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時光老影像
-
2 # 星塵歷史
說到香妃,很多人都會想到《還珠格格》裡的含香,她有絕世之才貌,身上散發異香,但電視劇始終是電視劇,歷史上是否真的香妃這個人呢?
答案是有的,香妃的歷史原型是容妃,霍卓氏(又為和卓氏),是維吾爾族人,阿里和卓之女。
那麼“香妃”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光緒十八年,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中有首《香娘娘廟》。
寫道:
廟貌我域水繞廊,紛紛女體謁香娘。
抒誠泣捧全蟾鎮,密禱心中願木償。
在這首詩的附註中還寫道:“香娘娘,乾隆年間略什喝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母家。”
所以可以說蕭雄應該是香妃的始作俑者,“香娘娘”後來慢慢演變為傳說中的“香妃”。歷史上沒有記載香妃,是民間編造出一個“香妃”的故事,在野史、詩詞到舞臺,大肆渲染,達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
香妃的傳說兩個版本,一是“寵妃”的喜劇版,一是“烈女”的悲劇版。
喜劇版:隆二十二年,回部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爾汗的五叔額色尹、哥哥圖爾都配合清軍作戰,立了戰功,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因為香妃家族立了戰功,平叛之後,乾隆對其家族進行了封賞,賜居京師。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其家族就把香妃獻給了乾隆皇帝。人宮那年,香妃尚未婚配,進宮之前,她曾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必須在京城為她建築具有維吾爾族和伊斯蘭教特色的房屋;第二,必須把她的哥哥圖爾都也接到北京去;第三,她死後,要把遺體送回故鄉喀什安葬。
這些條件乾隆皇帝全答應了,入宮後她深得寵愛,香妃死後,乾隆果然把她的遺體送回了故鄉安葬。如今在新疆喀什的確有一座維吾爾族風格的墓地,當地人把它叫做香妃墓,並且在該墓地的庭堂裡還有一乘當年運送遺體的靈轎,此種說法主要流傳於新疆維吾爾族地區。
悲劇版:香妃原是新疆回部的王妃。她不用搽香抹脂,身體就能散發出一種天然的沁人心脾的清香,所以稱為香妃,香妃不僅體有異香,而且天生麗質。
乾隆皇帝聞得此事,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版亂時,命平叛將領將香妃搶進皇言,但香妃忠於故主,矢志守節,身帶利刃,不從皇帝,時刻都想殺死乾皇帝,為國為夫報仇,皇太后得知此訊,擔心皇帝被殺,故將香妃賜死。乾隆皇帝聞訊,悲慟萬分,遂以妃禮厚葬香妃於遵化東陵。這個說法是最流行的,也是影視劇中常用的。
-
3 # 史盲球盲過濾器
隨著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一遍接一遍地熱播,香妃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再次成為人們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那麼,歷史上香妃是真有其人還是僅為傳說?
《還珠格格》中是這樣演繹香妃的:在御花園裡輕身曼舞,身上的香味四處飄散,吸引一群蝴蝶圍著她翩翩飛舞,此番美麗景緻,震撼了皇宮。小燕子東施效顰,泡了一夜花瓣澡,沒有引來蝴蝶,卻引來了大群的蜜蜂,被螫了滿頭包。後來在小燕子、紫薇等人幫助下,香妃與情郎蒙丹逃出京城,從此浪跡天涯,杳無音信。
一、香妃確有其人
新疆當地的民間傳說卻是這樣的:香妃“玉容未近,芳香襲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因此被新疆回部酋長霍集佔納為王妃。回部叛亂,霍集佔被清軍攻滅,大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后賜死。香妃死後,屍體運回家鄉安葬,即今新疆喀什市浩罕村的香妃墓。
香妃墓即阿帕克霍加墓,是伊斯蘭教聖裔的陵墓,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實際只見大小58個墓室),都屬於喀什伊斯蘭教“依禪派”著名大師阿帕克霍加家族。其中有一個叫伊帕爾罕的女子,本名買木熱·艾孜姆,因自幼體有異香,故被稱為“伊帕爾罕”(香姑娘)。傳說被清軍送給乾隆帝,因不服京城水土而病故。死後由其嫂蘇德香將屍體護送回喀什,葬於阿帕霍加墓內,因此這座陵墓又稱為香妃墓。
早在清朝末年,“香妃”之名就被一些私人著述提及,光緒十八年(1892年)蕭雄《西疆雜述詩·香娘娘廟》有“紛紛女伴謁香娘”的詩句,附錄還註明:“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家”。
1914年,古物陳列所從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了一批文物在故宮西華門展覽,其中有一幅少女戎裝畫像,標註有:“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其華人號之曰香妃”。
香妃墓、現存文物、前人詩篇都證明香妃真實存在過,但這個“妃”指的是霍集佔的王妃,而不是乾隆皇帝的妃子。
二、香妃並非乾隆帝容妃
很多人說香妃的原型即乾隆帝容妃和卓氏,因為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只有容妃一個是維吾爾族女子。
歷史上,容妃和卓氏的父親阿里和卓是當地部族的首領。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進軍伊犁再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領主瑪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兩年以後,小和卓木殺死朝廷欽差阿敏道,自稱巴圖爾汗,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開始大規模武裝反清。
(乾隆帝容妃葬於河北遵化)
但圖爾都等部族不願依附大小和卓木,而是配合清軍,於乾隆二十四年消滅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因平叛有功,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乾隆帝下令額色尹、瑪木特、圖爾都等五戶部族首領進京,封官留在北京。圖爾都的妹妹也應召入宮,被封為和貴人,兩年後晉升為容嬪;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冊封為容妃;乾隆五十三年四月病死,時年55歲,同年九月葬於裕陵。
乾隆皇帝非常寵愛容妃,他允許容妃保留自己的民族習慣,允許她穿維吾爾族的服裝在宮中走動。甚至在南巡的時候,乾隆還記掛著容妃的飲食,前後賜予容妃九十多種珍貴美味。乾隆如此寵愛容妃,固然有政治聯姻籠絡回疆的需要,但最主要的還是容妃來自維吾爾族,她身上特有的異域氣息,深深吸引了乾隆。
(霍集佔香妃葬於新疆喀什)
歷史上的乾隆帝容妃和新疆人傳說中的香妃雖然都是維吾爾族,也都被部族作為邀功請賞的籌碼送給乾隆帝。但兩人存在明顯區別:香妃因體有香氣而得名,容妃卻在任何一本古籍中都沒有記載身體有香氣的說法。如果香妃原型是容妃,死後葬在河北遵化裕陵是容妃,那葬在新疆喀什香妃墓中的伊帕爾罕又是誰?兩具屍體、兩個埋葬地,怎麼可能是同一個人?
-
4 # 福子說歷史
與乾隆皇帝有關的風流傳說很多,比如人們現在經常調侃說的“大明湖畔夏雨荷”,出自瓊瑤的一部電視劇《還珠格格》,《還珠格格》續集中還出現了一位含香公主。這位含香公主與夏雨荷、小燕子、紫薇一樣,當然都實無其人。
不過,民間一直傳說乾隆有一位回部妃子,容貌絕美,世上無雙,不經沐浴薰香,身上就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氣。跟電視劇中那位跳舞引得蝴蝶翩翩的含香公主高度相似,這個含香公主是瓊瑤根據民間傳說創造出來的角色。
傳說乾隆聽說香妃之後動心,命令兆惠將軍務必把香妃帶回北京。兆惠不負乾隆所望,果然把香妃帶到宮中。乾隆一見大喜,給香妃優厚待遇,但是香妃對他冷冰冰的。乾隆就讓宮人去勸香妃,香妃從懷裡抽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揚言要刺殺乾隆復仇。後來香妃見行刺乾隆不成,就想自殺。但是宮人看守很嚴,她沒有尋死的機會。
這件事被乾隆的母親聽說了,乾隆母親為兒子的安全擔心。有一天乾隆去祭祀。他剛剛離開,他母親就把香妃叫了去。乾隆母親問香妃:你至今不屈服,你是怎樣打算?香妃說:我只希望一死。乾隆母親說:我賜死你可以嗎?香妃很高興,給乾隆母親磕頭說:“我千山萬水來到這裡,是想行刺皇上,為我夫主報仇,現在我知道報仇無望,只希望跟隨我的夫主而去。感謝太后成全,我不忘太后恩德。”一番話說得乾隆母親唏噓不已。乾隆母親就成全了香妃,讓她到一間屋裡自縊。乾隆聞聽母親把香妃喚了去,自知大事不好,趕快跑回來,香妃已經死了,神情安詳,面色如生。乾隆心痛不已,只好厚葬香妃。香妃的遺體運回喀什安葬,現在喀什就有座香妃墓。您也許會問:歷史真有一位這樣神奇的妃子嗎?
可以肯定地說,一個人不經薰香或搽脂粉,身上就自帶香氣,這樣的人不會有,任是再國色天香的美女,她的代謝產物也不會是香的。一個俘虜之女帶匕首進宮更是不可想象,如果匕首那麼容易帶進宮去,皇帝早不知被刺殺多少次了,天底下覬覦皇位的人多的是。
不過,乾隆確實有一位維族妃子,她在宮中的封號不是香妃,而是容妃。這位容妃並非被乾隆母親賜死,而是入宮多年後,在宮中病故。
容妃是世居葉爾羌的回部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與發動叛亂的大小和卓屬於同一祖先。但是,容妃家族與大小和卓有矛盾,他們站在了清廷一邊,幫助清廷平叛。叛亂平定以後,容妃的叔叔額色尹和哥哥圖爾都等人來到北京,接受皇帝賞賜。
容妃就在這時入宮,她進宮時已經二十六七歲,在清代,這個年齡已是標準大齡女,不知她因某種原因耽誤了結婚,還是入宮之前結過婚,這是個小小謎團。
容妃最初的封號是貴人。她的家族是和卓氏,清代文件稱她為“和貴人”。三年後,乾隆以皇太后的名義封她為容嬪,她三十五歲時,乾隆以皇太后的名義封她為容妃。
容妃在宮中比較受寵,乾隆賞賜的珍稀物品和食物都有她的份兒,乾隆南巡也帶著她和她的哥哥。由於乾隆後來不再立皇后,容妃晚年在宮中的地位已經很高。這從乾隆設宴時她的座次可以看出來。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在圓明園設宴時,容妃坐西邊主桌頭位,十二月,乾隆在乾清宮設宴時,她坐在東邊桌第二位。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病故,終年五十五歲,葬於清東陵。
1979年,清東陵文物工作者對容妃墓進行清理,發現了她的遺骨和髮辮。經過對其遺骨的測定,發現符合西部回屬民族特徵。脫落的牙齒和花白的髮辮也與記載中她的去世年齡相近。
書目文獻出版社出過一本書《香妃》,書中收錄有各種關於香妃的傳說,以及清史檔案中關於容妃的記載。篇幅有限,不一一敘述了。
封面上是傳說的香妃像,還有一副香妃戎裝像,看其面貌並不符合維族特徵,應該是弄混了的,不過,這個畫像中的女子非常美,嫻靜端莊,是越看越美的那種。這個圖片不知怎麼回事,在網上和手機上看總有些變形。
另外,女性讀者可以看看這個畫像中女子佩戴的首飾,翡翠與蜜蠟的手鐲,翡翠與蜜蠟的耳墜,可惜這個圖片太小,如果是大圖,會看出那對翡翠耳墜第二個環上,相同位置,各有一個小小的紅點。兩隻翡翠耳墜,同一位置各有一個小小紅點,不知多少翡翠才遇到,果然是皇家御用之物。
這是傳說中的香妃戎裝像,也不像維族女子,估計也是傳訛了的。
-
5 # 歷史盛典
清末以來中國的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中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香妃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廣為流傳。
在民間傳說中,香妃是個傳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於新疆喀什的一個維吾爾族家庭,後來被小和卓木納為妃子,因為身上有一種奇香,所以被人們稱為香妃。後來,在1759年的一次戰役中,大小和卓木被清軍打敗。在後宮的香妃也被俘虜,被帶回京城。為了討好乾隆皇帝,身有異香的香妃被獻入宮中。乾隆見香妃“玉容未近,芳氣襲來,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臨近御臺,更是柳眉微蹙,杏臉含暈,益發動人憐愛。”但是宮中的太監叫她向乾隆皇帝行禮,她卻絲毫不睬,只是淚眼瑩瑩。”乾隆讓人在西宮給香妃修築寶月樓居住。並對她恩寵有加。但是,香妃卻因為思念故鄉,整天抱著新疆帶去的沙棗花,暗自垂淚。
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麼樣子呢?據著名歷史學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證。其實香妃就是歷史上的容妃。
這個結論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因為,孟森教授的考證只是透過清宮檔案和時人筆記的材料來推斷的,並沒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實證。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裕妃園寢內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後來,考古學家根據這個線索對這座墳墓作了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最終確任此墓就是乾隆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的墓。後來,又將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證一對照,發現孟森教授所說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
這個容妃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據《清史稿·后妃傳》的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臺吉和札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
容妃(1734~1788年),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歲。1758年,大將軍兆惠率領清軍進攻大小和卓的叛軍時,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圍困,形勢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額色尹,和哥哥圖爾都,率領騎兵出擊喀什噶爾,迫使叛軍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機反攻,獲得大勝。
後來朝廷褒獎圖爾都一家人,讓他們一家人都遷到北京居住。容妃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哥哥等人進京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見平叛立功的圖爾都、額色尹等人時,容妃也隨著哥哥進宮,在乾隆召見的過程中,還是一名姑娘的容妃才思敏捷,談吐非凡,很討乾隆歡心。此後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宮中封為“和貴人”。時年26歲。和卓氏入宮後,很得乾隆的寵愛,很快就被冊封為容妃。
容妃進宮以後,一直堅持遵守伊斯蘭教的習俗,她在宮中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在封妃前夕,乾隆還特意命人為她製作了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鵝絨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及項圈、耳附等飾物穿著民族服裝。為照顧容妃的飲食,乾隆皇帝為她配備了一名叫努伊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為香妃做維吾爾族的飯菜。
容妃深得皇帝寵愛,她曾隨乾隆南巡江漸,東巡到泰山曲阜,還到過盛京(今瀋陽)去拜謁清朝祖陵。乾隆賞賜眾妃嬪的時候,也特意照顧容妃,賜給她的“御膳”,都是一些新疆出產的哈密瓜、葡萄,以及伊斯蘭教徒們經常食用得羊肉,雞、鴨和素菜等菜餚。乾隆三十年(1765年)容妃隨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伊斯蘭教的習俗,賞賜她羊肚、燉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再次隨著乾隆等人東巡祭孔,乾隆也是賞賜給容妃回回餑餑等回教食品。
容妃在乾隆宮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後,她的排位已經在各妃中已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容妃病逝,終年55歲。
-
6 # 匯雁1
香妃確有其人。她是維吾爾族人,擁有姣美的面容,婀娜的身姿。歷史上記載她是大清乾隆皇帝的愛妃。
2018年,我去過她的家鄉一南疆的喀什。也參觀過當地的著名景點一香妃墓。香妃家族顯赫,她的哥哥因平叛有功,受到皇上嘉獎。香妃墓緊鄰家族的墓地。
左一圖是正門,左二圖左方紅色車子,是從京城運回香妃屍體的專用車輛。
三圖後面紅色棺木是香妃的。因輩份小,排在最後。
-
7 # 國粹繁榮絢麗日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對那位天真麗質,玉體生香,食花駐顏,美豔絕倫的天山北路回部首領木卓倫的二女兒霍阿伊(香香公主)的描述,既對“香妃”人物傳說的借喻。
那麼在清代歷史上真有香妃這個人嗎?答案是肯定的!
【香妃】公元?~1788年。維吾爾族。父和扎(一說為帕爾薩,三等臺吉),喀什葛爾(今新疆喀什布)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入宮,初封貴人(女官名。東漢光武帝置,位次皇后,金印紫綬。歷代沿用其名,而位尊卑不一。),升為嬪(嬪,宮廷內的女官名),又晉封為妃(帝王妾侍。妃,地位次於後)。
據近代孟森所著《香妃考實》,考定“香妃”為即《清史稿.后妃傳》中的容妃是也。
在昔日清宮畫家郎世寧的畫像作品中,這位傳說中神秘未解,身體異香,美姿美色且戎裝肅穆的香妃形象仍光彩奪目,秀色留存。
-
8 # 閃閃爍爍
NO.1第一種說法:
香妃本來是小和卓霍集佔的女兒
在清朝軍隊擊敗小和卓後,香妃被清朝將軍帶走獻給乾隆。因為香妃來自異域,談吐、著裝和氣質都散發著不一樣的味道,這讓乾隆對她非常痴迷。為了討她歡心,乾隆封她為妃子,並且專門為她修建了別院,賞賜的金銀珠寶更是不計其數。然而,對於乾隆的親近,她卻誓死不從,這讓乾隆非常無奈。
因為深受乾隆喜愛,乾隆也拿她沒辦法。皇太后得知此事,覺得有辱皇家顏面。同時她聽說香妃經常隨身攜帶匕首,皇太后怕她會傷害乾隆,便趁乾隆不在宮內之時,下令將香妃刺死!
香妃死後,乾隆悲痛欲絕,將她厚葬在陶然亭,而香妃僅存的一張完整畫像也被人偷走。關於香妃的這種說法,其實並沒有確鑿的根據,我認為這更像是小說裡的情節。
NO.2第二種說法:
香妃就是容妃從著裝我們可以看出,香妃是一名維吾爾族女子,而乾隆的所有妃子中,恰好有一位來自維吾爾族,她就是容妃!
容妃本是圖爾都的妹妹,因為圖爾都在平定叛亂的時候立下大功,在受封賞的時候帶著容妃一起進宮。雖然容妃當時已經27歲,但是其迷人的美貌和維吾爾族女子散發出的異樣風情讓乾隆愛不釋手,從此深受乾隆喜愛。
儘管當時乾隆年事已高,但是容妃的出現讓乾隆似乎找回了青春。從此,容妃在宮內便享受特殊的待遇,不僅平時食用的雞鴨魚肉由人專門按照特殊的口味和方式烹製,她本人更是經常伴隨在乾隆左右,陪其一起東巡和南巡。最後在祭祀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典禮上,容妃甚至和乾隆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這等殊榮,可不是一般的妃子能夠享受的。
而關於“香妃”這個稱謂,是因為她親手移植的一棵棗樹常年散發著香味而得來的。容妃驚世的美貌,也有幾幅畫像儲存了下來。但是奇怪的是,容妃死後被葬在了河北清東陵裕妃園寢,那麼問題來了,那麼新疆的香妃墓該怎麼解釋呢?
NO.3第三種說法:
香妃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一位妃子,自出現在清代野史及小說中以來,產生了寵妃和烈女兩種形象。影視戲劇也杜撰大量關於她的香豔故事,歷史上香妃的真實身世到底如何?清史專家於善浦引用大量宮中歷史檔案及眾多研究成果,《乾隆皇帝的香妃》力求一探香妃的廬山真面目。
NO.4第四種說法:
-
9 # 青史君須記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對那位天真麗質,玉體生香,食花駐顏,美豔絕倫的天山北路回部首領木卓倫的二女兒霍阿伊(香香公主)的描述,既對“香妃”人物傳說的借喻。
那麼在清代歷史上真有香妃這個人嗎?答案是肯定的!
【香妃】公元?~1788年。維吾爾族。父和扎(一說為帕爾薩,三等臺吉),喀什葛爾(今新疆喀什布)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入宮,初封貴人(女官名。東漢光武帝置,位次皇后,金印紫綬。歷代沿用其名,而位尊卑不一。),升為嬪(嬪,宮廷內的女官名),又晉封為妃(帝王妾侍。妃,地位次於後)。
據近代孟森所著《香妃考實》,考定“香妃”為即《清史稿.后妃傳》中的容妃是也。
在昔日清宮畫家郎世寧的畫像作品中,這位傳說中神秘未解,身體異香,美姿美色且戎裝肅穆的香妃形象仍光彩奪目,秀色留存。
-
10 # 歷史訪客
香妃——便是乾隆帝的容妃。容妃為和卓氏,世居葉爾羌。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疆之後,容妃親族被召進京,封官晉爵,定居回子營。容妃被送入皇宮,冊封為貴人。
乾隆皇帝寵愛容妃,為她請了回民廚子,為她在中南海建造寶月摟,也即如今的新華門,新華門名字是袁世凱任總統時更改的。當時,他把中南海作為總統府,將寶月樓改建成總統府的大門,更名為新華門。
乾隆還題寫了"仰視俯察"的匾額。登樓便可見長安街對面的回子營。容妃一生備受乾隆恩寵,五十五歲逝於圓明園,葬入裕陵妃園寢。傳說容妃天生異香。
金庸大師的小說中,曾寫到過香香公主,《書劍恩仇錄》的結尾,陳家洛洛葬香香公主於北京城外,留下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瓊瑤阿姨的《還珠格格》中,倒是有一身懷異香的異域公主,能夠招引蝴蝶翩翩起舞,與此處的銘文倒有幾分相似。
北京陶然亭公園,原本有一香冢,毀於文革十年。香冢碑前有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煙痕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的結尾,便寫香香公主埋葬於此,但遺體不見,只剩一腔碧血,一塊溫玉。陳家洛便為香香公主題寫了以上這段銘文。
自然這是小說家言,真正的香冢葬的也不是香香公主——歷史上的香妃葬於清東陵,乾隆皇帝的陵墓側畔的妃園寢,至今仍存,遊客可以一覽,據說1928年被軍閥孫殿英盜掘,實與《書劍恩仇錄》所述大相徑庭。
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展出一幅年輕女子戎妝像,並配說明文字: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華人號之曰香妃。或有稱其美於中土者,清高宗聞之。兩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師。帝命於西內建寶月樓(即今之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毳幕韋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頂,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築,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之念也。詎妃雖被殊眷,終不釋然,嚐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汶汶徒死,必得一當以報故主。"聞者大驚。但帝雖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皇太后微有所聞,屢戒帝弗往,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這裡有個問題是,香妃死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而皇太后死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比太后晚死11年,邏輯上講,是不可能被太后賜死的。
-
11 # 淘行孫
金庸小說裡存在的一個人物,碰上風流的乾隆註定讓人遐想。歷史沒有查到有所謂的香妃,美人配瀟灑的皇帝只會是文人墨客的談資,百姓飯後閒聊的話題。
-
12 # 大黃扯點歷史
以下內容為野史傳說:
新疆回部某王妃,不僅有傾國傾城之貌,而且身體會自然發出異香,因此人稱“香妃”乾隆聽說了這個女子之後,從此留意。西征回部之前,將軍兆惠向皇帝辭行時,乾隆談起香妃,命兆惠一定要得到這個奇異的女子。後來兆恵果然不負皇帝重望,得到了香妃。送香妃上京城之前,兆惠先秘密奏聞。乾隆得訊後大喜,命沿途地方官吏細心保護照料,務必不得因長途跋涉而損壞了香妃的容貌,同時也要防止她自殺。
香妃到京之後,乾隆將她安置在西苑。香妃在宮中,神色泰然,一點也不像遭受過亡國之痛。但只要乾隆來到面前,她立即沉默寡言,冷若霜雪,凜然不可侵犯。乾隆無可奈何,只好命宮中嬪妃中能言善辯的人來勸說,香妃從袖中抽出一把匕首,冷冷地說:“國破家亡,我早就不想活了。之所以一直等到今天,只不過不想就這樣白白地死掉,而是打算做一件事報答我的族人。皇上如果強迫,那我的死期也就到了。”
勸說的人大吃一驚,和同伴商量,準備設法把香妃的匕首奪下。香妃冷笑著說:“你們不要白操心了,我內衣裡面還藏了幾十把這樣的刀子,你們能全部奪走嗎?況且,只要你們膽敢強迫我,我就自剌身亡,你們又能奈我何?”宮妃們無計可施,便照實向乾隆報告。乾隆無可奈何,只好常常到香妃宮中去,每次只坐一會兒就走了。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香妃復仇的意志也會逐漸減弱以至消失。在嚴密地監視之下,香妃無隙可乘,沒辦法復仇,終於無可奈何地打消了這些念頭。
香妃到中原時間久了,每逢歲時節令,總要懷念故鄉親人,而潸然淚下。乾隆聽說後,便在西苑牆外修建了一片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房屋、市場、禮拜堂,同回疆一模一樣。希望香妃登上樓,故鄉的風物盡在眼底,思鄉之苦也會隨之減輕。
這時,乾隆的母親孝聖皇太后年事巳高,她聽說此事後,多次吿誡乾隆不要再去西苑看望香妃,對他說:“這個女人既然不肯屈從,不如成全她的死志,要不,乾脆送她回老家算了。”乾隆明白香妃最終不會屈服,但始終捨不得她。就這樣又過了幾年。
一年,正逢天壇大祭,乾隆到齋宮齋戒。太后等乾隆走後,急忙命人把香妃叫到慈寧宮。香妃到達後,太后命人把宮門鎖上,並命令手下,即使皇帝親自來了也不準開門。然後她把香妃叫來,問道:“你既然不願順從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香妃回答:“只想一死。”太后說:“那麼今天我就賜你一死,如何?”
香妃大喜,立即向太后叩頭謝恩:“太后天恩,竟然肯成全臣妾。妾萬里跋涉背井離鄉,之所以忍辱至今,只是不願白白死掉,而是設法報仇雪恨。如今既然不能如願,那麼我的身軀完全成了累贅,還不如就此死去,到黃泉追隨我的族人們。太后天恩,願意成全臣妾,臣妾就是到了黃泉,也將永遠感激太后。”說完,淚珠滾滾而下,太后也為之傷心。隨後,一人奉命把香妃帶到側室中縊死。這時,乾隆在齋宮中已經得到訊息,倉皇趕到慈寧宮,但宮門已經上鎖,無法入內,只能在宮門外痛哭。一會兒,宮門打開了,幾名太監把乾隆引進宮中,但香妃已經氣絕身亡了。只見她膚色如生,臉上還含著笑容。乾隆傷心之餘,以厚禮將她裝殮,並以妃子的禮儀安葬。
北京陶然亭東北處,有一墳冢,有人說就是香妃的墳墓。孤墳三尺,雜花繞之,旁立一小碑,碑上文字:“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雖然明知道這個傳說基本不靠譜,但還是願意相信香妃曾埋在此處,死後化為了蝴蝶。
-
13 # 仰天傾扇
據史料記載是有香妃的,是乾隆帝的容妃。容妃為和卓式,世居葉爾羌。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疆之後,容妃親族被召進京,封官加爵,定居回子營。容妃被送入皇宮,冊封為貴人。
乾隆非常寵愛這個妃子。為她請了回民廚子,為她在中南海建造了寶月樓。
-
14 # 草樹巷陌ForzaInter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你去過中亞和中東就知道了,盛產香料。作為西域人的香妃,自然受到影響,使用香料!然後經過人們的誇大,就成了傳說!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說到香妃,大家就會想到一名維吾爾族女子,不僅容貌世間少有的,而且身體還能散發出獨特的香氣。香妃確有其人,歷史文獻記載香妃就是乾隆的容妃。香妃的哥哥圖爾都率部平反有功,香妃也隨圖爾都進京,並被乾隆封為和貴人。後來,晉升為容妃。
正史記載雍正十二年,容妃出生在新疆一個軍事家庭,家境還算顯赫。在一個軍事家庭長大,容妃卻有一種溫文爾雅的氣質。後來小和卓在清軍平定新疆叛亂之後兩年再次起軍反抗清朝。清政府起兵平叛,在清政府平定叛亂之後,堅持立場,順應清朝並且平叛有功容妃家族被召進北京,接受封官和賞賜,容妃也因此來到了京城,成為乾隆皇帝的40多位妃子中唯一的來自維吾爾族的妃子,自此開始她頗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香妃”之名最早的文字記載據迄今為止的考證得知,最早出現香妃之名的當屬光緒十八年(1892)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香娘娘廟”,其中有“紛紛女伴謁香娘”一語。他在附錄中進一步寫到:“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家。”
傳說中,香妃能夠“不假薰沐”就“體有異香”,根據人的生理特徵,每一個人透過汗腺、皮脂腺,都會分泌出一些氣味來,人的五臟六腑內的氣味透過人的一些器官也會排出來,幾乎一人一味,有的氣味濃,有的清淡些。
野史記載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佔的王妃,有一次霍集佔反清,發生叛亂。乾隆派將軍兆惠平叛,兆惠平定叛亂並將霍集佔誅殺,俘虜了霍集佔的妃子香妃,並將她獻給了乾隆。乾隆見了香妃之後,非常喜歡,便將她留在宮中。但是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香妃被皇太后賜死。
香消玉殞與《還珠格格》中紅顏早逝的香妃不同,容妃是自然病逝,享年55歲。傳說容妃去世後,年老體弱的乾隆非常悲痛,甚至不能進食。按照香妃生前心願,乾隆命令人們將香妃運回家鄉安葬,這就是新疆喀什現在有一座香妃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