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5552097748李衛東
-
2 # 不花錢降溫
給朱元璋朱棣父子倆打殘了。
這對父子是奇葩。老子凡事做絕,打殘是不夠的,打到鬼都不敢上門。兒子更橫,蒙古不惹他,都抄傢伙上去揍。蒙古帝國給打成游擊隊,偷雞摸狗都有點吃力。
明朝基本對蒙古防範的很緊,結果後來給後金有了機會。
-
3 # 客家飛龍
元朝的崛起,源自於古代蒙古人的彎刀騎射、嗜血成性。
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對頑抗的城市,大肆屠城、以儆效尤。
鐵蹄之後往往是血流成河,令所到之處聞風喪膽、難有抵抗。
古蒙古人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善於利用敵方臣服的鐵匠工匠和官僚買辦為己所用,鎮壓和管理人民。
隨著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匹夫之勇已然不再重要,技術和智慧在戰爭中佔據著更大的作用。
被鎮壓的人民不斷積極反抗,古蒙古勢力不斷萎縮回原發源地。長此以往,安分下來的古蒙古人慢慢變成了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現代蒙古人,這是世界之幸、更是蒙古之幸。
-
4 # 提起昨天換明天
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首先蒙古人的崛起完全是個BUG,蒙古人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戰爭武器和最兇殘計程車兵,橫掃歐亞大陸。在同宋朝的戰爭受挫後開始西征,西征過程中屠城無數。此後迴轉馬頭滅掉南宋,至此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戰爭也就基本停止了。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元朝滅亡後,中原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快速進步,遊牧民族騎兵在火槍火炮出現後再也沒有了任何優勢。總的來說是生產力的勝利,也是科技的勝利。
蒙古人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屠殺了將近兩億人。
-
5 # 愛國者南宮
無法再現的奇蹟
13世紀初期蒙古帝國的崛起,可以說顛覆了歐亞大陸的政治與文化格局,同時也間接的影響到了歐洲文明的走向。
在這樣一個歷史大潮中,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東亞大陸一改祖先們草原本位的方針,致力於恢復當地的農業經濟,同時吸收漢人儒生進入政府,建立穩定的官僚系統,他一系列的漢化措施,為元王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開啟了大一統格局的2.0模式(1.0模式為秦始皇所創立)。
但是,近百年後,元王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可沒有祖輩那麼幸運。
這位元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雖然消滅了權臣伯顏的威脅,但是執政未久,就接連經歷了農民起義和地方精英掀起的叛亂,帝國元氣大傷,最終被定都應天府的明王朝派出的北伐軍驅逐出大都。
蒙古軍事貴族入主中原的天命,也就此戛然終止。
此後的六百多年時間裡,蒙古騎兵雖曾數次南下或東進,窺伺中原,但都是曇花一現,無法像忽必烈那樣建立起一個統合草原與農耕區的大帝國。
很多人不由得疑惑,為什麼蒙古人在元朝滅亡後,再沒能書寫忽必烈時代定鼎中原的奇蹟呢?
從歷史上看,忽必烈能夠完成建立元王朝的霸業,與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分析忽必烈崛起的過程,我們應當將其放到蒙古帝國擴張的大歷史脈絡中進行研究。
蒙古人的騎兵固然強悍,可是他們能夠在短時期內縱橫歐亞大陸的運氣成分也不可忽視。
02
忽必烈搭上了順風車
蒙古軍事集團初崛起時,整個歐亞大陸幾乎處在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當中,與蒙古內部的統一趨勢形成鮮明的對比。
當時,在大陸的西北地帶,斯拉夫人建立的留裡克王朝與立陶宛、波蘭爭戰不止,國力下降,同時其內部的貴族又趁機斂權,從而加速其衰落。
在波斯高原,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同樣處在內部貴族紛爭的狀態中,他的死對頭拜占庭帝國,也僅能在地中海以東維持住自己在小亞細亞西部的少數領土和都城君士坦丁堡。可即便如此,他們仍然遭遇了十字軍的洗劫,拜占庭經濟殘破不堪,尚需要時間恢復。
在南亞次大陸上,印度北部地區被數個突厥人建立的王國所控制,其中以德里為中心的穆斯林突厥王公勢力最強大,而在印度的南部,達羅毗荼人始終保持著對德干高原的控制,並輕鬆挫敗了數次異族軍團的南下。
說完了遠處,再看蒙古高原附近,在高原西南部的天山南北地區,由契丹帝國後裔建立的西遼政權王室,由於接納了乃蠻部落的王子,引狼入室,反被歸降自己的乃蠻人所毀滅,在西遼的西部,中亞強國花剌子模覬覦西遼土地已久,所以積極派兵干預,雙方掐架不斷。
在蒙古高原南部,立國三百多年的西夏王朝本就國土狹窄,資源匱乏,而且其宗室內部也陷入到了無休止的權力鬥爭中,太后干政,權臣弄權接連出現,西夏根本無暇顧及蒙古發生的事情。
在蒙古高原的東南,曾經凌駕於蒙古人之上、由女真軍事貴族建立的金國也趨於衰落。此時,他們正與偏安長江以南半壁江山的南宋圍繞陝西南部和淮河流域展開激戰,互有勝負,誰也吃不掉誰,漫長的戰爭消耗了金國有限的國力,也加深其內部的社會矛盾。
至於南宋方面,雖然僥倖防禦成功,但其權臣史彌遠叫停了戰爭,不惜殺死自己的政敵韓侂冑,砍下他的頭顱送給敵人來乞求金國能許可他們昂貴的和平。
最後,與東亞大陸隔海相望的日本群島,此時也處在將軍幕府的統治之下,天皇成為虛君,一些日本的地方諸侯對於幕府的斂權大為不滿,所以也企盼著一場外部干預,能夠給他們提供奪權的機會。
透過簡單的陳述,我們會發現,13世紀前期,除了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高原完成了區域性統一大業外,歐亞大陸的其他部分的政權都處在一種衰落的狀態中,固然,他們衰落程度不一,可是內部的權力鬥爭與地方叛亂,讓他們根本無暇關注蒙古高原可能出現的世界征服者。
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蒙古人透過他們閃電般的攻勢,接連攻滅了相對弱小的花剌子模與西遼,同時重創了欽察草原的遊牧部落和東歐的封建主軍團。
西征結束後,他們揮師東進,在與金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對手先進的軍事技術,例如火藥和複雜的攻城器械,都因此戰傳入到了蒙古軍中,為他們所用,這便更讓成吉思汗如虎添翼。
到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諸子統領的大軍繼續南下,在與南宋達成秘密協議後滅亡了金朝,華北地區由於失去統一權威的壓制,瞬間變成了無數軍閥混戰的局面。不過,此時的蒙古軍事集團仍然秉持著草原本位的戰略,根本無意於解決華北四分五裂的政局,在取得對方交納錢糧的承諾後,其迅速收縮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改而繼續向西征討東歐的斯拉夫人與波斯高原的其他民族。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蒙古人不是一開始就把定鼎中原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真正在中原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還得等到成吉思汗的孫輩才有起色,這也更說明了,當時的蒙古人運氣有多好,他們的成功有多麼的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忽必烈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及時坐上了這趟順風車。
03神話的侷限
可是,當元朝覆亡以後,整個歐亞大陸的政局又發生了巨大逆轉,這和蒙古人崛起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在斯拉夫人生活的地區,莫斯科公國的君主透過假意討好蒙古統治者來擴張自己的勢力,逐步擺脫其統治。
在波斯高原上,蒙古人建立的伊爾汗國被成吉思汗家族的遠親帖木兒軍團顛覆,可是,帖木兒本人執著于軍事征服,無意於和平建設,所以在他死後,分裂局面繼續持續著。帖木兒集團的敗落,讓一度被其壓制的中東的突厥人緩過勁來,他們重新集結起來,進攻拜占庭的政治中心君士坦丁堡,並於1453年將其攻破,這就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他們東征西討,向西直逼中歐重鎮維也納,向東與波斯高原的薩法維王朝激戰,以少量裝備火器的步兵大敗薩法維的騎兵主力,成為中東數一數二的強國。
在南亞,帖木兒的後裔重新集結了忠於自己的突厥軍團殘部,並利用當地的諸侯矛盾頻繁出擊,成功控制了印度北部地區,建立起了莫臥兒帝國,與南部印度教王公進行對峙。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蒙古高原的西部,同時出現了三個強大的政治勢力,他們分別是莫斯科公國、奧斯曼帝國與莫臥兒帝國。三大帝國都處在上升的階段,蒙古人向西擴張的道路就此被牢牢堵死,只能向東。
向東也不好使啊,和西部一樣,在東亞大陸,朱元璋統下的明朝軍隊消滅了陳友諒與張士誠等競爭者,利用南方的財賦支撐向北出擊,將元順帝趕回了草原腹地。原先幾乎控制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瞬間縮水成為了僅能保持蒙古草原一隅的地方勢力。
蒙古高原內部此時也迴歸到了分裂的狀態當中,元順帝死後,他的後人被當地其他軍事貴族襲殺,失去了蒙古人眾望所歸的成吉思汗後裔的統帥後,局面不斷失控。接下來誰能稱霸高原,就得讓拳頭來說話了。於是,經過激戰,在草原內部也大致分化為韃靼和瓦剌兩個軍事集團,明朝皇帝朱棣對於蒙古高原統一所可能造成的威脅有所覺察,所以積極出擊,努力維持瓦剌與韃靼相互制衡的局面,讓他們無力窺伺中原。
但是,朱棣死後,蒙古高原暫時出現了瓦剌一家獨大的局面,他們的首領也先在土木堡一戰俘獲了明朝皇帝,想借此進攻北京,重寫忽必烈的神話。不過,由於此時明朝統合了長江南北的社會力量,不像金朝那樣腹背受敵,所以得以集中全力迎戰,力主守衛京師的兵部尚書于謙從華北和華南調來了大量生力軍救援北京,與京城守軍聯合出擊,逼退了也先的大軍。
也先本就抱著試試的心態進攻北京,一看定鼎中原無望,只能釋放英宗皇帝,然後向西擴張,結果,攻打北京受挫讓也先在部族聯盟內部威望大跌,此時蒙古恰又碰上了嚴寒的打擊,物質資源匱乏,一部分貴族趁機發動政變,殺死也先,而這也進一步加劇了蒙古高原內部的分裂趨勢。
到17世紀初期,蒙古南部又出現過林丹汗這樣的也先式人物,不過,此時他夾在明朝邊防軍和皇太極的後金之間,擴張乏力,最終也被皇太極所擊敗。漠南蒙古部眾被皇太極以八旗制進行改編,其貴族首領又與滿洲精英的家庭聯姻,後金藉此強化了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合作,從此,靠近中原地帶的蒙古人與後金軍事集團捆綁在一起,再無獨立發展的機會。
17世紀晚期,天山南北又出現了準噶爾汗國,可是,此時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受到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威脅,外部又同時面臨沙皇俄國與清王朝的夾擊,所以也是曇花一現,最後由於內部貴族叛降乾隆,被清軍摸到大本營將其全殲。忽必烈定鼎中原的神話,更沒有機會重寫了。
因此,如果將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前後的歐亞大陸格局與元順帝北狩以後的世界局勢稍加對比,我們會發現,蒙古人的軍事實力固然強悍,但13世紀前期歐亞大陸板塊上,除蒙古外政治勢力的同時衰落,是忽必烈能夠延續祖輩的擴張大業,從而完成稱霸歐亞大陸的主要原因之一。
歷史就是這樣巧合,這也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
6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蒙古的興起,本來就是一個偶然事件。其所以興起,是得益於中原王朝的衰弱和分裂。其走向衰亡,是因為薄弱的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淺薄的文化和政治基礎、軍事上因為武器的逐漸落後等諸多因素造成的。
在中國北方草原,本來就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歷史舞臺。眾多的民族來來去去,與中原王朝的鬥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草原上從來不乏王者。匈奴、突厥、契丹、鮮卑,還包括半農半牧的女真。但是在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比如秦朝、漢朝、唐朝,哪怕是五胡亂華以前的三國和西晉時期,中原王朝已經很大程度的削弱,這些北方少數民族也沒有大的作為。唐朝還存在的時候,契丹就只能在草原上偏安。八王之亂以前,鮮卑敢挑戰中原王朝嗎?被趕走的匈奴和突厥,都在西亞和歐洲掀起了大浪。蒙古人的西征,效果不也差不多嗎?蒙古人和以上的那些民族相比,並無突出之處。甚至可能還多有不如。比如從人力方面,匈奴與漢朝的白登之戰,就能組織騎兵40萬。而鐵木真的有生之年,騎兵基本沒超過10萬。宋朝因為執行以文御武的政策,軍事力量徹底衰弱,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皇帝和文臣們總能把有能力有功勞的武將害死。有宋一朝,再也沒出現過像李靖、韓信、王翦、孫武這個級別的名將。國家戰略上一塌糊塗。整個國家還分裂成,南宋、金、西夏、大理、吐蕃幾股勢力。因此蒙古才有了極佳的發展的天時。
蒙古因為是遊牧,並不掌握什麼先進的手工技術(靠俘虜的漢族工匠提供),自身的生產力是很薄弱的。之所以能夠壯大,是因為擴張的勢頭一直很幸運的沒有遭到有力地遏制。透過劫掠和繳獲,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但是當佔領的領土已經很大,分裂成四個汗國之後,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進行統一的強有力的統治。四個漢國之間,也無法透過貿易來增進聯絡和繁榮(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發展當地的經濟)。那麼別人的土地、牛羊、人口、財物,就成了覬覦的物件。因此他們之間反而戰爭不斷,互相侵佔領土,掠奪人口和財物。也造成了他們之間徹底的分裂。文化基礎的薄弱,導致政治理念缺乏,政治結構鬆散(在文化上基本都被當地的民族同化,連宗教信仰都因此改變,信伊斯蘭教的有之、信基督教的有之,彼此的認同感越來越少)。因此無法增強和維持本民族內部的凝聚力。也就無法制止相互之間的戰爭和搶劫。幾大汗國也就因此徹底分裂。 元朝滅亡的時候,就沒看到其他汗國出過一兵一卒。
當中原形成了一個有力的王朝,北方少數民族就再難有所作為。元朝滅亡後,明成祖朱棣多次出征草原,此時蒙古在武器方面,已經沒有任何優勢。朱棣的火器營,可是把蒙古騎兵打的完全沒有脾氣。戚繼光也多次出征草原,火器加上車陣戰術,可以說打掉了蒙古最後的元氣。在西方,俄羅斯人學習了蒙古的戰略戰術,加上火槍的發展。蒙古騎兵再也沒有了以前的優勢。作為統治者,蒙古人享受了較長的時間,也早就腐化了,沒有了當年的戰鬥力。
蒙古的興起,本來就是歷史長河上的一朵浪花,偶然性很大,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先進性,所以說衰敗也很快。當別的勢力已經興起,他們自己又無法發展自己的科技、文化和生產力,自保都成問題,稱霸世界當然就更不可能了。
-
7 # 鄉途行者
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蹟”。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蹟”。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元順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觸漢文化較深的一個,大都陷落倉皇北歸的打擊,對於他來說是極大的,雖然依然還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國懷鄉”的憂愁,尤其是明朝軍隊對於他的繼續打擊又接連不斷,更使他惶惶不可終日。終於,1370年5月23日,他懷著悲憤和鬱悶,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去世。元順帝的兒子愛猷識裡達臘獲悉父親去世的訊息後,便在哈拉和林繼位,他將殘元政權又維持了八年,並厲兵秣馬盼望著有朝一日重登中國皇位。然而,他非但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願望,還面臨著深入到蒙古地區的明朝軍隊的攻擊。1372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向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一旦被明軍攻破,蒙古帝國將徹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譽為“萬里長城”的徐達一路上勢如破竹,愛猷識裡達臘幾乎到了絕望地邊緣。所幸,明朝的大軍由於戰線過長,後援不繼,受阻於土拉河畔。1378年,愛猷識裡達臘懷著滿腔遺憾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這位第三任殘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恢復祖上的榮光更顯得毫無可能了。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朝軍隊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脫古思的軍隊,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殘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於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自立。1399年,分佈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兒吉斯部首領貴力赤,否認了最後一任殘元皇帝額勒伯克的宗主權,於1399年將其打敗並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至此,苟延殘喘了29年的殘元政權滅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不復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
8 # 清風鑑史
13世紀初期蒙古帝國的崛起,可以說顛覆了歐亞大陸的政治與文化格局,同時也間接的影響到了歐洲文明的走向。
在這樣一個歷史大潮中,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東亞大陸一改祖先們草原本位的方針,致力於恢復當地的農業經濟,同時吸收漢人儒生進入政府,建立穩定的官僚系統,他一系列的漢化措施,為元王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開啟了大一統格局
但是,近百年後,元王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可沒有祖輩那麼幸運。
這位元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雖然消滅了權臣伯顏的威脅,但是執政未久,就接連經歷了農民起義和地方精英掀起的叛亂,帝國元氣大傷,最終被定都應天府的明王朝派出的北伐軍驅逐出大都。
蒙古軍事貴族入主中原的天命,也就此戛然終止。
此後的六百多年時間裡,蒙古騎兵雖曾數次南下或東進,窺伺中原,但都是曇花一現,無法像忽必烈那樣建立起一個統合草原與農耕區的大帝國。
很多人不由得疑惑,為什麼蒙古人在元朝滅亡後,再沒能書寫忽必烈時代定鼎中原的奇蹟呢?
從歷史上看,忽必烈能夠完成建立元王朝的霸業,與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分析忽必烈崛起的過程,我們應當將其放到蒙古帝國擴張的大歷史脈絡中進行研究。
忽必烈搭上了順風車
蒙古軍事集團初崛起時,整個歐亞大陸幾乎處在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當中,與蒙古內部的統一趨勢形成鮮明的對比。
當時,在大陸的西北地帶,斯拉夫人建立的留裡克王朝與立陶宛、波蘭爭戰不止,國力下降,同時其內部的貴族又趁機斂權,從而加速其衰落。
在波斯高原,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同樣處在內部貴族紛爭的狀態中,他的死對頭拜占庭帝國,也僅能在地中海以東維持住自己在小亞細亞西部的少數領土和都城君士坦丁堡。可即便如此,他們仍然遭遇了十字軍的洗劫,拜占庭經濟殘破不堪,尚需要時間恢復。
在南亞次大陸上,印度北部地區被數個突厥人建立的王國所控制,其中以德里為中心的穆斯林突厥王公勢力最強大,而在印度的南部,達羅毗荼人始終保持著對德干高原的控制,並輕鬆挫敗了數次異族軍團的南下。
說完了遠處,再看蒙古高原附近,在高原西南部的天山南北地區,由契丹帝國後裔建立的西遼政權王室,由於接納了乃蠻部落的王子,引狼入室,反被歸降自己的乃蠻人所毀滅,在西遼的西部,中亞強國花剌子模覬覦西遼土地已久,所以積極派兵干預,雙方掐架不斷。
在蒙古高原南部,立國三百多年的西夏王朝本就國土狹窄,資源匱乏,而且其宗室內部也陷入到了無休止的權力鬥爭中,太后干政,權臣弄權接連出現,西夏根本無暇顧及蒙古發生的事情。
在蒙古高原的東南,曾經凌駕於蒙古人之上、由女真軍事貴族建立的金國也趨於衰落。此時,他們正與偏安長江以南半壁江山的南宋圍繞陝西南部和淮河流域展開激戰,互有勝負,誰也吃不掉誰,漫長的戰爭消耗了金國有限的國力,也加深其內部的社會矛盾。
至於南宋方面,雖然僥倖防禦成功,但其權臣史彌遠叫停了戰爭,不惜殺死自己的政敵韓侂冑,砍下他的頭顱送給敵人來乞求金國能許可他們昂貴的和平。
最後,與東亞大陸隔海相望的日本群島,此時也處在將軍幕府的統治之下,天皇成為虛君,一些日本的地方諸侯對於幕府的斂權大為不滿,所以也企盼著一場外部干預,能夠給他們提供奪權的機會
13世紀中葉的蒙古帝國
透過簡單的陳述,我們會發現,13世紀前期,除了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高原完成了區域性統一大業外,歐亞大陸的其他部分的政權都處在一種衰落的狀態中,固然,他們衰落程度不一,可是內部的權力鬥爭與地方叛亂,讓他們根本無暇關注蒙古高原可能出現的世界征服者。
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蒙古人透過他們閃電般的攻勢,接連攻滅了相對弱小的花剌子模與西遼,同時重創了欽察草原的遊牧部落和東歐的封建主軍團。
西征結束後,他們揮師東進,在與金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對手先進的軍事技術,例如火藥和複雜的攻城器械,都因此戰傳入到了蒙古軍中,為他們所用,這便更讓成吉思汗如虎添翼。
到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諸子統領的大軍繼續南下,在與南宋達成秘密協議後滅亡了金朝,華北地區由於失去統一權威的壓制,瞬間變成了無數軍閥混戰的局面。不過,此時的蒙古軍事集團仍然秉持著草原本位的戰略,根本無意於解決華北四分五裂的政局,在取得對方交納錢糧的承諾後,其迅速收縮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改而繼續向西征討東歐的斯拉夫人與波斯高原的其他民族。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蒙古人不是一開始就把定鼎中原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真正在中原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還得等到成吉思汗的孫輩才有起色,這也更說明了,當時的蒙古人運氣有多好,他們的成功有多麼的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忽必烈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及時坐上了這趟順風車
神話的侷限
可是,當元朝覆亡以後,整個歐亞大陸的政局又發生了巨大逆轉,這和蒙古人崛起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在斯拉夫人生活的地區,莫斯科公國的君主透過假意討好蒙古統治者來擴張自己的勢力,逐步擺脫其統治。
在波斯高原上,蒙古人建立的伊爾汗國被成吉思汗家族的遠親帖木兒軍團顛覆,可是,帖木兒本人執著于軍事征服,無意於和平建設,所以在他死後,分裂局面繼續持續著。帖木兒集團的敗落,讓一度被其壓制的中東的突厥人緩過勁來,他們重新集結起來,進攻拜占庭的政治中心君士坦丁堡,並於1453年將其攻破,這就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他們東征西討,向西直逼中歐重鎮維也納,向東與波斯高原的薩法維王朝激戰,以少量裝備火器的步兵大敗薩法維的騎兵主力,成為中東數一數二的強國。
在南亞,帖木兒的後裔重新集結了忠於自己的突厥軍團殘部,並利用當地的諸侯矛盾頻繁出擊,成功控制了印度北部地區,建立起了莫臥兒帝國,與南部印度教王公進行對峙。
莫斯科大公國國徽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蒙古高原的西部,同時出現了三個強大的政治勢力,他們分別是莫斯科公國、奧斯曼帝國與莫臥兒帝國。三大帝國都處在上升的階段,蒙古人向西擴張的道路就此被牢牢堵死,只能向東。
向東也不好使啊,和西部一樣,在東亞大陸,朱元璋統下的明朝軍隊消滅了陳友諒與張士誠等競爭者,利用南方的財賦支撐向北出擊,將元順帝趕回了草原腹地。原先幾乎控制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瞬間縮水成為了僅能保持蒙古草原一隅的地方勢力。
蒙古高原內部此時也迴歸到了分裂的狀態當中,元順帝死後,他的後人被當地其他軍事貴族襲殺,失去了蒙古人眾望所歸的成吉思汗後裔的統帥後,局面不斷失控。接下來誰能稱霸高原,就得讓拳頭來說話了。於是,經過激戰,在草原內部也大致分化為韃靼和瓦剌兩個軍事集團,明朝皇帝朱棣對於蒙古高原統一所可能造成的威脅有所覺察,所以積極出擊,努力維持瓦剌與韃靼相互制衡的局面,讓他們無力窺伺中原。
但是,朱棣死後,蒙古高原暫時出現了瓦剌一家獨大的局面,他們的首領也先在土木堡一戰俘獲了明朝皇帝,想借此進攻北京,重寫忽必烈的神話。不過,由於此時明朝統合了長江南北的社會力量,不像金朝那樣腹背受敵,所以得以集中全力迎戰,力主守衛京師的兵部尚書于謙從華北和華南調來了大量生力軍救援北京,與京城守軍聯合出擊,逼退了也先的大軍。
也先本就抱著試試的心態進攻北京,一看定鼎中原無望,只能釋放英宗皇帝,然後向西擴張,結果,攻打北京受挫讓也先在部族聯盟內部威望大跌,此時蒙古恰又碰上了嚴寒的打擊,物質資源匱乏,一部分貴族趁機發動政變,殺死也先,而這也進一步加劇了蒙古高原內部的分裂趨勢。
到17世紀初期,蒙古南部又出現過林丹汗這樣的也先式人物,不過,此時他夾在明朝邊防軍和皇太極的後金之間,擴張乏力,最終也被皇太極所擊敗。漠南蒙古部眾被皇太極以八旗制進行改編,其貴族首領又與滿洲精英的家庭聯姻,後金藉此強化了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合作,從此,靠近中原地帶的蒙古人與後金軍事集團捆綁在一起,再無獨立發展的機會。
17世紀晚期,天山南北又出現了準噶爾汗國,可是,此時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受到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威脅,外部又同時面臨沙皇俄國與清王朝的夾擊,所以也是曇花一現,最後由於內部貴族叛降乾隆,被清軍摸到大本營將其全殲。忽必烈定鼎中原的神話,更沒有機會重寫了。
因此,如果將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前後的歐亞大陸格局與元順帝北狩以後的世界局勢稍加對比,我們會發現,蒙古人的軍事實力固然強悍,但13世紀前期歐亞大陸板塊上,除蒙古外政治勢力的同時衰落,是忽必烈能夠延續祖輩的擴張大業,從而完成稱霸歐亞大陸的主要原因之一。
歷史就是這樣巧合,這也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
9 # 金微大都護
所謂痛打落水狗是也!想當初被蒙古欺負的有多慘,現在這些慘遭蹂躪得國家就會有多大恨!當然主要還是沙俄的向東擴張
和中國的近代大一統,徹底阻斷了蒙古形成遊牧帝國的基礎,也就是草原和牧場,不再是沒有人管的地區,沙俄從北部南下,壓迫蒙古的生存空間,中國在傳統的東亞勢力範圍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大一統,把蒙古本部:漠北喀爾喀,漠西厄魯特,漠南察哈爾,全都納入中國疆域,唯獨布里亞特被劃分給沙俄,這時蒙古已經沒有自立的可能,面對歐亞大陸最大的兩個超級大國,根本不存在遊牧聯盟的可能,何況世界在元朝開始前就進入熱兵器時代,遊牧帝國的彎刀烈馬已經不能適應近代化的世界發展形勢!
只是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由於滿清政府太過獨裁腐敗,導致政治軍事敗壞,雖然經濟仍為世界一極,但已經無補於事,尤其是隨著辛亥革命的轟然開啟,清朝四分五裂,已然無法維持一統局面,恰被日俄所逮,導致東北淪喪,外蒙獨立,雖然蒙古獨立,但一直處於極度弱勢,前有蘇聯沙文主義橫行,後有天災人禍恣意,至今都無法成為正常發展國家,如果不是中國以仁義之道而行,尚不知還能稱其為國否?印度苟然然併吞中國哲域錫金,俄國颯颯間西進黑海並回克里米亞,倘非有華夏仁義,幾不知亡國破家幾何!
-
10 # 順德人簡單
很簡單,元人由於體格多為壯實之人,所以他們是冷兵器的王者!但進入熱(火藥)兵器時,戰爭主要依靠火藥或類似化學反應提供能量的武器時,再壯實的人也沒多大優勢了!
-
11 # 明明如月洗心河
蒙古的崛起,其實是冷兵器時代的最後瘋狂。其時,蒙古與南宋相爭70餘年之久,正是火藥初起之時,也就是熱兵器的嬰兒時代。隨後熱兵器在歐亞大陸迅速興起。由於蒙古自身文明的特點,當被掌握熱兵器的被統治者打趴下後就再也沒有爬起來的可能了。
-
12 # 劉玉龍191842526
蒙古是馬背上的民族,在冷兵器時代蒙古鐵踢幾乎踏遍世界,主要得益於騎兵快速突防能力強,運動戰神速,奇襲效果好等步兵不具有的特點。明滅元后,火器的發明和使用徹底把冷兵器送入歷史,在槍炮面前蒙古騎兵就是送死,從此蒙古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回覆列表
元朝滅亡後,蒙古人為何難再稱霸世界?我認為有三大原因。
一,元軍在與明軍的作戰中,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明軍消滅,分封到各地的蒙古王公和貴族官僚也多被屠殺。從而使蒙古的人口驟然下降,很難恢復到元朝強盛時期的水平。另外,蒙古貴族積累的大量財富在兵敗後也被明朝軍隊佔有。蒙古貴族退岀北京,退回蒙古高原,元氣大傷,苟延殘喘,從此一蹶不振,很難再形成強有力的政權。
二,元朝滅亡後,蒙古政權四分五裂,黃金家族的控制力明顯下降。各部蒙古貴族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殘殺,爭鬥不斷,內耗也削弱了蒙古的實力。
三,熱兵器時代來臨,火槍火炮的使用逐漸增多,傳統的還處在冷兵器時代的蒙古騎兵風光不再。依靠強大的騎兵,橫掃歐亞大陸的輝煌再也無法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