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慶生267

    可能存在,可祖訓天命難違,不一定能長久複製,原因崇禎帝仍思慮過重,身體難以跳過歷代明帝平均短壽怪圈,沒有南宋趙高帝經糟身硬骨,其次性格過於外強中乾。有寧折不彎性,好多正經大臣過早夭折命斬。南方一些臣子軟骨涮滑更多,寧聚一些力量難以抗衡清興和兩股李自成張獻忠力量。因此崇禎假使南渡成功不會象南宋帝透過波折不曲長久適度殘延活到善終下去。

  • 2 # 南朝史詩

    崇禎沒有機會南渡的,哪來機會做趙構?

    趙構能得天下,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皇帝唯一在南方的兒子,這個沒多大的助力,都亡國了,天下大亂了,誰還在乎誰是誰兒子?

    趙構最開始建立大元帥府的時候,只有八千人,而其他各種勢力、軍閥、流寇、土匪、義軍加起來一百多萬,有誰聽他指揮調遣的?沒有吧?

    他是憑藉自己發展起來的,絕不是因為他是皇帝的兒子,就能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的。

    他能建立南宋,是透過十幾年的戰爭,數十萬大宋軍隊,江南半壁的財賦維持的,

    崇禎他有什麼?有錢?沒有吧?有能調動的軍隊?好像也沒有吧?

    崇禎想遷都?那麼容易的嗎?如果遷都,京城的富戶、官僚的資產、田產、房產怎麼辦?這些能遷嗎?你讓禁軍護送?給你來個“馬嵬之變”怎麼辦?路上安全與否?

    所以啊,崇禎就是想讓官僚捐款都不可能,還想遷都?那就更不可能了吧?

    很多人看到李自成殺明朝官僚,抄家,就以為他們應該支援崇禎遷都的。

    其實呢,李自成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軍隊,百萬大軍沒辦法養活了,軍隊才會抄家的,如果正常的話,他們是會維持舊秩序,拉攏明朝官僚,就如同後來的滿清一樣,給他們加官進爵,

    明朝官僚知道,如果按照傳統,李自成也會拉攏他們的,不會打擊他們,死的只會是皇帝全家而已。

    所以,崇禎根本就沒有遷都的可能性,

    即使遷都,崇禎也沒有可用的東西,沒錢沒軍隊沒地盤,不要以為,南方的軍隊還聽他調遣,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隨著南方生產力的發展,南北對峙的局面已經很難發生了,大一統才是趨勢,崇禎那有可能抵擋趨勢?

  • 3 # 在下古麒

    很多人都將崇禎和宋朝的趙構進行相比,認為如果崇禎南遷說不定就能夠如同趙構一般,保住大明基業,甚至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進一步,重整山河,匡復社稷,扭轉乾坤。然而,在我看來,崇禎南遷並不見得會有如此大的作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崇禎所面臨的處境,其實要比趙構艱難的多。

    一、內亂與外擾

    眾所周知,在明末時期,因為崇禎治國上的失敗,導致境內亂民四起,紛爭不休,而後有闖王以起義之名,反抗明廷的統治,這個時候的明朝,實際上已經到了山河破碎風飄絮的狀態。然而,這個時候的明廷卻又沒有太多的抵禦鎮壓之力,以至於起義軍勢力如同滾雪球一般越發壯大,雙方的力量對比逐漸開始有所傾斜,而後來的事情更是意料之中的,闖王李自成率眾來到了北京城,直接性的將崇禎逼到了生命的盡頭,此時的他已無退路。

    而在境內生亂的同時,在山海關之外,也並不消停,清軍對於關內的眾多資源虎視眈眈,而為了抵禦住清軍的入侵,山海關內也駐紮了明朝的王牌軍隊關寧鐵騎。所以也正是因為關外的虎視眈眈,以至於吳三桂難以分兵去拱衛京師,以此造成了最終的結局。所以,崇禎和趙構的不同就在於,崇禎所面臨的威脅是多方面的,他所需要考慮的事情也必然要多上許多,更何況從財力的角度而言,崇禎是遠不如趙構的,所以自然也有了更多的制肘,更多的無奈。所以,就算崇禎得以南遷,他所需要面臨的仍然會是這樣兩個方面,甚至從後來南明朝廷的表現來看,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另類版的“三國”,而最終的贏家更有可能是屬於清軍方面。

    二、集團內部的失和

    正如崇禎所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當時明廷內部確實出現了很大的危機,甚至在我看來,這是崇禎無法南遷的一個主要原因。按照當時崇禎的處境來看,亂民與異族畢竟還是外在的,真正令得崇禎所煩心的,仍然還應該要屬於明廷這個小圈子。正所謂“攘外必須安內”,有時候最大的悲哀其實並非是來源於外部的壓力,而是內部的無奈,一個團隊最為可貴的並非是能力的突出,而是當有危難來臨之時,團隊內部能夠眾志成城,放下偏見,攜手一致對抗外敵,如此而已。

    然而,崇禎所需要面對的現實,正是這種內部的失和,撇開獻言獻策不說,最令得崇禎所心灰意冷的是當他發起集資活動之時,竟然連他的岳父都不願意幫他,甚至還從中獲利,令得後世對於這種“岳父”的行為也是大跌眼鏡,甚為怒惱。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在李自成未能到達北京城之前,他也有意南遷,秉持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理念,他找來自己頗為信任的臣子在朝議上來了一出逢場作戲,本以為朝臣們能夠惜命同意這項措施,誰知滿朝皆持反對意見,最後竟然還說要走也應該太子走,言外之意自然是讓崇禎充任炮灰角色,崇禎又如何肯,索性來了一個“同歸於盡”,大家都不要落得好。

    所以,若是崇禎南遷,這些“正規軍”們自然也要隨駕南遷,可是試想,就這樣一支隊伍,除了增添煩憂之外,能夠指望他們幹什麼?

    三、崇禎剛愎自用難成大事

    愛默生曾經說過:“性格即命運。性格可以超乎我們的意志之上來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不可否認,崇禎在任期間,委實是頗為勵精圖治,欲求力挽狂然,一改往日頹勢,然而為何天道卻並不酬勤,沒有帶給崇禎好的結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崇禎剛愎自用的性格所致。正如上文所說的,明廷內部人盡其私,錯綜複雜,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可是再從深層次思考,為何君主專制的時代會導致這樣一種局面?我們再回到趙構身上,雖說趙構身邊也有奸佞,但是關鍵是這些奸佞能夠和趙構保持一條心,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以趙構馬首是瞻,令得趙構能夠充分的“一言定乾坤”,保持內部的穩定性。

    然而,崇禎和趙構不一樣,崇禎帶著有色眼鏡看待自己的朝臣們,薄情寡義,打壓多於安撫,也許崇禎的這種表現更多的是因為早期的經歷,但是在登基為帝后,最為忌諱的便是這種心理,將滿朝文武皆推於自身之外,多次更換首輔,這又怎能令得朝臣們生出忠君之心?所以,在我看來,崇禎會被最終孤立,很大程度上便是經由長期以來的君臣之紛,崇禎太孤傲了,作為領導,他是失敗的。正是因為如此,就算崇禎能夠南遷,很多時候也會因為自己性格上的問題而作出更多的錯誤決策,而朝臣們做的更多的也會是欺上瞞下,甚至以“此處不留人”的心態跳槽至敵營,這皆是崇禎的性格所致。

    崇禎不是不想南遷,而是不能南遷,因為當時他所遇到的困境,實際上遠比宋高宗趙構更為複雜,也更加棘手。經由以上所分析的,在我看來,就算是崇禎能夠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執意南遷,可是在南遷之後,他所面臨的問題恐怕同樣不會遜色於待在北京,甚至依照南明朝廷所發生的事情而言,可能會更加具有挑戰性,而崇禎也斷然不能如同宋高宗趙構那般。故此,崇禎未能南遷而於煤山自盡了此一生,對於他來說也是更好的結局吧,至少他所收穫的,還有“君王死社稷”的榮光。

  • 4 # 肆草堂主人

    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思考崇禎為什麼死挺著就是不南遷!

    當然不會是像史書上說的被迂腐大臣們攔住了。無論是無意中洩露南遷訊息的首輔,還是哭著喊著不讓南遷的大臣都是在作秀,博取一個美名。真正的原因是崇禎自己沒有下定決心,直到他吊死在煤山上都沒有。

    晚明以來,江南地區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形成了高度繁榮發達的物質文明,用教科書裡的話就是資本主義萌芽。但是與此同時北方地區又一步步因為各種原因,既有客觀的自然因素,以及更加重要的整個帝國腐朽了,導致一步步逐漸貧困。南北貧富愈加劇烈。北地邊軍食不果腹,而秦淮河上的畫舫夜夜笙歌。

    富裕的江南地區的人在經濟上領先之後,必然想要獲得更多的政治上的權力。具體體現就是晚明愈演愈烈,無論如何都停不下來的黨爭,並且最終形成了東林黨挑戰所有人的局面。東林黨就是江南人!

    這當然激起了所有人的不滿,包括皇帝。

    客觀來說,江南地區的情況其實帶有某種資本主義性質,至少看上去有可能把國家帶向資本主義,也就是有進步性。但是,崇禎不懂這個。翻遍史書,東林黨看上去像極了晉朝南遷之後的世家大族。而東晉是一個皇權淪落,世家掌權的時代。而且,東林黨雖然看上去有點進步性,但是本質上還是封建士大夫集團,還是一個異常強大的封建士大夫集團。這個情況在南宋是不存在的。不出意外,如果要是東林黨完全當家,那麼大機率是會變成另外一個東晉的。

    趙構南遷的時候,南方地區並沒有強大的地方集團,所以趙構帶著宋室大臣到了杭州之後很快就接管了整個江南,建立了非常穩固的政權。

    崇禎面對南遷這個選擇的時候,就是坐在北京是等死,南遷是找死。在北京是快死,南遷之後是慢死。不用懷疑,只要崇禎南遷,那麼到了南京之後,崇禎立馬就會變成一個空頭皇帝,甚至可能很快被幹掉。所以崇禎就在這彷徨當中,坐在北京城中,坐在皇宮中悽風苦雨的等死。

    所以即便南遷,崇禎也不會是宋高宗,最多是“王與馬共天下”的司馬睿。

    另外多說一句,因為南北貧富問題導致的,南北對立從晚明一直延燒到清朝。滿清入關,江南地區抵抗最激烈,滿清對江南的屠殺也最殘酷,南下清軍當中,其實最多的是,當初明朝的邊軍。屠殺的實際執行者也多是原明朝邊軍。及至三藩之亂,江南地區也非常抵制原南下清軍,原明朝邊軍集團的吳三桂吳周集團。

  • 5 # 愛看劇的憐若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憐若品史,憐若來替你回答。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會的,崇禎皇帝南渡之後會成為像趙構那樣的人物。說不定還會更好,明朝末年的局勢。李自成攻下北京前崇禎要是能夠及時引退南渡,明朝完全可以像南宋一樣。

    來分析一下明朝末年的形勢,關外滿族清兵虎視眈眈。四川張獻忠割據,西安一帶是李自成的地盤。而長江以南則都為南明的地區。之後清兵在北方擊敗李自成,南明此時依舊有很強大的力量。號稱擁兵百萬,但實際上雖然沒有這麼多,但其力量還是不容小覷的。明朝與南宋還不一樣,崇禎帝並不像趙構那樣,崇禎是直接南渡過來。可以說使明朝在這一帶更有號召力。

    仔細分析了一下南明為啥失敗的原因,下面先看看關於南明立皇帝的問題。

    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定擁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續明朝,然後揮師北上恢復國土,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爭議。根據“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在當時明神宗長子光宗一脈已無人能繼位,而次子朱常漵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雖已亡故,但長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況下,按照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順序,第一人選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繼位為例);但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由於之前的“國本之爭”事件,心存芥蒂,違背了東林黨在國本之爭中的立場,以立賢為名想擁立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該選誰當皇帝都這麼麻煩,要是崇禎不死直接南渡的話那麼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那麼南明就有一個直接的領導者了,而且不會存在任何的爭議。崇禎雖說能力不足,但我覺得守好南方這一塊地方還是可以的。

    明朝後期也就是崇禎之後的名將也並不少,武將如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等。名臣也不少,如史可法,左良玉。要是崇禎帝不死,這些人必定會團結一心。即使北方全部淪陷,那麼守住南方還是沒有問題的。到時候情況就和南宋差不多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指正批評。憐若希望得到你們的指教,我是憐若,一個正在初學歷史的學者。

  • 6 # 宣和主人

    首先實事求是的講,個人認為,崇禎皇帝即使南渡,亡國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不會向宋高宗趙構那樣建立南宋政權,因為性格決定命運,崇禎皇帝雖然在歷史上有著勤勉的名聲,最後時刻也保留了朱家皇帝的氣節,寧可自盡,也不做亡國俘虜。但其並不是個合格的皇帝,在崇禎登基之後,明朝雖然國力日衰,但並不是無可救藥,在他的哥哥,歷史上唯一一位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的統治時期,明軍在關外仍然有很強的實力,雖然萬曆年間的薩爾滸大戰,使明軍慘敗,喪失了收復遼東最好的機會,但出擊不成,防守絕對沒有問題。錦州,寧遠等城都在明軍手上,而關內也沒有大的戰亂。崇禎登基之後,聽信東林黨饞言,殺掉能夠制約東林黨的魏忠賢,停止向江浙一帶富戶收稅,改向百姓收取各種賦稅,致使民不聊生,中原地區起義爆發,而在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後,明王朝仍然有實力削平叛亂,可是崇禎皇帝剛愎自用,不懂戰事又瞎指揮,導致明軍節節潰敗;及時如此,明軍將領洪承疇仍然伏殺反賊首領高迎祥,將李自成趕進深山老林,而李身邊最後只剩十幾個人,洪承疇計劃陳兵中原徹底將義軍斬草除根之際,崇禎強令洪承疇率軍出關迎戰皇太極,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又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終於導致洪承疇在松山被皇太極伏擊,13萬明軍全軍覆沒,明王朝在長江以北的最後一隻精銳部隊被清軍所滅,直接導致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為禍河南和四川。就算如此困境,明朝將領孫傳庭仍在陝西地區訓練新兵,籌措糧草,向崇禎進言:只要假以時日,新兵練成,糧草齊備就可自出潼關,進河南滅李自成,進而平定中原叛亂,可剛愎自用又不知戰事的崇禎皇帝根本不聽,下旨嚴斥孫傳庭出兵河南平亂,孫無奈,明知必死,而抱著忠君之心率軍和李自成決戰,結果兵敗被殺,這就是歷史上說的“傳庭死,而明亡矣”。崇禎就是這麼把一手可以轉敗為勝的牌徹底打的稀爛。綜上所述,即使崇禎南渡,最大的優勢,就是到達南京後,集結明軍在南方的兵馬繼續平叛,因為崇禎是明朝正統,所以政令應該通暢,而不是他死後,三個兒子又在戰亂中失散,南方各宗室親王都各自稱帝,政令混亂,軍隊不能統治調動,後來被清軍各個擊破。即使崇禎在南京指揮南方軍隊平叛,而因為北方江山已失,朝廷實力大損,皇帝威信也會受到影響,李自成和張獻忠也不容易被消滅,而清軍趁勢入關,以清軍的優勢,消滅南明就是時間問題,而崇禎南渡也就是為明朝能夠多延續幾年,覆滅是遲早的事。

  • 7 # 沃德兄弟

    1644年崇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選擇自殺。大明朝自從陷入了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各地的藩王和地方勢力都蠢蠢欲動。當清軍南下江南後,這些勢力往往都不能統一起來抵抗入侵者。

    那麼,如果崇禎皇帝不選擇自殺,大明朝的這種危局還有挽回餘地嗎?

    崇禎的結局有一半是自己的性格使然

    如果崇禎皇帝不自殺,將會在歷史上繼續扮演一段時間的重要作用。至於是什麼方面的作用,則要看他是留在北京被俘,還是逃到南京去繼續執政。

    以李自成但初的計劃來看,一旦崇禎被俘是不太可能有生命之危的。因為李自成東征大萌目的並不是立即取而代之,而是想逼迫崇禎冊封自己為陝西的土王,合法控制自己的地盤。所以,崇禎活著比死了對他更有作用。那些剛剛投靠他的山西和寧夏地區,有大量的前明官吏和軍隊。手握崇禎對於壓制他們也很有作用。

    李自成其實非常明白自己不能離開推翻明朝

    在崇禎活著的情況下,山海關的吳三桂應該找不到什麼向大清投降的藉口。那麼清軍的入關就必須繞開那裡,從原計劃的漠南蒙古南下。繼續從過去走過的古北口、喜峰口等方向,攻略北京。但相比一片石時候的突然殺出,這樣顯然要困難很多。

    即便是仍然會發生一片石大戰,讓李自成丟失北京,崇禎也可能被闖王捏在手裡,繼續擔當吉祥物。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歷史上被吳三桂輕易收降的西北邊軍,可能會因為崇禎還在的緣故去進行抵抗。那麼清軍在中原的進攻,會遇到不少阻力。

    清軍在入關後第一年 重點打擊李自成的大順勢力

    倘若崇禎提前南下到南京繼續執政,那麼情況反而會比上面說的還要難辦些。因為剛剛啟動的留都備份體系,是需要一個啟動和執行時間的。困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可能繼續因為壓力而倒向清軍,帶著清軍在華北迅速搶佔地盤。清軍與李自成在潼關發生的戰鬥,也會像歷史上發生的那樣,近乎一邊倒的吊打。

    這就會給崇禎在南京製造一個不亞於北方時候的棘手局面。因為在此之前,大量的地方官吏和豪族都已經在實際上脫離了中央束縛,不容易指揮排程。一個從天而降的崇禎,並不會比南京留都的退休官員們更能讓人接受。新建立的江北四鎮則可能依然會投靠清軍,崇禎去南京重組的朝廷也基本上是在劫難逃。靠在南京混吃等死的東林黨或遠在福建逍遙的鄭氏集團,都不可能完成逆轉。

    以崇禎的性格,離開北京都非常困難,再丟南京恐怕是無論如何都受不了的事情。歷史上的煤山上吊,可能就會把地點改成紫金山了。如果他再忍耐的久一點,或許會在仙霞關殉國。但如論如何,不會有太大變化。

    清廷對明朝的各種優勢很難被磨平

    所以,如果不在北京上吊自殺,明朝依然大機率的無法挽救。現實情況就很困難,他的稟賦與心理承受力也支撐不起。

  • 8 # 歷史局中人

    勵精圖治17年,崇禎還落得個亡國之君的下場,我們每當讀到這一段時,都認為崇禎是不折不扣的背鍋俠。而當時中國北方已經被戰爭摧殘的滿目瘡痍,但南中國還歌舞昇平,絲毫沒有受到戰亂波及的影響。

    在李自成闖入北京後,明朝滅亡。當時的南中國還真的出現了幾個短暫的南明政權,擁兵幾十萬,先後對抗過滿清鐵騎和農民起義軍,只是因為各自為政和“隔岸觀火”,使得南明小朝廷還沒有來得及被歷史學家認可就宣告滅亡。

    我們就有疑問了,為什麼崇禎不選擇南遷政權呢?

    其實對於政權南遷,崇禎還真的有想過,也是當時最好的方法,在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行政機構。可崇禎這個人的性格怪異,偏偏不想自己主動提出來,他怕別人說崇禎貪生怕死,拋棄祖宗基業,所以崇禎想大臣們主動提出這這件事。

    可崇禎與大臣們之間的關係,可謂是歷史上君臣關係最尷尬的一屆了。崇禎當了17年的皇帝,換了10幾位刑部尚書、50幾位內閣大學士、還有最出力不討好的兵部尚書更是沒有善終者,導致朝廷內部對崇禎是敢怒不敢言。大臣們做對了崇禎不會獎賞,但是大臣們做錯了,崇禎必定有錯彼罰,丟腦袋是常有的事。因此,大臣們都知道崇禎有意南遷,可就是沒有人主動說出來,甚至要嚴懲主張南遷者,於是崇禎就浪費了這次寶貴的機會。

    我們假設,如果崇禎將政權南遷,崇禎是否會成為南宋開創者趙構一樣的人物呢?那南遷下來的“南明政權”,會不會又開創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呢?

    其實,崇禎即便真的南遷政權了,也很難改變明朝滅亡的事實。

    首先,崇禎的性格改變不了。崇禎好多疑,好猜忌,嗜殺成性,死要面子活受罪,導致了崇禎與屬下大臣們的關係非常緊張,即便是到了南京,也難以避免與大臣失和的局面。沒有一個一致對外的領導機構,怎麼能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呢?其實崇禎時期,不乏能征善戰之將,只可惜都被崇禎懷疑被殺,這樣的明朝焉能不亡?

    第二,崇禎即便南遷,也是一個傀儡皇帝。為什麼呢?因為崇禎既沒有軍隊,也沒有財富,他靠什麼當皇帝呢?別人憑什麼聽崇禎的呢?“松錦戰役”和“潼關大戰”,使得洪承疇和孫傳庭悉數敗北或身亡,僅有的一點家當全部輸光,《明史》甚至說“傳庭死而明亡矣”這樣的話。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朝中大臣都是東林黨的人,而東林黨的老窩在哪裡呢?在江蘇的無錫,也就是江南地區。東林黨與崇禎素來不和,如果崇禎去了南京,東林黨人第一個跳出來搗亂也未可知。

    第三,當時的明朝腐敗透頂,氣數已盡,與北宋不能相比。靖康之變是一場意外,再者北宋的政治經濟還沒有到崩潰的地步。而明朝呢?從萬曆以來就國家就江河日下,天下大亂,到了崇禎時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以,崇禎即便南遷成功,明朝滅亡也是時間問題而已。

  • 9 # 千落不歸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車輪無情的碾過,多少的亡國之君!

    但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讓人最是心疼!

    現在說來,正是應了《臨江仙》中的那句話: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是個比較聰明的人,當然也有可能是比較幸運,連續三次躲開了危險。

    第一次,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當時金軍就制定讓皇子去談判割地求和的是事宜,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毛遂自薦,要求和張邦昌去金軍軍營談判,金軍幹事不地道,要扣押他們做人質,結果張邦昌嚇得要死,但是趙構卻凌然不懼。當時的金軍元帥斡離心裡就犯嘀咕了,這傢伙一幅無所畏懼的樣子,究竟是不是真皇子啊!金軍想管他是不是呢,先換個人再說,於是宋欽宗就派了肅王來談判,趙構就這樣躲過了一劫,肅王成了人質!

    二月,會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夜襲金人砦不克,金人見責,邦昌恐懼涕泣,帝不為動,斡離不異之,更請肅王。癸卯,肅王至軍中,許割三鎮地。進邦昌為太宰,留質軍中,帝始得還。——《宋史》

    第二次,同年冬天,金兵再次南下入侵,宋欽宗再次派趙構去出使金營議和,結果被河北磁州守臣宗澤勸住沒去,所以免遭金兵俘虜。

    帝由滑、浚至磁州,守臣宗澤請曰:“肅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復去何益?請留磁。”磁人以雲將挾帝入金,遂殺雲。時粘罕、斡離不已率兵渡河,相繼圍京師。從者以磁不可留,知相州汪伯彥亦以蠟書請帝還相州。——《宋史》

    第三次,金兵再次包圍開封府,這一次宋欽宗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命令趙構率河北兵馬來救援京師,結果這傢伙給來了個一去不返,經大名府轉移到東平府,所謂的暫避鋒芒!

    從以上三次的應對,看的出來,趙構是個很聰明的人,是個做事會動心思的人,比如第一次無懼敵人,第二次聽勸,那麼第三次那可就是審時度勢了,帶兵不救皇帝已經不是人臣的做法了!也就是說趙構已經看到當前的形式了,北宋已經難免滅亡了!

    所以,這傢伙就來了個一退八百里,儲存了勢力,已經做好了當皇帝的準備了!果不其然,徽欽二帝被俘以後,這傢伙就在南京稱帝了,改號高宗!

    明思宗朱由檢

    崇禎皇帝的皇位得來完全就是個意外,他的父親做太子時就不被祖父待見,他的親生母親也不被父親待見,母親死後,又是更換了兩個庶母撫養,知道成年!如果沒有意外,他這輩子就是個太平王爺了!但是這個意外偏偏就發生了,他的哥哥明熹宗直到駕崩都沒有兒子,所以,他就坐上了皇位!

    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漸,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崇禎元年。——《明史》

    但是,別人的皇位可能是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的皇位確實風雨飄渺,據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剛剛繼承皇位是,都不敢吃宮裡的東西,宦官集團禍亂朝政,已經敢公然殺死皇帝!明朝是個很有意思的朝代,皇權減弱,文官集團尾大不掉,宦官集團把控朝政,文官集團和宦官鬥得你死我活,結果皇帝還沒法平衡,這個狀態到崇禎皇帝是達到了巔峰。

    一個皇位繼承的提心吊膽,好不容易除掉了宦官魏忠賢,緊接著又是連年乾旱,乾旱過了沒幾年,又開始爆發瘟疫,瘟疫結束之後又是農民起義,皇太極又在關外虎視眈眈所謂外憂內患也不過如此!關鍵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官集團還把持著軍隊跟皇權爭取權利,只有一個即忠君又能打仗的袁崇煥,皇太極一招反間計就被崇禎給殺了!

    崇禎的一生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可是經不起明朝多年的黨爭,加之內亂已經消耗的國力空虛,無官可用,無軍可調!只剩下山海關的一個吳三桂,又不聽朝廷調動!

    最後被李自成攻克京城,自縊於煤山!

    崇禎皇帝完美的詮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

    那麼,話題迴歸到問題本身,假如崇禎皇帝南渡,會不會成為宋高宗一樣的人物?

    千落認為,不會!

    因為,宋高宗南渡那可不是一個人啊,那是有幾十萬兵馬的,武將有岳飛、韓世忠為國征戰,岳家軍更是勢如破竹,讓敵軍聞風喪膽!內有秦檜處理朝政,秦檜雖然是個奸臣,但是忠於南宋!更何況,宋高宗還有南方的富庶之地作為依靠呢!

    但是,崇禎不一樣啊,假如崇禎南渡,卻不說有多少人跟隨,估計文官集團都不會答應!明朝的文官集團有些思想畸形,專門跟皇帝作對,他們不管皇帝對不對,先反對再說!

    再說,就算文官集團能同意,崇禎估計只能帶著一些心腹南渡,就算最後南渡成功,也只是孤家寡人,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最後估計也就是第二個南明弘光帝!

  • 10 # 正霸輪胎

    1644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這一年,統治了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伐之下,京師告破,在位17年的崇禎帝用盡了最後一絲豪氣在煤山自縊;然而李自成也並未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反倒是多爾袞引領的滿清在吳三桂的帶路下,邁過山海關,攻破北京城,隨即順治帝在紫禁城登基。

    此後,滿清在多鐸、豪格等人的帶領下滅李自成、張獻忠;而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歷經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明鄭時期,步履蹣跚幾十載,也終為滿清所滅。

    而造成這一切的關鍵人物就是崇禎帝。對於執政17年的崇禎帝,用命途多舛來形容再恰當不過。

    他極其幸運,兄長天啟帝朱由校盛年而崩,無有子嗣,搖身一變他也從信王成為崇禎皇帝;但他又極其悲劇,與眾多亡國之君不一,17年的執政生涯中,他兢兢業業,幾無缺席朝會之例,更有上任伊始,智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舉動,但是當王朝積弊累積,17年裡他又實在沒有亮眼的操作,包括不限於,對袁崇煥的任用與誅殺 ,在內亂已成時與皇太極一方的和談,訊息處理不慎,導致處決陳新甲;在執政後期的頻繁更換內閣大學士人選;當然更少不了當李自成大軍揮師北向時,崇禎帝曾決意南遷,卻最終為東林黨人阻止。

    出於同情悲劇者、弱者的情愫,我們總會去想,如果在1644年崇禎帝堅持南遷避禍,大明會不會得以延續,而崇禎帝能否成為與宋高宗趙構一般的人物,重整山河。

    要分析能不能,我們自然要看當時有什麼。

    這其中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雖然數量龐大,但具有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並不能很好的處理與地主階級之間的關係,缺少長期的戰略構想(這一點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的42天中的一舉一動之中彰顯的尤為明顯)。清朝的缺點在於,異族、數量較少(據統計及至1644年入關時,滿清八旗也只有18萬之數);此時的明朝的缺點則是國家機器在近300年間的運作之後,腐敗橫行、君臣離心、民心不附。

    這一點弘光帝的上位便是明證,當時崇禎帝亡故,子嗣下落不明,按照正統論當由福王朱由崧承統,而東林黨人則選擇擁立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則主張擁立桂王,雖然最後朱由崧成為勝利者,但因為支持者不一,內部矛盾重重,凝聚力更是被嚴重削弱,手握大權的左良玉甚至於在清軍臨境的情況之下,以清君側名義起兵。

    由是如此,弘光政權僅一年有餘便被消滅。而在隨後清軍的攻伐之中,李自成、張獻忠相繼被翦除。面對危局,此刻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移到民族矛盾之上。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些便是民眾面對滿清的反抗、勠力同心之舉。

    而如果崇禎皇帝在,正統之爭便不復存在。而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之下,憑藉佔據江南這般富庶之地、民心歸屬問題,同時藉助滿清打擊農民軍的契機,實則完全有著一戰之力。

    這一點,在滿清統一南方時體現的也是淋漓盡致的。李定國,雖然出身於農民軍,但在投靠南明後兩蹶名王 ,在桂林、衡陽俘殺清軍主帥定南王孔友德、親王尼堪,重創清軍。當然最後,李定國也在內鬥之中被迫出走轉戰,最後在1662年聞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殺後,憂憤成疾,隨即42歲便去世。

    這一系列的經濟因素(江南富庶之地)、民族因素(主要矛盾的轉移)、人(正統地位的確立、名將的功勳卓絕)都足以保證崇禎帝能夠登山再起,成為宋高宗趙構一般也絕非痴人說夢。

    只不過,歷史的有意思之處也是殘酷之處就在於, 它不允許假定,歷史的程序有時候恰恰就受制於歷史人物,某個看似微小的舉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暗戀過一個人嗎?喜歡他,卻不敢表達!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