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凡塵的VLOG

    如果知道是錯的,那為什麼要讓孩子聽呢,而對錯往往都是相對的,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觀念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處事方式跟自己契合,那孩子就不是孩子,而是另一個自己的複製,每個人都是單一的生命體,給孩子些空間良性成長,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在討論對錯與聽從與否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

  • 2 # 飛鴻一現

    父母是孩子的督導者,也是培育者,言傳身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一定不能誤導孩子,他長成什麼樣子,可以說,和父母的教育,有最直接的關係,幼兒是行為養成,小學是學習習慣培養,初中學習方法引導,高中是學習能力培養。這些階段心智定位,一定要把握好。

    要多和孩子溝通,讓他提出自己的見解,想法,如果他認為父母說的不對,要讓他提出來,絕不能搞一言堂。這對培育他獨立人格,不偏激的思想,極有幫助。

    好的家長,不能溺愛,也不能過於嚴苛,不能讓孩子有過度依賴性,也不能讓他內心充滿暴虐。

    孩子心智還不成熟,沒有做錯的孩子,只有引導錯的家長。所以好的父母不能只說自己的對,要讓孩子指出不足,指出他內心的體會,分享他們的快樂,感受他們的壓力,鼓勵他們的反思精神。

  • 3 # 大北京小剩女喵小櫻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應該是“聽”,而不是“從”;應該是“孝”,而不是“順”。

    很多父母,會因為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太辛苦,而要求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這是不對的,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而不是什麼都聽父母。更何況是錯的呢?

    路人甲乙丙的故事,大家一起聽聽吧。

    1.路人甲有一個兄弟,兩個人互相幫助,關係很好。但他的母親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一直看不上兒子的兄弟,老是挑撥他們的關係,讓兒子離他遠一點。雖然知道母親的做法是錯的,但是架不住一直說,終於,他們的關係有了裂痕,再也不像以前那麼要好。

    在之後,兩個人慢慢的也不說話了,其實兩個人並沒有什麼矛盾,只不過再好的關係也架不住不懷好意的挑撥,畢竟是那麼重要的父母。

    2.父母的見識有時候並不比孩子多,有時候並不能給予最好的建議。

    每個父母都想讓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路人乙一直聽父母說,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有好的出路,乙也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一直很努力的學習。但學習這件事,不是努力夠了,就一定就有好的結果。深知自己考上大學沒有希望,所以決定另謀出路,選擇學習藝術。

    不出所料,父母當然不支援,苦口婆心的勸我,學那些沒有用,不要浪費錢。乙知道他們賺錢不容易,也幸好學習藝術不貴,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

    經過很多困難,吃了很多苦,才學了一陣子。努力沒有白費,有了還不錯的結果,幸好自己堅持了。

    3.路人丙的故事,因為聽從父母的選擇,一輩子活在埋怨裡。

    女人的一輩子,結婚是頭等大事,要過一輩子的人,必須得是自己願意才行,否則,要有好的結果,得是多大的運氣啊。

    路人丙結婚前一陣反悔了,覺得自己要嫁的人,跟自己不合適。她的父母不同意悔婚,認為親事已經定下來,不願意也不行,太丟面子了。就這樣,丙不得不把自己嫁了。

    結婚以後,日子過得不如意,日子裡充滿了爭吵和打鬧,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過得也很不好,小小年紀看著聽抑鬱的,不像其他孩子那麼活潑。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要全聽父母的,如果自己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要不,結果只能互相埋怨,留下遺憾。

  • 4 # 天地雲智庫

    父母要求是錯的,孩子不應該聽從。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雖然是孩子的監護人,但必須讓孩子學會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作出正確的決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不能代替孩子作出決定,更不能給出錯誤的指導!

  • 5 # 大多如此便對嗎

    父母要求是錯的,孩子該聽嗎?這裡面有兩個行為主體,一個是父母,一個是孩子,而一般問這個問題的,都是孩子多。孩子經常抱怨,父母說的要求都是錯的,我們該聽嗎?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想說這個問題太模糊了。應該具體說明是什麼樣的要求,我們才能判斷是對是錯,是聽還是不聽。比如,如果父母要求你努力學習,少玩手機,但是你覺得我每天學習那麼累,我玩一下怎麼了,怎麼了,實際你每天都在玩,再比如,你不愛練習書法,你說現在學習任務那麼重,沒空。這個要求太過分,我不聽?那你說,父母的要求是對是錯?但是父母為了讓你提高成績,報了很多輔導班,讓你苦不堪言,那麼父母要求是有些過分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世上沒有誰比父母更愛你,更無私,當父母提出要求時,一定要想為什麼,為了誰?是對是錯?是真對還是真錯?再決定聽與不聽!

  • 6 # 美好時代

    既然是錯的為啥要聽啊。現在親子關係不應該就是要孩子毫無條件的要孩子服從我們,表面看沒什麼,但孩子有啥事不會願意主動和我們說。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引領孩子學會表達自我,遇到事情和困難的時候不是一味地逃避抱怨,而是積極的找到解決辦法。而這些就是我們做家長的,不要一味地追求權威。孩子選擇我們做父母的同時也是在教會我們成長。

  • 7 # 王山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一切都需要分開來看。對於父母和孩子的具體性格沒有標準答案。

      《論語》

      子路問道孔子說:“聞斯行怎麼會有一個父親和一個兄弟呢?”

      問道:“朱?”孔子說:“聞斯行."的

      公西華曰:“汝又問朱,子曰:‘父兄在此’;又問朱,孔子說:“我對還是很困惑。我敢問。"

      孔子說:“尋求和撤退,所以前進。既然你既有男人又有女人,你就必須退休。”

      為此,子路問道:“我們應該在聽到這些後採取行動嗎?”孔子說:“當一個人聽到他父親和兄弟的存在時,他怎麼能行動呢?”

      冉友友問,“我們應該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你當然應該在聽到的時候行動!”

      公西華聽到了這個矛盾,問道:“當你聽到它時,你會行動嗎?“你回答說,‘有父親和兄弟活著,’冉求問,‘你聽到這個嗎?’你回答說“聽到就行動”。我很困惑,不敢問另一個問題。"

      孔子說:“我總是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向前看。仲由非常勇敢,所以我建議他做事情要小心。

      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對子路和冉求.的不同性格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古人的教育智慧是這樣的,至於“父母的要求是錯誤的,孩子應該聽嗎?“作為一個非父母、非子女的第三方,我們不能簡單地回答:為了不讓父母生氣,孩子應該聽。或者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忽視父母的要求。

     

  • 8 # 小王老師的王老師

    《弟子規》中有云: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意思就是父母有過失,當子女的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態度一定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應做到和顏悅色地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

    勸諫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明明知道父母有過錯,還順著父母的意思,沒有加以阻擋、勸諫,那就是陷父母於不義之中,這不是孝子的所為。

    古代是如此,現代更應該如此,如果明知道父母要求是錯的,孩子也無條件的接受不提出自己的意見,讓父母繼續錯下去,那這就是愚孝。父母有錯誤孩子就該委婉的提出來,相信明理的父母都會接受,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更能增加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增進感情。

  • 9 # 陳科良

    父母要求是錯的,孩子該聽從嗎?

    根據問題意思分析,這時的孩子已經懂事,大體上知道事情的對錯。因此,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父母要求是錯的,孩子不該聽從,理由有三。

    其一

    孩子要有勇氣指出父母的錯誤,不能一味忍氣吞聲,這樣會使得父母變本加厲。別人總是欺負你,你從不反抗,別人就會認為你好欺負。正所謂人善人欺,馬善人騎。這個道理放在這裡,同樣適用,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讓父母知道自己受了委屈,那麼,以後父母要求孩子做什麼時,就可能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會想想事情對不對,孩子是不是喜歡,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父母要求孩子做什麼,孩子就得做什麼。

    其二

    孩子一旦養成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習慣,會在以後的工作中變得膽小,有時候自己的應得利益受到不公正對待,會因為怕這怕那而不敢聲張,現實社會中,這樣的情況真實存在,而那些敢於說不的人實現了“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其三

    孩子總是聽從父母錯誤的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多少有一些逆反心理,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為如果不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就會捱打捱罵,照著要求去做,自己又不願意。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參加興趣班學習,而孩子根本不喜歡,自然學不好。

    面對不公平,要敢於說不,讓別人知道你的真實想法,尊重就會多一些,煩惱會少一些。

  • 10 # 殷盛人生

    這個問題要看是誰認為父母的要求是錯的。從問法看象是孩子認為是錯的。那麼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先把這意見提出來,而不是讓孩子盲目地或無條件地服從。有些父母不喜歡孩子不從命,更不能容忍孩子質疑自己。可是一個對父母總是唯唯諾諾的孩子,要麼是沒有自己的一點主見,將來也難於獨當一面;要麼是心裡有想法但不說出來,而表面上服從,這樣時間長了則有形成曲紐的親子關係和個性的危險。讓孩子有想法-即使是對父母的要求有質疑-可以說出來(當然要禮貌謙恭地說)並解釋原因,可幫助孩子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心口如一的品質,還可增加親子間互相信任。

    當然,允許孩子說出認為父母的要求錯了,並不是說父母的要求就是錯了。有幾種情況:

    1。 有時候很清楚父母的要求並沒有錯,是孩子的認為錯了。那隻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那要求是對的,孩子的認為是錯的。若真是很清楚的事,解釋過後孩子多半也就比較容易改變看法欣然服從了。就算一時還說不通,做到這裡也可要求孩子暫時先聽從,慢慢再理解。

    2。有時候並不是那麼清楚父母的要求是不是錯了。那父母應該認真考慮孩子的看法,分析那要求的對錯。如結果還是那要求是對的,父母就會能夠更清楚地給孩子解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尊重,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

    3。如果分析考慮的結果原來是父母錯了,孩子的看法是對的。這對有些父母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問題,爽快的承認自己的要求錯了,孩子對了,不再這樣要求孩子,或調整那要求就是。但對另一些父母來說,承認自己的錯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向自己的孩子承認自己錯了而且孩子對了,這道坎就更難過了。可能面子上就下不來,而且還擔心這樣一來自己在孩子面前將來還會有權威性嗎?

    其實錯了就是錯了,孩子都看出來了,不承認也不會變成對的;知錯不認反而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尊敬, 而堅持錯的要求更可能對孩子有害無益,是要不得的。那孩子真的應該不聽從。

    如果覺得心理上那道坎就是過不去,那就應該增強些“智力謙遜”心理。“智力謙遜(intellectual humility)”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會有錯這一點的自我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智力謙遜心理強的人會謹記: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總是有限的,以這些為基礎形成的看法和作出的決定及行為都可能是不完美甚至有錯的, 這是人性(非神性)而已,是可以坦然接受的,接受之後就應該致力於改善這種不完美和糾正可能的錯誤。所以智力謙遜的人不妄自尊大,樂於聽別人的意見(即使是自己小孩的意見),樂於反省自己,一旦認識到有不完美或錯誤之處更勇於承認並致力於改正,而不會覺得這一切有什麼丟面子或失尊嚴。相反,這樣的人會不斷得到自我充實和進步,獲得越來越多的尊敬。

  • 11 # 凡客若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或者說任何人都無法強迫甚至取代自己,他們的意見僅供參考,最終還是由孩子自己來決定。父母總要求孩子聽話,等於給孩子一個只會順從的人生規劃。在孩子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時,教導孩子聽話本身沒有錯,但父母要求孩子一味聽從自己的話,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於孩子獨立不利。過於聽話的孩子,多半在人際交往中也會順從別人,但習慣順從之後,會導致自己失去應有的原則和立場,這對自己人生的發展大大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和為了孩子死撐,哪個更傷害到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