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百談
-
2 # 冬去春來tew
這樣的成語很多,如,哀兵必勝,由於受壓迫,受欺負而悲憤,奮起反抗的軍隊。指悲奮激昂的軍隊勇於抗敵,一定能打勝仗。例,中國戰爭史上很多例子。哀梨蒸食,傳說中漢朝有個哀鍾,他家的梨果實大,味道美,極為鮮嫩,時人稱為“哀家梨“。原指把哀鍾家的鮮梨蒸了吃。比喻把好東西白白糟蹋了。閉月羞花,閉,指躲藏,羞害羞,均為使動用法,使月亮躲避,使花害羞,史上形容王昭君的美,是閉月羞花。像這樣的成語很多,就不多說。謝謝邀請回答!
-
3 # 婉木清華
1.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2.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軍韓信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比喻將真實的意圖隱藏,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產生錯覺,並忽略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出奇制勝。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
-
4 # 非格傳書
這樣的成語非常多,限於篇幅,只列舉部分,而且不作解釋。
1.臥薪嚐膽
2.合縱連橫
3.圍魏救趙
4.紙上談兵
5.項莊舞劍
6.四面楚歌
7.破釜沉舟
8.背水一戰
9.兔死狐烹
10.鳥盡弓藏
11.退避三舍
12.三顧茅廬
13.望梅止渴
14.草木皆兵
15.風聲鶴唳
16.一鼓作氣
17.草船借箭
18.梵書坑儒
19.一夫當關
20.多多益善
21.唇亡齒寒
22.舌戰群儒
23.堅壁清野
24.暗度陳倉
25.投鞭斷流
26.遠交近攻
27.出師不利
28.樂不思蜀
29.東山再起
30.精忠報國
……
-
5 # 鳳凰娛記
爭先恐後:2010年3月30日,美國華盛頓,奧巴馬與薩科奇小跑進入新聞釋出廳,後面有狼狗在攆.......
我故意的:多國領導人合影時,奧巴馬突然舉手擋住了蒙古總統的臉。
二人同心:默克爾用二個手指跟人握手。
給你一腳: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在一次演說中突然把腿放在了桌子上。
當眾脫褲:克羅埃西亞赫爾辛基人權委員會的主席伊凡與克羅埃西亞女總統合影時,褲子不慎掉了下來,伊凡馬上將褲子提了起來,女總統全程鎮靜,從容應對尷尬時刻。
誰沒幹過:2007年1月28日,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在土耳其進行訪問,在參觀一清真寺脫鞋時露出了襪子上的大洞。而且是兩隻腳的襪子都爛了。
看的清楚:2007年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佩雷茨在觀看一場軍事演習時,竟然沒有把望遠鏡的鏡頭蓋取下。陪同人員一邊觀看,一邊不停地向佩雷茨解說,而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的佩雷茨竟然還露出一副認真表情,三度點頭稱是。
-
6 # 小蘇說影事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公元357年,苻堅稱大秦天王,滅前燕、前涼及代國,最終統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王朝。東晉佔有今漢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這樣,形成了秦晉南北對峙的局面。公元383年五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八月,苻堅率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餘騎;前後千里,旌鼓相望,直逼東晉。苻堅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東晉孝武帝則採納了謝安、桓衝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他派將軍謝石、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西進,以拒秦軍;又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同年十日十八日,秦軍前鋒攻佔壽陽。胡彬所部水軍走到半路,得知壽陽失守,退守硤石(在壽縣西北二十五里〕。秦軍為了阻擋晉軍主力西進,又派兵五萬進至洛澗(今安徽懷遠縣以南之洛水),並在洛口設定木柵,阻斷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硤石,糧食用盡,處境十分艱難,寫信要求謝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軍進獲。苻堅認為晉軍兵力很少,糧食十分困難,應該抓緊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境),帶了八千騎兵趕到壽陽。苻堅先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軍以後,不僅沒有勸降,反而透露了秦軍情況,並且建議說,如果秦兵百萬全部到達,晉軍難以抵抗,應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擊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晉軍將領謝石、謝玄聽從了朱序的建議,於十一月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澗。劉牢之分兵一部到秦軍側後,斷敵退路,親自率兵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梁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搶渡淮水,淹死一萬五千餘人。洛澗的勝利,鼓舞了晉軍計程車氣。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佈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嘆:“此亦勁敵澗謂弱也”。洛澗失利後,秦軍沿著淝水西岸佈陣,阻止晉軍反攻。晉軍將領謝玄派人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如果你把軍隊稍向後撤,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秦軍諸將都認為不能讓晉軍渡河,但符堅卻說: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晉軍兵馬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再用鐵騎數十萬攻擊,一定可以取勝。於是苻融指揮秦軍後撤。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這一撤,秦軍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一潰千里,不可遏止。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展開猛烈攻擊。符堅中流箭,臨陣斬苻融。晉軍乘勢迫擊,秦軍人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其他軍眾棄甲,晝夜潰退,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東晉追兵,草行露宿,飢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陽,只剩下10餘萬人。 -
7 # 冬夜讀書示子律
望梅止渴、三顧茅廬、四面楚歌、臥薪嚐膽、背水一戰、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草木皆兵、唇亡齒寒、指鹿為馬
-
8 # 瘋狂騎士34411440
1、寓言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
9 # 小島知風
這樣成語還是比較多的,我籠統的大概給你說一些這樣的成語。
完璧歸趙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就是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的發跡史,藺相如帶和氏璧出使秦國不辱趙國威嚴,戳穿了秦昭襄王企圖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謊言,然後完整無暇的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藺相如也因此事受到趙王器重,後成為趙國名相。
圍魏救趙魏國軍隊圍困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兩邊國家軍隊都是人困馬乏,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因此孫臏認為魏國主力部隊都在圍困趙國邯鄲,國內空虛,不如率軍直接圍困魏國都城大梁,到時魏國軍隊必定回撤支援都城,那麼趙國之圍自解。
孫臏採用避實擊虛戰術,成功的化解了趙國被困之圍,圍魏救趙即成為了流傳千古的成語也成為了軍事史上一大戰略。後世軍事家們都認為孫臏的圍魏救趙之策是三十六計中最為重要的計謀,後世很多著名戰役都是效仿了孫臏的圍魏救趙之策略。
一鼓作氣春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魯莊公親自率軍與齊國戰於長勺(今山東萊蕪一帶),齊國軍隊比較強大,所以兩軍會戰,齊國率先擊起戰鼓,準備挑釁衝鋒,魯莊公聽到齊國戰鼓響起也想出戰,被謀士曹劌所阻攔,隨即齊國再次發起戰鼓挑釁,又被曹劌攔住,直到齊國第三次戰鼓響起時,曹劌讓魯莊公率軍出戰,結果,魯軍大敗齊軍。
戰後魯莊公為曹劌為何第三次戰鼓響起之後方才讓出戰,曹劌答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就是著名的齊魯長勺之戰,也是成語一鼓作氣由來,曹劌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紙上談兵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名將趙奢,戰術靈活驍勇異常。同時趙奢還有一個兒子叫趙括,繼承了趙奢的軍事基因,從小熟讀兵法,與人談起軍事戰略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唯獨父親趙奢對兒子很是不滿意,父子談論兵法戰略,趙奢總是談不過兒子,但是趙奢卻絕不認為兒子正確,他認為兒子沒有實際經驗,真遇到實際問題不是拿理論能解決得了的。
趙奢死後,秦國派名將白起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王任命廉頗為帥,出兵抵抗白起,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深知用兵之道,他知道白起百萬大軍遠征在外,糧草難以為繼,不利於久站,因此廉頗特意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與白起對峙,堅守而不出戰。
白起眼見廉頗善於防守而不出戰,自己這百萬大軍將坐吃山空,非常著急,後來秦國派人去趙國散佈流言,號稱能剋制秦國者唯有小將趙括。後來趙王特意找趙括談話,趙括一番紙上談兵把趙王說的心服口服,趙王於是不顧明相藺相如等人反對而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趙括善於軍事理論,而不懂臨陣變通,所以很快就被名將白起打敗,自己也在敗退中被亂軍射死。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也造就了歷史上的人屠手白起,這一戰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俘兵,長平之戰後趙國從此也國力大衰,不久之後就被秦國名將王翦所滅。
臥薪嚐膽起初吳王闔閭先帶兵去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一敗塗地,自己也因此身受重傷而死,臨死前闔閭叮囑兒子夫差要為自己報仇。兩年後夫差果然帶兵順利的替父親闔閭報仇,打的勾踐一敗塗地,在慘敗之餘,勾踐派人賄賂吳國奸臣,從中唆使夫差同意了勾踐稱臣求和的建議。
勾踐更帶著妻子和范蠡來到吳國為吳王夫差放牛牧羊,終於討得了夫差的信任和歡喜被釋放回國。
回國後的勾踐為了洗刷夫差所帶給自己的羞辱,勵精圖治,每天枕兵器而睡草垛,屋內懸苦膽每天早起起床先嚐苦膽,然後讓手下士兵每天早起問他,你忘記當年的恥辱了嗎?每天勾踐親自與農民一起下田勞作,如此十年,越國軍民都受到勾踐的鼓舞和振奮,團結一心,國力由此而強盛。
最終吳國被越國所滅,夫差自殺,勾踐臥薪嚐膽復仇成功。
指鹿為馬秦始皇去世後,趙高擁立秦二世為帝,大肆排斥異己,後來趙高為了測試自己的權威,朝堂之上大庭廣眾之下故意指一匹鹿說為是馬,秦二世覺得不對,趙高讓秦二世問群臣,結果群臣為了討好奉承趙高,都說這匹鹿是馬。
《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圖窮匕見這個成語就是源自荊軻刺秦王,典故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秦始皇欲統一天下,燕國太子丹怕亡國,收買了勇士荊軻和秦舞陽以獻圖為名去刺殺秦始皇,最終是秦舞陽嚇尿了,荊軻在圖窮匕見之際拿刀追著秦始皇刺,被繞塔反殺。
以上是部分戰國時期成語,都是與真實歷史事件相關的,當然只說了一部分,如果全都說的話那得單寫一本書了。下面是關於部分春秋戰國之後的成語。
四面楚歌項羽被韓信率軍圍困在垓下,兵少食盡,韓信命人奏起楚國音樂,勾起了項羽部下的思鄉之情,同時也讓項羽受到震驚,他以為楚國之地已經盡為劉邦所佔。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四面楚歌之後的故事,楚漢爭霸最後一戰,項羽被韓信和彭越聯軍在垓下(今安徽宿州靈璧縣東南一帶)一戰,項羽被韓信利用地理優勢佈下的十面埋伏打的一敗塗地,最終長勝霸王項羽徹底失敗,霸王別姬,項羽烏江自刎。
威震華夏這個成語講的是三國時期鎮守荊州的蜀漢大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圍困了北方霸主曹操的南方門戶襄陽和樊城。
曹操派遣大將於禁率七軍即三萬餘人星夜馳援襄樊,結果於禁到了襄樊後,因為襄樊地區的連雨天氣,于禁七軍全被被水淹沒,關羽乘勢發動攻擊,也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水淹七軍。
于禁七軍全部覆沒,曹魏大將於禁投降,副將龐德被殺,關羽也因此戰被史書形容為威震華夏,關羽勝利之後兵勢強盛,極大地震懾住了曹操,當時曹操為了避其鋒芒曾經有過遷都想法,後來被謀士司馬懿阻止,司馬懿認為東吳孫權勢必不能眼看關羽做大。
後來關羽果然如司馬懿所預料,最終和東吳孫權鬧翻,被孫權大將呂蒙斷了後路,抄了大本營荊州而敗亡。
還有很多與歷史事件相關的成語,比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項羽的破釜沉舟,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岳飛的精忠報國,秦檜的東窗事發等等,這些成語真要挨個說起來,那就不是一個回答能解決的了,得單寫一本書了,這裡就列舉了幾個典型的成語以供參考。
-
10 # 古倉號
看到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就會讓我們想到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看到三顧茅廬這個成語,讓我們想到的是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在我們的成語中,還有很多成語都和一些事件有著一定的關係,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看與歷史事件有關的成語吧。
歷史
與歷史故事有關的成語
聞雞起舞(祖逖)
[釋義]一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形容有志報國之士奮發圖強;也比喻抓緊時間不懈努力。雞:雞鳴報曉。
[語出]宋?松洲《念奴嬌?題鐘山樓》:“擊楫誓清;聞雞起舞;畢竟英雄得。”
[辨形]雞;不能寫作“機”.
[近義]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反義]苟且偷安,自暴自棄。
[成語故事]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與歷史故事有關的成語與歷史故事有關的成語。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完璧歸趙(藺相如)
[釋義]讓完好無損的璧回歸趙國。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完:完整無損;璧:寶玉;趙:趙國。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辨形]璧;不能寫作“壁”.
[近義]物歸原主。
[成語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初出茅廬(諸葛亮)
[語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辨形]茅廬;不能寫作“毛蘆”.
[近義]初露頭角,乳臭未乾,初露鋒芒。
[反義]老成持重,老馬識途。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與歷史故事有關的成語成語大全。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幹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鬥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畢竟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所以有這麼多的成語也不足為奇,而且成語大都是來自於一些歷史故事、前人故事、寓言傳說裡面。
-
11 # 雨夜構想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要說這句話從何而來,我們就要從三國時期開始說。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時代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可也是人才輩出,魚龍混雜。在這個動盪的時期,出現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孔融,對就是孔融。那個曾經出現在我們課本里那個從小就懂禮貌的孔融,他出現在課本中是因為讓梨。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其教育意義也是不言自明。讓我們從小懂禮貌,尊敬長者。
今天我們就說說孔融,他小時候的事我們都知道了,那他長大了以後的怎麼樣了。孔融身為孔子後裔,自然是學富五車,博古通今,憑藉著出眾的才華在三國時期一度被人們奉為名仕。社會地位極高。所以他的言論往往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按照現在的說法大致可以稱得上名嘴。但是孔融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為人狂傲,放蕩不羈,自以為是,在他那個年代沒有誰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對任何人都是不屑一顧,哪怕是對亂世梟雄曹操也是言語冒犯,故意頂撞,還時不時找茬奚落曹操。這就讓曹操有了殺心。
他經常做出一些蔑視禮教、離經叛道的事。他內心對大漢王朝非常忠誠,對曹操的專橫跋扈非常反感。曹操攻下鄴城,曹丕將袁熙的妻子甄氏搶來做了自己的老婆。孔融知道這件事後,專門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當年周武王伐紂的時候肯定將妲己搶來賜給了自己的兒子周公。曹操沒有反應過來,還以為孔融說的是一個什麼典故,詢問孔融。孔融輕鬆地回答說:“拿今天的事情看來,當初也應該是這樣的!”把曹操氣得半死。那時糧食供應緊張,為了節省糧食,曹操下了禁酒令,不讓喝酒。孔融最愛喝酒,便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談酒的好處,公然與曹操頂牛,曹操對孔融更加氣憤。
孔融有天下重名,曹操害怕孔融的言論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便決定置孔融於死地。他暗中指使路粹上書彈劾孔融,說孔融“招合徒眾,欲規不軌”,“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於是孔融被殺害,時年五十六歲。
孔融死後,他的死訊傳回家裡,家裡的人全都是悲傷不已,痛哭流涕的。這是後孔融的孩子還小,被下人領著出去玩了。父親死了,要趕緊找到把訊息告訴他們。找到以後,這兩孩子正在鄰居家裡玩呢。得知訊息以後,其中八歲的弟弟說了一句話,
“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這就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句話的由來。八九歲的孩子竟然能說出這樣的話,一是反應出孔子後裔飽讀詩書,才思敏捷,孔融教子有方。二也看出來這孩子面對死亡臨危不懼的精神。
不怪是孔子後裔,飽學之士啊!
-
12 # 小賢讀史
現在我們所學的成語基本上都與歷史事件有關。就比如,臥薪嚐膽、破釜沉舟、圍魏救趙、紙上談兵、四面楚歌等等,反正多的是。接下來我就簡單述評幾個最經典的成語典故。
臥薪嚐膽相傳越王勾踐與吳國在一次交戰中被吳國擊敗,只帶著五千殘兵返回越都會稽,可是讓勾踐沒想到的是最後還是被吳王夫差給包圍了,勾踐迫於無奈只能向吳王夫差請和,派出大夫文種到吳國商討和談事宜,並且花重金買通吳國大夫伯嚭(pi),讓他在夫差面前說好話。最終談判結果是勾踐要到吳國為奴才讓越國免遭滅亡之災。勾踐在吳國過了二年的奴隸生活並且得到夫差的信任後被夫差釋放回國,回國後的勾踐發誓要報仇雪恥,每天吃飯前要臥在柴草上嘗一下苦膽,以此來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勵志強國。後來勾踐成功擊敗了吳國,吳王夫差也因此被殺,勾踐也成為了春秋末期最後一位霸主。臥薪嚐膽一詞就是因此而來的。
破釜沉舟在秦楚鉅鹿之戰中,作為楚國上將軍的項羽率軍一舉擊敗了秦國,可謂是戰功顯赫,名聲大震。至於項羽是如何擊敗秦軍的呢?其實是項羽讓士兵們砸鍋輕裝上陣,來到漳河邊項羽抱著只有前進沒有退路的決心,命令士兵砸沉渡船,燒燬所有行軍帳篷,在項羽的激勵下,楚軍士氣大振,個個不要命的衝殺,最後將秦軍擊敗在鉅鹿這個地方。
圍魏救趙在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率軍攻打趙國邯鄲,實力較弱的趙國便向盟國齊國求救,於是,齊王派孫臏和田忌兩位大將前往就援。孫臏認為,魏國大軍主力都派去攻打趙國了,都城大梁肯定兵力空虛,便率軍向魏都大梁前進。當魏國知道齊國大軍來犯,都城告急時,便率軍回援首都,經過桂陵要隘時,遭到齊軍包圍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魏將龐涓也被殺。這個典故講的通俗一點就是採取迂迴包抄敵人後方的方法來迫使敵人改變政策撤兵的戰術方法。
總之與歷史事件有關的成語非常多,如果寫完都能成書了,所以我就簡單分享以上幾個最經典成語典故給大家。
-
13 # 春風浩瀚147371275
三顧茅廬 大公無私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滴水穿石 負荊請罪 手不釋卷
聞雞起舞 臥薪嚐膽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樂不思蜀 驚弓之鳥 完壁歸趙
背水一戰
-
14 # 隨變與時俱進
要說成語與歷史事件有關,可以說每個成語都與歷史事件有關,每個成語就是一個歷史事件。不信,你就去看這本書《中國文化五千年》,就知道了。
-
15 # 朱老頭493
成語出於歷史事件,太多了,數不勝數!隨口說幾個:指鹿為馬,圍魏救趙,完壁歸趙,負荊請罪,齊大非偶,假途滅虢,唇亡齒寒,楚河漢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三顧茅廬,望梅止渴,……
-
16 # X射線60945207
太多了,舉例:望梅止渴、三顧茅廬、四面楚歌、臥薪嚐膽、圍魏救趙、畫龍點睛 、三顧茅廬 、刮骨療毒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請君入甕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
17 # 勁草74544749
三顧茅廬、臥薪嚐膽、圍魏救趙、望梅止渴、背水一戰、負荊請罪、四面楚歌、完璧歸趙、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入木三分、出爾反爾、懸樑刺股、毛遂自薦、胸有成竹、不學無術、刮目相看、守株待兔、精忠報國…………與歷史相關的成語太多太多了!!
回覆列表
這樣的成語還是很多的。比如完璧歸趙。完璧歸趙的主要內容:趙國有一塊美玉,叫“何氏璧”。秦王聽說後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趙國說想用城池換璧。秦王素來貪婪,趙王知道他只是想將何氏璧騙到手,但忌憚秦國的強大也不敢直接拒絕,以免惹起戰端。正當他為難的時候,藺相如站了出來並聲稱自己有辦法——要麼換回城池,要麼將何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到了秦國,秦王果然只對璧感興趣,對讓出城池一事隻字不提。並在一次會面時想以武力奪璧,藺相如誓死不從,他抓著何氏璧準備撞牆來威脅秦王:要麼用出土地城池換璧;要麼他就撞牆壁碎人亡,秦王什麼都得不到還會因背信棄義而遭人唾罵!秦王雖愛美玉但並不昏庸,不願用土地交換,就值得讓藺相如帶著何氏璧返回了趙國。
四面楚歌: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於是,便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個地方.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四面楚歌這個成語比喻四面受到敵人的攻擊,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負荊請罪: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麼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