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當少奶奶
-
2 # dancingstraw
漢服,我問了下度娘:指傳統漢族服裝。可是真正漢族根本十不存一。因為五胡亂華後漢人遭大量屠殺,僅剩5%左右。北周、隋唐都是胡族政權,從那時起穿的就是胡服了。魏國在五胡亂華前,還算漢服。
-
3 # 堅持空虛
漢服在古代一直處於發展之中,沒有停頓,更不會故步自封。吸收借鑑外來服飾文化是漢文明乃至服飾的一大特點。從戰國的胡服騎射,到唐朝的胡服潮流,隨著時代漢服也在不停的演變。色彩,材料,花式越來越豐富。袖子,褲褂越來越窄,不但省了料子,人體活動也更隨意,除了禮儀祭祀依然從周寬袍大袖。日常生活多以輕便短小為主尤其明代。
-
4 # 史書中的瓢蟲
什麼是漢服,是古代權貴的衣服,還是古代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現在的漢服愛好者穿越回去都是白丁,都是權貴不屑於交往的人呢。
-
5 # 遠樹花開
漢服並不是指漢朝時的服裝,是指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末時期,漢民族的主要服飾。
一、漢服的起源古人穿的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關於漢服的記載,最早是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上:“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國自古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在中國衣冠服飾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
古人認為衣冠服飾體現了人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越高,儀表裝扮就越是要嚴整、潔淨。
古人將衣冠服飾看得如此重要,是因為古人崇尚“德”和“禮”,而對“禮”的規範,就包含服飾。
二、漢服的等級漢服在封建社會中,在面料、顏色、花紋上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比如,黃色是皇室的專用顏色,其他人不能使用。 普通百姓一般穿粗布製作的服裝,不能穿黃色,也不能穿大紅色和鴉青色。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而“布衣”就是老百姓的代名詞。
三、漢服的特點漢服的歷史悠久,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中期,經歷了近四千年。但是,漢服在歷朝歷代中的樣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歷史的發展中,隨著朝代的更迭,漢服受到經濟、文化的影響,在歷史上各個時期,面料、色彩、樣式上,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
但是,不管如何變化,漢服都有共同特點:交領、右衽、束腰。
結語:
清兵入關以後,清朝政府為了鞏固在中原的統治,強行實施了“剃髮易服”,廢除了漢族禮儀,傳統的漢服消失了。
近年來,有人呼籲復興漢服,華人應該有自己的漢民族服裝,一些年輕人悄然穿起了漢服。
漢服的復興不只是形式上的復興,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復興。漢服承載了中國的歷史,漢服的美不僅美在文雅、飄逸,更美在有文化底蘊。
-
6 # 尋景記漢服
我是尋景記的九醬,今天呢就來跟大家聊一聊什麼是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也就是說除了漢之外,周唐宋明等形式也是漢服的一部分。
如果把漢服當成一件衣服來理解的話,其實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可以把漢服虛化掉,把它當成一種服飾。昇華成一種民族的符號,一種文化的載體便會容易理解的多。
大家都知道南韓有韓服,日本呢有和服,中國的話有漢服。
然後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它有著5000年的歷史文化,在整個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漢服作為一關可謂先行重提漢服,其實真正重提的是民族自信的塑形,是文化的復興,不是隻是一個載體。它承載的是我們整整5000年的華夏文明歷史。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比如漢服注重的是五行五色,其實對應的元素就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天地神人氣東南西北鍾青,赤白黑黃等這些。漢服注重上衣下裳,其實體現的是天地玄黃取向乾坤的用意。
可以說透過一件衣服能夠了解當年的那些事兒,說什以明志在歷史的重演中看透本質,剔除糟骨,取其精華,那麼這件衣服便有了它真正的意義之所在。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穿漢服呢?年輕人對漢服潮流也不是一就而就的,它是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而逐漸發展的,從各種各樣的中國古風電視劇集,然後到《流浪地球》帶。起的中國文化的科幻電影,然後到哪吒帶起的中國神話的動畫動漫,甚至是留學生的國歌合唱團,無疑不是說的這片土地上對自己的根的認同。
從那個小眾的圈子,然後到有場景的表演,然後是,傳統節日身著傳統服裝帶到漢族婚禮成人禮。還有漢服似乎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可能哪一天不經意間在大街上總會看到那麼一兩個身著漢服的人,卻沒人會感到意外,因為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傳統。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啦,希望九醬的解釋能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漢服。
-
7 # 七賢薈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裡的“漢” 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因為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也成為了民族意識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願棄漢衣冠而自殺到了宋元明時期,異族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衣冠,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金國熙宗甚至“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滿清以此為鑑,實行“剃髮易服”,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漢服遂亡。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曆代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人的稱謂由此而來。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佔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的某些過渡歷史階段的穿著服飾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髮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21世紀以來,漢服運動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徵,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並在古代考據漢服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
8 # 路過心上的句子
好回答不怕長!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1]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2]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3]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4] ,源自黃帝制冕服[5] 。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6]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9-10] 。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
9 # 荊楚南冠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漢族人的服裝,並不是漢朝人的服裝,漢服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明朝到達巔峰,無論戰甲,士子裝,仕女服皆臻若上乘,特別以錦衣衛的飛魚服最能代表
到了民國就與其他文化相結合,男裝吸取了日本學生裝的風格就形成了中山裝,女裝則借鑑了滿族與西方服飾,與漢人衣著相結合,但旗袍不能說是滿族的服飾,
如1937年《現代家庭》雜誌上署名昌炎的作者撰文“十五年來婦女旗袍的演變”中寫到:“什麼是旗袍,可說是民國紀元後適合新時代中華女子經變演出來的一種新產物,也可以說是,中國女子仿製以前清旗女衣著式樣的一件曾經改制的外衣。”且清裝較為寬大,但旗袍則很緊身兩者不能對等
到了現代則是改良漢服,追本溯源
是不是很好看呢,不過男士的就不怎麼好看了。
因為現在的服裝正向著簡便舒適方向發展,所以傳統漢服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必須向中山裝與旗袍學習,中體西表,有機吸收為漢服的再一次復興努力。
最後說一句,雖然南韓學習明朝,但是請不要把漢服看成韓服。
-
10 # 淡墨荷香 、
漢服,是漢民族民族服飾,可以代表華夏文明的一個文化載體,和其他五十五個民族的民族服飾一樣,漢族也是一個擁有自己民族文化服裝的民族,代表的是漢民族的文明文化和精神。
-
11 # 踏雪尋梅1317512
漢服是中國起源較早的衣服,在黃帝的時候就開始有了!也叫漢衣冠,華服,是華夏古文明歷史長河裡一顆璀璨的明珠!
漢服的衣飾華彩唯美,顏色可靚麗,可素雅,不拘一格,搭配統一,協調,給人清新,脫俗的感覺!
女性穿上漢服,顯得婀娜多姿,走起路來,如楊柳隨風,風姿靚麗!而男性的穿戴也是玉樹臨風,風流倜儻!舉手投足之間也是盡顯帥氣,飄逸!
漢服也是一種古文化的精髓和傳承,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歷史久遠,魅力無限。以至於時至今日,還被許多人喜歡!尤其這幾年的時間,不但古文化得以繁榮發揚,就連漢服也成了時尚界的寵兒!現在,許多人都在買,不買的也是用現代的精進技術合成一下自己的照片,過一把漢服的癮,看看自己穿越到古代,又是怎樣的妝顏!
總之,漢服就是代表著中華的傳統文化,它記載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和興衰!五彩斑斕的世界裡,也有其濃重的一筆!我們在感嘆先輩們勇於進取的同時,也為我們的民族振興驕傲和自豪!奮發創造,挺起不屈的脊樑,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精神一併發揚光大!
漢服和古文化,就是一對孿生的姊妹花!歷史的長卷裡,永遠奕奕生花,香飄天涯!
-
12 # 修元道人
漢服,是漢族文化服飾,而不是漢族穿的服飾都是漢服,而漢族文化則是黃帝所持的陰陽五行的道家天道文化,比如右衽,以左為上,右為下義為左為陽,右為陰,陽上陰下,陽尊陰卑,乾坤正位之理;寬袍廣袖者,人動則衣動,動而生氣義為以陽為動,陽動生氣之理,而衣裳之五色則對應五行。
-
13 # 歷史大學堂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瞭解,更不用說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如蔡邕在《獨斷》中便說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圖1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關於漢服的最早起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如《史記》曰:“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並認為“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當然,這種看法是在聖人史觀下的一種認識。但是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麻布來製作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蠶和絲的發明者。自此以後,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當然衣服出現於這時期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種冠服制度卻是出現於商周時期,因為冠服制度具有文化意涵,它具有區分社會秩序和等級的功能。故而更加準確的講,漢服起源於商周時期。
其實,在傳統中國,服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審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義。我們知道中國古稱“華夏”,華夏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義。如《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提到兩個概念,即中國和華夏,它們都是一個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種文明的發達程度。基於此,中國便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圖2 明前期皇帝冕服玄衣(背面)
我們明晰了漢服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之後,就有必有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結構。
提起漢服,就得知道它所用的材料,那就是布和帛。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前後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製作過程中會取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如果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稱之為斜領右衽衣。其製作流程極為繁複,我們就不一一介紹。
有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我們在說漢服的時候,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套服裝,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著裝狀況去理解古人。其實漢服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就衣裳本身來說,也是兩個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於我們今天的上衣,而裳則是裙裾。
圖3 各類首服
所謂的首服就是指頭飾,它也構成了漢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傳統的漢族人,無論男女都要束髮的。男女成年之後都會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並用笄來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成年男子往往戴冠、巾、帽等,形制具有多樣性,常見的有冕、弁、幞頭等。當然,頭飾的佩戴也是有嚴格的規定。如漢代時,規定官員先包幘後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到了後世,具體佩戴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其中所蘊含的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安排是不變的。
女子的頭飾則主要由副、編次等構成。髮髻也呈現出多樣性,有時還會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色飾物。並在鬢髮兩側飾有博鬢,當然也不乏戴帷帽和蓋頭的知人。總的來說,漢族女子所佩戴的首飾著有有八種,即為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女子所佩戴的這些首飾,材料金貴,樣式華美精緻。不僅能夠對她們的容顏多有助益,同時也能夠彰顯她們雍容華貴的社會地位和氣質。
圖4 漢服中女子的雙刀髻、驚鵠髻
漢族傳統的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由於玉具有光而不耀、廉而不劌的特質,所以人也應該效法它,所謂的“君子溫潤如玉”便是這個意思。當然除了佩玉外,還有佩戴蔽膝、披帛、襪、帔、香囊、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等。
此外,服飾的紋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漢族服飾往往採取動物、植物、幾何狀的文飾。動植物的刻畫往往會呈現出逼真、細膩、栩栩如生的特點,而幾何圖形則呈現出非常規整、對稱的特點。當然,服飾的顏色更是有著嚴格區分的。古人所理解的世界為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稱之為五正色,是極為尊貴的。至於其他的顏色則是調和色,是這五種基本顏色調和而成的,稱之為“間色”。並將五色與五行相對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黃土”、“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羽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
圖5 《新定三禮圖》中的“鷩冕”想象圖
我們今天興起了一股漢服熱,但漢服的背後是有著一整套傳統文化內涵的,如果對之沒有深刻的理解,則穿漢服和洋裝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為了追趕時尚,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審美潮流來追捧而已。我們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漢服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它所承載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
因此,我們更為重要的還是去學習傳統文化,如此才能不至於對漢服、對傳統的理解流於表面。只有如此,我們才會理解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到底具有何種內涵。只有如此,我們才會不至於產生民族、歷史虛無主義,才能真正在心底堅信起文化自信。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尚書正義》《史記》《獨斷》
-
14 # 睛採視界pro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近幾年在我們的視野裡經常可以看到有年輕人穿著漢服拍照,甚至逛街。不知不覺間漢服開始在普通的民眾中流行開來,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服裝的美麗。那我們今天就來科普一下漢服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漢服有哪些分類樣式。
“漢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烏孫國的王后解憂公主,她的女兒嫁給了龜茲國王。這裡的朝賀之人就是龜茲國王和王后)。其實這裡提到的漢服是漢朝的冠服禮儀,不單指漢民族的服裝。在漢朝之前並沒有漢人的概念,秦始皇統一六國,各國內部民族並不統一,而且那個時代人口遷徙很大,互相通婚,沒有什麼民族的概念,只有地域之分。直到元朝,蒙古人把疆域內的人分為三六九等,其實也是不嚴格按民族劃分的。那麼咱們現在意義上的漢服其實是漢朝時期繼承周朝的服裝制式及禮儀傳承的。而且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上,與周邊民族相融合後服裝樣式不斷變化。
我們看到女性的服裝是有一些變化的,而變化最大的唐朝時期,世界頂級大國的服裝潮流引領者周邊的國家,同時也吸納了很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服裝元素,但基本還是延續周朝漢朝的服裝基本樣式。我們現在看到平時穿著的漢服是經過改良的,因為本身漢服的穿著相對於現在的服裝是會麻煩一些,內外搭襯也有很多講究。而且根據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環境都會有不同的漢服樣式。
1、襖裙:意思就是上身穿襖,下身穿裙。這種服裝唐朝就有記載,各個朝代都有些改變。北韓族的服裝就是從襖裙發展來的。
2、褙子:算是一種常禮服,男女都有這種服裝。現在來看就是裡面一個套裙,外面一個開襟長衫。
3、道袍:這個可不是隻有道教人士才穿,我們看古裝電影電視劇經常看到的書生的打扮就是穿的道袍。
4、襦裙:其實襦裙是分很多種的,包括對襟半臂襦裙、交領襦裙、齊胸襦裙、坦領半臂襦裙。
5、曲裾:這種更常見於漢朝。
6、裋褐:古代窮苦人家著裝,特點就是穿著方便,易於勞動。
7、圓領袍:圓領袍流行在唐至明朝,明朝加上“補”作為官服使用。圓領袍就是很典型的吸收外來文化的產物,我們看以秦漢時期為背景的電視劇,征戰西北的時,西域人就是穿著圓領袍樣式的服裝。
8、直裾:深衣的一種,深衣是一種服裝制式,直裾是其中比較常見的款式。
9、朱子深衣:這種深衣款式對日韓的影響很大,日韓服飾中有部分禮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礎上製作的。
漢服的種類還有很多,而且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演變。漢服是中原民族服飾的統稱,可它的影響不止中原地區,中國的強大文化力量將這種影響邊際日韓、東南亞、西域、甚至歐洲。在十八世紀的元年1700年,路易十四就曾在一次化妝舞會上穿著漢服。漢服文化慢慢流行起來也源於我們對自己祖國文化的自信,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富強,人民越來越安康
-
15 # 江南俗士1972
所謂漢服,不過是一個網路炒作出來的“偽概念”而已。至今,沒有一個人能給“漢服”下一個精確又服眾的定義。
有人說,漢服是指漢代的服裝。顯然,不準確。目前街面上的漢服,跟考古發掘後復原的漢代服裝差別明顯。
也有人說,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裝。同樣含糊不清。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五花八門,既有年代的差異,又有社會階層的差異。比如,漢朝服裝與明朝服裝的區別一目瞭然。到底哪個算標準版?又如,不同的社會階層,其服裝差別同樣巨大,皇帝有龍袍,大臣有官服,讀書人有讀書人的袍服,至於平頭老百姓,日常大多短衣襟小打扮。古代,穿錯衣服可是違法行為,甚至可以誅滅九族。
還有,漢服到底只是指外衣,還是包括內衣?如果只指外衣,豈不表裡不一?如果包括內衣,那麼漢服粉出門可就麻煩了,搞不搞警察蜀黍會抓的。
此外,漢服是指純粹的漢民族傳統元素的服裝,還是可以吸納其他民族服裝或者現代服裝元素?如果指純粹傳統元素的,那麼目前商店裡的漢服全是假冒偽劣產品,多多少少都有現代服裝的元素。如果可以吸納新的或者外來的因素,那麼中山裝、旗袍算不算漢服,這可是中國目前標準的外交禮服。
說到底,什麼是漢服,連漢服粉自己也說不清楚。其實,目前街面上的漢服,其實就是古裝影視劇或者動漫裡的“戲服”,與漢民族傳統服裝沒多大關係。所謂的漢服熱,也不過是新版的殺馬特,草根階層用來吸引眼球的而已。
-
16 # 重回漢唐漢服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主要是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
17 # 漢服之美三月三
要了解漢服,先了解漢族,漢族最早叫華夏族,華夏族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頭。華夏族的衣和冠,自然被稱作為華夏衣冠。漢服,就是明代以前,漢族人的傳統服飾。由於現在很多漢服都是現代重新設計的,非原版復原古代漢服,那麼它就不是古裝,而是現代漢族的服飾。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的漢服。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因為是一個體系,可以演繹出多種款式,所以,足以滿足大家的個人愛好。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運動的支持者認為: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曲線,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都十分優美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果說西服是三維的藝術,那麼漢服至少是四維(加人體結構和動作)甚至是多維(加氣流等環境因素)的藝術。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也表現為袖子的長度超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又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到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行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寬袍大袖、仙風道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