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薛子軒哥哥
-
2 # 李欣磬
超時空認知+思維開掛的人生,
不少人夢寐以求吧?
你不是白素貞,活不了幾千年;
你不是露西,不可能用到100%的大腦;
歷史,無數人做過的錯事、對事,經歷的成功與失敗,凝聚千年人類行為的所有案例;
文化,無數智慧的大腦,為我們精煉出人類思想的精髓;
掌握了文化&歷史,
你,
就擁有幾千年的知識和經驗。
擁有這種強大的智慧能量,
想讓自己摯愛的國家強大,
成功的機率,會不大嗎?
你,
做什麼成功的機率都會很大。
-
3 # 小閱人文
古人特別重視歷史的鏡鑑作用,常言道:以古為鏡。上至皇帝和他的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在他們看來,學貫古今就是一種大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感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古今中外,但凡一個在某一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無不是酷愛讀史,在歷史中汲取經驗,增長智慧。
偉人毛澤東他的一生就酷愛讀史,目前社會上有中共檔案出版社《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很多崇敬毛澤東的
獨特的歷史文化是民族最顯著的特徵,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都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覺得當下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有責任學好本民族的歷史,繼承傳承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好準備。
中國是最有歷史感的國家,中華民族是最有歷史感的民族。
-
4 # 頭調君
因為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1、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瞭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有著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文明史,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
不瞭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瞭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認識當今中國,要從瞭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曆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瞭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
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習近平同志強調:“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透過學習瞭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
5 # 文史通天
我覺得研究學習歷史文化能夠對強國有幫助,也能夠從歷史中學習到很多東西。
1、研究學習歷史文化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從而實現強國。研究學習歷史文化有認識、教化、交流、凝聚、傳承等作用,能夠促進人類發展,提高人們的素質與積極性,促進市場消費,從而調動經濟發展。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少不了強大的經濟與政治。而學習研究歷史文化,也可以對政治起到一定影響與作用。歷史文化承載著很多有關國家建設的大計,有利於現今決策的借鑑。研究學習歷史文化,還可以糾正現今一些政治決策上的失誤,或者避免政治上的低階錯誤。為此,研究學習歷史文化既能提高經濟發展,又能提煉政治決策,對強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大家能夠從歷史文化中學習到古人的智慧、能夠借鑑歷史。歷史中處處蘊涵著古人的智慧,房屋的建設處處都能夠體現古人的聰明頭腦,《孫子兵法》、《戰國策》、《史記》處處都能為我們大家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最好的辦法。另外,我們能夠從歷史中學習到優秀的精神文化,也能夠從歷史中提取寶貴的經驗和有用的知識。我們都是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個體,所以歷史就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常識和奇聞要事,讓我們既增長知識,也增長見識。大家還能夠從歷史中學習交流,交流是一個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一個能力,學會交流也是一門藝術。通過歷史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學習交流能力。一直以來說話就是一門藝術,從眾多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怎麼說話,這也是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習到的。
-
6 # 心靈旅途木木夕
第一,研究歷史讓我們瞭解來路。有句話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未來。我們從人類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瞭解了我們從何進化而來;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瞭解了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根脈;從新中國的繁榮史中,瞭解了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瞭解來路,讓我們更好地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定位。
第二,研究歷史讓我們繼往開來。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使命。只有瞭解過去,才能把握當下。瞭解了歷史,才更加明瞭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應該實現怎樣的發展。
第三,研究歷史讓我們以史為鑑。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用來回顧和總結的,在回顧中明善惡,在總結中知得失,從而讓我們更好踏上未來的路。
-
7 # 莫道疏狂
題主好,對於學習歷史文化能否強國,我們又能從歷史中學習到什麼,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這裡我來表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的,就是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1.我們為什麼學習歷史?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事件和行動的總和,我們當下經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歷史,都在與歷史共舞。當有一天,你回憶起已經逝去多年的2020年,或許會說上一句,那時疫情如何蔓延無度,那時全國上下如何眾志成城,那時的我,就是親歷者。
這是我們的經歷,也是後世的歷史。
那對於我們未曾經歷,或者經歷過但未曾瞭解的事件和行動,我們有自然追求探索的本能,同時這也是我們必然的需求。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求知》一文中有一句名言,“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言簡意賅,將我們為什麼學習歷史解釋的十分明確。
我們學習歷史,簡單的說是為了瞭解過去,汲取經驗,規避錯誤,這是我們長期以來的學習初衷,也是孜孜以學的最初動力。
歷史是我們的過往,尊重歷史,學習歷史,就是尊重我們的過去,只有尊重過去的人,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才能以史為鑑,創造出與以往不同的歷史。
2.學史能夠明智,學史能夠知興衰交替,能夠取長補短,對於強國當然也有著其不可忽視的積極推動作用。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強國的途徑並不唯一,學史可能是其中一種,也可能不是。我的觀點是,學史對於強國有著其不可忽視的積極推動作用。
對於這一點,早在唐朝時,令四方臣服的天可汗李世民就已經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李世民的闡述和初衷,也是貞觀之治的起點。
和李世民一樣,歷朝歷代的君主都有過學史的經歷,這是他們在東宮的必學科目,但同樣是學史,歷史告訴我們,他們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要學習歷史,就要有唯物辯證能力,只有真正的客觀看待歷史,客觀學習歷史,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掌握強國之道。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中最明確的要求就是,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歷史客觀存在,學習是途徑,強國是目的,只有達成一致,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3.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到有用的知識,然而這個過程是複雜的,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能夠從歷史中學到什麼?這大概是困擾我們人類已久的問題。
可悲的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縱觀人類歷史,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都在不斷的重複過去。這個真相是令人震驚又感慨的,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錯誤,而又無法避免呢?我認為,這和每個時期的客觀實際都是緊密相連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會簡單的重複。
那麼我們就不能從歷史中汲取到任何有益的東西嗎?我認為,不是的。
歷史客觀存在,錯誤也客觀存在。我們學到了一點,也許就能規避本可能犯的錯誤,不斷的最佳化完善,總會使人類文明向更先進的方向發展,這大概就是胡適所說的,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我相信,這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初衷,也是我們的最大收穫。
-
8 # 逐影追風
我是停下來思考ing,思考問題是我的興趣,自我思考,反對抄襲。
1.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給我們借鑑及警醒。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也有人說,要以史為鏡、以史為戒。說的就是歷史文化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一方面學習歷史的思維。要時刻以歷史的、發展的、大局的、辯證的、發展的思維來看待和對待每一件事情,做到與時俱進,審時度勢。
另一方面學習鑑古知今的本領。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以史為鑑,以史經世,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好的治國理政經驗教訓,學習良好家風、民風等等,很多。
2.歷史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等同於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其他硬實力。目前大國之爭已不再侷限於政治、經濟、軍事之爭,歷史文化之爭也逐步走上歷史舞臺。歷史文化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底蘊,意味著一個國家輝煌的過去,是國家的瑰寶。比如,當前韓國、日本正在搶先於中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更是申請成功了“端午節”作為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這些都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瑰寶。
3.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前,我國正在號召全國人民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因為文化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而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也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所以,可以肯定的回答,研究學習歷史文化絕對可以強國,我國已經提出了走“文化強國之路”。相信我們的國家會更加繁榮昌盛!
-
9 # 蘇北大董
研究和學習歷史肯定是對的,歷史故事會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問題,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我們透過學習歷史,瞭解世界,瞭解人類的發展歷程,揚長避短,富國強民。
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要發憤圖強,努力工作,讓我們的祖國始終屹立於世界東方;歷史告訴我們,推動時代前進的一定是科學技術,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從娃娃抓起;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安定繁華的生活肯定要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所以我們要萬眾一心,保家衛國。
-
10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這個問題問的好,研究學習歷史文化能不能強國不敢肯定,但是能愛國是不容置疑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多年的歷史文化,從炎黃到春秋戰國,從秦朝到清朝以及近代,每個時期都有其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和王朝興衰的根本原因。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分為經史子集,“經史子集”是古代人將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詩詞彙編。泛指我國古代典籍。
按照現在的學科應該除了外語其他的都涵蓋在內,哲學,自然科學,詩集等等。
中華民族從夏商周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經歷了數個王朝的更迭,每次改朝換代都是一部血淚史,沒有例外的都是用武裝力量奪取政治權力,有戰爭就有死亡,就有遠離親人的痛苦,就有泯滅人性的殺戮,這是和平時代所沒有的,真是三生有幸的生活在中華民族的和平年代,不用去經歷那些無法接受的現實,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也可以平平淡淡的安度晚年,這難道不是我們應該熱愛這個國家的理由嗎?在今年疫情期間,國家做出的一系列決策不正是為了我們更好的生活嗎?“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這是真正研究過歷史,並且經過深度思考才能感悟到的,生活在和平年代多麼幸運!
中國的哲學文化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學說,哪個不是對人性的深刻闡述,哪個不是對時代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孫子兵法》,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大軍事家孫武子所著,即是到現在,這部著作的思維模式依然是學而不盡,用之不竭的,更是被企業作為經典管理類的指南。
“儒釋道”三大哲學文化,精通一門就不枉此生,做人重在修身,修身不僅是修外更是修內,讀書學的是不同的思維模式,學好歷史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基本,五千多年無數智者的思想結晶不是哪裡都能學到的,希望大家能正視中國歷史文化,共同進步!
-
11 # 梅里上品
可以強國。原因有三點:
第一,一個國家強大在於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教育等等方面。歷史文化可以在精神方面給人以自信,繼而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自信非常重要,但自信要有理由。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成就就是最大的自信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有無數的精神財富,每當你看到這些故事就能心潮澎湃,鬥志滿滿。
第二,歷史文化中有一些知識對現在依然有意義。比如哲學,文學,科學方面的知識。它們是我們現在發展這些學科的基礎。在研究的過程中能不斷啟發你的心智,不斷創新。
第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對於普通人也一樣。可以在歷史文化中明白怎麼做人,做事。讓我們少犯前人的錯誤。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在科學領域,我們遠遠領先於古人。但人類要穩固長遠發展,就要尊重規律,尊重文化,尊重人性。否則爬的越高摔得越慘。那些取得巨大成就最後慘敗的人和組織。他們的故事和歷史上的很多故事相似。如果時時學習歷史,借鑑歷史。就可能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
12 # 沙漏為誰轉
天地蒼蒼,乾坤茫茫,中華少年,頂天立地當自強。
少年中國者, 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
13 # 梅里一了
謝邀,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舉個例子,歷史文化研究方面有位牛人叫司馬光,寫了本專著叫《資治通鑑》,成為後代治國理政者的必讀書。這人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官也做得大,尚書門下侍郎(副宰相)。但北宋是否因他而強大了呢?木有,反而黨爭激烈,日薄西山。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讀史與強國不能劃等號,就如同做學問與抓管理是兩碼事一樣。但並不是由此而否定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歷史文化的研究,在於拓寬人的視野,提升人的格局,明白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因為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類的歷史是條長河,你要找到你這滴水在這長河中的具體位置,並由此明白為什麼我周邊的環境是這樣的,就有必要對歷史文化有個大致的瞭解,如果你不願隨波逐流,想擊起點浪花,你就得對這潮流的趨勢,水的動能和勢能有著充分的認識。至於強國,條件就更為複雜,非歷史文化一途就可決定的。還是舉水的例子,如果把歷史文化及人的素質比作水,那麼強國不僅需要水,而且需要一定的水量,這水量要形成強大的動能勢能,還取決於特定的山川地貌。所以,研究歷史文化不一定能強國,但不研究歷史文化,就象逝者如斯的流水,昏昏噩噩的流趟,而不知合理的開發利用。
-
14 # 寒柏隴臥子
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燦爛,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光采奪目的古代文化。
歷史不可能重演,但往往出現許多驚人的類似,走著彎曲的道路。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明辨是非善惡,古為今用,而有所借鑑。歷史是人類以往實踐的總結和記錄,繼往開來、前因後果,完全有規律可循;絕非像一些唯心主義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好像歷史是一個被任意打扮起來的女孩子,好似全然是被動的、偶然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舊唐書·魏徵傳》中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段話很好的說明了我們學習歷史,借鑑歷史的重要意義。
——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史記》
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構成了人類歷史的長河。人類的歷史是以生產活動、政治活動、科學文化活動交織而成的。毛主席曾把它概括為一句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一句話,就揭示出人類歷史的本質所在。
寒柏常常驚歎中國歷史傳記文學之發達,司馬遷的一部《史記》,刻劃了多少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史記》內容共一百三十篇,比較全面的記錄敘述了從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后期為止,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和歷史事實,其中主要是透過人物傳記來反映歷史社會的面貌。
《史記》中記述的人物除了帝王將相、貴族官僚之外,還有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如遊俠刺客、醫卜星相、商人、藝人等等。司馬遷把這些人物的性格、形象寫得非常真實。
從史學的角度看,《史記》開創了“紀傳體”歷史著作的體制,是中國過去被稱為“正史”的第一部鉅著;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更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的典範。
——無所不包的《二十四史》
中國歷史悠久,我們祖先出過許多傑出人物,其中有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等優秀人物。在整個中國史冊上,展現著忠與奸、善與惡、美與醜、真理與邪惡的鬥爭。
《二十四史》幾乎是以人物傳記把骨架支撐起來的,明君、昏君、清官、貪官、外戚、遊俠、俳優、盜賊、文人學士以及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二十四史》中記敘的故事,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對傳統禮教的蔑視,有對社會醜惡的鞭撻,有悲歡離合,有慷慨悱惻,各不相同,穿插有致。
另:巧記《二十四史》二十八字口訣
今天將巧記《二十四史》作者的“二十八”字口訣分享給大家,趕快收藏哦!
“司馬班範陳房沈,一蕭二姚魏李芬,徵壽劉熙歐陽宋,薛修脫濂廷玉臣。”
⑴第一句:“司馬”是指《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班”是寫《漢書》的作者班固;“範”是寫《後漢書》的范曄;“陳”是寫《三國志》的陳壽:“房”是《晉書》的作者房玄齡等二十一人;“沈”是編寫《宋書》的沈約。
⑵第二句:蕭子顯編寫的《南齊書》,姚思廉編寫了《梁書》、《陳書》,是指蕭編一部,姚編二部,故而有“一蕭二姚”之說; “魏”是編寫《魏書》的魏收;“李”是編寫《北齊書》的李百藥;“芬”是編寫《周書》的令狐德芬等人。
⑶第三句:“徵”是編寫《隋書》的魏徵等人;“壽”是編寫《南史》與《北史》的李延壽;“劉熙”是《舊唐書》的編寫者;“歐陽修”、“宋祁”則是《新唐書》的編寫者。
⑷第四句:“薛”是編寫《舊五代史》的薛居正;“修”是編寫《新五代史》的歐舊修;“脫”是指編寫《宋史》、《遼史》、《金史》的脫脫等人;“濂”是編寫《元史》的宋濂;“廷玉”則是編《明史》的作者張廷玉;最後,在句末加了一個“臣”字,則是沿用了傳統語氣,也是為了押韻。
——中國古代歷史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光采奪目的文化。幾千年來,科學家、發明家人材輩出,有如燦爛的群星。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領先的。這些創造發明的出現,首先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勞動人民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但也和科學家們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我們學習中國歷史,一定要重視中國歷史上的傑出科學成就,這些都凝結著古代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高度的智慧。比如能工巧匠魯班,著名的醫藥學家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科學家蔡倫、張衡、馬鈞、祖沖之、畢昇、沈括、郭守敬、徐光啟,農業學家賈思勰、王禎,天文學家張遂,地理學家徐霞客,水利專家高超,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優質石匠李春等等。這些古代科學家在科學事業上不畏艱險、鍥而不捨、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非常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領悟。
這些古代科學家的創造發明,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遺產,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從來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給予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以重大的影響。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萬”。在中國歷史上,貢獻巨大的傑出人物有如燦爛群星,而熱愛祖國的英雄尤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愛戴。
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多才多藝著稱於世,同時又是熱愛自由、反對壓迫、富有革命性的民族。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英雄人物和事蹟,不僅可歌可泣,更能激勵人們振奮精神、發奮圖強、振興中華。
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崇尚民族氣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的名言。“臥薪嚐膽”、“蘇武牧羊”、“聞雞起舞”、“投筆從戎”、“精忠報國”、“救亡圖存”等愛國曆史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透過學習歷史,瞭解這些人物故事,可以提高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對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為建設和振興祖國作出貢獻。
——結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不外乎兩條:一是還歷史的本來面貌;二是考察它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從而增加見識,提升智慧,聯絡歷史事實,加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同時,我們也要從今天的實際出發,去驗證歷史的真實,從中得到教益。
-
15 # 逢春186177958
研究學習歷史文化對強國有好處,有幫助。俗話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上哪些朝代怎麼興旺發達的可作今天治國的參考,又是怎衰亡的,今天可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瞭解租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可以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心,宏揚先輩愛國精神和優秀文化,對於今天我們國家安全和發展壯大是有極大助益的。從歷史可學到的東西那就可多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都有我可收取的精華,可豐富我們各方面的學識,網上大家討論的問題,許多是沒有歷史知識就沒有發言權的,這就充分說明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租國應是祖國)
-
16 # 老劉
什麼是歷史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歷史上一流下來的文化元素。是一個地區或者國家所特有的並且是歷史上所遺留的東西。比如,象傣族的潑水節等民俗節日就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表現。
研究學習歷史文化能強國嗎?不言而喻,我們只要在從研究學習歷史文化中,透過分析總結,正本清源的吸取昇華歷史文化中積極有用的精華,去其糟粕,這對於加快推進國家現代化的建設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和產生極大的歷史影響的。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我們知道,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歷史文化包含有精華和糟粕的兩個方面,所以,對歷史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盤吸收。我們應該站在現時代的高度,透過實踐檢驗,取其精華,除其糟粕 ,才能讓其在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程序中發揮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由於我國封建主義統治長達數千年之久,所以,歷史文化中存在著諸多消極因素:如,缺乏精神信仰,人生沒有堅持不懈的追求目標;因為封建專制思想沉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造成國民民主意識淡薄,嚴重抺殺了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實行的是人治,權大於法,嚴重影響現代法制的建立健全,無法適應現代文化和文明的健康發展;封建的小農經濟守舊意識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觀念,鼠目寸光,不思進取,缺乏創新思維,與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格格不入,無法融入現代主流社會。
以上所有如此消極的歷史文化缺陷,不能不引起國民的沉重反思和高度重視,如果我們不能忍痛捨棄歷史文化的糟粕,並認真吸收借鑑世界外來的先進文化和文明,相互交融,為我所用,否則其發展前景是可想而知的。
毫無疑問,我們可以從歷史中能學到許多在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中學不到的東西:一是能從基本的歷史事實出發,瞭解歷史發展的真實脈絡和歷史發展的規律,認識人類社會的走向;二是吸取歷史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避免歷史悲劇重演;三是瞭解歷史知識,讓優秀的歷史文化為豐富現代文化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四是透過學習歷史文化,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吸收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增長社會閱歷,更好的去創造人生的美好未來!
回覆列表
引用李世明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習歷史是很重要的,在時間上有劃分為現在、過去和將來。歷史作為過去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知道過去怎麼明將來,歷史有些警醒、借鑑的作用。
歷史是一個民族興衰更替的見證;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無論是正確還是錯誤,它都可以給與客觀的真實地評價;歷史凝聚著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悠長深厚。
歷史的作用,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此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二是促進事物的良性迴圈,此所謂克紹其裘、繼往開來。
歷史不同於許多應用學科,歷史學不能直接創造財富。但看似“無用”的歷史學卻有“大用”,其生命力就蘊含在這“大用”之中。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