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411無為
-
2 # 流墨文學
你看現在流行歌曲一些的民間排行上都是什麼歌就知道答案了
所謂的各種金曲,粉圈文化推出來的,真的能配位?
況且,
讀書是一種能力,不是隻是識字
寫作有時候並不能迎合讀者。
-
3 # 文化一家人
這是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也是個專業性較強的問題。
本人認為,一部文學作品的好壞,從長遠角度看,確實是由廣大讀者來評判的。比如四大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流傳下來,絕不是少數專家學者權威說了算,而是由人民大眾口口相傳才能久存於世永放光輝。而那種紅極一時的作品,只能曇花一現風光三五年頂多十幾年,過後便被人遺忘了。而只有人民大眾認可的作品,才能不被歲月的流逝而淹沒。
但是,在現階段,也就是眼前的文學作品評判,究竟應該由誰來評定高低優劣,又確是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如果按照讀者的評判標準來評定,卻是個沒辦法操作的事,總不能由全華人民一人一票來選舉吧。所以,為了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以榜樣的力量推動文學事業的發展,則必須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也就是評獎委員會,也必須有一定的評獎規則和標準要求,這既不是設定什麼門檻,也不是什麼自抬身價,更不是球員和裁判是一夥人,它不過是無規矩不成方圓而已。
當然,這種評獎辦法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弊病和不足。首先是遺珠之憾肯定會有,還有跑獎問題,關係戶問題,照顧地區平衡,民族,名額,名人問題等等,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評獎的初衷。從以往的評獎結果看,似乎詩歌方面的偏頗比較明顯,比如前幾年被抨擊的梨花體,羊羔體,口水詩等。不過,從長篇小說的茅盾文學獎,和中短篇小說的魯迅文學獎的評獎結果來看,相對還是比較貼切和公正的,基本代表了當時那個時期文學作品的最高水平。所以,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可行的辦法。除此之外,還拿不出比這更好更合理的方法來進行評定。
話又說回來,從長遠的角度看,文學作品能否成為經典流傳於世,並非取決該作品是否獲獎,並非取決於該作品在當代是否有聲望。真正能成為經典並流傳於世,完全取決於時間,取決於歷史的檢驗——即人民大眾的口口相傳。到了這個階段,任何專家學者權威的評價,都已經顯得無足輕重了。
就好像菜餚好不好,食客說了算。電影好不好,觀眾說了算。為啥文學作品好不好都是由一小股作家說了算呢?文學圈的人自己給文學下定義,按照自己的標準給文學作品分高低。這不就相當於球員和裁判是一夥人了嗎?文學圈子越來越小,這不會限制發展嗎?文人們給文學加了諸多門檻,是為了自抬身價嗎?
回覆列表
同意您的觀點,一部作品的好壞應該由大眾來回答,而不是幾位所謂的評審來做出評判。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一部詩歌總集,流傳了幾千年,好多詩家喻戶曉,幼童朗朗上口。其中很多作者都是“佚名”,來源於民間,口口相傳,並非如今所說的“文學大家”。如今的“大家”自視清高,想必也不屑於寫作這種所謂的“口水詩”,但就是這樣的詩歌,幾千年來卻一直口口相傳,老人孩子都會背誦一些,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文學當中的經典作品。
我始終認為,凡是能在老弱婦幼口中人人皆知的,凡是能口口相傳的,凡是能過目不忘的文學作品就是好作品。反觀某些“大家”的作品,文字拗口,內容離奇,之乎者也一大堆,讀起來費勁思量,不知其意,讀者提出疑問被批駁文學水平低,領略能力差,不在一個層次上。作品是給普羅大眾看的,只有人人看得懂,記得住的才是好作品。如若不是,那就請你們這些“大家們”自娛自樂,孤芳自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