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有豆豆

    這幾年經常可以聽到一些人講對孩子要放養,其理念是少干涉孩子的生活,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要去幹什麼。這種理念對培養孩子的自力、做決定等能力肯定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有時這種理念會遭到一些父母的誤讀。他們認為放養就是放任不管,放養不是對孩子沒有規則的放縱。

    我自己認為的“放養式”教育,也是在有效的監管之下的“放養”。孩子們應該有自己快樂的童年,遵循他們應有的童真。讓他們快樂的玩耍中學習東西,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你不管採取哪一種養育方式,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成才,能夠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 2 # Lei姐在澳洲

    不管哪個時代我們都不能大撒把式的放養孩子,那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但是我們可以用慢養的態度,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是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負責

  • 3 # 您的健康教育生活顧問

    這個問題以我個人多年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實踐經驗來說,教育孩子既不能一味地放養也不能只是比較嚴的說教,而是透過對孩子認真仔細地觀察,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優點特長,然後,我們做家長的再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學習怎麼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

  • 4 # 一頭怪牛

    謝邀!美國人搞了一個試驗。把生下來的一對雙胞胎,一個是從小就放在了一個屋子面,有吃有喝,不讓和任何人說話交流。另一個由教授級的幾個人輪流照顧培養吃喝拉撒睡。十年之後,在屋子裡面的這個孩子,沒有任何反應,就知道比劃著吃。另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已經讀上了初中的課程!天壤之別!道理也很簡單!所以,散養就是粗放型管理!精良培養才是硬道理!還用說嗎?

  • 5 # 艾舍育兒說

    在現在這個拼教育的時代,一談到對孩子放養式養育,大家會搖頭,好像很可怕。那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問題。爸爸和媽媽誰更擅長放養?為什麼經常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勇敢大膽探索能力強?因為爸爸們敢放手。當兩個孩子發生衝突,媽媽往往感同身受,差點也跟著吵起來,為什麼一笑泯恩仇的往往是爸爸?因為爸爸的心比較大。幾個答案都是爸爸,所以,爸爸經常陪伴帶娃的好處,基本等同於放養的好處。

    現代家庭的監護式教育,大多家長擔心孩子出去玩沒時間做作業、參加興趣班,擔心孩子和小夥伴玩耍染上“壞”習性,擔心孩子出去玩有危險……因為種種貌似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不少家長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進行24小時監護。然而,有教育專家指出,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放養”不等於“放任”其實,“放養”並不是不教養,有的家長把“放養”當“放任”,整天忙於工作、事業或打工賺錢,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概不聞不問。在現代社會,家庭中應儘量避免封閉式、隔絕式的“圈養”,也應摒棄無拘無束、放任自流式的“放養”——這都易導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問題兒童”。適當的“放養”式教育關鍵是要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導。

    爸爸的陪伴是放養教育成功的關鍵,自問一下,在快節奏的今天,作為父母,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過自己的孩子了?

    有調查顯示,50%的爸爸每週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親母親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在孩子出生以後,對孩子的養育是一個漫長的持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往往形成了習慣,照顧成了一種天然的條件反射,類似於運動員的肌肉反應。

    當父母把生活重心全然放在孩子身上,源頭一旦消失,當然會失落不已。其實,放養並不是不管不顧,不聞不問,而是在相當漫長的歲月中,不要把人生重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在恰好的時機鬆鬆手,是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彼此成全。

  • 6 # 始終142942699

    您以為,只要簡單地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就能把孩子養好了?

    《三字經》上都說,“子不教,父之過”………民間俗話也說,“養兒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就連養個狗都要調教,種棵樹都要修枝………養個孩子反倒來個放養就能行了?

    那除非您孩子是再來人,是聖賢再世!………可就連儒家的亞聖孟子,母親為了養好他,都要三遷其舍、斷機誨喻才行!

    因為人都有隔陰之迷,因此“童蒙養正”就比什麼都重要了。

    所以,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才家家都那樣重視家規、家教和家風的承傳………正所謂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其實,不管什麼年代,要把孩子養好,最重要的都是,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特別在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方面,更要給孩子做出表率,因為“百善孝為先”。

  • 7 # 情第一錢第二

    不怎麼合適,始終現在的時代並不是以前那些讓孩子學真正做人的年代,所以對孩子的成長,心裡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傷害,所以,即使是要放養,都還是根據對孩子的瞭解,找準時機,找對地方吧?

  • 8 # 師師姐姐

    美國心理學家對家庭教養方式做了四種分類:

    專制型、放縱型、忽視型、民主型。

    1.專制型

    對孩子過度限制和要求。孩子則要麼因恐懼而聽話和順從,要麼因壓抑和模仿而逆反對抗。

    2.放縱型

    即我們所說的放養、溺愛,快樂教育和釋放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懂得尊重、敬畏,不懂得合作、分享,自我中心、無視規則。

    最終無法融入社會、無法與人交往。

    3.忽視型

    即現在的留守兒童。

    孩子從小沒有被愛,被家庭所溫暖,內心荒蕪一片。不知道愛為何物,所以也不知道內疚和羞恥。

    長大後很容易遊走在社會的邊緣。

    4.民主型

    就是目前最佳的家庭教育模式。

    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愛與規則並存。

    我們愛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教會孩子,仁愛和責任,自律和堅持。

    為人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才能談教育孩子;

    其次需要了解和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和特點,才能不盲目比較和跟風;

    最後需要自我成長,瞭解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言傳身教,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父母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更重要。

    如果父母人格健康,不用教孩子也差不到哪兒去;

    相反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即使照著教科書也可能教出有問題的孩子。

    以此共勉!

  • 9 # 喊個靚仔

    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經這樣建議父母:“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讓他們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並能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

    ”我們該好好思考一下他所說的這番話。想想我們平時的做法:我們總是不願意讓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總是禁止他與太多的人相互接觸,總是讓孩子在家庭這個小小空間內去做一切活動……我們給孩子搭建了溫室,但卻在不知不覺中使他變得“營養不良”。

    孩子要成長,我們用所謂的“愛”與“保護”做成的安全網對他來說只是一種禁錮。是時候開啟那張網了,讓他盡情呼吸外面世界自由的空氣吧!我們要讓孩子多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可以多給他準備各方各面的書籍,可以帶他走進大自然,可以帶他看看其他城市,帶他去了解他想了解的知識,讓他去親眼看看、親耳聽聽這個世界。

    我們要讓孩子多做些事情,不只是讓他埋頭學習,也不只是讓他學各種各樣的書本知識。除了學習,孩子還要有玩耍的本領,還要有勞動的本領,他要會鍛鍊,要有好身體……別總用愛為名義禁止孩子動手,如果他沒有經歷過,他永遠都好奇,也永遠都膽小。

    我們還要讓孩子多接觸人,除了親人,他還要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還要能與人正常交談,更要能和人合作共事。 我們要多為他創造些機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他的人際交往能力。

  • 10 # 娪婠翀偲

    這個時代不適合放養,也許你會說我們小時候都是放養式長大的。是的,我們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從來沒人管我們學習成績的好壞,完全憑自覺。我們那個時代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那樣度過的,我們小時候課外班也很少。可是你看現在呢,從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小學,各種早教,培訓機構真是數不勝數。家長們也是恨不得讓自己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全家總動員為孩子服務。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聰明很多,眼界也開闊很多,甚至邏輯思維能力也比我們強很多,不得不說這是我們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所致。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想要讓自己的孩子不掉隊,就不能放養,因為這是時代所需。散養,放養的模式已經不適應,只會耽誤孩子的前途和未來。

  • 11 # 蕙蕙妮

    孩子每個階段的培養方式不一樣。

    幼兒,初中嚴厲管教。高中完全放養,其實高中課程緊張,只是從家裡都學校沒有放養的地方和心態。在孩子的感官上得到放養。

    幼小,小學生階段沒有是非分辨力。父母老師給他正確引導,似懂非懂的年紀任其放養,將會養成一系列壞習慣。初中是懵懂青春期,沒有良好的心靈溝通,任其放養會偏離方向。高中時期他也懂得自己應該要什麼捨棄什麼,只是自控能力還很差。但是繁重的學業讓他無法放縱。

    中國人傳統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是有一定道理,經過幾千年發展,大批西方教育方式的滲透,許多人受其影響,中不中洋不洋的教育著。所謂的全方位放養。

    嬰幼兒開始放養的,有多少成功例子我不知,但我還是相信嚴風治家嚴師出高徒。

  • 12 # 宛若初雪

    什麼事情都存子兩面性,但是不能走極端。

    適當的放養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放養不等於完全放手,放養的也要給他一些必要的約束,比如道德和安全方面的規則必須遵守。

    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在安全的範圍之內讓孩子充分的體驗。

  • 13 # WNB潮童服飾主理人

    隨著時代的變化,所謂的放養的‘放’又多了一層含義,原來的家庭教育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幾乎是少之又少,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為生活的奔波,種種因數導致那個年代的孩子缺少幼教,早教等,更多孩子是長輩帶大,長輩思想觀念的成舊導致了過去的孩子的養育變成了放養模式!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很幸福要什麼有什麼,想吃什麼想要什麼,父母家人都會給與最好的滿足,確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收入的提高,家長更願意將更多的時間,金錢投入到下一代去!關於這一代,我同樣覺得應該去‘放’養,這個所謂的放並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放開孩子的眼界,放開孩子能力,讓孩子能更多的去看這個世界,將父母及家人給與的愛變成一種日後的歷練和閱歷,而不是嬌生慣養,好吃懶做。我是一名父親,我對女兒的教育就是‘放’養,大膽放手去讓她接觸這個世界,去體驗這個世界。當今社會的誘惑是無限的,只有更好的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豐富孩子的眼界閱歷才能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吸引!

  • 14 # 陽媽愛育兒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孩子從小用放養的方式養育,都是不可取的

    曾經,在對大寶的教育上,我也認為,在孩子小時候採用放養的方式會比較好,這樣可以釋放她的天性,讓她快樂成長、自由奔跑。

    但隨著大寶的一天天長大,我發現放養教育帶給她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如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的東西都要搶過來;沒有滿足她的需求就會哭鬧;隨著自己的性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等等。

    起初,我以為這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大寶三歲多時的一次回家探親讓我明白了問題的癥結。在老家,有很多和大寶年齡相仿的玩伴,他們在和大寶玩時,都表現得很有禮貌,懂得謙讓和分享;大寶則是處處爭搶,而比她年紀小的夥伴都知道讓著她,分享給她。

    這時,我才明白過來,大寶平日的胡攪蠻纏、隨意胡鬧是源自於哪,也知道了從小對孩子進行放養教育是不可取的。

    愛孩子,更要管教孩子美國幼兒心理健康和發展精神衛生治療領域創始人之一塞爾瑪•弗雷伯格說:“一個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個感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孩子越大越難以管教,付出的成本也越多。而當孩子長大走了一些彎路後,又會埋怨父母為什麼沒有好好管教他,還會認為父母不夠愛他。所以,管教也是一種愛,而且是更深沉的愛。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據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孩子人格的形成在7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這就說明,對於孩子的管教要從小開始。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佈雷澤爾頓教授認為,孩子從一出生就為接受管教做好了準備。在0—6個月時,嬰兒學習自我安撫、調節自己的生活規律等,是接受管教的前奏;7—8個月時,嬰兒開始“認生”,會指著自己想要的東西等,這時就要開始進行管教了;9—12月時,寶寶會察言觀色,還會不斷地試探,父母需要統一標準認真管教了;1—2歲時,寶寶開始各種闖禍,需要父母堅持管教,語言和行動並行;2—6歲時,孩子逐步參與到社會活動中,需要父母全方位的管教,並且培養孩子走向自律。

    結語

    放養教育是出於保護孩子的天性,但釋放孩子的天性,不等於不管教孩子,不給孩子立規矩。當然,管教的重點不在於管,而在於教;因此,結合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管教和培養,讓孩子由被管教走向自律的路程就會比較順利。

  • 15 # 火百合96712391

    放羊式”教育如果失去了牧羊人的保護,那麼羊圈裡的小羊羔遲早會被周圍的惡狼所吞噬,成為一匹披著羊皮的放羊式”教育如果失去了牧羊人的保護,那麼羊圈裡的小羊羔遲早會被周圍的惡狼所吞噬,成為一匹披著羊皮的狼!

  • 16 # 枯藤殘花

    這個標題好,值得問,更值得每個中國人回答!!!我的回答是八個字:“放養不行,後患無窮”!而且是絕對不行!!!不管是什麼時代,不管是社會發展到如何程度,作為天真幼稚的孩子,都不能放養!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方能成人成材,以後為社會所認可。否則,從小苗子再好,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都會讓無數家長後悔莫及!!!

  • 17 # 小迷糊的育兒百科

    散養教育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這麼簡單,裡面也包含了很多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的散養心態:不想帶孩子,拿散養教育當擋箭牌。

    現在是快節奏的社會,各種壓力壓迫著父母,陪伴一個孩子成長真的要花費很多心血,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既沒有花時間陪伴他,又沒有花心思教育他,隨著孩子的性子做任何事情,都不願意把太多的時間花在帶孩子上,只能採用放養的方式,逃避自己的責任,只是讓生活變得更輕鬆一些而已。在這種過度散養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

    家長管的多,或者是睜著要閉著眼,都是從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卻忽略了孩子到底是需要管還是不管,完全散養肯定會對孩子造成長久性的傷害。

    一. 錯過了自律轉換的關鍵期

    有些父母不敢給孩子任何一點自由,更別說採用散養這種方式了。因為父母非常害怕一旦給孩子自由,他們就會變得難以控制。另外一方面,有些父母也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是完全沒有自控力的,如果不時刻監督,他就要鬧翻天。

    這種圈養式的教育讓孩子感到痛苦,父母也會變得十分的疲憊。其實孩子的自律性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他自己能變得更自律,那麼父母也就會變得更輕鬆。

    1. 父母要做正確的示範,既能自我控制,也能堅持原則

    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玩手機,知道電子產品如何對孩子的傷害,但是自己一回家卻掏出手機,不斷地刷屏。孩子看到父母這種痴迷的樣子,肯定會模仿。因此你想讓孩子改善哪方面的行為,變得更具有自律性,那麼你首先就要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守好做事的原則,這樣孩子才可以模仿家長的規範行為,自己都做不到,如何去教育下一代。

    2. 鼓勵孩子對自己的事情進行規劃

    當孩子參與到自己生活的時候,他會願意去遵守一些規定,比如上幼兒園的時間,學校裡的規章制度等,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制度,對自己要去執行的事情如何去計劃。

    3.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學校裡,都有各自的規則,但很多孩子從本質上非常的牴觸,因為在家裡自由散漫習慣了,很不適應集體生活中的各種制度。我們可以從遊戲中,去教育孩子什麼是規則,該如何去遵循。

    二. 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

    另一種散養,是對紀律和社會規範的無視,散養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

    1. 出於自己的心結而散養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散養,往往是自身的心結沒有處理好。感覺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被束縛,把自己的失敗經歷歸因於環境影響和他人的壓制,這種被動型的家長會傾向於散養孩子,因為他自己沒有自由不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甚至會抵制那些對孩子過多束縛的人或制度,環境。

    我們小時候可能遇到很多的管教,需要疼愛,就更多的疼愛自己的孩子,放縱自己的孩子,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自己更需要成長,尤其是剛當父母面臨著身份轉換,讓自己變得成熟,冷靜,客觀,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

    2. 拿散養當藉口

    自己事務纏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停地打電話,發簡訊,運籌帷幄於沙發之上,對孩子不管不問。雖然事業成功了,物質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孩子的溝通,理解,愛護都完全沒有做到,時間久了,孩子在無人管的環境中,散漫和無理都會無限度的放大,等到想關注的時候,已經遲了。

    我們如何去管理孩子呢:

    1. 別忽視對孩子自控、自律的培養。

    關注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社會人的過程中應該有的一些能力。比如做事情的調理,規劃,耐心等行為自律,與人相處的關心,同情,友善等情商力,這些都影響到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終極影響到孩子人生目標的判斷,更不要說孩子是否快樂,是否健康,是否舒心。

    2. 自我控制的訓練

    我們成年人需要承擔起責任感,在教育問題的自我控制時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很多的時候的心智也是個孩子,需要責任感時時提醒著我們,下一代的成長不可能這麼簡單,隨意散養,就能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人生。

    大多數人理解的散養教育,就是對孩子做到全面放手!

    我不認為散養教育是一件這麼簡單的事情。真正的散養也許更像一個高深的武功,看起來不使用任何招式,讓孩子自由發揮。但實際上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時刻保護著他,制約著他,陪伴著他。

  • 18 # 小璐夫人

    孩子從小到大每個階段都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表現選擇教育的方式,單一句放養可能適合孩子某一階段的表現,但是絕不適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放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的事情很多,需要父母糾正的問題也有很多,如果什麼事情都用放養解決,讓孩子自己摸索,極有可能孩子走了彎路還不自知,最後家長想給孩子引領到正路是已經來不及了。

    孩子的成長就像是守護一棵小樹苗,稍有長歪的小樹杈家長就要及時修剪才能讓孩子更快更好地長大,所以家長不能完全放養孩子,讓樹杈越長越大。

  • 19 # 芳老師談育兒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麼是放養?

    很多家長覺得,放養就是儘量不要“管”孩子,不要限制TA,不要干涉TA,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空間。我園有一位男孩,現在上一年級了,典型的放養模式。孩子的表現:上課坐不住,不能集中精力聽講;和小朋友玩遊戲總是不遵守遊戲規則,幾乎沒有朋友;犯了錯誤,老師批評的時候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同樣的錯誤幾乎天天犯,根本不會改正。家長的觀點:我們就是實行放養教育,小孩子嘛,想玩就玩,不要約束他太多,他想怎麼樣,我們都是隨他。上學後的反饋:孩子進入一年級後,經常因為好動,上課不注意聽講而擾亂課堂紀律;受不了規則的約束,導致很難融入集體生活,家長後悔不已。

    所以說,這種放任型的放養不可取,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只會給孩子養成散漫、任性、不聽管教、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而放養所對應的是“圈養”, 相對於放養的過於放任,圈養的主要特點就是極致保護。對孩子各種不放心、不放手,外出玩兒怕有磕磕碰碰,小朋友相處怕被欺負,恨不得把孩子一天24小時都圈在家裡,最好時刻都在大人的視線範圍之內。這種養育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孩子不僅思維會被禁錮,行為也被控制。長此以往,孩子要麼就像木偶一樣,唯唯諾諾,沒有主見,要麼就會尋找機會,逆反爆發。

    顯然這兩種養育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真正的放養,是放養孩子的思維,而不是行為。以下幾點值得家長注意。

    1.家長先放手,孩子才能放得開。

    要想讓孩子釋放天性,家長就不能過於保護,儘量給孩子提供開放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去體驗探索。比如寒冷的冬天,孩子想出去玩兒雪,家長卻擔心受涼感冒,不讓出去;下雨了,孩子想出去玩泥巴,家長又怕太髒,有那麼多細菌;遊樂場是鍛鍊孩子融入集體的好機會,可是家長又擔心孩子太多,不安全不衛生。這樣前怕狼後怕虎的擔心,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探索的機會。

    另外,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家長一定不能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很多幼兒園小班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脫衣服,其實孩子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主要原因就是家長不放手。其實這方面,家長真該放養。

    2.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放而有度。

    家長要明白,建立在規則意識之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不管孩子玩什麼,一定要讓他知道規則,瞭解邊界。小孩子最初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對很多事情都沒有敬畏之心。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適時引導,切不可放任孩子的天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對“火”非常感興趣,想去探究,家長是不是要提前告訴孩子火的危險性?哪些專案是在孩子的探索範圍之內的,哪些專案是孩子不能觸碰的?讓孩子知道,不是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可以隨著自己的性子來。比如在課堂上你可以發散思維,暢所欲言,但是要聽清要求,聽從指揮,不擾亂課堂秩序;在遊戲中你可以自由發揮,創新創造,但要注意,不影響別人,還要學會團隊合作;在社會交往中,要遵守公序良俗,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有句話說:需要放養的是熊,而不是孩子,否則你將得到一個真正的“熊”孩子。所以“放養”,是放養孩子的思維,而非簡單的“釋放天性”,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自己圖省事,放任不管,相反,要付出更多的陪伴,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由、自律的人。

  • 20 # 昊宸媽

    我們經常糾結對孩子是該放養,還是嚴格管理呢?事實上,我們對待自己也同樣面臨這兩個問題:是對自己放任一點兒、友好一點兒、寬容一點兒,跟自己和解呢,還是要對自己嚴格一點兒,讓自己做各種各樣的刻意練習,成就卓越呢?有的人選擇了“放任自流”,與自己和解,過慢生活,不追求所謂的成功,覺得讓自己過得好就行……實際上,如果是這樣一種態度,你是過不好的,因為你的那個“自我”常常會給你惹麻煩,耽誤你的事——本來想過得好,結果越過越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仙客來花苞過多需要疏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