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影視壇
-
2 # 不再說永遠
就兩國關係而言,印巴矛盾歷史淵源不長。因為1947年才有這倆個國家出現。而在那之前,英屬印度的控制範圍相當大,整個次大陸幾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女王榮光已經失去了對於印度的有效控制。至於印度獨立前的鬥爭,不細說了。但是在鬥爭過程中,有兩隻最為主要的力量。一個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甘地並非政治領袖,時任國大黨的主席是尼赫魯);另外一隻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1945年,新工黨上臺,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談判,也就是如何建國。 甘地自己也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說服他的朋友真納。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實施的,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鬥爭和權力的漩渦。
“按照宗教”來劃分,這本身就是產生矛盾的源頭。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經批評甘地,說如果英國多統治兩年,也許印巴問題不會存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由來已久,從九世紀穆斯林進入印度開始,圍繞信仰的思想衝突和暴力衝突不斷。這是積怨已久的一次大爆發。於是,在建國的那一天。東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是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湧去。在首都德里,開國總理尼赫魯也不得不在開國第一天走向街頭勸戒人民停止暴力攻擊。宗教衝突,是最根本的由來。往後的發展,就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了。
-
3 # 虛空藏大菩薩
巴鐵,是我們的好兄弟,如果真要和印度幹起來,我們中國不但支援幫巴鐵拿回印控克什米爾,還有,彌補被印度肢解東巴的嚴重傷害,可以在我們拿回藏南之後,東北一角印度領土邦併入巴鐵,怎麼樣厲害了巴鐵,成全了巴鐵也成全了自己,這樣非常好,嗯~
-
4 # 北方有水1
其實嚴格來說,印度和巴基斯坦算不上世仇,因為印,巴在獨立前本就是一起玩耍的,同為英屬印度,之所以發展到今天的水火不容,全是拜他們的前主子英國人所賜,罪魁禍首是前印度總督蒙巴頓,這個傢伙 腦洞大開,居然提出一個方案,將英屬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伊斯蘭和土邦,導致印度教的印度和 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為爭奪土邦″克什米爾"發動了戰爭,經過數次戰爭,印度依仗軍事上的優勢,控制了克什米爾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這就是巴基斯坦和印度所謂世仇的原因。
-
5 # 我就是王1
本來是一個國家,被英國生生的給割開了,原本孟加拉叫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是一個國家,結果,印度支援東巴反對派,硬生生把人家一個國家變成兩個國家,然後印度又和巴基斯坦幹了三仗,印度覺得自己身寬體胖,仗著個大準備教訓巴基斯坦,結果呢!被巴基斯坦胖揍一番,弄得一地雞毛。生生憋出三分內傷。所以呢,兩國就不死不休
-
6 # 淺雲
主要原因是宗教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以及領土問題。
英國曾經長期殖民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二戰以後英國實力下降,無力管理印度半島。提出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是指於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由於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漢語常稱之為“印巴分治”。
最初是有印度、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這其實是英國分化巴基斯坦的手段,後來東巴基斯坦獨立稱為孟加拉國。由於印度一直想吞併東巴基斯坦,激化了兩國矛盾。
宗教方面印度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信仰伊斯蘭教,有宗教衝突。
-
7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印巴世仇,這個不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而是綿延數百年的宗教衝突。其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開始一直到12世紀的穆斯林征服印度,起初是阿拉伯人對印度西北部的入侵,隨後是突厥人的入侵,而最終便是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要說的是,伊斯蘭教入侵的第一個犧牲品,是印度的佛教,就此消亡。而婆羅門教則因其本土特性明顯,頑強地生存下來。後來便成了印度教。但宗教問題並不是印巴衝突唯一的問題,請注意,歷史上印度本身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很多地域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性。尤其是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和南部高原,完全是三個不同的世界。如果不是英國人的入侵,這三個地域完全可以成為不同的至少三個國度。
但後來英國人又撤了,在撤離之前他們將南亞分治。有人說這是英國人在製造矛盾,似乎你可以這樣想。但實際上英國人的分治還是太不徹底,倘若再細分些,我們就省心很多了。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尺度,英國人若是將南亞大陸十等分,搞出十個國家來,也許他們到現在還是和睦友好。但實際上英國人卻來了個兩分,一對一的幹事,立馬就讓這兩個國家結仇。為什麼?你知道的,兩兄弟分家產,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分得不均,就很容易反目成仇。事實上就是如此,在英國人撤離之後,印巴兩家迅速開打,連毆三場。1948年在克什米爾開打,印度佔去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只得五分之二。1956年第二次開戰,巴基斯坦略有優勢,但總體變化不大。70年代第三次大戰,巴基斯坦真正吃了大虧,印度來了個西守東攻,懸在東邊的東巴基斯坦最終分離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所以有這麼些前因後果,巴基斯坦很難與印度有友好可言,稱其為世仇,幾乎難以真正化解。
-
8 # 清請情感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是一個國家,而當獨立運動興起,英國退出統治後,信仰伊斯蘭和印度教,誰成為統治者,就成為問題,最後就互相獨立,信仰伊斯蘭的成立巴基斯坦,而信仰印度教的成立了印度,印度總想統一全境起碼要巴基斯坦附庸印度,把東巴基斯坦打下來了,成立了孟加拉國,其實孟加拉也是聽印度的。而巴基斯坦的抵抗一直在持續,最後由於中國的全力幫助,才保住了獨立自主,當然克什米爾也是95%信仰伊斯蘭教,所以2國的爭端不斷,國土矛盾,信仰的矛盾,東巴基斯坦的分離,讓2國成為世仇。
-
9 # 使用者3883616308
很多觀點都認為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世仇根源在於英國,本人認為其實不然。就如同印度阿三老找我們茬想霸佔我國土地一樣,阿三這個民族的本質決定著他就不是個安分的傢伙。仔細想想,可以發現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哪個不被其騷擾甚至侵佔,包括中巴,孟加拉,已被吞併的錫金,基本被吞併的不丹和尼泊爾。世界上就存在這麼一種未被教化的蠻夷之人,要麼你就騎著他壓著他,要麼他就會想騎著你壓著你。他們不相信和平是文明的象徵,只相信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別人不欺負我我有空閒就得欺負欺負別人。阿三就屬於這樣典型的蠻夷之邦。造成這種蠻夷的根源在於他們不像我們受了幾千年儒家以和為貴思想的教化,而僅受內心貪念控制,所以很多國家都具有阿三這樣的蠻夷特質。所以,未受教化和蠻夷的本質才是印度這個國家與巴鐵成世仇的根源。並不能將此僅非常膚淺的歸結到英國人頭上。他們吞併不丹和錫金尼泊爾總不能怪罪到英國人頭上吧,而這和他們因為克什米爾問題與巴鐵死磕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因為貪婪的蠻夷表現,與誰的劃分不清並無必然關係。
-
10 # 望月161328495
原來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為了攫取利益,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佔有大量土地,後來獨立風潮到來,英國挖個坑,留下克什米爾問題和非法劃界,比如麥克馬洪線等。把他一分為二巴基斯坦分西東兩塊,印度拿大頭,印度始終認為自己根正苗紅,該繼承他英國老爹的全部家當,老幹涉鄰居的家務事,逼的巴基斯坦分家,孟加拉國獨立。並認為藏南,克什米爾,及南亞國家全他的,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麼然吞併南亞小國!
至於和巴基斯坦,印度是想佔有,但巴基斯坦豈能不恨,家敗了,東邊領土孟加拉國獨立了,克什米爾印度還老來爭,親兄弟,明算賬,何況這哪還有兄弟情誼!
-
11 # CC婭茜
印度歷史上大約在15世紀曾經被伊斯蘭統治過,我估計印度有部分信仰伊斯蘭的就是這樣歷史形成的,在二戰結束,印度獨立前後,巴基斯坦提出獨立的問題,當時的直接原因是甘地反對印巴分治,他的非暴力學說及其所認同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的政治主張遭到了一些印度教極右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作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衝突之後,他經常冒著生命危險走訪怒火熾盛的穆斯林村鎮,這讓一些極端印度教徒非常反感,直接導致了日後的遇刺身亡。根本原因是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宗教矛盾。這種宗教矛盾導致印巴分治,1946年8月16日,在加爾各答舉行的穆斯林抗議活動中,釀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大仇殺。在印度,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揮起大刀,砍向鄰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們也對附近的印度教徒進行血腥的屠殺,掠奪他們的土地,搶劫他們的財產。這種不可調和的尖銳的宗教矛盾,讓印巴分治逐漸成為現實。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彼此仇視、願意看到甚至希望按宗教進行分治的情況下,甘地卻一直堅持著印度獨立、非暴力運動,反對印巴分治。最終,一些極端印度教徒刺殺了讓他們“反感”的甘地,甘地成為了宗教衝突的犧牲品。甘地遇刺兩個月後,印巴分治。當然甘地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他的政治觀點來源於印度的民族傳統,尊重其他民族的選擇,即巴基斯坦想獨立,那就尊重巴基斯坦的選擇,當然英國當局也暗中支援巴基斯坦獨立,但甘地的去世後,印度其他的領袖又沒有甘地的聲望,只得接受巴基斯坦建國的事實,這是一個綜合的結果。但畢竟原來是一個國家,印度的盧比在巴基斯坦可以流通,印度的汽車在巴基斯坦也很多,等等,政治經濟文化語言,還是有很多聯絡的。
-
12 # 老劉1133348
我只知道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是一個國家,是英國殖民地。一九四八年印度獨立時分為兩個國家,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一直糾紛不斷,這是英國人的陰謀,留個尾巴,即留個矛盾,使兩個國家都不好過。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印巴戰爭,東、西巴基斯坦分裂成兩個國家:即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英國這個國家很壞,中國深受其害: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從香港問題到藏南問題都有英國人的陰影。這個小小島國,歷史上欠債不少。現在是美國的鐵桿盟友,還在興風作浪!中國有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13 # 一隻足球狗的地盤
最近中印邊境問題甚囂塵上,再次成為熱點。而在近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在邊境地區發生零星交火,造成雙方人員傷亡和一定的財產損失。而在曾經的2001年,雙方甚至在邊境地區陳兵百萬造成極為嚴峻的局勢,而且這兩個都是有核國家。而一直以來印巴之間的衝突等等也是持續不斷,那麼作為鄰居的印巴關係是怎麼演化成如今的地步的呢?
首先要說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英國殖民之前其實都是一個國家,即印度。英國殖民前的印度最後一個帝國是莫臥兒帝國,在莫臥兒帝國中,穆斯林屬於統治階級,在社會上也比其族群更為高貴,而數量上佔據絕大多數的印度教徒,則是被統治階級。在英國人到來後,隨著殖民化,以及莫臥兒王朝的衰落,最終印度徹底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為了為了方便統治和管理,英國偏於重視佔大多數的印度教徒,在殖民政府的種種制度比如人員招收等種種問題上更傾向於印度教徒,而不是伊斯蘭教徒,而雙方的衝突也在英國的挑撥下越來越大,最後經常出現兩大宗教之間的流血衝突。
而在二戰結束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國力衰弱,以及印度各種政治派別的鬥爭,印度獨立已是時間問題。但是採用的“分而治之”,即透過宗教進行區分,這項政策極大加深了印度自身本來就複雜的民族宗教矛盾。而當時的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其提出的方案的核心就是依照宗教歸屬進行劃分,而不是按照語言、文化或民族等其他因素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而最終也使得印度分裂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雖然各自都獨立了,但是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上一直處於爭議,以及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之間的宗教之爭,最終導致了印巴兩國之間多次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而經常出現的克什米爾土地區,面積高達20多萬平方公里,在最後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也埋下了兩國兵戎相見的禍根,雙方在1947年,1965年,1971年進行了三次戰爭,而在1971年的戰爭中,巴基斯坦戰敗,東巴基斯坦宣佈脫離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國。所以歷經流血犧牲,南亞次大陸最終形成了如今的不安定局勢。而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問題,最終印度控制南部,巴基斯坦控制北部。但是即使如此,雙方在邊境地區也是火藥味十足,各種小型衝突事件等也是不斷。
-
14 # 南紅講堂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 ;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烏爾都語: ;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簡稱巴基斯坦,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國語為烏爾都語。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巴基斯坦原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英國實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省。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就兩國關係而言,印巴矛盾歷史淵源不長。因為1947年才有這倆個國家出現。而在那之前,英屬印度的控制範圍相當大,整個次大陸幾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女王榮光已經失去了對於印度的有效控制。至於印度獨立前的鬥爭,不細說了。但是在鬥爭過程中,有兩隻最為主要的力量。一個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甘地並非政治領袖,時任國大黨的主席是尼赫魯);另外一隻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1945年,新工黨上臺,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談判,也就是如何建國。 甘地自己也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說服他的朋友真納。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實施的,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鬥爭和權力的漩渦。
“按照宗教”來劃分,這本身就是產生矛盾的源頭。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經批評甘地,說如果英國多統治兩年,也許印巴問題不會存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由來已久,從九世紀穆斯林進入印度開始,圍繞信仰的思想衝突和暴力衝突不斷。這是積怨已久的一次大爆發。於是,在建國的那一天。東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是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湧去。在首都德里,開國總理尼赫魯也不得不在開國第一天走向街頭勸戒人民停止暴力攻擊。宗教衝突,是最根本的由來。往後的發展,就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了。
-
15 # 鷹的家園
如果不是蒙巴頓在印巴分治時閉著眼睛劃了國境線,不是真納執著要獨立。印巴不會是世仇。
印巴分治時,穆斯林大部分是國大黨的支持者。在穆斯林的聚集地,真納的穆斯林政黨居然比不上國大黨。
國大黨堅持穆斯林是印度人,把一個民族作為立國之本,堅稱不同的信仰都是一個民族。當然,從語言和文化出發確實旁遮普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就是一個民族。而真納堅持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是兩個民族。蒙巴頓沒轍,分家吧。
但是攪屎棍英國人在獨立日前一天丟擲了極不合理的國境線,因為劃界的英國人從沒到過直布羅陀以東的地區,確實是不偏不倚啊。
這才造成恐慌性大屠殺,整整死了數十萬人,甘地絕食才制止了這場血腥的大屠殺。從此,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了世仇。
-
16 # 林民旺
對印度來說,巴基斯坦是它最難對付的鄰居。其中原因很複雜,撇開各種爭議的問題(包括克什米爾主權歸屬問題、水資源分配問題、阿富汗問題等等)以及歷史上的衝突和戰爭(3次印巴戰爭、1987年的大規模武裝衝突、1999年卡吉爾衝突等)不說,雙方敵對的情緒可以說是彌散在兩國的社會底層。
之所以如此,兩國能成為世仇的最重要原因是,二者立國之本上的對立(學術術語是“本體安全”)。即為什麼印度和巴基斯坦需要各自立國,而不是組成同一個國家。1947年6月3日,大英帝國的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制訂的《印度獨立法案》,依據宗教信仰把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這事實上是等於變相承認了兩個國家的立國根基(存在的理由):印度是印度教徒的領土,巴基斯坦是穆斯林的領土。換言之,大英帝國統治下的穆斯林只有單獨建國,擁有自己的國家,才可能生存和發展。所以,建國後,不論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在重新塑造國族認同時,很方便地將對方作為自己國族認同的“他者”。巴基斯坦的“他者”是印度,印度的“他者”是巴基斯坦。
特別是1971年印度將東巴基斯坦獨立出來,建立孟加拉國。這一事件構成了巴基斯坦立國根基的動搖,巴基斯坦認為是被切斷了一隻臂膀。自此以後,巴基斯坦的外交內政更加強調自己的“伊斯蘭”身份,將伊斯蘭看作同“印度教”勢不兩立,發展同伊斯蘭國家的緊密團結來“包圍”印度。
與此同時,由於印度在南亞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巴基斯坦不太認可自己是南亞國家,更強調自己“大中東”國家的身份。為此,巴基斯坦一直採取各種方式平衡印度在南亞的領導者角色。除了在各種國際組織和平臺中追求同印度的平起平坐(這一點令印度很氣憤),還在各種多邊平臺內和印度唱反調。作為南亞唯一的區域性組織南亞國家聯盟(SAARC),就是因為二者的對立而一直無所作為。
-
17 # 史家爭鳴
英國殖民時期,克什米爾是一些名義上依然獨立,但實際上依附英國的印度國家之一。英國從印度撤軍後,從英屬印度獨立出來的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爾加入它們。克什米爾土邦主哈里·辛希望保持其獨立地位,因此推遲對這個問題的決定。英國撤軍後一支由親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組成的軍隊從巴基斯坦西北邊省進入克什米爾。哈里·辛倉促逃離克什米爾,逃往印度,印度藉此機會也進軍克什米爾,由此導致克什米爾戰爭的爆發。
印巴戰爭
交戰簡述
入侵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力量稱自己為“克什米爾解放軍”,它是一支受巴基斯坦幫助的地方軍,它在戰爭中有一定的優勢:
戰前克什米爾本土的軍隊分散在整個地區來維持當地的秩序,它的部署不適宜抵抗全面入侵。一些克什米爾本土軍隊後來加入了印度軍隊。克什米爾解放軍不斷受到巴基斯坦正規軍的支援,而且隨著戰爭的持續越來越多巴基斯坦正規軍士兵加入克什米爾解放軍。有可能英國軍官幫助計劃巴基斯坦的入侵。
因此克什米爾的正規軍很快就被入侵的克什米爾解放軍擊潰。但是入侵軍未能儘快利用其優勢,印度使用空軍加強克什米爾的抵抗。1947年底巴基斯坦的入侵受阻,除喜馬拉雅山脈高地地區外入侵軍未能繼續進軍。1948年6月在喜馬拉雅山地巴基斯坦入侵軍在列城外郊也被擊退。1948年內雙方未能取得更多的戰略優勢,戰線固化。1948年12月31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1947年10月22日至26日
1947年10月22日一支強大的非正規軍從巴基斯坦入侵卡克什米爾,其目標是克什米爾的首都斯利那加,克什米爾軍隊很快被擊潰,通向斯里拉嘎的道路敞開了。區域性也發生了克什米爾正規軍倒向克什米爾解放軍的現象。克什米爾土邦主哈里·辛向印度政府求援。印度政府對辛說:只有在辛簽署加入印度聯邦的情況下印度才能夠向克什米爾出兵來保護其聯邦領土。辛立刻簽署了加入印度的宣告。印度立刻出兵克什米爾,抵擋住了克什米爾解放軍的進攻,防止了斯利那加被佔。巴基斯坦的非正規軍紀律敗壞,許多士兵在掠奪了被佔領的城市後就回家了,因此巴基斯坦也未能及時加強它的進攻。在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朋區谷的克什米爾退入城市,這些城市被包圍。
1947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
印度軍隊被迅速透過空軍投入斯利那加的防禦戰,很快就擊敗了市郊的非正規軍。在這場防禦戰中尤其印度的裝甲車的側翼行動起了巨大的作用。克什米爾解放軍敗退到巴拉穆拉和烏力,這兩座城市均被印軍收復。在朋區谷克什米爾正規軍依然受困。就在此時吉爾吉特的軍隊倒向巴基斯坦,使得克什米爾解放軍獲得了克什米爾的最北部地區。吉爾吉特受到了奇特拉爾地區軍隊的幫助。奇特拉爾在此前就已經決定加入巴基斯坦了。由於奇特拉爾與吉爾吉特之間文化與歷史的聯絡奇特拉爾的首長決定幫助吉爾吉特,出兵克什米爾。
1947年11月18日至26日
印度軍隊沒有追擊被擊潰的克什米爾解放軍,而是向南試圖解朋區的圍,但是這個行動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偵探不足,對當地的道路的困難的低估。雖然印軍到達了朋區,但是未能達到解圍的目的。另一支從南面過來的解圍軍只到達了克特里,營救了當地的困軍返回,米爾布林被克什米爾解放軍佔領。
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2月6日
克什米爾解放軍進攻並佔領了江格,併成功地攻擊了那奧歇拉,對烏力的進攻未成功。與此同時在南部印度成功地解圍尚貝。由於印度軍隊不斷進入克什米爾,戰線開始固定化。
1948年2月7日至5月1日
在南方印軍反攻重佔江格和拉賈烏里,在克什米爾谷克什米爾解放軍繼續攻擊烏力。在北部克什米爾解放軍開始圍攻斯卡都。
1948年5月1日至19日
印軍在江格擊退多次受到巴基斯坦正規軍加強的克什米爾解放軍的進攻,在克什米爾谷印軍重新佔領底斯威爾。在喜馬拉雅山高地上克什米爾進展迅速,其滲入的軍隊圍攻列城,攻破卡吉爾,並擊退了一支援救斯卡都的印軍。
1948年5月19日至8月14日
在克什米爾谷印軍繼續進攻並開始向北擴充套件,攻克克蘭和古拉伊斯,印軍還擊退了一次向底斯威爾的反攻。在朋區被圍的軍隊得以突圍,一都與外交獲得聯絡。克什米爾正規軍在斯卡都低檔了吉爾吉特軍隊的進攻,因此吉爾吉特軍隊無法繼續對列城的攻擊。8月奇特拉爾軍隊使用炮兵攻破斯卡都後吉爾吉特軍開始向拉達克進攻。
1948年8月15日至11月1日
此時雙方的行動都開始減少。印軍進攻德拉斯的企圖是唯一的一次大的軍事行動,但是失敗。朋區依然受困。
1948年11月1日至26日
此時印度開始占上手,在被圍一年後朋區終於解圍。吉爾吉特軍隊在喜馬拉雅山高地終於被擊潰。印軍一直追擊到卡吉爾,然後因補給困難停止追擊。使用坦克印軍克服了祖吉拉山口重佔德拉斯。這是第一次在這樣的高地上使用坦克,印度的坦克戰術是基於1945年在緬甸獲得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1948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
巴基斯坦認識到它無法獲得任何進展,因此決定停火。聯合國出面調停了一個於1948年12月31日生效的停火協議。但是就在停火前數日巴基斯坦突然進行反擊,割斷了朋區與烏力之間的道路。在再次協商後雙方同意停火。停火條件是聯合國於8月13日提出的一個決議,於1949年1月5日生效。巴基斯坦必須撤出所有它的正規和非正規軍。印度可以保留小部分軍隊維持秩序。同時決定由公民投票來決定克什米爾的未來。
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
交戰結果
克什米爾喪失了其獨立,1948年的停火線實際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的2/5,印度佔據3/5。印度佔據克什米爾比較富饒、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爾谷。1956年這個地區成為印度的查謨-克什米爾邦。
第二次
庫奇蘭恩
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的庫奇蘭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鹽鹼沼澤地,由於在雨季大部分地區被洪水淹沒,印度和巴基斯坦從未在這裡正式劃定國境線。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這次大規模戰爭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1947年,真納(中)和蒙巴頓夫婦在一起
從1947年至1956年,該地區一直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但是1956年印度破壞巴哨所並趕走了巴邊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1965年2月,印度陸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佔領了庫奇蘭恩的北部地區。3月起,印度以進行“箭頭”演習的名義向庫奇蘭恩地區持續增兵,使地區的兵力達到3個旅,並奪取了巴基斯坦的幾個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認為庫奇蘭恩是不毛之地,因此,對印軍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議而未採取實質性的行動。但不久傳出庫奇蘭恩地區可能蘊藏石油及其礦產資源的訊息。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庫奇蘭恩地區派出了第8師的兩個旅。在對峙中,雙方發生了對射,衝突進一步升級。印巴兩軍在庫奇蘭恩發生小規模的武裝衝突,由此拉開了印巴第二次戰爭的帷幕。
巴基斯坦又增援一個坦克連進入庫奇蘭恩。為了從印軍手中奪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師制定了代號為“沙漠之鷹行動”的作戰計劃。27日早晨6點30分,在強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軍向印軍發起了猛烈進攻,並從印軍手中奪回了一哨所。戰鬥中,發生爆炸,造成了一些傷亡。印軍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擊下,傷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東撤退了30多千米。
經過兩個月的有限衝突,由於庫奇蘭恩地區地勢狹小,水網遍佈,不適合大規模的作戰行動,雙方終在英國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調停下,簽訂停火協議。
印巴在雙方初戰庫奇蘭恩雖然很快就結束了,但戰爭的火種並沒有因此熄滅。印巴在庫奇蘭恩發生的衝突,加重了兩國在領土爭端中的矛盾,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開始恢復了戰爭的爭奪,預示著衝突將發生連鎖反應和將進一步升級。
-
18 # 麼爺的舅舅
說到印巴矛盾,不得不提到它們的宗主國英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反殖民主義高漲的背景下,英國由於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力衰弱,不得不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當年英國蒙巴頓將軍大字一揮,在1947年6月丟擲了一個根據民族信仰各自獨立建國的《蒙巴頓方案》,卻忽略了語言、文化和傳統等重要因素,這個方案就是印巴矛盾的根源。
由於當時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治理南亞大陸,這些地方有大多是一些土邦,根據《蒙巴頓方案》,信奉印度教的土邦加入印度,信奉伊斯蘭教的加入巴基斯坦,還有一個信仰成分複雜的克什米爾,王公信奉印度教,但民眾80%以上卻是穆斯林,兩國都想將克什米爾佔為己有,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爭端不斷,還進行了三次戰爭,但都無法完全戰勝對手,而且第三次印巴戰爭後促使東巴基斯坦獨立,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至此印巴多萬矛盾進一步加深,稱為世仇毫不為過。
由於當時處於冷戰時期,蘇聯支援印度,美國支援巴基斯坦,誰也無法佔據絕對優勢將克什米爾佔為己有。為了奪得戰爭的主動權,雙方不斷加大武器研發力度,並且在1998年都進行了核試驗,有了核武器之後,雙方已不在輕言戰爭,而且進入新世紀後,冷戰思維散去,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雙方曾圍繞克什米爾進行過多次談判,但因複雜的歷史舊賬,都無果而終。
克什米爾問題時刻牽動著印巴雙方的敏感神經,時不時還會爆發小規模衝突,宗教因素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印巴矛盾仍會持續。
-
19 # 縱橫觀智庫
巴基斯坦與印度因為有宗教矛盾、領土矛盾、民族矛盾三大矛盾而成為世仇。
一.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淵源
巴基斯坦與印度同處於南亞次大陸,在古代屬於同一地理區位的同一人類種族。17世紀,英國逐步透過殖民活動,成功控制南亞次大陸,巴基斯坦也印度都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根據英國“蒙巴頓方案”,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二.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矛盾
1.宗教矛盾。巴基斯坦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主要信仰印度教,兩者之間曾經互相血債累累。根據學者理查德·西蒙茲研究,分治初期,雙方爆發混戰,至少死亡50萬人,1000萬人以上無家可歸。
2.領土矛盾。“蒙巴頓方案”中規定英屬印度的土邦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戰略位置重要,分治初期沒有明確歸屬。雙方都想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先後爆發三次印巴戰爭。
3.民族矛盾。孟加拉國本來是巴基斯坦一部分,稱為東巴。1971年,印巴第三次戰爭爆發,印度入侵東巴基斯坦。在聯合國的調停下,雙方最終停戰。但是印度扶持當地的獨立勢力,最終東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成立了今天的孟加拉國。
結束語:因為三大矛盾,至今巴基斯坦與印度仍然保持敵對,雙方邊境,尤其是克什米爾地區,小估摸衝突不斷。
-
20 # 銘蘇先生印巴分治,獨立建國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由於印巴分治,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分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印巴紛爭根源在印巴分治時,印度各土邦是按照自願的原則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結果是大部分邦加入了印度,而少部分邦加入了巴基斯坦。然而有的土邦卻猶豫不決是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這個土邦就是克什米爾。克什米爾成為印巴戰爭的導火索,從此以後,印度就沒有消停過。
三次大戰,仇恨加深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印巴分治建國以來紛爭不斷,先後進行了三次大的戰爭。第一次是1947年雙方爭奪克什米爾控制權,結果是印度佔領了爭議地區的60%,巴基斯坦佔領了爭議地區的40%;第二次是在1965年,雙方由哨所級爭奪發展到戰役級對抗,結局是雙方在國際斡旋下實現停火撤軍;第三次發生於I971年,印度支援當時的東巴基斯坦獨立並派兵佔領了東巴基斯坦,結局是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成立孟加拉國。除上述戰爭外,印巴之間的小規模零星衝突幾十年間從未斷絕。
戰爭往往不是解決紛爭的最好方式,戰爭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導致仇恨的加深。印巴三次大戰之後所結下的仇恨短時間內難以消除。而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為兩個國家,成為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對於這樣的恥辱,巴基斯坦肯定難以接受。
所以,印巴如果不放下過去的仇恨,那麼兩國必將長期對抗下去。放下過去,心存善念,和平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爭端,這才是化解印巴仇恨最好的方式。
回覆列表
巴基斯坦也與印度發生摩擦,併產生實質交火,雙方均造成人員傷亡。
巴基斯坦與印度這兩個鄰國關係一直極其不穩定,似乎每天都有可能發生區域性戰爭。
那麼這兩個國家緣何有如此強大的世仇呢?
首先說兩個國家的信仰上,巴基斯坦主要是穆斯林,而印度主要是印度教。
1757年後,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分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衝突加劇。
二戰結束後,印度再次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省的“蒙巴頓方案”。
1947年6月,印巴根據《蒙巴頓方案》實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一個自治省,包括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
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
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
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透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佈,克什米爾爭端應透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印巴戰爭。
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即後來的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總體來說,英國在印巴兩國衝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國主要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上多年解決不了。克什米爾地區人民多是穆斯林,人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爾的土邦王卻親近印度,印度也以此認為克什米爾應歸印度。
就像當年的溥儀,難道溥儀一個人親日,就可以代表整個東北的中國人將東北劃歸日本麼?這顯然是一個野心國家的不正當,不合法的入侵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