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名句鑑賞
-
2 # 樓外斜月
荷花,被人稱為花中君子,因為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深受歷代文人喜愛。
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是一篇詠荷名作,寫出了荷花的美,荷花的潔,荷花的香,荷花的氣,歷來被人傳誦。
去年,我到北京市頤和園遊玩,曾寫一首詩讚詠荷花,抄下來與朋友們共賞。詩曰:
君子憑欄望,
一池荷花香。
不與桃李共,
婷婷獨芬芳。
-
3 # 有錢就逍遙
作者表達思想明確,而且語句押韻,背起來朗朗上口,我三十年前初中學的這篇課文,到現在都能倒背如流,文言文的佳作
-
4 # 禾白溪語
周敦頤是北宋文學家,理學家。一生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平生酷愛蓮。
《愛蓮說》是一篇託物言志的作品。“……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的主題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文章以蓮喻己,寫法上託物言志,以物喻人,表面看是寫蓮,而實則寫人,一是喻物,一是喻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
文章雖短,但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
5 # 秋水文瀾原創
對於周敦頤寫的《愛蓮說》你覺得怎麼樣?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譯文水裡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李氏的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汙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並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香氣散播到遠處,更加使人覺得清幽,筆直而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人,與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人數眾多了
作品賞析君子入世,要比出世更難——君子志於道,敏於行,永不做權勢的鷹犬
中國古代君子不僅要在社會中保有一定地位和學識,更要在內心保持人格上的獨立與自由,出世者可以捨去家國,一走了之,寄情於青山綠水,詩詞歌賦,修身養性。可做“山中宰相”陶弘景,可做“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但一旦入世作為,可就沒這麼簡單和瀟灑了。
作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古代士子,既入俗世,就得面對嚴酷現實;既然入仕,就得接受朝堂的控制和約束。而中國朝堂之上,往往分為兩派:志於道的忠臣或君子,志於祿的佞臣或犬儒。這裡的“道”,既不是老子用以說明世界本原、本體、規律的道,也不是佛家所述的不墮極端、脫離二邊的中道,而是源自三代、成於春秋的“春秋儒道”,即《禮記·禮運》篇所說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道;是“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之道,是“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道……
總之,是一種君子之道,人本之道,是事君為官的生活和政治之道,在這種“道”的感召下,一旦與暴君、昏君們發生衝突,則敢於挺身而出,冒死直諫,不顧自己的榮辱利害、身家性命,叫作“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雖九死其猶未悔”!志於道者,就是如此。而那一幫志於祿者則不然,他們痴迷地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他們對於君子之道雖然也懂,但寧可背棄也要幫著皇上維護統治;他們是功利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居於廟堂之上,唯皇上馬首是瞻,純潔的靈魂卻被他們扔進茅廁,滿腦子想的都是高官顯爵、榮華富貴、封妻廕子;他們熱衷並擅長的是權謀、權術,是營造帝王文化的參與者,是封建統治意志的執行者,與君子之道相遇時,他們就變為皇權的鷹與犬。
中國文人的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與汙濁之輩同流合汙。
志於道者代表著中國的君子文化,也是道統文化;志於祿者則代表著中國的帝王文化,也就是權力文化。在權力文化的殘酷壓制下,中國古代的君子和文人的處境極其艱難和危險。而寫出時代美文《愛蓮說》的周敦頤就屬於此類人,雖才華橫溢,心底純淨,但是終歸要受到皇權和汙濁的影響。
結束語《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蓮的形態,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透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嚴謹。
借物抒懷, 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
愛蓮說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汙。而“濯清漣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
-
6 # 白雲雁水
中國最早表現高潔情懷的詠蓮散文名篇,當屬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這篇散文名作歌頌了正直堅貞的氣節,鄙視爭名奪利的世態,提倡高尚的情趣,人讀人愛,久傳不衰。
周敦頤(1016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其家世代居於道縣濂溪,後又築室於廬山蓮花峰前之小溪上,故以濂溪命名,世稱濂溪先生。曾任分寧(今江西修水)主簿,知南康軍,很有政績。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都是他的弟子。在文學上,他明確提出了“文以載道”之說,表現出明顯的重道輕文傾向,對後世理學家的文學主張和創作都頗有影響。周敦頤生活在北宋中期。北宋從建國開始,最高統治者重用文人士大夫,故君臣上下,文恬武嬉,淺斟低唱,一時成為風尚。此風蔓延至北宋中期,故北宋一代士大夫追求功名利達、沉湎於溫柔富貴之鄉的風氣,遠甚於前代。作者正是有感於當時的世風和士風而撰此文。
文章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應題起筆,直寫“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多,世人亦各有所愛,“予獨愛蓮”,突出表現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品格,這也就是不同流合汙,不妖豔媚俗,謙恭正直的品格。第二部分是以花擬人,表面上是說花,實際上是論人。菊是花中之隱士,然“陶後鮮有聞”,實諷當世少有陶淵明那樣的真隱士;蓮是花中的君子,但和自己一樣愛蓮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實當世不慕富貴利達的正人君子實在不多;牡丹是花中之富貴者,時人多垂涎功名利祿,故愛之者“宜乎眾矣”,實當世多追名逐利之徒甚眾。
此文全篇以“愛”字貫穿之,意脈相通,遠遠說開,緩緩收住,首尾彌合,左右照應。從結構上看只有兩段文字,前一段多用描述的筆墨,寫得較實,尤其在寫蓮花的形神時連用了七個短語,文筆細膩,體物入微;後一段多用議論的筆墨,寫得較虛,但因能觸及社會實際,意思也較深。從句式看,在短文中,時而對偶,時而排比,長短相間,奇偶雜揉,文字活潑,句式多變。筆法雖簡煉,但表達的意思卻準確縝密,淋漓盡致。
本文作者託物寓意,以蓮自喻,透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表現了作者不慕功名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媚俗、潔身自好的高尚人品和處世態度。作者善於以物擬人,本文題為《愛蓮說》,當然蓮是議論主體,“蓮,花之君子者也”為全文的核心;菊和牡丹是作為蓮的陪襯物而出現的。作者以蓮自喻,以菊、牡丹喻社會上另外兩種人。文章無處不在“說花,實則處處在議人,含而不露,耐人尋味。蓮是本文議論的主體,故作者用了較多的筆墨來描繪蓮的形象。如在“予獨愛蓮”四字之後,分別從環境、形態、香味、氣質等多層面來描寫蓮的特點,體物細緻入微,描繪精彩絕倫。文章語言簡潔優美,自然曉暢,而極富情趣,寄寓了深刻的用意,也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文中的一些警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蔓不枝” “不可褻玩”等,至今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不斷被人們引用,並賦予新的內涵。
《愛蓮說》全文不足120字,簡潔凝鍊,描摹傳神,託物言志。大凡善為文者,均知正言直述易於窮盡,而且難以感發讀者,唯有形容描摹,託物言志,才言有盡而意無窮。《愛蓮說》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回覆列表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周敦頤獨愛蓮花。因為蓮花生於淤泥卻不受汙染。與清水為伴,摒棄妖豔。莖葉挺立不彎曲,不橫生枝節,蓮花清香沁心,獨立水中。
蓮花品格高潔,人們可以遠遠的觀賞它,但千萬不能玩弄它。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認為菊花是花中隱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周敦頤以花喻人。透過對菊花,牡丹,蓮花之間的對比,認為做人應該像花中君子蓮花一樣,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流,具備高潔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