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棉襖上大學

    高俅是《水滸傳》裡最大的反派,迫害過多位梁山好漢,最典型的豹子頭林沖被他害的家破人亡。奇怪的是《水滸傳》把高俅和蘇軾關聯起來,書上說,其中說高俅原是一個潑皮破落戶,經熟人介紹,來到了東京汴梁城一個開藥鋪的家裡當學徒。不知為何東家又把他推薦給蘇東坡。又不知道什麼原因,蘇東坡只留他在府上住了一夜,又把他推薦給駙馬都尉王晉卿。此後他去端王府上送東西,抓住偶然機會大秀自己的蹴鞠功夫,從而獲得端王的賞識。後來由於端王當了皇帝,高俅也就飛黃騰達了,一路做到了太尉。

    高俅並非虛構的人物,歷史上確有其人,也確實當過蘇東坡的門人。高俅和蘇東坡的關係

    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通俗解釋:高俅做蘇軾的小吏時,他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的功底,且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蘇軾從翰林侍讀學士外調到中山府,將高俅推薦給曾布,但是曾布婉拒了蘇軾的好意。於是蘇軾又把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

    高俅的發跡

    公元1093年,蘇軾把高俅推薦給他的好朋友小王都太尉也是當朝駙馬爺的王詵。王詵看在蘇軾的面子上,留高俅在身邊做了個小跟班。

    有一天,王詵派高俅去端王府送篦子刀,恰巧端王爺正在院子裡和一幫人踢球,本來就是球迷的高俅便停下來看了一會。端王爺看到便問高俅是否會,高俅實事求是回答“會”,作為足球愛好者的端王爺就邀請高俅一起踢。高俅一招“鴛鴦拐”、一式“凌空踢”,深深地把端王爺征服了。端王爺派人向王詵傳話,把高俅收入了自己麾下。

    不久,端王爺的哥哥宋哲宗便匆匆駕鶴而去,哲宗唯一的兒子早在出生三個月時便夭折,在無子可繼大統時,向太后最後選定了端王爺趙佶登位,他便是宋徽宗。趙佶登上皇位之後,看到之前和自己玩耍的高俅,決定要“抬舉抬舉”他。此後幾年間,高俅的人生平步青雲,後來官至太尉,為常人所難企及。

    還原真實的高俅

    高俅參軍征討四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頗受宋徽宗賞識,因此討得官身。做官之後高俅顯露出其出色的踢球(蹴鞠)本領,聖眷日隆,官也做得越來越大。但他卻並沒忘本,但凡是蘇東坡家中子弟來到東京,必然招待並送上盤纏,可謂有情有義。為官之時,他顯露出高超的鑽營的技巧,但並沒有和當時的大奸臣蔡京、童貫同流合汙,算不上大清官但絕不是個壞人。

  • 2 # 墨雪問心

    歷史上的高俅(?—1126年)是北宋末年人,生於汴京(今河南開封)。他原名高毬,本是東京都城裡一個潑皮流氓。一次惹惱了父親後,被告上了官府,結果高俅被“斷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發放”。

    後來,頗會鑽營的高俅輾轉成為大文豪蘇軾府上的一個文吏。這高俅多才多藝,會拳腳棍棒,通詩詞歌賦,最擅長蹴鞠,更重要的是他有個特長:能辨別模糊不清的字跡。蘇軾喜好酒醉後創作,每每寫完,第二天自己都不認識了,可這高俅不僅認識還能給他工工整整謄抄下來,讓蘇軾大為驚喜,遂把他放在身邊當個貼身秘書。

    後來蘇軾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貶出京城。因為很欣賞高俅的才能,所以臨走前蘇軾把高俅推薦給自己要好的朋友,但他們害怕受到牽連,都不願意用高俅。最後還是欣賞蘇軾才華的小王都太尉收留了高俅,這王晉卿是駙馬,不參與黨爭不怕牽連。

    這王晉卿正是水滸裡的小王都太尉王詵,高俅在他府裡當差,後來替王晉卿辦事去端王府認識了趙佶。因為高俅擅長蹴鞠,所以愛好蹴鞠的趙佶就跟姑父王晉卿要了高俅留在身邊。這高俅也是運氣爆棚,後來端王趙佶居然當了皇帝,所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高俅自然就跟著沾光當了大官。

    本文參考文獻:《水滸傳》、《宋史》、《揮麈錄》

  • 3 # 興海亭

    首先,所謂水滸梁山起義並沒有鬧到中央政府打動干戈的地步,所謂高俅鎮壓梁山起義歷史上是不曾發生。所以高俅這個人有沒有,還有他有沒有兒子以及他兒子有沒有調戲林沖這個人的老婆就沒有意義。都是小說中的人物嘛。至於高俅位高權重,作傷天害理的事毫不奇怪。

  • 4 # 同一個夢想A

    高俅本是個京城的破落戶,紈絝子弟,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本事,但是會踢球,踢得還很好。這個人本身有無賴的性格,因為和某個員外沾親帶故,就賴上這個員外,吃住都在他那,員外老實,惹不起高俅,就養在府中。這一天端王過生日,員外要給端王送生日禮物,就讓高俅去送了,高俅拿著禮物到了端王府,碰上端王,端王也愛好踢球,兩個人一見如故,就結為球友。從此高俅就住到了端王府裡。後來皇上死了,端王就繼承了皇位。自然不能忘了當初的球友,就封高俅為太尉,掌管東京號稱八十萬的禁軍。 水滸裡面並沒有提到高俅有親生兒子,只有一個乾兒子叫高衙內。

    但是據史料記載,高俅至少有三個親生兒子。他們雖然籍籍無名,但是官都做得蠻大的。當高俅因為球踢得好受到昏庸的宋徽宗賞識而飛黃騰達以後,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沾他的光而雞犬升天了。個個都進入了中央高層的體制內,搖身一變成為了有編制的公務員。

    高俅的大兒子叫做高柄,本來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最後竟然被封為昌國公。

    二兒子高堯康剛開始只是遙郡,說白了也就是臨時工,後來也被高俅想辦法轉正了。據說這一招還是高俅向“六賊”之首蔡京學的,果然是沆瀣一氣。

    最小的兒子高堯輔則做到了承宣使,也就是《水滸傳》裡說到的老種經略相公,相當於邊關要塞的最高軍事長官。

  • 5 # sddz以書潤心

    足球在我國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唐宋時期特別盛行,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人物,因為踢球有名,而幸運的成為朝廷重臣。

    這個人就是高俅,他原名不叫高俅,是個劣跡斑斑的浪蕩青年,但特別愛好踢球,成了蹴鞠中的第一人,他又能寫得一手好字,在大學士蘇軾的手下做一些抄抄寫寫的小秘書的工作。

    蘇軾調出京城,把他推薦給小王都太尉王詵,王詵是一個書畫高手,和同樣愛好書畫的端王趙佶,是皇親國戚,又有共同的愛好,他們關係非常密切。有一次王詵派高俅給趙佶送東西,趙佶正在玩踢球,玩的高興,非要叫高俅一起來踢。這真是得來全部費功夫,高俅一上場,趙佶簡直看呆了,從此他找到了一個玩伴。

    趙佶從端王晉升為皇帝,高俅也跟著飛黃騰達了。他原先不叫高俅,是因為"球"而幸運加官的,當時人們把他叫做"高俅"了。

    高俅當然有自己的兒子了,可《水滸傳》中高衙內是他的乾兒子,這樣寫更能顯示出高俅的陰險,霸道,乾兒子都能讓他殘害忠臣,要是親兒子還不知道怎樣糟蹋人呢,或許作者是誠心這樣的用意的。

  • 6 # 秋水長天H

    提起《水滸傳》中的高俅和高衙內,幾乎就是無惡不作的壞典型。那麼,歷史上的高俅是不是真如《水滸傳》中描寫的那樣呢?據《宋史》記載,高俅沒有小說中描繪的那麼地位顯赫,但《宋史》奸臣傳中也沒有他。

    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高俅,曾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小書童,為人聰明伶俐,“筆札頗工",一直擔任蘇軾小秘書的角色。後來,東坡外放定州當知州,臨行前,將高俅送給了好友王詵。

    這個王詵背景不錯,正宗皇親國戚,夫人是宋神宗的妹妹,所以也是徽宗趙佶的姑夫。王詵和趙佶一樣,酷愛書畫,所以,當時還是端王的趙佶與王詵關係十分密切。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王詵與趙佶在等候上朝時相遇,這一遇徹底改變了高俅這個小人物的命運。

    當時狂風驟起,吹亂了趙佶的頭髮,趙佶非常在乎形象,趕忙向王詵借篦子整理頭髮,用後說:“此樣甚新可愛”,王詵說:“我一共做了二個,那一件還沒用,回頭派人送去。“

    當晚,王詵派高俅帶著篦子到了端王府,正碰到趙佶在花園中踢蹴鞠(足球的前身),便站在一旁認真看著。趙佶問他會踢嗎?高俅答:能。趙佶於是讓他過去對踢,兩人真是棋逢對手,趙佶大喜,當即派人傳話王詵:"非常感謝,你的蓖子連同人我一併收下了。"就這樣高俅留在了端王府。

    這傢伙的好運還不止這些,一個月後,宋哲宗駕崩,沒有太子,趙佶被太后扶上了皇帝的寶座。高俅稀裡糊塗就成了皇帝跟前的紅人,這可能是那些讀書計程車子們一輩子也不能及的高度。

    徽宗是個文藝天才,詩詞書畫十分了得,可治國才能一般般。他把球友高俅推上了政治舞臺,連連破格提拔,幾年後,高俅當上了御林軍最高統帥。有人眼紅,也要破格提拔,徽宗懟道:“你們有他那雙好腳嗎?"

    高俅雖踢球在行,但對軍事一竅不通。他不抓軍事訓練,部隊紀律松馳,與金軍一戰即潰。不過,高俅官位雖高,卻沒有進入最高權力集團。《水滸傳》中的四大奸臣,蔡京做過宰相,童貫做過樞密院首長,高俅統帥的軍隊還在樞密院的領導之下。

    徽宗在位時,高俅備受寵信,但高俅沒有參與過征討方臘、宋江起義軍,沒有象蔡京等人殘酷迫害蘇軾及其家屬。他對蘇軾心懷感激,每逢蘇軾子弟進京,他都給銀兩,並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總之,高俅不象其它奸臣罪惡累累,但也沒有什麼赫赫政績。他的發跡有很大的偶然性。

    從史料來看,高俅有三個兒子,至於霸佔林沖娘子的高衙內是不是高俅義子,只能講有這個人物原型。

    在宋代,官府子弟確實被稱為“衙內"。他們有的飛揚跋扈,驕奢淫佚。如蔡京長子蔡攸,竟向徽宗提出要求:若打勝仗回來,請皇帝將兩名寵妃賞賜給他。對皇上都敢這樣猖狂,對下面老百姓可想而知。所以,《水滸傳》中的高衙內或是作者依據很多頑劣的官府子弟形象加工塑造而成。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接替高俅的軍事統帥更無能,京城很快失守,徽、飲二帝當了俘虜,北宋滅亡。這一年,許多奸臣落下了可恥下場。蔡京在流放途中死去,兒子蔡攸被處死。童貫、粱師成、李彥等奸臣被誅。高俅的運氣略好,僅被免去官職。

    高俅作為《水滸傳》中的第一大奸臣,應該不等同於歷史上的高俅。

    感謝閱讀!

  • 7 # 跪射俑

    關於高俅最早的記載,還是出現在《宋稗類鈔》中。根據記載,公元1093年的時候,蘇軾奉命前往定州(河北定縣)就任知州,而把書童留給了好友王詵,而這個書童正是高俅本人,蘇軾自己對他的描述是“聰明伶俐,筆札頗工”。

    如此想來,高俅應該是窮苦人家出生,此時也不過十五六歲的樣子。但畢竟跟隨的是中國歷史上的頂級文豪,所以耳渲目染之下,於其後來不僅可以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並且有詩詞歌賦功底,為人乖巧伶俐略懂武術而討好宋徽宗的描述也是十分符合。關於高俅的這些性格和技能應該都是在跟蘇軾做書童時所帶來的,只是並未找到說高俅有過蹴鞠的經歷,而且翻遍史料也未尋得說蘇軾個人喜歡蹴鞠的記載,難道高俅真的是萬年一遇的足球天才?好吧,只能當他是足球天才了。

    好吧,這個事情我也不知道,總之當蘇軾把高俅送給王詵的時候,他的整個命運就改變了,因為王詵正是後來宋徽宗趙佶的姑父。當然,高俅和宋徽宗趙佶相識的時候,趙佶還只是那個輕佻的端王。說是有一天王詵和趙佶同去上朝,趙佶看上了王詵梳頭髮用的梳篦,而王詵則表示自己家裡還有一個,並承諾叫自己的書童,也就是高俅隔日送到趙佶府上。

    蹴鞠在北宋的流行就不用說了,其中最為瘋狂的就是北宋宮廷,他們甚至有專業的指導人士和蹴鞠隊伍,民間也有叫做“齊雲社”或者“打氈社”的職業球隊,而趙佶自然也是一個十足十的“蹴鞠愛好者”,正如他在自己的《二家宮詞》中所描述的“攀鞍控馬事打氈,束帶花袍競風流。盈盈巧學男兒拜,先贏惟喜第一籌”一樣,對於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在之後黨爭中坐上皇位的趙佶來說,他只想每天畫畫、寫詩、練書法、搞園林建設和“踢足球”。也正是那麼一個午後,當趙佶在端王府和屬下玩蹴鞠的時候,一個小書童莽莽撞撞就進來了……

    “請問,你們誰是端王殿下”?

    趙佶自顧踢著蹴鞠並未抬頭,道:“是晉卿(王詵字晉卿)的書童送梳篦來麼?放亭子桌上吧。”

    “哦”,高俅弱弱諾了一聲,便徑直向亭子走去。“嗖~唉,球球球,小心”,趙佶身邊的一個護衛趕忙朝高俅喊去,原來不知怎麼的球居然飛偏了,猛得朝高俅射了過去。只是話音未落,高俅一個轉身,一個抬腿勾腳,高速旋轉的蹴鞠已經被高俅穩穩當當踩在了腳下。而這時,趙佶才抬頭看向這個書童…只見其臉色稚嫩,於自己相仿的年紀,卻透露著一種成熟。(BGM:“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人”)

    “你懂蹴鞠?”趙佶率先開了口。

    “嗯,以前跟蘇大官人的時候學過。”

    “那好,我跟晉卿說一聲,今後你就和我一起玩吧。”

    就這樣,兩個年紀相仿、興趣愛好又相同的年輕人就混在了一起。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趙佶在黨爭中陰差陽錯被向太后力保即位,既宋徽宗。趙佶即位之後,由於高俅和其關係極好,備受寵信。但是想在北宋當文官,起點和要求都極高,必須經過科舉仕途才行,所以高俅靈機一動,便主動申請自己到邊帥劉仲武麾下替北宋駐守邊疆,準備走武官升級之路,趙佶應允。

    這裡有一點要說明的是,不僅僅只是高俅,在北宋如果你能踢一腳好球,確實極利於仕途。比如《中山詩話》中就記載了柳永(對,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柳永)的哥哥柳三複本是進士出身,卻不得重用。後來得知宰相丁謂喜歡踢球,於是便伺機在丁謂面前表演球技,最終博得其賞識,給了一官半職。所以高俅的這波操作,也還算正常現象。

    但是宋徽宗最多也只能給高俅一個機會,能在邊關中取得什麼成績,全靠他自己。而高俅卻不負重望,在劉仲武軍中屢建戰功,《揮麈後錄》記載說高俅:

    “數年間建節,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

    可見高俅確實有些本事(具體是什麼戰功沒有任何史書記載),也正是由此,其一路升到了“殿前都指揮使司”的位置,並受封太尉,為武將首官(嗯,具體中間經歷了啥歷史也沒記載,就是這樣)。

    前面我們說了,對於高俅最大的爭議就是他到底是不是個奸臣,他的官品怎麼樣。根據《揮鏖後錄卷 》、《東京夢華錄》等記載,高俅其實人品相當不錯,比如帶他立功的劉仲武犯了罪,是其向趙佶求情才保下的;再比如後來蘇軾落魄以後,蘇家後人進京,都是高俅派人安排。

    人品可以,官品高俅就不怎麼樣了,可能是因為其真的沒有啥政治能力的原因(畢竟書童出身)。在其任殿前都指揮使司期間,只會叫禁軍表演各種花裡花哨的閱兵儀式去討趙佶歡心,什麼龍舟、舞獅皆有。公元1126年,由於“靖康之恥”,北宋六賊— 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悉數被斬,高俅則是免職,並於同年五月病死在開封。

    我們不得而知為什麼作為北宋末年權臣,高俅的正史記載會如此稀少,但是從一個書童到受封太尉,已經足以說明高俅的傳奇。當然了,從目前的史料來看,高俅雖然官品不好,但是為人並不差,若說其為奸臣應當是不太恰當的。只是作為管理禁軍的長官,卻只知耍花架子,那場靖難卻也難辭其咎,而如今因為《水滸傳》的刻畫,怕是要永遠在民間背一個“奸臣”的黑鍋了。

  • 8 #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中的高俅是一個有歷史記載的真實人物,但在《宋史》中卻並沒有此人的傳記。於是,施耐庵利用正史留下的空白,塑造了這樣一個亦真亦假的藝術形象。從《水滸傳》中讀高俅,實際上是三分真七分假,甚至,遭到了嚴重的抹黑。這個書中最壞的朝廷奸臣,歷史的真實卻並非如此。

    那麼,《水滸傳》中高俅的故事從何而來,有幾分真實,歷史上的高俅及其家人又是怎麼的情況呢?

    高俅有沒有被趕出汴京

    貫華堂本《水滸傳》開篇故事講完,高俅便接著洪太尉出場了。書中寫道,高俅原本沒有大名,因排行第二,便叫做高二。此人出場,與梁山很多好漢一樣,“自小不成家業,只好刺槍使棒”。同時,借用宋江的一句話,高俅“一身好技藝,蹴鞠天下無對”。因為踢得好腳氣毬,名揚京師,便得了個大號高毬。後來發跡,便覺得“毬”字不雅,便改叫“高俅”。

    高俅出身於汴京宣武軍,是一個破落戶子弟,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 亂學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

    這一段簡介,施耐庵虛實結合,令人莫辯真偽。《揮塵後錄》中說:“父敦復為節度使,兄伸自言業進士,直赴殿試,後登八座。子姪皆郎,潛延閣恩倖無比。”也就是說,高俅的父親叫高敦,曾經做過節度使,可能因故被擼了下來。高俅出生於宣武軍,似乎也是暗點高敦此前任過軍職,這便很符合《水滸傳》中高俅的破落戶身份了。後來,高俅發跡,高敦也跟著沾光,官復原職了。

    既然高敦做過節度使,一定還是有點文化修養的,怎麼就讓街頭巷尾的人給自己的兒子取了大名呢?

    高俅小名高二,說明他上有哥哥。《水滸傳》也沒有給高俅安排兄弟,僅有一個叔伯兄弟高廉。而據後文要提到的《紀事本末》,高俅是有兄弟的。《揮塵後錄》說高俅的哥哥叫高伸,施耐庵叫高俅為“高二”,《水滸傳》的說法也與史實相符。

    書中繼續寫道,高俅被父親告了一狀,便被開封府脊杖二十,迭配出界發放,東京城裡人民不許容他在家宿食。這個事情恐怕就是施耐庵虛構了,因為,高俅的父親沒有理由到官府狀告兒子,高俅也沒犯多大的錯誤。

    書中說,因幫了一個生鐵王員外兒子使錢,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便被父親告了。這是多大的罪呢?北宋時期勾欄瓦舍是合法的去處,即便是整天泡在其間,也不至於讓父親去告發兒子,官府也不至於判高俅跌配之罪。問題可能出在了王員外這裡,“生鐵”是鐵公雞之意,一毛不拔,高俅慫恿其子到勾欄瓦舍花錢,自然不會被輕易放過了。高敦還不起錢或不願意還錢,於是,想了這麼個辦法斷絕父子關係以賴賬。

    這件事情是沒有依據的文學虛構,為了寫高俅的壞,便從他父親壞起。這便與梁山好漢有區別了,比如九紋龍史進,少年時候與高俅也差不多,但史太公卻是個樂善好施之人。武松比高俅還作惡,但武大郎的忠厚老實,也能說明武松的父親不會是一個潑皮破落戶。

    高俅之所以混到蹭生鐵員外家錢花,原因是其父親破落了。而其父不僅破落,還養成了賴賬的壞毛病,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高俅焉能學好?

    高俅到底是怎麼發跡的

    按照《水滸傳》的寫法,高俅被逐出東京後,投奔到淮西柳世權的賭坊,繼續其幫閒生涯。後來,宋哲宗求雨成功,高俅遇赦回京,柳世權便把他推薦給了自己的親戚,開生藥鋪的董將仕。在武松的故事中,施耐庵還寫到一個生藥鋪的老闆西門慶。這是前後照應,說的是觀其交往知其為人,高俅出身不好,交際也不正經。

    不過,高俅是否有這些經歷,都是無從考證的。我想,高俅大致不會有這樣的履歷,否則,又如何做了蘇軾的小秘書呢?

    《揮塵後錄》中,講到了高俅是蘇軾的一個行走小吏,因為此人很有些才幹,確如《水滸傳》中所說的那樣。但是,高俅卻並沒有施耐庵說得那麼糟糕,“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假若這樣,蘇軾就不會對高俅有惜才之心了。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再度遭到謫貶,自翰林學士出任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知府。為了不連累和影響高俅,蘇東坡便把他推薦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王冼)。假若如《水滸傳》寫的那樣,蘇軾知道高俅不是個好鳥,怎麼敢把他送給王冼呢?

    王冼對高俅也很是看中,七年時間內,一直把高俅留在府中。因為高俅原本就擅長“行走”,所以,當端王趙佶看中了妹夫的篦刀後,高俅才有機會接到這個美差,來到宋徽宗的身邊。

    揮塵後錄中說,高俅因為被王冼派去送篦刀,偶爾展示了蹴鞠功夫,便被端王留在了府中。一個月後,宋哲宗駕崩,端王繼位,是為宋徽宗。

    高俅的這段經歷被寫進了《水滸傳》,故事情節大致與《揮塵後錄》相仿,沒有多大的出入。只不過,王冼送給端王的篦刀,在《水滸傳》中換成了龍筆架、鎮紙玉獅子而已。問題就出兩個時間節點上。高俅在蘇軾身邊,並不是《水滸傳》所講的那樣,剛去就被打發走了。蘇軾、高俅之間有很深厚的交情,絕非照面就能建立起來的。而且,在小王都太尉那裡時間也不短,前後總共七年。因而,也就能倒推出高俅是不可能幫生鐵員外公子使錢,然後再被逐出東京的。

    另外一個重大時間節點,就是在高俅迅速做到了殿帥府太尉這個高官。《水滸傳》中是這樣講的:

    (宋徽宗)登基之後,一向無事,忽一日,與高俅道:“朕欲要抬舉你,但要有邊功方可升遷,先教樞密院與你入名。”只是做隨駕遷轉的人。後來沒半年之間,直抬舉高俅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

    高俅是不可能在半年之間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的,《揮塵後錄》中的記載卻是:“數年間建節,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宋史·徽宗本紀》中記載:“(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

    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已經是宋徽宗繼位的第十七個年頭。可見,《揮塵後錄》所言可據,《水滸傳》中高俅迅速升職,與史料中不符。

    高俅的身世史籍中無據可考,但從其父高敦後來復出的情況看,施耐庵說高俅是破落戶子弟是有依據的。至於如何輾轉來到小蘇學士那裡,因為沒有可考之處,施耐庵便做了文學虛構。高俅的發跡經歷大致如施耐庵的寫法,只不過省略了高俅西北邊陲立功,遍歷三衙等過程,還把其升職時間高度提速,壓縮到了半年時間。

    高俅有沒有兒子呢?

    《水滸傳》中說,高俅有一個乾兒子,也就是欺負林沖老婆的高衙內。這也是不符合歷史史料的文學虛構,目的還是為了黑高俅。據史料記載,高俅是有兒子的,不僅有兒子,而且,還有三個。

    據《宋史》記載,高俅的老大高柄,老二高堯康,老三高堯輔。其中,高柄於紹興十七年(1147)被封為昌國公。

    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朝廷裙帶關係比較盛行。高俅仿效蔡京做法,把高堯康由遙郡轉為正任。所謂遙郡,就是沒有統一到北宋疆域的地區,由武臣“遙”領州府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職,實際上就是一個掛名虛職。

    《宋會要輯稿》中說,老三高堯輔做到了承宣使,屬於邊關要塞的最高軍事長官,大約相當於《水滸傳》中的老種經略相公的職位。

    史籍中能夠查到的高俅兒子輩的事蹟,大概就是這些。《水滸傳》中沒有高俅這些兒子的任何文字資訊,恐怕就有點問題了。同是《水滸傳》奸臣的蔡京,施耐庵除了寫其奸、貪之外,還以梁中書、蔡九知府來表現其利用權力搞雞犬升天勾當。假如施耐庵把高俅的幾個兒子做了高官也寫進書中,豈不是更能達到黑高俅的目的?

    實際上,施耐庵很願意寫高俅子輩們與其沆瀣一氣,作亂朝綱之事,這樣,高俅三代人就都不是善類了。但是,很奇怪的是,書中只寫了高俅有一個乾兒子,以及在高唐州做知府的叔伯兄弟高廉。

    我想,這其中的緣故大致有兩點。要麼,施耐庵就將高俅設計成一個奸臣,這原本就是一個正史上沒有被立傳的人物,無需做過多的考證。高俅三個兒子的情況也散落在其他人的傳記,或者非正史的典籍中,也就沒有必要花力氣去逐一考證了,虛構高衙內、高廉便足以說明問題。

    還有一個緣故,就是高俅此人史家口碑不差,比較一致的認為此人“大節不虧”。同時,高俅非常講感情,重義氣,知恩圖報。蘇軾在官場屢遭沉浮,死後,其遺屬生活得並不好。高俅感念蘇軾提攜之恩,對蘇軾後人極其關照。《揮塵後錄》確實有這方面的記載,說高俅:“極其富貴,然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問卹甚勤。”

    高俅曾經被派往西北邊鎮,與邊將劉仲武關係密切。後來,高俅舉薦劉仲武的兒子劉錡為大將,使之成為四大抗金名將之一。

    施耐庵大概有意放過高俅一馬,沒有將他的兒子一併黑掉。除了高俅的個人義氣外,在高俅死前一年,這個《水滸傳》中的頭號奸臣,做了一次最正確的人生選擇。

    高俅父子大節不虧

    《紀事本末》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說是童貫、蔡攸裹挾已經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南渡,企圖到鎮江復辟。童貫命高俅率三千禁軍扼守在泗州,以阻止被迫南渡人員北歸。高俅顯得不太配合,童貫便下令自己的勝捷軍射殺不願渡河的官兵。此時: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顧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賊在側,不敢輒發一語,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憤。

    從這條記載可以看出,宋徽宗南渡時,高俅的幾個兒子都在禁軍之中。與高俅父子兄弟情況相似的,則是蔡京的兩個兒子蔡攸、蔡翛。這兩人早就密謀宋徽宗復辟事,時任禮部尚書的蔡翛,在其兄蔡攸的策劃下,被派到鎮江任留守,為宋徽宗鎮江復辟打前站。所以,高俅父子被童貫裹挾,便坐實了宋徽宗南渡就是一次分裂朝廷的復辟。

    此後,高俅便託病留在了泗州,旋即回師汴京。而高俅的幾個兒子也跟隨其回京,退出了這場復辟行動。

    高俅回京後,是否向宋欽宗報告了童貫等人的情況,不得而知。不過,高俅回京不久,宋欽宗便下令對童貫降職,並不斷下詔將其謫貶。宋欽宗很快平息了鎮江復辟,童貫、蔡攸、蔡翛等人先後被斬首,高俅則在1126年病死。

    在北宋王朝面臨金兵大舉南侵的危難之際,高俅父子不願參與分裂陰謀,在這等大是大非面前,確實做到了大節不虧。蔡京父子結局很慘,而高俅的兒子則不斷得到升遷。直到南宋紹興年間,宋高宗還念及高氏的大節,繼續提拔任用高俅的兒子,封高柄為昌國公,爵位非常之高。

    《水滸傳》中高俅沒有兒子,並非是施耐庵不知高俅有兒子,而是因為高俅的兒子沒有像蔡京的兒子那樣,在北宋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頭分裂朝廷。這一點也能說明高俅的人品並沒有那麼壞,至少對兒子輩的管束不像《水滸傳》寫的那樣,都是作惡的“衙內”。

    童貫從太原逃回汴京後,宋欽宗任命他為汴京留守,自己則御駕親征。童貫仰仗宋徽宗的恩寵,拒不奉旨,反倒率領自己的私家部隊勝捷軍出逃。並且,私自排程高俅的禁軍,將京城防務抽空。高俅託病率領兒子們回京,雖然於大事無補,但卻體現了高氏父子的大局意識。因而,高俅死後,高柄兄弟們任然能做高官,並不全是仰仗老子的權勢。

    高俅在歷史上沒有留下正史傳記,史家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但是,“大節不虧”的評價則說明,高俅不在“群賊”之列。上面提到的《紀事本末》中,其實已經把高俅父子與“群賊”區分開了。《宋史·欽宗本紀》中說:太學生陳東等上書,數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勔罪,謂之六賊,請誅之。高俅也不在“六賊”之列。

    高柄、高堯康、高堯輔大概與其父一樣,並沒有多大的惡行,得以不斷晉級,大概本人也做了很多有益於朝廷的事。尤其是在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歷史關頭,高氏兄弟恐怕還為新的王朝立下了功勞。

    高俅若是禍國大奸臣,而且已經死在了靖康之難之前,趙構怎麼會擔憂高俅的權勢而提拔他的兒子呢?即便是宋高宗體恤舊臣,照顧其後代,那也證明了高俅在前朝沒有多大的劣跡,不是《水滸傳》續書《徵四寇》所說的“四賊”之一。

  • 9 # 一憶一

    王明清(南宋學者)的《揮麈錄》記載高俅並非汴京破落戶之子,高俅是給在汴京翰林院任職的蘇東坡當小史,即書童一類的職務,專門負責些抄抄寫寫的工作。類似於水滸傳裡描寫的宋江。 而且此人甚是聰明,字寫的好,為人機靈。球也踢得好。然後就是水滸傳裡介紹結識了結識了端王,慢慢發跡了。

    他恃寵營私,“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金兵打來的時候,禁軍一鬨而散。金兵南下侵宋之後,高俅、童貫、蔡攸等人,和宋徽宗一路南逃,身為軍事高官而不思抵抗。

    他原名不叫高俅叫高二水滸傳原文是那樣描寫的

    且說東京開封府汴梁宣武軍,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業,只好刺槍使棒,最是踢得好腳氣球。 京師人口順,不叫高二,卻都叫他做高球。後來發跡,便將氣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改作姓高,名俅。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亂學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只在東京城裡城外幫閒。

    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歷史上的高俅與小說的高俅完全不一樣啊!這是為什麼呢?

    值得我們去思考。此處就不多做解釋了。

    高俅有個義子叫高衙內 兒子的話水滸裡沒有寫,

    原文這樣描寫的

    林沖趕到跟前把那後生肩胛只一扳過來,喝道:“調戲良人妻子當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時,認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內。

    歷史上高俅有三個兒子但是無法考證,本著專業態度就不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實人適合做生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