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丁丁金服

      膠西王回國後,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在趙地,酈寄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

  • 2 # 薛白袍

    劉邦立國,原本有很多異姓王,像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

    這些人或是一起打江山的老哥們,或是原本就是一方勢力。

    但是,劉邦江山坐穩後,開始對這些異姓王下手剪除。鳥盡弓必須藏。但是解除了異姓王的危險,他又怕重蹈秦朝覆滅的覆轍,於是封了很多自己的兒子兄弟為王,並且和群臣殺白馬起誓,約定非劉不王。

    後來呂后篡權,大封呂氏為王,呂后一死,這些劉姓王起兵滅呂,憑藉的也是這次白馬之盟。

    不過這次諸王滅呂,也使得各個藩鎮諸侯王趁機做大,而且這時候諸王其實和皇帝也已經沒有啥血緣親情了,除了都姓劉外。

    所以漢文帝時藩王造反的事情不斷,漢文帝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方把大國拆成小國。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之類。

    不過還是主要以安撫為主,胡蘿蔔和大棒並使。

    到了他兒子漢景帝時,諸王藩鎮勢大,依舊是朝廷的主要心腹大患,於是景帝採取了了晁錯的《削藩策》,逐漸掠奪諸王的封地。

    地盤沒了,賦稅沒了,諸王的威脅也就不在了。於是諸王的一舉一動,一點小的缺點都成為景帝奪地的藉口。

    比方說楚王劉戊在服喪期間過夫妻生活,就被奪了一郡之地。諸王怕了,誰不犯點小錯啊,如果這樣漢景帝今天削倆縣明天奪一郡,很快這些王也就亡了。

    於是以吳王吳王劉濞為首會和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六王,起兵30萬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一路攻城略地。

    史稱七國之亂。

    戰亂一起,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不過大臣袁盎卻建議景帝議和,殺了晁錯讓叛軍師出無名。景帝採納了袁盎的意見,派他出使吳國,然後漢景帝把晁錯腰斬於東市。袁盎和晁錯本就是死仇,這次只不過袁盎先下手而已。

    不過晁錯的死並沒有阻擋叛軍,吳王劉濞自立為東帝,和漢室分庭抗禮。

    景帝一看這下除了打沒別的辦法了,不然東漢就要提早好幾百年成立了。

    於是派周亞夫,欒布,酈寄,竇嬰分兵對叛軍各個擊破,僅僅3個月叛亂就被平息,七王相繼自殺或者被殺,除了楚國另立新君,其餘六國被削去藩號。

    這次七王之亂的快速平定意義是深遠的,不但為漢武帝日後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礎,更惠及到了三國時的劉備。

    因為劉備扯的大旗之一就是漢景帝玄孫,試想,如果景帝被幹趴下,也就不會有他這玄孫了。

  • 3 # 口袋裡的喵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的一次諸侯的一個叛亂,參與叛亂的有七個諸侯國的藩王,他們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膠東王劉雄渠。

    漢景帝剛即位時內憂外患全部向他撲來,外有匈奴人不斷滋擾漢朝邊境,內有各地藩王蠢蠢欲動。

    西漢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即有封國制的存在又有郡縣制的存在。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迫於無奈分封了許多異姓王,好讓大家同心協力為他打天下。在劉邦稱帝之後,便實行了郡國並行制。但諸侯王的權利要遠遠高於郡縣,一個諸侯國的大約能擁有四五個郡左右。所有諸侯王的國土加起來佔了漢王朝的一大半,且他們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可隨意調遣軍隊,又有自己的稅收。權利非常大,僅次於皇上。

    劉邦逐漸識到了這個問題便慢慢剷除異姓藩王,改立劉姓子孫兄弟為藩王。並向大臣許諾以後不會在立異姓藩王。改立之後由於大家都是親屬血親,所以各地藩王和漢王朝的關係還是非常融洽的。

    在劉邦崩逝後,呂雉當政,她違背了昔日劉邦不立異姓藩王的承諾,開始大肆立呂氏子孫為王,並且嚴加看管並迫害劉姓藩王。最後在劉姓藩王齊心合力之下將呂氏的勢力剷除,為了不讓外戚專政的事情再發生,大臣們經過商議,將劉邦的庶子當時的代王劉恆請到長安,讓他來做下一任皇帝即漢文帝。

    劉恆為劉邦的庶子,所以對當時其他的諸侯王經過幾次迭代後血緣關係也遠了,對他也不大親近。所以當時劉恆的地位還是不大穩固的。在漢文帝時期便開始有小規模諸侯叛亂,但因規模不大全都被鎮壓下去了,這也標誌著諸侯王和漢王朝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了。

    劉恆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分封了許多了自己的孩子為藩王,並實行監察制度,派列侯前往各個封地實行監察職權。採用了賈誼在《治安策》裡面的意見,把一個大的侯國分成一個個小的侯國。

    在漢景帝即位的時候諸侯國與朝廷的關係已經激化,在漢景帝二年時御史大夫晁錯上書《削藩策》建議削減諸侯王們的封地。但這一提議,許多大臣反對,尤其是武將們,武將們認為朝廷最大的敵人是匈奴,藩王們不足為患。而後晁錯提出“攘夷必先安內”的言論說服了漢景帝。

    於是在景帝三年的時候,趁著楚王劉戊來朝祭天之時,漢景帝與晁錯找出了劉戊在薄太后喪期時淫亂的證據削去了他的東海郡。此後找出其他罪名又削去了膠西王和趙王的郡縣。景帝又與大臣們商量著削去吳王劉濞的封地的事情。

    這時候劉濞料到削藩削到最後自己也跑不了,且劉濞和景帝是有殺子之仇的,在景帝還是太子之時吳王劉濞曾帶著自己的兒子吳王太子入朝覲見皇上,但吳王太子態度傲慢,喜歡爭強好勝。在一次玩博戲的時候和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景帝爭執起來,景帝當時拿起棋盤砸像吳王太子的頭,將吳王太子誤殺。兒子被殺之後吳王非常生氣,從此不再遵守對於皇帝的禮節,每年的朝賀也不回長安,慢慢的他便起了反叛之心。皇上也可憐他失去了孩子所以對他比較寬容。可正因為這種態度,讓他越發驕橫,成為了七國之亂的始作俑者。

    劉濞為叛亂已經準備了好多年,只是沒有恰當的時機,正好藉著削藩這件事情他聯合楚王、膠西王等七國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東越、閩越的一些貴族,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名號。

    漢景帝沒想到劉濞會叛亂,並且來勢洶洶,無奈之下景帝聽從了晁錯的政敵袁盎的意見,將晁錯誅殺已平這些藩王的憤怒,可晁錯已死七王之亂不止。景帝便封周亞夫為太尉、讓他率領三十多位將軍討伐叛軍。又派了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周亞夫為此次平叛的最高領導,他想出“以梁制吳”的方法,就是讓實力強大的梁國在前面打叛軍,當時的梁王是景帝的親弟弟劉武,他在後面伺機斷敵軍的糧草。於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叛變不到三個月便平息了。

    兵敗之後,膠西王去漢朝軍營請罪,弓高侯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隨後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在兵敗之中被殺。

    欒布和酈寄會師之後合力攻打趙國,久攻不破,於是兩人便想出水淹邯鄲的計策,城破之日趙王自殺。

    在周亞夫斷了吳楚大軍的糧道之後,吳王趁機逃走,楚王見狀便自盡了,吳王劉濞在殘兵敗將的掩護下逃到了東越國,朝廷知道後派人利誘東越,東越便騙吳王劉濞可以借兵給他,在讓吳王劉濞檢視軍隊時東讓人伺機將吳王劉濞誅殺,而後東越派人將吳王劉濞的首級送到了漢王朝。自此七國之亂完全平息。

  • 4 # 活著神仙一般存在

    吳楚七國之亂 主要是因為景帝師晁錯提出削藩政策引起,當時諸侯勢力比中央政府強,景帝採納意見削藩。影響眾多利益集團,以吳楚為首的叛亂,最後被周亞夫和竇嬰化解。吳王劉濞被東越人誅殺,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皆自殺。

  • 5 # 野叟雜談

    漢景帝時期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一開始他們也來勢洶洶。但是,不到半年就被漢景帝給平定下去了。而參與了七國之亂的這些諸侯王,也大多沒什麼好下場。

    先來說七國之首,就是吳國。吳王劉濞在諸王之後實力最為雄厚,和漢景帝的矛盾也最深。劉濞的長子就是在長安被害是太子的劉啟失手打死了。吳王劉濞也是最先起兵的,對漢景帝威脅最大的也是劉濞。結果,劉濞在兵敗之後被東越所殺。吳國也被朝廷取消,改為會稽郡。

    漢景帝二年薄太后去世,在服喪期間楚王戊飲酒結果被人告發受到了漢景帝的處罰,東海郡被朝廷給削去。後來楚王戊就和劉濞等人攪和在一起準備發動叛亂。後來,楚王戊兵敗之後自殺身亡。朝廷另外立了劉禮為楚王。

    趙王遂也因為常山郡被削而投入到叛亂的隊伍之中。朝廷派大將酈寄前去平定,趙王遂在邯鄲城中堅守。後來,酈寄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齊王劉將閭一開始也曾經參與到叛亂的謀劃之中,叛亂髮動後,他反而堅守城池和叛軍對抗。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參與謀劃的事情也被朝廷知曉。齊王劉將閭在無可奈何之下,也自殺身亡。

    曾經參與到叛亂謀劃的還有濟北王劉志,但是後來他也在叛亂之中堅守不出,沒有實際參與到謀劃之中。後來他派人到長安遊說,最終得以被赦免。

  • 6 # 貓員外

    景帝2年,晁錯獻《削藩策》,隨後不久,楚王劉戊來朝,晁錯說楚王在薄太后喪期淫亂,請求景帝誅殺他。

    景帝雖然下詔赦免了劉戊,但是收回了其封地東海郡作為懲罰。再加上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被削去河間地,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參與舞弊,被削減了六個縣,以及景帝召叢集臣討論如何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等事宜傳播開來,在諸侯王之間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諸侯王和中央的矛盾越發激化。

    吳王劉濞最先下決心造反,於是親自前去膠西,和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平分天下。劉昂同意謀反,並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沒多久,景帝果然下詔奪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劉濞認為忍無可忍了,詔命到達的時候立刻下令殺死了封國內中央設定的二千石以下全部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

    劉濞徵發了封過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全部男子,聚集了30萬眾。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景帝得到叛亂訊息之後,立刻召晁錯商談應對。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這一提議引起了景帝的不滿。隨後曾經在吳國當過丞相的袁盎抓住機會,給景帝獻策,要求誅殺晁錯。景帝原則上同意了這個計劃,派遣袁盎去劉濞處當使者,對退兵的事情進行談判。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將晁錯腰斬於東市。

    但是景帝誅殺晁錯的行為,反而讓齊國認為中央軟弱,劉濞拒絕接見景帝派來的使者袁盎,並自稱東帝,和中央分庭抗禮。

    景帝覺得這劉濞簡直就是給臉不要臉,下決心武力平叛。任命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負責領兵抵禦吳楚聯軍,同時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七國聯軍西進,到梁國,也就是現在河南商丘的時候,遭到梁國王劉武的堅決抵抗。梁國被叛軍急攻,勉強維持,派人去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認為七國聯軍勢大,正面決戰基本沒戲,堅壁清野,要求梁國挺住。

    劉武可是景帝的親弟弟,於是直接給景帝寫信,景帝命令周亞夫救援,但是周亞夫拒絕了景帝的命令,依然堅守不出。

    七國聯軍久攻梁國不下,於是吳國軍隊繼續西進,攻擊周亞夫部。周亞夫一邊和吳軍對峙,一邊派遣輕騎南下奪取了泗水入淮口,扼斷了吳軍的糧食後勤。吳軍大敗,劉濞帶著幾千殘軍退守東越。東越王駱搖受漢王朝指示,以勞軍的名義,在丹徙誘殺劉濞。吳軍潰散。楚王劉戊一看,絕望無比,自殺。

    而在齊地戰場,,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打了三個月沒打下來。宿將欒布帶兵趕來,三王直接就慫了,各自帶兵退回封國。

    膠西王劉昂回國後,他的劉德建議他出去打游擊,萬一混不下去就去海上去作第一個海賊王的男人。劉昂拒絕了。直接投降。被領軍的韓頹當痛罵一頓,然後向他宣讀了景帝的平叛詔書,劉昂於是就自殺了。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被俘後現場誅殺。

    趙王劉遂被大將酈寄帶兵直接堵在了老家,剛反叛沒多久,邯鄲就被圍了。酈寄圍了邯鄲很久也沒有打下來。本來和劉濞談好聯手的匈奴人一看,這吳王楚王太廢了,被漢軍三下五除二就被車翻了,果斷翻臉,拒絕了趙王的求援。欒布解放齊地之後帶兵前來,水淹邯鄲城,破之。趙王劉遂自殺。

    總結,全死了。

  • 7 # 科壇春秋精選

    當年一部《漢武大帝》紅遍大江南北,讓我們很清楚地瞭解到了漢代早期的種種歷史面貌。當時藩王力量開始雄厚,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建議要削藩,鞏固中央權力,而這引起了眾多劉姓諸侯王的不滿意,參與叛亂的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吳王劉濞七王之亂失敗後,逃到了東越,為東越人所殺。東越國是閩南國與南越國交界處一部分土地,成立東越國,當年漢朝立國後,分封越王裔後裔,勾踐十三世孫搖為東越王,實行自治政策。

    楚王劉戊是一個愛好吃喝玩樂的王爺,在薄太后去世期間飲酒享樂,被人告發,漢景帝要收回他藩地上的東海郡,他就聯合劉濞一起造反,後來與漢代名將周亞夫一戰後失敗,家人勸其自殺謝罪,後被家人匆忙將其下葬到徐州獅子山腳下,漢景帝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1994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劉戊楚王陵,這次發掘也填補了中國漢初考古的大量空白,因而被稱為“1995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趙王劉遂是漢高祖劉邦之孫,趙幽王劉友之子。七國之亂時,劉遂派人出使匈奴,與匈奴相通和好進攻漢朝。後來劉隧固守都城邯鄲,與漢軍相持七個月。當時吳、楚不敵漢軍,被梁王打敗,不能西進。匈奴一看情勢不對,也不能幫助一起攻打漢軍。後來漢將欒布與酈寄合兵水淹邯鄲,邯鄲城北攻破,劉遂自殺。

    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劉邦的親孫子。他們的結局類似,都在封地被漢軍大敗,自殺。

  • 8 # 陽雲

    或被逼自盡,或兵敗被殺。

    談七國之亂必須要先來了解一下它的起因。

    究竟為什麼會有七國之亂呢?

    大多數人的觀點是晁錯削藩過快導致的,當然這是一點原因,七國之亂就是打著誅晁錯的名聲起兵叛亂的。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當然漢景帝也很器重這位老師。當晁錯進言削藩之時,這也恰恰中了漢景帝的下懷,但是晁錯的削藩政策過快過激,導致很多諸侯王即怕有恨,最後漢景帝聽信讒言殺死晁錯。削藩明由晁錯來實行,實際上幕後黑手是漢景帝。漢景帝此人本來就多疑,諸侯王權力過大他早已猜忌。七國之亂的起因,漢景帝也有一分。

    我自己認為七國之亂的最終原因是吳王早有反心。當年劉邦在封吳王劉濞時就說我看你有反相,日後可不能反,但這句話在當吳王幾十年以後早已忘記。為了自己的兒子(漢景帝在當太子時因為棋局所殺),為了自己膨脹的野心,為了自己的皇帝夢,他早就私下募集謀士將兵,暗鑄兵器並且與其他六國諸侯王密談聯合起兵。

    說完了原因咱們言歸正題。七國之亂各諸侯王到底適合下場呢?

    首謀吳王劉濞兵敗逃至南越國,本意是認為自己與南越國王交好,可以苟活後半生,但敗王無友誼。為了一個落敗的諸侯王得罪強大的漢帝國得不償失,就把吳王殺了,送到漢廷。

    二謀楚王劉戊被漢軍團團圍住最後自刎而死。

    其餘的諸侯王:膠西王劉卬自刎而死;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皆因害怕自刎而死;趙王劉遂兵敗無路可逃自殺;齊王劉將閭害怕自己與吳王串通敗露飲鴆酒而死。濟北王劉志本與膠西王暗通,但被下屬設法阻撓,最終逃過一死。

    以弱戰強必敗,經過文景之治漢帝國已經實力雄厚,再加上週亞夫這樣的名將,七國豈有不敗之理。七國之王起兵造反的原因終逃不過一個利字,王侯當的太舒服了想換換口味做皇帝。皇帝沒做成反而死的死,亡的亡,皆因自己所致。

  • 9 # 稼軒與詞

    漢景帝時期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七國之亂,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最後結果都是被殺或者自殺。

    漢高祖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度,並且透過白馬盟約定下非劉氏不王,封過吳王劉濞時,劉邦又有些許後悔:漢朝建立後五十年,東南方向將發生叛亂,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皆為一家,希望你謹慎一點,不要造反。”劉濞叩頭說:“不敢。”。

    由於諸侯國有很高的自主權,有自己的軍隊,甚至能鑄造錢幣,徵稅,使得諸侯國實力慢慢強大,甚至能與中央相抗衡的能力。

    漢文帝時期,因為立足不穩,採用賈誼的策略,慢慢地削弱諸侯的權利,慢慢拆分諸侯國,但文帝也說,不能操之過急。

    奕棋事件:漢景帝是太子時,與吳王劉濞太子下棋,因為兩人爭吵,漢景帝竟用棋盤砸死吳王太子。吳王劉濞因為兒子死了,開始稱病不朝,而漢文帝因為理虧,也沒有追究,這導致吳王感覺朝廷軟弱,漸漸有反叛之心。

    削蕃策:漢景帝繼位後,漢景帝老師晁錯因為諸侯偉大不掉,建議漢景帝削蕃,漢景帝同意後: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吳王劉濞擔心自己封地,就聯合其他六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

    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闢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發兵西鄉。——《史記•漢景帝本紀》

    漢景帝聽聞此事後很擔心,聽從袁盎計策,將老師晁錯腰斬於市,可惜晁錯的死並沒有阻止齊國反叛的步伐,七國聯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

    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吳楚聯軍到達梁國時,遭到漢景帝弟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而周亞夫用梁王劉武牽扯吳楚聯軍,梁王多次求援,周亞夫都沒有支援,梁王無奈,只好拼死抵抗,與敵軍僵持不下。

    周亞夫繞道斷了吳楚聯軍糧道,吳楚聯軍斷糧後軍兵餓死走散無數,被周亞夫大敗,

    諸侯下場

    吳王劉濞: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退守東越,並派人招集殘兵,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

    楚王劉戊:吳軍潰散後,楚王劉戊自殺而死。

    膠西王劉卬: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

    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伏法被誅。

    趙王劉遂:邯鄲城被淹,攻破後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劉將閭:雖守城有功,但參加過七國之亂的策劃,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被迫自殺。

    平定七國之亂立功人員:

    梁王劉武:受漢景帝封賞無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

    周亞夫:出任丞相,改封條侯。

    竇嬰:封魏其侯。

    欒布:擊齊之功,封鄃侯,出任燕相。

    還有韓安國、張羽、酈寄等。

    七國之亂說明漢景帝的性格

    晁錯的錯誤在於只給君主提建議,而沒有考慮建議實行時帶來的後果,對帶來的後果沒用一點辦法,這也是他被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只向領導提出問題,而沒有考慮解決問題的手段。

    漢景帝是太子時就砸死吳王太子,而漢文帝都不敢大力處理諸侯國事宜,他卻敢直接削蕃,削蕃不成,竟聽從錯誤意見,殺掉自己老師。

    充分說明了漢景帝和漢文帝的差距,人比較急躁、暴力,考慮問題不全面,同時也是一個不願擔責任,冷酷無情的。

    七國之亂的影響

    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讓文景之治的政策更好的在全國實行,惠及天下百姓,為漢武帝時推恩令的實行和漢武帝時代的雄風、多年戰爭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 10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在古代中國曆代朝廷的法典中,代代皆列有所謂“十惡不赦”之十大重罪,它們分別是:

    1 謀反 2謀大逆 3 謀逆 4惡逆 5不道 6大不敬 7不孝 8不睦 9不義 10內亂。

    後面七項重罪容易理解,4惡逆是指毆打殺害長輩尊親;5不道是指滅絕人性的惡意殺人行為,違反封建道德的行為;6大不敬是指冒犯皇室官府的行為;7不孝就是不孝順尊親的忤逆行為;8不睦是指在家族親屬中間相打相殺去官府控告親屬的行為;9不義是指下級謀害長官,弟子謀害師傅的行為;10內亂是指親屬之間通姦強姦的行為。

    前三項重罪羅裡吧嗦有點不容易理解,謀反、謀大逆、謀逆難道不是在說同一種行為“造反”嗎?

    不是!

    所謂“謀反”就是陰謀造反,推翻王朝。(事實犯,已經造反了)“謀大逆”即是毀壞皇室宗廟、陵墓、宮殿等冒犯皇室尊嚴的行為。謀逆是指策劃背叛朝廷的行為。(正在策劃中或者被懷疑正在策劃造反)

    你看看,十大重罪前三名全是關於造反之罪。

    犯十大重罪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所謂謀逆不宥是也,家裡藏有免死金牌也不管用。

    所謂八議論贖之“八議”是指“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意思是說,一個罪犯只要犯的不是”十大重罪“,是可以看在他是皇親國戚、他是皇帝好朋友、他是大賢士有德行的知名人士、他是奇人異士、他是曾經有大功於國的人士、他是皇室貴胄是高官、他是勤於國事的大臣,他是先朝後裔及正享受國家貴賓的面子上,對他法外開恩,不殺不治罪。

    但他要是犯了十大重罪者,定斬殺不饒,斬草除根。

    所以後趙皇帝石虎殺太子石邃全家 男女老幼二十六口合葬在一個棺材中;把兒子石宣眼睛挖出,腸子刺穿,讓人拽著舌頭拉上柴堆,一把火燒成灰燼,是“依法辦事”的。

    所以石宣剛五歲小兒子,石虎向來最喜歡的孫子被行刑人從石虎懷中搶走殺掉時,石虎哭泣之外竟不願赦免,也是在遵循“謀逆不宥”法條。

    做帝王,不得不狠。

    漢武帝劉徹殺了太子劉據;李世民幽閉李承乾,賜死五兒子李佑;武則天害死李賢,都是因為他們的兒子犯了“謀反大罪”。

    你看,漢武帝、 李世民、武則天全是歷史上的“明君”呢!對謀反不約而同採取了零容忍態度。

    漢景帝創造出了“文景之治”的功業,當然也是明君,所以執法當然嚴厲。

    “七國之亂”要是成功了,還會有“文景之治”嗎?

    “七國之亂“全是十大重罪第一項重罪”謀反“,一個也沒有得活。“七國之亂”的發起者吳王劉濞雖然是漢景帝的堂叔,劉邦的親侄子,但是謀反之罪,不議親,劉濞兵敗被被人刺殺,梟首傳於長安漢景帝駕前。趙王劉遂也是劉邦的親孫子,和漢景帝是叔伯兄弟,他也是懂“八議論贖“的,自殺。楚王劉戊,劉肥的兒子,帶兵進攻梁國的路上,糧道被絕,自殺。漢景帝也算仁義,讓他葬在了他尚未竣工的王陵中,就是現在徐州獅子山下的楚王陵。濟南王劉闢光,劉邦大兒子劉肥的兒子,漢景帝的叔伯兄弟,兵敗被殺。淄川王劉賢,又一個劉肥的兒子,劉邦的孫子,兵敗被殺。膠東王劉雄渠,也是劉肥的兒子,兵敗被殺。膠西王劉卬,還是劉肥的兒子,兵敗被殺。

    有點意思,“七國之亂”竟然有五個都是劉邦庶長子劉肥的兒子們。

    想當年,劉邦稱帝,封劉肥為齊王,統轄七十三城,派了曹參去輔佐他,可謂漢室第一諸侯王了。

    劉家剷除諸呂作亂,劉肥一系也是立了大功的。劉肥嫡長子長劉邦庶長孫劉襄也是親自領兵西進和灌嬰合兵一處攻打過諸呂的,劉肥第二個兒子劉章功勞更大,親自在長安城中和太尉周勃、丞相陳平並肩戰鬥過,是劉章親自率兵千餘人殺入皇宮捕殺了呂產和呂祿的。

    誰知道劉肥的許多兒子竟是如此結局。

    生活在皇族之家生活真不容易啊,為點土地,動不動就要以命相搏。

    對了,在這裡葭明通還要補充兩個不遵循“謀反不宥“之封建統治傳統,為藩王謀反搞了”議親“而贖死罪的糊塗皇帝的人生結局,以反襯”謀反不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國之亂”1553年後,建文帝朱允炆念及燕王朱棣是他的親四叔,特意下令“誤傷吾叔”。

    結果盛庸和鐵鉉在濟南打保衛戰,朱棣三個月未能攻下,不得已撤兵。燕軍自此怯盛庸之兵,後來在山東聊城一戰中,盛庸率兵猛攻燕軍,燕軍大潰,死傷數萬,朱棣最親愛大將張玉都被斬殺。

    一度,如果盛庸喝令亂箭齊射,完全可以把朱棣射成刺蝟,可就因為朱允炆有交代“勿傷吾叔”,朱棣得以活命而逃,捲土重來......。

    五代幽州軍閥劉守文、劉守光是親兄弟,他們的父親是燕王劉仁恭,兄弟二人也展開了廝殺。

    劉守文頻年攻劉守光不克,乃大發兵,以重賄招契丹、吐谷渾之眾,合四萬屯薊州。守光逆戰於雞蘇(薊州西),為守文所敗。守文單馬立於陣前,泣謂其眾曰:“勿殺吾弟。”守光將元行欽識之,直前擒之,滄德兵皆潰。——《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

    之前劉守光因為和庶母私通被劉仁恭逐出家門,斷絕了父子關係,劉守光大怒,興兵抓捕幽禁了劉仁恭。

    這就是謀反了。

    劉守文聽說弟弟幽禁了父親,發兵去打了很多次,皆打劉守光不過,不得已,劉守光借了契丹和吐谷渾兵四萬在雞蘇堵住了劉守光,一番猛打,劉守光眼看要敗了,劉守文忽然想起了親兄弟之情,一人一馬立於陣前,哭著求契丹和吐谷渾兵將,“不要殺了我弟弟。”

    結果被劉守光手下大將元行欽看見了,飛馬直撞,擒住了劉守文,劉守文兵馬大亂,敗走。

    後來劉守光殺死了哥哥劉守文和父親劉仁恭,自己做了桀燕的皇帝。

    歷史是一面鏡子,“七國之亂”的諸侯王必然要被肉體消滅,不然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 11 # 星辰小故事

    在楚漢大戰期間,劉邦面對當時的局勢,分封了異姓諸侯王。但在漢高祖後期異性姓王擁兵自重,劉邦果斷採取措施,消滅了異性姓王。

    為了控制全國政權,劉邦在原來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了劉氏子弟為諸侯王,並與群臣約定“非劉姓不王”的誓言。初時,劉氏諸侯王與漢高祖血統近,中央政權和和各諸侯王的矛盾不明顯。

    漢高祖死後,呂后當政違背了“非劉姓不王”的約定,立呂姓子弟為王,打壓劉姓,引起了劉姓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呂后死後,呂姓王準備政變,被劉姓王與太蔚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同消滅了呂姓勢力,並立代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經過呂后專權和、呂姓叛亂和劉姓平叛等事件,加上漢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也進行了一系列措施,導致諸侯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漢景帝時期,地方諸侯的勢力已經威脅到皇權。景帝聽了晁錯的建議進行消藩,激起了諸侯王的不滿。首先由吳王劉會濞和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分別起兵。

    景帝派遣周亞夫、竇嬰等對叛軍各個擊破,叛亂僅僅三個月就被平息了。吳王劉濞兵敗後逃到東越被殺,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以及濟南王劉闢、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都是在兵敗後自殺的。

  • 12 # 南方鵬

    前154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削藩激發分封國與中央的矛盾,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周勃之子周亞夫平定。

    吳楚聯軍被擊潰後,吳王劉濞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往東越,被東越王誘殺,把其頭顱獻給朝廷。楚王劉戊自殺而死。酈寄久攻趙國不下,欒布軍到,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濟南王劉闢光兵敗被殺,濟南被中央納為郡。

    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地不下,膠西王回國後,其子劉德建議再度襲擊漢軍,不成功則出海逃走,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漢使斥責他陰謀叛亂並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淄川王也被誅殺。

    吳王劉濞是劉邦兄長劉仲的兒子,受封吳王時,劉邦看著劉濞的相貌說:“你有造反的面相啊”!雖然心裡後悔,但已拜官授印了,就撫著他的背說:“漢朝建立後五十年,東南方向將發生叛亂,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皆為一家,希望你謹小慎微,不要造反”。劉濞連說不敢。後來果因與景帝積怨而起兵。

  • 13 # 煮酒君

    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引言: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之後,吸取了秦王朝廢除分封制而導致沒有宗族諸侯保衛皇帝的教訓,便在王朝建立之初大肆分封諸侯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日漸淡薄,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矛盾也日益尖銳。終於在漢景帝時期,兩者撕破臉皮,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戰爭爆發了。因為這場戰爭的挑起者主要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個諸侯王,故又稱“七王之亂”。

    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權力鬥爭

    經歷了漢初的修養生息,到了漢景帝時期,漢王朝的國力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和平繁榮之下是地方諸侯正一步步不聽從中央的號令。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各地的控制,削弱各諸侯國的實力。漢景帝可謂絞盡腦汁,最終因為晁錯上書的《削藩策》而下定決心削藩收回諸侯國的土地。

    吳王劉濞早有謀反之心,“今削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且不如此,“天子不尊, 宗廟不安”。這是晁錯《削藩策》裡的一段話,正是那句“今削亦反,不削亦反”打動了漢景帝並下令削藩。當削藩的命令傳到各諸侯國的封地之後,各諸侯王徹底被激怒了。本來就因為“奕棋事件”與漢景帝有殺子之仇的吳王劉濞下定決心謀反,並派出使臣到膠西、楚、趙、淮南等諸侯國,相約共同起兵造反。

    七國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進展順利。隨著七國攻城略地的訊息一個接一個的傳到長安城,漢景帝也慌了。慌亂的漢景帝聽取了袁盎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的建議,腰斬晁錯於東市。但是晁錯的死並沒有換得七國的退兵,意識到戰爭無論如何都不可避免的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經過了三個月的時間,漢景帝順利的平定了七國之亂。

    叛亂七國的命運

    作為叛亂的發起者吳王劉濞,在兵敗之後投奔東越,漢景帝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與吳國聯軍的楚王劉戊,看到吳王被殺之後,奮起反抗也落得兵敗自殺的結局。在欒布的打擊之下,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紛紛退回自己的諸國國內。其中膠西王劉昂更是親自到漢營裡請罪投降,卻也免不了自殺的命運,而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最終也伏罪被殺。最後的趙王劉遂也因為邯鄲城破,兵敗而自殺。參與叛亂的主要國家的國君最終都失去了生命。除了楚國之外,其他六國國家都被廢除。

  • 14 # 叨叨頻道

    背景:漢朝立國初期,開國皇帝劉邦分封同性,異性王於全國各地,為的是保衛漢朝天下,給予各地封王絕對的政治,軍事權利。但到了漢景帝時期,為了集中王權,景帝採取晁錯等人建議,實行削藩,導致劉姓藩王以清君側為名進行的戰爭,又稱七王之亂。

    發動叛亂的藩王:吳王劉濞,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印,膠東王劉雄渠。其中,帶頭大哥為吳王劉濞。

    景帝應對措施:派周亞夫抵抗吳王和楚王聯軍,派周侯酈攻打趙國,派欒布攻打分封於齊地的藩王。

    藩王結局:

    吳王劉濞:聯合楚王進攻受挫,退至丹徒,後被東越殺死,獻其頭於漢景帝。

    楚王:自殺。

    膠西王:自殺。

    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趙王:自殺。

    另:濟北王劉志也被其他藩王脅迫參加叛亂,但其並未發兵攻打景帝。後被赦免。

  • 15 # 史學達人

    漢景帝時期,國家發生的最大事件,就是吳楚七國之亂。

    所謂吳楚七國,也就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為輔的七王之亂。

    需要特別註明的,這七個叛亂的諸侯王,有四個在齊地,屬於劉肥的兒子。

    他們四個就是膠西王劉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這四個人中又以膠西王劉昂在齊地最有威望,所以,他是齊地各王中的主謀。

    下面我們說說,漢景帝朝為什麼會發生吳楚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是七國之亂的首惡。

    他和漢景帝結仇是在漢文帝時期,那時候漢景帝還是太子。

    起因是吳王劉濞的太子來找漢文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漢景帝玩耍。兩個人因為下棋起了爭執,結果兩人就動起手來,當時的漢景帝拿起棋牌來就把劉濞的太子給砸死了。

    這是吳王劉濞窩的第一把火,到了漢景帝朝,漢景帝和晁錯開始削藩了,吳王劉濞又窩了一把火,索性他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就反了。

    因為朝廷要削藩,所有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有份,楚王劉戊因為不檢點在薄太后的喪禮上姦汙了宮女,被削去一個郡,趙王也是因為犯錯在先被削了地。

    這幾個人對漢景帝非常不滿,吳王劉濞找到他們,商量一起反了。果然,這些烏合之眾一拍即合。

    最後,吳王劉濞又來到齊地說服膠西王劉昂,齊地的四個王也開始參與叛亂。

    漢景帝派來了周亞夫平叛戰亂,最終的結果是吳王劉濞兵敗逃跑,待他跑到東越國去找救兵的時候,被東越國國王殺死了。

    楚王劉戊一看,吳王劉濞都死了,他也就自殺而亡了。

    趙王劉遂也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打了敗仗而自殺的。

    這三個叛亂的主力一敗,可以說吳楚七國之亂,基本上也就平叛完了。

    再看齊地四王,平叛齊地的大將是欒布。可以說齊地的這四個王毫無戰鬥力。他們基本上沒有抵抗就投降了,因為吳王劉濞被殺他們知道了。

    這四個王中就是為首的膠西王是個卵蛋,他一看事情敗露,嚇得要死,他趕緊去找欒布手下的將領去解釋說這是誤會。

    可惜,他這一套把戲是騙不過人的,最終膠西王被滅族。

    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也是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自殺而亡的。

    濟南王劉闢光因為高人的指點,去梁王劉武那裡,讓劉武去和哥哥漢景帝求情,他逃過了此劫,是七國戰亂中唯一一個活命的諸侯王。

  • 16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吳楚七國之亂的主力就是吳王劉濞的吳軍和楚王劉戊的楚軍,不過這支吳楚聯軍只一個月就被漢朝名將周亞夫給打敗了,該年一月底,當漢軍擊敗吳楚叛軍的捷報傳至長安,漢景帝劉啟欣喜若狂,於是釋出詔書,明七國之罪,並動員各路大軍深入多殺,凡叛軍三百石以上官吏,一律殺無赦,絕不容許法外留情。膽敢有議論詔書和不按詔書行事者,一律腰斬。

    景帝不算個暴君,但他對政敵的心狠手辣兇殘無情,絕對在漢代諸帝中排名前列。

    不久,盤踞在城陽一帶的周丘聽聞吳軍敗走,也慌忙南逃,行至半途暴病而亡,其軍全數逃散。

    數日後,二月三十日,天空出現日食。七國反王的末日,一一降臨了。

    吳王劉濞狼狽南竄,渡淮越江至丹徒(江蘇省鎮江市東丹徒鎮),收集散亡士卒,企圖依附東越以自保,再圖東山再起。所謂東越,就是浙江一帶的百越人,漢惠帝三年,曾封春秋時越王勾踐之後裔東越君長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今浙江溫州),又稱東甌王,後來子孫相傳,與吳通好。吳起兵時,東越王駱望曾撥兵助吳,駐紮丹徒為吳後援。

    劉濞太天真了,也太愚蠢了。想當初項羽不過江東,還能換得一世英名,而劉濞呢,只靠那東越萬餘兵力,以及一幫殘軍敗將,居然想要東山再起,你說他犯傻不犯傻。結果周亞夫銜尾追擊,一通猛揍,吳軍全部被俘,劉濞卻不知去向。

    他自然是跑到東越去了,除此之外,無處可逃。

    周亞夫下了一道通緝令,以千金懸賞吳王首級,並專門派一使者,秘密前去告知東越王。

    千金,也就是一千萬錢,這在景帝時足足可買數十萬斤的糧食了,東越窮鄉僻壤之地,哪裡經得起這種誘惑。再說劉濞如今窮途末路,對東越而言只是危險與累贅,根本沒有任何利用價值,還不如交給漢朝,換取金錢和免罪,這可真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於是,一個多月後,東越王駱望假裝請劉濞前來勞軍,暗中卻在校場設下埋伏,一舉將劉濞擒殺,傳首長安。景帝念東越殺死吳王,不究其罪,仍加賞賜。唯有吳太子劉駒趁亂逃至閩越,從此亡命天涯,踏上覆仇東越的不歸路(武帝時多次鼓動閩越攻東越,最終滅其國)。

    至此,吳王劉濞四十年之處心積慮苦心經營,三個月內全數破滅,一場遊戲一場夢。只能說他生不逢時吧,他若生在春秋時代,亦不失為一霸。

    不久,圍攻齊國的膠東等四王也被漢將欒布擊敗,紛紛逃回自己的封國,遭到周亞夫部漢軍圍追堵截,四反王皆畏罪自殺。齊地叛亂歷時三月餘,亦被平定。

    六國全滅,現在只剩了趙王劉遂一路孤軍還在負隅頑抗了。當初劉遂起兵之時,還信心滿滿地發兵至趙西界,欲與吳楚聯兵西進。然而吳楚被困於梁都之下,聯絡已久匈奴單于又只陳兵邊境,持觀望態度,而酈寄所率平叛軍也已殺到,劉遂勢單力薄,無奈只得退回邯鄲城內堅守。酈寄久攻邯鄲不下,歷時七個多月。最後還是平齊的欒布幫忙,北上趙地,與酈寄合力進擊,以水灌城,這才將邯鄲攻破。劉遂軍敗,乃跳下城樓自殺。

    至此,漢軍經過七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戰鬥,斬首十餘萬級,終於徹底平定了七國之亂。景帝劉啟長長的舒出一口氣——這噩夢般的半年,終於結束了!

  • 17 # 歷史簡單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的開始時間是公元前154年正月,結束時間是該年的三月,也就是這場戰亂只持續了兩個月,就被周亞夫、竇嬰給平定了。

    參與七國之亂又是哪七個諸侯王呢?他們分別是吳王劉濞(劉邦的侄子),楚王劉戊(劉邦的侄孫),趙王劉遂(劉邦的孫子,劉友之子),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後面四個全是劉邦的孫子,劉肥的兒子)。

    那他們都是什麼下場呢?

    吳王劉濞,吳軍是最強大的,吳軍與楚軍一起攻打漢景帝弟弟劉武的梁國,久攻不下,就轉向攻打周亞夫的漢軍,但是周亞夫堅壁清野,不和他們交戰,吳楚聯軍最後糧盡,被周亞夫偷襲。

    吳王劉濞帶著一千多人跑掉,跑到了東越,東越本來有一萬多人,漢朝就派人招降東越,東越就趁劉濞去勞軍的時候,將劉濞刺殺,並將他的首級獻給漢景帝。

    楚王劉戊,吳王逃走之後,楚王自盡,被安葬在徐州獅子山的楚王陵,漢景帝同意按諸侯王的規格安葬。

    趙王劉遂,趙王勾結匈奴一起攻打漢軍,被曲周侯酈寄打敗,趙王就固守邯鄲城,吳楚兵敗之後,匈奴不肯進入漢境,欒布與酈寄水淹邯鄲城,趙王自盡。

    濟南王劉闢光,兵敗被殺。

    淄川王劉賢,派兵圍臨淄城,後兵敗被殺,漢廷派濟北王劉志(劉邦之孫,劉肥之子)成為新的淄川王,

    膠西王劉昂,兵敗自盡。

    膠東王劉雄渠,兵敗被殺。

    七國之亂,吳王造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的兒子劉賢,與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下圍棋的時候有矛盾,被劉啟用棋盤砸死了,七個諸侯造反的原因是漢景帝推行的削藩令,這個問題最終在漢武帝時期,根據主父偃的推恩令,得到根本的解決。

  • 18 # 澳古說歷史

    七國之亂是指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場王廷與諸侯國的戰爭。漢高祖時期,劉邦採用了獨特的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制度,即郡縣和郡國同時存在。不過由於劉邦過於相信秦朝之所以會亡,是因為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來保護秦朝,所以他在消滅了異姓九王后,在九王的舊地上重新分封了“同姓九王”,即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和淮陽九個封國。同時劉邦還給予了這九個郡國最大的權,包括自行招兵之權、自行徵稅和鑄造錢幣等權利,可以說此時郡國諸侯王的權利僅次於皇帝,其西漢郡國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當然最開始劉邦給予這些劉姓諸侯王的如此巨大的權利的確是有助於維護西漢初期對於華夏的統治。但是之後隨著漢初分封的諸侯王與中央王廷的皇帝在血緣上的疏遠,及文景二帝想徹底的掌控全國,他們根本就不允許自己的國家會有能夠威脅自己統治的存在。

    隨皇帝與諸侯王的矛盾開始日益嚴重,直至景帝時期,漢景帝採納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開始對諸侯王下手,而諸侯王眼見再不反擊,則可能會性命不保,自己的郡國也將不復存在。隨即諸侯王當中最強大的吳王劉濞就開始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和膠東王劉雄渠這六個主要的諸侯王發起了對中央的進攻,欲取景帝而代之,而自此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但這次叛亂我們都知道最終失敗了,在周亞夫等人的平叛下,七國之亂被徹底平定。那麼很多人都想知道這七王最終的結局都是如何的呢?這裡我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下。

    吳王劉濞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他可以說是劉姓諸侯王當中最會打戰的劉姓族人。在劉邦平定英布叛亂之時 ,年僅二十歲的劉濞就跟隨著劉邦擊潰了英布的叛亂,後更是被直接分為吳王,都廣陵,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

    公元前154年,吳王眼見景帝已經對楚王和膠西王下手,隨恐接下來漢景帝會對他下手。於是劉濞決定先下手為強,他於正月在廣陵起兵反漢。但是不到二個月,因種種緣故劉濞最終被周亞夫所率領的大漢軍隊打敗。後在逃亡東越中,因為東越國的背叛,劉濞被東越誘殺,死後其頭顱被送往漢景帝處。

    楚王劉戊

    劉戊是劉邦的四弟劉交的孫子,是西漢諸侯國楚國的第三任諸侯王。景帝二年,劉戊因在薄太后葬禮期間飲酒作樂被人告發,遂漢景帝被乘機收回了劉戊的一個東海郡的封地。之後劉戊開始越發的害怕景帝會進一步奪取他的封國,甚至是奪走他的性命。而此時恰好劉濞聯絡劉戊一起造反,遂即劉戊在公元前154年於楚地起兵反漢。

    後在攻梁國時,被周亞夫斷了糧道,楚軍徹底戰敗,劉戊被迫自殺。死後景帝並沒有過多的為難於劉戊,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景帝依然同意其按照諸侯王的規格葬入楚王陵中。

    趙王劉遂

    劉遂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第一代趙王。漢景帝三年,景帝開始對諸侯王進削藩,而趙王的河間郡則首當其衝。所以為了不讓自己的郡國被除,趙王劉遂決定跟隨吳王和楚王起兵反漢。起兵之初,在曲周侯酈寄的壓迫下劉遂退回趙國都城邯鄲,之後在邯鄲堅守了七個月之久,直至吳王和楚王先後兵敗亡,劉遂也隨後在酈寄和欒布的後擊下兵敗自殺而死。

    濟南王劉闢光

    劉闢光是漢高祖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漢文帝被封為濟南王。景帝二年因漢景帝削藩,劉闢光也跟隨吳王等諸王起兵,但不到一個月就被周亞夫等人平定。後劉闢光兵敗自殺,其封國濟南國被除,濟南國劃入西漢郡縣。

    淄川王劉賢

    劉賢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公元前164年被漢文帝冊封為淄川王。後景帝二年,劉賢跟隨吳王起兵造反,後在兵圍齊都臨淄的時候,因久攻不下,最終西漢得以有時間調整兵力進攻劉賢,後劉賢兵敗自殺,其封國被濟北王劉志繼承。

    膠西王劉昂

    劉昂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齊悼惠王的兒子,公元前164年被文帝與其他六個兄弟同分王,即膠西王。景帝二年劉昂的膠西國被漢景帝藉口廢掉了六縣,遂劉昂與其餘六王共同起兵反漢。之後劉昂與劉賢共同圍困齊都臨淄,後兵敗自殺。

    膠東王劉雄渠

    劉雄渠是劉邦的孫子,也是第一代膠東王。之後他跟隨劉昂和劉賢兩人一起圍困齊都臨淄,後被周亞夫平定,劉雄渠也隨即兵敗自殺,其封國膠東國歸漢,成為膠東郡。

    總得來說七國叛亂,沒有一個人得到好下場,七國諸侯王幾乎全部自殺而死,而封國也基本被除。不過想來或許從劉邦給予了六姓諸侯王巨大的權利開始,諸侯王和皇帝之間就註定會弄個你死我活,諸侯王想做皇帝,而皇帝也不想自己身邊有如此不安穩的存在,所以他們最終會刀柄相見,骨肉相殘。事實上也的確,即使七國不造反,景帝也會對他們下手,他們的對於中央王朝的威脅實在是太大了,或許這可以用“最是無情帝王家”來解釋這一切吧。

  • 19 # 微觀歷史

    背景介紹: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西漢初年,漢景帝繼位後,當時的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便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奏《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於是漢景帝就借幾位諸侯王的犯罪行為,削減了他們的封地。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聯絡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六王公開反叛朝廷。

    景帝在得知七王反叛後,就派周亞夫前去平叛,最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了。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吳王劉濞:被東越王誘騙殺死

    七國之亂失敗後,劉濞帶領手下一千多人連夜逃走,渡過淮水逃到丹徒,前往東越。當時的東越士兵大概有一萬多人,劉濞便派人去收聚逃兵。面對這種情況,漢廷派人用利益來誘惑東越王。最終東越王騙劉濞去勞軍,在劉濞出去勞軍的時候,東越王派人將他刺殺,然後將他的頭裝起來,派一快車送給漢景帝。

    吳王劉濞

    楚王劉戊:兵敗自殺

    七國之亂戰敗的時候,楚王劉戊被迫自殺,楚軍投降漢軍。劉戊死後,劉戊家族的人便匆忙將劉戊下葬于徐州獅子山的楚王陵。之後,漢景帝念及與劉戊的堂兄弟之情,就沒有過多地追究他的罪過,同意了按王爺規格將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的事實。

    趙王劉遂:兵敗自殺

    吳楚兩國剛開始起兵反叛朝廷的時候,劉遂就與他們合謀起兵。漢朝派曲周侯酈寄率漢軍攻擊劉遂,於是劉遂便固守在邯鄲城內,與漢軍僵持,數月後,吳楚兵敗。此時攻破齊國的欒布與酈寄合兵一處,引水淹灌邯鄲,邯鄲城被淹壞了,漢軍攻入邯鄲,看到這種情況,劉遂便自殺了,邯鄲也投降了。

    濟南王劉闢光:兵敗被殺

    公元前154年,劉闢光參加了七國之亂,但是在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的鎮壓下,叛軍很快就戰敗了,而濟南王劉闢光也在兵敗後被殺。

    淄川王劉賢:兵敗被殺

    七國之亂參與者。兵敗後被殺。

    膠西王劉卬:兵敗自殺

    公元前154年,漢廷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於是吳王便舉兵叛亂。而劉卬因為此前已經被削減六縣了,遂與吳王一起起兵。但是後來兵敗後自殺。

    膠東王劉雄渠:兵敗被殺

    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劉雄渠與吳王劉濞同謀,一起叛亂,最後兵敗被殺。

    漢景帝劉啟

    綜上所述: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叛亂的諸侯王的下場分別是:

    吳王劉濞:被東越王誘騙殺死;

    楚王劉戊:兵敗自殺;

    趙王劉遂:兵敗自殺;

    濟南王劉闢光:兵敗被殺;

    淄川王劉賢:兵敗被殺;

    膠西王劉卬:兵敗自殺;

    膠東王劉雄渠:兵敗被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服用阿司匹林會引起尿酸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