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若非魯肅宅心仁厚,有長者之風,心有不忍,又慮吳蜀鷸蚌相爭,曹操漁翁得利,關羽過江,定然被害,可惜關羽愚鈍,傲氣愈增,終有失荊州、走麥城,身首異處之禍——這是我的觀點。請大家暢所欲言,與大家交流自己的觀點!
6
回覆列表
  • 1 # 小空話歷史

    要知道在當時,吳國曾經多次向劉備要回荊州,可是每次都被諸葛亮打發了,吳侯孫權心中豈能不氣憤。關羽當時駐守荊州,魯肅做為東吳的大都督,掌管東吳所有兵馬,魯肅如果想除掉關羽很簡單。

    魯肅此人又多次考慮到孫劉兩家的聯盟關係,他不願意看到聯盟破裂,一旦聯盟破裂必然會引起戰爭,到時候曹操可就要笑了。

    關羽此人心高氣傲,視天下英雄為草芥。單刀赴會正好凸顯他的英雄本色,你看我面對這麼多吳軍我一個人就來了,我厲害吧。關羽當時的心中估計也有這個想法的。

    總的來說,關羽的單刀赴會完全就是魯莽,外加上當時的大都督魯肅宅心仁厚,沒有殺他。如果當時大都督是周瑜或者呂蒙,關羽百分之百就留在東吳回不來了。後來,關羽也是因為他的自大狂妄敗給了呂蒙,丟失了荊州,自己也命喪黃泉。

  • 2 # 香洲謝霆鋒

    我認為這完全是匹夫之勇。就算關羽再英勇、再膽大,可是他身負鎮守荊州的大任,豈能為了逞一時這勇呢?後來之所以全身而退,那是因為東吳都督魯肅是主和派,他不願意看到孫劉兩家聯盟破裂,所以手下留情的,而到了小說演義裡就成了關羽一個人表演了,那是誇大而已。後來的事實可以說明:魯肅死後,主戰派的呂蒙接任大都督,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關羽打的大敗,這關羽還有什麼勇可言?我看他連匹夫之勇都沒有。

  • 3 # 文青聊史

    單刀赴會一點都不莽,整個過程都被關羽算計的明明白白。

    三國時期作為歷史上罕見的大亂世時代,爆發了太多家喻戶曉的典故,其中作為劉備二弟的關羽更是其中之最,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這其中最兇險同時也證明關羽有勇有謀的事件就是單刀赴會。

    如果是關羽只是一個莽夫的話,那麼最終一定是被殺或者殺了魯肅的侍衛從而徹底跟吳國結仇,但是關羽並沒有如此做,反而是很好地將這件事給處理了,在單刀赴會中的三個細節中表現了關羽的謀略並不低。

    控制正主

    魯肅毫無疑問是這次宴會的正主,而關羽只是客人,在魯肅談論荊州歸屬的時候關羽就一直喝酒不作回答,或者是含糊其辭沒有一個準頭,這讓魯肅摸不著頭腦自然不會率先發難襲擊關羽,而關羽自然也知道魯肅安的是什麼心,於是就有意無意地牽住魯肅的手。

    表面上兩人交情很好,但實際上是關羽控制住了魯肅,這樣一旦有意外發生,就算不能脫身但也能讓東吳少一個領頭人物,所以魯肅才遲遲沒有動手,而關羽順勢再用一計,表面怒斥周倉將他趕出宴會的房間,實則周倉在走之後則是去江邊準備,這樣就可以做到隨時撤退。

    關羽看時機差不多了,就拉起魯肅的手往外走,魯肅自然不好推脫,而東吳的將士們看到魯肅在關羽手中自然不敢動手,於是就一群人目送關羽離開,此次宴會並無對荊州做出什麼改變,只能作罷。

    雖然看似是很簡單的一次宴席,但其中還是兇險萬分,如果關羽進去之後直接吆五喝六,並且仗著自己的武力不去控制魯肅,那麼最後自然會造成慘痛的代價,可見關羽的謀略並不輸於其武力。

    深知東吳不敢動手

    關羽為何能膽大到一人赴會呢?宴會上的表現只能說明關羽對於細節抓得很好,那麼一人赴會真的是因為莽嗎?

    並不是,關羽能夠單刀赴會所依仗的就是背後的劉備軍團,雖然只是關羽一個人前往,但是如果魯肅真的殺了關羽的話那麼必然東吳也要遭殃,此時的劉備雖然不是其巔峰時期,但是兵力也已經不算少了,還是能對東吳造成眾創,並且經過此事之後,劉備更加不可能償還荊州了。

    甚至因為關羽的死去,劉備定然會抓住這個機會去攻打東吳,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東吳一直對劉備的地盤虎視眈眈,而劉備又何嘗不是對東吳虎視眈眈,所以關於就料定魯肅不敢冒險動手。

    一個人更能讓對手摸不清楚

    關羽自然清楚的知道這裡面的情況,料定魯肅他們不敢殺自己,並且一個人前來也反向說明了我們現在很強大,完全不用害怕你們,如果關羽帶上一對人馬前來,那麼魯肅自然就清楚關羽實力,但是關羽只帶一個人來,就會讓魯肅時刻擔心關羽是不是還有伏兵,因此不敢對關羽動手,因為沒有摸清楚對方實力。

    結語

    何為莽夫?皆時行動之前不進行思考,依仗著自己的武力從而有恃無恐,但關羽從宴會前到宴會後,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的巧妙,在羞辱東吳的同時還能保全性命,這還是莽夫嗎?

  • 4 # 江湖小曉生

    單刀赴會,在歷史上其實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三國演義》裡,關羽單刀赴會,他所面對的,是時任東吳大都督的魯肅。關羽帶了八九個隨從,親自趕往江東,最終全身而退。還有一個是《三國志》裡,魯肅和關羽同時單刀赴會,會面地點不詳,結果雙方都沒有動手,所以兩人都全身而退。

    至於真正歷史上是否發生過單刀赴會這件事,我們並不清楚。那麼就這兩種單刀赴會,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是魯莽的行為。

    01關羽單刀赴會,算準了魯肅會放他走。

    關羽駕著一艘小船,帶著八九個關西大漢,就敢前往江東。這種豪氣,不管在哪個時期,都是值得所有人感嘆了。

    是真英雄方如此,唯大丈夫應如是。這次關羽前來,所要商談的,其實就是荊州地盤的問題。此前劉備向孫權借了江陵郡,作為根基,可是這個時候孫權卻說劉備向他借了整個荊州,關羽必須要去把事情說明白。

    雲長曰:“只教吾兒選快船十隻,藏善水軍五百,於江上等候。看吾認旗起處,便過江來。”---《三國演義》

    魯肅見到關羽前來,也是嚇了一跳,沒想到關羽會有如此大的膽子。這個時候的江東將領們,已經埋伏好了刀斧手,準備斬殺關羽。

    倉會意,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江邊。---《三國演義》

    關羽到了以後,一直和魯肅比較親近,在事情談的差不多的時候,關羽忽然一把抓住了魯肅的手,表示要讓魯肅送自己過江。

    這下子江東將領們可都傻了眼了,大都督被人挾持了,那他們哪裡還敢動手呢?最終在魯肅的護送下,關羽順利過江。那麼為什麼說關羽這件事做得並不魯莽呢?

    首先,關羽給自己想好了退路,早就讓關平在江面上準備了十條大船,上面藏著500軍士。一旦看到關羽這邊的旗號,就立刻過來接應。其次,關羽挾持著魯肅走到了江邊,有魯肅作為人質,江東將士們就算再魯莽,也必須要考慮到大都督的安危,這是關羽保命的手段。再者,關羽知道魯肅不會動手殺他,因為殺了一個關羽,那就破了孫劉聯盟。聯盟一旦破滅,那麼曹操南下孫權可就沒了援手,必敗無疑。

    由此可見,關羽這次單刀赴會,並不是毫無準備,而是在思前想後之下,做出的無奈之舉。畢竟魯肅已經邀請,不去是不成的。

    02魯肅和關羽共同單刀赴會,這是一場政治較量。

    在《三國志》裡,是魯肅和關羽同時單刀赴會。這裡必須要糾正一下某位專家的言論,不是魯肅單刀赴會,而是兩個人同時單刀赴會。

    現在很流行貶低劉備集團,因為可以達到標新立異的效果,畢竟尊劉抑曹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我們必須要客觀認清這一點,不要為了貶低劉備集團,就刻意隱瞞史書真相。

    這次的確是魯肅和關羽同時在某個地方見面,而這個地方,史書上並沒有給出交代,所以不能說是某一方單獨前往另一方的陣地,很大機率是雙方前往彼此交界處會面。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三國志》

    當時劉備已經拿下了益州,按照原來的說法,拿下益州以後,就把江陵城還給孫權。可是劉備說等拿下涼州再還江陵,這一點觸怒了孫權。

    孫權便向劉備索要長沙、零陵以及桂陽的控制權,這就沒道理了,跟你借了一座江陵城,你就要拿三個郡的控制權作為交換。

    劉備不是傻瓜,當然不會答應。於是孫權便讓呂蒙帶領大軍前去奪取這三個郡,危機之下,劉備只好帶著5萬大軍回到公安,並且派遣關羽前往益陽。

    這件事的確是魯肅提出來的,不過見面的地點,並不清楚。見面的條件是,雙方各自帶領的兵馬,要退到他們百步以外,只有將領們帶著單刀去見面。這裡還要強調一點,是將領們,也就是說不一定只有魯肅和關羽這兩個人,很有可能是關羽和魯肅各自帶著幾位大將一起在約定地點見面。這麼來說,其實這場會面,是有安全保障的。至少魯肅這邊不能說是沒有人保護他,由此可見,魯肅並不是出於魯莽。

    當然了魯肅是儒將,而關羽是武將,兩個人的武力值是不好相比的,由此可見魯肅的勇氣可嘉。為了東吳的利益,魯肅可謂是殫精竭慮了。

    03單刀赴會只是一種無腦操作。

    如果魯肅和關羽能夠談出個一二三來,那還要孫權和劉備幹嘛?這兩個地方將領的交流,根本就不可能促成事情的良好處理。

    關羽答應給魯肅三個郡,難不成就能直接拱手相讓了嗎?當然不可能,這件事必須要徵求劉備的命令。如果劉備不答應,那關羽說話一點用都沒有。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同樣的道理,如果關羽提出了額外的過分要求,魯肅能夠一口答應下來嗎?比如說拿江夏換江陵,魯肅能答應嗎?當然不能,孫權可不是吃乾飯的。

    由此可見,魯肅和關羽的這場會面,沒有任何價值。魯肅所謂的單刀赴會的想法,其實就是一廂情願的行為。

    改變不了大局的商談,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最後要不是劉備想要奪取漢中,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那麼爽快地解決。

    總結:單刀赴會雖然不是魯莽行為,卻什麼都解決不了。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他們對單刀赴會的描述,其實都可以表明,這不是一場魯莽的行為,彼此都是有充足準備的。

    可是這種行為值得提倡嗎?當然不值得,不要說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萬一因為這一場會面,又引發了新的矛盾,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我們現在都能明白了,關羽和魯肅的單刀赴會是無法解決地盤問題的。那麼如果會面的時候,關羽不小心殺了魯肅,那會造成什麼影響?

    那東吳鐵定是要跟劉備集團拼命的,相反魯肅殺了關羽,效果也是一樣,劉備照樣會找孫權拼命。由此可見,這種會面,在大戰面前絕對不值得提倡。魯肅這麼聰明的腦袋瓜子,為什麼這個時候會想到如此蠢的辦法呢?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三國志》

  • 5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個人認為,關羽單刀赴會的舉動並不是魯莽之舉。

    正如樓主所說,其中緣由之一,與魯肅忠厚謙和,不忍加害有很大關係。但作為荊襄之主的關羽,豈非無識人之明,難道不正有鑑於此,方才有膽創下單刀赴會的佳話。對方統帥不忍加害、己方實力雄厚令彼有所忌憚,加之自身有萬夫莫敵之勇,方才給了關公單刀赴會的勇氣和信心,創千古佳話,因此這不但不是武夫的無知魯莽,相反是大智大勇之舉。

    鮑鵬山老師在百家講壇評價武松打虎時說的話,令我印象深刻:在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即使懦夫也會變得有勇氣,而真正的勇者,是敢於在沒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義之所在,當仁不讓。此番話,可謂是關公的真實寫照。

    與關公單刀赴會的舉動相對應,還有兩則事蹟,一則正面類比,一則反面對比。正面類比是,臥龍弔孝,諸葛亮在氣死周瑜之後,孤身前往東吳為其弔孝,比之關羽單刀赴會,此次兇險,遠超萬分。魯肅寬厚仁者,本無過分加害之心,何況關羽本人藝高人膽大,而孔明氣死周瑜,東吳諸將恨其入骨,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而孔明乃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豈不比關羽處境尤為甚之。但其亦義無反顧,親臨赴會,不但安然無恙,還將東吳諸人戲入無物。此番舉動,比之單刀赴會如何?

    而兵法有云: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倘若在不能正確看待自身與對方實力的情況下,貿然身臨險境,則屬無謀匹夫之舉。太平天國傑出青年將領陳玉成,曾令清軍聞風喪膽,卻不想最後卻載在鼠輩苗沛霖之手,他本想再次上演單刀赴會的佳話,卻不想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就是因為他沒能正確認清自身與對方,貿然行事,最終悔之晚矣!

    綜上所述,關公單刀赴會,實乃有膽有識的大智大勇之舉!

  • 6 # 爬山涉水看鳳景

    單刀赴會是否匹夫之勇?

    對這個問題不能一慨而論。

    象三國時代的關羽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還有《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單身深入“虎穴”。他們雖說是單身行動,但在行動前也是作足了功課,充分研究分析了當時雙方的背景,對雙方相會時的心理也是作了多次算計,摸透了對方的“心”,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這些就不能算匹夫之勇。

    但也有些像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由於荊軻思想和精神上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見到秦王后露怯,因而造成“圖窮匕首見”,出戰未捷身先死。

    歷史和當今也有個別的人,處事不計後果,不考慮雙方力量懸殊,不考慮對方是否己有準備,呈一時心血來潮,魯莽行事,“單刀赴會”,顯“匹夫之勇.”!

  • 7 # 崔海新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

    我們怎樣界定,一個人赴約到底是算單刀赴會還是成匹夫之勇呢?

    需要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歷史條件。不能單純的一個人或很少的人去面對很多的敵人,或很危險的境地。就去判斷他到底屬於哪一種。

    我們單純的從關羽單刀赴會這件事兒來看。魯肅是一個宅心仁厚心地善良的人。他對關羽又十分的欽佩。尤其是對關羽的忠義和勇武。而關羽之所以隻身前往,除了對自己的自信也是深知魯肅的為人。如果換成其他武將,我相信歷史上就不會有單刀赴會這件事兒了。兵書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把對方和自己都已經看透,知道事情未來的發展趨向,所以才選擇去做。

    知道了自己的底牌,也知道了對方的底牌。這樣的赴約,這樣的資深前往才能成為單刀赴會。而魯莽的不顧一切的隻身前往的行為都會被界定為是逞匹夫之勇。

  • 8 # 小姜老薑

    單刀赴會是否匹夫之勇?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一下“單刀赴會”和“匹夫之勇”的成語典故。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單刀赴會:

    詞語釋義

    單刀赴會,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成語典故

    公元215年,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孫權排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耍賴皮不給,孫權非常的生氣,於是排呂蒙率軍收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的蜀將一箭不發的就開門投降了。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來,派遣關羽爭奪。孫權也準時的進駐陸口,派遣魯肅在益陽屯兵,抵抗關羽,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孫劉聯盟搖搖欲墜,面臨破解的危機。就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讓孫劉聯盟繼續維持下去,共抗曹操,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與關羽商談,討要荊州。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雙方經過商談之後,達成協議,決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兵”,孫劉聯盟得以繼續維持。

    三國演義中的過程

    關羽為了荊州的事情隻身過江,與魯肅會面。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魯肅急切的直奔主題,索要荊州。剛開始關羽以飲酒之時莫談國事將話題叉開,怎料在魯肅步步緊逼之下,周倉說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局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關羽於是發怒起身,從周倉的手中奪過大刀,怒道:“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著看是在訓斥周倉,但他的真是目標是魯肅。隨後,又假裝喝醉,右手提著大刀,左手挽著魯肅的手,在親熱之中帶著幾分殺氣的說道:

    “今天飲酒,我已經醉了,莫要再提荊州之事,擔心我這刀傷了故舊之情。改日我再請到荊州赴會,再作商議。”

    魯肅被關羽一提,無法掙脫,暗藏的刀斧手也只能望洋興嘆。

    歷史記載

    劉備在佔領益州之後大耍無賴,拒絕歸還荊州。於是,孫權一面派遣呂蒙強行收取,另一面派遣魯肅駐守巴丘,防止關羽增援。在呂蒙收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後,關羽南下,被魯肅擋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不讓孫劉聯盟破裂,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進行會談。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個人危險,據理力爭。據《吳書》記載,當時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直接讓過於啞口無言:

    “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廕。

    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併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

    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決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兵。”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而且還維護了孫劉聯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魯肅以大局為重,自始至終就沒有要殺關羽的想法。三國時的關羽雖然驕傲自大,但他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魯肅的真實想法。

    再來看一下匹夫之勇:

    詞語釋義

    匹夫之勇:出自《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是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武力。

    典故

    典故一

    對於項羽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劉邦在在做了皇帝之後,宴請群臣時說道:

    “我之所以能成功,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為能夠知道每個人的特長,並且也懂得如何讓他發揮長處。”

    然後讓韓信發表一下對劉邦的看法,韓信回答道:

    “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與長處,因此您其實心裡明白,說到機智與才華,其實是不如項王。不過我曾經當過他的部下一段時間,對於他的性情、作風、才能,瞭解得比較清楚。項王雖然勇猛善戰,一人可以壓倒幾千人,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優秀傑出的賢臣良將雖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沒能好好發揮各自的專長。所以項王雖然很勇猛,卻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謀遠慮、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賢人勇將,把天下分封給有功勞的將士,使人人心悅誠服。所以天下終將成為大人您的。”

    典故二

    春秋戰國時期,吾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最終打敗越王勾踐,並且把越王勾踐囚禁了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之後,越王勾踐決定臥薪嚐膽,立志復國。

    22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將士們再一次的向勾踐請戰:

    “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在權衡之後,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並且把將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的說道:

    “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計程車兵們相互勉勵,全體將士的鬥志都十分的高漲,最終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透過分析兩個成語的釋義和典故,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關羽的單刀赴會不是匹夫之勇。

  • 9 # 史海探密

    匹夫之勇是莽撞之舉。

    單刀赴會有實力,有底氣,有信心,赴會之前是有分析預測的,是有初步判斷的,業是有足夠的勇氣的,體現的是一種霸氣,與匹夫之勇是兩回事。

  • 10 # 晴空遠望史

    關羽明知魯肅所設宴席的用意,也知道自己鎮守荊州身擔的責任干係,單刀赴會絕不是簡單的匹夫之勇,而是與敵智略和膽識的外交較量。相關史料展示了非常精彩鬥智鬥勇的過程,關羽對這次外交事件的處理充滿了勇氣和智慧。

    一、關羽單刀赴會

    孫權看到劉備奪取益州,取漢中,發展迅猛,就向劉備索要荊州。文戲武戲輪番上場。

    魯肅設宴邀關羽會面,索要荊州就是先禮後兵的開場,後來的孫權遣使關羽為子索女,尋求聯姻,是外交上先禮後兵的另一場文戲,直至三路出兵攻打荊州與劉備關羽對峙長江邊,因曹操攻打漢中,最後劉備迫不得已與孫權商定平分荊州,孫劉圍繞荊州的利益調整暫時告一個段落。

    魯肅為向關羽索要荊州,在江邊亭設宴邀關羽過江面談。打算關羽如果赴約就在亭外設下刀斧手,擲杯為號,群起殺之!如果關羽不來就舉兵攻打荊州。

    關雲長明知是計,卻僅帶周倉一人替他拿刀,孤舟渡江前來赴宴。宴席間,關雲長故意罵走周倉,讓他先到江邊做撤退準備。自己手拿青龍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牽魯肅,迫使他送自己去江邊,東吳眾人因顧及魯肅安全,不敢妄動,只好眼看關雲長安全離去。

    其實,關羽能夠安全離去還是有原因的。

    二、關羽安全脫身的原因

    1、魯肅和東吳將領忌憚關羽的威名

    關羽是三國著名的萬人敵,他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身跨赤兔馬,手舞青龍偃月刀,從北到南所向披靡,東吳諸將確實怕他手中之刀。關羽武藝超群,勇冠三軍,即便單刀赴會,他也藝高人膽大,雄心滿滿。

    2、魯肅和東吳將領忌憚關羽身份地位

    關羽是劉備集團五虎上將之首,官封漢壽候,假節。相當於“荊州王”。魯肅都說“皇叔與君候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皇叔即君候也”。這說明了關羽在整個劉備集團的身份和地位,劉備集團實際上是關羽的後臺和保障,東吳方面對此也頗為忌憚。

    3、魯肅和東吳諸將忌憚關羽的軍事準備,不便輕易出招

    關羽單刀赴會,身邊除了一個扛刀的周倉,還有將近10個以上一當十的死士。同時,關平更帶了五百水軍藏在江邊,東吳也不變輕易出招。

    4、關羽把魯肅控制在手裡做人質

    關羽單刀赴魯肅臨江亭宴會,應對魯肅討要荊州,他說了三句話: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烏林之役,左將軍親冒矢石,戮力破敵,豈得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復來索地耶;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與也。然後就說喝醉了以後再談,假借酒醉拉著魯肅,實質上是擒賊先擒王,魯肅是儒將,在關羽手裡毫無還手之力,成為關羽的人質。

    5、魯肅為聯盟故意放了關羽

    魯肅本身就是一儒將,官拜大都督,但他與諸葛亮一樣對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他為人厚道,迫於孫權索要荊州的壓力出此一計,從他內心來講,不想孫劉聯盟穩固受任何干擾。所以,在關羽挾持他時也有故意放走關羽之意,沒有讓手下動手。

    三、關羽敗走麥城的原因

    關羽單刀赴會和敗走麥城的情勢是此一時而彼一時。敗走麥城原因有三:

    1、性格冷峻孤傲,內部人叛變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2、關羽傲驕無禮,外交處置不當

    孫權遣使到荊州希望與關羽結成兒女親家,關羽不同意,儘可委婉拒絕。但關羽不但不同意,還羞辱孫權:"虎女豈可嫁犬子”,這是外交上的大忌,是嚴重的任性失禮,為孫劉聯盟關係惡化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3、曹操離間,孫劉聯盟破裂

    關羽北伐,擒于禁,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嚇得幾乎要遷都以避他的鋒芒。後來採用司馬懿、蔣濟等的離間之計,以利益誘惑分化瓦解了孫劉聯盟,曹操和孫權都傾全國之力圍剿關羽,關羽終因實力懸殊,在東吳背後偷襲的情況下,敗走麥城,身俘被殺。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綜上所述:關羽單刀赴會,明知對手的用意,也毅然赴約。外交禮儀上也是得當的。同時,自己也做了認真的準備,說明他有勇有謀。現場應對也是巧妙把問題推向劉備,假借酒意讓魯肅送自己回荊州,雖出無奈,但也充滿智慧,絕非逞匹夫之勇。

    單刀赴會給我們的啟示:做事業都會有困境,遇到困境我們不但要有勇氣去克服困難,更要有智慧化解危機。智略和膽識是轉危為機的關鍵因素。

  • 11 # 江湖車俠124

    單刀赴會,在歷史上其實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三國演義》裡,關羽單刀赴會,他所面對的,是時任東吳大都督的魯肅。關羽帶了八九個隨從,親自趕往江東,最終全身而退。

    還有一個是《三國志》裡,魯肅和關羽同時單刀赴會,會面地點不詳,結果雙方都沒有動手,所以兩人都全身而退。

    至於真正歷史上是否發生過單刀赴會這件事,我們並不清楚。那麼就這兩種單刀赴會,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是魯莽的行為。

    單刀赴會是否匹夫之勇?

    01關羽單刀赴會,算準了魯肅會放他走。

    關羽駕著一艘小船,帶著八九個關西大漢,就敢前往江東。這種豪氣,不管在哪個時期,都是值得所有人感嘆了。

    是真英雄方如此,唯大丈夫應如是。這次關羽前來,所要商談的,其實就是荊州地盤的問題。此前劉備向孫權借了江陵郡,作為根基,可是這個時候孫權卻說劉備向他借了整個荊州,關羽必須要去把事情說明白。

    雲長曰:“只教吾兒選快船十隻,藏善水軍五百,於江上等候。看吾認旗起處,便過江來。”---《三國演義》

    魯肅見到關羽前來,也是嚇了一跳,沒想到關羽會有如此大的膽子。這個時候的江東將領們,已經埋伏好了刀斧手,準備斬殺關羽。

    倉會意,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江邊。---《三國演義》

    關羽到了以後,一直和魯肅比較親近,在事情談的差不多的時候,關羽忽然一把抓住了魯肅的手,表示要讓魯肅送自己過江。

    單刀赴會是否匹夫之勇?

    這下子江東將領們可都傻了眼了,大都督被人挾持了,那他們哪裡還敢動手呢?最終在魯肅的護送下,關羽順利過江。那麼為什麼說關羽這件事做得並不魯莽呢?

    首先,關羽給自己想好了退路,早就讓關平在江面上準備了十條大船,上面藏著500軍士。一旦看到關羽這邊的旗號,就立刻過來接應。

    其次,關羽挾持著魯肅走到了江邊,有魯肅作為人質,江東將士們就算再魯莽,也必須要考慮到大都督的安危,這是關羽保命的手段。

    再者,關羽知道魯肅不會動手殺他,因為殺了一個關羽,那就破了孫劉聯盟。聯盟一旦破滅,那麼曹操南下孫權可就沒了援手,必敗無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公寓5》開播,你們看了嗎?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