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寫起來很簡單,看起來很豐富,這就有味道了,你覺得是這樣嗎?
12
回覆列表
  • 1 # 國王論道

    書法的點畫,線條,富有變化,書家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哲理、情感,修為,寄於筆端,而彰顯書法的魅力,此即可理解為書法的“味道”

  • 2 # 劉紅福3

    一副耐看的書法作品,總是有種特殊的魄力,特殊的感情深深的吸引著讀者。能刺激你的心靈,使你產生種種感悟、種種聯想、種種的“味道”,這種種就是書法藝術的意境表現。使心與手、法與意、形與神的完美統一,這種統一就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味道”。

  • 3 # 三上詞話作者

    書法的味道是什麼呢?既然是味道,肯定能分辨出來的。這個味道不是品嚐出來,也不是嗅覺出來,是靠品讀出來,具體說是感受出來的。書法有一種氣場,即“氣息”,那就是人們常說的書卷氣的形成有大有小,就像山水有韻味,花木有姿態一樣。它是怎樣形成的,就像山水和花木靠自然形成一樣。書卷氣亦猶如人的氣質,氣質是裝不出來的,一舉一動都是修養鍛鍊而出。所以,書法的書卷氣,是在寫字有了一定時間積累前提下,加上學識修養、生活經歷和刻苦學習訓練而產生出的。這就是書法味道的來源,也是能夠解釋的理由,沒有可以根據需要而設計的可能性。現實生活中,雖然有一種訓練,即為討人喜歡,把作品打扮得順眉順眼,為了產生一種氣象,可以機械的諸如濃淡、潤枯、漲洇等技法處理,但組合出來的畢竟是“意在筆先”,具有慧眼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故書法味道,不是凡夫俗子所追求得到,它賦予給很早就有準備的人。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4 # 厚德超市598

    由於條件所限,我只能練習硬筆書法。主要的是享受著書寫的過程。比較名家的字帖糾正個人的不足,我們感覺到裡面的藝術營養。

  • 5 # 放歌聲野老梁

    書法的味道在那裡?春天的藝術。書法,結緣於閒情逸致,陶醉心濤,飛馳於龍雲大海,地闊天空;行雲走筆,花鳥集市;驚天地之波濤,匯大海之瀾滄;展胸中之氣象於萬海,藏書氣雄風於胸懷。筆之靜動而活象,墨之香躍然淺素;若之修性當於煉書法猶如神丹妙藥,悟之道然筆端生花妙趣橫生寫春秋。千百學書苦無著,書法味道在琢磨。書法味道源自生活。

  • 6 # 昭銘軒書畫

    書法的味道,是書法作品傳遞給欣賞者的審美感受。

    這個感受,由書寫者透過對筆法、結體、章法、墨法的綜合運用所表現出來的、能夠被欣賞者感知的表現形式、意境、情緒等。

    寫起來很簡單,是因為一個成熟的書寫者,必然對技法技巧有嫻熟的掌握,而傳遞出來的思想、感情、氣質等,一方面是與技法相合;另一方面是自然流露:既不是刻意,也不是不刻意。

    而味道的真正根源,是書寫者的學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表達方式。

    書法藝術雖然是感性的東西,但是也是理性的。顏魯公的《祭侄季明文稿》,它是非常感性的,給人強烈的沉痛、凝重、壓抑、隨意、無意識的感覺和心理衝擊;它的理性在於控筆和結體仍然會符合書法的書寫基本規律,但是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而呈現非理性的狀態。

    魯公在寫文稿的時候,並不需要考慮這幅“作品”要傳遞給人什麼樣的感受,他是寫給自己的,他不是在搞“創作”。他寫的時候是飽含了感情的,整個篇幅瀰漫著他的情緒。

    這也是後世所謂“創作”和前人隨手寫就的文稿、手札之類(包括二王的快雪時晴帖等)給人的感受和“味道”不同的原因,今人搞“創作”有太多的刻意,因而是不真實的,大大降低了書法的藝術。甚至有譁眾取寵、無病呻吟之作或者過於追求技巧技法等形式的“技術流”,給人的感受到的“味道”是“惡趣味”或“味同嚼蠟”。

    那句話叫做“人品不高,畫品不可能高;人品若高,畫品不得不高”,說的雖然是“畫”,但“書畫同源”,因此於書法亦然。

    弘一大師的字,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不帶一絲火氣,沒啥味道何嘗不是另一種“味道”!

    所以,書法的“味道”來自於作者的“人品”,來自於作者的真情流露。

  • 7 # 雨夜彈琴

    書法不是具象的藝術,而是文字書寫的抽象藝術。如果說它有"味道",倒不如說那是一種書寫藝術所外露的一種獨特韻味。

    書法作品的味道,從初級審美角度看,整齊排列的隸書、楷書為非專業書家的普羅大眾就能感受到。畢竟,工整本身就是一種美。

    經過臨摹練習的入門者,已經不滿足於字形的簡單排列了。於是,中高階寫手更熱衷於向飄逸流暢的行書草書或者深奧難辨的籀篆發展。此時,無聲的書法作品能瀰漫一股或筆走龍蛇,或抑揚頓挫,或天馬行空,或深不可測的氣息。倘若沒有相應的書法知識,似乎會產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

    書法高手,因兼具紮實的書法理論和大量的書法實踐,其作品則更上層樓。這個階段,不僅能淋漓盡致地展現書法作品的妖嬈多姿、磅礴氣勢,還能盡顯無窮的功力。書法藝術已臻化境,書法作品的韻味如深谷幽蘭,暗香浮動;如奔騰江河,一瀉千里;如巍峨珠峰,高山仰止。中華文字藝術精髓絢爛奪目。

    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只有在高山流水會知音時,才能讓人領悟書法藝術妙不可言的神韻和味道。否則,再好的書法藝術,也難以品味!

  • 8 # 月蕩柳梢間似軌跡鞦韆

    書法的“味道”在“大家”的眼睛裡,並不是用人們的嗅覺能夠感知得到,由於每個人的審視角度不一樣,每個人的審美層次也一樣,所以對某些作品的評判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就好比街頭打把式賣藝的表演一樣,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的是熱鬧,書法藝術亦如此。一幅作品在我眼裡看到時,我可能大加讚賞,而在“書法大家”眼裡,這幅作品可能被不屑一顧,道里就在於此。

  • 9 # 黑白世界33972750

    說到書法的味道,可能會因人而異,理解不同自然感受不同。書法用具本身就具有獨特的美感,其筆健圓平尖,看似柔弱無力,卻又蘊含著遒勁之力,這種剛柔並濟的內涵妙不可言。其紙薄厚有度,展開可隨風漂浮,團集起來又堅韌無比,力不可斷。其硯更是質地堅硬如鋼,卻又細膩無比,滴水不涸。其墨香韻暗含,沁人心肺。這些就足以讓人飽嘗其文化氣息了。提筆揮毫,筆畫的一起一落,一轉一折,避讓呼應,猶如舞蹈一般美妙,加之所呈現的文詞精美,字隨文起,逐意而行,更具天籟玄音之律動,如果你愛上書法,當看到一篇書法作品時,並非是一篇靜止的字跡,而是作者書寫時的動態畫面,這時,書法的味道,就在你的感受裡……

  • 10 # 書法影響力

    何為“書法味道”?必須先解析這個問題。

    “味”為書法之古意。就是前人的書風筆意。書法因為有古意存在,才有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如單論結構與字形,現代人的書法水準不會低於古代人。如果講書法的古意,明朝以後古意就已蕩然無存了。現代就更不要提了。

    “道”我個人的理解是章法格局的體現。是個人真性情的具體體現,書法單字型現和章法的體現是互通的,彼此呼應,形成一種氣場感。體現古意書風味道的同時還會表現出書者的一種豁達心胸,這些從技法表現和字的空間安排上是可以分析出來的,並不難。唯一難的就是你根本不懂藝術心理。

    好了,既然明白了所謂的書法味道了,我們在來說一下書法的味道體現在哪裡。

    1.技法上

    具有味道的書法技法一定是越早越好,而且這種技法是應那個時代而產生的藝術形態,也就是書法的表現形態。我們學習書法,除了基礎可以學習現代以外,其他諸如技法,單字形態,章法,創作模式都應該仔細研究並學習古人。這個學習主要以讀帖為主,可以讀十天,寫三天。

    2.腹有詩書

    豐富的多學科知識會給個人書風帶來良好的協助,也就是我們說的味道。知識給人以認知能力,有了認知能力就會對行業及技術產生個性的理解和表現,比如書法也一樣。豐富的學科知識是書法味道不可缺少的部分。

    3.多讀帖,少臨摹外形

    讀帖我就不多說了,只告訴大家很重要。關於少臨摹外形我說幾句。臨摹外形其實是一種大的誤區。很多人在進行這一步的練習。我個人比較懷疑這個步驟,包括古代書論裡的敘述。我覺得都值得懷疑。臨摹外形會讓你的書法很空,不具備內涵,作為書寫是沒問題的,但是想想成為二王式的大家是沒門的。

    字的外形基本上是靠筆意自然書寫得來的。並不是靠臨摹外形。外形形態只要靠讀帖即可。仔細看看褚遂良臨摹的蘭亭序就明白了。

    就說這麼多吧。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 11 # 呂永亮

    換一個角度看書法的“味道”,保證您開心……

    今天我主要是來切磋書法哪個字寫得最好您這不是難為我嗎,哪兒有好的呀有沒有比較好的挑著真夠費勁的,我給你挑挑都挺不錯的您看,尤其是這個黃狸……

  • 12 # 不二齋

    1、書法的味道其實就是一種感覺,就比我們吃到熟悉的人飯菜會有家的味道,看一部喜劇電影感覺周星馳的味道。這種感覺是我們以前的經驗的積累,在這一個時間段重新出現的一種現象。

    2、書法的味道也是一樣,我們臨帖、讀帖就是去積累這些知識和感覺,提高我們的書法的審美,如果一個人的書法作品和我們平時看的字帖、理解的帖吻合,我們就認為這幅字是有味道的,它符合我們之前的經驗。

    3、有味道一定是好的嗎?其實也未必,這要看我們以前的經驗是不是好的,如果以前看的字帖都是非常低階的,水平不高的書法作品,都是一些江湖書法,那麼我們這個經驗可能就是錯誤的,那麼看到同樣很差的書法作品也會覺得有味道,但是那些專業的書法人就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們看的都是歷史上的經典作品。

    4、說到底這是一個審美的問題,你看的經典的作品越多,你的眼光和口味也就越刁,你眼裡的好字也會越少,這也是為什麼對於一幅字網上的爭議那麼多,主要還是大家的經驗不一樣,這個是很難調和的矛盾。

  • 1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什麼是"味道"?這是個借用的詞語,類比於吃喝產生了滋味感覺。是說書法作品能傳達給觀賞者某種"意識感覺"而已。

    書法,之所以能對人產生某種心理意識感應,那都是由於它本身所具備了相應的素質條件罷了,不具此則無由產生"味道″。

    究竟書法具有何種素質條件才能有"味道"呢?其實,我們要求的就是"美感"而已。有味無味,就是一個美不美的問題。美,當然是個泛概念,具象差異很大,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分歧見解很大,往往面對同一幅作品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評論,而且很難達成統一的意見。

    不論你產生的是何種"味道",都是客體條件對你的主觀意識的刺激。所以對書法作品的客觀評價要求條件是固定的,不管對你產生什麼樣的"味道",它本身的素質條件必須是固有的,也就是說,創作者貢獻出一幅自認為成功的,或者說有"味道"的作品,必須得是具備了約定俗成的素質條件才行。

    約論書法作品的"味道"品質成分,無外下列幾方面。

    首先,要看是文是野,是雅是俗?書法的特殊性在其民族傳統文化趣味的傳承性。用"味道"這個詞來況說很貼切,中國人喜好的是"中餐味道″,而且講究"正宗",如果不正宗,則視為野丶怪丶俗丶濫,不文雅。離經叛道反傳統的東西,不合中國人的"味道″習慣。因此可見,書寫技術簡單,傳統文化修養丶道的要求則高,書法家的養成不是容易的事情。"味道"淳厚與否,是內涵素質決定的。

    其次,看功力。點畫用筆丶結字佈局,基本功是否遊刃有餘,是營造氣韻丶產生"味道″的直觀因素。

    再者,特定作者的先天因素。有些成分透過學練修能夠獲得,但有些因人而異的方面只能體現在個性化的效果上。比如,有人說啟功的字好學,但是很多人本其點畫結構丶謀篇佈局,學得似無二致,就是讓人覺得不夠"味",甚至"俗不可耐"。所以,投師如投胎,道不同"味″何能似?

    書法一道,是中華哲學觀點一一一"大道至簡",在文化藝術創作活動中的典型體現。"成如容易卻艱辛″。

    有味道無味道,何種味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宣傳炒作,妙語如珠,口吐蓮花,改變不了作品本具的"味道"。不同的主觀意識形態,味覺感受不同也是事實。但書法的基本要素決定書法的"味道",這是事實規律,不在書法作品自身以外,無麝不香。

  • 14 # 周維祥書法

    謝謝千千千里馬邀請回答問題,《書法的“味道”在哪裡?》,我試著回答一下!不一定準確,烹飪講究《酸甜苦辣鹹》的組合,《焦炒烹炸》的製作,《拼盤雕刻》的造型,《紅橙黃綠青藍紫》的搭配,給了人們,《視覺》《嗅覺》《味覺》的直接的感受,就是人們常說的,烹飪的《色》《香》《味》。問題說的是書法的“味道”在哪裡?如果,要是全面的看,有《整體》的組合,就是《章法》,《印章》的點綴,就是《閒章》《姓氏章》的應用,整體的《黃金組合》,就是行距字距的留白,筆畫粗細的搭配,字的《黃金結構》的應用,等等,尤其是在筆會的現場,再散發著墨香,這時,書法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清爽宜人》《美不勝收》

  • 15 # 大同王屹峰

    此味道不可聞之,卻能感而品之。就是書法的味道。

    點畫精純,行筆結體悠雅,布白行間清遠高深,是一種味道。如羲之書行草。

    出入筆沉拙,構字張闊而雄健,使轉如江河奔奮而蒼莽,是一種味道。如魯公書。

    放筆直入,點線似天馬飛龍,疾如狂風閃電奔雷,浩浩蕩蕩氣吞山河,此亦為一種味道,如張旭懷素王鐸之草書。

    味道本是人之性格外化於書法。當三法精熟,心有所動,不抒之不快時,便發於筆端,流注於紙上,黑白相間,雖錯落不一,卻是節奏旋律如絃樂一曲,讓人回味無窮。

  • 16 # 滄海一粟79712803

    書法的味道就是書卷氣,從古人看,書法有經典或者說稱之為書法家的人,多是才子佳人,他們飽讀詩書,具有鮮明的個人魅力,才能留下傳世名作,給後人以學習和創新。

  • 17 # 薄利軒1

    書法作品欣賞淺見

    書法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而且非常普及,隨處可見。書法作品要給人以美的感覺,或飄逸靈動,使人心曠神怡;或端若泰山,使人堂堂正氣油然而生;或鏗鏘有力,使人奮發向上。好的書法作品要具備幾個特徵:

    首先是力。力透紙背,“毫鋒到處刻堅石,芳墨行時擰藤根”。從每幅作品,每個字,流暢且有力量。這力量不是刻意追求的,是行雲流水般自然的蘊含。如果沒有力道,會給人一種漂浮,不是飄逸的感覺。力道不是刻意用力寫字,那樣會給人呆板,不流暢的感覺。

    二是正,整幅作品,每個字都給人堂堂正正的感覺。一幅書法作品中重複的字要求都有變體,不能重複,但是千變萬化都要透著一個正字。漢字有書寫規範,約定俗成,字的基本功能還是要人來看,認識。如果只單純追求變化,書法寫的字除了自己別人都不認識,就偏離了正。與眾不同不難,但是既要端正又要變化萬千,與眾不同,難!

    三是暢,書法作品要流暢,每個字要自然流暢,整幅作品也要流暢一氣呵成。筆畫有飛白,又要飽滿。用墨太焦,顯得乾澀,不夠流暢;用墨過溼,流暢無虞,但難現緩急,力度不夠。單字不流暢,給人以生澀的感覺。每個字都很漂亮,互相不連貫,給人以散亂的感覺。

    字無百日功,只要有興趣,認真學習寫字,不長時間就可以寫的像模像樣。功夫在字外,字如其人,想成為書法家,不是刻苦努力練習寫字就行的,需要全面的文化修養。既所謂的字如其人。書法作品要經得起端詳,有些作品猛一看很漂亮,經不起仔細看,沒有味道。這就是書法家與寫字者的區別。

  • 18 # 晉堂書法

    書法的味道一言難盡,懂者能意會,懂者對不懂者難以言傳,書法的味道就是它的品味和情趣。張旭光老師論書法曰“到位”“味道”。要把書法寫得有味道,首先要在臨帖時把字寫“到位”,抓住原帖的形和神,先把形臨準確,把點畫的筆法寫對,提筆要提到位,按筆要按到位,折筆要折到位,轉筆要轉到位,不馬馬虎虎,不粗枝大葉,精準的臨摹。在形寫到位的基礎上,在進一步就是寫出“神”,寫出味道。

    味道就是情趣、品味。要寫出書法的情趣味道,沒有美學文學等文化底蘊的積澱是不可能的。做人要老實正直,但文學藝術貴“曲”,書法亦然。有些人把字寫成了館閣體印刷體還沾沾自喜就是缺乏藝術的美感,千紙一面,一字萬同,非常實用,但不是書法。藝術忌諱重複別人重複自己。

    字要寫得清清楚楚才好,但書法有渾厚這一風格,“渾”就是模糊不清的意思,模糊了才會引發觀賞者的想象。

    再例如,寫字就像工業品,越標準越好,書法卻是一個個生龍活虎的人,有的西裝革履,有的穿西裝不打領帶,有的穿著休閒裝,有的坐的端端正正,有的坐姿很隨意,這樣的人群才有趣味,像這樣的才是書法的味道。

    書法在初學階段是拼命的掌握技法,品味高味道醇厚的書法往往在技法上做減法,所謂“為道日損”。

  • 19 # 悟思必得

    書法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有其自身特色和味道,從大 的方面來說,書法之味具有墨香味,文化味,藝術味;傳統味、古人味、創新味等等。欣賞書法就是欣賞書法的風味,沒有獨特風味的書法就沒有欣賞的價值。

    書法的味道還有很多,正楷有正楷的味道,行書有行書的味道,草書有草書的味道,不同水平的人欣賞出書法是不同的味道,如有人說的那樣:“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書法的味道在於它的筆法、結構、和章法。尤其是一些書法大家寫出的筆法很有味道,很能吸引人的眼球,練好筆法也是書法愛好者需要下苦功夫練習才能達到的,沒有十年,二十功夫就難寫出書法”味道“來。

    書法的味道在於書法家隨手寫來就成章,一點一畫都有情,信筆塗來成極致,這就是藝術的魅力,這就是書法家的看家本領,不得不服,不得不讚。不過,要知道的是,書法家看是簡簡單單的一筆,都是數十年的苦功夫練出來的。練習書法要練出味道來,欣賞書法要看出味道來,有了味道就有了興趣和雅緻,如此,是一件快事也!

  • 20 # 讀書耕田人王七

    謝千里馬邀請,與書法相關的人,各有各的對味道的訴求,書寫者所以沉迷,亦多為其味道吸引,他能感受到墨與紙之相侵,紙與墨之相抵,筆與墨之相遊浴,墨與筆之投懷,硯與墨之相包容,墨與硯以盈盈(在池內飽滿而閃動)。等各種複雜而相互作用且又微妙的關係。雖然多緣於書者的主觀意識,但又何嘗不是先古聖賢於我們愛書者豐厚之饋贈!除此之外,每一丁點兒的進步亦會讓書者興奮不己。

    從觀賞者的角度講,首先是展開以後撲面而來的震憾,這種感覺可能來源與自己書寫與欣賞能力的巨大反差,也可能源於字帖中某個大家名作的心理暗示,敬畏之心不是學來的,而是書法佳作相贈於書者的。隨後才是看字,看與書法相關的元素,想古人書寫此作的狀態。

    以上是個人對書法味道的理解,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還得親自去品嚐,多說無益,不如去多看點兒,多寫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採收以後該怎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