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碧水青山0
這首詞,不能從字詞表面理解.
王安石,詞作不多。作為一代文豪,生活在宋詞風靡的時代,竟然很少寫詞,實在令人詫異,也許這與他孤傲不群、不修邊幅、不求時尚的個性有關。但他寥寥數篇詞作,也讓人肅然起敬!《桂枝香》就是他不多的詞作之一。
閱讀詩詞文章,先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理想抱負與當時的處境,對理解詩詞文章大有幫助。
一、作者與這首詞的誕生時代背景王安石,自年輕時代,就有“矯世變俗”之志,他人生理想就是,改革推新,變法圖強。《桂枝香·金陵懷古》自然是在金陵時所作。王安石在金陵有三個時期,
1、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知府。在當地推行自己的變革理念,因成績斐然,有目共睹,宋神宗才相信他的變法可以扭轉乾坤。
2、1074年,因遭保守勢力反對,以及變法派內部分裂,王安石第一次辭相,第二次回任江寧府尹。這時,他仍然在地方實行自己的理想與信念。
3、1076年,在舊勢力排擠壓力下,特別是因長子王雱病故,使王安石感到身心疲憊而辭相,被皇帝“判江寧府”
《桂枝香·金陵懷古》就是他第一次辭相,第二次任江寧知府時期的作品。此時的王安石,既是鬥志不減,又是束手無策。
懷古詩詞,就是借古喻今,用古說今。借用過去的史實,委婉地表達作者自己的情感。
二、上闋分析賞析1、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這句表面理解,就是登高遠眺深秋金色。如果只是從字句表面理解這首詞,就小看王安石了。
登臨送目,指眼界開闊。站得高才望得遠,水底蜉蝣、井底之蛙看不到世界這些。氣勢雄渾的文章常常用“登”;
故國,是懷古、思古詩詞的常用詞彙,例如,蘇軾的“故國神遊”;又如李煜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國,故都,故地。千年田地八百主,物是人非江山依舊。
所有,故國,既是寫過去,也是現在。晚秋,是深秋。初肅,萬物蕭瑟剛剛開始,暗示一切還來得及。如果結合作者的理想與信念看,也是暗指國家已經臨近萬物蕭瑟的時候,如果不力挽狂瀾,就是嚴冬。
這兩句寫眼前的景色,代指天下大局危勢!
2、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清澈的千里長江滾滾向前奔流,好像一條潔白的練帶,青青碧翠的山峰偉岸挺拔,猶如一束束的巨大鋒利的箭頭矢鋒,
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
這兩句是寫景嗎?是的!但又不是。
長江品質高尚,潔白如練,義無反顧向前奔流,而群峰呢?它們想阻止奔騰的長江,還準備好了明槍暗箭,而長江不在意,繼續向著自己的目標奮勇前進。
前面三句是寫登高遠眺,看見的“晚秋”,即眼前的天下大局危勢!這兩句暗示自己改革的理想與決心,不會因明槍暗箭而停止。
3、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一艘艘回家的帆船在夕陽裡搖槳、往來穿梭,逆著西風的地方,酒肆門前的寫著“酒”字旗歪斜著,在西風中飄揚。
這兩句寫百姓生活場景。但殘陽、西風、斜矗,勾勒出故國晚秋的蒼涼。
意思是,低處(百姓),黑夜眼看就要到來,高處(朝廷)遇到西風就搖搖晃晃、歪歪斜斜,如果遇到北風呼嘯,怎麼辦啊?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胸懷。
4、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彩船華麗,如同淡淡的雲在江面遊動,江邊白鷺飛翔起舞,這如夢如幻的美景,即使是丹青妙筆也難以描畫出它的神韻。
彩舟,與上面的歸帆肯定不是一回事,歸帆,是普普通通的漁民或過往旅客;而彩舟,則是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與舞女。時間不等人,夕陽已經下山了,已經是夜晚了,連白鷺都坐不住了,你們還在醉生夢死、尋歡作樂。你達官顯貴的彩舟又能如何,在大局面前,不還是像雲朵一樣根基漂動,不還是將與老百姓一起進入漫漫長夜!畫圖難足,實在是一言難盡啊!
“雲淡”“鷺起”是動景,既是景物,也是引發作者一言難盡的感嘆!是啊,自己遭受排擠,對這些也無能無力。
三.下闋分析賞析5、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回想以前,此地的達官貴人也是醉生夢死、爭豪鬥富,悲嘆當年,朱雀門外、樓閣臺內的六朝君王貴族,一個個悲憤萬分,相繼悔恨敗亡。
“念”,轉折,今古比對,虛實交融。“門外樓頭”,用典,即杜牧的《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
看見今天的彩舟,想起往昔的歷史人物,地方還是這個地方,繁華競逐,揮霍無度依然重現,如果不改變,最後的結局不可能與古人有所不同。
眼前與歷史,如此相似,表達了作者滿腹的憂慮與嘆息。
6、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千百年來,多少人在此登高,痛斥這種昏昏沉沉糊里糊塗過日子的人,都對歷代榮辱興衰感傷不已,怎麼如今的人還是沉湎燈紅酒綠,怎麼仍然無動於衷不吸取教訓呢!
7、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六朝歷史往事隨著一江秋水流逝,不思進取的人也身敗名裂而去,只剩下眼前被寒煙籠罩著的枯葉敗草。
舊事隨流水,有李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
“寒煙衰草凝綠”,六朝人留下的,依然沒有改變,只因“凝綠”,沒有完全枯萎,我們就沾沾自喜不改變嗎?這一句,顯然包涵作者無奈惆悵之情,是作者渴望勵精圖治的激情抱負。
8、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三句,是借典杜牧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意。
《玉樹後庭花》後來比喻亡國之音。亡國是商女之罪嗎?不是!是不思進取而沉迷歌舞昇平的當權者。是那些沉醉傾聽亡國之音的統治者。
四、《桂枝香·金陵懷古》的文學地位。《桂枝香·金陵懷古》徹底摒除了詞作“五代舊習”的痕跡。以前宋代詞作,普遍是軟綿綿柔弱無力。
范仲淹的《漁家傲》打破了人們“詞為豔科”、不能豪放雄渾的認知。王安石則提出了理論:“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即先定符合自己的調,後填詞。雖然都是後填詞,但改變了詞只是依賴聲調的觀念,為後來的豪放派蘇軾、辛棄疾等人打開了自己創作詞牌的思路。
《桂枝香·金陵懷古》上闋寫景,表現詩人高瞻遠矚,含蓄地表現了作者“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遠大眼界。下闋議論,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前途的焦急擔憂之情。
故而,《桂枝香·金陵懷古》,無論是從思想情感方面看,還是從文學藝術方面看,都的詞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
3 # 生活一直向前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裡面唯一當過宰相,推行過變法運動的人。可以說既有高度又有格局。因此能寫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樣的詩篇。他思想之深刻,胸襟之寬廣,眼光之深邃,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擬的。這不僅反映在政績功業上,也體現於為人為文上。其文章個性鮮明,“瘦硬通神”,具有獨特的非凡魅力。
王安石主張“文道合一”,講究文章的現實意義:經世致用,針砭時弊。注重說理和邏輯推理。語言樸素精練,概括性強。雖有時少了些韻味,但卻不失大家風範。
就其詩詞來說,前期作品生機勃發,“不平則鳴”。敢於正視民間疾苦。風格直截刻露;後期作品,尤其是罷相之後,則變得內斂、含蓄、深沉,“窮而後工”。重煉意和修辭,特別是寫物詠懷之作,空闊蒼茫,淡遠超然。
他的這首《桂枝香 金陵懷古》和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內涵豐富,意境恢宏。“一洗五代舊習”,衝破了五代至宋初“詞必豔科”的浮華婉約、綺麗濃豔、郎情妾意的藩籬。注入了家國情懷和民間疾苦的內容。開拓了詞的意境,提升了詞的格調,為宋詞的發展指出了向上一路。對於宋詞中後期的繁榮做了有力的鋪墊。
王安石這首《桂枝香 金陵懷古》應寫於罷相之後,採用的是經典的起興手法。
桂枝香 金陵懷古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桂枝香”是詞牌名。《古今詞話》記載,以“金陵懷古”為題材的《桂枝香》詞作有30餘家,“獨介甫最為絕唱”。王安石,字介甫。也就是說“此詞一出,餘詞盡廢”。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流傳至今的也就只有這一首了,其餘的早已難覓蹤跡。
據說,就連才氣衝鬥牛的蘇東坡讀了這首詞之後,也忍不住讚歎道:“此老乃野狐精也”!由衷羨佩王安石。“野狐精”一語出自禪宗。原指不識正法的旁門。但也可以用來讚歎不拘常規的機靈敏悟。蘇東坡曾多次用此語來讚歎王安石的作品。蘇雖然才情橫溢,但王安石作品中的歷史觀和胸襟格局卻是他所不能及的。因此對王十分讚賞,英雄相惜意味濃厚。
上闋寫景,為下闕的議論作好鋪墊。
登上金陵這座六朝古都,極目遠眺,正值晚秋時節,已有一絲肅殺之氣。千里長江蜿蜒無際,猶如白娟飛舞。翠綠的山峰,好似箭頭匯聚,挺拔聳立。遠航的帆船在殘陽西照的光影裡漸漸遠去,酒肆的旗幡斜插在門前,背迎西風飄動。天邊的帆船在殘陽如血的光影裡煥發出五彩的斑斕。遼闊的天空則雲淡風輕。展翅高飛的白鷺,恰似在銀河中翱翔。這壯美的景色,即便最美的畫筆也難以描繪。
開篇四字“登臨送目”,不疾不徐,氣度雍容。一“登”一“送”,頗具動感。把讀者引領到能夠俯瞰金陵全城的高處。為下面的全景式描繪乃至全篇的鋪敘,選好了視角。
作者竭盡筆力,描繪了一幅奇幻的金陵深秋晚景圖:似煉的長江,如血的殘陽,江上船帆點點,在晚霞映照下徐徐駛向水天相接的天邊。翠峰高聳,白鷺翱翔,酒旗漫卷西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場景絢爛多姿,分外妖嬈,一派繁華盛世景象。畫面祥和而廣闊,動人心魄。為下闕論述六朝“悲恨相續”的歷史悲劇做了厚實而沉穩的鋪墊。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下闋一個“念”字,自然轉入對歷史的拷問與深思——追憶金陵六朝的往昔,達官貴人們競相過著無比奢侈的生活。令人悲嘆的是,隋朝韓擒虎的大軍已經到了宮門外,而荒淫的陳淑寶和他的寵妃張麗華卻還在樓上嬉戲。這樣的亡國悲劇一代接著一代,相繼不斷。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們都喜歡來此登高憑弔過去,卻只是哀嘆王朝的興起與滅亡;嘆息六朝往事已如煙、如東流之水一去不返。只剩下一抹寒煙,幾縷殘留著綠意的衰草而已。直到今天,賣唱的歌女們還經常吟唱那“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的亡國之音啊。
作者諄諄告誡:過去的六朝時代,同樣有著與今天一樣的美好壯麗的景色和盛世繁華。但“悲恨相續”的王朝更替卻一再上演。而且這樣的歷史還沒有終結。悲劇仍在繼續。如果後人哀之而不鑑之,那麼重蹈覆轍的劇情,一定還會重現。
作者婉轉提醒當政者:繁華的背後是危機,平靜的下面是驚濤駭浪。歷史的教訓已足夠深刻,怎能不引起警醒呢?字裡行間透露著作者對於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和焦慮。
綜觀全詞,上闋以各種景物依次勾勒出了海、陸、空的雄渾場面。境界壯美而淒涼;下闕則今昔對比、時空交錯、虛實相生。對歷史與現實表達出沉重的嘆息和憂慮。全詞文字洗練,情景交融,境界雄渾闊大,風格沉鬱悲愴。壯麗的美景與“悲恨相續”的歷史和諧匯融,渾然一體,自成一格。不愧為傳世名篇。
王安石畢竟是攀登上政壇頂峰的人物。其深沉的歷史觀和對現實的審視力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深邃思緒和灼灼眼光,也讓人歎為觀止。這也是王安石在北宋文壇能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
與其他人憑弔懷古抒發憂古傷今之情,表達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遭遇不同,在這首詞裡,我們看不到一絲個人悲情的表露,也無半點綺羅香澤之氣。只會感覺“風骨清肅,超然物外”。體現了一代名相應有的冷靜、理性和堅定。作為政治家,眼觀千里,思接千載,面對殷鑑不遠、“悲恨相續”的六朝舊事,他有著超越常人的憂患意識和歷史的敏銳力。雖然美景如畫,看似平和富足,但他分明已經嗅到了危機降臨的味道——暴風雨就要來了!
果然,在王安石於1086年去世之後,僅僅過了40年,也就是1126年,北宋王朝就發生了歷史上最為恥辱的事件——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擄至金國,大廈傾覆,人民生靈塗炭,北宋滅亡了。“悲恨相續”的故事又一次上演。
歷史上有人把靖康之難歸罪於王安石,說他的變法導致了這場悲劇,實在有失公允。王安石主政時,國家富足,政績顯著。比如他力薦具有戰略眼光的王邵掌管西北軍事,結果大勝吐蕃、西夏。開疆拓土2000餘里,一舉奠定了軍事優勢,為趙宋立國之後所未有。既使變法不成功,但靖康之難距離王安石1076年罷相過去整整50年,50年的時間裡,何時不可做?何事不可為?但凡徽欽二帝有中等之資,但憑北宋時期人才之盛,如能勵精圖治,決不至於落下如此下場。把鍋甩給王安石,實在荒謬至極!
北宋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官僚集團的內耗嚴重。重用童貫、蔡京、周邦彥等奸臣,排斥賢良,對金國卑躬屈膝,焉能不敗亡。
另外“偃武修文”的國策導致文強武弱,消弱了武官的積極性。拳頭不硬,如何抗金?
還有一點,都城開封乃四戰之地,無險可憑藉。必然靠數量眾多的軍隊來守衛。林沖號稱80萬禁軍教頭,可見一斑。這嚴重耗費了國資民財,導致積貧積弱。
立國之初,趙匡胤就想遷都洛陽,但大臣們眷戀故土,趙光義也以“在德不在險”為由極力阻撓。太祖無奈放棄遷都打算。只說了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不幸的是,他的話最終應驗。
宋神宗與王安石同時代的北宋術數大師、《皇極經世》的作者邵雍對靖康之難也早有預言。他著名的十首梅花詩裡,第一首就寫道“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黃”指金國的首都“黃龍府”。預見到了北宋滅亡和金國屢侵南宋的未來。邵雍告誡兒子,他百年之後,要帶全家去蜀地避禍。
儘管王安石也預感到了危機,但變法遭到反對,最終失敗。他已經罷相。處於閒居狀態,除了在詩詞中含蓄的告誡之外,實在也無能為力了。
邵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罷相在外,王安石依然心繫蒼生,時刻關注著時局的變化。並未因閒居而超然一切,淡然一切。或是因為焦慮於“悲恨相續”在所難免,或許由於變法失敗,壯志未酬,未免思慮煎熬。王安石於1086年鬱然長逝,年僅66歲。
北宋詞人黃庭堅與王安石同時代。目睹了王安石的所作所為,他這樣評價他:“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陸九淵是南宋大哲學家,他評價王安石“潔白之操,寒於冰霜,公之質也”。
梁啟超近代達人梁啟超則這樣評價:“悠悠千載,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距公之後,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他對於《宋史》詆譭王安石非常難過、悲痛。乃至於愴然而涕下。
斯人已逝,空留餘憾在人間!
-
4 # 知小乎
這是一首詠史弔古之作,以金陵壯麗的山河為背景,歷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遠,筆力峭勁,體氣剛健,豪氣逼人。難得的是詞至結語,更為奇妙,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
5 # 一縷陽光的溫度
首先,這首詞寫景奇偉壯麗,氣象開闊綿邈,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廣。其次,立意新穎,高瞻遠矚,表現出一個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見。《桂枝香》下片所發的議論,絕不是慨嘆個人的悲歡離合、閒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對國家民族命運前途的關注和焦急心情。第三,章法上講究起承轉合,層次井然,極類散文的寫法。上片首句“登臨送目”四字籠罩全篇,一篇從此生髮。次句“故國”二字點明金陵,為下片懷古議論埋下伏筆。以下寫景先從總體寫起,接著是近景,遠景,最後以“畫圖難足”收住。既總結了以上寫景,又很自然地轉入下片議論。安排十分妥帖、自然。第四,用典貼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練”乃化用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星河鷺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意。“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用的是隋滅陳的典故。結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詩句,但賦予了它更為深刻、精闢的思想內容。短短的一首詞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實不多見。
-
6 # 風語花椒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詞,自晚唐五代以來,多為徵酒逐歌之詞,大多為男歡女愛與傷感離合。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借古喻今,把關心國家興亡之情作為創作內容,從歷代歷代的興亡更替中總結出深刻的歷史教訓,在意境和見識上就高人一籌,而在詞風上也一掃矯揉造作之態,有了自己的骨肅風清的格調。
此詞寫景,虛虛實實;色彩,濃淡相宜;於是給人一種遠近交錯,虛實結合的立體美感,從而構成了一幅曠遠壯闊的金陵風景圖。立意,借古喻今,高瞻遠矚,展現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真知灼見。藝術性上,用字的精練程度有錘鍊之功而無斧鑿之痕。因此前人作出這樣的評價:“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 《歷代詩餘》卷114引 《古今詞話》)王安石這首詞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一種說是他在得志之前所作,宋神宗還未登基,他變法強國的壯志還沒有展開。第二種說是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後所作。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這首詞,都是他處於人生低谷,在自己落寞的時候所寫。注: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
7 # 桃花塢裡桃花扇
《桂枝香》是王安石一生的代表作,這首詞可能作於宋英宗治平四年,他出知江寧府,當時四十多歲。王安石為人剛直,詩文頗有揭露時政、反映社會矛盾的政治主張和報負,詞作之秀則更為剛勁清新,高峻豪放,且別具一格。東坡曾嘆曰:“此老直野狐精也…”(《歷代詩餘》)。……這首《桂枝香》,上闋盡展了他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似感覺,應用“風景如畫”再加上“畫圖難足”,才以足顯景情之美妙,同時也映襯王安石心中惟美的氣象!但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卻全都傾注於下闋。……作者是用史論筆法,進入了懷古主題。先以“念″和“嘆”為引領,“念″什麼呢?“念往昔”。六朝君王過著奢侈淫靡的生活,他們不行德政,不顧人民的生死,攀比奢侈,爭誇豪富,且一代超過一代。…“嘆”又是什麼呢?嘆盛衰!“門外樓頭”指六朝最末的皇帝陳叔寶的可恥下場。據史載:~~陳後主擁美人張麗華在結綺閣尋歡作樂時,隋將韓擒虎已率兵攻破朱雀門。陳叔寶與張麗華為躲避隋兵,藏在景陽宮的井裡,後被隋兵發現擒俘。陳的滅亡,還代表前面東吳、東晉、宋、齊、梁幾個朝代,它們都因帝王腐敗墮落、荒淫無道,導致同樣的亡國下場。……王安石評說六朝舊事,從敘事到發議,然再復起吊古警今的另一高潮,堪稱妙手!…“六朝舊事隨水流,但寒煙衰草凝綠”。他感嘆歷史興亡,都隨水逝去,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只留存寒煙衰草而已。這是自然景色被牽入弔古的一種傷感。…“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從千年遺事,回至現實,今日秦淮河上歌伎,不是還有人在唱那《後庭》遺曲嗎?這個曲子自然仍是陳後主所制的亡國之音。前車之鑑,後事之師。且唐代的杜枚,也在《泊秦泊》詩中,亦有警世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王安石一顆隱心之跡,不是同樣地見微知著、弦外有音,在國家的表面繁華背後,看到潛伏的矛盾與危機,因此憂心忡忡,借古警今嗎?……[謝謝]!!
-
8 # 維尼小怪
王安石筆下的《桂枝香》,歷來評價極高。個人解讀,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內容豐富
原詞如下:
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字數很多,我們一句一句解讀。全詞翻譯如下:
我登上高樓遠眺遠方,這時正是故都金陵的晚秋時節,天氣剛開始肅殺。
千里清澈的長江好像一條長長的白絹,碧翠的群峰好像攢聚在一起。殘陽夕照下,船隻往來穿梭,斜插的酒旗在西風裡飄動。
綵船在薄霧漸起的水中往來,好像在淡雲裡航行。燈輝灑下,滿河星輝,白鷺就在半空翩翩起飛。這美麗的景象,畫圖也難以完全表現。
回想當年,六朝權貴爭相過著奢靡生活,可嘆朱雀門外、結綺閣上,六朝亡國的悲恨,接續不斷。
千年來,人們登高興懷,空嘆歷朝興衰。六朝的往事已隨流水而逝,只剩下寒煙籠罩著衰草的蕭條景象。到如今,歌女們還時時吟唱六朝遺曲《後庭花》。
我們驚訝,這首懷古詞內容是如此豐富,不僅有對景象的出彩描繪,更有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以及對當今國家局勢的思考。
二、手法高超
作者上闕寫景,全用白描。“似練”“如簇”,簡單四字,已分別表現出遠方長江的細長澄澈,翠峰的高遠攢聚。“征帆”“酒旗”,又給這幅景色加了點綴。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讓人想起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畫面色彩絢麗,“雲淡”“星河”的靜,與“彩舟”“鷺起”的動,相映成趣。“畫圖難足”的留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下闋懷古,運用“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典故,感慨六朝亡國的悲劇重複上演。結尾借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句,對當朝者不思求變的警告。
三、格局高遠
作者不止簡單的感懷歷史,更透過六朝亡國的悲劇重演,思考自己國家以後的命運,發出對當權者的警告:“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如果不以史為鑑,歷史還將重演!
我們知道,王安石主張變法,他改變國家命運的心情和初衷,都彰顯出其愛國的赤子心。讀及此詩,很難不對他產生敬意。
所以,王安石筆下的《桂枝香》,被人們賦以極高的評價!
-
9 # 煮酒辯春秋
王安石《桂枝香》之所以被評價極高,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一方是對詞格調的影響,二是詠史懷古詞的影響。
一、淺析《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首詞寫於宋英宗治平四年,王安石變法遭遇挫折, 罷相退居金陵後所作。當時,西夏和遼威脅邊境,統治者一味辱國求和,每年向西夏和遼輸納大量金銀、絲絹和茶葉。對外軟弱無能,對內殘酷剝削,名不聊生,而統治者們卻過著奢侈腐朽的生活。國家處於危難之中,自己又仕途不順,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安石登高臨遠,俯仰古今,有所感觸,抒發對現實政治的感慨。詞中先寫景後懷古,這樣就把寫景、抒情、懷古、諷今四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二、“桂枝香”詞牌的創調之作。“桂枝香”這一詞牌,以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為正體,作為創調之作,歷來《桂枝香》詞的填制者,皆以此詞為典範,競相模仿。在用韻上,形成一種激越渾厚的聲情,此種聲情恰能融洽地配合懷古詞人面對歷史時的悲壯或蒼茫之感。在句式上,全詞以四字句為主,全篇句式參差變換,由此形成多處頓挫和曲折。宋代的楊湜在其《古今詞話》一書中雲:“金陵懷古,諸公寄詞於桂枝香,凡三十餘首,獨介甫為絕唱”。足以見得,這首詞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對“桂枝香”這個詞牌具有引領作用。
三、成熟的詠史懷古詞這裡先要說一下花間詞派,這一詞派誕生於晚唐五代。這一時期社會動亂,有一批人報國無門,於是就偏安一隅寄情於花花草草,表達自己的愁苦和無奈,成為了花間詞人,多寫一些豔麗之詞。王安石繼承花間詞詠史懷古的傳統,一掃其浮豔之風,在詞中大膽針砭時弊,以求有濟於世,使得《桂枝香·金陵懷古》成為成熟的懷古詠史詞。
周汝昌在《唐宋詞鑑賞辭典》中對此詞推崇備至:“王介甫只此一詞,已足千古,其筆力之清遒,其境界之郎肅,兩宋名家竟無二手,真不可及也!”這已經把王安石的這首詞推上了至高無上的殿堂,透過以上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對這首詞的評價也是實至名歸。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遠。這首詞透過對六朝歷史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現實的不滿,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金陵為六朝古都所在。從三國時期東吳在此建都起,先後有東晉、宋、齊、梁、陳在此建都。到趙宋時,這裡依然是市廛櫛比,燈火萬家,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稱虎踞龍蹯,雄偉多姿。大江西來折而向東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縱橫交錯。秦淮河如一條玉帶橫貫市內,玄武湖、莫愁湖恰似兩顆明珠鑲嵌在市區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對這樣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舊、人事變遷,懷古而思今,寫下了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詞。
此詞上闋描繪金陵壯麗景色,下闋轉入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竟逐”的腐朽生活,對六朝興亡發出意味深長的感嘆。登高望遠、睹物抒懷,是中國古代文人慣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劉勰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文心雕龍·詮賦》)。詞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為詞拓出一個高遠的視野。“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瞭地點和季節,因為是六朝故都,乃稱“故國”,“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此時此景,登斯樓也,則情以物遷,辭必情發,這就為下片的懷古所描述的遙遠的時間作鋪墊。“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臨送目”——登高遠望即可縱目千里;下啟“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掃描,景象開闊高遠。“澄江似練”,脫化於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在此與“翠峰如簇”相對,不僅在語詞上對仗嚴謹、工整,構圖上還以曲線綿延(“澄江似練”)與散點鋪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鋪展,又有立體的呈現,一幅金陵錦繡江山圖展現眼前。“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殘陽”“西風”,點出時下是黃昏時節,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點。“酒旗”“征帆”是暗寫在秋日黃昏裡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活動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彩舟雲淡,星河鷺起”是大手筆中的點睛之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雲淡”“鷺起”,動靜相生。遠在天際的船罩上一層薄霧,水上的白鷺紛紛從銀河上驚起,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展現得活靈活現,而且進一步開拓觀察的視野——在廣漠的空間上,隨著征帆漸漸遠去,水天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如此雄壯寬廣的氣度,如此開闊曠遠的視野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比較,兩者展現的氣度與視野不相上下,一為千古傳誦的駢文警句,一為前所未有的詞中創境,可謂異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宮》“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所言,眼前所見,美不勝收,難以盡述,因此總讚一句“畫圖難足”,結束上闋。
下闋懷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臨所見自然過渡到登臨所想。“繁華競逐”涵蓋千古興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華表面掩蓋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緊接著一聲嘆息,“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此語出自杜牧的《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詩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現當時隋兵已臨城下,陳後主居然對國事置若罔聞,在危難之際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可悲。這是亡國悲劇藝術縮影,嘲諷中深含嘆惋。“悲恨相續”,是指其後的統治階級不以此為鑑,揮霍無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繼:遺恨之餘,嗟嘆不已。“千古憑高”二句,是直接抒情,憑弔古蹟,追述往事,抒對前代弔古、懷古不滿之情。“六朝舊事”二句,化用竇鞏《南遊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眷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之意,借“寒煙、衰草”寄惆悵心情。去的畢竟去了,六朝舊事隨著流水一樣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颯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見到什麼。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意。《隨書·五行志》說:“禎明初,後主創新歌,詞甚哀怨,令後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時人以為歌讖,此其不久兆也。”後來《玉樹後庭花》就作為亡國之音。此句抒發了詩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記了亡國之恨,是統治者的醉生夢死,才使亡國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同時,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成就,它體現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詞本倚聲,但王安石說:“古之歌者,皆先為詞,後有聲,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如今先撰腔子,後填詞,卻是‘永依聲’也。”(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引)顯然是不滿意只把詞當作一種倚聲之作。這在當時是異端之論,但今天看來卻不失其銳敏和先知先覺之處。北宋當時的詞壇雖然已有晏殊、柳永這樣一批有名詞人,但都沒有突破“詞為豔科”的藩籬,詞風柔弱無力。他曾在讀晏殊小詞後,感嘆說:“宰相為此可乎?”(魏泰《東軒筆錄》引)。所以他自己作詞,便力戒此弊,“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為蘇軾等士大夫之詞的全面登臺,鋪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這首詞寫景奇偉壯麗,氣象開闊綿邈,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廣。開頭三句是泛寫,寥寥數語即交代清楚時令、地點、天氣,並把全詞置於一個憑欄遠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肅殺的氣氛之中,氣勢已是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練”寫水,“翠峰如簇”寫山,從總體上寫金陵的山川形勢,更給全詞描繪出一個廣闊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無數征帆於落日餘暉中匆匆駛去。這景色,與“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相比,雖遼闊者同,然而,前者壯麗,後者悽清,風格迥異。而長江兩岸眾多參差的酒旗揹著西風飄蕩,與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風”相比,濃烈與俊爽之差別則顯而易見。至於“彩舟雲淡,星河鷺起”,如同電影鏡頭的進一步推開,隨著征帆漸漸遠去,詞人的視野也隨之擴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為一體,在一個更加廣漠的空間寫出長江的萬千儀態。遠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雲裡,飛舞的白鷺如同從銀河上驚起。此詞景物有實有虛,色彩有濃有淡,遠近交錯,虛實結合,濃淡相宜,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金陵風景圖。其曠遠、清新的境界,雄健、壯闊的風格,是那些“小園香徑”“殘月落花”之作所無可比擬的。
其次,立意新穎,高瞻遠矚,表現出一個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見。《桂枝香》下片所發的議論,絕不是慨嘆個人的悲歡離合、閒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對國家民族命運前途的關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統治者,利用江南秀麗山川,豪華競逐,荒淫誤國;所嘆者,是鄙夷他們到頭來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門外樓頭”式的悲劇,實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憑高”二句則是批判千古以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川只知慨嘆朝代的興亡,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站不到應有的高度,也就很難從六朝的相繼覆滅中引出歷史的教訓。而如今,六朝舊事隨著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幾縷寒煙籠罩著的毫無生機的衰草。這“寒煙衰草凝綠”顯然流露出作者對北宋王朝不能勵精圖治的不滿情緒。全詞重點在結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此意唐人杜牧也寫過。然而,作者不似杜牧那樣去責怪商女無知,而是指桑罵槐,意在言外:歌妓們至今還唱著亡國之音,正是因為當權者沉湎酒色,醉生夢死。然而,“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如再不改弦易轍,採取富國強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樣悲恨相續。此結句無異於對北宋當局的警告。有人說,張昪的《離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從語言、句法來看,王詞確受張詞影響不小。然而,張昪對六朝的興亡只是一種消極的傷感:“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兩詞的思想境界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章法上講究起承轉合,層次井然,極類散文的寫法。上片首句“登臨送目”四字籠罩全篇,一篇從此生髮。次句“故國”二字點明金陵,為下片懷古議論埋下伏筆。以下寫景先從總體寫起,接著是近景,遠景,最後以“畫圖難足”收住。既總結了以上寫景,又很自然地轉入下片議論。安排十分妥貼、自然。下片拓開一層大發議論:金陵如此壯麗,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繼滅亡的歷史見證。“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對六朝興亡的態度,“千古憑高”二句寫出了對歷來憑弔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轉入現實,結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圓合,結構謹嚴,逐層展開,絲絲入扣。詞有以景結,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寫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結,如柳永的《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表現的是專一誠摯的愛情。而《桂枝香》卻以議論作結,其中寄託著作者對重大的現實政治問題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結構方面的這些特色,反映了詞的發展在進入慢詞之後,以散文入詞出現的特點。
第四,用典貼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練”乃化用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星河鷺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意。“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用的是隋滅陳的典故:當隋朝大將韓擒虎兵臨城下時,全無心肝的陳後主還正在和寵妃張麗華歌舞作樂。杜牧《臺城曲》曾詠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門外樓頭”四個字,“門外”言大軍壓境,“樓頭”說荒淫無恥,就極其精煉而又形象地表現了六朝的覆滅。“悲恨相續”四個字則給南朝的歷史作了總結。結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詩句,但賦予了它更為深刻、精闢的思想內容。短短的一首詞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