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史煙雲
-
2 # 凌煙閣論史
二虎相爭,旁觀的豹、狼、狐狸、牛羊為什麼要參與呢?
長平之戰對戰國中後期的局勢影響深遠,那為什麼各國對處於弱勢的趙軍坐視不管呢?其實這是因為秦國採用了高明的外交戰略麻痺了其餘各國,同時也因為其餘各國與趙國存在利益紛爭而不願幫趙國。大家坐視不理,結局卻萬萬沒想到。
秦趙皆非善類,五國最好是兩不相幫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近百年,秦國實力暴增。從秦惠文王起,在消滅了西南部的巴蜀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的秦國,不斷向東方擴張。再加上秦國有利的地緣政治條件,進可攻退可守,東方六國基本拿秦國沒轍。
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以其強大的騎兵部隊著稱,軍事實力強大。趙武靈王期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趙國的擴張野心也不小。
(胡服騎射)
在長平之戰前,戰國七雄中的大戲是秦趙之間明爭暗鬥,幾乎是爭霸的格局。
自從樂毅破齊國,齊國雖然勉強復國但實力極大衰落,從此不具備與秦、趙相當的力量。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這期間趙國出現了多位名將名相,也多次打敗秦軍。趙國在澠池與秦國開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進攻齊國,奪取了齊的高唐,又遍擊其他關東諸國,奪取土地。其他五國都被趙國欺負過,不可能真心實意地會想要去幫助趙國。
秦趙這兩位實力強、擴張野心大的國家打起來了,其他五國會怎麼想?當然要坐山觀虎鬥啊!秦趙兩敗俱傷,最符合其他五國的利益。
秦國成功的外交戰略,麻痺了五國趙國接收上黨之後,秦趙開戰。趙軍迎戰,幾戰都不勝,一員副將和四名都尉陣亡。趙王想要與秦國媾和。前260年,趙王不聽虞卿的意見,派鄭朱赴秦國求和。秦國接待了鄭朱。鄭朱是趙國地位很高的人,秦王和應侯范雎大肆宣揚鄭朱來與秦國和談的事。其他各國看到趙王派重臣去求和,認為這場戰爭依然很普通,而且很快會結束;便不考慮出兵救趙的事情。
而秦國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大肆宣揚鄭朱來使,但是隻是好吃好喝地招待著,實際上不與他進行和談。
五國被麻痺了。
而秦國用反間計讓趙國換上了趙括,秦昭王秘密地起用白起,一心要把這場普通的戰役搞成大決戰。
最終的結果是其他五國萬萬沒想到的,趙國竟然5萬人戰死,40萬人被坑殺,五國受到了極大地震懾。秦國在外交與軍事兩個戰場全面勝利。
結語:當時各國都有爭雄天下的野心,國際格局還沒有形成秦國即將一統天下的態勢。
趙國與東方其他五國間的衝突很多,同時秦國外交成功麻痺了五國,再加上各國沒想到戰役後果這麼嚴重,因此,各國不可能去救援趙國。
其他各國看熱鬧,本以為二虎相爭勢均力敵,誰知道忽然間有唇亡齒寒之感,這能怪誰?怪趙國太能作?還是秦國太厲害?又或者是天意呢?
(完)
-
3 # 薩沙
其實,秦國實力雖強,一次最多對付二到三個國家。
其他五國只要三個國家能夠聯合起來,戰敗秦國還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秦國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他5國不團結。
長平之戰打了很久,其他各國如果想要幫助趙國,還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援助。
我們一個個來看。
燕國
燕國和秦國不接壤,但在趙國的東側。
如果燕國支援趙國,就要出兵穿越趙國領土,趙國未必會同意。
如果燕國趁火打劫,趙國可能沒有亡於秦國倒是會亡於燕國。
同時,燕國因為距離秦國很遠,歷史上沒有什麼戰爭,沒有什麼仇恨。
相反,趙國和燕國是仇敵,互相廝殺了很多年。
這種情況下,燕國摒棄前嫌幫助趙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齊國
眾所周知,齊國是秦國的盟友。
在秦國征戰期間,齊國一支保持中立態度,從不出兵。
齊國和燕國一樣,不和秦國接壤,但在趙國的東側。
相比燕國,齊國的實力要強大的多,不亞於趙國。
只要齊國和趙國聯手,打敗秦國還是很有把握的。
但是,齊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趙國強大,秦國的威脅反而是其次的。
因為秦國距離山東很遠,但趙國就在齊國邊上。
其實,趙國當時軍力很強大,只是國家經濟較差,糧食較少。
而齊國佔據齊魯大地,經濟發展很好。
只要齊國想要幫助趙國,甚至不需要出動什麼軍隊,只要給予大量軍事援助即可。
然而,齊國什麼都沒做。
楚國
楚國是另一個大國,也和秦國接壤。
更重要的是,楚國和趙國相距很遠,一旦開戰的話秦國很難招架,等於兩線作戰。
但是,楚國內部問題很多,舊貴族實力強大,搞得國家一團混亂。
同時,楚國曆史上被秦國痛毆過很多次,對於秦國有畏懼心理。
公元前278年楚都郢城都被秦軍攻陷,之後楚軍幾乎不敢向秦軍主動出擊,甚至雙方簽訂盟約,藉此自保。
長平之戰,秦國兵力雄厚,楚王又昏庸,不敢隨便得罪秦國。
直到長平之戰之後3年,秦國再次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國眼見就要滅亡,唇亡齒寒,楚王才派遣春申君領兵救援趙國。
與此同時,魏國也派出信陵君魏無忌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可惜,趙國當時元氣大傷,無法恢復,滅亡已經是必然。
楚國如果在長平之戰就出兵,後果會有很大不同。
魏國
魏國曾經很牛逼,重灌步兵橫行天下。
但因為和秦國接壤,不斷被秦國攻擊,連續大敗。
到了長平之戰前,魏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被秦國佔領,國家實力衰弱,時刻恐懼秦國的入侵,哪裡還敢救援趙國。
不要說長平之戰,甚至在後期救援趙國邯鄲之圍都是靠信陵君來竊符救趙。
魏國由於實力太弱,即便出兵恐怕也是戰敗的結果。
南韓
這幾個國家中,最弱的就是南韓,比魏國還要弱得多。
南韓倒是有心想要救援趙國,可惜國力太弱,國土縮小到無立足之地,就算傾國救援也沒有什麼作用。
實際上,長平之戰的起源就是秦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
南韓無奈之下,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試圖聯合趙國對抗秦國。
-
4 # 青峰山女史
秦趙在長平對陣,時間比較長,可謂勢均力敵,短時間內無法分出勝負…秦軍雖佔一定優勢,但要徹底打敗趙軍確不行,趙軍在廉頗指揮下,進攻不足,但防守還是不成問題。這種情況下,其他諸侯國自然圍觀為宜,不願過早選邊站隊。秦趙兩國國君眼見局面焦灼,消耗國力,都想透過換戰場指揮官,意圖打破僵局。後來故事,大家知道了,趙括中了白起招,趙軍被圍,局面急轉直下,各諸侯國國君恐怕沒有反應過來,沒想到局面如此之快,各國即使想支援趙國,但動員部隊,各諸侯協調行動都需要時間,而長平之戰,趙軍被圍後,幾十天后全部投降,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只好按兵不動。直到後來秦軍進攻邯鄲,各諸侯才有足夠時間個機會聯手,信陵君指揮聯軍大破秦軍…所以不是各諸侯國不願幫助趙國,只願趙軍敗得太快了…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秦國徹底將趙國打趴,再也無力單獨抗衡秦國,即使趙國有李牧,也多是以防守為主,從此天平完全倒向秦國,統一也只能是時間問題了。
那麼在長平之戰時,為什麼其餘各國坐視不理呢?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趙國自毀前程。趙孝成王接收南韓的上黨郡時,根本沒有做好與秦國拼命的打算,當作戰不利之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與秦國講和,而反觀秦國,秦昭王把長平之戰作為兩國國運之戰,他已經不單單是為了一個上黨郡了,他的最終目的是要把趙國打殘。所以,當趙國派使者來求和時,秦國根本沒有講和的打算,而是精心設計了一場騙局。
當趙使來到秦國後,秦國將各國使者召集在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宴會中秦昭王對待趙使特別優厚,使得各國使者都認為秦國和趙國準備握手言和了。因此,當各國使者回國後向他們的君主報告時,各國君主都對長平之戰坐視不理。
二、各國坐山觀虎鬥。長平之戰前,唯一能在軍事上和秦國相抗衡的就是趙國了,其餘各國固然非常害怕秦國,但是對趙國也是同樣忌憚,所以當兩虎相爭時,其餘各國都坐山觀虎鬥,不論誰贏誰輸,他們都認為百利而無一害。
因此,直至趙國被打殘後,各國才逐漸重視起合縱抗秦了,只不過為時已晚,秦國統一天下之勢已經銳不可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