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舟獨釣大龍蝦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顗進宮,王導希望周顗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顗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周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喜歡喝酒,在宮裡喝醉了才出來。這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等著,又叫周,周沒搭理他。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個斗大金印帶在身上(系肘,應該是說放到衣袖裡,古人的長袖裡一般有個兜,用來裝東西)。”出去後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王導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王導不回答。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檔案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 2 # 小文章大視野

    這句話是有出處的,也是一段引人深思的往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涉及到兩個人物。伯仁是周顗(yǐ)的表字,他是東晉初期的名臣。而說這句話的人叫王導,也是東晉初期有名的大臣。

    周顗

    當時王氏家族的勢力十分強大,幾乎整個朝廷都在他們的掌控之內。權力越大,就越不想居於人下,總想著可以一朝登天,南面稱孤。王導的表親王敦當時官拜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郡侯,掌控長江中上游各州的軍事民政,半個東晉都在他的管轄之下。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王敦為獲得更高的權位,以誅殺當時的御史中丞劉隗為名,起兵造反,並攻破當時的東晉都城建康,自封為大丞相,統全國軍政。

    王導

    在這種背景下,當時還在司馬睿(晉元帝)朝中的王氏大臣便理所應當地受到猜忌和打壓。王導身為王敦的表親,直接在朝堂之上被拘捕下獄了。王導當時也非常驚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周顗就在旁邊,便開口想讓周顗為自己求情,不料周顗卻直接走進了內廷,根本沒有搭理他。王導開口兩次,均被周顗無視了,自此便在心中懷恨,希望置其死地。

    機會再不久之後就到來了。王敦攻破建康後和朝廷和解,掌握了朝政大權。一次,他問王導,對於周顗這個人該怎麼處置?王導默聲不語。王敦給了兩個階段的官位,一個是三司(司空、司馬、司寇,朝中最高的領導),另一個是尚書令(部級幹部)。王導一直沉默不語。王敦見此情形,也就明白了王導的用意,便下令殺了周顗。

    後來,王導整理朝中奏章時,才發現在自己落難時,周顗之所以沒有理會自己,是忙著向皇帝上奏、苦諫,希望皇帝能夠饒恕自己。王導此時才明白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而感慨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如此良友,落得這般下場,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全文完)

  • 3 # 四季文史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默許”也許就是“莫須有”之後的黑手。“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講述了在晉朝時期,伯仁因為王導的“默許”而被間接處死。在古代歷史上,犯上作亂者比比皆是,但這起反叛卻枉殺了一位忠良,王導悔之莫急。從三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王導誤會伯仁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偶爾也會聽到,雖然已經不是打打殺殺,但往往還用來借指這層意思:我雖然怨恨一個人,雖然我不想跟他正面起衝突,可他卻因為我的間接怨恨而受到傷害,哪這就是我的責任。

    重述故事源頭。周顗,字伯仁,是晉朝的名士、大臣。周顗以雅望出名,但此人好酒,酒醉失態、不理俗務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三日僕射”之稱。當時,他與戴若思齊名,號稱南北兩大才子。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語出《晉書·列傳三十九》,書中記載了“王敦之亂”的有關情形。王氏家族在晉朝是大族,王敦與王導是親兄弟。王敦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後來因為他自恃功高,不服朝廷管束,一鼓作氣,遂率2萬精兵舉兵反叛。兄弟叛亂,王導也必受牽連。此時,再加上晉朝大將劉隗向皇帝諫言說把王家滿門滅族。但晉元帝沒有采納劉隗的意見。訊息傳到王導耳朵裡,王導嚇得魂不附體。於是王導帶上妻兒老小去向晉元帝說明情況,並表明兄弟叛亂與己毫無無干。

    一天早上,王導依然早早來到殿前向皇帝表明心志,正巧碰到周顗(字伯仁)也上朝議事,於是王導拉住伯仁說,拜託伯仁,在皇帝面前多多美言幾句,我們一家幾百口人請您一定多關照啊!可週顗似乎並沒有理睬王導,昂首挺胸直接去見皇帝了。其實周顗對於王導說的話已經記在心上了,他見到晉元帝以後,也真的替王導說了不少好話。晉元帝覺得有理,就叫伯仁留下來陪自己吃飯喝酒。飯局之後,周顗出來了。這時王導還在殿外候著。看到周顗醉醺醺的出來,王導又低聲下氣地喊了幾聲伯仁,可週顗並沒有搭理,徑直走了。二者的誤會由此產生,在王導看來,周顗一定是落井下石之人,便懷恨在心。事實是,周伯仁出宮回家之後,他又趕緊書信一封給晉元帝,再次堅持說王導不能殺。而這些,王導卻毫不知情。

    二、默許而被殺

    話分兩頭,王敦反叛大軍一路很順利地殺到南京外城,劉隗大軍也被打得潰不成軍。晉元帝一方面忙著安內,一方面還不得不忙著討好王敦,給他封侯晉爵。雖然王敦之亂被評定,但此時的王敦儼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他就開始著手處理自己的宿敵了。這些跟王敦有仇之人,有的被流放,有的直接被殺。周伯仁當然也是即將被處理的物件。

    但由於周伯仁當時有一定的聲望,又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個人,所以王敦也不敢輕易下手。於是他問兄弟王導,叫他給個意見。

    王敦問王導:“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這是肯定的了。”王導沒吱聲。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個僕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王導還是不說話。

    也許王敦已經“心領神會”,於是大筆一揮:“殺”!時年54歲的忠良周顗終被殺。後來,王導在整理宮中奏摺的時候,發現了周伯仁營救自己的奏摺,王導這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回家後他對他的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三、命運往往止於性格

    周伯仁的死,暴露出一個人的性格。我們低調做人的時候,必須高調做事。周伯仁是忠良,可為什麼在營救王導他的時候,不跟他說清楚這其中的一切原委呢,為什麼伯仁在極力為王導開脫的時候,不在他面前邀邀功呢。也許這是每個人做人的原則不同,箇中緣由只有周伯仁自己心裡最清楚。

    有時候在想,掌握命運的始終是我們自己,但我們一定不能小覷外部環境,當置身複雜環境中的時候,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哪怕你有千萬種理由不足為外人道,但請一定記住,我們在守住底線的同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 4 # 尋根拜祖

    兩晉名士周顗,字伯仁,官至尚書左僕射,晉元帝的近臣,權臣王導、王敦的好友。永昌元年,因為王敦兵變事件,周顗被王導誤解。在王敦要誅殺周顗時,王導默認了。當發現真相後,王導大哭:“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周顗被誤殺事件始末

    永昌元年,王導的族弟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從武昌起兵造反。王導聞訊大驚失色,連忙帶領家族子弟二十餘人,長跪於皇宮大殿門外,向晉元帝請罪。

    這時候,尚書周顗入宮,從王導面前走過,王導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兄吶,我全家百餘口人全靠你啦!周顗呢,頭都不扭,看也不看王導一眼,就當沒聽見,昂首挺胸而過。

    周顗入宮後,見到晉元帝,此時劉隗正在唆使晉元帝將王導滅族。周顗極力反對,說王導一向忠誠,斷然不會參與王敦謀反。最終晉元帝被周顗說服,沒有牽連王導一族。

    事情談完後,晉元帝不讓周顗出宮,留他吃飯。周顗這個人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多次因為喝酒鬧出笑話,也多次因為醉酒誤事。最誇張的一個故事,說周顗有一次跟一位酒友斗酒,捧上來兩石酒,倆人都喝得爛醉如泥。當週顗醒過來後才發現,他那個酒友不知道死了多久,兩肋都已經腐爛了!

    皇帝賜宴,周顗這個酒鬼豈能錯過,於是再一次伶仃大醉。當週顗醉醺醺出宮時,王導還跪在那裡。看見周顗搖搖晃晃路過,王導怕周顗以聽不見為由躲他,大聲呼喚周顗。結果,周顗依舊裝傻充愣,對身邊的人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把你們這些賊奴都殺了,我就換個斗大的金印掛到胳膊上!

    王導一聽心裡拔涼拔涼:周顗這是要落井下石吶,不用說,一定是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用我王家的人頭,換他升官發財了。

    其實王導冤枉了周顗,周顗回到家,推開書案,給晉元帝上了一份表疏,再次為王導請求。

    不久,王敦謀反事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人家太牛,從武昌一路打到建康,又從外城打到內城。晉元帝慌了,只能讓大臣們跟王敦媾和,宣佈王敦無罪,並將朝中大權交給了王導、王敦兄弟,以權力換取和平,從此當木頭人。

    王敦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清君側”,大肆誅殺反對派。不過對於周顗,王敦不免有所顧忌。史書說,王敦此人驕橫,但每次見到周顗,都情不自禁地臉上發熱,即使大冬天也忍不住用手扇風降溫!真是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王敦小心翼翼地對王導說:“像周顗這樣的人,眾望所歸,是不是應該位列三司?”三司就是指兩漢的三公(司徒、司馬、司空),宰相級別。

    王導聽後,一聲不吭。王敦一聽明白了,又說:“當不了三司,他也該做個尚書僕射吧?”王導還是不做聲。王敦心裡有底了,又說:“如果用不了,那是不是就該殺了?”

    王導依然默不作聲!

    王敦心領神會,下令捕殺周顗。周顗被捕後,大罵王敦:

    “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

    結果被衙役以槍戟戳口,滿臉鮮血,不屈而死!

    周顗死後,王匯入宮整理文書,意外地在尚書處發現了周顗給晉元帝的奏疏。王導開啟一看,正是那份周顗替他求情的上書,奏疏中,周顗言真詞切,把王導看得淚如雨下,進而止不住嚎啕大哭說: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周顗,讓人看不懂的狂士

    周顗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但是在當時卻是一位名聞遐邇計程車族子弟。兩晉時期,社會上流行名仕風氣,也就是所謂的貴族習氣,這類名仕往往口若懸河,孤傲清高,行為怪異,卓爾不群。比如喜歡長嘯,有事沒事找個地方一頓狂吼。

    有一次,王導請周顗喝酒,席間周顗突然不知道哪根神經搭錯了,突然一頓長嘯。王導樂了,問他:“你想學嵇康阮籍嗎?”周顗客客氣氣地說:“你就在我眼前,我幹嘛要學他倆。”王導受寵若驚,這個狂妄的傢伙,可從來不奉承人的,想著法子不帶髒字罵人,才是他的本色。

    比如某一次,王導把頭枕在周顗的腿上躺著,指著周顗的肚皮問:“這裡面裝的都是啥?”周顗說:“空皮囊而已,不過這個空皮囊,裝你這樣的人,裝個幾百個沒問題!”

    明朝大才子王世貞就直言,周顗就是個讓人看不懂的狂士。國家危難的時候,他顯得大義凜然;責任放到他頭上,他又往往擔不起責任;位列九卿,又常常飲酒失禮。總之,你要說他好,這人哪兒也提不起來,你要說他壞,一副大義凌然,讓誰都得矮三分。

    其實,周顗所代表的就是世人所推崇的“魏晉風流”:以實幹為恥,以清談為榮;以求利祿為恥,以清高為榮;以因循守禮為恥,以狂傲出格為傲!簡單一點說,那就是個世界觀畸形的時代,周顗就是那個畸形時代,生出來的畸形人物!

    當然,這個“畸形”不全是貶義。

    周顗為何“言行不一”

    比如,周顗在替王導求情,這件事上的古怪表現,就有點“畸形”。

    族人造反,正常情況下肯定要株連族人,像王導這樣的高官,跑不掉要被清算。所以,王導嚇得帶領族人跪了幾天,這不光是表態,實際上是在救命,就家族幾百口人的性命!

    別人生死攸關,你周顗作為朋友,既然已經決定要為他求情,好歹要先安慰一下嘛!王導如果承受力差一點,被嚇死也不為奇。可偏偏這傢伙就是不說,不但不說,還故意拿出一副落井下石的姿態,給人家脆弱的心理,再壓上一根稻草!

    這就有點太過分了!萬一王導心臟病發作,算誰的責任?難怪王導信了,這種情況沒人會這麼做,偏偏周顗就這麼做了?到底為什麼?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一是周顗狂放不羈,非邏輯思維的常態,驅使他跟王導玩“高階黑”

    從周顗的一貫表現來看,這傢伙很少按理出牌,不光幽默別人,有時候連自己也要幽默捉弄一番,解剖一下,估計他的神經線條絕不是常人狀態。

    放著王敦反叛這麼個千載難尋的好機會,不使勁捉弄一下王導,上哪兒再找這樣的良機?你看他說的話,弄個斗大的金印戴戴,充滿誇張和戲謔。那場景,分明是貓逗老鼠,對貓來說,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

    這個“高階黑”,符合周顗的行為習慣。

    二是周顗對王敦反叛非常氣憤,有意識地想給王導一個教訓

    除了玩“高階黑”,恐怕也是周顗有意給王導一個教訓。我們看兩段,關於周顗對王敦謀反事件的態度:

    及王敦構逆,溫嶠謂顗曰:“大將軍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顗曰:“君少年未更事。人主自非堯舜,何能無失,人臣豈可得舉兵以協主!共相推戴,未能數年,一旦如此,豈雲非亂乎!處仲剛愎強忍,狼抗無上,其意寧有限邪!”

    周顗對王敦謀反的態度很明瞭: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臣子的,不能因為皇帝有過失,就採取極端措施,倘若如此天下怎麼安寧?

    第二件事更直接,是周顗與王敦的對話。

    既而王師敗績,顗奉詔詣敦,敦曰:“伯仁,卿負我!”顗曰:“公戎車犯順,下官親率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

    看完這段話,就知道王敦平時為何見到周顗就“面赤耳熱”,要說我周顗辜負你王敦,我不能率領官兵,幹掉你這個逆賊,這才是辜負了你!

    不難看出,周顗對王敦叛亂,是非常的氣憤,如果周顗有能力,他肯定會一把揪下王敦的腦袋!荒唐不羈的周顗,絕不是一個品行有瑕疵的人,他有自己不可動搖的價值觀體系,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理念生活。

    但是王導顯然是無辜的,所以王導該救。只是王敦王導本也利益一體,這件事讓周顗為難,他故意用“嚇王導半死”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就有左右為難的心態——我會出手救你,但是也不能太便宜你,嚇不死你也要嚇你一身屎!

    結束語

    王導跟周顗是摯友,很顯然在這件事上,政治家王導,跟狂士周顗,還沒達成心靈相通,結果悲劇了!

    王導在歷史上名聲很好,但是面對朋友的“背叛”,他還是表現出了自己的狹隘,不加分辨地默許王敦殺害了恩人。

    當王導看到周顗的奏疏,一下明白了周顗的苦心,然而悲劇已經釀成,除了痛哭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留下的只有後世對魏晉風流的嗟呀!

  • 5 # 繾綣風鈴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周顗,字伯仁,東晉元帝時期人物,時任尚書。

      王導時任司空,王氏是當時的一個豪門大族,王敦為王導的親兄弟,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不服朝廷管束,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牴觸。晉元帝很是惱火。此時晉元帝寵信劉隗刁協二人,對此二人言聽計從。王敦看不起劉隗刁協二人,卻又不為元帝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兩萬精兵,自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隗勸元帝將王氏一族滿門抄斬,司空王匯入朝請罪,恰好遇見正要進宮的周顗,王導叫住周顗說:“伯仁,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連看都沒看他一下,徑自去了。周顗入宮後向元帝進言,備言王導之忠君愛國,決不可錯殺忠良。元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他一高興,又喝多了酒才出來。此時王導還跪在宮門口謝罪,看見周顗出來,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舊不搭理他,只對左右說:“如今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作作。”出宮之後,周顗又上書朝廷,堅持說王導不可殺。

      而王導卻不知情,見周伯仁這樣,便很生氣,不僅如此,他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自己的壞話了,於是暗恨周伯仁。

      而後王敦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新得志。王敦問王導:“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這是肯定的了。”王導沒吱聲。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個僕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王導還是不說話。

      不久,周顗和戴淵果然都被逮捕,路過太廟,周顗大聲說到:“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話音未落,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血流滿地而周顗面不改色,神情自若,遂被殺,時年五十四歲。

      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瀏覽以前的宮中奏摺,看到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摺子,其中言辭懇切,殷勤備至。王導拿著這封奏摺,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回來之後他對他的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周顗死後,王敦派繆坦抄沒周顗之家,只收得空簍子幾隻,裡面裝著舊棉絮,酒五甕,米數石,朝臣都歎服周顗的清正廉潔。王敦死後,東晉朝廷追贈周顗為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號康,以少牢之禮致祭。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 6 # 袁衛宇

    伯仁是誰?“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誰說的?先來解答這兩個問題。伯仁即周顗(字伯仁),東晉名士,曾任尚書左僕射。說這話的是宰相王導,王導的原話是,“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從王導的原話看得出來,王導和周顗的朋友,而且關係不錯。為什麼王導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說來話長。

    新亭對泣

    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之後,原先在西晉做官的一些士人常在建康近郊的新亭聚會。當時士人普遍有一種亡國感,所以看到眼前的風景,總是會感到十分傷感。

    當時周顗忍不住感嘆道“風景依舊,但是山河卻換了主人”。周顗話音剛落,眾人都覺得無比傷感,甚至為此哭泣。

    王導見狀就說“我們應該同心同德效忠朝廷、匡復晉室、光復中原,怎麼能像亡國奴一樣哭泣呢”?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世說新語》

    雖然這是最早記錄王導和周顗的交往,但在之前肯定兩個人有交往,只是史書沒有記載。畢竟兩個人都是在西晉朝廷共事的舊臣,不可能沒有交集。

    從這裡也可以看王導和周顗不同的性格。王導豪爽,周顗細膩。但從這個史料中也可以發現,王導和周顗是能聚在一起喝酒的朋友,關係不錯。

    王敦之亂

    西晉滅亡之後,司馬睿在南北方士族的共同擁戴之下,在建康登基稱帝,史稱東晉。司馬睿就是晉元帝。

    司馬睿能建立東晉,以王敦、王導堂兄弟為代表的琅琊王氏是首功之臣,功勞最大。司馬睿在建晉過程中,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琅琊王氏為東晉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東晉建立後,琅琊王氏顯赫一時,琅琊王氏紛紛出任顯官要職。朝政大權悉歸於琅琊王氏之手,司馬睿成了所謂的白板天子,毫無實權。當時社會上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琅琊王氏的興起,也標誌著東晉門閥政治正式確立。

    司馬睿對琅琊王氏把持朝政的訊息非常不滿,力圖重振皇權。於是他提拔重用刁協、劉隗等庶族,以打壓和牽制琅琊王氏。

    司馬睿這個動作,是對門閥政治的挑戰和破壞,當然會遭到士族門閥的抵制。於是時任荊州刺史、手握重兵的王敦,以清君側為名在武昌起兵,兵鋒直指建康。

    王敦起兵造反後,讓身在建康中樞的王導陷入了危機。都是王氏子弟,王導很難獨善其身。於是他每天帶著一家二十多口人,跪在宮門口向司馬睿請罪。

    有一次恰好周顗路過,於是王導就叫住他說“伯仁,我們全家老小的性命,就拜託給你了”,暗示希望周顗能在司馬睿面前為王導求求情。周顗沒搭理他,徑直去見了司馬睿。周顗見到司馬睿之後,力勸司馬睿不要為難王導,認為王導和王敦完全是兩路人。王敦造反,不應該牽扯到王導。

    司馬睿本來就無意殺王導,於是順水推舟採納了周顗的意見。周顗出來以後,看見王導還跪在那裡,而且王導還試圖和他打招呼,但周顗卻自顧自地說“今年殺了逆賊,正好做大官”。周顗此舉讓王導非常不滿,認為周顗是見死不救,所以王導心懷怨恨。

    周顗之死

    因為司馬睿缺乏士族的支援,導致司馬睿根本無力抵擋王敦。王敦攻入建康後,控制了朝廷,同時派人收捕了周顗和另一位名士戴淵。

    因為王導和周顗有交情,所以王敦在處理王敦時,曾詢問過王導的意見。王敦問王導:“以周顗、戴若思的名望,位列三公應該沒問題吧。”王導保持沉默。王敦又說:“就算不能位列三公,當個宰相也行吧”王導還是保持沉默。王敦說:“如果不能運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王導依舊沉默。於是王敦就殺了周顗和戴淵。

    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晉書·周顗傳》

    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在整理宮廷檔案時,發現當初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摺子,王導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回家之後,王導對兒子們說:“我雖然沒有殺周伯仁,但是他卻是因為我而死。冥冥之中,我辜負了好友啊。”

    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晉書·周顗傳》

    這就是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周顗死因分析

    周顗是直接被王敦所殺,而間接被王導所殺。那麼王導為什麼不肯救下週顗呢?僅僅是因為王導誤會他沒有盡力救自己嗎?答案當然不是那麼簡單。

    這和王導顧全琅琊王氏的家族利益有關。周顗的名望雖然很高,但卻很難被琅琊王氏所用。如果周顗利用自己的名望,號召士人一起抵制琅琊王氏,這就是琅琊王氏不可承受之重。

    對王導而言,家族利益關於一切,自然高過他和周顗的友情。王導擔心,周顗利用他的名望,做什麼不利於琅琊王氏的事。這才是王導在王敦要殺周顗時,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事和周顗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他性格中很明顯表現出了狷介疏狂之氣,這種性格非常容易得罪人。他明明盡心竭力地營救王導,卻在王導面前擺出一副“我就是要看著你死”的神情。如果周顗直接和王導說,“我知道你是冤枉的,我一定在陛下面前為你伸冤”,恐怕是另一種結局。

    周顗的大哥周嵩就對弟弟的性格,有深刻的認識。周嵩曾經在母親面前,點評他們兄弟三人。周嵩認為周顗名氣雖大,但真本事不大。而且性格也大有問題,恐怕以後很難保全自己。而周嵩自己因為性格過於剛直,也不是保全己身之道。只有周顗的弟弟庸庸碌碌,能給母親養老送終。

    周嵩起,長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於世;唯阿奴碌碌,當在阿母目下耳。”-《世說新語》

    果然被周嵩說中了,周顗和周嵩先後被王敦所殺。

    所以周顗被殺,主要原因是王導擔心周顗不利於琅琊王氏,次要原因是周顗的性格有問題。

  • 7 # 篤實行路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為而死”這句話,經常在生活中會聽到。細說他的起源,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伯仁是誰?“我”為什麼怨恨伯仁?

    “我”就是東晉士族王導,晉元帝時任司空。

    伯仁就是周顗,字伯仁,東晉元帝時任尚書。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王敦為王導的親兄弟,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不服朝廷管束,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牴觸。此時晉元帝寵信劉隗、刁協二人,對此二人言聽計從。王敦看不起劉隗、刁協,又不為元帝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兩萬精兵,自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王敦起兵時,鎮北將軍劉隗向晉元帝建議,殺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晉元帝未答應。王導聽聞後大為驚恐。於是王導帶領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於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人,到殿外門口站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一天,王導正在殿外門口,晉元帝宣周伯仁進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心啊!"誰知周伯仁並不理睬,抬頭挺胸就進去了。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為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吃飯。周伯仁好酒,當即喝得稀裡糊塗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不知裡面情況如何,一直在外面站著,見周伯仁出來,又低聲下氣,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沒正眼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故事反轉來了。王敦率軍大敗東晉軍隊。司馬睿無奈,只得遣使向王敦求和。宣告王敦等無罪,以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 ,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至此,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王敦總攬朝政後,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王導不回答。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於是,周顗就被王敦所殺。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檔案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現今大家看這個故事,還能感覺東晉時代文人士大夫所有的氣度與凜然。周顗沿襲了竹林七賢所倡導的魏晉名士一貫秉持的灑脫的姿態、清高的節操、高尚的品德。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可惜被王氏兄弟所誤殺。

    王導這句話我覺得很有商量的餘地,他是沒有殺周顗,但他默許了王敦殺害周顗,至始至終一言不發。好在這個人尚有清名,把事情的真想公佈於眾。當然,他也可以偷偷地把奏摺私藏起來,後世可能永遠不知道有這麼一檔子事。反過來說周顗老兄,做好人不留名,別人把身家性命都託付與你,每天都在戰戰兢兢中度過,你確酩酊大醉、愛理不理,如此一來,王導的恐懼每天多一分,自然對你的恨意每天多一分。如果他能及早和王導做個溝通,也不會惹禍上身了。

    歷史就是這樣,品味故事的時候,總能給我們留下無限遐思,啟示我們後人怎麼正確地為人做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是不是要想當好皇帝都要心狠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