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
2 # 夜王
李世民基本可以看成是其岳父隋明帝楊廣+隋文帝楊堅綜合的2.0版本。楊廣稍顯志大才疏,而李世民與楊堅非常相似,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皇帝。他充分汲取了他表叔兼岳父的隋明帝的教訓,同時他能夠聽得進群臣的建議,這是難能可貴的。 唐朝疆域圖
然而李世民雖然是一代明君,卻並非歷史渲染的“完人”!他殺兄弒弟、強佔長嫂與弟媳婦,上樑不正下樑歪,導致終唐一朝,亂倫不止。軟禁高祖李淵篡位,為政治目,引兵突厥無異於引狼入室,喪權辱國,塗炭黎民。
太子李建成本身也是雄才大略,整體不輸李世明,李淵征戰,太子監國,政績卓著。而其玄武門事變繼位之後,李世民自知殘殺手足,軟禁皇帝篡位不齒,開始篡改歷史,經過太宗和高宗兩朝的努力,終於給歷史造成了難以逆轉的錯誤印象。
首先隋明帝楊廣被潑滿髒水,成為了商紂王一樣的歷史冤案!雖然比不上帝辛這個歷史第一大冤案,也差不遠。唐朝不遺餘力地給楊廣潑髒水,抹黑舊主,反襯新皇的英明神武,從而凸顯作為隋朝臣子叛變篡位的合理性。楊廣亡國在於窮兵黷武,而不在於荒淫無道!楊廣是暴君,也急功近利,卻並不是唐朝所描述的無能皇帝。至於荒淫無道,你能在歷史上找到幾個比楊廣妃嬪還少的皇帝! 隋煬帝
其次唐朝史官刻意塑造李世民和李淵忠臣、李世民孝子的形象,從而造成唐高祖李淵軟弱無能、優柔寡斷的歷史假象!
李淵是正宗的權二代、富二代、軍二代。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親姐妹。李淵是正宗的皇親國戚!七歲就世襲了唐國公。隋文帝接受禪讓當皇帝后,讓李淵當千牛備身,也就是皇城禁軍總管,這一年李淵才15歲。從這一年開始,李淵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至於各種亂七八糟的評書就別去相信了!李淵在隋末起兵是去勤王的,稱“勤王定亂,迎隋天子”——隋煬帝可是我表兄弟,他掛了我怎麼辦?
李淵招降流寇,借兵突厥,攻克大興,改名長安,擁立代王,進封唐王。展現了他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軍事和政治才幹。隋朝滅亡後,李淵登基,著手安排計策剿滅各路軍事勢力,直到貞觀二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以後的第二年才算剿滅乾淨,足見其政策的持續性。 唐高祖李淵
李淵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個女兒平陽昭公主都是將才。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又都是明君雄主之才!作父親李淵絕對算得上是教導有方。
李淵雖然長得有點著急,但他是一個百發百中的神箭手,同時還彈得一手好琵琶。李淵性格好,豁達寬容,擅長納諫,屬於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型別。因此能團結人,非常擅長收攬人心,這點李世民更擅長,可以說是青出於藍。
但是李淵私生活值得詬病,好女色,跟李世民、李隆基一樣搶別人老婆。猜疑心有時候會比較重而且謹小慎微所以會任人唯親,不放心把特別重要的事交給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好在這些“親”不是草包)。尤其是冊立儲君的問題處理的太差,導致了玄武門慘案的爆發。 發生三次政變的玄武門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所說,兩者都聲稱李淵是受到兒子李世民的唆使才起兵反隋。
《舊唐書·裴寂傳》——寂白狀曰:“……若守小節,旦夕死亡;若舉義兵,必得天位。眾情已協,公意如何?”高祖曰:“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雖然李淵反隋的象徵事件是617年的晉陽起兵,但在那一年的年初,李淵在還沒有前往太原之前就動手殺了隋朝廷派來監視他的王威、高君雅,這是李淵接下來一系列反隋行動的開始。和李世明沒有關係,和裴寂這些政客也沒關係——李淵在政治舞臺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政治經驗和資本雄厚,哪裡輪得到當時19歲的李世明來說話?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高宗兩朝的史官一力營造李世民的英武形象,刻意淡化玄武門之變前後的同胞相殘,自然就要營造一個偏柔弱的高祖形象來襯托李世民這個做兒子的“忠孝”。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不算稀奇。
雖然李世民糟點很多,但其文治武功奠定了明君聖主的地位和形象。唐朝包括西域在內的大量的領土疆域是在其繼位之後開拓出來。他打下的好基礎,經過高宗朝和武周朝的進一步夯實發展,終於在玄宗前期迎來了大唐盛世。
-
3 # 烹酒論三國
李世民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古代君王,從我個人而言,感到應從三個方面來評價他。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李世民是一個極為卓越的帝王,不愧是我國古代封建君王中的典範。古人說,為人君,止於仁。其實,作為一個君王,尤其是優秀的君王,僅有仁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政治智慧。
比如,從李世民和隋煬帝的對比來看,李世民小時候是個非常頑劣的孩子,不愛讀書,終日呼朋引類、打架鬧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個“問題少年”。而楊廣小時候則勤於學習,舉止得體,詩詞歌賦無所不精,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絕對是個“好孩子”。但他們的結局卻剛好相反。為什麼?因為,作為一個帝王,其所應具備的素質與普通人是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記得齊恆公曾問管仲,我的人品也不怎麼樣,能成就霸業嗎?管仲回答得很婉轉,但總體上就是一句話,即“行,因為你夠壞”。可見,想做一個好的帝王,與做一個好人,其評價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因為李世民天性勇毅,血液裡含有更多的狼性成份,而且精力充沛、智慧超群,再加上天時、地利等各方面的因素,才使他成為千古一帝。而反觀楊廣、李煜、宋徽宗等人,雖然在治學和文藝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造詣,是很好的學者和傑出的藝術家,但卻不適合治理國家。
其次,李世民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李世民在位期間,不僅鞏固了自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後、隋朝一舉開創的古代中國又一次大一統的新局面,而且他從善如流、虛心納諫,政治清明,國力強盛,開疆拓土,使華夏威名遠播、萬國來朝,開創了一代盛世,留下了千古佳話,其個人也被各族共奉為“天可漢”。
第三,李世民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人就難免有缺陷,是人就難免會犯錯誤,是人就難免有侷限性。而李世民也和我們一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且不說他弒兄逼父、篡改史實,歷來被後世所詬病。即便是在他執政過程中,也並非總是英明神武、明察秋毫、“一碗水端平”的。在他晚年時期,已經開始出現追求享樂、求仙問藥、獨斷專行等苗頭。特別是在立儲一事上,太子李承乾固然有錯,但如果不是李世民過分寵愛乖巧善言的魏王李泰,甚至動了廢長立幼的念頭,李承乾又何至於鋌而走險,落個身敗名裂的結局呢?說起來,根子還在於李世民被感情所左右,沒能理性地處理好這個問題啊!
-
4 # 布細特
李世民一直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但也有黑點,比如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兄弟,逼迫父親讓位。對於傳統的中國社會禮樂秩序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假如李世民後來沒有做到這麼優秀,因為這件事他就能被噴死,還好他的確是非常適合皇帝這個職業,開創了大唐盛世,他的文治武功讓人無話可說。
李世民絕對是非常適合皇帝這個職業的人。當你成為皇帝,要拋棄個人的慾望。就比如魏徵,他次次被魏徵氣到跳腳,但他心裡清楚的很,這個人不能殺並且很有用。很多失敗的皇帝就是把個人喜好和個人情緒凌駕於國家之上,導致了失去人才。李世民一朝,人才濟濟,除了魏徵,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李靖,尉遲敬德。這可不是因為人緣好,是他會用人,會管理,這就已經超越了很多人。在一干賢臣武將的擁護下,何愁幹不好皇帝。論用人,李世民絕對能在歷屆皇帝中排前三。
再說軍事,有些皇帝玩政治好厲害,但是軍事不太行,李世民卻不是,他跟著他爹李淵晉陽起兵打天下,先後平定了竇建德,王世充等,在唐代開國之路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是有實戰經驗的皇帝了。這就算了,李世民還是詩人,文學素養還很好,寫的這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只不過後來服食丹藥太多,“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看來他對長壽和健康還是很渴求。
總結一下,李世民是一個非常適合皇帝職業的人,他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深刻體現這一點,並且軍事理論和實踐都有,上馬能打天下,下馬能治天下。非常厲害的人。我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啊。
-
5 # 穿插游擊隊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人傳頌千年的“明君”。
在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間,對內勵精圖治,結束了隋末以來的混亂局面,生產恢復、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和戰相濟,在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與各部族和平相處。自唐太宗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唐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
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掌勺者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低水平的人,模仿前人作出個顛勺子的樣子,就能做到舉重若輕。
唐太宗應該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才能與諸位大臣和衷共濟,開創盛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治世的功績並非全在一兩個能人身上,其中還有歷史潮流、社會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即使他的繼任者是身體羸弱的高宗、昏庸無能的中宗等,初唐盛世還是在不斷髮展,所以也不應該將李世民過分神化。
真實的李世民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但也殺人無數,手段兇狠,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完人”。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製造李世民的完美形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參與者有李世民自己,也有李世民的大臣,李世民身後的文人,還有對李世民這個完美形象有需求的統治者,幾方勢力的合謀,最終達到重塑集體記憶的目的。
01.太宗和他的搭班
魏徵是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曾經在李密和竇建德手下做事,投降唐軍後,為太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冼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後,對魏徵降級使用,把五品的太子冼馬改任七品的詹事主簿。
魏徵(580年~643年)
這一任命,絲毫看不出李世民有什麼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的寬大胸懷,因為李建成雖然是李世民的對手,但他們都是李淵的兒子,以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的人終究還是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對李建成的舊臣斬盡殺絕,肯定是要酌情任用的。而降級使用,則是對太子舊臣的一種打壓,這是人之常情。
雖然魏徵雖然多次投降新主,算不得忠臣,但是他一定是個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在李世民太子府擔任詹事主簿期間,李世民應該對魏徵有所瞭解,即位為帝后,魏徵升任五品的諫議大夫,也算是人盡其用。
魏徵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他知道,他的安危繫於李世民對前太子舊臣的態度。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地區公幹,半路遇到前太子府的兩個舊臣被枷鎖拷著遣送京師。這件事情,證明李世民對前太子府的人其實是有很深的芥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問罪,魏徵同樣不安全。
現代人想象的“完美君臣”
此時的魏徵,如果要自救,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一味迎合李世民,但這並不保險,因為魏徵是個多次投降新主的人,無論如何迎合李世民,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況且李世民已經是皇帝,天下人人都想迎合李世民,魏徵的迎合也就顯得價值不大。
第二種方法,便是給李世民提供一個新方案,構建新君舊臣的新關係。在這個方案中,魏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真正安全。
於是,魏徵將這兩個人放了。他說:
“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
李世民何等聰明,馬上就意識到,魏徵的新方案對自己有用。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李世民,不僅殺過無數敵人,更殺了自己的兄弟,手段何其殘忍。連父皇李淵都感到憂心恐懼,害怕李世民進一步殺了自己,主動讓位給李世民。
這完全就是一個殺伐殘忍的暴君形象。這樣的李世民,朝臣不會服他,軍隊不會服他,世人也不會服他。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權力的本質是服從,並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就天然擁有皇權,也不是李世民殺人如麻、凶神惡煞,天下人就會怕他。真正的權力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聽從他。
魏徵提供的,正是一個讓天下人都服從李世民的新方案。只要李世民認可魏徵的做法,就可以讓前朝舊臣不再憂心惶惶,甚至隨時想著造反。
這對於李世民鞏固權力大大的有用,因而魏徵也就變成一個榜樣,讓人們看看,李世民是會聽從敵對陣營來投之人意見的。
從此李世民和魏徵,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對君臣搭班唱戲,還真引來了不少“粉絲”。
02.給政敵“化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很早就被封為太子。
在李淵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幫父親結交英才,廣納人心。後來李建成隨父出征,治軍嚴明,平定西河。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李淵取得關中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調配戰略物資,而李世民則為天下兵馬元帥,領兵征戰。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李建成的手段遠不及李世民。李建成治民重寬仁,而李世民則是個十足的武將,李建成的性格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
當李建成的手下建議李建成採取措施打擊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總是猶豫不決,貽誤戰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該出手時就出手,絲毫不顧兄弟情誼,毫不留情地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自己取得了勝利。
李建成一死,李世民集團就開始了抹黑李建成的工作,以此襯托自己的政變是替天行道,正當其時。
為此,李世民集團編造了李淵承諾改立太子卻又出爾反爾的事件。
《舊唐書隱太子傳》記載,李淵帶著李世民出宮避暑,李建成留在長安監國。李建成勾結楊文幹,陰謀發動政變,然起事之前就有人向李淵告發。李淵找李建成問話,又有人勸李建成不要見李淵,直接造反,但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是自己去見李淵,叩頭請罪。
楊文幹聞訊,自己發動兵變,李淵要求李世民率兵平叛,並且許諾李世民,會廢黜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鎮壓了楊文幹後,李淵卻食言,沒有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說是李世民容不下李建成。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偽,唐朝的劉餗就曾經隱晦地提到“有人妄告東宮”,表達對此事真實性的質疑。但唐朝畢竟要為太宗皇帝避諱,不能說的太明白。
玄武門之變
20世紀的歷史學家李樹桐認為,此事的記載,一是時間對不上,二是無需動用李世民大軍即可平叛,更不可能以換太子為交換條件,請求李世民出兵了。
除了編造不存在的事件之外,更是直接對李建成的品行進行貶低。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
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需要分擔一些李淵的政務,史書也將此事記為:“高祖憂其不嫻政術,每令習政事”。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非要加一句“憂其不嫻政務”。
多麼類似如今的很多媒體歪嘴唸經,把一些地區正常的舉動汙名化,比如選舉換了一波人執政,就說“詐騙集團輪流騙人”,製造“標題黨”。
此外,還篡改高祖實錄,將唐高祖時期李建成所建立的功勳進行修改,刪去有關建成的語句:把李建成部下建立的軍功,只提部下名字,不說他是李建成部下;對李建成的職權或官銜略去不提,把受命於李建成的軍隊建立的戰功獨立出來,不提此舉是奉李建成之命;把李建成打的勝仗直接改為敗仗。
李建成死後,被廢除了太子封號,改稱息王。息有偃旗息鼓之意,如果哪個或者的皇室成員被封“息王”,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
李建成墓誌銘拓片
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墓誌銘上,僅僅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這仿墓誌出土之時,“息隱王”的“隱”字很明顯是別的字磨掉後重刻的。
《唐會要》記載,最早大臣建議給李建成的諡號是“戾”,被李世民否決,大臣又建議“靈”,最後才定了“隱”。
諡法曰,“不屍其位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改諡號的過程,看出李世民內心的愧疚,擔心自己無顏面見九泉之下的兄弟。
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李世民在史書裡描述的那樣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又何必愧疚呢?
03.後人的重塑
一本名叫《貞觀政要》的書,記錄了唐太宗時期皇帝與諸位大臣的對答和辯論,從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但奇怪的是,《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將這本書上呈唐玄宗,非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褒賞,反而被免官。吳兢的《貞觀政要》雖然記載十分詳細,有太宗與大臣的具體對話,但似乎並沒有完整反映歷史的真實。
《貞觀政要》書影
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擷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舊唐書·韋述傳》說,吳兢這個人,雖然秉筆直書,被人們稱為“良史”,但行文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歷史的整體,“雖累有修撰,竟未能成一家之言”。
此外,吳兢自詡“良史”,自認為秉筆直書。他向唐玄宗請奏,希望玄宗任命他為國史修撰總負責,在奏疏中說,“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
然而他的主觀成分未免過重,雖然是“善惡必書”,往往結果就變成:他認為的善人,就只書寫其善;他認為的惡人,就只書寫其惡。
在對待當朝聖人的態度上,吳兢也是進退失據。
作為一個史官,他卻經常上諫,玄宗去東都洛陽,吳兢上書玄宗不要在途中打獵尋歡。玄宗還沒有去,吳兢怎麼知道玄宗會在途中打獵尋歡呢?就算玄宗在途中打獵了,於國於民又有什麼害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次上諫沒有得到迴應。吳兢上諫十分頻繁,卻只有一次被玄宗採納,從吳兢留下的文章看,他屢次上諫實際上已經把玄宗當作壞人,而自己反而是光輝的君子。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吳兢顯然也是同樣的態度。
《貞觀政要》既然是“政要”,那就應該是太宗時期為政的要點,好的壞的都要有,怎麼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呢?
即使李世民和他的搭班們已經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歷史記載依然留下了李世民執政時期的錯誤和過失。
貞觀十年,李世民地位已經十分穩固,自認為不再需要跟魏徵演那出君賢臣錚的戲了,便把對魏徵直言敢諫的厭惡掛在臉上,史載他“漸惡其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在司馬光所在的北宋時期,唐代歷史資料尚比較豐富,基於豐富的史料,司馬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吳兢用他特有的政治化妝術,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主、完美的臣子,實際上就是要向玄宗逼宮,讓玄宗學習《貞觀政要》中塑造的太宗李世民,成為一個虛心納諫的完人,而那個讓玄宗成為完人的人,就是玄宗朝的魏徵。
吳兢暴露了他要當魏徵的野心,卻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
吳兢說話直來直去,既沒有對君主的適當肯定,也不像魏徵說話那麼有邏輯有哲理,僅僅是丟擲一個觀點,強迫對方接受。而且他行文狂悖,自視太高,在向玄宗呈上《貞觀政要》的表中,他說,“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
吳兢對李世民的政治化妝,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玄宗當堯舜,而是自己要做伊尹、周公,歸根結底還是給自己化妝。
殊不知,統治盛世需要的並不是堯舜那樣傳說中的道德完人,更不是李世民這樣被製造的完美君主,而是謙虛、謹慎和務實。
有這三點,平庸之輩也能創造一個絢爛的大唐盛世。
04.重塑意識形態
唐玄宗以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時期,《貞觀政要》的流傳都不見記載。
雖然有唐憲宗、唐宣宗等皇帝曾經閱讀過,但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版本混亂了。在整個唐代中後期,《貞觀政要》都沒有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提倡,少有人問津。
宋代,《貞觀政要》雖有流傳,也沒有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反而是傳入遼、金後,被遼興宗、金哀宗等作為重要歷史資料研讀。
山西朔州市的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因為遼、金以少數部族統治大量漢族地區,需要從古代的中原政權當中獲取政治經驗,也需要透過模仿古代強盛的中原政權來增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唐朝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
遼、金時期的建築,比南方的宋代建築更加類似唐代建築,往往有深遠的出簷、雄大的斗拱、高挑的鴟吻,就是遼金統治者推崇唐代的結果。
直到元代開始,《貞觀政要》才逐漸成為顯學,清代則對其評價日隆,被帝王奉為施政榜樣,是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的必讀書,乾隆帝還親自作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從華夏邊緣地帶興起的部族,最終入主中原、統治華夏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唐太宗;而自認為繼承了華夏正統,並且實際上也創造了盛世的朝代,統治者則並不認為唐太宗是完美君主。
宋代對李世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除了前文司馬光的評價之外,朱熹曾說:“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文天祥說:“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元、明、清對《貞觀政要》的推崇,有很深的意識形態考量。
這三個朝代中,元、清都是華夏邊緣的部族入主中原,元代的蒙古人更是以世界帝國自居,雖然忽必烈開始逐漸中原本位化,但至王朝滅亡也沒有實現漢化。
明雖然推翻元朝,號稱“恢復中華”,但朱元璋起自微末,對自己的出身有很深的自卑。這些統治者最擔憂的就是無法獲得天下的真心服從。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在南京歷代帝王廟親自祭祀古代十七位帝王,其中只有唐太宗一人不是開國之君。
對唐太宗的祭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而清朝的乾隆帝則酷愛閱讀《貞觀政要》,手不釋卷,甚至留下了一首打油詩,詩云: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到了現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又更加在官方和民間意識形態中被拔高。
民間文化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沉醉於“大唐盛世”,沉湎於“祖上也闊過”的遐想,在秉著“沒有完美君主,那我們就造一個”的集體意識重塑過程中,李世民的形象愈加變得“完美無缺”。
結語
著名歷史學家王仲犖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中曾經評價,舊的歷史學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地比較過分的。
雖然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起隋煬帝大業初年的戶口數,還不到二分之一。貞觀時期與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對唐太宗個人,呂思勉先生認為,“唐太宗不過中才”。我們綜合史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應該說唐太宗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有辦法、有手段,行事果斷,深謀遠慮,是一個優秀的古代君王。
但他絕不是完美,也根本不是士大夫理想中的“明君”。
對唐太宗的美化,從唐太宗在位時期開始,經過他與魏徵、房玄齡、褚遂良等大臣的合謀,透過篡改歷史記錄,貶低李建成,甚至貶低李淵,抬高自己。
後由動機不純的文人精心裁剪、修飾,將唐太宗化妝成一個無比美好的形象。最後,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利用,大事宣傳,最終成功製造了千古一帝李世民。
-
6 # 不良蘿莉776
首先我們從各種途徑瞭解了李世民的經歷,為人,他的功績不可磨滅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大唐被稱為中國少有的盛世,和這位大哥密切相關。後人總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見他對歷史的貢獻和影響。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唐太宗也不是要完美的,首先一個就是玄武門政變,殺死了太子和自己的弟弟,奪得了皇位(如果太子即位李世民不會有好下場,形式逼迫)首先皇位問題就名不正言不順(後期的統治掩蓋了這些事情)。
在一個就是繼承人問題,和康熙一樣,繼承人不算昏庸,但比較軟弱,所以讓武曌奪了位,改了年號,所以說家庭問題,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辦的不是怎麼稱職。
-
7 # 憤怒的候鳥
首先,李世民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很卓著的君主。從太原起兵開始,其攻長安,平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大唐的一半江山都是其打下來的,功勳卓著。即位後勵精圖治,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見後世對其評價之高。
然而人無完人,為了能登上皇位,保全自己,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發動的。他滅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及其家人並霸佔了李元吉的妃子,並逼迫高祖李淵禪位於己。當然了,作為帝王,其政治才能和魄力也無可厚非。即使李建成繼位,相信李世民也沒有好日子過。
再者,李世民篡改史書也是當前史學界公認的古代帝王中的第一人。現在歷史上對李淵的所知很少、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貶低都是出自其手。還有就是對前朝隋煬帝楊廣的貶低,讓現在很多人覺得楊廣是古代少有的暴君之一。當然了,這一點後世之君對前朝的歪曲也是古代帝王慣用的手段以顯示自己高大上。其實客觀來說,楊廣是和始皇帝嬴政一類的君王,都是非常想有一番作為的君王,然而由於亂用民力,導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艱苦最終導致天下大亂而最終滅亡,現在的大運河(楊廣)和都江堰(始皇)現在依然在造福後世。
李世民晚年心智逐漸荒廢,貪圖享樂,大造亭臺樓閣,並且追求長生不老。由於其食用丹藥,導致其50多歲就逝世。
縱觀李世民一生,其文治武功畢竟是中國封建社會走上了世界前列,並使中國國力達到了頂峰,絲綢之路的打通也使中國文化傳播西域併到達西方。總體來說功大於過,仍是難得的有為之君。
-
8 # 陽光
自古皇家無情,成王敗寇,玄武門兵變的成功說明李世民是歷史的選擇,並不代表他人品有問題,殺死兄弟也是避免國家的動盪和分裂。從一個不利的位置走到了全力的頂峰,說明李世民有足夠的權謀,同樣,只有擁有足夠的權謀和智慧的人才能夠成就大唐的繁榮昌盛
-
9 # 明月光q
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很了不起的。拋開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汙點(其實也算不上汙點,畢竟他不下手,他就是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唐太宗的歷史功績還是相當不錯了。
他在位期間,對內勵精圖治,廣納賢才,虛心聽取別人的進諫,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經濟,軍事,農業,外交,文化等達到了空前的強盛繁華,史稱“貞觀之治”
對外,唐太宗李世民開疆拓土,幾次御駕親征,讓匈奴,突厥等邊境野蠻民族聞風喪膽,都臣服於我大唐,而且唐太宗積極建立外交,重視各民族的團結,在他的帶領下,民族之間相處融合。
經過他二十幾年的辛苦奮鬥,唐朝的經濟迅猛發展,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併為之後大唐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至少提到中國的歷史,很多人都會第一個想到唐朝,世界公認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之一,百姓的生活富足安康,社會安定平和。這些都與唐太宗分不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明君,雖然晚年的時候偶有犯錯的時候,但是並不能掩蓋他的歷史功績和卓越的執政才能。大唐的輝煌,大唐的成就,大唐基業的幾百年繁衍,足以讓唐太宗彪炳千古。
-
10 # 江山壹統
政治鬥爭從來都不是請客吃飯,本身就是兇殘的事情,都是你死我活的事,這樣的事情史不絕書。就像魯迅說的歷史扣出兩字就是吃人。你要求他是一個好人還要求他是好皇帝,絕沒有這樣的事,好人絕對當不了一個好皇帝,皇帝的標準也不能把是不是好人來當標準,個人品行再差他卻能恩澤天下,史書將對他大書特書歌功頌德萬民稱頌,因為他是個好皇帝照顧好了天下的百姓
-
11 # 劉大媽說三農
李世民是唐朝有名的賢主,不過他也是一位多情的君主,他後宮中的女人形形色色,有前朝的公主,也有已亡皇帝的寵妃,還有一些異域的美人。李世民向來都是比較寵愛美女的,不過有一次,他竟然將只寵幸了三天的波斯美女,重新送回了波斯,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比起很多從父輩那裡繼承王位的皇帝來說,李世民倒是顯得有才能多了,他的天下主要也是靠他自己從馬背上打下來的,他的父親在高位上指揮、享樂,而他同領著兵將在外面連年征戰,多次大敗突厥人。當時李世民的聲名遠播整個亞歐大陸。
現在的伊朗,在那個時候叫做波斯,在中國的絲綢之路上佔有重要位置。不過,波斯在軍事力量方面比較差,所以一直以來對唐朝都是採取妥協的態度。而且,波斯出產的特產很多,中國經常會從絲綢之路上大量進口他們國家的特產。為了表示友好和感謝,波斯經常向唐朝進貢。
波斯國王本來準備了一堆的珍貴珠寶準備送給李世民,但是後來得知,李世民只不過30餘歲的時候,就起了另外的心思。他在國內組織了一場選美大賽,從眾多的美女之中,挑選出了兩個容貌最為出色的美女,帶到了李世民的面前,獻給李世民。李世民看到這麼有著兩位異域風情的美女,心中很是歡喜,直接答應了波斯使臣的請求。
不過,李世民只寵幸了這兩位美女3天,就派人將這兩位美女又送回去了。當時有人分析出了幾點原因:第一,李世民本身就是胸中有丘壑的皇帝,他當時正處於年輕力壯的時期,這時候本應該將精力都放在朝政上,勵精圖治。但是面對著這兩位美女,是個男人都把持不住,他擔心自己會長期沉溺在溫柔鄉里面出不來,所以,只能眼不見心為淨;第二個原因,自然就是因為李世民手下的那一群諫臣了,尤其是魏徵,敢說又不怕死,不管是威脅還是恐嚇都沒有用,李世民又不好處罰他。聽著這麼一個人在耳邊嘮叨,擱誰誰也受不了,所以李世民只能把兩個美女送走,以圖耳根子清靜;第三個原因,波斯的香料比較獨特,這兩位美女身上時常散發著一種特別的香氣,剛開始聞到的時候比較特別,但是時間久了,反而讓李世民不適應。綜合這幾點原因,李世民竟然選擇將兩位大美女原路送回,這意志力可是夠堅定啊!
-
12 # 水墨鄂州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在《沁園春.雪》中,給予了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褒獎,對他的文治武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誠然,在中國曆代幾百位帝王史中,李世民統治期間,治下海內昇平四夷賓服,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貞觀之治更被譽為垂風萬代,他也成為後世帝王的學習的楷模。
但正如硬幣有兩面,李世民在成功駕馭帝王這份光鮮職業,取得足夠美譽的同時,那他作為一個普通人,自我的特性到底又是怎樣的呢?
今天,我們就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粗淺剖析他,供廣大讀者參考。
一、李世民的性格
用六個字來形李世民的性格,膽大、腹黑、妄為。
首先引用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的橋段,話說隋朝末年,神州大地烽煙四起,豪強攻伐天下大亂。太原留守李淵卻胸無大志,天天喝酒遛彎,守著山西一畝三分地過著舒心的小日子。
作為孝順兒子的李世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親爹呀!城頭變幻大王旗,再不動手就沒咱傢什麼事情了!再不動手,黃花菜都涼透了。李世民就想到了色誘坑爹這一損招,給李淵挖了一個大坑。
一天晚上,李淵一不小心又喝大了。李世民把楊廣兩個嬌滴滴的妃子(又稱宮女)偷偷塞到了李淵的床上,李淵乘著酒興,興致勃發,大享齊人之福。一覺醒來,看著身旁嬌軀橫陳的兩個美人,一張老臉頓時嚇的煞白煞白的。
天呢!我居然把表哥皇帝的女人給睡了,這可是要誅九族的大罪呀!我該如何是好?乾脆,我自殺請罪吧!就在這關鍵時候,李世民恰當並及時的出現在父親床頭,孝順的給父親披上衣服,口若蓮花,苦苦規勸李淵造反。
在重重壓力下,李淵神經立馬短路了,瞬間就被打動了!唉,天意如此,咱也反他孃的!於是,李淵在二兒子李世民的英明輔佐下,在晉陽起兵造反了,用短短几年時間,摧枯拉朽掃平天下,建立起了大唐王朝。
這樣的劇情是不是太狗血了?可這是出自《後唐書》的正史記載。那晉陽起兵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查閱了史料,透過比較,還是比較信服李淵大將軍府記室參軍溫大雅所著的《起居注》。
這本書成書於高祖李淵掌權時期,詳細記載了李淵父子自晉陽起兵到攻克長安的全過程。晉陽起兵的主謀是李淵,李世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與他的兄長李建成一樣,只是從旁協助而已。《新唐書》、《後唐書》所述,李世民實為大唐開國之君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李世民貪天之功,性格可窺一斑。
二、李世民的勢力
我們用十二個字個字來形容李世民的勢力興起:順勢而為、尾大不掉、野心勃勃。
李淵從晉陽起兵到佔據關中只用了4個月,到正式稱帝不到一年,歷代王朝築基迅速無過於此。根本原因是李淵得到了關隴集團廣泛認可,成為關隴集團的新的代言人。
當大唐朝堂上的位置都被關隴集團的大大小小的利益代表佔滿了,李淵就任用二兒子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與中書令,開府治事,來吸納朝堂上容納不下的全國各地的英才與利益集團。
就在大唐統一與整合全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李世民為領導核心,以洛陽為地域中心,以山東豪傑為中堅力量的天策府集團。
李世民的勢力根基、支撐他和李淵、李建成對抗的根本,就在於收攏了這些非關隴勢力的精英人才。
這些陸續投效的關東豪傑,也將李世民當做能夠實現自己功名富貴的唯一代表,對除了李世民以外的李唐皇族成員與李淵沒有半點忠誠度!他們迫切需要李世民開啟缺口,在新帝國政治舞臺從關隴集團虎口奪食!
隨著王朝的鞏固,關隴集團與關東集團之間的衝突也越演越烈,對李建成的東宮地位甚至李淵的皇權都構成了嚴重挑戰。李世民日益做大,渴望上位,百般經營,關係盤根錯雜,影響力與日俱增。
舉一個鮮明的例子,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靖、李績兩大軍中巨頭,竟然也對“秦王奪皇位戮太子”大逆不道行徑,持所謂“中立”態度,這兩人作為軍中宿老,代表軍隊利益,其真實意向可想而知。正因對他們來說,李世民同樣比關隴集團的李淵更能代表其核心利益。
三、李世民奪嫡歷程充滿血腥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史料汗牛充棟,相關影視劇也很多,在此不再贅述了。
在這裡,就引述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記載:“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我們只陳述兩個史實。
一是李世民親手射殺了自己的親大哥,大唐第一順位繼承人,大唐太子李建成。尉遲敬德殺了李世民的親弟弟齊王李元吉,不僅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不僅一生榮華富貴還升級成為了門神。
二是李世民親自帶人屠戮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嗣。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合計十名男性幼兒全部被殺,連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沒放過,真可謂心狠手辣,斬草除根。
本來就經歷了失子之痛的李淵,看到自己十個親孫子也沒了,天地傾覆,心如死灰,他憤恨的對李世民說:“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
當然,從歷史的發展程序看,玄武門之變以犧牲李淵的權柄與自由、二子十孫為代價,讓秦王集團成功整合到唐朝政府中樞,對大唐社稷、天下百姓而言,亦算得上萬幸了。
四、李世民好色成性
這裡,我們再次引述曾經播出過一部《大唐情史》的電視劇橋段。老戲骨唐老師扮演的李世民,在殺兄屠弟後,渾身帶血的強暴了太子李建成的妃子,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百度腦補。
根據史料記載,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將原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堂而皇之的納入後宮,成為李世民的龐大後宮組成部分。
李世民一生的妃嬪有多少?根據史料記載,除了一代賢后長孫皇后外,有名有姓數得上的就有韋妃、楊妃、徐賢妃、鄭賢妃、燕德妃、陰德妃、韋昭容、蕭美人、大崔才人、小蕭才人(一對姐妹花)、王氏、楊氏等數十人之多,其中楊妃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齊王李元吉的髮妻。
除了上述美人外,還有大名鼎鼎的蕭太后,她是隋煬帝的髮妻和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至於沒有留下姓氏的更是不可勝數了,李世民一生養育子嗣達數十人之多,真可謂枝繁葉茂。
五、李世民篡改史料
李世民登上皇位後,立即命令親信重臣房玄齡組織編撰《高祖實錄》、《太宗實錄》,字裡行間對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多有貶低之詞,開篡改史實先河。
貞觀十七年,丞相房玄齡負責監修國史,唐太宗問房玄齡說:“以前史官記載的歷史,為什麼不能讓皇帝看?”
房玄齡對唐太宗說:“史官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如實記載,皇帝看了,肯定會生氣的!”
唐太宗狡辯道:“我和前面的帝王不同,我想看看歷史,知道前面犯的錯好引以為戒,你可以給我看看!”
諫議大夫朱子奢看不下去了,也聽不下去了,諫言唐太宗:“您有豐功偉績,沒有什麼過錯,您看本來沒什麼影響,但如果以後,子孫後代都揚長護短,史官都順皇帝意思,只想著自己保性命,不敢如實記載,那以後歷史還有可信度嗎?”
唐太宗不理不睬,逼房玄齡與給事中許敬宗將《武德實錄》與《貞觀實錄》交了出來。當唐太宗翻閱實錄,看到玄武門之變這段歷史時,命令刪去多餘的內容,就單純記載事情過程。後來的帝王全都積極仿效,春秋筆法盛行,導致唐以後歷史的可信度降低了不少,這個對後世研究歷史影響很大!
談了這麼多,我們對李世民肯定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尊者諱,對於李世民的歷史定位,更應該從他所發揮的歷史作用一分為二辯證客觀看待。
引用新唐書的評價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按照現代白話文的說法,他敏銳的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歷史也最終選擇了他,他成功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時代的幸事,人民的幸運!他的一生,功遠遠大於過。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他也許一生懷揣著內疚,終身揹負著負罪感,也許也激勵著他兢兢業業做好皇帝這份職業。
-
13 # 小草和歷史
李建成墓上55個字,暴露了李世民的為人,網友:真狠!
唐太宗李世民,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讚頌,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歷史貢獻都給予肯定,在建唐中起到了關鍵的重要,但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不管怎樣李世民都無法掩蓋他殺兄弒弟滅侄的罪行,父親李淵也是不情願的交出了自己的皇位。且不談李建成當上皇帝如何,但作為李世民的哥哥,應該也罪不至死吧,何況李建成也沒有罪可言。
李建成是李淵的長子,按照以前的規定,嫡長子繼承皇位理所當然,但這一切卻被李世民改變,都說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一個好皇子,李世民想要當皇帝的心也可以理解,但他對於自己的這個親哥哥是真的恨之入骨了,為何這樣說呢?這一切的答案都來自於李建成的墓碑。
我們都知道以前的人非常喜歡寫墓誌銘,一般來說會寫上此人的功績,也算是對此人一生的總結,李建成雖然沒有李世民的豐功偉績,但作為一個臺子,當初跟隨李淵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勞的,可是這一切在他的墓上隻字未提。專家開啟李建成墓的時候,墓碑上僅刻有55個字,而這55個字只是簡單的表示了他的死亡時間和安葬的地點。
好歹是一個太子,卻只留下瞭如此簡陋的墓誌,就連專家也覺得李世民做的過分了,就連李建成曾經是太子的事情也沒有提及,所謂成王敗寇,歷史都是成功人所撰寫的,李世民安排李建成的墓誌都是有道理的,但更過分的,墓上提到了大唐息王,諡號為“隱”。
何為“隱”,按照現在的說話,可能是隱士,隱居山林之人,但在古代不一樣,在古籍中,這個“隱”代表的是生前誤國,善於偽裝的意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惡毒的字了。那麼多字中李世民獨獨挑選了它,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狠心以及對李建成的憎恨。
歷史上李建成也並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而作為親弟弟的李世民在當上皇帝之後卻用這麼一個惡諡來掩蓋他生前的所有事蹟,不得不承認當上皇帝的人都是狠心的。而且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是最慘的那個人,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殘酷吧,失敗的人也只能任人宰割。
-
14 # 慧讀明史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眾所周知,唐太宗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勵精圖治的君王,是千古一帝。但不可否認太宗也有不可抹殺的錯誤。但正是因為這些錯誤才使得太宗形象豐滿。首先了解一下太宗的功績。一、太宗雄才偉略,文攻武略樣樣精通。太宗隨父親太原起兵一路征戰四方,滅大隋,消滅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為大唐建立立下漢馬功勞。再說太宗之文,太宗還多才多藝,精通功馬,擅長詩書,太宗所寫的詩文,被編入全唐書和全唐詩的又文七卷,賦五篇,詩六十九首。太宗還喜愛研習書法,擅長飛白書法,因為太宗熱愛王羲之書法,使得貞觀時期出現一場書法革新運動,統一了南北朝一來門戶自立的局面,使王書成為全國書體正宗。
二,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太宗文有十八學士,治國平天下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還有一批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前期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後期有馬周,褚遂良等。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引得萬國來朝。
三,注重民族團結,在利用軍事打擊的同時,又使用開明的民族政策,任命原來首領擔任各職位,表示充分信任。還採用和親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發展。被尊稱為天可汗。
再說說太宗之過:1、殺兄滅弟,逼父退位,強佔自己的嬸嬸與弟弟李元吉之妻並娶了隋煬帝之妾楊氏。2、開創了篡改歷史的先河,大肆抹殺與抹黑隋煬帝,父親李淵,哥哥李建成的功績,從此,自唐以後,史書再不公平公正。3、晚年大興土木,後來因企圖長生不老服丹藥中毒身亡。
但太宗畢竟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總的來說太宗七分功三分過。
-
15 # 藍海達人秀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古代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其父在隋朝為臣時,為秦叔寶救下一家老小性命,遂與瓦崗軍為舊識,也為後期秦叔寶,徐茂公等人來投做了基礎!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後晉升為秦王。他與瓦崗軍部分舊部四處征戰,屢立戰功,先後平定了薛人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為唐朝統一起了很大作用!
平定軍閥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以及家眷,成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讓位給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後年號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虛心納諫,使百姓休養生息,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不得不說李世民有足夠的膽識,謀略,才能夠為其走上皇位掃清障礙,每個人都有陰暗的一面,他為了自己以及自己的擁戴者的利益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足見其心!
歷史永遠是勝利者的。歷史的刀筆掌握在勝利者手中,雖說從玄武門之變 到 即位皇帝,有很多版本不同的描述,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如何只顧吃喝玩樂,不求上進,還經常陷害秦王,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的真相是什麼,雖迫於當時皇權不敢言,但是人民心裡都明白!
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手段是狠的,但是對天下百姓確實是謀了福利。李建成在宮鬥中失敗了,說明其綜合能力弱於李世民,真早當了皇帝還不知道歷史會是什麼樣子呢!
-
16 # 去創作就好了
個人感覺李世民是個犯了罪在用一生贖罪的人。
大家看到李世民會想到兩件事,第一是玄武門之變,第二是貞觀之治。從這兩件事看看他為人怎麼樣。
首先說說玄武門之變,個人玄武門之變的根本原因是李世民個人功績,以及朝堂威望遠遠大於太子李建成。然而皇帝李淵又偏偏疼愛李建成,但對李世民的功績也認可的。並且給予了極大的權利,允許李世民擁有自己幕府班底。這也給玄武門之變提供了客觀條件。
恰恰是這種安排,客觀的導致了李世民有自己的團隊,但團隊卻沒有晉升的希望。團隊裡自然就有了不安分的因素,開是勸說李世民。相信最開始李世民是不相信的。只是三人成虎,在這樣一個團隊範圍裡再老實的人也能被帶壞。況且又是一位這麼睿智的主子。
玄武門事件可以這麼說是手下人為了名利,無限放大了李世民的野心。這件事李世民的責任有一半。以後讓老爹退位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說李世民是個有汙點的人。
貞觀之治,個人認為正是玄武門事件導致李世民後期的勵精圖治。原因很簡單,玄武門事件有很大成分是手下人忽悠所致,處於內心的愧疚,以及想封住天下悠悠之口,李世民都不得不好好努力工作。可是說是貞觀之治是李世民在為自己贖罪!
-
17 # 左說春秋
李世民作為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這種貢獻誰也否定不了。至於說他兇殘,無非是指他殺害兄弟兩人。兄弟為政敵時,多用殺戳除後患,尤其帝王之家,不同於平民家族中兄弟間的過節。天下之爭,事關重大。論一個皇帝,不宜以小節掩大功。改朝換代無不殺戮,兄弟奪位應該視同改朝換代的處置模式。李世民居功至偉,卻受生命之危,先下手而已。太子得勢,也容不下他,誰殺誰並非正義與非正義。關鍵是登極後如何強國,造福百姓。得位正否,往往以傳統史觀評價,是一種愚味史觀。周武王滅商,也是以下犯上,但儒家稱頌為除暴。現在仍然用一些舊觀念評判歷史,實在也太愚腐。
-
18 # 與你同行211626807
其實李世民一點不兇殘 那個時代他可以算是仁君了 因為他太出名了 所以世人對他了解的比較透徹 作為平頭百姓 大多理解不了他為了更大的太平而屠殺兄弟侄子 李世民之前 楊堅 很牛逼的一個皇帝吧 名聲也好 可是他竊取北周江山的時候幾乎殺光了北周宗室 再往上南北朝時期不管漢人政權的南朝還是胡人政權的北朝 政權更迭很快 每一次都伴隨大量的屠戮 但是李世民除了屠殺兄弟侄子沒有殺過功臣(侯君集造反是個例外) 這一點 幾千年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帝王能做到(秦始皇 光武帝)在對比後世的朱元璋 李世民真的算是少有的仁君了 他開創的貞觀之治 一手締造大唐盛世 以至於萬朝來賀
-
19 # 吳勘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年號貞觀。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至於說李世民兇殘,當然也不是空穴來風。
但正所謂無毒不丈夫,帝王將相那有什麼善男信女?
舉一個例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時為秦王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他們的遺孤。軟禁父親,並迫使父親李淵禪位於自己。無論李世民登基後多麼美化這件事兒,也不能掩蓋他殺兄篡位的事實。這件事兒也就是很多人說,李世民殘忍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普通人來說,這種行為的確是很殘忍的行為。
但是作為帝王,這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考慮。斬草不除根很容易被一些人藉機發難。
如果是李建成贏得了儲位之爭,他也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殺死自己的弟弟。
再者李世民雖然殺了兄長,但是對他的部屬卻並沒有大肆屠殺,魏徵等人還成為了貞觀時期的重臣。如果他真的特別殘忍,他完全可以藉機大清洗,就像明成祖朱棣,對待建文帝的近臣方孝孺等人一樣。
除了這件事兒,還有就是太宗皇帝對於功臣的處理的問題上,也能體現出他還是很仁慈的。除了侯君集這種參與謀反的外,一般都得以善終。
-
20 # 91晨曦
李世民作為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皇帝!是一位集多方面於一體的人物,比如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詩人等。就個人認為他是一位光鮮奪目的人!
李世民出生於隋朝年間,從小生長於貴族官宦之家,處於養尊處優的成長。因此自身更有一種貴族之氣!但是他也比較注重關心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體諒下層貧苦大眾的生活。這也為他後來能夠拯萬民於水火,創盛世於千秋奠定基礎!同時,他也善於結交四方之士。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尉遲恭等英雄豪傑。這些為他以後的帝業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石!同時,他也是一位比較善於聆聽,善於觀察,善於學習的人!縱觀歷史記載,他也是一位比較注重家庭的皇帝,與妻子長孫皇后相濡以沫,是一位好丈夫。重視孩子教育培養,是一位好父親!
但是,在整個生命中。他也有一些過錯,比如他為奪得至高無上的皇權,不惜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哥哥和弟弟。從這可看出,他也有冷血無情的一面。同時在貞觀後期,比較追求長生不老,驕奢淫逸,大興土木……也可看出他陰暗的一面!
因此,總體上他是一名雄才偉略,賢明有為,博學多才,愛民如子的好皇帝!人無完人,他也有不好的一些。因此個人覺得他應該是一位七分功,三分過的歷史人物。
回覆列表
李淵和李世民,本為隋朝皇親國戚和臣子大將,其不僅不感恩國家,還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無恥強姦皇妃,國難當頭,不思履職盡責、保家衛國,為了一己之私和心中邪念,反而叛國投敵、臣服突厥,以出賣百姓為奴和上貢金銀為條件,換取曾經臣服隋朝的東突厥支援。實乃漢奸小人叛徒的結合體,其本是後世,石敬瑭、汪精衛、愛新覺羅·溥儀的祖師爺,同時也開了大一統王朝,臣服外族的先河。李世民更缺德,其本沒有繼承帝位的資格,而後為了謀權篡位,不惜弒兄殺弟、逼父讓位,更無恥的是謀權篡位後,對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渭水之辱,對內變本加厲地驕奢淫逸,以至於發展到——盜嫂毀仗,外加父子亂倫,這還不夠為了掩蓋其罪行,其不惜浮誇吹噓、顛倒黑白、篡改歷史、嫁禍眾人。嫁禍眾人當中,抹黑他的表叔加岳父,即開鑿大運河和開創科舉制的——隋明帝楊廣,最為嚴重。實乃,禽獸牲口畜生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