣中擺脫出來。
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與西方殖民者的關係從對抗逐步走向合作,西方殖民者發現,清朝政府是自己間接統治中國的合適傀儡,保留清朝政府比消滅清朝政府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對清朝政府的態度由打擊轉向扶持。比如來勢洶洶的太平天國運動,正是由於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援,清朝政府才得以將其撲滅。
西方殖民者到來還轉移了清政府國內的矛盾,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由滿漢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轉變為中華民族與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一些本來反對清政府的地方豪強,民間社團,轉為和清政府合作,共同對抗西方列強,一段時期內,國內矛盾反而得到緩和。
西方殖民者的到來,給清朝帶來了先進的科技,先進的制度,某種程度上轉移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西方殖民者和清朝由對抗轉向合作更是大大強化了清朝的統治力量。西方列強的到來不但沒有縮短清朝的國祚,反而將其大大延長。
-
14 # 小川說史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下從秦始皇一統中國到清朝滅亡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國祚分別是多少。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共15年
漢朝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210年,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共195年,其中自漢靈帝於公元189年死後,東漢王朝就已經名存實亡。兩漢加起來共405年。
晉朝 西晉(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共57年,東晉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共104年,兩者相加共161年。
隋朝 (公元589-公元618年)共39年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共290年,其中公元690年-公元705年為武則天建國稱帝的15年。
宋朝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年)共168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共150年,兩宋加在一起共318年。
元朝 (公元1260年-公元1368年)共109年,其中如果從元朝徹底一統中原的公元1276年算起,元朝一共93年。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共277年
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268年
從以上的王朝時間表可以得知中國大一統王朝,國祚超過兩百年的分別是西漢、唐朝、明朝、清朝。國祚超過300年只有兩漢和兩宋。其中東漢,南宋都是在前朝滅亡以後重新建立的王朝,與前朝有一定的關聯性,又分別是各自獨立的王朝,如果把東漢、南宋分別和西漢、北宋分開那麼中國歷史上就沒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國祚達到300年,最牛逼也只是接近而已,由此就可以斷300年已經是中國大一統王朝國祚的極限了,最多不過200多年。
書歸正傳,說回清朝。
清朝一共268年,在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國祚中也只有明朝的277年和唐朝的290年比清朝略多,由此可見雖然清朝並沒有達到極限的300年,但是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來說,他的統治是非常成功的。
清朝前期幾乎把所有中國大一統王朝能做的,做不到的都做到了極致,可以說清朝是中國農業社會發展的頂峰,但是清朝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這和其他大一統王朝並沒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滅亡是由於自身的腐敗與太平天國起義的沉重打擊,而不是列強。其實1840年的鴉片戰爭對清朝的影響並不大,真正讓清朝傷筋動骨,根基動搖的是10年以後的太平天國起義,那個時候的清朝可以說已經命懸一線了,從某個方面來說列強的入侵反倒激起了一部分人救國、愛國的志向,迫使清朝進行改革,間接延緩了清朝的壽命。
回答完畢。
-
15 # Man139876657
若沒有列強入侵,滿清的結局更慘。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滿清政府實際上已經國庫空虛,西方的到來使得滿清引入了先進的稅收制度,正是這樣的制度讓滿清國庫充盈,十三億剿匪的花費以道光時期的收入根本不可能完成,很可能滿清在太平天國就夭折了。如果沒有夭折,滿清政府面對地方軍隊的崛起,湘軍,淮軍等等,收拾起來也沒那麼簡單。曾經有記載,曾國藩為什麼不造反,曾國藩自己說當前列強入侵,如果自己造反,天下生靈塗炭不說,更會為列強取得更多利益。如此,如果沒有列強,這些人還會老老實實的裁撤軍隊嗎?滿清滅亡並非列強造成,而是民主思想滅亡了滿清,我們可以看到,武昌起義後,雖然南方都獨立了,但是革命軍面對滿清的新軍根本不是對手,正是新思想讓新軍不再保清朝,所以清朝才滅亡的。
回覆列表
先糾正一下,即便是有列強入侵,清朝也沒超過300年國祚。當然,如果沒有列強入侵,大清帝國說不定在1860年至1870年前後就要土崩瓦解了。
嘉道年間,清朝就已經有了衰敗之相,國庫空虛,吏治腐敗,流民四起不說,就說幾個白蓮教的小毛賊,竟然勾結了宮裡的太監,就這樣險些攻破了京師紫禁城,整個帝國處在外強中乾,一觸即潰的邊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對於清政府而言不過是疥癬之疾,因為戰爭還沒有蔓延到帝國的腹地。而咸豐帝繼位後,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引爆了清朝潛伏已久的內外矛盾,清朝的統治也由此進入倒計時。
在平叛過程中,清朝的八旗綠營屢戰屢敗,無奈之下,清政府只能放權給地方基層,令其自辦團練,以抵禦太平軍,由此清朝地方軍事化興起,地方分權主義趨勢加強,各地方督撫開始興辦私家軍閥,各領權柄,清廷中央已經形同虛設。
而地方團練之所以最後能夠戰勝太平天國,除了太平天國自身犯錯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西方列強的支援。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西方武器,曾國藩、李鴻章等還將西方軍事工業引入到中國,清政府還借師助剿,企圖聯合列強反抗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選擇與列強合作,最終列強選擇與清廷合作,以便維護其在中國的利益和特權,太平天國在內外交困下最終覆滅。
可見,如果沒有列強的介入,清廷十有八九會被太平天國推翻,或者會在太平軍和地方督撫的共同作用下最終走向分裂。
而在太平天國起義後,由於列強對中國侵略的日益深入,中國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滿漢矛盾轉向中西矛盾,地方督撫紛紛開展洋務運動,開辦洋務企業,學習西方技術,尋求富強,救亡圖存成為中國所有階層和政治派別的共識,清朝不僅沒有滅亡,反而因此鞏固了它的統治。
而西方技術的引進,導致清軍的戰鬥力很快走向現代化,隨著清朝推進現代化,逐漸融入國際舞臺,列強更願意視清朝為維護其在東亞既得利益的盟友,民間的起義再也無法撼動武裝到牙齒的國家機器,清朝的統治反而更加穩定了。
所以,有了列強入侵,清朝反而又憑空續了50年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