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蘭愛跳舞

      (一) 土壤與耕作 紅豆草對土壤要求不嚴,大多數土壤上生長髮育良好,比紫花苜蓿的適應範圍廣。在旱作地區,通常在前作物收穫後,即進行伏耕滅茬滅草熟化土壤,秋季深翻耙耱蓄水保墒,翌年種植。在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複種時,麥收後及時淺耕滅茬,施肥整地後即行種植。灌區秋耕後,澆足冬水,冬季碾耱鎮壓保墒,第二年播種。  (二) 施肥結合秋耕深翻每畝施用有機肥料2500~3500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作底肥,土壤瘠薄的土地,播種時要加施速效氮肥,硝酸銨每畝10~15千克。  (三) 播種紅豆草種子是帶莢播種。種子田要播種國家或省級牧草種子規定標準的Ⅰ級種子,每畝播種量1.5~2.0千克。收草地播種Ⅲ級以上的各級種子均可,每畝用量2.5~3.0千克。該草雖然籽粒大,但它是子葉出土植物,播種時覆土要淺,適宜播種深度為2~4釐米。乾旱、半乾旱地區適宜播期,在春季土壤解凍後及時搶墒播種,如土壤墒情過差時,也可在初夏雨後播種,播種後一定要鎮壓接墒,以利出苗。在水熱條件好的溼潤、半溼潤地區,春、夏、秋三季都可播種,秋播的不應遲於8月中旬,否則幼苗越冬不好。不論收草地或種子田,播種方法都用單播、條播,播種行距,種子田30釐米,收草地20釐米。  (四)田間管理出苗前要防止土壤板結,苗期要及時鋤草、中耕鬆土。播種當年的草地要嚴加管護、防止人畜進入,損害幼苗。乾旱多風地區,冬季要鎮壓,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預防根頸受旱、受凍,提高越冬率。冬季嚴禁放牧,防止牲畜刨食根頸,造成越冬死亡。越冬後的草地,要在早春萌生前進行耙地保墒。生長期間,草層達不到利用高度時,嚴禁提前刈割或放牧,以免損傷生機,影響以後產量。每次刈割或放牧後,要結合行間鬆土進行追肥,每畝施磷二銨 7.5~10千克,增產效果顯著。灌區在每次利用後,要結合追肥灌溉,尤其冬灌是提高翌年產量的關鍵。 種子田在開花初期,應將蜂箱運往田間四周,增進蜜蜂傳粉,提高種子產量。春季萌生前,要耙集殘茬焚燒,消滅病蟲害,是提高產量的重要農業技術措施。種子田可在開花期,用1:20的過磷酸鈣溶液噴灑植株進行根外追肥2~3次,對提高種子產量,加速成熟,都有重要作用。  (五) 收穫利用收草地不論青飼或調製青乾草,均應在開花期進行。需要提出的是,紅豆草的耐刈割性較紫花苜蓿為弱,播種當年只能利用一次,若第二年刈割4次以上或每隔一月利用一次時,雖然當年可收穫較高產量,對越冬也無明顯影響,但到翌年生長季,植株大為稀疏;若將第一次刈割期推遲到盛花期,以後每隔30~40天刈割一次,一般一年刈割2~3次,則對壽命和越冬均無影響;開花前刈割和秋季重牧對越冬有不良影響。秋季最後一茬再生草於土地封凍後放牧利用。刈割或放牧利用的留茬高度為5~6釐米。生長季結束前30天停止刈割或放牧利用。播種當年不宜放牧。紅豆草不宜連作。如果連作,則易發生病蟲害,生長不良,產量不高;更新時,須隔5~6年後方能再種。茬地肥效高,增產效果明顯,在草田輪作中有重要作用,是燕麥、大麥、玉米、高粱、小麥等禾穀類飼料及農作物良好的前作。紅豆草不論收草還是收種,利用4~5年後即可翻耕。茬地翻耕比紫花苜蓿容易,土壤較疏鬆,根腐爛快。翻耕宜在夏季高溫季節進行,秋季翻耕,根不易腐爛,影響翌年播種。旱作地區在頭茬收子後即可進行,及時伏耕,秋耕,蓄水保墒,提高後作產量。灌區可在二茬草刈割後翻耕,並及時灌水促進腐爛。翻耕深度以18~22釐米為宜,過淺容易再生。用作綠肥的,可移地切碎壓青,每畝1000~1500千克,深度20釐米,才能保證埋嚴,灌區壓青後要灌水,促進漚制。用於堆肥時,要選擇有水源的地邊切碎堆漚,並要與1:4的馬糞、牛糞或廄肥或土拌和均勻,邊拌邊澆水,堆作高1~2米的圓錐或方形堆,表面用泥抹光覆蓋,保水保溫,漚制15~20天,方可施用。收種,紅豆草花期長,種子成熟很不一致,成熟莢果落粒性強,小面積可分期採收,大面積在50~60%的莢果變為黃褐色時,於早晨露水時一次收割,收割工作要在短期內完成。  常見牧草病害  紅豆草輪枝孢黃萎病、紅豆草匍柄黴汙斑病、紅豆草鐮孢根腐病及冠腐病、紅豆草核盤菌莖基腐病、紅豆草黑斑病、紅豆草柱隔孢褐斑病、紅豆草殼二孢輪紋病、紅豆草黑腐病、紅豆草鏽病、紅豆草白粉病、紅豆草灰黴病。  常見牧草蟲害  草原毛蟲類、盲蝽類、蠐螬、苜蓿夜蛾、小麥皮薊馬、葉蟬類

  • 2 # 努力就好

    一,根腐病

    小麥根腐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是在小麥返青期,因遭遇寒流,麥苗受凍害,抗病能力下降而誘發根腐病,造成大量亡苗。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春季多雨,土壤水分過大,或少雨,土壤過於乾燥造成根腐病的發生。

    第三個原因是在小麥抽穗後,如果遇到高溫多雨的天氣,均有利於病菌的滋生,從而導致根腐病的發生。

    根腐病雖稱為根腐,但可在小麥的全身各部位發病。

    防治方法

    1,發病地塊的病殘體一定要清出田外,不可還田。增施有機肥,合理施氮磷鉀肥,提高株體免疫力。

    2,加強輪作,與油菜,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進行1年以上的輪作,效果不錯。

    3,注意適期播種,做好防旱,防澇,防凍,消滅雜草工作。

    4,種子做好拌種工作,可用福美雙,三唑酮等。開花初期做好預防工作,可噴施三唑酮,戊唑醇等。

    二,莖基腐病

    小麥莖基腐病也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發病部位是在莖稈和根部,從分櫱開始到成熟期都會發病。

    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因土壤乾旱和貧瘠導致的。

    防治方法

    1,將發病地塊的土壤深翻,可腐爛病殘體,減少傳播菌源。增施有機肥料,配合足量的氮磷鉀肥,並加強水分管理。

    2,進行輪作,可與蔬菜,棉花,花生等雙子葉植物進行1–2年的輪作。

    3,選種半冬性的抗病能力強的,抗倒春寒能力強的品種。

    4,種子做好包衣工作,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戊唑醇等種衣劑。

    5,發病初期可選用氯溴異氰尿酸,甲基硫酸靈,苯醚甲環唑,苯甲-丙環唑,戊唑醇等三唑類殺菌劑,加磷酸二氫鉀,或蕓薹素內酯等,效果比單噴殺菌劑好很多。

    總之,小麥根腐病和莖基腐病雖然都會在根部發生,但根腐病屬土傳病害,發病原因與土壤溼度大有很大的關係,而莖基腐病卻恰恰相反,土壤越乾旱,瘠薄,發病越重。

  • 3 # 文雅姑娘家蜂蜜888598

    小麥的病蟲害,雜草危害等,都會直接影響小麥的高產優質,已知的小麥病蟲害多達200多種,常發生的有20–30種,發生範圍比較大的有鏽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黴病和根腐病,莖基腐病等。應題主的要求,介紹一下小麥根腐病和莖基腐病。

    一,根腐病

    小麥根腐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是在小麥返青期,因遭遇寒流,麥苗受凍害,抗病能力下降而誘發根腐病,造成大量亡苗。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春季多雨,土壤水分過大,或少雨,土壤過於乾燥造成根腐病的發生。

    第三個原因是在小麥抽穗後,如果遇到高溫多雨的天氣,均有利於病菌的滋生,從而導致根腐病的發生。

    根腐病雖稱為根腐,但可在小麥的全身各部位發病。

    防治方法

    1,發病地塊的病殘體一定要清出田外,不可還田。增施有機肥,合理施氮磷鉀肥,提高株體免疫力。

    2,加強輪作,與油菜,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進行1年以上的輪作,效果不錯。

    3,注意適期播種,做好防旱,防澇,防凍,消滅雜草工作。

    4,種子做好拌種工作,可用福美雙,三唑酮等。開花初期做好預防工作,可噴施三唑酮,戊唑醇等。

    二,莖基腐病

    小麥莖基腐病也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發病部位是在莖稈和根部,從分櫱開始到成熟期都會發病。

    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因土壤乾旱和貧瘠導致的。

    防治方法

    1,將發病地塊的土壤深翻,可腐爛病殘體,減少傳播菌源。增施有機肥料,配合足量的氮磷鉀肥,並加強水分管理。

    2,進行輪作,可與蔬菜,棉花,花生等雙子葉植物進行1–2年的輪作。

    3,選種半冬性的抗病能力強的,抗倒春寒能力強的品種。

    4,種子做好包衣工作,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戊唑醇等種衣劑。

    5,發病初期可選用氯溴異氰尿酸,甲基硫酸靈,苯醚甲環唑,苯甲-丙環唑,戊唑醇等三唑類殺菌劑,加磷酸二氫鉀,或蕓薹素內酯等,效果比單噴殺菌劑好很多。

    總之,小麥根腐病和莖基腐病雖然都會在根部發生,但根腐病屬土傳病害,發病原因與土壤溼度大有很大的關係,而莖基腐病卻恰恰相反,土壤越乾旱,瘠薄,發病越重。

  • 4 # T龍

    小麥根腐病,一種很常見的真菌性病害,在小麥幼苗時就會有發生,一直到小麥中後期,繼續危害根系、莖杆以及麥穗等,它的發病很廣泛,基本在小麥種植區域都有發生,並且近些年來,有加重的趨勢。

    小麥根腐病的症狀,先從根部看起,會有褐斑產生,同時伴隨著腐爛,如果嚴重時,直接導致小麥死亡;從葉片上分析,會有發黃的症狀,嚴重的直接枯死;再從植株上來說,患有根腐病的小麥植株,長勢會比較矮小,提前早衰,影響最終的產量。

    實際種植過程中, 根腐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4點:

    1、天氣原因

    天氣原因有多種,比如常見的多雨、低溫,在這樣的情況下,小麥自身抵抗力較弱,根腐病的發生機率要大得多。

    2、田間管理

    在整地以及播種時管理不到位,比如播種過晚或過早,播種過深或過淺,以及田間整地質量差,這些情況下生長的小麥,很容易感染根腐病。

    3、多年連作

    常年只種植小麥的地塊,除了根腐病發生嚴重外,其他病蟲害的發生都會嚴重,這點不用多說,該地塊土壤的問題。

    4、根系問題

    由於某些原因導致小麥根系出現傷口或斷裂的情況,也是很容易感染根腐病,在同樣的情況下,完整的小麥根系更能抵抗病害的侵襲。

    瞭解了以上4點原因外,下面要說的預防和防治措施,大家一定要記住,也分4點說:

    1、輪作倒茬

    如果某個地塊根腐病發生很嚴重,用了多種藥劑進行預防和防治,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可以輪作倒茬種植幾年,降低根腐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量。

    2、播種方面

    播種要適時,既要避免苗弱、苗黃,又要控制旺長,同時整地質量的好壞,也能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3、播前拌種

    播前拌種是預防根腐病一種很有效的措施,可用多菌靈、福美雙、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一般都是和殺蟲劑一起拌種,既能防蟲又能防病。

    4、合理施肥

    從底肥開始,不要過度的追求某一個含量的元素,比如過度追求氮肥,要合理施肥,除了氮磷鉀外,中後期可補充中微量元素,另外,有農家肥的,結合農家肥施用,效果更好。

    以上4點是預防措施,有人會問了,如果田間已經發生,該怎麼防治?

    針對已經發生根腐病的地塊,可以購買一些殺菌劑,比如三唑酮、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多菌靈等進行噴霧,除此之外,小麥因根腐病導致的弱苗、發黃現象,可以在噴施殺菌劑的時,加入一些磷酸二氫鉀以及蕓薹素進行緩解。

    綜上所述,小麥根腐病要以預防為主,如果後期田間已出現根腐病,儘量在發病前期進行防治,越早防治,小麥產量受影響越小,希望大家在種植過程中,多多注意。

    小麥莖基腐病,與紋枯病存在明顯不同。它是一種由多種鐮刀菌和根腐離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土傳性病害。經山東農業大學於金鳳老師在夏津取土樣後鑑定得知,假禾穀鐮刀菌是我地小麥莖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且田間持菌量極大。這種病菌屬於不完全營腐生型病菌,在還田的玉米秸稈土壤裡以休眠孢子的形式來存在,但是並不侵染玉米,所以與玉米的莖基腐病也完全不是一個致病菌,證明該病菌只對有小麥專屬侵染性。

    雖然這種病菌腐生性極強,首先侵染小麥衰敗的胚芽鞘,但由於此病菌也有一定的寄生性,當小麥遭遇播深或鹽鹼環境時,生長不利,病菌變開始侵入地中莖與分櫱節的連線處或根莖連線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繼續往裡侵染,在澆水或降雨後可加速侵染。今年發病早發病重就應該與2月中旬的那場降雪有關。

    由名字可以看出來,這個病害主要症狀是小麥土裡埋著的這部分麥杆先感病逐漸變色腐爛,導致早期死株晚期白穗的這種病顧名思義叫小麥莖基腐病。

    這個病害在我地最常見的發病規律是:返青期至起身期侵染但地上部不顯症、拔節至孕穗期爆發流行使植株出現黃葉或死櫱、齊穗至灌漿期大量死亡導致枯株白穗。

    由於我地小麥播前包衣率較高,所以一般情況下這個病害苗期幾乎不發病,繼而不影響出苗,以至於出現前期麥子很好老百姓放鬆警惕,根據土壤質地、複種指數等因素的差異,發病時間略有不同。有的在澆完年後第一水後開始顯症,有的在第二水後開始顯症,有的在噴完除草劑後開始顯症,顯症後麥苗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幹尖、黃葉甚至死苗現象,老百姓才開始發現並重視,在不瞭解真正原因時,有的說澆水撒完肥料後開始出現問題而懷疑肥料問題、有的在噴完麥蒿除草劑後開始出現問題而懷疑除草劑問題,還有的懷疑麥種問題等等,造成了不必要的農資糾紛。

    現在多數的百姓在植保認識上還沒有形成“防重於治”的觀念,在早期根本不重視,待地上部出現症狀後,病菌對小麥的莖基部的侵染已經從最外層的葉鞘蔓延至莖稈的維管束,這時大家卻在紛紛噴藥,但是為時已晚,已經錯過最佳防治時期,用藥防效不佳。

    這個病害在我地發現到重視時間並不長,僅僅四五年時間內從點片局部發生已經發展成接近普遍發生的地步。整體來看,新盛店、白馬湖以及蘇留莊北部發病早、發病重,主要原因是水、土鹽鹼化導致植株不壯是主要因素;但是自去年開始在鄭保屯、雷集、東李等水土相對偏好的非鹽鹼區也開始出現發病麥田近幾日調查得知,全縣所有鄉鎮已經普遍出現莖基腐病發病田,而原先發病早的一些鄉鎮目前開始出現嚴重發病田甚至絕產田。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初步認識了這個病害,那主要發病因素有哪些?為什麼有的與地鄰一背之隔有的厲害有的輕?下面我們就聊聊這方面的問題:

    發病原因:

    1、複種指數增加,茬口越來越老,同時年年的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的大量還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機質,但是土壤內的半營腐生菌年年積累,呈幾何倍數式增加,導致田間持菌極大;

    2、年年旋耕,深翻地塊較少,導致土壤耕層變淺、犁底層加厚,小麥根系下扎受阻導致弱苗,且經旋耕攪拌後的秸稈土在形成的耕層土中菌源濃度極高,小麥莖基部被這種菌土所包裹,感病機率大增;

    3、施肥觀念與方式逐年走偏,導致年年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尤其是劣質氯化銨以次充好現象比較普遍,而農家肥、有機肥的不重視以至於使土壤與地下水遭到汙染,越來越多的土壤出現酸化、板結、鹽漬化、鹽鹼化等現象使小麥生長產生嚴重不良;

    4、小麥全程機械化已經基本普及,但很不成熟,尤其在整地、播種環節作業質量低下現象很普遍,秸稈粉碎不良、秸稈拋撒不均勻、播種過深等現象屢見不鮮,非常不利於形成冬前壯苗,在遭受凍害、病害與藥害侵襲後生長更弱,給莖基腐致病菌的侵染創造了高度有利的條件;

    5、小麥除草劑使用量年年增加,尤其是麥田禾本科雜草除草劑的使用要求規範性極高,使用時期、施藥時外部環境、小麥品種與田間長勢都有密切關係,稍有不當便會使小麥生長受阻,此期間也給該病菌的侵染創造了有利條件;

    6、由於我國對該病害研究比較晚,對該病的病級劃分甚至還沒有統一標準,不像鏽病、白粉那樣有深入的研究與積累,所以種質方面嚴重缺乏抗原,所以目前市面上缺乏抗莖基腐品種;而小麥品種單一化種植現象比較普遍,濟麥22、山農22或此類血緣的品系連年種植,使田間致病菌對主流品種具有優先適應性,也是發病趨勢漸廣的一大因素;

    綜上所述並結合實際調查得知,旋耕的比深翻的嚴重、鹽鹼地比好地嚴重、播深地塊比淺播地塊嚴重、秸稈量大的比秸稈量少的嚴重、除草劑使用不當的比不用除草劑的嚴重、瘠薄地比肥沃地嚴重;同時還發現澆水早的嚴重可見土壤溼度增加也是一大因素,但是後期調查中發現有些麥田中地勢高持水量低的區域性有時枯株白穗比地勢窪的溼潤區域還多,可見乾旱條件下該生長受阻,病菌仍然有利侵染。

    摸索與研究:

    在目前缺乏抗性品種的現實情況下,篩選高效的藥劑和防藥方法是穩定或延緩莖基腐病發病趨勢的必要保障。金秋仟村技術部採用不同藥劑分別在小麥返青期和拔節期採用噴霧、噴淋方式防控該病,結果表明,不同藥劑和處理方式對該病的防效存在顯著差異。噴施20%惡黴.乙蒜素加30%苯甲.丙或45%戊唑.咪鮮胺同時混入蕓薹素內酯與氨基酸葉面肥防控效果相對其他成分的處理要相對好一些。噴淋比噴霧的施藥方式要好一些。

    另外經過金秋仟村技術部多年試驗小麥播種前用足劑量的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咯菌腈等成分加芸天力的藥劑拌種,可以顯著控制小麥前期莖基腐病發病率與發病時間,但其控制效果會在灌漿期逐漸降低,表明小麥莖基腐病病菌在苗期後可繼續侵染小麥。(總結髮現戊唑醇對該病致病菌的抑菌活性較強,但包衣後會對發芽與出苗有一定抑制,這種抑制會在出苗後逐漸消失,並不會減產,因其的抑菌控病活性較高反而會增產)。

    生育後期採用殺菌劑葉面噴霧的方式來防治此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防效不高,因為小麥莖基腐病是根莖處發病,上部葉片噴灑殺菌劑很難直達標靶,因此在藥劑選用中一定要選擇內吸治療型的殺菌劑(如美雨或嘉悅加惡黴.乙蒜素加芸天力、耕高加秀苗加芸天力),小編經過試驗發現發病早期用根莖部淋灌藥液的方式可以顯著控制病情,但是由於小麥生長中後期群體較大田間鬱閉很難大範圍操作。

    而對於嚴重發病的地塊我們不建議再進行藥物防治,及時翻種棉花、辣椒或許是減少收益損失的有益選擇。

    綜合而言客觀來說,目前對小麥莖基腐病尚無特效解決方案,所以對於該病的防控要以農業措施為主,化學藥劑防治為輔,打造小麥健身栽培、樹立防重於治的植保理念於一體來綜合防控,具體如下:

    1、把旋耕整地模式改為深翻,因為深翻土地可降低耕層致病菌濃度,;

    2、減少化肥施用量,鹽鹼地區域務必杜絕氯化銨的施用,增施農家肥、生物有機肥培肥地力,同時要重視微生物肥的使用以抑制有害菌的活躍程度;

    3、提高整地播種質量培育壯苗,避免秸稈拋撒不均勻與播種過深;

    4、選用耐病品種降低發病程度,如太麥198、山農25、山農21等;

    5、播前一定要包衣拌種,杜絕白籽下地是延緩或降低發病的有效方法;

    6、連年病田要在早期選擇戊唑醇、丙環唑與惡黴靈、乙蒜素等藥劑進行噴霧噴淋兩到三次,一般返青期就要開始防治;

    7、瘠薄麥田雜草發生量不是太大時儘量不噴施化學除草劑,尤其是治野麥子的除草劑,避免削弱生長增加感病機率;

    8、鹽鹼地或鹽鹼水的地區儘量不要使用井水或淺表水來灌溉,因為鹽鹼環境中小麥更容易感染此病;

    9、噴施芸樂收或保美樂等植物調理組合來提高植株長勢與抵抗力,來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發病率或發病程度,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產量的影響;

    10、重症地塊只能採取休閒種植或輪作倒茬的農業措施來控制田間致病菌數量從根本上防控該病的發生程度。

  • 5 # 居禎說志願填報

    首先說小麥根腐病和小麥莖基腐病,不是一個病,往往混淆,

    小麥根腐病菌

    小麥根腐病是一種重要的土傳病害,種子可帶菌傳病,種子發芽後,病菌由芽鞘侵入,危害根頸及地下莖部分,致莖杆受害,嚴重時萎黃枯死,返青後,根系及莖基部變褐腐爛,抽穗後根部受害加重,次生根大量變褐壞死,莖基部出現褐色侵潤狀腐爛,導致地上部植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種子表面與菌絲體潛在種子內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絲體也能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帶菌和種子菌是苗期發病的初侵染源。當種子萌發後,病菌先侵染芽鞘,後蔓延至幼苗,病部長出的分生孢子,可經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後遭受凍害的麥株容易發生根腐,高溫多溼有利於地上部分發病,24-28℃時,葉斑的發生和壞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時,有利於發生穗枯。重茬地塊發病逐年加重。

    小麥根腐病一旦發生,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越晚越難以防治,因此在日常的小麥田間管理期間,應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選對藥,用好藥,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危害,確保產量。

    小麥莖基腐病

    先侵染小麥莖稈部出現褐色病斑,以後擴大整個節間,營養不能上輸送了,引起葉黃、植株倒折、枯死。此外還可以侵染葉部,形成輪紋病斑,與紋枯病病斑相似。

    小麥莖基腐病是小麥生產中一種典型的土傳病。也可以透過種子傳播。假禾穀鐮刀菌和禾穀鐮刀菌主要以菌絲體的形式存活於,土壤中或病殘體上,黃色鐮刀菌和根腐離蠕孢菌以厚坦孢子或分生孢子長期存活於土壤中或病殘體上。病殘體中的鐮孢菌絲體在土壤表面萌發,病原菌一般從根部和根莖結合部侵入,侵染小麥主莖和分櫱莖,然後隨著小麥的生長髮育擴充套件至小麥莖基部。該病具有多次侵染特點

    預防辦法:

    選用抗病品種。這無疑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但是,目前主栽品種如:濟麥22、魯原502、良星99、山農28等都感此病。新審新引品種能否抗此病有待觀察篩選。

    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用酷拉斯50毫升兌水1.0 -1.5斤,包100斤種子,或用適麥丹150毫升+銳勝100毫升,包100斤種子。藥劑拌種用多菌靈+苯醚甲環唑(1:1)1:500、或多菌靈+嘧菌酯(1:1)1:500。

    藥劑處理土壤。結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廣譜殺菌劑如多菌靈、代森錳鋅、甲基託布津、高錳酸鉀等藥劑處理土壤。在耕翻或旋耕第一邊地後,選用兩種藥劑兌水均勻噴霧垡面,然後再旋耕或耙撈第二邊地。

    、農業措施以培育壯苗為中心。如適期適量播種,增施磷鉀肥和鋅肥,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適時澆水補墒。水質差的區域應引河水灌溉或打深水井灌溉。

    在小麥返青起身噴藥控制。用“阿立卡+楊彩”或惡黴靈、甲霜惡黴靈或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或、咯菌清、嘧菌酯等兌水順壟噴霧,控制病害擴充套件蔓延。

     

  • 6 # 茶都正能量

    對於樓主的問題,首先要分清小麥根腐病和莖基病的共同點和不同處!小麥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種子可帶菌傳病,發芽後,病菌由芽鞘侵入,危害根頸及地下部分,返青後根系及莖基部變褐腐爛,抽穗後病害加重,次生根及主根變褐壞死,導致整株枯死,形成白穗!莖基病,先侵染小麥莖杆基部,出現褐色病班,漸擴大整個節間,導致營養不能輸送,引起葉黃,折倒,枯死,半白穗!近幾年由於推廣秸稈直接還田,造成了,小麥根腐病逐年加重的現象,必須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防治方法!一,要綜合防治,防大於治,以防為主的思想!二,清除田間秸稈及雜草,透過充分腐熟漚制後,再還田!三,輪作換茬,改種,大蒜,園蔥,棉花等,可殺死消滅大部分病菌!四,選擇抗病的小麥品種,如濟麥22,魯原502,山農28,良星99,等!五,種子包衣,藥劑拌種,用多菌靈加苯醚甲環唑一比一,一比三百,或多菌靈加嘧菌酯一比一,一比三百拌種!六,藥劑處理土壤,用多菌靈,代森錳鋅,甲基託布津,高錳酸鉀等水溶液拌沙子隨耕地施底肥撒入土壤中!七,防治地下害蟲,如金針生,地老虎等!八,培育壯苗為中心,增加抗病能力,增施磷,鉀,微肥用量!適時,澆水和排澇!九,反青起身噴藥控制,用甲霜惡黴靈,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兌水順龔噴霧或根注!十,及時清理病,死,株等!總之要做到綜合防治才能起到可防,可治的效果。

  • 7 # 碧血荷影

    根腐病(莖基腐病);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爛根死苗,用39%精甲.嘧菌酯(萬施得)、或霜脲氰.錳鋅、或霜黴威鹽酸鹽、或甲霜·錳鋅、或80%嘧菌酯(瑞嘧冠)、或60%烯醯.錳鋅(霜冠威)、或25%烯醯.霜脲氰(雙無阻)、或80%烯醯嗎啉(欺霜)、或氟嗎啉、或百菌清、或80%代森.錳鋅(金富生)、或80%代森鋅,加入82.6%氧化亞銅(銅大師)、或23%松酯酸銅(滿福莊園),或72%農用鏈黴素,等藥劑進行防治。如病情嚴重加大劑量噴施(注意根部要噴淋!)。同時加入硼,或鈣葉肥噴肥,7—10天一次,噴2—3次效果特佳。

  • 8 # 吳家小鬱

    小麥根腐病。在發病初期,選用惡黴.甲霜靈、丙環唑、苯甲丙環唑+生根劑+葉面肥噴淋防治,間隔5-7天再噴淋一次。

    小麥莖基腐病藥劑防治:播種前藥劑拌種 用藥量為種子重量0.3‰的15%三唑酮(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或0.15‰的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拌種。在秋季或春季,在分櫱盛期進行調查,掌握病情,重點放在早播田,連作雜草多,施氮量高,感病品種田,在分櫱末期病株率達5%,用藥防治。用苯甲丙環唑、丙環唑、己唑醇、三唑酮+磷酸二氫鉀+有機矽噴淋防治,間隔7-10天再噴一次。

  • 9 # 醉美雪巖

    現在剛好是秋收的季節,秋收過後,就到了小麥播種的時候。小麥是我們平原地帶廣泛種植的一種作物,今天就來給各位講講小麥種植中常出現的兩種病害的防治方法。

    首先我們搞明白這兩種病害的異同。小麥根腐病是一種重要的土傳病害,種子可帶菌傳病。莖基腐病先侵染小麥莖稈部出現褐色病斑,以後擴大整個節間,營養不能上輸送了。其次就是最重要的防治方法,下面是我的幾點經驗,畢竟我也種了小麥十多年。

    1、在選種的時候花點心思,最好選用抗病品種。這無疑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畢竟好的品種是經過大量科研試驗得到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我最近幾年種植的都是濟麥22,另外還有兩個魯原502、山農28也推薦給大家。

    2、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和藥劑處理土壤。這裡只是我個人的經驗,所以資料比例不一定適合所有農田,一般種子包衣用36%的苯甲·吡蟲啉、27%的苯醚·咯·噻蟲進行拌種,這種做法可以從源頭防護小麥,讓小麥的根部及莖基部的健康生長,當然,在中後期還得使用藥劑進行防治效果最好;接下來的結合耕翻整地,我用的是低毒廣譜殺菌劑,推薦用多菌靈、處理土壤,用了好多種藥劑,最後發現還是這種的效果最好。

    3、要及時清理病殘體。我們這個地方的小麥都是夏季收割。收割後,一定要將小麥秸杆移除農田,這樣能有效防治小麥病害。

  • 10 # 平原小武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世界性的小麥病害,上世紀50年代於澳大利亞首次發現。國內於2012年首先在河南發現。我省在2015年零星發生,2016年在山東省的濰坊、臨沂、德州、菏澤、聊城等多個地區突然大發生,之後逐年加重。2019年小麥莖基腐病已遍佈全省16地市,發生面積1000多萬畝。該病一般病田減產10~30%,重病地塊減產可達50%以上。

    1.症狀:小麥莖基腐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小麥土傳病害,在田間呈點片發生。從小麥苗期到成熟期均可以發生,輕病株在小麥抽穗前不易發現,抽穗後症狀明顯。後期主要表現為莖基部變褐色,俗稱“醬油杆”,枯白穗,潮溼的環境下莖節處出現粉紅色的黴層、麥秸空腔中有白色菌絲等。

    小麥莖基腐病較紋枯病症狀區別:莖基腐病病斑不如紋枯病病斑明顯,部分莖基腐病植株的莖稈會出現蜜棕色條紋,多發生在同一側,而小麥紋枯病病斑呈現明顯的雲紋狀病斑。小麥莖基腐病較全蝕病症狀區別:莖基腐病導致小麥莖稈呈現典型的“醬油杆”,而全蝕病在莖基部1~2節葉鞘內側和莖稈表面形成肉眼可見的黑褐色菌絲層,形成“黑膏藥”症狀。

    2.病原菌:近3年來,山東農科院植保所從近700份小麥莖基腐病樣品中分離出9種鐮孢菌均有致病性。其中假禾穀鐮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為優勢種,頻率為51%。另外,禾穀鐮孢菌(F. graminearum)佔17%。其中假禾穀鐮孢菌的致病力明顯強於禾穀鐮孢菌,對同一小麥品種來說,假禾穀鐮孢菌侵染後發病更重。

    3.防治措施:(1)土地深耕:深耕或深翻30cm以上。(2)適時晚播:重病田延後至10月中旬播種。(3)種子處理:用咯菌腈、戊唑醇、多菌靈、烯唑醇或木黴菌拌種或包衣。(4)春季噴霧:用多菌靈、丙環唑等對準莖基部噴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人群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