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人狂語

    賈南風,歷史著名綠帽男晉惠帝老婆,這位皇后在史書上以貌醜善妒荒淫無道一代悍婦的形象而聞名。張華: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此人在從政過程政績突出,不僅深受晉武帝賞識,而且博得朝野上下的好評,時人比之為子產。併為滅亡吳國,促進南北統一有過突出貢獻。從史書上看,張華可謂是良臣,對賈南風的所作所為肯定是心知肚明,為什麼卻多次拒絕顛覆賈后的政治行動,還一心一意輔佐賈南風呢?我覺得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賈后成為帝國執政官後,因為是婦人,有權利卻沒有治國能力,所以最大限度給予士族最大的自由。賈南風雖然是帝國的執政官,但真正處理帝國日常工作的人卻是張華。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張華作為士族的代表,皇族和外族外第三股力量,他有自己的尊嚴,他既不支援外族實力無限擴張,一樣也不支援皇族力量無限增長,他一直努力維持著平衡,保證帝國秩序正常運轉。在賈后與太子司馬遹相爭之際,張華表示中立。張華受到賈后重用,賈后廢太子之際,他帶頭反對,賈后敗局已定情況下,他照樣拒絕趙王誅殺賈后的行動。以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張華的正確,賈南風被殺後,局勢切底失控,八王之亂開啟,然後五胡亂華。

  • 2 # 半支菸換半支菸

    我們分析一個歷史人物的行為的時候,往往需要把他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來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最準確的結論。

    首先,兩晉時期,是九品中正制最為流行的時期。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出身門第,就決定了他以後的人生地位。往往出生豪門大族,才有機會立足於朝堂,對國家對天下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寒門庶族,很難有出頭之日。

    張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上品士族,出生於庶族的他,即使是漢代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也不會被朝廷所重視,而張華,卻受到武帝的器重,拜黃門侍郎,封爵關內侯。

    武帝去世時,張華受到權臣猜忌不得重用,而賈南風篡權後,認為張華出身庶族,儒雅有謀略,往上沒有威逼君主的疑慮,往下又是眾望所歸,決定依靠他總攝朝政,大事諮詢於他。

    至此,張華才得以在賈南風一朝立足於朝堂中心。

    即賈后倒臺,張華也因為有依附之嫌而被害。

    雖然賈南風一生心狠手辣,狠毒善妒,但其執政時期還能做到知人善任,八年間“海內晏然,朝野寧靜”。

    而張華其人,與其說他效忠賈后,倒不如說他更忠心的是晉王室,為了能更好地在朝堂上實現自己的抱負而與賈后虛與委蛇,其心思與嘉靖年間的胡宗憲可想比擬。

  • 3 # 歷史小星辰

    張華是個政治家,還是個詩人,對太康詩風有很大的影響。鍾嶸對他的詩作評價不高,說他的詩作多兒女情、少風雲氣,但這是有失偏頗的,其實他是個有英雄情結的人,不乏英氣崢嶸的詩作,不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細說了。

    張華“性好人物”,喜歡提點新人,當時,以詩文唱和為契機,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至少16人的文人集團,其中9個人擔任過太子司馬遹的幕僚,他們分別是:荀隱,太子舍人;成公簡,太子中庶子;摯虞,太子舍人;陸機,太子洗馬;陸雲,太子舍人;薛兼,太子洗馬;顧榮,太子中舍人;賀循,太子舍人;陳壽,太子中庶子。 張華本人,是太子少傅。

    賈南風見不得太子好,想把太子培養成垮二代,張華能夠入居機樞,離不開賈南風的提攜。如果只是貪權戀棧,他大可隔岸觀火,置身事外,何必花費力氣培養太子?又何必在賈南風廢除太子的時候力保呢?這可是頂風作案,跟賈南風的意願是相悖的。司馬倫發動政變前夕,張華寧死不從,這也不是貪權戀棧之人所能為的。

    作為賈南風的臂膀,張華不會不知道賈南風是什麼人,對於賈南風的昏暴,他也不是視而不見,裝聾作啞,為了權力的平穩過渡和中樞的穩定,他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他輔佐賈南風的時間長達八年多,這八年多里,賈南風雖然殘虐,但是風浪只是氾濫於宮牆之內,宮牆之外則是四海晏然。這也難免使他對賈南風產生一絲幻想,誤以為賈南風多多少少還是有大局觀,不敢釀成滔天大禍,所以他對裴頠和賈模說:“勤為左右陳禍福之戒,冀無大悖”。可惜他低估了賈南風的野心,沒有料到賈南風居然會幹掉太子,更沒有料到司馬倫和孫秀比之賈南風更是遠遠不如。

    張華出身貧寒,不像那些世家,每個人都有背景和利益集團,一旦掌權,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好管。這個張華就他一個人,而且他的水平是擺在那兒的,資格也早已量化得很清楚,人又沒什麼野心,完全符合執政的條件。

    於是,就進行了一次人事調整:以華為侍中、中書監,頠為侍中,又以安南將軍裴楷為中書令,加侍中,與右僕射王戎並管機要。這一次調整之後,還真的讓人們有所期待,而且這幾個人也真的照顧到張華的老臉,對他還是很尊重的。所以,這個以張華為核心的組合,還真的讓晉朝有了一個短暫的平靜期。 賈南風當然不是治國的好手,她只是一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潑婦加悍婦。如果讓她去出臺一個富民政策,她會覺得煩得要命。因此,她只是拿著大權,而把治國的大事都交給別人。 她把治國的事情交給這些人之後,便利用手中的權力開始了她個人風流無比的生活。

  • 4 # 昨天即歷史

    西晉名臣張華為什麼輔佐亂政的賈皇后?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封建時代的為國盡忠思想。

    張華小時候貧苦,但品性很好,舉止合乎禮法,有膽有識,胸懷寬廣,正所謂從小看大,具有這些良好品質且又有才名的張華很受當時阮籍等同鄉名士的讚賞。

    張華在晉武帝司馬炎時期就頗受重用,司馬炎駕崩後,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其皇后賈南風誅殺楊駿一派勢力後,大權在握,認為張華在臣僚中威望高,又沒有威脅皇權的潛在可能,於是重用張華總攬朝政,比較信任,有個例子可以證明,張華鑑於以前外戚專權的教訓,曾作《女史箴》來諷勸她,好嫉妒又殘暴,殺人不眨眼的賈皇后仍然重用他。張華之所以輔助她,應該有一點士為知己者死的意思在裡面。

    當然,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西晉名臣張華的大忠思想。何為大忠?忠於天下蒼生方為大忠。儘管皇后殘暴,皇帝昏庸,但張華並沒有"掛印封金"而去,而是忠於職守,盡心輔政,盡力彌補時政缺漏,也正因為張華的努力,在皇權殘暴腐朽的背景下,其輔政的幾年裡,天下大面上基本安定,後來他被司馬倫殺後,國家越來越亂,各地起義烽起。

    總之,西晉名臣張華明白賈皇后的殘暴亂政,仍然盡心輔佐,更像是一種保全天下黎民的大忠,如果見腐朽殘暴都選擇歸隱退避,看似保全了自己,實則不利於百姓。

  • 5 # 烏衣巷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動盪不安的時期,張華在這樣一個時期出現,不可否認他很出色,有一定的才實能力,也被許多人認可,但是他不是諸葛亮能夠被劉備三顧茅廬,他也只是一個跟著晉帝司馬炎的小人物,而且晉帝還在他盡忠盡職的時候聽信身邊寵臣將張華外放,一直到晉惠帝司馬衷繼位之後才重新被重用。

    首先說張華輔佐賈南風,不如說張華在輔佐當時的朝政,張華作為一個很有上進心,希望自己能夠為國家,為當時的黎民百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這樣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人,他從內心裡一定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重用的,而且作為一朝元老級人物,他責無旁貸,這個時候是需要他站出來,引導風氣,穩定朝局的,可以說,在賈南風執掌朝綱的日子裡,能夠出現四海昇平的景象,張華功不可沒。

    其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動亂就決定了這個時期不存在真正的誰是誰非,說白了,誰有能了,誰得人心,誰就可以掌權,那麼從賈南風重用了張華,並且給與張華一定的尊重這個方面來看,張華沒有理由拒絕她,並且那個時期的賈南風能夠穩住大局,這就足夠了。

    最後,張華並沒有想到賈南風有那麼大的野心,居然謀害太子,而且張華輔助朝政之時也並沒有助紂為虐,相反,很多賈南風做出的不妥的事情張華都極力在反對,他做了他應該做的事。

  • 6 # 玉潤萬古

    沒有什麼願意不願意

    張華反對政變的理由大概兩點:第一,貿然政變會使太子蒙受不孝的罪名(西晉提倡以孝治國,不孝是大罪);第二,雖然我張華在朝中有幾分薄面,但是並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權貴當道,外戚滿朝,宗王虎視,搞這麼大的事容易招致千夫所指,出了事誰能壓場?怎麼收場?

    還有一點,張華沒有當著劉卞的面說——劉卞這個人有個毛病,做事不周密,丟三落四。跟這樣一個人合謀發動政變,成功的機率似乎並不會很高。

    三點總結起來一句話:政變沒有成功的可能。

    一次是裴頠。

    帝自無廢黜之意,若吾等專行之,上心不以為是。且諸王方剛,朋黨異議,恐禍如發機,身死國危,無益社稷。

    關於這一次廢后之謀,歷史記載略微混亂:一種說法是裴頠主謀,賈模、張華反對;一種說法是賈模主謀,裴頠、王衍參與,因王衍事到臨頭反悔而終止,張華未參與。這裡沿用第一種說法。

    如果說張華參與其中,那麼他這時候考慮的是野心勃勃的宗王及其附屬勢力(地方士族)。賈南風不是善茬,但她能壓住場,只要朝廷不亂,宗王就不敢輕易搞事;相反,如果把賈南風扳倒,朝廷亂了,麻煩就大了。

    另外一次是司馬倫和孫秀。

    劉卞和裴頠至少有大局觀,司馬倫和孫秀不一樣,完全攪屎棍,張華根本不把這樣的人放在眼裡,合作是不可能的,刀架在脖子上也沒什麼好說的。

    三次廢后之謀如上,張華每一次都持反對態度。他反對顛覆賈南風,說明他必然有捍衛的東西,他想捍衛的是什麼呢?史書記載很明白。

    一次:晉武帝晚年問國事可託付給誰,張華知道晉武帝想得到什麼答案,但他偏偏反對。

    二次:晉武帝死後,朝廷擬議廢除皇太后,張華反對。

    三次:賈南風設計廢除太子司馬遹,張華反對。

    加上反對廢后的那三次,張華唱過六次反調(伐吳還有一次,與主題無關,略過)。他捍衛的是什麼,應該已經很清楚了——中樞的穩定。只要與他的政治理念相悖,他就反對,晉武帝也不行。

    張華反對顛覆賈南風,主要原因是怕中樞之亂誘發天下大亂,這個應該沒有什麼爭議,有爭議的地方在於他是否貪權戀棧。

    裴頠策謀廢后的時候,張華說過這樣一句話:

    卿二人(裴頠與賈模)猶且見信,然勤為左右陳禍福之戒,冀無大悖。幸天下尚安,庶可優遊卒歲。

    因為這句“庶可優遊卒歲”,我們難免以為張華貪權戀棧,只求勉強維持中樞的穩定,馬馬虎虎混過餘生。然而,仔細搜尋史料裡的蛛絲馬跡,就會發現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張華是個政治家,還是個詩人,對太康詩風有很大的影響。鍾嶸對他的詩作評價不高,說他的詩作多兒女情、少風雲氣,但這是有失偏頗的,其實他是個有英雄情結的人,不乏英氣崢嶸的詩作,不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細說了。

    張華“性好人物”,喜歡提點新人,當時,以詩文唱和為契機,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至少16人的文人集團,其中9個人擔任過太子司馬遹的幕僚,他們分別是:荀隱,太子舍人;成公簡,太子中庶子;摯虞,太子舍人;陸機,太子洗馬;陸雲,太子舍人;薛兼,太子洗馬;顧榮,太子中舍人;賀循,太子舍人;陳壽,太子中庶子。 張華本人,是太子少傅。

    賈南風見不得太子好,想把太子培養成垮二代,張華能夠入居機樞,離不開賈南風的提攜。如果只是貪權戀棧,他大可隔岸觀火,置身事外,何必花費力氣培養太子?又何必在賈南風廢除太子的時候力保呢?這可是頂風作案,跟賈南風的意願是相悖的。司馬倫發動政變前夕,張華寧死不從,這也不是貪權戀棧之人所能為的。

    作為賈南風的臂膀,張華不會不知道賈南風是什麼人,對於賈南風的昏暴,他也不是視而不見,裝聾作啞,為了權力的平穩過渡和中樞的穩定,他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他輔佐賈南風的時間長達八年多,這八年多里,賈南風雖然殘虐,但是風浪只是氾濫於宮牆之內,宮牆之外則是四海晏然。這也難免使他對賈南風產生一絲幻想,誤以為賈南風多多少少還是有大局觀,不敢釀成滔天大禍,所以他對裴頠和賈模說:“勤為左右陳禍福之戒,冀無大悖”。可惜他低估了賈南風的野心,沒有料到賈南風居然會幹掉太子,更沒有料到司馬倫和孫秀比之賈南風更是遠遠不如。

    華將死,謂張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稱詔詰曰:“卿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廢,不能死節,何也”華曰:“式乾之議,臣諫事具存,非不諫也。”林曰:“諫若不從,何不去位?”華不能答。

    張林譴責張華戀棧,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可問題是,張林是個無恥賊人,最後因為貪婪無度被他的主子司馬倫幹掉了。這樣一個無賴也好意思覥著一張大臉指責張華沒氣節?不過他提的問題倒是值得囉嗦幾句。

    張華為什麼不及早抽身退位呢?本傳當中提到張華寫過一篇有道家意味的《鷦鷯賦》,也記載了他與風流名士交往的一些剪影,但是結合《世說新語》和他的相關詩文來看,他的骨子裡其實是一個積極入世的儒家門徒,有一種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使命感,就連那一篇大名鼎鼎的《鷦鷯賦》之中也隱隱透露了儒家的濟世情懷。暗流湧動之際,讓這樣一個人置身事外並不容易,他在,賈南風好歹還能聽他幾句,如果他一走了之,大禍只會來得更快。

    對於張林這樣的人,權力只等於且完全等於榮華富貴;而對於張華,榮華富貴只是旁枝末節。想法不在一個頻道上,說了也是對牛彈琴,所以,在大尾巴狼張林面前,張華不是“不能答”,而是不屑於回答。

    那個時代的社會是個倒立的金字塔,影響社會穩定的往往是著地的尖端上的那幾個人,這幾個人一旦捅大婁子,龐大的塔身很快就稀里嘩啦地崩塌了。張華雖然也在尖端,但他只能彌縫補缺,並不能左右大局,可惜了。

  • 7 # 信陵侃史

    名臣張華願意輔佐亂政的賈南風,無非是因為忠義。

    為何說是因為忠?

    大家應該都知道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傻子皇帝,辦不了政務,一切政務皆由皇后賈南風代為處理,因而皇權的實際控制者是皇后賈南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賈南風就是實際的“君”。而張華是臣,在古代封建體制下,臣忠於君是義務,也就不存在願不願意。

    張華在晉武帝在位前期,備受武帝器重,後武帝因聽信小人之言將張華外放,張華也因小人的屢進讒言而受武帝忌憚,在武帝朝不得重用。

    惠帝即位後,因受權臣楊駿猜忌,依然得不到重用,後賈南風因其出身庶族,對皇權構不成威脅,且有謀略重用於他,所以說,於恩,張華也會輔佐賈南風的。

    當初太子左衛率劉卞曾勸張華共謀大事,擁立太子為帝,張華也是以“忠君”的理由回絕了他。

    為何說是因為義?

    此處義為道義,何為道義,匡復天下即為道義,張華盡心輔佐賈南風的另一個原因正是因為她的不施仁政,而張華則更要匡復天下,彌補賈南風的過失。

    當時惠帝昏弱,賈南風殘暴,張華盡心輔佐國事,據《晉書》記載,“海內晏然,華之功也”,可見惠帝賈南風主政期間,張華還是發揮了大作用了的,除此之外,張華擔心外戚的強大給西晉帶來災禍,還特意作了《女史箴》來諷勸。

    所以說,張華輔佐賈南風一個是因為“忠”的義務,另一個便是因為天下道義。

  • 8 # 心說歷史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張華(232-300年)是張良的16世孫,在曹魏政權時期,做了一些長史、中書郎之類的官;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接受魏國的禪讓建立晉朝。晉武帝司馬炎很寵信張華,但是有些小人攻訐張華,導致在晉武帝一朝,張華都未曾進入中樞,處理政事。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白痴天子晉惠帝上位,晉惠帝的皇后就是賈南風。

    雖然天子即位,但是這裡不及常人,大權不在天子手中,在天子的堂外公楊駿手中。楊駿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自然是很看不起寒族出身的張華的,在加上一些小人的挑撥,在楊駿手中,張華也沒有收到重用。

    公元291年,賈南風挑起八王之亂,趁機奪權。期間平靜的八年之久,這一段時間內,都是賈南風掌權。在賈南風時代,張華終於被重用了,這時,他已經六十歲了。早年貧寒、中年在曹魏時代、西晉初年都不得志,現在突然可以處理政事,這個機會當然要把握住,當然要進忠心。

    在公元299年,賈南風無子,於是廢黜不是自己親生的神童太子司馬遹。張華在這件事上的態度模稜兩可,但是明顯的偏向於保護太子司馬遹,最後賈南風見勢頭不對,於是果斷殺掉了太子,由此引發了天下諸侯以為太子報仇為名的討伐賈南風的軍事行動(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

    在這場戰爭中,地方諸侯王獲得了勝利,他們想讓張華投靠他們這一方,而張華拒絕了。在那個崇尚氣節的年代,變節被視作一種恥辱,而張華是當朝重臣,就是不為自己的當世之名考慮,也要為自己的身後名考慮。再有,之後的歷史他看不到,但是之前的歷史他看得到啊,西漢時七國之亂地方諸侯王慘敗而歸,在西晉之前,地方上諸侯王造反鮮有成功的先例。這樣就是押寶,也要押一個好一點的寶。最後八王之亂的八萬全部死掉,除長沙王司馬乂之外,其餘的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若是當時張華選擇八王之中的其中一王的話,自己多半也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公元300年,張華因為不從諸侯王,被殺,享年69歲。

  • 9 # 文華說歷史趣事

    談不上願意不願意,他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張華,晉朝范陽方城人。他小時候家境十分貧寒,只得靠幫助別人牧羊維持生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裡,他每天堅持讀書。

    他還十分注意儒家的修身養性,一舉一動力求符合禮儀,他還有遠大的理想,他寫了一篇《鷦鷯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說:鷦鷯長得像縮小版的雕。他自認為自己看似鷦鷯,其實是雕。他將來必定化為大雕,展翅萬里,搏擊風雲。

    當然張華更出名的是,他撰寫了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勵志詩的文章,題目就叫《勵志詩》。

    驃騎將軍、中書監劉放大人聽說了他的“大名”。劉放不僅來找他,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好運來得太突然,張華當時就懵了,要知道當時張華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因為岳父這層關係,張華很快就進入中央工作。晉武帝也很欣賞他,封為黃門侍郎(皇帝的近臣,可傳達詔令),封爵關內侯,後來把撰訂晉史及修改禮儀規章的任務,都託付給他,連詔書誥文,也交由他起草。幾年後,張華被任命為中書令(幫皇帝處理政務),後來又加官散騎常侍(皇帝侍從)。就這樣,他一直在晉武帝身邊工作。

    晉武帝與羊祜秘密謀劃伐吳,群臣大多不贊同,只有張華贊成這一計劃。

    太康元年(280年),吳國滅亡,武帝下詔晉封張華爵為廣武縣侯,增加食邑一萬戶,封他的一個兒子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還賜絹一萬匹。

    晉武帝想立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張華反對,引起晉武帝的不滿,荀勖藉機說了不少張華的壞話,晉武帝就把他外放到幽州,都督幽州諸軍事。

    從朝廷大臣一下子被貶到邊遠地區,張華的心裡是非常悲哀的,但是他對工作還是忠於職守,不怨不恨。

    後來,晉武帝也曾想重用張華,但因為皇帝寵臣馮紞進讒言詆譭張華。晉武帝就放棄了。

    永熙元年(290年),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大臣賈謐向賈南風推薦了張華,於是,六十多歲的他時來運轉,出任太子少傅。

    總的來說,賈南風對他還是不錯的。她儘管性格兇殘,對他卻是信任和敬重。

    雖然張華看不慣賈南風的所作所為,但是,作為一個臣子,只能做到自己不去幫她為非作歹、胡亂施政,履行自己治理國家的職責,盡忠國事,輔佐朝政,彌補缺漏。

    不過,後來賈南風的做法卻越來越過分,排斥異己、草菅人命,自己的私生活傳得沸沸揚揚,連老百姓都知道了。

    張華怕賈南風親族勢力強盛釀成災禍,對朝廷不利,於是創作了《女史箴》一文,來諷勸賈南風,希望她能改邪歸正。

    正是春風得意的賈南風自然不會聽他的,最後,賈南風的慾望越來越膨脹,無法自拔,身敗名裂,慘死在宮廷內亂之中。

    八王之亂之前,當初趙王司馬倫任鎮西將軍時,他擾亂關中地區,使得氐羌反叛。晉惠帝讓梁王司馬肜代替他。

    趙王有個手下叫孫秀的,狡詐多端,是奸人之雄。晉惠帝讓梁王殺掉孫秀,這樣就削去了趙王的一半力量,張華贊同,司馬肜也答應了。可是後來孫秀僥倖得以逃脫。

    公元300年4月,司馬倫、孫秀準備廢黜賈后。孫秀想讓張華一起參加,張華認為這是謀反,當場拒絕。

    當天夜裡便發生政變,司馬倫詐稱晉惠帝有詔召他入宮,張華於是與裴頠一起被捕被殺害,死的時候,張華六十九歲。

    張華的一生,就是忠於自己的責任,為自己效忠的西晉王朝盡心盡力,力盡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輔助的是西晉朝廷,而不是賈南風。

  • 10 # 亭安讀書

    張華在賈南風臨朝掌控西晉朝政時,出任宰輔之職,其實並非單純地為了權位而諂媚取容。在我看來,張華之所以輔佐賈南風,是出於他對於當時西晉朝局的考量。

    那麼,張華為何甘願輔佐賈南風呢?要從張華出任宰輔的目的說起:

    一、在西晉亂局之中,張華想要利用賈南風來壓制西晉內部各方勢力,扭轉西晉頹勢

    看當時張華出任宰輔之職的歷史時期,或者說是賈南風專政的階段,正是西晉王朝由盛迅速轉衰的關鍵時期。當時,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病逝,緊接著外戚楊駿依仗皇后楊芷的關係臨朝專權,賈南風又利用司馬瑋等人除掉楊駿。

    之後賈南風看朝中只有年輕的楚王司馬瑋具有威脅,於是在司馬瑋剛誅殺了楊駿之後的輔政大臣司馬亮和衛瓘之後,賈南風就以司馬瑋假傳詔書誅殺輔政大臣為由,除掉了楚王司馬瑋。由此賈南風得以臨朝掌權。

    而自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到賈南風掌權,這已經是西晉王朝亂局出現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西晉內部並非只有楊駿、司馬瑋和賈南風這寥寥幾方威脅西晉安定的勢力。結合之後西晉局勢的走向,威脅西晉內部穩定的司馬氏封王勢力、貴戚勢力、大臣朋黨勢力等,都在當時西晉亂局之中,等待著時機窺伺西晉權柄。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張華選擇出任宰輔之位,很大程度上是想要藉助最終掌權的賈南風,來壓制西晉內部蠢蠢欲動的各方勢力,甚至有想要透過自己的輔佐,來扭轉西晉頹勢的考量。

    賈謐與後共謀,以華庶族,儒雅有籌略,進無逼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欲倚以朝綱,訪以政事。疑而未決,以問裴頠,頠素重華,深贊其事。華遂盡忠匡輔,彌縫補闕,雖當暗主虐後之朝,而海內晏然,華之功也。——《賈后傳》

    張華的宰相之位,是賈謐與賈南風一起選擇的,張華出身庶族,沒有像楊駿那樣的貴戚身份,也沒有司馬亮那樣的宗室身份,甚至連衛瓘那樣計程車族身份都沒有,張華並沒有如楊駿、司馬亮和衛瓘那樣奪權的威脅。由此來看任用張華,是當時掌控西晉大權的賈南風非常好的選擇。

    雖然賈南風選擇張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張華並非像其他人那樣的威脅,但張華出任宰相之位後,的確“盡忠匡輔,彌縫補闕”,讓西晉王朝出現了少有的安定局面。西晉王朝經歷楊駿、司馬瑋亂局,在賈南風臨朝的數年間,出現了罕見的“海內晏然”,離不開張華的功勞。

    從張華所作出的努力來看,更印證了前面的推測,張華之所以願意在賈南風臨朝的時期,出任宰輔之職,很大原因上並非出於對權位的考量,而是在於想要利用賈南風來逆轉當時西晉王朝即將步入頹勢的程序。

    二、張華對賈南風的支援,是以西晉王朝正常傳續為基礎的,並非諂媚之臣那般巴結依附

    很多人會認為張華對賈南風的支援,是出於對權位的追逐,但是從幾個例子當中便能夠看出張華的目的並不在此。

    頠深慮賈后亂政,與司空張華、侍中賈模議廢之而立謝淑妃。華、模皆曰:"帝自無廢黜之意,若吾等專行之,上心不以為是。且諸王方剛,朋黨異議,恐禍如發機,身死國危,無益社稷。"——《裴頠傳》

    裴頠想要廢除賈南風,改立太子司馬遹的生母謝淑妃為後,張華和賈模都反對。張華認為晉惠帝司馬衷尚在,作為臣子不應該行廢立之事。並且他認為現在西晉內部“諸王方剛,朋黨異議”,隨時都會有危難之時,更不應該行此事。

    從張華拒絕的理由當中來說,他並沒有稱讚賈南風多麼賢明,來當做拒絕的理由。而是陳述了當時西晉王朝內部司馬氏封王正強盛,朋黨貴戚勢力也頗具威脅,西晉王朝隨時都會有禍亂髮生。即便現在殺掉了賈南風,也無異於社稷。

    這很好的說明了,當時張華並非單純地為了巴結依附賈南風,而是出於當時賈南風能夠穩定局面的目的。

    不僅如此,在賈南風臨朝初期,任用賈氏子弟,張華認為賈氏勢力太過膨脹,“華懼後族之盛,作《女史箴》以為諷”,來向賈南風表達他不滿賈氏勢力擴張的意見。對此,執政暴虐、喜好虐殺的賈南風,並沒有怪罪張華。從這當中,其實也能看出當時張華並非諂媚取容之臣。

    張華出任宰輔之職甘願輔佐賈南風臨朝的一切目的,都是以西晉王朝能夠正常傳續為基礎的。

    河東裴氏的裴頠,想要廢除當時專權干政的賈南風,這符合正統王朝臣子的忠君之事,但是卻並不符合當時穩定西晉內部局勢的要求。於是,張華拒絕了裴頠。

    在張華看來,穩定當時西晉即將出現禍亂局面,才是重中之重,至於誰臨朝掌權,並非張華首先去考量的。不過,出於君臣之禮,張華也並未過分諂媚取容於賈南風,只是把賈南風當做制止當時西晉頹勢的“工具”。

    三、張華的打算落空,是他忽略了西晉內部早就極具威脅的司馬氏封王

    西晉王朝最終的亂局,證明了張華的打算落空,而這與他頗具“理想主義”的計劃最終失敗,有著很大幹系。而張華的計劃落空,則與他忽略了當時西晉王朝內部最具威脅的司馬氏封王勢力有關。

    張華出任宰輔的目的是利用賈南風穩定西晉內部勢力,在張華看來,即便當時司馬氏封王強大,但只要能夠保證了西晉王朝的皇統傳承能夠正常,就能夠讓司馬氏封王不會作亂。

    可是張華錯誤估計了當時歷史的發展:

    1、太子司馬遹的不堪。

    皇族傳承是保證古代王朝能夠正常存續的重要保證,而當時西晉愍懷太子司馬遹,雖然並非如同晉惠帝司馬衷那般“痴傻”。但是也有太多不堪,這讓賈南風抓住機會廢黜了司馬遹。

    對於太子司馬遹的期待,正是張華在賈南風想要廢黜司馬遹時,站出來阻止的原因。在張華的謀算當中,司馬遹的作用除了能夠保證王朝正常傳續,還有取代賈南風執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穩定地方封王。可是,司馬遹最終還是被廢,讓張華的計劃落空。

    2、賈南風的急不可耐。

    張華輔佐賈南風正如之前所言,更多的是想要利用賈南風來壓制各方,張華本身並非諂媚之臣,所以在他看來,賈南風並不應該作出太過“叛逆”之事,只待西晉內部局面穩定,讓愍懷太子司馬遹繼位,便是西晉王朝的一絲生機。

    可是賈南風對於權勢的熱衷,讓她不顧張華等人的反對,急不可耐地廢黜太子司馬遹。這不僅讓張華的謀算落空,也給賈南風自身招來禍患。在京師和地方的司馬氏封王,終於找到理由來討伐賈南風,這是張華沒有意料的情況,也是西晉王朝開始崩亂的開始。

    3、忽視了太過強勢的司馬氏封王

    對於張華來說,並沒有太過重視司馬氏封王的實力,甚至在張華看來,司馬氏封王勢力,都如貪生怕死的汝南王司馬亮,和被輕鬆利用後除掉的楚王司馬瑋那般容易對付。這也是張華希冀賈南風可以壓制司馬氏封王的重要依據。

    可是自西晉初期晉武帝司馬炎大封宗室,並且給予司馬氏封王過多的權力,讓司馬氏封王勢力早就太過強勢,這不是僅靠權謀、計劃就能夠改變的事實。之後的幾個司馬氏封王,對於西晉王朝的破壞,更能印證張華對於司馬氏封王實力的忽視是多麼失策的事情。

    也正是張華過分“理想主義”的謀算,以及忽視了司馬氏封王過於強大的實力,才導致了張華最終目的的落空。

    最後

    總而言之,張華出任宰輔之職輔佐賈南風,並非為了權位的目的,更多地是想要利用賈南風,壓制當時西晉內部各方勢力,以實現穩定西晉內部局勢,甚至扭轉西晉頹勢。不過,由於張華的謀算太過“理想化”,高估了太子司馬遹和賈南風,忽視了司馬氏封王的勢力,最終讓他自己的謀算功虧一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渣男為何比老實人更容易得到女性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