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聯除外,對聯還是要嚴守規則的。
14
回覆列表
  • 1 # 洪紹乾

    簡單說:任何事物都包括兩部分 :一是內容,一是形式。

    詩詞的格式,專業術語叫做 格律。主要包括:音律,用韻,平仄。

    詩詞的外在表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格律。有時候讀詩詞,琅琅上口就是因為它符合格律。我也很喜歡寫詩詞,以前也是不注意格律,所以寫的詩詞讀起來有點拗口,氣息不暢,沒有那種平平仄仄的韻律美和迴旋不絕的口感。

    所以詩詞是講格律的,有比較嚴格的格式。但更嚴格的說:在唐朝之前的詩叫做古體詩,唐朝之後的詩叫近體詩。古體詩一般沒有格律要求,而唐詩及唐詩之後的詩 ,對格律要求比較嚴格:尤其是律詩絕句。有固定的句式,哪裡平哪裡仄,用韻怎麼用,都是有書可以查詢的。

    詞 也是一樣,是有格式的,前人早就有了詞譜,可以按照那些學寫詞。

    但也不是說,必須嚴格按照死板的格式來。可以變通。詞不害意,也是詩詞寫作的一個規則。可以適當的不按照格式,但絕對不是完全不合格率。比如:誰都會背的李白的靜夜思,不是完全符合格律,但卻不是完全不合。

    所以無論詩詞,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要符合格律的,有固定格式的。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如何寫詩 ,有什麼講究嗎,有什麼格式

    看你是寫古體詩還是現代詩歌了。古體詩得講究意境,含蓄,押韻吧。多讀些古詩,平時多思考,有靈感時立即創作,就能一揮而就了。

    對於那些古人不符合規定的東西,我覺得我們應該去遵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體,這個不能強求。而且文學一定是社會的衍生物,詩詞在現代社會的衰落說明這種文體並不適合現代社會。我以前自己學著寫過詩詞,所以很有體會。比如說吧,像“殘”“亂”“雲鬢”“畫屏”“小舟”“大江”“高樓”這些意象很有古意,但在現在的生活中幾乎不可見,那麼把它們寫入詩詞是脫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但詩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有了自己的一套審美體系,如果貿貿然拋開這個體系,那就失去了詩詞之美,比如我們每天用微博微信知乎,做高鐵公交計程車,看電腦電視iPad,這些能入詩詞麼?寫入詩詞還有詩詞特有的美感嗎?我認為是沒有的。因此,不能說現在的人寫不出好詩詞,而是詩詞不再屬於這個時代,這是雖然惋惜但無法挽回的。比如現在的散文,我覺得抒情性就比古人的詩詞強很多,白話的散文可以描述種種細膩複雜多元微妙的情感,我認為古詩詞和文言文在這方面要遜色一些,或者說難度更大,比如說蘇葉的《總是難忘》,這樣的情懷恐怕用散文寫當代人也不輸古人用詩詞寫吧。因此,我一直覺得真正愛古詩詞的人,可以自己寫一些詩詞,要有古意,但不能要求別人有共鳴和理解,畢竟不再是那個時代了。

  • 2 # wangchengzhia

    我平時喜歡做一些詩詞,下面結合自身的感受來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我覺著寫詩詞不必拘泥於古法,大體合轍押韻就好,詞不害意。就是古人做詩,不也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嗎?象紅樓夢上香菱論詩,說真有了好句子,這些也可不顧。何況古代除了律詩,也還有古體詩,樂府詩,詩體也是非常自由的。象李白寫律詩,第二聯就不一定對仗。

    再者,現在人的古典文學水平本就有限,再那麼講究,那不是為難自己嗎,能寫出語句通順,有點兒意境的句子就不錯了。

    所以,我還是提倡大家做詩,做古詩,但不必太講究拘泥古法,這樣稍自由些,或許能寫出更有意味的句子吧。

  • 3 # 百味寫春秋

    這個話題是一個大眾普遍存有的認識問題,我認為:首先說,這裡有認識誤區。下面咱們就用通俗的闡述來辨清寫詩詞的路數,這個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一、中國漢詩有格律體漢詩與非格律體漢詩之區分

    1、格律體漢詩(簡稱格律詩)。格律詩形成於晉唐流傳沿用至今,它包括有:律絕、律詩、詞、曲、對聯。其有嚴格的韻律、字數、句數之定規,所以,不易掌握。但一經掌握,便可以最集中,最充分地抒發情感、表達愛憎,好記易誦。

    2、非格律體漢詩(簡稱非格律詩)。非格律詩分為唐代以前和唐代及唐之後的仿古詩,還有發始於“五四運動”時期的新體詩(簡稱新詩)。它包括有:騷體、樂府、歌行、古風等。非格律詩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可長可短,可押韻,可不押韻,自由靈活,不拘一格。當然也必須符合漢詩的基本特徵,即:集中,凝練,有詩情,有意境。

    二、當今寫詩詞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而選擇詩體

    以上對格律詩與非格律詩作了簡要闡述,所以說,寫詩並沒有什麼“古法”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養、興趣和愛好去自行選擇。

    通俗地說,這就如同你去市場買食材,你可以買雞,也可以買豬肉。但買回家後,做雞要按照做雞的路數去辦;做豬肉要按照做豬肉的路數去辦;“照章辦事”。話說回來,寫詩,想要創作格律詩就要照格律詩的格律要求,平仄有序,押韻守章,字句工整。如果覺得寫格律詩太嚴謹,更樂意去寫非格律詩,那就選擇非格律詩的詩樣體去創作。比如,選非格律詩中的“歌行”樣體,展現如下:

    《貧交行》(唐•杜甫)

    翻手為雲覆手雨,

    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

    此道今人棄如土。

    這首詩,既有古味,且又字數、句數都沒有嚴格要求,一行七字,八字均可。不用考慮押韻平仄,也照樣是流傳千古的好詩。

    結語

    總之,無論是讀詩詞,還是寫詩詞都要弄清其中的套路。寫詩要選擇詩體;填詞要選擇詞牌;作曲要選擇牌調。各有其道。

    至於說,怎麼看今人不合古規則的詩句?我這樣說,一般讀詩詞,先看“標籤”,如果是律詩,它的“標籤”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或排律、長律;如果是詞,它的(標籤)是蝶戀花、清平樂?水調歌頭等;如果是非格律詩,它就沒有“標籤”,直接就是題名。一句話,讀詩時是格律詩按律詩去品評它,非格律詩按非律去品評它。其實,創作詩篇主要不在形式,重在詩句精彩華目,句情並茂,讓人回味難忘。

    最後,送上一首“古風”(非格律詩)分享給大家:

    《飲酒》(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解題到此,文中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 4 # 醉舟小劇場

    自由詩是詩體的一種,又稱新詩(相對舊體詩而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源於歐洲,創始人是美國19世紀詩人惠特曼。自由詩詩體結構自由,段數與行數以及字數沒有一定規格,在章節、音步、押韻等方面比較自由、靈活,不受嚴格、固定的格律限制和約束,中國自“五四”後開始流行自由詩,代表作有郭沫若的《女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自由詩的不足也非常明顯:一方面詩的語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開放缺乏應有的約束,自由成章,語風散漫,總顯得平鋪直敘,一覽無餘。這種過分直露和明快的毛病不僅使詩作本身缺乏應有的意境和充沛深刻的感情,也從整體的構成上喪失了詩歌的美感,並且損害了在衝破舊體詩詞鐐銬的基礎上興起和發展起來的白話新詩的信譽和地位。另一方面以太多太盛的說理入詩,使理念多於情感,這亦反映出詩人體驗生活的膚淺和對詩歌抒情特點的幼稚把握。與此相聯絡的是,那些描述社會人生苦難生活的詩作的寫實手法也較膚淺,多以旁觀姿態和一些生活表象的羅列堆集手法,因而缺乏對現實社會的細緻觀察和更深刻的分析,這些都是自由詩的通病。

  • 5 # 老兵64559

    時代在前進,新的詩人層岀不窮,他們寫現代詩詞,我覺得還是很好。當然,能寫古典體詩詞更好,因有些讀者喜歡古典式詩詞。

  • 6 # 混遛烏拉拉

    詩詞是指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詩為代表的漢民族傳統詩歌。寫詩詞當然要遵從古法了。詩詞和現代詩比較,內容和思維方式都是一個性質,都是透過具體的形象描寫來表迖思想感情。它們的區別就在於規則不同。詩詞講平仄、押韻、對仗,規定了字數和句數等等,若不按規定寫,那就不叫詩詞。就是李白雖然打破了詩詞的某些規則,如嚴格的平仄要求,但他還是沒反對平仄相間的寫法。太不講究平仄規則,古人認為叫不雅,因此不賞,就是現在的人讀起來也覺得不上口,不安逸。所以古法要遵從,在不影響古法的基礎上稍加改進,使詩詞不走樣不變味才行。否則的話怎麼能叫詩詞呢,不如寫現代詩好了。

    今天的人寫詩詞,因為作者有意無意地知道,寫詞詩就必須講規則,規則這種外部形式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犯錯的可能性極小。

    現代作者寫的詩詞,從聲韻上來說,有些讀上去很“咬口”,感覺沒有聲律效果,甚至覺得不押韻。但這不一定是作者的原因,也許是讀者的原因。由於各地方言不同,發音習慣和方法差異很大,一個字的讀音就不同了,作者認為是押韻的,讀者不會去校對一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很可能就誤解成不押韻了,不合規則了。比如四川人讀北京人寫的詩詞,就有可以讀不上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慈禧與光緒的關係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