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著名作家二月河(本名凌解放)於12月15日凌晨因病去世。
10
回覆列表
  • 1 # 大海陽光5

    二月河和孫晧輝二人的風格不一樣,資歷和學識也不同,二月河學歷不高,靠自學成材,寫出了帝王系列,而孫皓輝先生則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學家,他集本身的學識和後天的努力而寫出洋洋十卷本的《大秦帝國》也就不使人奇怪了,不過他的作品雖然也是份量極重的鴻篇鉅製,但影響卻遠不及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也就不知是什麼原因了,所以不敢妄言。

  • 2 # 東風一一15

    歷來們戲劇都是貶斥帝王的多,特別出身低微的帝王,這是在愚弄百姓。而二月河的作品對清朝的幾個皇帝做了比較客觀的評價,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必須感謝他。

  • 3 # 看透古今

    二月河能實事求是地揭示社會深層次的內函,矛盾,原因,總是能發人深省。比如康熙之問:漢族有這麼好的文化,這麼好的江山。怎麼就把天下丟了呢?再比如,田文鏡推行士紳與百姓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新政時,引起生員罷考。一個聖人牌位,使雷厲風行的田文鏡不得不俯伏在地。這些都令人深思後,毛髮盡豎。

  • 4 # 花未全開月未圓672627

    孫皓暉寫《大秦帝國》的切入點和風格與凌先生雖不同,但都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認識,孫皓暉先生是從文明角度審視歷史的發展,我覺的兩位都很不錯!大秦系列和大清系列都能自成體系,一脈相承,都很了不起,值得讀者品讀!

  • 5 # 使用者谷中的百合花

    聖經教導:日光之下人生皆虛空,著書多也是虛空。日光之上無論作家各行業榮神益人,皆為造物主喜悅。願逝者安息,家人平安。

  • 6 # 惠雲

    簡單點說

    二月河老師的帝王系列就像金庸老師的江湖,都是一個時代的豐碑,只有仰望和喜歡,無所謂超越。

    特別是寫雍正王朝,用大量的筆墨和實事,把一個多少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荒淫無度,陰毒刻薄,殺父弒兄的寡恩之帝,翻案回正。讓人們基本上認識瞭解,雍正是一個真正的勤正,變改,務實,為大清的存活和延續立下不朽功勳的好皇帝!

    從眼前的影響力來看,有華人處皆有二月河!

    孫老師的大作,還沒來得及拜讀,恕不能評。

  • 7 # 新影播客

    二月河和孫皓暉兩位老師在創作封建王朝和帝王權術都有相當的成就,雖然兩位都是對古代歷史封建王朝方面創作,但是還是存在部分區別的。孫皓暉老師的經典著作的《大秦帝國》,全文500百萬餘字。也被搬上熒幕拍成了《大秦帝國》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其中跌巖起伏的劇情吸引了廣大觀眾,也獲得了一致的好評。秦國的那個時代和二月河老師創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清王朝處於一個不同時代。秦國的那個時代是充滿陽剛和創造精神的,這個在孫皓暉老師的整個創作中都是有體現的,例如在《大秦帝國之崛起》劇中,商鞅變法片段,都是給人帶來一種陽剛之氣。再則,《大秦帝國》這部創作反映故事,都是中國文明史上的轉折,是一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科學文明轉折的新大時代。這就是孫皓暉老師這部創作中無處不在的創造精神。

    反過來,我再來看看二月河老師的創作的清王朝《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曲,它裡面所反映的則是另一種精神。二月河老師的創作都是以史實為依託,它裡面所描述的時代風、風土人情、官場世態都是較為貼近歷史原貌的,二月河老師創作靠的不是自己的才氣,而靠的是自己的力氣。所以說《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創作中包含了二月河老師創作時的堅持的精神。

    二月河老師和孫皓暉老師各有自己的創作方向和時代,兩位老師在文學成就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點,文學地位上沒有必要去作比較,兩位老師都是大家喜歡的文學家。各自的作品都被搬上大熒幕,獲得大家好評無數和榮獲各項大獎。

  • 8 # 小明家人

    兩位老師的作品都不止一邊的通讀過,對兩位作者都非常仰重。康乾雍系列文學欣賞性很強,對於場景刻畫和人物衝突上寫的更勝一籌。而大秦帝國系列在歷史和山川地理形勢上的描述特別深刻,還有就是對戰爭過程中的細節描述的也很專業和詳盡。相對來說我更佩服孫皓。

  • 9 # 好哥160696129

    不能這麼比較,兩位老師所敘說的時代不同,社會、人文、風俗和政治背景都是有區別的,從而使人物性格特徵以及行為皆有所不同,兩位老師都對中國文學創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 10 # 善良的何先生

    二月河和孫皓暉兩位老師在創作封建王朝和帝王權術都有相當的成就,雖然兩位都是對古代歷史封建王朝方面創作,但是還是存在部分區別的。孫皓暉老師的經典著作的《大秦帝國》,全文500百萬餘字。也被搬上熒幕拍成了《大秦帝國》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其中跌巖起伏的劇情吸引了廣大觀眾,也獲得了一致的好評。秦國的那個時代和二月河老師創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清王朝處於一個不同時代。秦國的那個時代是充滿陽剛和創造精神的,這個在孫皓暉老師的整個創作中都是有體現的,例如在《大秦帝國之崛起》劇中,商鞅變法片段,都是給人帶來一種陽剛之氣。再則,《大秦帝國》這部創作反映故事,都是中國文明史上的轉折,是一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科學文明轉折的新大時代。這就是孫皓暉老師這部創作中無處不在的創造精神。

    反過來,我再來看看二月河老師的創作的清王朝《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曲,它裡面所反映的則是另一種精神。二月河老師的創作都是以史實為依託,它裡面所描述的時代風、風土人情、官場世態都是較為貼近歷史原貌的,二月河老師創作靠的不是自己的才氣,而靠的是自己的力氣。所以說《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創作中包含了二月河老師創作時的堅持的精神。

    二月河老師和孫皓暉老師各有自己的創作方向和時代,兩位老師在文學成就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點,文學地位上沒有必要去作比較,兩位老師都是大家喜歡的文學家。各自的作品都被搬上大熒幕,獲得大家好評無數和榮獲各項大獎。

  • 11 # 滄桑短笛

    以孫皓暉的《大秦帝國》論,以二月河的帝王系列論,我以為有幾個差別。

    一、難度不同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皇帝統治,有關清朝的記載文字最多,歷史記載被歪曲、被篡改的最少。比如雍正篡改詔書奪嫡的故事,臺北故宮的一張圖片就揭穿了這個謊言。

    秦朝是距今最遠的皇帝統治,有關秦朝的記載文字,不僅很少而且被篡改、被抹黑的最多。比如眾所周知的“孟姜女哭長城”、“阿房宮賦”都是無良儒家的篡改、捏造。比如焚書坑儒,原本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之舉,被後世儒家顛倒黑白,抹黑成了暴政。以現代世界來說,在德國鼓吹希特勒是違法的,在中國搞全能教等邪教同樣是違法的。經過審訊、依法殺戮犯罪的儒生,有什麼錯?

    《大秦帝國》創作的史料之難,遠超人們的想象。孫皓暉先生公佈了著作《大秦帝國》所參考的史書,數量之大、種類之多都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同一本史書,要參照好幾個不同版本的,《大秦帝國》所參考的史料,達到了這樣的程度。誰敢面對《大秦帝國》參考書目列表去吐槽?

    二、作品呈現的角度不同

    兩位都是寫歷史小說的,孫皓暉先生更是明言,歷史小說對百姓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歷史記載對百姓的影響力。歷史小說,本質上是“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此其一。其二,“讀書明理”。小說也是書,透過讀書明白更多的道理,是評判小說好壞的標準之一。其三,“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眾所周知,在困難的時候、在迷茫的時候,信仰是引領我們走出困境最後一把梯子。在現代史上,《論持久戰》就是改變乾坤的一篇文章,為當時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信心、指明瞭奮鬥的方向。小說,也應該培養人們的理想和信仰。以上述方面、角度論,誰有誰劣、對社會和文化的貢獻誰大誰小,一目瞭然。

    在《大秦帝國》中,商鞅最終被車裂,改革、變法,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是褒義、還是貶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在中文中,死於事業的奮鬥中,從來都是褒義、是英雄。西方的一個船長,沉船了、船長拒絕逃生與船共生死,同樣是這幫文人,恨不能把這個西方船長吹上天。難道被海水淹死、被魚蝦吃掉肉身,比車裂更舒服、更享受?

    三、陰謀與陽謀

    圍魏救趙是眾所周知的謀略故事,一直以來,勝利的一方都被解說成計謀、謀略、聰明等等,而失敗的一方(魏國龐涓)被解說受騙上當、被打了埋伏,是陰謀。在大秦帝國中,從龐涓暗暗思考的角度,孫皓暉先生給出了另一種解讀。

    龐涓清楚極了,也痛苦極了,卻什麼也不能說,什麼也不能做。桂陵戰敗,他最恨孫臏,卻又對孫臏的戰法有一絲莫測高深的隱憂。他對這位同門師弟的智慧從來就沒有低估過,否則,當初絕不會想到除掉孫臏。火急回師的時候,他還不知道齊軍的實際統帥是孫臏,否則他可能會謹慎一些。戰敗之後,知道了這是孫臏的運籌謀略,從心底講,龐涓已經不再認為這是齊軍誤打誤撞撿來的運氣,而認為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極為高明的戰役。即或在事後想對策,他還是必須回師救援,難道還能真的丟了大梁?而回師救援,還是必須走桂陵山地,還是必然鑽入伏擊圈。事後都想不出脫困對策,能說孫臏不是精心運籌?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之一。把圍魏救趙解讀為受騙上當、被打了埋伏,就意味著謹慎一點、小心一點,提防一點,就不會“中計”了。那麼,圍魏救趙還能算是“三十六計”之一嘛?圍魏救趙是陽謀!是你明明知道,也只能兩倍毒藥選一杯,無可逃脫。這叫智慧、叫軍事謀略。三十六計是公開了的,公開了就不是陰謀,是陽謀。

    作為一個民族、作為一種文化,我們是太陽昇起了、我們也該出去活動了?還是太陽下山了、黑暗降臨了,我們可以出去活動了?這有異議嘛?

    四、文化人,站得高看得遠

    封建帝制已經推翻,企圖殖民中華的倭寇已經被趕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也富起來了。但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有話語權嘛?宗族,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詞彙,連中國人自己都很少說,很多中國人自己都不十分明白。民族,這個西方16世紀發明的泊來品,很多國人趨之若鶩,諸如什麼血緣、DNA,吹的神乎其神,喊的撕心裂肺,恨不能把自己祖先的DNA都挖出來驗一驗,以證明自己是純種的中國人。我真想說句粗話,種純不純是我們買寵物的時候,才考慮的標準。又不是寵物的你,痴迷血緣純不純幹嘛?

    話語權的缺失是當今中國很大很大的一個痛點!以歷史論,什麼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套標準,套在中國歷史上,怎麼都是搞笑。但是,我們沒有歷史的分段標準,只能用西方的標準來硬套中國歷史,特別的彆扭、還特別沒辦法。

    梳理中華文明的正源,堅定中華文明的信心。孫皓暉先生明言,《大秦帝國》就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成功、失敗,現在言之尚早。但是,作為一個文化人,孫皓暉先生站得高、看得遠,中華文明的話語權,孫皓暉為之奮鬥的,正是我們缺乏的。這一點是不能不承認的。

    五、撥亂反正,更難

    秦朝,是2000年皇帝制度中對中華貢獻最大的朝代,後世朝代的貢獻加在一起也不能望秦朝之項背。秦朝是中華文明第一次以統一的形式展現在世介面前,是中華2000年皇帝制度、中央集權郡縣制的開端,是統一的文字、度量衡、車軌的起步,是中華鐵血精神、艱苦而卓越的標誌。中華這個響亮的口號,就是誕生於秦朝。在法治就是正義、人治就是落後的當今時代,秦朝還是我們法治的根源,是傳承有序的優勢。

    秦朝,又是一個被儒家百般抹黑的朝代。諸如苛政暴政、焚書坑儒、孟姜女哭長城等等,儒家杜撰、改編了無數個汙衊秦朝的故事,而且是一直汙衊了2000多年。在位期間,沒有屠殺過任何一個文臣武將,秦始皇是所有開國皇帝中最仁慈的。焚書坑儒是為了保障國家統一,防止封建割據和殘酷無邊的內戰。孟姜女是春秋時期齊國人,比秦始皇大300歲,孟姜女哭長城是一個胡編亂造+穿越時空的故事。

    寫秦朝必然要面對這些被誣陷、被抹黑、被顛倒黑白。寫秦朝面對的是2000多年的眾口鑠金。這,是寫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難。

    六、文學地位和文學成就

    《大秦帝國》第一步《黑色裂變》,獲文化部“五個一工程”獎。這是含金量極高的成就。

    曹雪芹先生著作了《紅樓夢》,中國有紅學研究這個專用名詞;

    孫皓暉先生著作了《大秦帝國》,中國有秦粉,然後再模仿出了其他歷史粉;

    但是,這些只是表象。

    孫皓暉先生、《大秦帝國》的文學地位和文學成就,能也只能留給後人,在贊與吐槽的不斷沖積中,逐漸形成。

    陽謀、鐵血、爭心,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我相信《大秦帝國》帶給我們的,會遠遠多於這些,遠遠深刻於這些。

  • 12 # 北門猿

    二月河想寫的是小說,他的讀者不一定知道這是小說。

    孫皓暉想寫的不止是小說,他的讀者多數不知道他寫的其實是小說。

  • 13 # 不如一默先生

    從文學藝術角度看,《雍正王朝》高於巜大秦帝國》,感覺二月河是專業作家,孫皓暉是網路寫手,孫的文字總讓人有穿越之感,比如,"我們現在處在戰國時期","以前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是後人的說法,猶如現在的抗戰神劇裡的臺詞:"離抗戰勝利還有四年"。孫的文字還經常出現後人的詩詞,如衛鞅與白雪戀愛,竟然吟詠出漢樂府名篇,讓人穿越時空之感,即不真實的感覺油然而生。

    二人都是高手,說個武俠小說的比方,二月河好比金庸,孫皓暉好比古龍。

  • 14 # 談古論金

    首先說一句可能得罪很多朋友的話,我個人都不喜歡。

    如果硬要比較的話,二月河先生比孫皓暉先生的作品質量高出很多。

    真正好的小說,即使作者無比偏愛自己筆下的人物做各種精心刻意的安排,這些人物仍然會自然而然擁有自己的性格邏輯和命運發展軌跡。

    二月河先生無疑是偏愛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因而有很多不盡不實的溢美之詞和刻意的濾鏡化,那些代入感很強的鄔先生之類也實在是沒勁,但是,在所有的榮辱得失、盛衰譭譽之後,封建王朝政治運作的底層邏輯和帝王權術不期然地以獨有的方式浮出水面,即使他再愛玄燁、胤禛,他的作品仍然表現出他們男一號背後那些至暗時刻的心曲,即使並非自覺,更不是出自本心。

    「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如果不是九五之尊錦衣玉食之後「你關心的只是妻兒老小我關心的可是整個江山社稷」的發嗲,那還是接近人世間的底色的。

    相形之下,雖然《大秦帝國》被認為褒揚者認為是一部空前絕後的鴻篇鉅製,但孫皓暉先生本人的代入感太強,竭力渲染、刻意傳導附加的價值觀、世界觀,反而落了下乘。

    這裡我們就小說藝術本身來談,倒不必引用王家範、董健等歷史學家的意見指出其有多少違背歷史事實的地方,說得直白簡單一點,就是偏愛自己筆下人物過了頭,不免扁平化、臉譜化和胡亂煽情的弊病——比如商鞅罵孟子、張儀罵孟子不免令人想起評法批儒時期孔子見盜蹠故事;再比如商鞅被車裂時很多秦人不顧禁令趕來生祭敬愛的老領導商君,還帶來了一個寫著「萬古法聖」四字(對,你沒看錯)的牌匾,哭得那個傷心,就差吟詩一首「我哭豺狼笑揚眉劍出鞘了」……

    米蘭昆德拉認為,小說有自身的智慧,它比作者本身的智力更高、更遠。

    總而言之,無論二月河先生創作的初衷或者他認知的天花板在哪裡,因為他草根智慧的滋養,他筆下的人物在某種意義上是具有屬於其自身的命運和性格的——當然他選擇了這些歷史人物作為主角,本身有討巧或者說可以得到憑藉的地方。

    反觀孫皓暉,他所有的對筆下人物的傾心、鍾情以及更加刻意的提煉、拔高,卻反而顯得既不真實,也並不準確。

    沒有思索和悲哀,就不會有文學。
  • 15 # 圓月彎刀92

    實話實說,兩位大師在對歷史人物的刻畫上都有刻意的拔高,美化,修飾的代入感,這種不客觀的美化缺少了歷史的恢宏感,完全不能稱之為史詩級的作品。

  • 16 # 隨便123840952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往往有關公戰秦瓊的發生。這樣處理有拉長篇幅,增加字數之嫌。同時也說明作者歷史儲備不夠,可供選取的材料比較少。這裡可以參考三國與水滸的創作的優點。三國的缺點是歷史久遠,相關資料太多,還有很多人們口口相傳的三國故事,羅貫中在這些資料故事的取捨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的。使得全書看上去很自然流暢,沒有給人哪個段落很突兀的感覺。反而使得很多不太瞭解歷史的讀者產生把三國演義就當作歷史來看。施耐庵比羅貫中寫得更好。水滸與他相反,描寫的造反起義。在歷史文獻上往往對於這些不會描寫的很詳細,需要作者用自己的想象來填補歷史的空白。很多對於草莽英雄的細節描寫,詳細到了令讀者產生你是怎麼知道的?難道你曾經混過黑道的詫異。這些都說明作者在作書前肚子裡已經儲備了相當多的相關知識,這樣才在創作的時候能夠信手拈來。而且寫長篇歷史小說最怕的就是塑造人物不形象生動,寫出來都一個樣。應該說名著之所以能成為名著還是很有值得現在搞創作的作者學習的地方。

  • 17 # 天涯孤旅a

    二部鴻篇鉅著,二位書寫歷史的大師!如果硬要區分二部鉅著的不同,區分二位文學巨匠的的文學地位,我怕是力有不逮不敢妄自評判。唯存對二位的敬畏之心深深膜拜。這裡,僅僅粗略的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以求拋磚引玉。一、二部鉅著表現的歷史背景不同

    秦國和秦朝,是一個被汙辱的國度和朝代;歷代秦王(特別從獻公始,至孝公、秦惠文王 、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始皇帝贏政)都是被損害了的形象;這部分歷史是被人為篡改失去了本來面目而又長時間被後人所不熟悉和誤讀的歷史。基於此,孫先生以‘正本清源’為出發點,將這些被後人誤讀了的歷史人物和其中發生的較大的歷史事件娓娓道來還歷史的真實,難能可貴。對比二月河先生落霞三部曲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因其接近現代,歷史脈絡清楚,歷史記載明白無誤,少有篡改和訛傳。從這點上看,孫先生創作的難度要遠遠大於二月河先生的。

    二、二部鉅著表現的文化背景不同

    對於《大秦帝國》六部曲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孫先生自己說,那是一個原生文明的時代。極是。當一個民族的原生文明尚未形成完整體系不足以治國安邦時,那是一個勇於傳承並以絕決的精神創造新的文化並與之碰撞發出巨大歷史迴響的時代;那是一個不斷地大爭鳴大融合大抗爭從而建立全新的戰時秩序、為後世立萬世法度的時代。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那是中國文明的朝陽。相較於二月河先生的落霞三部曲的文化背景,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落霞,是最後餘暉的悲壯,是文化受到禁錮文明受到摧殘的黑暗時刻。

    三、給後人的啟迪不同

    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萬世垂範。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是民族凝聚之魂,民族強大之魂。清王朝的固步自封將中華民族一步一步的帶進了災難。

  • 18 # 一觀一道

    凌先生寫的是《三滿演義》,真真假假,清廷精華,昧者當史,頂禮膜拜!孫先生寫的是《秦皇崛起》,偉偉竊竊,赳赳老秦,愚者當戲,可看可侃!

    二者歷史維度空間,時間遠近不同,可視度效果截然不同。電視劇成就了二月河,同樣相反電視劇黑白了孫先生。以著書相較,凌先生的書熱銷路短,孫先生的書冷銷路長!

  • 19 # 書中有路

    因為認真讀過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也拜讀過孫教授的《大秦帝國》,觀賞過康熙雍正兩部電視劇以及大秦帝國的第一系列裂變,所以對於這一比較還是有話說的。我想分三個角度來說說,第一,歷史的厚重性;第二,作者的駕馭能力;第三,小說和影片的整體印象。

    首先,從歷史的厚重性而言,孫教授的學術水平肯定更高,但篡改的痕跡也更濃。顯而易見,孫皓暉先生作為大學教授,治學水準肯定是大於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二月河先生的。從小說的語言表述和各個歷史事件的敘述上看,大秦帝國也是特別的莊嚴大氣。最主要的一些歷史事件,也都有很好的矛盾演變和文化傳承。但是問題也就來了,因為秦國、秦朝時期的歷史文獻比較匱乏,這樣的文學創造缺乏更可靠的歷史記載,除了史記、戰國策,似乎就沒有很好的別的印證。孫教授精心刻畫的歷史系統,實際上大量的是依靠他個人的描繪。這就要出問題了,因為再厲害的歷史學家,你運籌的系統總還是讓人難以接受。比如說,史記記載商鞅一次處決囚犯七百人,渭水盡赤。大秦帝國就為其刻意洗白,似乎還是不得已而為之,豈不知首惡必辦協從不問乃是自古的常理,商鞅這一滅絕人性的做法怎麼洗的白。比如說,秦孝公想要傳位於商鞅,則更是胡說八道,古代一直有家天下的基本理念,商鞅什麼時候是嬴氏家族的了?把商鞅寫成了大聖人,大神人,是孫教授十分可惜的敗筆。

    其次,從作者的駕馭能力看,二月河先生的文字更有味道。二月河先生直到40歲才開始寫作,而在早年是比較艱辛的奮鬥歲月。正因為此,所以二月河先生的文字更有味道。對於帝王權術,對於人心險惡,對於勾心鬥角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宮鬥戲誤國,這是一些人持有的觀點,所以他們認為充滿熱血和陽謀的大秦帝國更優秀。殊不知,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安身立命並不是天然的就能被每個人都學會。文字的力量在於細細咀嚼之下,更深層的一面。我們可以吹著空調、吃著西瓜、看著陰謀之人鬥來鬥去,這並不是社會價值取向的問題,而恰恰是現代人所需要的一種成年洗禮。寫不出陰謀,寫不出人性的險惡,那才是一個作家無能的表現。

    再次,從整體印象看,雍正王朝是永恆的巔峰。正如前文所說,我一直覺得大秦帝國的裂變寫的非常好,但是仍然很可惜。一些批評家總是說唐國強的雍正過於面善,不夠狠,不夠陰險歹毒。實際上,唐國強已經很大程度上將這個冷麵皇帝狠的一面展現出來。反倒是被司馬遷稱之為天資刻薄人也的商鞅,被王志飛演成了一個慈善家,一個預言家,哪裡還有一點法家人物的狠氣在裡面。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小說往往與好的改編的影視作品相輔相成,這麼快節奏的生活中,往往很難去靜心讀書,如果影視作品改壞了,小說原作者是要氣死的。從這個角度上說,雍正王朝真的是永恆的巔峰了。

    最後,再說一句,其實很多人一直是對滿清王朝十分不滿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也就對康熙雍正也有許多負面評價,也由此許多人指責二月河先生對於清代皇帝屬於跪舔。這裡不想多說什麼反駁的話,只有一句話還是要強調的,多讀讀書,切不可一葉障目啊。

  • 20 # 張不叄讀秦史

    二月河先生的三部曲,只在五六年前看過《康熙大帝》,記憶也不深了,只是感覺《紅樓夢》的味道很濃,對當時社會風貌的展現細緻入微,以及對“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君”這一觀念的探討。印象裡對清帝系列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認為它鼓吹專制、鼓吹“明君賢臣”這種老套模式,價值觀遠遠落後於時代,二是認為它粉飾了滿清政權,掩蓋滿清入關後的種種血腥屠殺等。類似的批評同樣常見於《大秦帝國》,前些年我泡論壇貼吧很多,見過無數認為大秦帝國是“為法西斯唱讚歌”“為文革招魂”之類的罵詞,這其中還包括王家範、董健等學者,很多破口大罵基本沒有理智可言,如王家範那篇廣為流傳的文章,不得不說,作為真正歷史專業的學者,他想要表述的內容也許有理有據,但以普通讀者的眼光來看,這些統統都被大字報式的文風所淹沒,試舉幾例:

    “不知是我的神經出了毛病,還是孫氏的書毛病不輕?”

    “要說有什麼特點,……而是充滿指鹿為馬、大破大立的血氣,粗暴蔑視前人思想索求、橫掃兩千餘年停滯文明的霸道。”

    “一不小心,孫氏得了心理狂躁症。”

    還有妄自揣測的部分:

    “(孫)後一段較之前一段語意來得隱晦收斂,估計修改時心裡有點虛。每涉及近現代,往往欲言又止,說得不暢快,與全書行文風格極不一致。”

    “驪山秦陵被孫氏排除在外了,是因為始皇帝為中國旅遊作出了傑出的 GDP 貢獻,將功折罪?”

    引文至此結束,嘴上喊著“警惕文革重來”,寫出來的卻是這種動輒堆砌形容詞、主觀情緒強烈的語句,讓人看不出他自己比他批評的物件高明到哪裡。反倒是這麼多年過去,一直不見孫皓暉先生對此有任何迴應,兩人的素養高下立判,當然了,王家範先生也大可以“孫氏心虛,不敢迴應”來自我安慰。

    簡單說下個人看法:歷史題材的作品,一個先天限制就是,想要表達的主題只能侷限於“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而很難以後世,更不用說當代的價值觀來衡量。拿現在的眼光來看,君主制當然是落後的,現在的中國誰要提重新立個皇帝,那簡直是笑話。可如果放到秦代清代,百姓就是認皇帝,秦始皇滅六國是公認的歷史進步,可六國舊民仍然懷念自己故國的君王,愚昧不愚昧?以我們現在看很愚昧,可那時所有人都這樣想,這就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否認這點,硬要在當時就講核心價值觀,講民主自由,講男女平等,講個性解放,那是穿越小說,不是歷史小說。

    同理,想寫一部秦代或清代皇帝的小說,難道我們只能,要麼就必須寫這些皇帝暴虐兇殘的一面,要麼就得讓整個朝廷建立君主立憲制?這些不是不可以寫,但那些時代就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正面經驗麼?兩位作家只是立足於那個時代,從當時的價值觀裡,汲取一些對我們現在有啟迪的內容。

    再說文學價值。二月河先生的小說不熟,不多評價,只集中講講《大秦帝國》。先丟擲個人意見:純以文學標準衡量,《大秦帝國》的小說距那條文學上的“金線”確實有距離,大概想得起來的有以下缺點,其他讀者已經說很多了:

    人物塑造的主觀好惡過強,臉譜化明顯。這點N多人都說過,從商鞅到秦始皇,基本都是純正面形象;作為對立面的六國人物很多又是既壞又蠢;女性角色基本不離聖母、少女、俠女、女僕、慈母這幾種型別。

    情節缺乏連貫性,《黑色裂變》《國命縱橫》相對好些,後幾部的結構“板塊化”極為明顯,故事並不是一以貫之在發展,章節之間缺乏邏輯關聯,人物命運也缺乏連貫性,最明顯的是第五部,滅六國部分和統一後創設新制部分,更像一篇篇彼此獨立的小說甚至傳紀。劇情的風格又不一致,前幾部裡摻雜了不少武俠的成分,女主角白雪又有大段莎士比亞式的臺詞。

    語言風格體現出過強的個人情緒。比如小說中出現過無數個“竟是”,人物動不動就流淚就吼叫,過多的感嘆號,過多的知識性介紹,過多的議論,等等。

    以上這些批評意見,個人基本認可。但比起單純的批評,更重要的是探討原因和解決方案。以個人的寫作經驗來看,這些缺陷有些是可以避免的,譬如語言風格,譬如人物塑造;有些卻是極難避免的,譬如結構。《大秦帝國》描寫的是秦國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無數人物、無數國家、無數歷史事件,怎麼取捨?如果按照史料原樣照搬,矛盾根本沒法集中,也就談不上戲劇化衝突,《東周列國志》就是個例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故事單看都還不錯,可是橫向沒有互相對抗,縱向沒有延續和傳承,有多少人愛看?所以魯迅才說,三國宜做小說,春秋戰國不宜做小說。《大秦帝國》在服務於創作主題的前提下,已竭盡所能對史料刪繁就簡,我本人在閱讀過程中也試圖按自己的思路重新梳理劇情,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難度實在太大。

    所以說到底,《大秦帝國》的文學性不夠強是事實,但原因既有孫皓暉先生本身的問題,更有題材的特殊性。

    僅就個人的推測,孫皓暉先生的文學功底其實相當不差。不信的讀者可以著重品味下《帝國烽煙》中李斯的形象,這是個人見過的最豐滿、最有深度的李斯,真正可以稱其為政治家的李斯,遠超那些通俗講史讀物裡的淺薄形象。七八年前,我自己剛開啟寫作道路的時候,也有幸得過孫先生的一二指點,現在回憶起來,仍然覺得這些看起來簡單的指點卻無不直指要害。還有電視劇版的《裂變》,我曾逐集分析過它的劇本,發現其結構的嚴密要遠遠超過小說。我相信,如果孫先生只寫一部秦始皇時期或商鞅時期的小說,他絕對會採用《裂變》這樣的結構。

    《大秦帝國》的小說之所以呈現出現在的面貌,客觀上有前面提到過的,過大的創作難度以及孫先生能力的侷限;主觀上不知有沒有孫先生的相對忽視。他曾在各種場合反覆提到,《大秦帝國》是一套“精神本位”的作品,也就是說,人物故事都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想傳達的“強勢生存”的價值觀,這是另一個更為宏大的話題,這裡不過多展開。為了更好傳達自己的價值觀,他敢於以犧牲小說的文學性為代價,敢於直接在小說裡發出議論,敢於塑造那些“高大全”的人物。也正是這樣的做法,造就了《大秦帝國》絕無僅有的市場反響:喜歡的捧上天,討厭的踩下地。歷史專業的學者和自以為學富五車的歷史帝們認為“這都什麼玩意兒”,卻更有萬千讀者視其為第五名著、人生寶典。

    這種極端的反響本身就證明,《大秦帝國》成功了。只不過它的成功不在文學領域,也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那套全新的價值觀,事實證明它就是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也鼓舞了無數讀者,反對者再怎麼泛酸再怎麼破口大罵,它的影響力仍然在那裡明擺著。對這部作品,對孫先生本人來說,這就足夠了。

    他本來也不想當一個純粹的小說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製作炸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