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ong0390103
-
2 # 齊國公子鑫
隔閡來自於什麼呢?
一個人不會與朝夕相處,無話不談的朋友產生隔閡,因為你們沒有距離,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的距離。所以人人相處中的隔閡來自於雙方的距離。而悲劇的是這是雙方共同造成的,中國人是自帶羞澀屬性的民族,我們的感情體現在日夜思念,輾轉反側的夜裡,體現在字字斟酌的詩裡,體現在濃烈厚重的酒裡,唯獨不會用直接說出來。
答主自身也是一個留守兒童,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種。高中之後才與父母同住,幾年前也想認真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不會像西方人那樣見面給個擁抱,打電話就說我愛你。對這個問題,可以來這裡尋求一些建議,但是請記住這裡沒有神仙的靈丹妙藥,真正的解決問題要看你後續的行動,你有這個決心嗎?
先要消除和父母之間的距離,也許你遠在一線城市,父母在三線小城或是農村,但是可以縮短時間上的距離?每個人最寶貴的就是時刻在逝去的時間,抽出你的寶貴時間與家裡父母打個電話,這個簡單的向前一步就可以縮短你們時間上的距離。
思維的同步。有些人整天琢磨領導在想什麼,這會有利於他們“施展抱負”,但是我們把這些心思也正正經經的用到了解父母上對我們消除與父母的隔閡幫助巨大。讓自己瞭解父母所想,也讓父母瞭解自己所念,這樣才會有共同的話題。否則出了問候注意加減衣服,注意健康,還有什麼聊天話題?
最後,要行動,要主動!做主動向山走去的那個人,不要總等著別人主動。我們現在談的對面那個人是你父母,不要用那種對待客戶,對待同事或朋友的思維思考,因為在父母面前不需要顧忌你是冷酷穩重還是熱情灑脫,不需要擺pose,不需要想臺詞,只要一聲爸媽,就一定有迴應!
-
3 # 黃雪斐
這個問題,你是沒真正長大過啊。成年人的隔閡基本不能消除,都是保持在心裡臉上若無其事的應酬。好了,上面玩笑話,但是也代表了一部分真理。這種隔閡很難消除的,長期生活在一起才能自然消除
-
4 # 筱看娛圈
我的朋友是我係列。這麼跟你說吧,我能理解你,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
與你不同是,我是在外婆小姨還有老爸學生同事家輪流過的,最長的時間是在外婆家。
我小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爸媽陪伴,給買各種小零食玩具,我羨慕不已。
有個場景我記得特別清楚,外婆家鄰居的女兒跟我媽媽差不多大,她家女兒過來看她,我當時特別小,剛會走路,見到她女兒推著腳踏車過來,我丟下手中的玩具,朝她女兒跑去,邊跑邊喊媽媽。
外婆和鄰居女兒都哭了,她們都說那個時候我好可憐。
我當時不懂事的時候特別恨他們,跟他們一點兒也不親。
大學畢業後,我工作了,和父母的聯絡也不多,都成剩女了,他們也不催,可能內心覺得對我有所欠缺吧。
其實我已經原諒他們了,就像你說的那般,無法敞開心扉和他們說,可能我不太懂事。
如果你有孩子了,肯定不能走你父母這條路,你自己也知道自己被留守,那種感覺,真的很討厭。
隔閡恐怕要等你有孩子後方能理解吧。反正我現在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你有想消除隔閡的想法本身就是很不錯的決定。血濃於水,是有道理的。
我跟表弟從小在一塊長大,他結婚後,我們反而不親了,相比我自己的兄弟姐妹,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確實是無法割捨的。所以你想消除,就讓自己換位思考,他們之所以讓你成為留守兒童,是因為條件不允許,他們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缺少了對你的關愛,也就是你所說的隔閡。
說白了,做父母的有幾個不想留在自己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呢?
-
5 # 珊桃和露
其實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失的愛,怎麼找回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消除隔閡。能有其他好的生活來源,誰又願意漂泊不定,妻離子散的打工生活呢?這些還不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溫暖的生活,讓他們今後不缺金不缺用。可是他們缺了愛,愛才是維繫親情的紐帶,父母不是不懂,可是他們無奈。能消除隔閡的就是重新把失去的找回來,這就需要孩子的努力了,努力的找到父母和自己曾經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努力的忘卻曾經有過的傷害,自己現在的生活有父母打拼的付出,有他們那無私的,無法言說的愛鋪墊起來的。雙方都要敞開心扉的去接納對方,珍惜各種在一起的機會。換位思考一下對方的處境。人都是有感情的,日子久了就好了。
-
6 # 初見如溪
雖然我沒資格指責那些讓孩子留守的父母,他們也各有難處。
但要想留守兒童長大了沒隔閡。定論:純粹的奢望!不恨就是大度!
不要用什麼高尚的理論去試圖說服。幾人能做到?都沒錯,現狀而已。
-
7 # TT換個角度看電影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所有的感情都是基於陪伴的,血緣?呵呵。
要麼用長時間的陪伴去彌補彼此的不熟,要麼,就相敬如賓吧。沒什麼的,每個家庭其實都是獨立的個體,從來不會一樣嗎所以也不用羨慕,自己覺得舒服就行。
而且,留守兒童為啥會遺傳……
害怕小孩做留守兒童,就不生或者帶在身邊吧。
-
8 # 冀寧的微觀察
說實話,這種隔閡很難輕易消除,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淡化,而這種隔閡不僅孩子會有,做父母的估計也會有,畢竟沒有一個父母不願意陪在自己孩子身邊的,很多結局都是情非得已。
作為孩子,要做的就是既然已經長大成人就可以多分擔一些父母的辛苦,自己在外面也經歷辛酸、孤獨、無助,自然會體會到父母當初的不易,另外一點,等到自己成家立業,有了孩子之後,這種感覺會更深刻。
作為父母,肯定希望彌補之前的不足,所以就不能過分要求孩子怎樣怎樣,應該更加寬容,相互理解。
消除隔閡絕不是單獨一方能夠解決的,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
9 # 往事隨風1381386374110
從小要給他說清楚,父母離開他,不是去圖享受,是為了他們在成長的路上,生活上無憂無慮,有錢交學費,有錢買衣服和生活過得好。
-
10 # 貓喵兒說
留守兒童,這是如此敏感的詞呀,特別是對外出打工的一族來說,它充滿了無奈與心酸,我丈夫的大哥的3個小孩就是留守兒童,奶奶是個文盲,爺爺雖然上過幾年學,但對教育孩子也是力不從心,以至於大女兒15歲的花季少女就早早的結婚生子,可悲的事他們卻以此為豪!所以我的兩個小孩怎麼難我也不會讓他們回去做留守兒童,都會帶他們在身邊,因為我始終認為父母的陪伴是他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希望外出打工的父母給與子女多點關愛,教育好下一代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我們需要的是找到一個平衡點!
-
11 # 橘子貓蘭
很難消除,畢竟小時候不在一起,在一起的話,就用心對孩子好,孩子一天天在長大,你若真心對他好,他會慢慢感受到的,自然也會和你親的
-
12 # 李小沐
多和父母相處,我也是從小留守,長大後確實和父母會有點不親近,但是儘量多在一起,多談心事,多分享,特別是為人父母之後,會更多理解當初的父母
-
13 # 知世小新
這個無法消除,父母的陪護就是愛,得到的是100%滿足,那麼也是十足的安全感,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是良好的,依戀和信任感也是十分;得到一部分但不到100%,屬於缺乏安全感,依戀和信任感都會相應減分;而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過的人,自然對父母是沒有依戀和信任感,即便是生身父母,還不如養父養母,所以不要以為只給錢就可以,那是自以為是,長大後,即便理解父母,沒有感情就是沒有感情,長大後的這種親子關係更多隻是利益關係維持。想要子女的陪護愛,得不到也是正常,因為沒有這種付出,又何來回報呢?所以,理解不代表心理就平衡。
這種缺失會給人生造成影響,但願不要延續和延伸太多。
-
14 # 三小豬媽媽
我們也是留守兒童,長大了感覺更理解爸媽的不容易,那時我們上小學早上五點起床做飯六點多就要走路去學校路程一個小時要背菜,現在想想特別是下雨天和冬天,路特別難走山路崎嶇……可是那時幫忙如果沒出去賺錢日子很難過的,三個小孩學費生活費靠做農活根本就沒辦法,留守兒童也讓我們心智變的更成熟,總來說真的個爸媽在一起的時光不多,但是現在為人父母更理解他們當時比我們更不捨更不容易,現在有時間要多多給爸媽陪伴
-
15 # 七殿
這種隔閡是從小種下的,如果孩子小時候心理出現偏激,是很難恢復的。需要一步一步拉進和孩子的距離,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他有靠山,他有愛他的父母。如果還有心裡沒怎麼偏激就很好解決了。可以談談話,用沉默的方式去談談愛,讓孩子去感受,去理解。
-
16 # 開悟覺者
父母如果在孩子成為階段是缺席的,中間也沒有很好的溝通關愛,等孩子長大後再想彌補是很難的,作為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如果實在條件允許也儘可能的多給孩子打電話,多在語言上溝通交流,在孩子遇到的問題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讓孩子感受得到父母是愛他們的,孩子在心靈上是有安全依靠的,這樣孩子長大後父母之間才不會生疏,才不會有距離感!
-
17 # 山楂樹上結桃子
父母多關愛孩子,從小事上關心,給孩子做三餐,給孩子洗腳,不要因為沒陪孩子長大就寵溺孩子,一定要有原則,你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不愛他不要他才讓他留守的,是因為愛他,不得已而為之,並且保證以後不會這樣。
-
18 # 念友情
父母為了家庭生活,遠離家鄉打拼,孩子論為長期留守兒童,與父母感情有一定隔閡的年代基本終止了,隨著祖國迅猛發展,快步取消笨重的農業生產,農村轉為城市化,題主甭苦惱,主動勾通父母,要知他們舍家為的是什麼?就是為兒女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如今你已長大成人,可她們確一天天老去,為了不給老人留下遺憾,多關照一下父母,做一個有孝道的兒女。甭擔心你的下一代會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時代將成為歷史。
-
19 # 海苔飯糰
想要消除隔閡,主要要看父母與子女團聚後父母的表現以及孩子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歲月裡是否產生怨恨情緒。我這裡有一些真實的故事分享,一直也是我感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我的大舅舅有一兒一女,早年他離婚後直接出去打拼,留這倆孩子在鄉下給爺爺奶奶帶。他們一直在鄉下讀書,由於教育資源跟不上,外加老年人對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女兒上了高中非常吃力,兒子初中就讀不下去了。
偏偏爺爺奶奶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女兒異常缺愛,令人唏噓的是高中輟學後,女兒就嫁到鄉村去了(其實她不必那麼早就結婚,但正是因為缺愛,所以幾乎沒怎麼談戀愛就決定了自己的一生,目前正在鄉村中務農,對於女孩子來講,她確實嫁的不太理想)
重點是:女兒出嫁那一天,她的父親不情不願的回來參加了婚禮,就第二天又急匆匆的離開了,他未能參與女兒的童年,連婚禮都來的如此漫不經心。(她的母親並未出席)所以,想要消除隔閡,一定要在能團聚時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而不是敷衍,即使可能不能彌補童年的缺席,但也可以在孩子懂事的時刻讓他們看到你的態度,你深愛著他們的態度。
這個兒子更讓我感到痛心,在前年我打寒假工時,我邀請他和我一起來賺些零花錢,在我的記憶裡,他原是一個非常活潑調皮的男孩子,而長大後的他變得十分內向自卑。他在傳菜時不小心打翻了菜盤,就獨自一個人在屋子裡哭,我過去詢問他,他對我說:姐姐,我感覺我一點用都沒有,我什麼都做不好。我很驚訝,並且一直在安慰他,他全程都在哭泣,一點都沒有小時候的傲氣。
後來我才知道,他父親再婚的時候他隨著父親去了大城市,因為在農村時接受的教育跟不上,初中輟學後他又像浮萍一樣生活,他的父親完全不管不顧,他又去另一個城市生活了,他非常的怨恨父親,甚至一度拔刀相向。他在這種生活中產生了嚴重的怨恨心理。
所以,想要消除隔閡,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對於自己外出務工或者其他事情是什麼態度,比如這個兒子就對父親再婚很不滿意。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每個小孩都需要有可以依賴、信任的人,毫無疑問,父母是最首選的人,留守兒童一直以來都是令人心疼的群體,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撇下孩子,給他們一個完整有愛的童年吧。
-
20 # 嘿Sire
中國至今還有很多留守兒童,這種現狀是改變不了的,因為農村的年輕勞動力都要到外出打工賺錢,孩子無法帶在身邊,也沒有能力帶在身邊,被迫“留守”
其實這種“隔閡”是對父母的不理解,孩子只有一個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僅靠逢年過節才能和父母見面,使彼此的感情並不深。
像我小時候父母過年回家,看到父母到家門口,也不會主動叫爸爸媽媽,父母也覺得心涼涼的,但也理解孩子,畢竟平時沒在身邊陪伴。但是相處幾天之後爸媽過完春節還要離開,就會覺得不捨。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和父母的一次次別離中長大的。
我就是留守兒童所以從小就比較懂事、敏感、也有過自卑、到後來自強,相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有很多透過上學,自己努力長大後日子過得還行的,但我所見大多數是,初中上過就輟學,出門打工,父母不對孩子負責,孩子年齡小不懂也不對自己負責。
以前小時候不懂事,覺得“這些父母”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如果他們不出去賺錢,你哪來的新衣服新鞋子學費…現在長大了工作了,漸漸懂得了父母的苦衷,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一定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其實隔閡不用消除,可以用餘生的愛把隔閡填滿。
回覆列表
我們要明白感情都是聊出來的,如何找到那個話題十分重要。
先有這份改變的堅定心意,讓自己觀察到父母的興趣愛好點,若想一個個親近,那就選擇父/母,瞭解重點;若想一家三口,那就找共同愛好,可能比較難。
其次,確定好哪種方案後,嘗試一起去做。在這過程中,真心地找到做這件事的樂趣,可以請教,可以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打退堂鼓的時候,多想想血濃於水,彼此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