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淑敏說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要想讓孩子天天向上,父母首先就要好好學習,發現沒有?孩子是看父母做什麼,他才能做什麼!

  • 2 # 中酒落花天

    讓孩子在教育開竅,最重要的在於讓孩子自己意識到教育有用。人之為人,教育是必備的。可以帶孩子做一次研學旅行,去清北轉轉,同時家長要做好表率

  • 3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很多的家長都急切的期盼自己的孩子哪一天開竅了,學習成績就很容易提升上去。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案例,但是這些案例無一例外都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發的,而這基本上是極小機率事件。所以作為家長,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自己開竅上。

    一、生活現實壓力帶來的驅動力。

    這種成長動力常見於那些生活條件非常困難的家庭,這些孩子會比同齡孩子成熟的早,懂事的早,而且學習非常刻苦勤奮。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絕大多數家庭都進入了小康甚至富裕階段,還停留在貧困階段的家庭少之又少,這意味著由這種方式驅動的學習成長動力變得越來越稀少。

    二、老師、家長的督促帶給孩子成長的驅動力。

    這應該是絕大多數學生的成長動力來源。但是這種成長動力的負面作用非常大,一方面是家長和老師會非常的疲憊,因為你得時時的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不時的提醒。另一方面,如果對孩子的壓力過大會,導致孩子心理的不健康,常常見諸媒體的弒母殺師案件,就是由於這種過重的學習壓力長期積累,最終爆發的結果。

    三、孩子成長內生動力。

    這種動力是這三種孩子常見的學習成長動力中唯一一種積極主動的成長動力,也是最能創造奇蹟的。絕大多數成績倒數的學渣,轉變成學霸,都源於這種成長動力的激發。這種成長動力可以家長、老師有意識的去設定去激發,也可能會有一些偶然因素觸發。比如就有學生早戀,相約去考取國內某所著名的高校,結果愛情的動力驅動兩個學生都取得非常優異的學習成績,考入了知名的大學。但是這種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都是極大的。

    最好的方式還是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有意識的設定和激發孩子的成長內生動力。孩子的成長不能寄希望於偶然因素引發的開竅,而應該家長有意識的去科學規劃。家長也可以關注這方面的課程,比如學習力教育中心的家庭教育頂層設計課程,就是告訴家長如何科學的根據孩子天賦來規劃和驅動孩子成長。

  • 4 # lyl千江月

    我覺得這個問題和年齡有關,有家庭教育有關,更和天賦有關,作為老師,見過很多很聰明卻學習不好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只要不談學習,別的學得都很快,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我一個同學的孩子,看著學習一點都不投入,有的時候還不去上學,但是高考675分,中國科技大學錄取。這孩子只要看過學過的知識都過目不忘,還能舉一反三,根本不用補課記筆記反覆背誦這種活動,這就是天賦,沒辦法!

  • 5 # 揮戈小生

    我覺得學習和工作,都是一樣的原理,方式最重要,然後嘗試著做,堅持著去做就好。學習方法的點撥,成年人很多時候去學習,是因為意識到這件事情很重要才會。

    而學生的學習,很多時候得靠一個好老師的指點。譬如我們高三的時候,有個數學老師,他的授課風格和解題速度,技巧都是我們特別喜歡的,班上整體的數學成績因為更換成這個老師而提升。

    好老師得看孩子是否喜歡授課風格,兩個人同頻,孩子願意問,才會融會貫通。同比,其他科目也一樣的,去找學習的有效方法。

  • 6 # 商品的文化屬性

    不曉得題主所謂的“開竅”是指哪方面。是學習努力卻沒有好成績,希望突然“開竅”,成績有大幅度提升?還是從不愛學習突然愛上了學習,有了學習積極性?無論是哪一種,家長都需要正視一個問題:學習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積累式的提高,不會一蹴而就。

    針對題主的問題,給予一下建議:

    一、讓孩子養成動嘴、都手的習慣。需要背誦的知識點和文章一定要大聲讀、背出來——必須出聲,鍛鍊孩子說、想一致。每科都要有筆記本,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必須要隨時記錄下來;做題時必須備著草稿紙,先在草稿紙上做完,再謄抄到正式作業本上。

    二、試著讓孩子自己制定每天的學習目標和結果。如英語要背20個單詞,正確率90%;數學要做10道解答題,正確率90%,等等。讓他自我施壓。開始制定目標和結果時,哪怕他只是應付,也可以給予肯定,鼓勵他不增加目標,逐步養成自我學習的優秀習慣。

    三、家長要起到提醒、檢查和監督的作用。提醒每天目標的完成情況,考核結果的達成情況,監督每天或每週或每月的進步情況。檢查和監督一定是柔性的,不能苛責。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所有的方式方法都只是讓他自己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發他學習的主動性。多鼓勵為主,對每天目標的進步都做出肯定,但要指出他的不足,對未完成的目標和未達到的結果要使他自己感到慚愧或是自責,並協助制定彌補的辦法。——必須要有彌補的措施或自我懲罰的方法,這樣才能讓他始終在規則之內活動而不出圈。

    坐等孩子“開竅”,個人認為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被動式地解決問題,所以家長更應該透過有效的方式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原動力,讓他自己的發動機轉起來,才可一勞永逸。

  • 7 # 童教雷鳴

    孩子開竅的類別

    孩子開竅也是分類別的,從我們人本身這個層面來分,可以分為身體、大腦和心靈三個部分。

    1、身體的開竅

    身體的開竅就是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有良好的柔韌度、靈活度,能保持健康的身體。身體的開竅靠的是飲食、作息與鍛鍊等幾個維度來進行調理與訓練。

    飲食方面,現在都比較注重營養,但我們要保持一個適中的度。營養過多,對孩子身體的生長也是負擔。營養過少,必定不是我們為人父母願意看到的事情。在注意營養的前提下,我們家長還要注意孩子食用的量。現在很多小孩子喜歡吃零食,然後造成在吃飯的時候吃的很少;另外,還有很多孩子喜歡吃的就多吃,不喜歡吃的就少吃,偏食、暴飲暴食對孩子的身體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作息就是指孩子的活動、睡眠的時間安排。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實是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人與天時相結合,讓自己的身體合理活動、合理休息,順應自然的規律。這樣的一種作息方式,雖然與我們現代生活有些出入,但我們可以儘量向著這個方向去調整,讓自己的身體合理負擔。

    鍛鍊是身體必要的助力,透過身體的鍛鍊可以促進我們身體機能的調整。不僅孩子鍛鍊身體重要,我們成人鍛鍊身體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鍛鍊身體。當然,也同樣的,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度的把握。不能一下子鍛鍊的太猛,讓身體負荷過重,傷害到身體,也不能啥感覺也沒有。什麼樣的鍛鍊是適中的呢?我們身體可以明確的告訴我們,比如在運動中有汗流出,但不能太大,同時自己要感覺身體是否在自己的承受範圍之內。這些度的把握都是需要我們自己靜下心來體會與感受的。

    2、心靈的開竅

    心靈開竅指的是我們內心情緒的感受力。有的人看見某個人摔跤了,內心產生擔憂、心悸的感覺,這就是內心對外在的感受力。這種感受力是情,情由忄、青所組成,即心的色彩、心的表現,所以心靈的事情要從內心情緒的感受去領悟。

    感受情緒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要感受我們的情緒呢?

    情緒是我們人內心感覺的基礎,是瞭解我們內心感覺的資糧。當我們有情緒來臨的時候,如果我們被情緒所擺佈,就類似於情緒的人偶一樣,但是如果我們能認識清楚情緒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真正掌控我們自己。我們感受情緒的目的,就是要真正控制我們自己,不受情緒所擺佈。

    3、大腦的開竅

    大腦的開竅就是指孩子的大腦思維方面的能力,有一個布魯姆認知層級塔對這個的歸納非常好,值得我們認真體會。他將認知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新六個層次,下面我們簡單說明一下。

    識記指的是我們的記憶力、想象力等最基礎的能力。這方面就是要訓練孩子去記東西,比如背背古詩詞、背背經典等。

    理解指的是我們閱讀理解,事物理解的能力。這與我們的接觸資訊範圍有很大關係,涉及到我們親身體驗的一手經驗、看書學習等獲得的二手經驗,有過體驗、有過感受的我們會很容易理解到,沒有體驗過的、抽象的就很難理解。

    應用就是把基礎的知識應用到具體領域之中。比如把物理、化學等知識用到現實生活中,小孩子可以培養孩子做各種小實驗。當然,我們目前讓孩子們體會到更多的是做習題來練習。

    分析指的是我們的思維思考,如何進行思維的分析,找到事物與事物、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絡,是抽象思維的基礎能力。思維的分析能力可以透過說話、寫作來訓練,透過語言文字的輸出可以讓我們的大腦主動去梳理資訊,發現資訊之間的聯絡,整理出內在的邏輯。

    創新就是創造新的想法、發明新的物件等。創新就是要深入進行研究、進行發明創造。

    六個層次的內容,對孩子來說都可以是孩子大腦開竅的表現,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要著重訓練的,是孩子大腦開竅必不可少的訓練。

    結束語

    讓孩子開竅,整體來說有身體、心靈、大腦三個大方向,其中身體是提供動能,心靈是讓內心平靜保證孩子專注,大腦是具體的思考、解決問題。身體、心靈、大腦三方面我們都要重視。

    身體基礎基本上都能做好;大腦方面,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比較聰明,除了先天有問題外,孩子都是能夠勝任學校的學習的。但是,為什麼又有許多孩子學習不好呢?其核心原因不是孩子不聰明,而是孩子心靈層面不開竅,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總是會受到各種情緒的干擾。

    所以,我們家長要在培養孩子開竅方面,首先要關注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感受他人的情緒,調整好自己的內心,讓大腦的思考不受情緒的困擾。

  • 8 # 正義追擊

    您說的“開竅”就是想怎麼樣能,讓孩子有學習興趣,其實興趣愛好是一個點滴養成的積累和培養,孩子對學習有沒有興趣?要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得培養了,而且孩子小時候必須的“窮養”,要讓其明白知識可以改變貧窮和命運!

  • 9 # 愛學習的兔子學長

    關鍵是自己的學習體系。

    小學時候成績很渣,初中靠著一股蠻勁把成績搞了上去,還被衡中錄取了。但是進入衡中,又發現大神林立,想當人家腿毛都要排隊等毛孔,才明白蠻拼不是一切,必須創造自己的學習體系。

    不論衡中的學生還是北京的學生,“開竅”都是同樣的過程。我們中文系劉派學長,畢業於北京的高中,又在北京大學大放異彩,業餘時間裡演出劇目、管理社團、做公益支教,還出版了自己的小說。我與劉派師兄交流的時候就發現,我們對時間管理、學習效率的很多看法都是一致的。

    所謂開竅,無非是以下六個步驟:

    1. 找到學習動力

    2. 管控時間提高效率(作息)

    3. 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人際關係)

    4. 鍛鍊強大心態

    5. 摸索具體學習方法

    一、找到學習動力

    問你一個問題:當你選擇玩或者學習的時候,你如何說服自己選擇學習,而不是選擇玩?

    有兩種方法擺在你面前。

    一種方法是告訴自己:如果現在學習,我就會增加知識,增加知識就可以考更高的分數,考高分就可以去好大學,去好大學就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可以賺很多錢,賺了錢就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我要學習。

    另一種方法是:我認為我應該學習,虛度光陰讓我愧疚,所以我去學習。

    哪一種更有效呢? 很多人會選擇前者,但是我會選擇後者。

    因為前者是“利性自律(或者叫獎懲自律)”,後者是“德性自律”。 利性自律,是以結果為導向,透過推導結果來為學習提供動力;德性自律,是捫心自問,藉助心中的覺悟,做出正確的選擇。

    熟悉戰國百家思想的人恐怕已經認出來了,利性自律的老祖宗是墨翟,而德性自律的老祖宗是孟軻。儒與墨,如何選,這是事關成敗的大問題。

    我採用利性自律時,每次在學與玩之間做選擇,都需要進行漫長的推導,而推導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意志力的消耗。

    我告訴自己:“努力學習可以增進知識,增進知識可以考高分,考高分可以.....欸,知乎又有新訊息.....”然後就悲劇了。

    而且使用利性自律,每次都要耗費同樣的時間和精力,並不能習慣成自然。德性自律才是通途。

    如何實現德性自律?

    人性的道德本能是強大的。即使號稱意志力最薄弱的人,也不是未經掙扎就投向手機電腦懷抱的,在本該學習的時候打遊戲,心底不可能沒有愧疚。

    只要藉助這種愧疚,相信這種愧疚,心裡德性的力量就會像禾苗遇春雨,茁壯成長。

    德性自律需要你發掘出心底的覺悟來,把虛度光陰的愧疚放大,把學有所得的喜悅彰顯,然後熟練精純地運用這股力量,最終臻於化境。

    我現在休息時間都是背英文、日文單詞,也就是說,對大部分人來說萬分痛苦的事,對我來講是大腦的歇息。

    這是由於長期德性自律,使我可以“不勉而中”。

    列寧在休息時間就是背字典的,他用這種方式掌握了六門外國語。我們漢語母語者由於跨語系的原因很難像列寧一樣會六門外語,但是背單詞顯然比遊戲、聊天更有益處。

    現在,如果一段空白時間突然擺在面前,我幾乎不會錯過它,因為德性自律會變成本能。

    二、時間管理與作息

    這一部分請大家移步我的另一答案。

    學霸的作息時間是怎麼樣的?為什麼不會困?

    www.zhihu.com

    圖示

    三、人際關係

    再問一個問題:怎樣才算社交能力強?

    會聊天?人緣好?性格外向?敢說話?或許並非如此。什麼才是社交能力——這是個極度重要的問題,因為它關乎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總原則。

    我對待人際關係的原則是:寧簡勿繁。

    整個高中三年,我只有一位朋友(現就讀於北交大),其他人際關係近乎為0。稀少的社交讓我心緒寧靜,思維專注。

    這樣帶來的疑問是:我進入大學,走入社會,會不會變成社交能力很差的低能兒呢?

    目前來看不是這樣。大一的時候,我參與學生會和社團工作;大二開始巡講,整日與老總、校長們打交道;現在收到幾家公司的offer,開始實習。在以上的幾個領域,大家對我的評價是:處事沉穩,善於溝通。

    而最重要的是,我在社交上幾乎不耗費時間,我拒絕聊天,也不會定期“聯絡感情”。絕大部分時間用來讀書、思考、寫作。

    為什麼減少社交數量不會導致關係惡化呢?

    因為成年人社交的本質是資源共享和利益交換,你的能力被別人需要,而別人又有你需要的東西,然後你們就達成合作。

    這決定了真正的溝通是簡潔的,除開必要的幾句客套,剩下的就是實際的事情。你需要的不是天南地北談古論今或者套近乎,而是迅捷準確地傳達資訊,推介自己的能力,亮明自己的要求。

    而且,如果某人每天社交的時間過長,沒有時間沉澱自己、積累能力,他足以被人看重並且創造價值的本錢就少了。

    絕大多數踏入社會的人,社交網路都相當龐雜。當你一年要聯絡幾百個人的時候,你不可能與每個人都成為朋友。就算你願意把所有休息時間都拿出來跟人家交朋友,也會發現:社交是雙向的,你有時間,對方未必有時間。

    當你的老闆發來任務,他只想聽到一句“好的,馬上去做”,而不是跟你聊聊追最新的劇;

    當你的合作伙伴來洽談業務,他只想知道你能提供什麼、你想得到什麼,而不是聽你談家長裡短;

    還有你的客戶、你的下屬、你的大學導師.......你今後所要面對的一切人,都並不在意你自身,他們在意的是你能做什麼和你想要什麼,然後完成一場交換。

    在這場交換中,你的能力是商品,你拿到的報酬,就是商品價值的體現。雖然聽起來冰冷,但這是事實。

    所以,所謂社交,就是在你自身具備能力的基礎上,把你的能力販賣出去的過程。這個過程不需要扯閒篇和侃大山,只需要邏輯縝密、用詞準確。

    中學階段人際關係的特殊之處在於,我們與他人沒有“業務往來”,我們透過考試來宣示能力,而不是透過社交來推介能力,所以社交大可以減少。

    明白了社交的本質,即使身邊的同學們每天嘰嘰喳喳喋喋不休,我也不會害怕自己在社交方面落後於人。

    當然,成年人的人際關係的確令人難以適應,我也用了很長時間才調整了自己。所幸在勞累拼殺之餘,我還有肝膽相照的好朋友。

    我交朋友的條件極為嚴苛,因此只有一位朋友。我現在每週都去北交大找他吃飯,兩人互相勉勵,一起進步。

    我倆都是不喜言辭的人,有時候就是默默吃飯,一言不發,但不會覺得尷尬。有時候事務紛雜,隔開幾個月不見面,但也不覺生疏,稱得上是“三秋不見,如隔一日”。

    我倆都出身寒門、曉得奮鬥的艱苦,都喜歡自己默默做事情,也都是很倔、難以釋懷往事的人。我們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所以成為朋友並非偶然。

    後來我見到的很多人,熟人如過江之鯽,然而真正的朋友卻連一個也沒有。所以我知道,朋友貴精不貴多。

    合理控制社交後,師生、同學關係就基本穩定了。但家庭關係處理起來更為困難。

    因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不敢提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辦法,只能根據經驗建議一句:家中一旦出現可能干擾學習的問題,最好選擇軟處理和冷處理。家庭關係是三對關係裡最穩定最長久的關係,幾乎不會變更,所以加強溝通、力避衝突是更為適宜的選擇。

    有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

    有一位清華大學的學長、佳木斯理科狀元於超,回憶起他高考那天,父母在他將入考場的時候頻頻與他發生衝突,他感到特別委屈,卻沒有多言語,安靜地考完了試。

    他的父母平時並不是暴躁的人,但是面對高考,他的父母焦慮緊張,又缺乏應對的經驗,無意中把他當做了宣洩口。

    如果當時於超學長選擇了激化矛盾,恐怕人生軌跡就會發生根本轉折。而且最關鍵的是,他的父母並無惡意。

    所以我想說:家庭關係有問題,未必都是你的錯,但如果處理不當,損失卻基本由你承擔。父母所做的事情,很多時候難以論清楚對錯,我只能說,在人生緊要的關口,冷靜很重要。

    四、強大心態

    什麼都沒經歷過的人不會有強大的心態。

    這話聽起來好像中學生就不能有強大心態了,但其實經歷不單指社會閱歷,而是指你走過的一切。

    誰沒考砸過?誰沒浮躁過?這些就是你的經歷。問題在於提取。

    當你考試意外失利,你該怎樣做?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繼續努力再拼一次,這也是我們平時聽得最多的回答。

    但是我更希望在考試失利的時候,進行戰略收縮,避免學生活動和繁雜職務,在繼續努力的同時靜靜思考前行的方向。

    這時候我會想到四個字“潛龍勿用”,在“勢”不利於我的時候,保持安靜,保持簡單,保持距離。

    這是因為一旦“勢”不利於我,那我需要同時做兩件事:一是繼續積累,繼續學習;二是思索問題之所在,調整自我,找到新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可以被打斷,所以必須減少事務。

    很多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感覺某段時間會“水逆”,過得不順,有些人會根據本能知道這時候要儘可能謹小慎微,減少活動,不可冒進。但是他們不知道緣由。

    一個人一旦發現自己不順,一定是有所失誤,或許是人際關係方面的錯誤,或許是戰略方向上的錯誤,這些錯誤不經省察與修正,一味冒進,就會越走越差。

    所以,此時要戰略收縮。

    反之,走得很順的時候,最好抓住機會大膽出擊,因為此時你的方向契合了“勢”,必須在這個機遇期裡做更多事,一旦“勢”變了,機遇也會消失。

    該大刀闊斧的時候就大刀闊斧,殺伐果決,因為這個時期是“飛龍在天”。

    成績迎來提升期時,建議大家奮力拼殺,儘可能多學一些。此時我“思”的時間更少,“學”的時間更多。額外的時間會盡可能嘗試未知事物,看不同門類的書。

    越是奮力拼殺,浮躁也就越少,因為浮躁某種程度上正是精力無處釋放的結果。

    而等到“亢龍有悔”的時候,也就該急流勇退,靜心思索了。這時候沮喪沒用,關鍵是依道而行。

    所以心態不是簡單的一句“振作起來”或者“不要浮躁”就可以解決的,順勢而為更加重要。

    臨近高考,幾乎所有學校都會使用不同種類和難度的試題編排方法,來鍛鍊學生的適應力,此時“勢”的變化更加劇烈,類似於新技術引發的行業風口,所以此時成績洗牌也很常見,尖子生照樣會面對分數過山車。這種時候,辨別勢,利用勢,進行快速靈活的戰略調整,就更加重要。

    上面提到的“潛龍勿用”“飛龍在天”和“亢龍有悔”都是周易卦象。周易雖是一本書,卻有三種態度來理解:

    在算命先生、玄學大師那裡,周易是預測運命的工具,神秘天機的;

    在錢鍾書這樣的專業學者那裡,周易是上古史料,古人質樸思維的記述,他們窮極一生所要考證的,是其並不神秘的本原;

    而在從孔子直至曾國藩的儒者那裡,周易是思維模型,用以整理複雜的世間永珍,找尋處事的準則。

    對我們而言,這第三種態度更重要,使用周易作為邏輯框架和思想模型,建構人生,使心態更加強大。

    五、具體方法

    首先,關於學習,有一個錯誤的常識。

    以學習英語為例,如果一個人先學習了錯誤的發音,再糾正;另一個人直接學習正確發音。會出現什麼結果?

    結果是,前者耗費更長時間,但是,比後者的時間長不了多少。

    那麼,如果給你兩個選擇,一是學習發音不正確的英語;二是根本不學,等能學正確發音的時候再開始學,你選哪個呢?

    我選擇前者。

    實際上,糾正錯誤發音根本不難。很多時候,當我修正了一個母音,我就可以修正一大批單詞的發音。

    而我之前學習的語法、背下來的單詞並不會消失。

    藝術領域(鋼琴、繪畫)很需要基本功的正確,但是在包括歷史、哲學、寫作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都存在一個真理,那就是:先接受錯誤的,那麼正確的也會更快到來。

    換句話說,在學習的領域裡沒有南轅北轍,最短的距離恰恰是南極到北極。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學習正確知識的條件,或者無法判斷我們所學的是否正確,但是我們不該因此而停止學習。我吃過這方面的虧,最後領悟了道理:時間終究是不等人的。

    所以我的方法是:大膽去學,學錯了沒關係,錯誤使正確更彰顯。

    然後再說說寫作。

    要明確一點:寫作能力一定是學來的。文學不講“天才論”,多閱讀,多動筆,比什麼都重要。所謂學習,無非新作家學老作家,今人學古人,古人學更古的人。

    比如汪曾祺的《受戒》是極為優美凝練的小說,其中描寫仁山和尚時用了一句:他的相貌只要用兩個字就說清楚了:黃,胖。 這句描寫真是讓人叫絕,精煉傳神,畫面感十足。但這句生動描寫並非是汪曾祺靈感所至筆走龍蛇,因為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描寫長媽媽就用了一句:她生得黃胖而矮。 汪曾祺所用的兩個字是借鑑了魯迅,又提煉而成的。汪曾祺以及當時年輕輩的其他作家,對魯迅作品都是百讀不厭的,不然也不會有如此巧妙的借鑑。

    而魯迅的文筆又是向誰學習呢?劉半農曾說魯迅是“託尼(托爾斯泰和尼采)思想,魏晉文章”,是說魯迅在寫作技巧上向魏晉散文汲取了不少營養。除此之外,《儒林外史》對魯迅影響極大,細讀就會發現,魯迅很多小說的筆法都與吳敬梓有相近之處。這是魯迅學古人的體現。

    古人學更古的人。歸有光《秦國公石記》中有非常有氣勢的一段:前十年,於閶門劉尚書宅得一奇石。形如大旆,迎風獵獵,彷彿漢大將軍兵至闐顏,大風起,縱兵左右翼,圍單于,驃騎封狼居胥,臨瀚海時也。 這就化用了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的“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單于自度戰不勝漢兵,遂獨身與北騎數百潰圍西北遁走。漢兵夜追不得。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北至顏山趙信城而還。”一段。在漫長的古代,《史記》和《漢書》歷來是文章家極為推崇的寫作學習物件。

    我們學習寫作文,不閱讀不行,不練筆更不行。在衡中極為嚴格的管制下,我見縫插針讀了一百多本課外書並做了札記。(積累本每天正反兩大面,文化知識、好詞好句、成語病句、文言字詞,全都要記。)而且每天三五百字隨筆,從不中斷。作文從40左右到了55分以上,靠的都是水磨功夫。

    對於高三的同學,由於大量閱讀不現實,所以有一個比較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每週背一篇高考滿分作文,達到能複述的地步。滿分作文未必有完美的語言,但一定有完美的結構,所以直接汲取滿分作文的營養也是條捷徑。這個方法相對來講是下策,但是用處不小,值得一試。

    另外,關於每天的隨筆,富蘭克林的方法可以一試:背過或讀過一篇文章後,晾幾天,等記憶模糊一些,提起筆來重新寫。看看自己寫的跟原文差在哪裡。富蘭克林有美國文學之父的美譽,單憑這一套來說,他在方法論領域的貢獻著實不低。

    接下來說一件重要的事情:記憶。記憶不能走捷徑。

    人的記憶全靠理解與重複,妄想依靠所謂超級記憶法來提升記憶力是絕不可能的。

    我最早在初中的時候接觸到了所謂“超級記憶法”,那時候電視上還沒有那麼多奇葩的大師們,但是網上已經有一些人在自發傳授西方所謂超級記憶法了。我試圖透過這些記憶法來提升成績,就花了不少功夫來學習。後來我把所謂超級記憶法的神秘面紗揭開了,它的原理是“定樁法”。但我同時也發現,超級記憶法毫無用處。

    定樁法很簡單,我給你20個意義互相無關聯的詞彙,如“勤奮”“水杯”“電腦”之類,你能否在一分鐘內背下來?很困難。但運用定樁法可以輕鬆做到,比如大家都會背《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正好是20字,現在你把“勤奮”與“床”聯絡在一起,提到勤奮你就想到床,提到床就想到勤奮,然後“水杯”跟“前”在一起,“電腦”跟“明”在一起.......然後當我要你背這20個詞的時候,你腦子裡背的其實是《靜夜思》——這就是定樁法,20個字就是20個樁。

    如果我讓你背一萬個詞呢?一萬句的文章呢?去哪裡找這麼多樁?也很簡單,找一條路。你每天都走的一條路,你記住路上的每一個事物,消防栓、招牌、電線杆、橋洞......然後每個事物就是一個樁。我曾經利用這個辦法背下了一萬句的文章。當時要是有記憶大師之類的節目,沒準我也會火一把哈哈。< ( ̄︶ ̄)>

    但是我很快驚醒:人生中哪一場考試會考我意義毫無關聯的單詞,會讓我通篇記憶一萬句的文章而不考文章的內涵?為人類作出貢獻的科技發明創造和文學藝術瑰寶,又有哪一項是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得來的?這種只講背誦不講理解的記憶法,是死記硬背,是刻意違背記憶的規律,是阻礙人全面發展的。我看透了這一點,就毅然拋棄了投機取巧的方法。

    後來,也就是兩三年之後,“記憶大師”們在西方騙不到錢就轉戰中國,在各種節目大行其道,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又透過線下“大腦培訓班”“思維訓練法”來騙取鉅額學費,很多人上了當,受了騙,這都不必多說。

    既然記憶沒有捷徑,那記憶靠什麼呢?只有理解和重複。理解,是說理解學習物件背後的內涵和邏輯,尤其是背誦文章的時候,有了透徹理解,記憶就非常容易。重複,更是一切記憶的提高法則,尤其是單詞、文言文字詞,只有重複才能熟練。

    有同學問我為什麼英語單詞背了一遍過幾天就忘了,是不是記憶力不行。我...呃...無言以對Õ_Õ。我自認腦筋不笨,但是英語單詞一遍背下來也真是聞所未聞,短單詞七八遍才能熟練,長單詞怎麼也得十幾遍。而且還要配合閱讀,不斷鞏固,才能把單詞量穩在高位。

    所以記憶這個東西,真的不要走捷徑。

    以上。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賽琳娜和賈斯汀比伯分手,你覺得問題在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