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應作如是觀
-
2 # 萌媽故事小課堂
做父母的往往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有什麼心裡話更願意和自己好朋友說,父母反而不知道孩子心裡想的什麼,父母不禁感概,要是我們是孩子的朋友該多好!每個人都喜歡生活在輕鬆愉快,溫暖和睦的環境中,孩子也不例外。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恰恰是消極不利的家庭氣氛阻礙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有的父母把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當作關心孩子,整天張口閉口就是考多少分,第幾名,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索性閉口不言。有的父母很少顧及孩子的想法感受,說話多是命令口吻,孩子自然敬而遠之。還有的父母自身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更別提孩子與父母交流了。
與其做孩子的榜樣,不如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做朋友看似困難,實則也是有方法的,做到下面幾點就能建立朋友關係。
1.孩子越大規矩要越少
相信所有人都不喜歡被說教,孩子更是如此,許多父母給孩子定了一堆條條框框要求完成,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規矩要求更多,也難怪與孩子愈行愈遠。父母應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優點給孩子規定一兩個目標即可,學會適時放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2.尊重孩子的一切
朋友,就是在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父母切不可用家長的權威來壓迫控制孩子,當孩子有困難時,要耐心給出建議和指導,當孩子興致勃勃和父母溝通時,父母應耐心傾聽孩子所說,並給出肯定和表揚。
3.替孩子保守秘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他不願告訴父母,或者告訴父母后要求保密。父母如果答應了保密,就一定要遵守承諾,否則將失去孩子的信任,想做孩子的朋友,獲得孩子的信任很重要。
4.放下身段,創造和孩子相處的機會
父母要多參與孩子的生活,閒暇時或週末和孩子一起玩玩遊戲,說說話,這往往是孩子展現童真,滔滔不絕的時候,增加與孩子的溝通相處,因此能瞭解孩子的生活,成為孩子生活中的玩伴和好朋友。
親子關係多種多樣,朋友關係是其中的一種。朋友的珍貴之處在於信任,關心,能耐心傾聽對方所說,有時還能給出建設性意見。父母和孩子間建立起信任平等,就能成為彼此的朋友。
-
3 # 妞媽育兒記
很久以前聽朋友說起她的成功育兒經驗,其中之一就是跟孩子做朋友。當時我在心裡竊笑,誰沒有跟孩子做朋友呢?做朋友又如何呢?這不過就是一個新鮮的教育理念的販賣罷了。
但是後來,隨著女兒叛逆期的到來,她越來越有自主意識,而我為了實現現實的目的,總是有些急躁,口氣上急躁了,自己的控制慾就出來了。如此,我越急,孩子越反叛。束手無策之時,反思自己,發現,做朋友真的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天天告訴孩子,我跟你是朋友,就真的成為朋友了。
學習是必須的,過程是必須的,當有一天孩子看我的目光是平等的,表情是自如的,玩笑是放開的,做事也是放鬆的,我知道,我真的跟她成了朋友,也看到,孩子不再擰巴,聽話當然成為一個不必刻意的命題。
總結我自己的努力過程,我覺得跟孩子成為朋友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是足夠的陪伴。跟孩子玩遊戲,遊戲是拉進親子關係最好的辦法,你要跟孩子成為朋友,至少需要有共同喜歡的事,那麼,創造遊戲,投入遊戲就是走進孩子心裡的鑰匙。
第二是平等的語氣。遇到事情跟孩子商量,家長往往會在自己希望達成的事件上加強語氣,孩子是很敏感的,你越是強調,孩子越容易產生牴觸。這時候,你要充分信任孩子,給他相信的信念,那麼事情的走向往往就是你所希望的啦。
第三是做孩子的傾聽者。很多家長習慣於事事發表意見,尤其是對孩子,但是你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學著中立,想想,你跟朋友交流會不會事事作指示呢?
基本上,做到這三點,孩子就可以慢慢的感受到你想要做他的朋友的誠意了。水滴石穿,孩子會跟你的手緊握在一起。在以後的漫長的歲月裡,你做了孩子的朋友,你懂他,他懂你,你們的關係想不輕鬆都難吧?
-
4 # 小語老師寶媽
誠邀。看到這個問題,我有一絲猶豫,很多父母都會說要和孩子成為朋友,可是在我的意識裡,父母是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朋友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老天決定的,不是父母決定的。從內心裡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的私有品。龍應臺有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相信,如果您能調整好心態,不強求孩子必須和你交流內心想法,用平等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反而您會神奇發現,孩子反而跟您親近了。
有時候,父母強烈的,佔有性的愛,是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的。
-
5 # 第二時間種草
我有以下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到您。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多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思想;
經常跟孩子一起出去玩;
-
6 # 情到龍骨是塵埃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希望,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孩子教育的“缺失”。而對孩子教育的關鍵,是首先和孩子做真正的朋友。有人說,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手段或目的,那麼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要失敗了。
做父母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多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促進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長。那麼,我們該怎樣才能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呢?
要有強烈的平等意識
家長要明白,孩子雖然是借父母而來,卻不屬於父母。孩子有獨立的人格,有獨立的思想,父母沒有權利硬性支配或者決定孩子的一切。當你對孩子有要求,也要允許他要求你。對孩子的要求自己先做到,那才是平等;如果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動不動就用“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作為理由,單方面要求孩子做到,不僅缺乏和孩子做朋友的誠意,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遇到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並尊重他,這樣能夠讓孩子覺得他是受到尊重的,他在被尊重的同時也會更加尊重父母,不搞“獨斷主義”。父母要切實的認識到,兒童有著與成人完全不一樣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著和成人完全不一樣的認知規律和思維模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更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用平等對話的態度,尊重並遵循孩子獨有的生長髮育規律,依律而行,順勢而為,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
要學會巧妙地和孩子溝通
溝通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最頭痛的事情了。經常有家長形容自己跟孩子交流是“左耳出右耳進”。看到孩子毫不在乎的樣子,不禁怒火中生,一不小心就發飆了。其實造成家長與孩子無法溝通的主要原因有下面這幾點:
沒有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孩子在小的時候,有什麼事情總是要說給家長聽。但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而習慣性忽視與孩子的交流,沒有養成傾聽的習慣,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我們認真傾聽的誠意。導致孩子長大後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去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也會覺得沒有必要和家長溝通了。
認真傾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同時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隨意就打斷孩子的說話,要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說。其次,不僅不要打斷孩子說話,還要鼓勵孩子說話。傾聽時,家長要充當的角色是“朋友”——理解者、尊重者、同情者、疏導者,而不是法官,不是裁判。
沒有在對的時機溝通
孩子正在思考問題,或者是玩玩具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是不想與人交流的,但是很多家長卻偏要在這個時候和孩子聊聊。這樣做的結果肯定是孩子聽得不耐煩,家長也講得很累。
此外,家長和孩子溝通時的內容太複雜或者是沒有重點,都會讓孩子聽不懂家長想要表達的意思,孩子只會嫌囉嗦,根本不知道家長在講什麼,當然會左耳進右耳出了。
溝通的方式不正確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還是保持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也會對孩子說出類似於“我說的還會有錯?”“你應該聽我的”這種話,或者是直接嚴令孩子按照自己說的做。這樣的溝通根本就不叫溝通,叫下命令,這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種交流方式。
家長要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不能用 " 我命令你 ......"、" 我警告你 ......"," 你最好趕快 ......"" 限你在五秒鐘內 ......"、" 我數到一、二、三 ...... 否則 ......"" 你應該 ......"," 你真笨 "、" 你好壞 "、" 你太讓我失望了 "、" 不可以 ......" 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溝通話題不對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中,要注意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能引起寶寶的興趣,例如:" 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 ?"、" 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寶寶最喜歡恐龍 ?"、" 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 ......" 等問題,相信會比 " 今天過得好不好 ?"、" 快樂不快樂 " 更能引起寶寶的交談興趣。
因此,在與寶寶的溝通中,爸爸媽媽要記住,寶寶也是一個話語主體。所以,在和寶寶交談的時候,不要只顧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認真對待對尊重寶寶的看法,並與寶寶進行良性的互動。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事情當做笑話講給朋友聽,這樣的做法會降低孩子心裡對你的信任度,慢慢就不會把自己的事情告訴你,因為他會擔心你再次把他的事情說出去。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在徵得孩子的同意後才能講給別人聽,這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包括孩子。
此外,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使他感到難堪。兒童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我們在教育兒童時忽視他們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對他們批語指責、甚至打罵,不注意給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數落孩子的不是,責罵懲罰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頭,沒有地位,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激動孩子的憎恨,敵對和緊張情緒,促使孩子養成報復,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信任孩子,支援孩子的各種嘗試
不管孩子決定做什麼事情,或者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情,家長都應該相信孩子的方法是可行的,並且鼓勵他去嘗試。即使是一些看起來偏離了常理的方法,說不定也能成功,一味地否決孩子的想法只會對孩子造成打擊。
家長可以幫忙充實寶寶的生活經驗。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寶寶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著寶寶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身邊的花花草草。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作為談話的素材,寶寶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合理引導孩子
孩子還小,不免得會犯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言辭激烈地批評他做得不對,否則又回到了那個高高在上的家長的形象。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還是要給予孩子適度的懲罰與批評。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裡,懲罰他的目的是什麼。與任何人溝通都應該站在雙方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和孩子也一樣,當你能夠以平等的思想和孩子交流溝通後,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信任你,向你吐露心聲。
在平時,家長還可以主動幫助孩子分析他面臨的問題。這樣的做法也可以避免孩子走一些彎路,而且還能在孩子心裡為自己塑造一個高大、睿智的形象。但是家長也不能替孩子把所有問題分析好,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同時也要避免反覆多次的談話。否則容易使孩子反感,而且溝通的效果也不能與次數或時長成正比。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把握好程度,把重點講清楚了就行,留一點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和孩子做真正的好朋友。以平等對話的姿態伴隨孩子成長。在這過程中,我們自己也會一點一點地發生改變。
-
7 # 使用者110017008760
首先了解孩子的性格和愛好,自然就有同頻共振之音,再有志同道合的愛好和興趣,也就理所當然成為了孩子的朋友了。
-
8 # 魏智雅
一直很喜歡孩子,一直把孩子當做朋友,也一直把他們當做老師。
家族裡的孩子不少,大多都是1-7歲左右,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一直喜歡黏我。有幾個稍微年長大點的孩子喜歡直接叫我小名,我也不生氣,任他們叫,雖然顯得有點沒大沒小,但是恰恰是因為他們把我當作了朋友,而不是長輩。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成功的家長應該具備三種心理狀態:父母心態、成人心態、兒童心態。
而與孩子做朋友則應是兒童心態。
我想,與孩子做朋友最重要的也應該是別把他們當孩子。
他們沒有具體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他們卻用最單純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因為經歷了太多見的太多,遇見一件事物第一反應會用價值與利益去評判和衡量。就像男孩看見一個女孩,對方的容貌將佔據第一印象很大的比重。
而孩子不會,3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具體的美醜概念。他們不會考慮太多,只要你認真和他們玩,他們就把你當朋友。
記得12年的時候回老家過年,閒暇之餘帶著外甥女去鎮上玩,給了她一百元,讓她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她可以用這一百元做任何事。
結果,他居然用這一百元買了一籠小鴨子。
我整個過程沒有干涉,而她買的時候會經常看向我,總怕我阻攔。她一直想要養鴨子(ji),她也一直錯讀成ya ji ,糾正了很多次,但是她還是喜歡這麼讀,說實話我也喜歡這種讀法,很可愛。
或許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大,知識的漸長,她再也不會讀成ya ji,但是現在,每次我心情低落的時候,想到有個孩子拿著一百元買了一籠所謂ya ji,她那開心樣,我就會傻傻的笑。
所以,別阻礙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好嗎?
想要和他們成為朋友就應該適當的尊重他們。而不是一直控制著他們,以為對他們好,但是切切實實是在傷害他們。
漸漸的,他們不敢嘗試了,他們缺乏創造力了,他們像我們一樣了。
第二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今年3月份,帶了一天的侄子,因為他爸媽都有事,而我剛好有空就答應下來。剛開始孩子死活不肯媽媽離開,最後沒辦法,他媽答應回來養一隻泰迪狗,孩子才罷休。
可能出於哄騙,嫂子第二天回來卻沒有買來孩子期望已久的泰迪狗。
孩子不樂意了,又哭又鬧,但是嫂子也是個倔脾氣,在家唱白臉,剛開始虎口婆心的解釋家裡養狗照顧不好又髒等等,最後實在忍不住直接打孩子了,還好當時在場,因為比較喜歡孩子,所以總是不忍心看著他被打,就抱過孩子出去散步。
結果回來的時候,我卻和他一起牽著一隻泰迪
-
9 # 小山村阿勇
父母也有做錯的時候,做錯了要給孩子道歉,不能愛於面子認為自己是父母理所應當。要想和孩子成為朋友,做錯了事情該道歉就道歉,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要信任孩子,接受孩子的批評,做父母的不能老認為孩子小,需要呵護,我們要給孩子信任。
他們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只需要在孩子傷心的時候給他們一句貼心的問候或擁抱。有的父母在生活中講些粗話,孩子提出批評,我們做父母的就要
明確自己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是與孩子對立,矛盾繼續惡化;孩子靜下心來,與孩子平等的像朋友一樣談心。如果你選擇後者的話,那你就真的應該放下心來,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我認為這樣做並不是降低身份!
既然自己都選擇後者,那就要真心的一朋友身份交流,不能還和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是打呀就是罵。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思想方式和思考內容,始終與家長想法相差甚遠。我們家長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首先要問清楚原因。有些家長總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批評,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為有的時候孩子的錯誤是事出有因的,也許你聽了孩子的解釋以後不會再那麼生氣。
對待孩子親切和善。不要總是一副大人的口吻,不要總是以為自己比孩子懂事,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可能不如孩子冷靜,理智。所以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放下姿態。
不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千萬不可以強迫,因為這樣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存有逆反心理。我們要做的是講道理,引導。
和孩子看一樣的書。孩子看書的時候我們也和他看相同的書籍,然後和孩子交流想法,聽聽孩子的理解,然後說說我們自己的理解,這樣自己就可以和孩子打成一片。
和孩子比賽。要想把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孩子,和孩子比賽,和孩子玩耍,激發孩子的興致,讓孩子對你喜愛,讓孩子對你減少介心。
如果大人們能做到把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任人擺佈的木偶的話,那麼就一定能夠和孩子成為朋友,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有真正的和孩子融為一體的時候才可能督促孩子,孩子才願意和我們交流。
保持童心放下家長身份,每個人的心底都住著一個小人,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將小人埋沒了而已。那麼和孩子在一起時,不防把家長的身份收起來,把心底的小人放出來,和孩子一起玩耍吧,這樣孩子也會站在在同一角度和你心與心的交流。
去掉有色眼鏡和孩子用心交流,每個孩子都是純真善良的,他們對世界充滿著未知。當你想和孩子的關係更近一步成為朋友教導孩子時,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慢慢引領,而不是用恐怖的言語,和肢體動作讓孩子體會,以免孩子內心充滿恐懼,並害怕和你接觸。
面對孩子的質疑家長需要耐心解答,在孩子眼中永遠存在著十萬個為什麼。家長見多識廣,而對於初出茅廬的孩子來說,心中有很多疑問。父母如果想和孩子成為朋友,不防認真解答孩子的問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理,這樣也會讓孩子在無形之中學習了知識,開闊了思維,而且懂的多知識面也豐富了。
-
10 # 熱愛生活的米叔
首先要研究孩子得心理以及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得角度去考慮問題,然後採取適當的溝通方式和孩子溝通,慢慢地進入孩子得內心,最終獲得孩子得信任以及依賴,最終成為朋友。
-
11 # 平凡的農民歌格
在大事大非面前還是要講原則,私下還是須要多和孩子勾通一下,看看孩子在學習方面都須要什麼,他的愛好方面須要什麼幫助,儘量滿足他的要求。
-
12 # 豫宛抗哥
1.讓孩子參與到你的事情中
孩子都會比較熱心,會很樂意幫你做一些事,儘管有時候會幫倒忙,但是你不要因此而打擊他,而是要讓孩子參與到你的事情中,比如包餃子的時候,如果他想參與,那就讓你一起參與,這樣既能夠增進你們的感情,也能讓他增強動手能力,簡直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2.認真回答他的問題
想要和孩子做朋友,那麼就要認真回答他的問題,雖然對於你來說他的問題很幼稚,很無理,但是這卻是孩子智力的發育,你想要自己的孩子聰明,那麼就要引導他去思考,認真回答他的問題,這樣他懂得多了,日益的累計,他能學會並且懂的也就多了,所以家長們不能小看了孩子的問題呢!
3.試著用最淳樸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孩子和大人不同,他們的世界是善良的、是友好的,你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拿有色的眼鏡去教導他,而是要用你內心最光明的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讓他對世界充滿希望。等到你想要給他說一些道理的時候,也不要恐嚇他,而是要用事實去讓他明白,什麼事情最好不要做。
4.把個人的姿態降低
孩子由於年紀的關係,很多時候都會顯得比較幼稚,但是你若真正的想要和孩子做朋友,那麼你應該把個人的一些姿態降低,試著讓自己和孩子一起玩耍,比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都會玩過家家、躲貓貓,千萬不要覺得這些東西降低了自己的智商,其實這些表現才是孩子發育的關鍵,不要讓你高姿態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
5.鼓勵大於批評
家長望子成龍的心切大家都理解,但是一定切記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當他一件事情沒做好時,一定要鼓勵他,給予他信心,而不是責罵。孩子不會願意和總是批評他的人做朋友,你也不會。
6.要放得下姿態
你以為孩子在撒謊,你從未說過那樣的話,就生氣地罵孩子,孩子的心靈就會蒙上一層陰影,不敢和你說話也不想和你說話了。你不去道個歉,以為買個東西哄哄孩子就好的話,等孩子長大了依舊會疏遠你、排斥你。所以父母要從現在開始懂得放下自己的身份,學會可以說聲“對不起”。
家長要尊重孩子,願意花時間陪孩子,與孩子接觸時注意肢體動作和語氣,並且有一顆童心,陪孩子玩鼓勵孩子,還會對孩子低頭承認自己的錯誤。
-
13 # 凱凱日常X
去和孩子玩,一起做遊戲,懷著一顆童心和孩子們溝通,少點理性,少講點道理,用行動去和她們交往,交心很重要,不要用你們大人的想法來捆綁孩子
-
14 # 北漂亮亮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怎麼樣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對孩子好點,有什麼問題,給他溝通幹了,有什麼事給他講清楚了,好好教育他,有時候他會理解的,只不過他愛小孩子的性格,所以一定要給他解釋,不能天天去打他,罵他。可以給孩子講講道理。給他解釋,叫他去理解。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嗎?
-
15 # 啊亮vlogCC
1.多和孩子聊天。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可以瞭解孩子的愛好,性格,內心想法等等。這樣更有利於親近孩子。
2.大人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孩子當成朋友看待。平時多和孩子分享你的喜怒哀樂,也請他幫你做做力所能及的事,他會非常有成就感,也能體會到你對他的信任。只有彼此坦開心扉,互相信任,才能真正交上朋友。
3.多幫孩子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我有一個小侄子,有一段時間他非常迷戀樂高玩具,可他爸媽說他買太多了,不給買。這時候作為姑姑的我就可以"討其所好“了!絕對可以快速“圈粉"。
4.多陪伴孩子。有一句話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想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就多陪陪孩子。
總之,和孩子交朋友也要像和大人交朋友一樣來對待。給予足夠尊重、信任、鼓勵、賞識。切記,千萬不能因為他是小孩就可以用欺騙、取笑、耍小聰明糊弄他,大部分孩子都是鬼精明著呢!一但揭穿,就信任危機,再也談不上朋友了。
-
16 # limi19
我不認可 父母和孩子要做好朋友
孩子小時候 做領路人 孩子大了 就是親人
父母~就是父母
孩子~也永遠是父母的孩子
-
17 # 卓蘭小姐
第一。 作為父母的人。 首先你要把孩子當成你的朋友。 試想你敢不敢吼你的朋友? 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對你朋友敢不敢又打又罵。 你敢不敢隨便挑剔指責你的朋友
第二。 孩子永遠都沒有錯。 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作父母的要釋放孩子的天性。 愛玩愛動愛打架。 愛幻想。 支援孩子每一個幻想。 千萬不要打擊他。 如果有可能幫助他實現。 就是最後幻想沒有成功。 孩子的想象力豐富了。 智力增長了。
第三。 孩子不是教育的。 孩子是影響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 所以有什麼父母就有什麼孩子。 我遇到一對家長。 大清早騎著摩托車。孩子的媽媽手裡拿著棍子。他們追趕自己14歲的男孩子。 理由是這個孩子整晚上泡在網咖沒回家。 我攔截他們 我給他們說。 你孩子這樣是你們家長的錯。 你如果安排孩子明天週六我們爬山。 週日踢球。 孩子還有時間去網咖嗎?
第四。孩子在發育長身體的時候。 他的大腦也在發育。 大腦的養分是:快樂。 輕鬆。 無拘無束的奇思妙想。 這個時候孩子的記憶力超強。 如果他此刻受到了驚嚇。打擊。恐懼。他的記憶力會越來越差。影響他一輩子
第六。 不要指責孩子的失敗。 要鼓勵他。 敢做事。 摔倒了爬起來。 從幾個月自己吃飯開始。 吃的慢。吃不到嘴裡。撒到外面了。 都不要管他。 這樣是孩子的小腦在發育。培養孩子動作敏捷 看是小事 ,其實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
第七。 讓孩子快樂成長。 比什麼都重要
-
18 # 梅香小榭
你小時候最喜歡父母如何待你,你現在就如何待孩子。不要居高臨下,不要喋喋不休,夫妻和睦,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與訴求。還有關鍵的一點,與孩子一起成長,也就是陪伴。
-
19 # 美麗鳳凰
要多跟孩子多交流,孩子高興的不開心的都和他一起分享,不要破口大罵對孩子,像放學回家.多問問他今天學習之類的,先要寫好作業後讓他玩,勞逸結合
-
20 # 張小易影片
家長可以暫時放棄成人和父母的角色,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玩耍,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又如,家長可以以朋友的角色聽孩子傾訴心事,分享孩子的快樂,讓孩子把自己當作知心朋友……尊重孩子--發言權效應孩子之間的事情: 最基本的一點,家長不能打罵、威脅、恐嚇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正在無理取鬧。因為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除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之外,根本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只有放下了身段,調整好心態,才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問題、看世界,才能真正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要想教孩子東西,首先要知道孩子能“看到”什麼,是怎麼看的;其次要想象孩子“看到”的資訊,他們為什麼這樣看,尤其我們認為非常奇怪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認識中,可能正反映了孩子的發展水平,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可能的學習內容。
每天和孩子聊天 父母勞累一天回家工作中生活中或許有很多煩心事,不妨和孩子說說把他們當作你的朋友,也可以問問孩子在學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時間久了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融洽。只有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你才能知道他們的想法。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記得溝通是開啟你和孩子成為朋友的橋樑。
家長要注意用平等的語氣與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都知道,應當尊重孩子,但事實上,沒有多少父母做得好。比如我們經常用一種語調同孩子講話,而決不會用同樣的語調來同朋友交談。如果我們把對孩子講過的話錄下音來,認真地聽一聽自己的腔調和聲音,就會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並不尊重孩子。 因為我們總是以教訓的口氣、哄人的口氣、引誘的口氣來獲得他們的合作。孩子即使和我們合作也往往不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們的語調和講話方式是錯誤的,便應該開始改變自己。如果我們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不是對他們訓話,多數情況下,我們就能順利地與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了。 如果你總在批評教訓他、告誡他、挑他的毛病,他只會由此加深苦惱,認為是父母不愛他、討厭他,無形中和父母之間產生距離、隔閡,這樣下去,交流的大門慢慢地就會關上了。
回覆列表
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家長之於孩子,最重要的作用是人生導師,而不是成為能夠和他打成一片的朋友。家庭是孩子所接觸的最早的最初的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相當的一部分源自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對他的引導和教育。
信任,信服是處理父母與孩子關係的重要因素。
對於父母來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既要說的好,也要做的好,才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與孩子成為交心的朋友。
阻礙孩子與父母關係的最大障礙,在於家長說一套,做一套。
父母教育孩子做事情應該細心,有持久力,要吃苦耐勞,而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是粗心大意,三心二意,不堅持,吃不了苦。
父母教育孩子要經常學習,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父母卻從來不看書,有空就看電視,玩遊戲,吃零食,晚上到很晚才睡覺。
.......................
如此嚴格要求孩子,卻對自己沒有要求,給孩子造成,你只會說,不會做的印象。只有嚴要求,而沒有與孩子同甘共苦,就會讓孩子與父母逐漸的疏遠。
想要與孩子做好朋友,最關鍵的在於言傳身教,交給孩子怎麼做事,與孩子一起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