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悅讀會

    在古代,皇帝這個職業肯定是最讓人羨慕的了。大權在握,看誰不順眼,想打就打,想殺就殺跟玩似的。而且誰見到皇帝都得跪下低頭請安,身邊一群美女環繞,喜歡誰翻個牌她就會被送到床上來了。什麼是宇宙中心,非皇帝莫屬。

    那麼當皇帝就沒有一點煩惱,沒點憂心事了?

    其實並不然,皇帝並不好當。以清朝為例。那個朝代的皇帝生活相當有節制,每天得四五點鐘起床。雖說沒有鬧鐘,可那值班的太監比鬧鐘還讓人討厭,一聲聲在門外喊:黎明即起,萬機待理。皇帝想多睡會那也是不成的。

    起來之後,皇帝刷完牙洗完臉,得開始早讀,感覺跟我們讀高中時差不多啊。讀完書後才能吃早餐。吃完早餐就正式上班了——上早朝。早朝見大臣其實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我們看電視劇,好像一句有事上奏沒事退朝,早朝就結束了,但其實早朝很考驗皇帝的應急處理能力的。想想看,要哪個大臣提個問題,皇帝提不出對策,不能拿個主見,那就算這個皇帝權利再大,那也那免會引發大臣不滿,落得個昏君的名號。

    要是不早朝,也不代表皇帝就放假,可以跟後宮的姐妹們去浪了,他還得去批改奏摺,召見重臣,反正是沒得閒。

    好了,終於到了吃飯的點了。我們看電視,皇帝吃飯菜至少得二十多個,吃貨們當然是十分羨慕。但是注意了,儘管菜品特別多,皇帝並不能專挑自己喜歡的菜吃,如果覺得味道不錯,最多吃兩筷子,旁邊的太監就會叫人把菜給撤了。而且下面一個月這個菜都不會再出現在皇帝面前,這分明是做了好吃的偏不讓人吃,專饞皇帝啊。

    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來這是為了保護皇帝,擔心心懷不軌的人要是知道皇帝的口味然後加以利用,毒害皇帝。

    最後男同胞們羨慕的後宮佳麗三千,想想這就是生活在花叢中啊。但其實皇帝也不是隨心所欲。通常妃子與皇上啪啪的時候,也會有太監在旁邊守著,一個時辰後,太監就會在邊上喊:是時候了。那麼妃子就必須離開了。當然皇上覺得沒盡興還想再戰一回,就不理太監。那再過一個時辰,太監又會在外面喊:是時候了。那這個時候,皇上就是戰鬥力再強,也得放人走了,以免被人覺得有貪色之嫌了。

    所以別看皇帝權高權重,其實他也是有很多苦說不出的。

  • 2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我對這種說法根本不相信。首先,除了明清時代,大部分時候的皇帝都是沒有實權的擺設,最典型的就是東漢後期,幾乎都是傀儡皇帝。這樣的皇帝,殺之無用,何必費這麼心思?第二,很多時候,皇帝的生活水平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吧,瘦羊博士的典故聽說過嗎?漢朝全盛時期的中央級別官員,還要為怎麼分一頭羊耗費那麼多心思,皇帝的生活能有多好?落魄到喝粥度日的皇帝也不在少數吧,特別是動盪時期。看看照片裡的故宮,看看照片裡的皇妃,簡直令人同情!

    還有就是太監黑皇帝的錢我也不信。你看明朝東西廠,老百姓說一句壞話皇帝都知道,太監黑他的錢,他會不知道?只怕是皇帝自己想搜刮百姓,但是不好自己出頭吧。萬一弄出民變,殺幾個替罪的太監不就得了!或者說皇帝想把錢用在見不得人的地方,就讓太監做假賬,一個雞蛋報銷二十兩銀子。

  • 3 # 邱尐123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皇帝的飯桌上的菜都是全國各地的貢品 運到北京成本使得青菜也比黃金貴 如果皇帝對一個菜明顯的偏愛 而這個菜產出地是雲南 廣西等地 會對當地造成相當大的負擔 採集 運輸都很費人力財力 所以不能多吃 劉羅鍋電視劇就演出過 羅鍋把芋頭調包 就是怕皇帝吃上癮

  • 4 # 蘭土豆子

    這是老祖宗訂下的家法。因為皇上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這是因為,一來怕傳出去,有人藉機邀龐,二來怕有人在菜上“做手腳”投毒什麼的。總之,皇帝用膳,得讓人捉摸不透。

  • 5 # 超月半的月半子

    原來這麼複雜,我還以為是怕皇上逮著一個菜使勁吃,不吃別的菜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呢!居然扯出這麼多,如果真下毒,第一個就把太監毒死了,如果輪到皇上吃了,吃兩口該死一樣死,不是嗎?

  • 6 # 聆雨軒史海探秘

    需要澄清的是,這裡指的皇帝不是放之歷史皆準,明確說明有這個習慣的,是滿清的帝王。在權利一元制的清朝,皇帝身為九五之尊享受至高尊榮,衣食住行當然均為頂配。

    在飲食上,皇帝每餐均可謂饕餮盛宴,以清朝乾隆皇帝的1747年的一餐晚飯為例,食譜如下:

    燕窩雞絲香菇絲火燻絲白菜絲鑲平安果一品、續八仙一品、肥雞白菜一品、肫吊子一品、蘇膾一品、爛鴨子一品、野雞絲酸菜絲一品、燒鹿肉鍋塌雞絲晾羊肉攢盤一品、祭祀豬羊肉一品、糗餌粉餐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摺疊奶皮一品、胯祭神糕一品、酥油豆麥一品、蜂蜜一品、拉拉一品、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桂花蘿蔔一品、粳米膳進一碗、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蘿蔔湯一品、野雞湯一品。

    在皇帝眼中簡單的頓飯餐,簡直是現在每個吃貨的夢想。

    按清代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的,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蔔六十個,苤藍、幹閉甕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8盤240個各種餑餑用白麵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棗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貴妃以下妃嬪、皇子等依等次遞減。如無特殊情況,嚴格按份例供應,不得擅自增減。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面前為一長方形上下兩層大膳桌,桌上佈滿精美食具和菜餚,太監報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監便盛入皇帝碗碟中。

    許多人這個時候就問了,這麼多菜,皇帝一個人吃得完麼?答案是當然吃不完的。根據清朝的規矩,這皇帝不管一頓吃多少個菜,所有的菜皇帝只能吃一口。如果喜歡,吃第二口,那麼這道菜在幾個月內就不會再上餐桌。如果皇帝吃了第三口,那麼這道菜就不會與皇帝再見面了。

    所以,皇帝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是絕對不能讓外人知道的,是宮廷最高機密之一。

    其實這是過去對最高元首的重要安保措施之一,主要用來防止投毒。皇帝的飲食雖然有著層層監管,但是投毒的技術水平也是出神入化,比如慢性毒藥,又比如混合食物反應,一旦被人知道了這個皇帝喜歡什麼,那他可能就活不長了。這裡不是危言聳聽,古代的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是這個位置卻讓許多人夢寐以求,不惜用自己的九族血脈來作為代價,皇帝可是古代最為高危,死亡率最高的職業之一。

    宮中正餐為早膳(早6時至7時)和晚膳(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6時另有一次晚點。其他時間可隨意加餐。御膳膳單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後照單準備。皇帝獨自用膳。用膳時由御前侍衛向御膳房傳膳,御膳房將膳食放在膳盒裡或膳桌上,由侍衛抬送至用膳地點。這個地點並不固定,其實就是皇帝走到哪,太監就將桌椅板凳抬到哪,然後按規定布好菜點,經過驗膳(插銀板)、嘗膳等程式後,皇帝開始食用。

    由於這個地點不固定,宮內又大,往往傳好的膳到皇帝那兒就都涼了,於是乎,如何讓皇帝吃上口熱飯就成了廚師和太監們研究最大熱點。從清宮的膳單來看,皇帝吃的大部分都是一種叫鍋燒的菜,所謂“鍋燒”,其實就是把燉好的菜放入碗中,再放在一個特製的器皿中,底下有熱水,保持著菜的溫度不會涼。其實現在的食堂保持菜的溫度跟這個原理也是一樣的。

    皇帝每次用膳,站立在皇帝身後的四名太監便是專門執行家規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規矩。

    宮中把這個規矩稱作“傳膳不勸膳”。總之,皇帝的用膳總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不能讓人輕易掌握規律。不光這樣,清宮《膳底檔》是專門記錄皇帝進膳情況的內廷資料,事無鉅細,一點不漏均記錄在案,但是皇帝愛吃什麼菜則是萬萬不能記錄上檔的,皇帝也絕不會說自己喜歡吃什麼,或者今天想吃什麼。侍膳的太監及宮內人員更不許隨便談論,這可是宮內的一大忌諱,隨意談論或洩露皇帝用膳情況的人,輕者杖責,重者砍頭。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內,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飯。如果皇帝心情好或者想跟臣僚談事情,可以恩賜其他人陪同一起進餐,能夠沐浴到這種皇恩的幸運者也僅有皇后、妃嬪、皇子皇女以及個別寵臣而已。

  • 7 # 橘玄雅

    “皇帝吃菜不能超過三筷子”,這個說法在網上特別常見,但是其實並不是事實。

    究其本源,這個說法最早應該是見於《宮女談往錄》。《宮女談往錄》這本書問題挺大的,其中有很多是作者的“發揮創造”,“三筷子”這個大概就屬於其中的一條。

    不過“三筷子”這個事兒要從正反兩個角度來說。

    其一。正的方面。“三筷子”這個,在執行上屬於事實。為什麼?因為清宮的正餐,一餐有幾十上百“品”菜,每“品”都是用中碗裝著的,其體積,每種大概真的也就三、四口。你再想吃,不是不讓你吃,是沒了。另外,清宮的那些“主子們”,從小培養的禮儀,無論吃什麼,都不會死盯著一個菜來吃。如果說,十多個菜,就非往死了吃一個菜,會被視為相當沒見識的行為。因為無論是什麼菜,對於他們來講都不“新鮮”。如果他們愛吃,可以年年吃,天天吃,頓頓吃,自然不需要珍惜每一次的機會,何況每一餐有那麼多菜品呢。

    其二。反的方面。“三筷子”這個,肯定是沒有規定的。沒有成文的規定,不成文的規定估計也是沒有的。有人說,這是因為皇帝的喜好怕別人知道什麼的,其實僅從《膳底檔》上,就可以大致看出皇帝對菜品的喜歡,如乾隆帝的膳單裡極少有海鮮,而光緒帝的膳單裡海鮮較多,慈禧太后的膳單裡鴨肉尤其多等等,都能體現他們的喜好,不需要透過“三筷子”來限制。另外,清宮本身就有“嘗膳”,即“試毒”一說,何必需要讓主子吃苦來避免中毒?另外,在清代《膳底檔》裡,皇帝不光能夠“吃三筷子”,遇到好吃的、喜歡吃的,還可以臨時“加菜”。乾隆的膳單裡還有他特地點名製作的一些菜品,光緒的膳單裡也有這樣的行為。可見“三筷子”之說必然是不可能的。

    退一萬步來講,以清代皇權之盛,哪個太監有膽量跟皇上說,“吆~皇上,這盤兒肘子您吃了四口啦,以後就再也不給您上這道菜了!”你覺得是皇上以後見不到肘子了,還是這個太監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 8 # susie李舒

    首先說一句,目前任何靠譜檔案裡,都沒有說過皇帝一個菜不可以夾第三筷子,大家不要受《甄嬛傳》的毒害!!!!!!

    然而這種論調似乎也不是《甄嬛傳》放出來的,我稍微一查,這樣的言論真是比比皆是,

    有一本書叫《你不知道的歷史細節》,居然還把這件事說得特別學術:

    清代,皇帝吃飯叫“傳膳”。太監們分立兩旁,各司其職,有侍膳太監、布膳太監、執法太監。一旦老太監喊一聲“膳齊”,院內的樂手便開始鼓樂齊鳴,皇帝在太監們的簇擁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飯不能說話,全憑侍膳太監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個菜,侍膳太監就要趕緊把哪道菜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監不許獻殷勤,比如說“這道菜時興”、“這道菜味道好,您嚐嚐”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過三口,執法太監就會高喊一聲“撤”,這道菜就必須撤下去。這之後的十天半個月皇帝都不會見到這道菜了,即使饞得流口水也沒有辦法“菜不過三口”,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家法。皇帝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太監或者大臣,也包括自己的家人。原因有二:一是怕有人從中做文章,比如下毒;二來,也是最主要的,是怕傳出去有人邀寵,用口腹之慾腐蝕皇帝。

    我靠,清朝皇帝也太自虐了,真是真的嗎?

    必須是假的啊!

    比如,最摳門的道光皇帝,就經常天天吃炒雞蛋啊,乾隆皇帝的母親崇慶皇太后(就是你們說的甄嬛)就有過一個星期吃三次青菜豆腐啊,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不合規矩嗎?

    這種奇怪的言論,類似的還有:

    妃子要脫光了被太監裹著送到皇帝床上。

    宮裡動不動就有嬪妃懷孕之後被流產

    ……

    皇上為什麼只能吃三口?你敢限制皇上吃飯?活膩歪了嗎?

    清朝皇帝吃飯這件事,是由御膳房來負責的。

    按照《大清會典》的說法,御膳房僅承辦皇帝一個人的御膳烹飪事宜,后妃、皇子及福晉的膳食,御膳房只供應原料,具體烹飪則由其所在各宮的膳房負責承辦(就是電視劇裡說的小廚房)。

    那麼,怎麼預防下毒呢?

    御膳房裡面有400多人,做每一個菜都有三個人,一個人掌勺,一個人看火(等於是助理),一個人記錄。也就是說,從洗菜、切菜到炒菜,每個環節都是三個人盯著,下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找不到時間下手。

    然後,在飯菜做好之後,要試毒。溥儀的回憶肯定是最可靠的(因為人家tmd是皇帝啊):“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

    吃飯的時候,確實有一個太監,負責侍奉皇帝,這個太監的作用,是為了看皇帝今天這頓飯喜歡什麼菜,對於什麼菜不太合口味,什麼菜鹹了什麼菜淡了,什麼菜需要再加點什麼(不要笑,乾隆皇帝就經常下旨意,比如“看菜”之一的福肉,就是白水煮肉,每天都會端上來,乾隆皇帝有一天就說,哎,你們明天把福肉拆成絲然後炒一炒端過來唄,第二天,就有了“炒福肉”。)。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部分“膳底檔”,就是由侍食太監記錄的,要記錄皇帝吃飯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這麼做,是為了研究皇帝愛吃哪一口,喜甜還是喜酸,喜鹹還是喜辣,以便改進。

    皇帝根本不需要擔心自己吃多了一口兩口就被人知道了口味,這是人們想象中的皇帝。他遇到好吃的,不僅要打包,甚至還要把廚師也打包帶走——比如,乾隆皇帝吃個蘇州紅燒肉,直接把張東官帶回北京了,一直到人家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了才送人家回去。

    我看到的膳底檔,每天有許多菜都是雷同的,所以並不存在皇帝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的問題——因為每天的正餐基本就是那幾樣。還有一種說法,說皇帝每頓飯要吃多少多少多少個菜,其實也是不正確的。這些菜裡,連上來的調料也算一品,而且多數都是看菜,就是為了表示自己不忘先輩,每天都要看到先輩們當年吃的菜,比如白肉。

    所以,皇上自己往往不想吃正餐,有一些皇帝則設立了小廚房,比如乾隆皇帝要在晚上吃一頓“酒餚”,那個就是幾個自己喜歡的小菜。溥儀喜歡吃西餐,他還在宮裡擴建了野意膳房,可以做一些西餐。

    能不能不要再傳言“食不過三口”了,你以為皇上也要減肥啊!!!!

  • 9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這個有點以訛傳訛。說點危言聳聽的,好奪人眼球。

    有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清朝皇帝吃的其實還不如你。皇帝吃飯的時候不能自己用筷子夾,要用眼瞄,讓太監給夾到面前。並且為防止別人看出來喜歡吃哪樣東西,方便在裡面下毒,每樣東西不能超過三筷。超過了就會有太監給端下去,一個月不能再上桌。下次如果再超過三筷,那這道菜皇帝就永遠不會見到了。

    其實,這僅是個奪人眼球的段子而已,根本不可能。

    首先,怕被人看出來喜歡吃什麼往裡面放毒,根本站不住腳。除了飯菜,還有茶水呢,還有點心呢。你總不能讓皇帝喝水都不能喝第三口,在那渴著吧。

    再者,皇帝真正的開吃,並不在那一百多道菜上,比如宣統大帝的食譜:

    口蘑肥鴨、三鮮鴨子、五綹鵝絲、燉野豬肉、燉肚柿、肉片燉小白菜、黃燜牛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捲、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看上去很唬人,但皇帝基本不吃。畢竟端坐在那,被一群人盯著,還得合乎禮制地進膳,擱誰是難受。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小灶,正餐在那表演完之後,回去開吃小灶去,那些驢肉燉白菜什麼的都賞給太監們吃。皇帝都找你,私下裡讓你給他做點吃的了,你再板起臉來說:皇上,每道菜您最多能吃三筷。是不是嫌自己腦袋多啊?

    何況,就算在正餐上,皇帝真看上哪個紅燒豬蹄了,抱過來大啃。你上去奪過來說,你啃的超過三口了,這輩子您就跟大豬蹄拜拜吧。你猜皇帝會什麼表情,就算礙於禮法他當場不發作,過後他要辦你,還愁找不到理由?御史大臣除非要藉機尋事,難道還會兩口飯跟皇帝抗上不成?

    再說了,像雍正這樣的工作狂魔,一個人幹十個人的活,每天就睡四個小時,飯都顧不上吃。正在手下的勸說下,一手批奏摺,一手拿吃的,誰敢沒長眼上去叨叨最多夾三筷子。就算有這樣的祖制,雍正也得給它廢了。

    綜上,皇帝最愛吃的菜也不能夾第三筷子,可能在偶然的環境下存在跟,但絕對不是普遍、長期現象。

  • 10 # 四爺sjc觀史

    食不過三匙,清代帝王因為得遵循祖制,清代尊重先祖和師長,清代貴族和旗人重視規矩,影響北京規矩和旗人滿族後代和中華文化。清代帝王吃飯一般自己吃飯,面對皇帝好吃菜,吃三次就終止撤下這道菜 ,無論好吃與否都不可以。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不能讓臣民知道喜歡,天子不是可以揣測的了。歷史上典故: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齊桓公好服紫,華人服飾盡為紫;鄒君好服長纓,大臣侍從旋即響應追隨……

    《清帝的一天行程單》

    眾所周知,清代沿襲明代制度居多,明清許多相似之處。清代祖上規矩多,因吸取了明亡的教訓,清代重視皇子的教育,清代皇家子弟一般從六歲讀書,學習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滿蒙漢三種語言和史書以及下午射箭練武。一般清代的皇子阿哥除皇上生日或過年能休息三五天。古代12時辰,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讓我們走進清代帝王的一天吧!

    (一)卯時,是大約5-7點,皇帝起床、請安、早讀。卯時也就是出更天亮了,而古代19點到次日5點是分五更,每兩小時為一更天。清代皇帝起床的5點基本算晚的,清代一般帝王都是凌晨4點多起床,符合滿族關外日出而作的習俗傳統。自雍正之後皇帝都是從養心殿起駕到慈寧宮或壽康宮等宮去請安,給太皇太后或太后請安,而嘉慶皇帝一天請安多加一位就是太上皇乾隆爺,清代帝王特別注重孝道尊老治理天下。之前順治爺和康熙爺都是居住在乾清宮,雍正勤政且是工作狂。清代皇帝請安之後,清代皇帝開始早讀時間,像讀《聖訓》和《實錄》。另外,清代帝王還得晨練射箭練劍,清朝八旗貴族也是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清皇族有尚武傳統。皇帝逢五視朝,即每月陰曆逢五御門聽政。皇帝不同季節和場合穿不同衣服。

    (二)辰時,今天早上7-9點,清代皇帝早膳,沿襲東北關外習俗,清代帝王一日吃兩頓正餐,成為早膳和晚膳。皇帝吃飯都是一個人單獨吃,除非有特殊旨意。皇帝用膳前會有傳膳太監親口嚐嚐,俗稱試毒牌;清代帝王吃飯時還有一個規矩:食不過三匙。清代皇家菜餚大體三種:吉祥菜、貢菜和例菜。吉祥菜就是一些討喜的菜名菜樣;貢菜就是所謂的特色菜和稀有的山珍海味;例菜就是順治喜歡的菜品、康熙的滿漢全席和乾隆晚期喜歡吃的“清炒豆芽”,這都是寄託清代帝王憶苦思甜,恪守祖宗江山得來不易的教導。

    (三)巳時,(9-11:00點),是清代帝王處理政務上班的時間,清代皇帝辦公地點多在養心殿和乾清宮。政務一般分特殊和日常兩種。像登基、大婚、萬壽節、大朝會等特殊政務;如電視裡批奏摺、會使節、召京內外官員都是日常政務。其實影視劇裡的天天上朝不是清代帝王日常,一年之間很少有大朝會聽政。朝會前有太監鳴鞭,也稱鳴靜鞭,鳴鞭的目的為警告臣下皇上駕到,大家保持安靜的,靜鞭之後文武大臣入朝三跪九叩給帝王,皇帝對大臣奏請做出裁決。最早鳴靜鞭起源唐宋而盛行於明清時代,今天的公園經常看見老大爺晨練的專案甩鞭子就是鳴靜鞭傳統,一種全身力量訓練,對於肩周炎和頸椎都有好處。

    (四)午時,未時,(11-14:30),是皇帝午休晚膳時間。一般皇帝也得午休,因為起床和“北漂”一樣起早也是很辛苦,皇帝晚膳一般在未時13點前後開始,之後就批閱奏摺和學習。像清代最勤雍正爺一天處理政務達十八九小時,每天平均僅睡四五個小時。當然反例就是咸豐朝後期,御門聽政逐漸廢除且懈怠,同光時期都慈禧當家。

    (五)未時、申時,(14:30-17:00),是清代皇帝娛樂休閒時間。吟詩作畫、把弄古玩、看戲娛樂,冰嬉、棋牌、摔跤、寵物等。不過清代宮廷最有流量的是看戲。像乾隆、道光、咸豐、慈禧都是戲迷,宮內初一和十五都演戲,過年過節和皇帝萬壽節和皇后生日都有戲班,像故宮裡最大戲樓暢音閣或漱芳齋戲樓都保留至今。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皇家喜歡看戲,民間藝人和把式就努力操練鑽研,在1790年(乾隆五十四年)開始產生“徽班進京”到1910年(宣統三年)結束,徽劇堪稱國粹京劇之父。清代皇帝萬壽節(皇帝生日)最隆重的清帝旬壽慶典,例如康熙爺的六十歲生日、乾隆爺七十歲和八十歲生日、嘉慶五十歲生日。

    (五)酉時、戌時(17-21:00),是皇上進行酒膳、佛事、就寢的時辰。皇帝下午娛樂結束會有一頓小吃為晚點。之後到禮佛事祭神靈的時間,薩滿教是滿族傳統信仰的宗教。坤寧宮祭神是清代日常重要祭祀,在皇帝祭祀禮佛后皇帝在戌時初便就寢。當然明清時期皇帝諸如日祭、月祭、先農壇祭祀等都是一年得數十次大祭祀,而清代更是沿襲明代更加充實祭祀。皇帝平時不能到嬪妃宮裡過夜,看上哪位嬪妃伺候皇上,被選中妃嬪不能整晚在皇帝寢宮過夜,她們會在和皇帝雲雨之情後,被安排在皇帝寢宮圍房和偏堂暫住後半夜。清代後宮妃子生完孩子都是由奶媽哺乳,清宮母子分離的原因主要是四個。后妃保持身材和後宮的位置;弱化母子感情,避免後宮和外戚干政;妃子貞操聖潔,以君夫為綱常;後宮也是得競爭位份。

    像康、雍、乾、嘉、道等都是代代學出來的,清代帝王多數具備較高的文化和國學修養。清代官府假期大概十天,從臘月二十六封門封印到大年初六上班,這是清代政府機關公務員比皇帝和皇子假期多。

  • 11 # 阿陳新說

    清朝的皇帝相比較去前幾個朝代的皇帝來說更加勤勉,清朝皇帝一般起床之後是先讀書,隨後才能去用早餐,早餐的時間也並不長,因為還要趕著去上朝。上朝結束之後又得處理奏摺,所以皇帝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當。

    同樣皇家的菜桌是豐富的,像是很多貫口裡提到的蒸熊掌、蒸羊羔等等都能在皇帝的餐桌上看到。如此美味也算是給皇帝繁忙後的一絲絲安慰了,但在很多清宮劇之中有這麼一個場景,那就是皇帝看到了喜歡的菜,恨不得全放進自己的碗裡,可太監或者皇后總要在旁勸阻“皇上~不宜多食了!”,問起原因則是老祖宗的規矩。

    皇帝吃飯的誤解

    也許是因為清朝的時間距離現在不算太遠,所以謠言總是不斷,其實皇帝生活不如想象中那麼奢侈,一般來說皇帝吃飯會很隨便,不會特別的安排,往往都是在南書房的小桌子上吃一頓,擺上的還是皇帝合口味的菜,這些隨旁的太監都會仔細記載的,瞭解皇帝的喜好和身體情況才能確定什麼時間上膳,做什麼樣的菜。

    至於說清宮劇裡的菜不過三口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且不談有沒有這麼奢侈,剩下的飯菜應該怎麼處理呢?要是皇帝做的這麼奢侈,吃不飽的百姓怎麼辦?其實清朝皇帝只是很節制,那就是吃不能浪費,不要太飽,而不是節制到具體的行為次數上。

    而且在《大清會典》裡也介紹了清朝宮廷御膳房的職責,其中包含了一個“膳底檔”制度,目的就是要將皇帝吃飯的過程和細節記錄下來,目的就是要了解皇帝的喜好,要是皇帝有一道菜很不喜歡,下次則不會再出現。同樣要是皇帝遇到了喜歡的口味,則御膳房要據此改進。如果一道菜只能吃三口,也就不會誕生這一制度了,因為什麼都是吃三口,怎麼判斷哪一道菜是皇帝的最愛呢?

    小廚房的出現

    乾隆皇帝算是比較奢侈的皇帝了,作為經常下江南的皇帝在品味了民間美食之後,直接找了當地的廚師進入皇宮,因此有了蘇造。同時在康熙時期就有了專門的小廚房,目的也是隨時能夠給皇帝加餐,而這也不屬於正餐範疇,皇帝的正餐更流於形式,注重一些葷素搭配等等。同時皇帝要賞賜一些給后妃食用,儀表是皇恩浩蕩,因此吃起來不算是很盡意。

    所以皇帝一道菜只能吃三口的說法,並不存在。(而且皇帝喜歡吃火鍋,難道也只吃三口?)

  • 12 # 找靚機科普君

    關於古代的皇帝,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奇怪論調,皇帝的小老婆要被太監脫光光後,才被抬到龍床,宮裡小老婆們懷孕,動不動就被流產,女人被看孩子胎死腹中也就算了,更變態的是,皇帝連自己最愛吃的菜都不能夾第三筷子,這皇帝當的也太憋屈了吧,是要減肥的節奏嗎?

    皇帝吃飯這件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按清代《大清會典》的說法,皇帝專門為自己開了個小廚房,叫御膳房,400多號人不僅為皇帝一人準備一日三餐,還起著互相監督,防止人下毒的作用。

    另外,皇帝吃飯前還有傳膳這一環節,每道裝菜的盤子都有一個測毒的銀牌,不僅如此,執法太監還會在皇帝吃之前來幾口,這就是所謂的嘗膳。

    太監吃完後,皇帝就可以開始動筷子了,不過呀,就算是人間美味,滿漢全席,皇帝都不能重複夾第三筷子,據說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規矩,為的就是防止有人摸清皇帝喜好,從中作梗投毒,或者邀寵抓住皇帝的胃。

    所以電視上的太監,一旦發現自家皇帝有偷吃的念頭,就會立馬把菜撤走,其實呀,電視裡都是騙人的,在清代,皇帝身邊確實有一個服侍皇帝吃飯的太監,不過這個太監除了試毒外,還起著記錄皇帝吃飯細節的作用。

    今天皇帝吃了啥,口味喜歡酸的還是甜,以便改進,比如道光皇帝天天吃炒雞蛋,乾隆皇帝喜歡吃蘇州紅燒肉,就連乾隆他老媽崇慶皇太后,也就是所謂的甄嬛,一星期吃三次青菜豆腐。

    要是哪個太監斗膽說“吆,皇上這塊豆腐您吃了3口啦,以後不準吃了”。下一秒這皇帝也得讓他試試,什麼叫做“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之所以會傳出“不能夾三筷子”的說法,也許是因為桌上的菜色太多,菜碗太小夾幾下就沒了,更何況,皇帝那麼牛逼,誰能阻止他亂夾菜。

  • 13 # 從耗子胖成豬

    你老媽沒有教育你,挑食會影響身體發育嗎?

    同樣的道理啊!

    另外,也有安全性的考慮,萬一某樣菜餚裡有毒,只夾兩筷子,說不定毒不死。

  • 14 # 北田共T

    首先糾正一點,吃菜從不夾第三塊是清朝的傳統,這種規定清朝開始的,並不是中國古代的傳統。

    清朝的皇帝如果覺得菜品不錯的話,最多這個菜吃兩筷子,這個菜就會被撤下去。如果這個菜吃過三筷子的話,那這個菜一個月之內都不會出現在皇帝的桌子上。

    為什麼清朝會這樣做呢!因為清朝統治者屬於少數民族,而且前朝很多皇帝都死於各種各樣離奇的事件,有的就是吃飯中毒,因為害怕,就命了這條族規“吃菜不許過三匙”。也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浪費菜品。

    其實歷史上其他朝代並沒有這條規定,我們不要被一些電視劇引導,正確的要看待歷史。

  • 15 # 赤兔電影

    在古代吃飯,是很講究的,尤其是宮中,更是規矩多多。

    這個現象在清朝更加明顯。相比於明朝的那些奇葩皇帝,清朝皇帝無疑顯得勤勉很多,從開過的努爾哈赤,到亡國的溥儀,至少昏到頭不像話的皇帝很少。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清朝皇帝的規矩比較嚴。而吃飯是件大事,萬一有歹人在飯菜裡面下毒,那該怎麼辦呢?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有一場是溥儀請他的老師莊士敦吃飯的戲,裡面就對宮中吃飯的規矩進行了詳細的展現。

    御膳房將飯菜做好了之後,都要先驗毒。古代的毒大多比較簡單,像砒霜一類的,很多都含有硫化物,一旦遇到銀就會變黑,所以皇帝的飯菜中,都會插上小銀牌,用來作為監測。

    飯菜端上來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要出場,那就是試吃太監。試吃太監就是個活動的人肉檢測機,負責幫皇帝嘗菜,確定沒毒了之後,最後才會讓皇帝動筷子吃。

    再到後面,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了,很多影視劇也繪聲繪色的表演了一番,那就是皇帝一個菜最多隻能吃三筷子,多吃一點太監就會在旁邊呵斥皇帝。

    不過,你覺得這個真實嗎?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真的吃自己想吃的菜,你個太監又能拿我何?

    而且,到清朝後期,有些太監偷奸耍滑。比如說皇帝吃飯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只會吃跟前的幾道菜,遠了誰願意跑那麼遠去吃啊,所以太監上菜的時候,就只上跟前幾道菜,後面的菜,看起來是菜,其實很多都是前幾天沒有被吃過的菜,因為沒被動過,所以端下去之後,第二天又被上了上來。

    這樣一來,省下來的菜錢,自然就全部進了太監們的口袋。

    既然吃飯的規矩都壞成了這樣子,還會有人去提醒皇帝菜只能吃三筷子嗎?

    我想是沒有的。

  • 16 # 深藍色的七絃琴

    我第一次看這本小說,是1995年,實際上該書寫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作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認識了一位從清宮出來的老宮女,透過和她的常年相處聊天中,由老宮女說出了不少清宮往事,作者遂將其編撰成書。

    書中明確記載,慈禧吃飯時,周圍有太監負責監督,發現吃某一菜超過三次,就要立刻撤下,目的是不讓別人知道慈禧愛吃什麼,以免將來在這道菜上下毒。這是整個清宮二百餘年的家法。

    我認為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裡面不少細節是難以憑空想象的,你可以去百度一下這本書。但現在網上找到的此書內容已經不全了,至少丟掉了«在太原吃螃蟹»一章。

    有人人認為清帝吃菜不過三筷屬於杜撰,理由是,如果真的有家法不讓外界知道清帝愛吃什麼,我們今天就不會知道慈禧愛吃鴨子。

    實際上這些人不瞭解另一個史實,即清帝並非一年四季都住紫禁城,一年有許多時間住在宮外的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等地,而在這些地方居住時,清帝則不會受吃菜不過三筷的約束。故而會留下他們偏愛某菜的記錄。

  • 17 # 使用者5490767913

    你們想多了。皇帝是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的。都是太監給夾,來什麼吃什麼。你覺得皇帝這個位置如果讓別人瞭解自己是一件好事嗎?

  • 18 # 求索919

    據我所知,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皇帝對自己愛吃的菜不能夾第三筷子,要知道,皇帝也是人,而且皇帝的性子雖然不能隨心所欲的放縱,但是對於吃還是能決定的,有些時候,皇帝甚至能把會做菜的廚子直接下令請到宮裡來,為自己做菜,那就更不要說喜歡吃的才也不能夾第三筷子了,如果真這樣,天下有再多樣式的菜也供應不了皇帝一整年。

  • 19 # 使用者3214556909714

    網上怎麼都拿影視劇和小說當史冊看了?

    最典型的一道宮廷菜就是豬油燉白菜,別信什麼逼格,哪有什麼上流社會啊!

  • 20 # 有書共讀

    今天有書君給大家一個大福利,一起到皇帝家當回坐上賓,近距離了解一下皇上的日常生活。

    “小卓子傳膳”正趕上皇上傳膳,有口福咯!

    皇家的菜品還真是豐盛“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可把有書君所有饞蟲都勾了出來。有書君剛要大快朵頤之時,忽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皇上剛夾了兩塊燒子鵝,那道菜居然被皇帝身邊大太監撤走了,並且放得很遠,如此膽大的奴才,如何能留!推推推………有書君這邊“出”字還沒有說出口,被旁邊的小宮女用絹子捂住了嘴,原來這是宮裡的規矩,皇帝對於一個菜最多隻能吃兩口。自己的無知險些人頭搬家,有書君連忙溜到御書房翻找秘籍錦囊。由於穿越太匆忙,沒帶手機,只好用最強大腦背背熟,這可是皇家至高無上的秘密,趕緊附耳上來。

    開啟第一道藍色錦囊:

    “外聖而內王”五個大字躍入眼中,正在有書君困惑時,底下的幾列小字讓本君頓開茅塞,原來古代皇帝治理國家一向遵守此法,對外皇帝宣傳儒家的仁愛,骨子裡卻被法家思想佔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作為全國最有權力的人,怎麼允許外人隨意揣測聖心,所以宮中第一大禁忌,不準內宮官人私下議論皇上的用膳情況,《膳底檔》也不準記錄聖上的飲食喜好,所以皇上對自己喜歡的菜品最多隻能吃二口,就會被執事的太監撤下,而且幾個月都不會再上此道菜。

    有書君一邊搖頭,一邊將錦囊放回書櫃上,原來這個變態的規矩是為了讓外人無法揣測皇上的飲食喜好,不讓外人用此喜好討好皇上,藉機上位篡權。

    第二道錦囊是紫色:有書君顧不上欣賞上面的團龍花紋,趕緊開啟錦囊。裡面是個無字錦帕,錦帕上面畫著一隻丹頂鶴,只是丹頂鶴頭上的硃砂紅落到了一個精緻的黃色描金大碗裡。

    有書君一向腦洞大開,很快地破解了其中的深意,原來為了皇上的聖體康健,不會遭歹人下毒陷害,嚴控皇上對每道菜的攝取量。在皇宮裡下毒本來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如果再沒有目標,幾百道菜品,那根本就是難於上青天。嚴格遵守此規矩,可以更加完美地保證皇上不被下毒。

    第三道錦囊是正黃色:無論從錦囊的質地和繡工都更加考究,裡面的小錦帕也由白帕變成了黃帕,只見上書:皇家威嚴!下書:皇家威嚴不容侵犯,時刻銘記!有書君頓時被這幾個倉勁有力的字震懾了。

    歷代皇上均自詡為真龍天子,是神一樣活在百姓心中,無論吃穿用度都被渲染得神秘莫測,舉手投足更彰顯威儀,用膳時繁縟複雜的禮節顯示其排場,“一菜不食三箸”更反映出皇家與民間的不同,因為不同才更映襯出無上高貴。

    放回第三個錦囊後,有書君徹底為皇上悲哀起來。身為黃袍加身的帝王,不能任意與自己喜愛的妃子長相廝守,因為要後宮雨露均霑;不能任意出入宮門,因為有一眾人等望君出、盼君歸;不能貪食自己喜愛的美食,怕口味被揣測、怕被歹人下毒、怕失儀而丟失皇家顏面,好累!

    有書君著實為皇上鳴不平,一代帝王怎麼活得如此窩囊,一拍龍書案,呼來太監大碗倒酒,喚來御廚切肉,有書君我要與皇上滿飲此酒。做人不能太累,做皇上更要輕鬆愜意些,這才是王道!

    有書君忽然想起不能光有切肉,快把那盤燒子鵝端回來,皇上不吃有書君吃哈!吃燒鵝去也~回見了各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半男孩一發脾氣就喜歡扔東西、罵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