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西真
-
2 # 一曲一劇
古人說“紙包不住火”,這句話對處事啟示極大。所謂“紙包不住火”,指的是:任何事情不要隱瞞,提前曝光,才能有效遏制。
1、就像澳洲前兩天的大火,數億動物慘死,包括可愛的動物考拉;若是能及早遏制,損失並不會這麼大。
2、就像武漢的疫情,若是能及早上報,及早處理,也不至於使國民經濟遭受如此重創。
說了這兩個比較嚴重的例子,啟示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問題不上報,結果越到後邊越沒時間去處理,風險就會更大,早點說出來,我們心裡反而不會有負擔,要不一直提心吊膽,工作也不能盡心盡力,所以凡事出問題決不能藏著掖著。
-
3 # 亦有所思
不用紙來包火不就可以了麼?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暗示我們“火”從來都不是用“紙”包的!
喜歡讀歷史的盆友都知道,史書上所記載的事實未必是事實,所謂的真相更像是邏輯推演出來的可能。
比如禪讓制,被孔孟大加讚賞,可是在《竹書紀年》中卻是另一回事,在《史記》中我也看不到民主推選的影子。
《史記》記載:堯帝年老之後,想找一個繼承人,於是召集“群臣”來商議誰可以讓部落走得更遠更強壯。可是眾人提出的人選——丹朱,卻被堯一票否決了。這個叫丹朱的人是堯帝的兒子。
大臣給出的推薦理由是丹朱這個人通達事理,而堯否決的理由是“丹朱這個人愚蠢,頑劣,兇惡。”
他們說的是一個人麼?
所謂禪讓,不就是讓賢麼?怎麼讓?如果這個讓賢是私心“火”的話,怎麼才能讓這團火被包住?
當然不能用紙!要換一個東西來包!
同樣一個丹朱,堯帝和大臣的看法完全不同,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司馬遷在暗示我們,堯帝和大臣肯定有一個在撒謊!
如果堯帝的判斷是對的,那麼就是大臣在撒謊,顯然撒謊的理由要麼是丹朱收買了大臣,要麼是丹朱和大臣有扯不清的關係,不論如何都交待了一個事實,丹朱在堯帝活著的時候就想當繼承人,就對權力有渴望,他想快一點上位。
如果大臣的判斷是對的,那麼就是堯帝在撒謊,他真正的原因是不喜歡丹朱,不喜歡的原因可能是丹朱結交大臣,和大臣牽扯不清,想架空堯帝的權力,丹朱想快點上位。總之哪怕丹朱通達事理,受人愛戴,但就是不喜歡。因為他威脅到了自己的權力,所以一定要為這個不喜歡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籲!頑兇,不用!”
請各位看官注意,這裡面有一個語氣助詞“籲”,這是語氣嘆詞,形容吃驚或者憤怒,或者瞧不起看不上。那不是別人,那是司馬遷,怎麼可能隨隨便便用一個詞?
大臣們接著又推薦了有群眾基礎的共工,堯卻說共工虛偽,心術不正。又推薦了鯀,堯又說鯀違背天命,弄得大臣們很不高興。是你要我們推薦人選,結果推薦了這麼多人,你還不滿意。你要麼直接說自己得意之人,要麼就聽我們的,你這個堯帝也太虛偽了啊!
這個情節在許多歷史書中見到過,在無數宮廷小說中看到過,在無數影視劇中都看到過。
說穿了,領導就想找一個聽話,孝順,可以在退位後滿足自己虛榮心的人做接班人。比如乾隆?
在史記這個記載中,誰看到了公平?誰看到了民主?誰看到了規則?誰看到了以整個民族利益為出發,讓賢於人?
堯最後選了舜,一個沒有背景的人,一個沒有和任何一方有利益糾葛的人,一個聽話的人,一個順眾的人。
結果,他看走眼了!
《竹書紀年》中說“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所以,至少在禪讓這件事上,竹書紀年和史記並不衝突,只不過史記寫得太含蓄。
火?
從來都不是用紙包的!
-
4 # 覺醒207580216
“紙裡包不住火”、“雪裡埋不住死人”等都是古人告誡,不能犯罪。尤其是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千萬要守住底線,絕不能以身試法;否則往哪裡逃。
-
5 # 蟹小魚
古人訓教的“紙包不住火,”我們是怎樣引以為戒的?
它的出處是從維熙《第十個彈孔》:他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瞞得過初一也瞞不過十五。”
意思是火可以把紙燃燒,所以不可能把它包住,比喻事實是掩蓋不了的。
比如說:誠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俗話說紙包不住火,當你說了一個謊,為了圓謊,往往就會說第二個謊或者更多,很難得到別人信任。
所以在做一些錯的事情終究會被揭露,拆穿,是不可能永久持續下去的。
做什麼事都得光明正大,不能掩蓋事實。
-
6 # 九思堂筆記
這句話,總的來講就是告誡我們,要說實話,講誠信,腳踏實地,誠實做人。
1、不講空話,不說假話,不說大話,不說騙人的話;
2、不幹損人利己的事;
3、不幹偷雞摸狗的事;
4、不幹傷風敗俗的事;
5、不幹電信詐騙的事;
6、不幹非法集資的事;
7、不幹欺師滅祖的事;
8、不幹瞎編造謠的事;
………
不能幹一切違背良心、違法亂紀的事,否則終將被戳穿,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
7 # 金星753
這句古語非常有道理,本來紙就是包不住火的,雖然道理淺顯,但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蘊。這個淺顯的道理對後世影響很大。他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實事求是,該怎樣就怎樣,不要因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坑蒙拐騙,所有的謊言騙局,最終都會真像大白。
-
8 # V人生非常短
喜歡讀歷史的盆友都知道,史書上所記載的事實未必是事實,所謂的真相更像是邏輯推演出來的可能。
比如禪讓制,被孔孟大加讚賞,可是在《竹書紀年》中卻是另一回事,在《史記》中我也看不到民主推選的影子。
《史記》記載:堯帝年老之後,想找一個繼承人,於是召集“群臣”來商議誰可以讓部落走得更遠更強壯。可是眾人提出的人選——丹朱,卻被堯一票否決了。這個叫丹朱的人是堯帝的兒子。
大臣給出的推薦理由是丹朱這個人通達事理,而堯否決的理由是“丹朱這個人愚蠢,頑劣,兇惡。”
他們說的是一個人麼?
所謂禪讓,不就是讓賢麼?怎麼讓?如果這個讓賢是私心“火”的話,怎麼才能讓這團火被包住?
當然不能用紙!要換一個東西來包!
同樣一個丹朱,堯帝和大臣的看法完全不同,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司馬遷在暗示我們,堯帝和大臣肯定有一個在撒謊!
如果堯帝的判斷是對的,那麼就是大臣在撒謊,顯然撒謊的理由要麼是丹朱收買了大臣,要麼是丹朱和大臣有扯不清的關係,不論如何都交待了一個事實,丹朱在堯帝活著的時候就想當繼承人,就對權力有渴望,他想快一點上位。
如果大臣的判斷是對的,那麼就是堯帝在撒謊,他真正的原因是不喜歡丹朱,不喜歡的原因可能是丹朱結交大臣,和大臣牽扯不清,想架空堯帝的權力,丹朱想快點上位。總之哪怕丹朱通達事理,受人愛戴,但就是不喜歡。因為他威脅到了自己的權力,所以一定要為這個不喜歡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籲!頑兇,不用!”
請各位看官注意,這裡面有一個語氣助詞“籲”,這是語氣嘆詞,形容吃驚或者憤怒,或者瞧不起看不上。那不是別人,那是司馬遷,怎麼可能隨隨便便用一個詞?
大臣們接著又推薦了有群眾基礎的共工,堯卻說共工虛偽,心術不正。又推薦了鯀,堯又說鯀違背天命,弄得大臣們很不高興。是你要我們推薦人選,結果推薦了這麼多人,你還不滿意。你要麼直接說自己得意之人,要麼就聽我們的,你這個堯帝也太虛偽了啊!
這個情節在許多歷史書中見到過,在無數宮廷小說中看到過,在無數影視劇中都看到過。
說穿了,領導就想找一個聽話,孝順,可以在退位後滿足自己虛榮心的人做接班人。比如乾隆?
在史記這個記載中,誰看到了公平?誰看到了民主?誰看到了規則?誰看到了以整個民族利益為出發,讓賢於人?
堯最後選了舜,一個沒有背景的人,一個沒有和任何一方有利益糾葛的人,一個聽話的人,一個順眾的人。
結果,他看走眼了!
《竹書紀年》中說“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所以,至少在禪讓這件事上,竹書紀年和史記並不衝突,只不過史記寫得太含蓄。
火?
從來都不是用紙包的!
-
9 # 使用者歲月靜好樂逍遙
做到紙裡不包火:遇人誠信,一五一實。不虛偽,不偽裝。不撒謊,不隱瞞。實事求是,不投機取巧。表裡如一,不吹脹掐塔。不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不弄作假,不矇混過關。
紙裡包不住火:做了虧心事,半夜鼔門你心警。欺騙他人,弄虛作假,隱瞞事實,壞事幹盡,瞎事做絕,貪汙受鬱……總有一天會暴漏的,人常說: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雪地裡埋不住死人,沒有不透風的牆,總有一天會現原形畢露的,不要從任何佼幸心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
10 # 怒江傾言
這句話告誡我們最好不要去做那些違心的事,你即或是掩蓋包裝的如何嚴實,那都如同用紙包火一樣,早遲都會露餡,比方說那一批批倒下的貪官,那一個不是把自己偽裝了好多年,結果你包住了嗎?正當的事你用得著去包嗎,你就好好放在那它經得住風吹雨打,百邪不撓,不地道的東西,你不敢示人,你當然要包,要包最好別用紙包,用什麼包?用黃金包?那也太付代價了,怎麼辦,那隻好做個清清白白的人,不用去搞那些太操心的事。
-
11 # 山野老人
紙包不住火,是說假象是不可能掩飾真相的。但是現實中有誰會傻到用紙去包住火呢?特別是在這個資訊氾濫,科技高度發達的時候,更沒有人傻到用紙去包住火!
紙包不住火與掩耳盜鈴一樣都不足為訓!
如果我們一定要堅信紙包不住火,這正如掩耳盜鈴一樣,幼稚可笑,自欺欺人!
歷史上,趙高在朝堂之上,指鹿為馬,有誰敢說不字,連皇帝胡亥也信以為真!這是用權勢來包住火!
今天美國在世界上為所欲為,顛倒裡白,以各種藉口干擾,侵略別國,又怎麼樣呢?當年小布什以伊拉客有大量殺傷性武器為藉口,顛覆了伊拉克政權,又怎麼樣呢?這回樣是以權勢包住火!
我們知道下蛋的一定是母雞,公雞永遠不會下蛋!但是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有了人造蛋。你能說這個人造蛋不是麼雞下的,是母雞下的嗎?
過去我們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隨著高科技發展,眼見也不一定是事實!掌握了高科技的人,可以栽髒問罪!所以,千萬不要堅信紙包不住火!
-
12 # 大牛廚具
沒有人會喜歡謊言。在佛教中尤其將說謊列入了禁忌中,在弘一法師的著作中提到《佛經》中所謂的十大惡行中,說謊就排名第四。由此可見佛教對於說謊的厭惡。
說謊,似乎是人的天性。我們暫且不論人們是因為某種原因,或者為了某種目的去說謊,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便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說過謊。
說謊,其實就是一種欺騙,欺騙別人以掩藏自己的真實行為,或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但他們卻不知道,事實和真理總有一天會浮出水面的,謊言的紙終究包不住事實的火。
有一個英華人查理?多森,為名利所驅,先後在1911年、1915年兩次預先把假化石埋在皮爾特頓沙丘中,然後向世人宣稱他兩次在同一沙層中挖掘出古代人頭骨化石。開始還真的矇騙了一些善良的人,將他的“發現”定名為“多森原始人”;後來經過科學家的反覆測定,真相大白。多森落得個欺世盜名,被人恥笑的下場。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你可以在一定的時間裡欺騙所有的人,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裡欺騙一定的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時間裡欺騙所有的人。”
也許,很多人總是願意去相信欺騙、說謊是一種獲得名利的有效手段,在他們看來,欺騙的手段、謊言與資本是同等重要的。
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關於說謊的猴子的故事:
一個水手帶了一隻猴子做他的航海伴侶,不巧的是海上突然颳起了大風,船翻了,船上的人全部掉進大海里,猴子也一樣。可是,它拼命地往岸上游,遊著遊著,一隻海豚過來了,海豚一開始以為猴子是人,於是就馱著猴子向海岸遊了過去,快到雅典港口的時候,海豚突然問猴子:“你是雅典人嗎?”猴子便回答說:“當然,而且我在雅典是很有名的。”海豚繼續向前遊著,對岸正是皮隔亞斯村,海豚又問道:“你是雅典人,那你應該知道皮隔亞斯吧?”猴子得意地說:“當然知道,皮隔亞斯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小時候是同學。”海豚生氣了:“哼!你怎麼說謊呢?”於是沉入水中。猴子最終淹死了。
的確,正如所羅門在他的論集中所說:“吐露真話的,說出公義;做假見證的,顯出詭詐,口吐真話,永遠定立……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說謊是“人性之林”裡的一條蛇,靈活多變,是狡猾和詭詐的。它經常在真、善、美之間遊走,對三者進行離間,致使真變為假、善變為惡、美變為醜,甚至能將人變成魔鬼。
說謊者的嘴粘滿別人的鮮血,這嘴像蛇的嘴一樣有毒,被咬的人會因中毒而痛苦不堪,甚至喪命。
說謊者可能從說謊中暫時得到好處,但是他所得到的好處有賴於謊言不被人識破,而即使謊言不被識破,說謊者在心理上也要受到很大的折磨,因為他要費盡心機,不斷地用新的謊言去彌補舊的謊言;而他每說一次謊,又使後面的謊言變得越來越必需,這就增加了他被識破的危險,而最重要的是,他只要有一點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不難想到:這樣自己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這樣的生活不是太苦了嗎?由此而來的利益不是太沉重了嗎?如此一來,他便讓謊言傷害了自己。
而且,說謊的人能用謊言去騙取他人的信任,說明他們本身是聰明人,但有句古話用在這些說謊者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那便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的說謊者並不明白“紙包不住火”這樣一個事實,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理性約束邁過人生的三重關隘
-
13 # 風過無痕攝有痕
我認為,“紙包不住火”是因為有三大“關卡”在發揮作用,這就是規律關卡、道德關卡和正義關卡。在這張“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大網下,一切行為都將受到其公正的評判,好的東西掖著藏著,可以通行,壞的東西卻不能欲蓋彌彰,欲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更要受到制裁,冤枉的東西將恢復真相,平反昭雪。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報應機制。
一、紙包不住火,因為規律的必然性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絡,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規律客觀存在,也叫法則。規律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起著作用。這個世界任何物質都受規律約束,彼此對立又互相聯絡統一。做了違背規律的事,欲蓋彌彰是沒有用的,紙包不住火。
人性的規律要求人性管理,做到理想與現實的盡善盡美。為了理想而拋棄現實,會變得虛擬,會憤世嫉俗,陷入自我編制的自欺欺人、自我裹挾網中。拋棄理想,惟有眼前的利益,會走向死衚衕,因為慾望的溝壑永遠難以填滿。
人性的規律要求人性管理,做到慾望釋放和管束的平衡。慾望過度就是貪婪,慾望不及會缺乏激情,慾望可以點燃激情,也可以燒燬初衷。人們常說,壞事面前要“及時止損”,好事面前不要做的過火。一旦慾望難以控制,紙又怎能包住、掖著藏著慾望之火呢,又怎能庇護罪惡呢?自重是第二信仰,能約束萬惡之本。
《莊子》曰:“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
“愛之則親”。愛,可以讓人親近。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管住了情,就能駕馭情慾之火。
“利之則至”。有利益,人就會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管住了利,就能駕馭利慾之火。
“譽之則勸”。得到稱譽,人會更加勤勉。實事求是的讚譽是一份禮品,“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譽能點燃激情,振奮精神。
“致其所惡則散”。強加厭惡的東西,人就會離開,這是遠離小人的智慧,謂之“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管住了交往,就能趨利避害。
人性有規律,有的人做正面的運用,有的人卻做負面的運用。“要想人不知,除非人莫為。”此人性的名句,出自《上書諫吳王》,是枚乘寫給吳王劉濞的一封信。吳王是劉邦二哥劉仲之子,此人驍勇善戰而又有野心,當年他坐斷東南,招兵買馬圖謀篡位。此時枚乘是劉濞的謀士,他不贊成這種冒險的做法,便寫了這篇書信規勸對方,劉濞不聽,敗在了周亞夫手上。
《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人若做了壞事,必留下痕跡,紙包不住火,所有的謊言騙局,最終都會真像大白。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只有停止為惡,才能影滅跡絕。
人要規範好自己的言行,畢竟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人在做 ,天在看。人要給慾火降溫,只有釜底抽薪。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
歷史告訴我們,違反天地人規律,最終都要被懲罰。比如揠苗助長的故事,它的危害就是"欲速則不達",告誡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比如遍地工廠冒黑煙,它的危害就是破壞生態平衡,告誡我們要尊重生態規律。比如不安全食品的問題,它的危害就是人類的生命健康,告誡要尊重生命科學規律。比如以怨報怨,它的危害就是人類的心靈,告誡我們要尊重人性規律。比如知錯不改,它的危害就是讓你不能自拔,告誡我們要自重。
在規律面前,一切妄為都是徒勞的,紙包不住火。世界比我們偉大,不會按我們的想法行事;我們比世界渺小,必須遵循它的法則。
二、紙包不住火,因為正義終究能勝利正義乃人類最高福祉,無論中外古今。因為正義而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柏拉圖說:“正義是同邪惡的鬥爭中得來的,是一種勇敢的堅持。沒有愛憎分明,沒有勇敢,不能戰勝邪惡的就不是正義。”
正義向著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提倡博愛、平等、自由。正義向著民族利益。正義與邪惡、善良與暴行的博弈,或許不會順利,但我們堅信,正義或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為了正義,文天祥引吭高歌《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正義的旗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正義,屈原走在生命的邊緣,“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用自己的生命奏響了正義的壯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為了正義,譚嗣同毅然走向刑場“各國變法,莫無派血而死者,而中國自古未有,若有,請自嗣同起!”,用自己的鮮血浸潤了正義的身軀;“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為了正義,司馬遷慘遭宮刑,給後世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正義的篇章……
正義故事從來都不是非要英雄喋血來演繹,匡扶正義也不只是某一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弘揚正義、推動社會進步,人人有責。
社會需要有正義感的人,敢與惡勢力做堅苦卓絕的鬥爭的正義之士。正義在我們心中,真正有正義感的人是危急時刻的奮不顧身和挺身而出,也為心存正義卻缺乏勇氣站出來的人們,點燃心中的正義之燈。
正義不能只停留在痛恨惡人的膽大妄為上,不能麻木與冷漠。不能只停留在憤世嫉俗、感嘆社會的世風日下,人性的退化上。正義不是見到英雄流血又流淚,而是鬥爭,是見義勇為,幫助別人也就是拯救自己。
在正義面前,一切違背良知的行為最終都要遭報應。正義勝似法律,如同天理。正義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信仰。使人們對完美生活的渴望和嚮往。為了這種渴望,這種嚮往,人們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前仆後繼的向著這種理想前進。
三、紙包不住火,因為有偉大的道德力量培根說:“一個人如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
道德一直以來是我們至高無上的追求。因為擁有道德,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讓我們學會分辨是非,做出理性的選擇。
道德向著仁愛和美好。因為我們左手拈著道,右手握著德,左手舉著禮,右手握著仁,心中裝著家國天下情懷,裝著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裝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裝著敬業樂群,因公忘私的奉獻精神,裝著是非、善惡、美醜的榮辱觀。
道德向著實事求是。事實是掩蓋不了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定會報。我們在道德面前,不要自作聰明,掩耳盜鈴,做出違背道德的事來。頭上三尺有神明,你做過的事早晚會被人發現,早晚會暴露,早晚會得到報應。所以做人要堅持原則,堅持底線,心存善念,多做好事,不做壞事。
道德向著自律。一個人只有時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與處世標準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才能減少過失,無愧於心。一個人做了違背道德信義的事,首先受到的是來自內心的懲罰。而正直和誠實就是一個人的良知,是一個人心中的審判官。
問題發生了,事業挫折了,面對困難,我們要以問題為解決問題的導向,把挫折作為實現轉折的經驗教訓。掖著藏著,就會延誤時機,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交友,掖著藏著,就感覺相處缺少真誠,人為產生隔閡,就交不到真心朋友,所以交友應該開啟心扉,坦誠相待,這樣你才會更自信更優秀。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學習態度上,始終要有“滿招損,謙受益”的態度。謙虛得識,自信護志。無論什麼時候,人生都當進退自如,能屈能伸。伸於當伸之時,是一種智慧;屈於當屈之時,更是一種精明。若是達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的困難和挫折、厄運和恥辱,全都在屈伸的轉換中化作奮起的力量了。
在中國古代,傳頌著許多道德典故。比如:孔融讓梨,在團結友愛;程門立雪,在尊敬師長;蘇武牧羊,在家國天下情懷;管鮑之交,在友誼;一諾千金,在誠信;緹縈救父,在孝順;揚震拒金,在清廉;崔樞還珠,在不貪;荀巨伯捨身救友,在忠誠;千里送鵝毛,在情意;許衡不食梨,在自律;晏子拒賞,在勤儉節約;張良拜師,在於尊老敬老;李士謙樂善好施,在樂於助人;范仲淹心繫天下,在愛國愛民……
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在道德面前,一切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碼 道德準則。
紙包不住火,本意指火可以把紙燃燒,所以不可能把它包住。比喻事實是掩蓋不了的。一位偉人這樣說: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
14 # 中國文化初學者
首先我們從“紙包不住火”從這幾個字的本身來看這幾個字的本義,紙本易燃,是火的助燃物,用紙張來包火,無疑是引火燒身,不但不能把火給包住,掩蓋其火的光芒,反而會給火增加了能量,增強了火的勢力。 由此可知“紙包不住火”寓意事件,事實難以隱瞞,掩蓋不了,一定會曝光,顯露出來,而不想被人知道的事情,往往就是不願見光的大家認為不好的事情,所以“紙包不住火”通常指不好的事情隱瞞掩蓋不了,都會被人所知曉。知道了它的本意,自然就不難明白我們要如何引以為戒。
1、 吾日三省吾身,養成謹小慎微的良好習慣。俗話說:“若讓無人知,除非己莫為” ,“瞞過初一也瞞不過十五”。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自然界,天地之間猶如天羅地網,所做的一切事情,都難逃法眼,一個人一切行為語言都會在自己的身上留下資訊和印記,所以有古人自古有相由心生之說。歷史上有關類似的典故故事有很多,包括其中的四知言論:
永初六年(112年),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治所在今山東省鉅野縣南)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對此,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恍然大悟,深感慚愧,怏怏而去。(楊震四知)
四知言論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心存僥倖,勿以惡小而為之,要自我約束,謹小慎微,孔子講吾日三省吾身, 《中庸》雲:故君子慎其獨也。而慎獨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因為古人深知,若讓無人知,除非己莫為,任何時候都不“做手腳”、動“歪腦筋”,即便籌劃再“謹慎”、手段再“高明”、計劃再“嚴密”,紙包不住火,露出馬腳、東窗事發,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2、 勇於面對錯誤,及時糾正,避免事情的嚴重化。“紙包不住火”,紙非但不能把火給掩蓋了反而還會助長火勢,這也告訴我們,事情發生之後,第一時間要採取的態度是勇於面對,承認錯誤從而糾正錯誤,而不是想盡辦法掩蓋和隱瞞,這樣往往會欲蓋彌彰,使得事情向更壞的方向發展,最終紙包不住火,全面爆發,而事情已經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想要解決也得付出比剛開始大得多的代價。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多人身邊都有這樣的經歷,所以中醫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這個道理。
-
15 # 浪得虛名681
沒有人蠢到用紙去包火,為何還會有這個成語呢,估計是故弄玄虛了。滅火的方法多了去了,對不對,所以別低估消防隊的能力
-
16 # 讀書者君君
坦白從寬,吸取教訓。
我曾經在倉庫做過事情,當時這是一家生產華為手機的電子加工廠,有多個倉庫。
我們倉庫有19個人,工作當然公司有公司的規定,你上班幾點上班,下班幾點下班。
有一個大姐大慨40多歲,來公司有幾年時間了,然後上班上著上著就開始漂了,開始延遲吃飯時間。比如說中午吃飯時間一個小時,她可以吃三個小時,到下午2-3點才開始來上班。
大慨連續了三四個月這個樣子,後來有一天老闆開會說:你們吃飯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如果超出一個小時的,我會按照公司法進行懲罰。
這位大姐在老闆開會後依然是我行我素,月底發工資時比別人少了幾百塊錢,並且得到書面的警告。
紙永遠是包不住火的,要麼你不做,做了就會有人知道,正義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
當老闆開會都提出吃飯時間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及時的反省,當面和老闆進行交流坦白從寬。這是反而能夠讓老闆對你的映像好一點,最起碼敢作敢當。
紙是保不住火的,做了及時承認錯誤,從教訓當中吸取教訓。
2年前我開始負債,但是我沒有及時和家裡溝通反而還去借外債,辦理信用卡,小額貸款。
結果負債越來越多,真的還不起!催收電話從早上9:00-晚上21:00,不間斷的打電話過來,那段時間我聽到電話響,我都怕。
最後還是爸媽幫我還的債。還債時我記得媽媽說過的一句話:“這麼多錢啊,我腿都在發軟,感覺都沒力了啊。”
《大話西遊》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你說我愛你一萬年。”我想說:“如果上天在給我一次機會,我願意坦白從寬,我願意告訴父母我的經濟情況。”而不會到外面去辦理信用卡,貸款,負債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事情是發生了,給我上一堂昂貴的課。但是,我也要感謝它,負債讓我學會和金錢的處理。
紙永遠是包不住火的,坦白從寬。
同事,夫妻,家庭都是一樣的,趁著傷害沒有最大化,爭取獲得諒解,錯了就是錯了,我們在錯誤中反省,下一次不在犯錯,坦白從寬。
回覆列表
“紙包不住火”是一句經典俗語。它告訴我們:事實是掩蓋不了的,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定會報”。
我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要自作聰明,掩耳盜鈴,存有僥倖心理,認為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會發現。從而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來。沒有不透風的牆,頭上三尺有神明,你做過的事早晚會被人發現,早晚會暴露,早晚會得到報應。所以做人要堅持原則,堅持底線,心存善念,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唯有這樣才能使你的人生圓滿,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