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相比“南蠻”、“北狄”、“西戎”等蔑稱,華夏民族對待東邊民族的態度顯然要友善的多。為何華夏族唯獨對東夷態度友善?弓箭是兩族共同信仰嗎?
9
回覆列表
  • 1 # 便籤兒體育

    《山海經》中對東夷族的記載。東夷,即東邊的夷人,“夷”字在古山東話中音同“人”,原意為拿著弓箭的人。

    早期華夏族不承認西、南、北方的民族為人,卻將東方民族稱作拿著弓箭的人。相比“南蠻”、“北狄”、“西戎”等蔑稱,華夏民族對待東邊民族的態度顯然要友善的多。《山海經》中對周邊國家或民族的好惡稱謂都是研究上古時期民族和部落關係的直觀材料。

    華夏族與東夷族分支的融合可能始於兩個擅射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可。史學界有人認為東夷是伏羲後代,乃華夏族的分支或組成部分,筆者在此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

    但毋庸置疑的是,東夷族與華夏為鄰,兩族確係具有一定的姻親關係。東夷並非簡單的民族稱呼,它也曾泛指華夏族東邊的所有民族。後期華夏和東夷的概念都發生了變化,炎黃部落的勢力範圍進入山東,東夷族的多支與其融合。為顯嚴謹,筆者在此研究中以華夏族早期為一個時間定點。

    “夷人在東胡東。”(《海內西經》)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北韓;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海內經》)

    “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海內經》)

    華夏族對東夷並無蔑視,同時認為東邊的北韓國乃以慈愛為本的國家,而北韓國與東夷族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傳說少皞是東夷族的首領,書中將少昊稱為弓箭的始祖,更加凸顯了東夷族高超的射技。總體來看華夏族與東夷族交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姻親關係,華夏族是部落融合的產物,在部落融合的過程中華夏族和東夷族存在姻親關係;二是華夏族與東夷族都是善戰和崇尚弓箭的民族;三是華夏族和東夷族都是當時經濟文化實力相對強大的民族,在文明發展程度上相近。

    “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北山經》)

    “有獸焉,春狀如禹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西山經》)

    書中所述擅長投擲者都是兇猛的野獸,而投擲事實上是人類最為擅長的技能,將投擲的主體換成野獸則是華夏先民對投擲殺傷力的一種認可。

    “臷國在其東,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海外南經》)

    “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臺。”(《大荒西經》)

    “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海外南經》)

    書中的“射”指射箭。和投擲一樣,射箭是人類為了避免與野獸或敵人近身肉搏而發明的遠端戰鬥器械。射箭運用了物體的彈性拉力,是比投擲更加先進的戰鬥技能。

    書中射箭的主體大都為神,具有明顯的神聖意味,書中所載少皞之子發明了弓箭,后羿奉黃帝之命用弓箭射殺了食人惡魔鑿齒,射箭之人因敬畏黃帝之威不敢向西方軒轅臺方向引弓,這些都是華夏族擅長和崇尚射箭的佐證。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漢族是現今中華民族的主體,中華民族是部落融合的產物,弓箭和弓箭文化在華夏族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 2 # 明陽先生

    實際上所謂的華夏族應該是分開的,華族和夏族。據最新的考古發掘和科技對dna的分析,夏族自西向東遷移而來,後建立夏朝,統治著中原地區的土著居民東夷人,期間矛盾不斷。而後夏朝經歷五世,隨著東夷集團的壯大,掌握了當時科技的核心技術,冶煉青銅,隨著青銅大量冶煉,東夷人造出了大量的青銅武器和戰車。東夷集團boss成湯帶領的商族土著以壓倒性的戰鬥力趕走了西來的殖民者,建立了商朝。所以夏族期間與東夷有合作,有矛盾,分分合合,隨後決戰。

  • 3 # 吡吡怪

    讀讀史記之類的古代史書就明白了,突厥人,蒙古人的祖先匈奴,是商朝把夏朝滅了的時候夏貴族北逃形成的,絕對是中統華夏。而之後的商是東夷(三皇五帝一半是東夷人,所以東多夷也勉強可以充上華夏)周王朝是西戎,信仰和傳統完全不同於夏、商文明。而我們漢文名就植根於周文明的血緣紐帶以及由周文明派生出來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無論是從血緣上還是從文化思想上,漢族自稱華夏民族是非常牽強的。

  • 4 #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對弓箭的推崇並不是東夷和華夏的專利,在達翰爾、鄂倫春、納西、錫伯族、藏族、蒙古族、突厥人等少數民族都有和弓箭有關的神話和習俗。崇拜弓箭也是“北狄”、“南蠻”、“西戎”共有的習俗。弓箭是人類征服自然界走上食物鏈頂端最重要的弓箭之一,所以幾乎每一個發明並大規模使用它的民族都對它懷著深厚的感情。

    (周公,不但會解夢,更會打仗)

    其次,華夏對東夷的戰爭一度十分殘酷,華夏曆史上對東夷人最大規模戰爭的發動者就是周禮的制定者周公旦。由於成王初年管叔、蔡叔、鮑叔和武庚、東夷的聯合作亂,周公旦也不得不領兵出戰。周公旦在三年的東征戰役中大顯神威,管叔統領的周朝東部軍隊、武庚的商人殘餘武裝、東夷的聯軍都被他擊敗,僅對東夷“熊贏之族”就取得了征服17國、“俘惟九邑”的戰績。周公旦用“服眾”(降服廣大中小部族和方國,孤立東夷中的強大勢力)和“劫大”(集中兵力圍攻東夷中實力最強的奄夷和薄姑等東夷強大勢力)戰略的,使得周公撲滅了東夷族長達數十年的擴張。在對付東夷人的戰爭中。被儒家稱之為聖人的周公也是毫不手軟,比如奄城的俘虜全部被他閹割。

    戰爭過後,周公旦的長子被分封到了奄城一帶建立了魯國,呂望分到了薄姑建立了齊國,這兩個封國是周朝對付東夷人的主要依靠力量。除了戰爭手段,周人還吸收了東夷的人力物力為自己所用,在堅持周禮的前提下,讓自己統治下的東夷人保持了自己的風俗。但這個前提是周人自己威力的強大,畢竟只有勝利者和強者才可以談寬容和同化。周禮並不排斥異族後裔學習周禮,掌握了周禮、通過了射禮考驗的異族後裔也是周人諸侯國軍事政治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為什麼華夏後裔在族群上不斷擴大成為世界最大族群的原因。東夷的贏姓氏族就被吸收進了華夏文明圈,形成了後來的趙國和秦國等國家;百越民族也成了吳國日後統治的基礎;齊國的華人更是吸收了原先的東夷人;晉國用夏朝的風俗吸收了眾多的戎狄成為自己的華人。

  • 5 # 使用者5814337523

    姨,大姨二姨的姨。是個女子加一個夷人的夷,而姨是母親的姐妹,這就很明顯的告訴大家,華夏人的妻子是來自夷人的,聯想到“婚”字是“女”和“昏”組成的,我們理所當然的想象到結婚物件非常可能是強搶來的,這顯示出華夏人對東夷的敵視和蔑視,但是同時也表明了二者之間的血緣關係是剪不斷理還亂!

    至於弓箭,確實是東夷人的特長,古籍中關於東夷人弓箭的記載不絕如縷,更多的是記載東夷向中原王朝進貢弓矢,肅慎、女真、契丹、滿洲甚至北韓人都擅長射箭,延續至今,北韓和南韓基本囊括世界級射箭比賽的前幾名,而華夏人主要農耕為主,對弓箭不重視也不擅長!

  • 6 # 三水共工

    這個問題比較有趣,也算是有頭腦的問題,呵呵。。。這個問題可以問的更準確一點,那就是為什麼遠古時期的始祖(三皇五帝)都出現華夏族和東夷族?呵呵。。。其實我們在歷史記載中就不斷的提到處於中央的華夏族和四方的部族,可是似乎只有東夷族留在了歷史中,其他三方的部族只是點綴,為什麼呢?事實是,這跟我們現在定義的中國遠古文明範圍有關。從現有的考古證明人類在遠古文明期間有五大中心,而除了明確的東亞人種的美洲文明之外,還有古埃及、古小亞細亞(含中亞,如哈薩克)、古印度文明,如果你把這些文明的位置相對應的話,你就發現其文明位置與中國遠古文明的四大部族是吻合的,而這一點是其他文明都沒有提及的,而除了處於東邊的東夷部族在商朝和周朝還有較多的聯絡外,其餘三部族與華夏的聯絡實際上是從夏朝末期中斷的,所以在經過一千多年的變更之後,處於中原的華夏族留存下來的只剩下東夷族與華夏族的關係,而其他三族含義逐漸被從華夏族和東夷族分離出來的小部落給取代。。。

  • 7 # 歐陽北海

    無知沒頭腦小編這問題就有錯,那有什麼東夷,東夷就是華夏族的一部分只是地域不同而己,只是為配合什麼北胡南什麼亂寫的而己。難道孔子不是華夏人,齊魯兩諸候國不是華夏人不是中原文化。商西周都東到大海的自然包括山東自然是華夏人。而且進入春秋戰國幾乎沒人提什麼東夷。最重要證據就是商朝前期遷都六七次其中至少兩次在山東境內最後才固定在安陽,若是異族能把首都都建在異族地方嗎?明顯都是華夏人,商朝時山東都是華夏人了那之前之後肯定也都是華夏人。

  • 8 # 按一下會響的蟲

    南蠻、北狄、西戎、東夷,其實是扯淡。這四個是相對於中原(古代叫中國)而言。試問,七千年前的中原或中國在哪裡?

    商,就是來自東夷。商的圖騰是鳥,七千年前的河姆渡的圖騰也是鳥。

    秦人,也是來自東邊。跑到西邊為周王養馬,養得好,周王讓他做了附庸。

  • 9 # as1990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真正的漢族其實是從秦一統後。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經過400年天下歸心行成的其他的都扯蛋蛋沒意義

  • 10 # 歷史咖啡

    東夷,堪稱人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一個名詞。它的地理方位指向山東半島、河北南部、淮海地區,但具體族群在不同歷史時期卻差異很大。最初,應當是偏南方的族群在此居住,直到殷商中後期(武乙時期),環渤海和東北地區的族群才大規模進入山東、淮海,由此造成了後世的混淆,嚴重干擾了各種研究。

    一、最早的東部土著九夷,當為南方族系

    檢索各種古代文獻,最早最可靠的西周初期的《逸周書·王會解》引用了商代文獻《商書·伊尹朝獻》 ,提到的商代早期中原東部族群與後世的東夷差異極大,它們的族名分別是: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非常生僻,且同時說到這些族群的特徵是“剪髮文身”。同樣持此觀點的還有宋代的古文獻彙編資料《冊府元龜》,說到“夫東方曰夷,被髮而文身”。眾所周知,“剪髮文身”是南方族系的標誌性特徵。但在後世人們的印象中,東夷的主要特徵是弓箭和溫仁的性格,淵源於東北方位,並未提到“剪髮文身”這類南方特徵。這就令人費解了。

    《逸周書·王會解》引用《商書·伊尹朝獻》 :伊尹朝,獻商書,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獻之,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殷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

    更早的夏代,由於文獻非常少,更是茫昧難尋。戰國中期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古本)》提到夏代的中原東部地區存在一個名為“九夷”的族群集團,並給出了七八個具體族名,再加上《史記·夏本紀》、《尚書·禹貢》的相關線索,可以得到這個九夷族群集團包括至少14個族名,分別是:大禹敷平九州時代的鳥夷、堣夷、萊夷、淮夷、島夷等(夏本紀),夏商期間依次出現的風夷、黃夷、於夷、方夷、畎夷、白夷、玄夷、赤夷、藍夷等(竹書紀年)。非常可惜的是,竹書紀年和夏本紀並未提到九夷的民族誌特徵,只說到這些九夷的貢物一般是絲、縞等紡織品及土特產,可以認為也存在一定的南方特徵(紡織品)。

    《古本竹書紀年》:帝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史記·夏本紀》:禹行自冀州始。……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海。……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海岱及淮維徐州:……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淮海維揚州:……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

    如此可以看到,夏商兩代的中原東部地區,實際上生活著具有南方特徵的族群,其名稱在夏代被稱為九夷;在商代的名稱,可以認為對應著“屍方、人方、虎方”等,具體族名則如逸周書引文所列的符婁、仇州、伊慮等。那麼在夏代之前呢?很顯然,它們很可能就是《史記》、《國語》等提到的九黎、三苗,漢代以後註釋家往往認為蚩尤就是這個族群集團的領袖。因此,南方屬性的九夷族群,其更準確的稱謂應該是“九黎”。根據李方桂等的上古音韻研究,黎、夷同屬於脂部,當可互通。

    《史記·曆書》: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二、商末周初的東夷是九黎族群的保護人

    以上的考論可能很難讓人接受,因為漢代及以後的學者往往認為九夷/九黎就是東夷,指向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族群,影響最大的當屬於馬融疏《論語》時的解釋。《論語·子罕》說到“子欲居九夷”,因為中原無道,而九夷性格溫仁。馬融解釋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從名稱看,全部屬於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族群。可以看到,九夷概念完全混淆了,不再指向上古和夏商時期的南方族系。但如果堅持“九黎”這個說法,就會清晰很多。

    何以如此呢?《後漢書·東夷傳》給出了答案:殷商武乙時期,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東夷開始大規模內遷,進入淮、岱地區。它們與九黎/九夷混居,形成一個截然不同的融合局面。這時候的東夷和九夷/九黎就混同了。從各種線索可以猜測,東夷壓倒了南方九黎,形成一個相當危險的地緣態勢。因為當時正逢公元前13-12世紀,歐亞草原上青銅文化大規模交流、播遷,輕便馬車、青銅武器等廣泛使用。而中原統治者武乙喪失人心,於是“東夷浸盛、分遷淮岱、漸居中土”。

    《後漢書·東夷傳》: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蓋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於王門,獻其樂舞。桀為暴虐,諸夷內侵,殷湯革命,伐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餘年。武乙衰敝,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及武王滅紂,肅慎來獻石砮、楛矢。管、蔡畔周,乃招誘夷狄,周公徵之,遂定東夷。

    他們的到來,很可能極大提升了中原東部地區各類族群的武力水平,形成了更為緊固的共同體,“東夷”甚至都形成了一個民族,有時候也被稱為淮夷、徐夷,並強勢擴張,引發了商紂王、周公、周成王、周穆王等的連續反擊。這個歷史過程少為人知,但《左傳》還是記錄了蛛絲馬跡。《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到“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蒐,是帝王的田獵活動,在殷商而言,可能還包括較大規模的人口掠奪,蒐的物件很明確地記載為“黎”,於是東夷叛之。因為南方族系的九黎,此時已經是東夷的治下之民,而紂王掠奪之,新遷入的東夷為了自身利益,就反叛商朝。眾所周知。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東夷,與殷商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東夷還是反叛了。紂王集結主要軍團對東夷作戰,周人於是乘機聯絡流亡夏人、周邊蠻族,對殷商突然襲擊,建立了周朝。

    這條史料非常真實,因為它明確區分了九黎和東夷,在古文獻中非常罕見,說明先秦學者對東部族群的歷史演化還是有準確認識的。不僅如此,根據上文分析,東夷還是九黎的保護人,有著相當的軍事優勢。東夷和九黎相融合形成的新勢力在西周前期相當強大,出現了徐堰王這樣的超級領袖,統合著一批新邦國(如鍾離)與中原人對峙,一度對西周王室和齊魯等大國構成重大威脅。周穆王聯合楚人,對他們千里偷襲,才基本終結了這個持續一二百年的新動向。

    三、殷商與東夷的關係

    這裡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殷商與東夷的關係。從上文引用的《左傳·昭公四年》“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可以看到,武乙時期進入淮、岱的東夷人,一開始是臣服於殷商的,直到出現了嚴重利益衝突,他們才反叛。這再次證明,殷商與東夷人關係相當緊密。這些東夷人一開始是作為統治者盟友的身份進入的,甚至有可能是武乙主動邀請的同宗。周武王死後,武庚和三監的叛亂,也是以這些東夷人為底盤,說明殷商出自東夷當為可信之事。但是,殷商所屬的分支,很可能是不同的早期分支,而且位置相對靠南。也就是說,很可能主要是位於河北地區,最多不會超過蒙東遼西一線,應該與紅山文化圈有著密切關係。從各種零星線索來看,殷商早期先輩與有易氏、有娀氏這類遊牧族群有緊密聯絡,說明他們的主要活動區域當在河北。

    這個問題很難搞清楚,但是根據分子人類學的資料,可以大致猜測一下。殷商很可能屬於C南支,而C南支分為三大簇,一個是CTS2657,相對靠北,位於東北平原;一個是C-F1319,可能位於河北北部;C-F845相對靠南,可能已經進入黃河下游(伯益),這批人與黎苗集團(O系)很早就有交流。殷商王室當屬於中間地帶的C-F1319(內孔氏),前鋒C-F845是對南方開拓的主力,後來演化為土司簇;這兩支都很早就參與了華夏民族的形成,不能認定為東夷,只能說是早期華夏人的一部分。

    CTS2657應該就是本文所討論的武乙時期進入的東夷人,他們相當於留守者。他們雖然是同宗,當年代久遠,且利益各不相同,所以才出現了紂王時期的叛亂,這場內訌叛亂實際上也是殷商滅亡的主要原因。封神榜總是提到“冀州蘇護”和妲己,也不完全是吹。因為武乙時期進入的東夷人發生了叛亂,是可靠史實。後世演義為妲己亂商,似乎也在暗示這段早已淹沒的歷史。

    三、其他補充證據

    這段歷史非常混亂,後世往往不能辨析清楚。因為多數觀點將九黎等同於東夷,由此造成竄亂。實際上,夏商及之前的上古時期的九黎,當屬於南方族系,在武乙時期被新遷入的東夷人替代了。其他證據還包括:

    第一,據史記等正史及其他線索,上古時期的蚩尤集團(苗、黎等)很可能佔據著黃河下游地區。戰敗之後南遷而去,至今仍有諸多南方族系以蚩尤為神祗。可以推斷,仍有眾多人口並未遷徙,殘留在中原東部地區,他們就是九夷。戰國楚人書《鶡冠子》提到九夷時,亦強調其用兵失敗。所以南方諸多族群從黃河流域南遷的傳說不能完全忽略,其蚩尤、炎帝崇拜,當有一定的依據。另外,聽起來頗為荒誕的夷人通彝,亦當指九夷而言,絕非東夷。

    第二,鄭張尚方的古越語研究中,發現《越人歌》裡的大海,發音即為“萊夷”的萊,可知,九夷應該是古越語集團,與後世的苗瑤、壯傣、侗臺語有關。他們曾經分佈到到了山東北部甚至更靠北的冀州地區。

    第三,考古文化上,東夷當屬於紅山文化圈,而九夷屬於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大汶口等)。武乙時期,為何東夷會廣泛南遷,應當與當時草原上的青銅文化播遷有關,他們或者遭到了擠壓,或者自恃武力而內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春逝》,女主為何最後又去找男主,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