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行之微塵

    當然不是。很多皇帝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心狠手辣,很多殘暴的事都是下面的人幹出來的。皇帝與普通老百姓接觸很少,很多事情是考慮不到的。歷史上就有一位很善良的好皇帝。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趙受益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表現於外表。諫臣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

    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我認為亂世統一全國的是好皇帝,盛世仁君更是好皇帝。

    在所有皇帝中還有一個善良的好皇帝漢宣帝劉詢。

  • 2 # 小空話歷史

    1.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稱帝之後,並沒有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相反李世民對這些功臣十分敬重,還好好的賞賜了他們。魏徵經常直言進諫,唐太宗不僅不生氣還對魏徵十分欣賞,而且唐太宗也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對待百姓們也是十分好的,減免賦稅,體恤百姓,是一位好皇帝。

    2.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也沒有屠殺功臣,相反是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宋太祖也是十分重視百姓們的發展,減免賦稅,鼓勵百姓們發展商品經濟,這也是宋朝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當好皇帝不一定要心狠手辣,愛民如子,獲得民心那這位皇上就是一位好皇上,畢竟當時還是平民老百姓居多,如果是一位昏君,那肯定會爆發農民起義了。

  • 3 # 愛鏟史的貓

    好皇帝,是古代人民的期待。當然,每一個皇帝基本都想要當一個好皇帝,這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可是當一個好皇帝難呀,不僅要勤政愛民,還要防範下屬外敵,搞不好還可能連性命都丟掉。所以說古代的皇帝是個高危行業,死亡率達到百分之四十三的行業。那麼想做一個皇帝是不是一定要心狠手辣,是不是一定要殺父弒兄?

    皇帝只有一個,想做的人卻那麼多,沒有誰心甘情願的屈居人下。

    我們可來看看古代皇帝或者君皇是怎麼產生的。在古代,前秦時期就是夏商周之前的文明時期裡,還沒有朝代,那時候人們以部落聚居,那時候的部落首領就相當於後來的皇帝,那時候部落首領是由禪讓制推舉產生,堯舜禹都是由於賢明受上一任首領禪讓得到的領導位置。禪讓制的社會里,成為一個首領不會經歷血腥政變。

    到了封建時期,秦始皇開始創制皇帝的至高榮譽。後世圍繞皇帝的爭鬥就此開始,沒有例外,皇位的繼承人問題是每個朝代都最重要的事。根據宗法制度下的立嫡立長的原則,皇位的繼承應該不是有很大問題,可是皇位就那麼一個,九五至尊,誰願意屈居人臣。於是有了胡亥殺兄長扶蘇、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清朝九王奪嫡等,可以說一個皇帝要上位都是要渲染鮮血的,沒有例外。那當上皇帝就安全了?肯定不是。那些失敗的政黨不會安心蟄伏,所以皇帝才如此高危。想要做一個皇帝必須要鐵血手腕,才能夠贏得政治的施展,一個柔弱的帝皇只能是將帝國百姓拖入泥沼裡。歷史上的君皇,哪怕仁慈如康熙,在發現自己兒子結黨時依然是削爵幽禁致死。而也就是有了陰狠毒辣的雍正皇帝來整肅清康熙留下的柔弱政壇,才有了後來乾隆皇帝的盛世。

    好皇帝,需要把人民放在心上,那就必然要面對地主階層甚至冒犯他們的利益,沒有心狠手辣,那這個皇帝就會被統治階層吞掉,輕則退位,重則身死,歷史上皇帝被處死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歷史上成就大功業的皇帝,沒有那個不是心狠手辣的,唐宗宋祖,只是看他的心狠手辣表現在哪而已。

  • 4 # 砯崖壑雷

    這個不是絕對的,但做為至高無上、一手遮天的皇帝來說,有一些政治手段和必要的權術卻是必須的。面對文武大臣、後宮、外戚、宦官等等,這些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如何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的聽從自己的號令,確實需要很高的統治藝術。縱觀歷代歷朝皇帝,沒有哪個皇帝在位期間是絕對的太平的,如何保持大亂不發生、小亂及時清,需要做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有過人的智慧和過硬的政治手段,當然了,手段可狠可柔,這就考驗皇帝的智商和情商了。

  • 5 # 大梨說歷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秦始皇暴政統治,劉邦項羽揭竿起義,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應了張良那句話。

    “狡兔死,走狗烹”

    我相信劉邦他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功臣眾多,如果有人要造反的話,肯定會危及他的皇位,不得不心狠手辣,變革了前朝的舊制,以此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統治。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設定通判”等措施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改革,改革就會有流血。

    朱元璋明太祖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以後。也是廢丞相、設內閣、設立錦衣衛來加強中央皇權統治。

    之後發生了胡惟庸案和藍玉連連續幾年殺了幾萬人,像李斯、湯和這樣的重臣也先後被殺掉。

    每個朝代建立初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採取一系列措施,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如果邊界安定、農民安居樂業、一片生態祥和、經濟繁榮發展,像唐朝的貞觀之治,還有清朝的康乾盛世。

    所以統治者是不是心狠手辣才能當好一個好皇帝?應該應年代歷史背景而生,在戰爭年代,你不殺對手就等著被對手殺死。

    你不殺重臣就等著,可能會被重臣的叛亂之心而殺死。

    我們都是自私的,誰也不想白白丟了性命。皇帝也不想,為了自己的皇位為了保命,有時候也是不得不心狠手辣,如果世界和平,誰想變成一個殘忍的人。

  • 6 # 雜家說古今

     歷史上的皇帝,給人的印象大都是兇巴巴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仁慈皇帝還是有的,只是數量不多罷了。宋朝的仁宗皇帝趙禎,可視為其中一個代表。為何?因為中國封“仁”的皇帝本來就寥寥,趙禎卻是頭一個,而且,他的“先進事蹟”的確有點突出,有點感人。

    一天,仁宗廢寢忘食處理國務,把工作幹完時夜已至深,又冷又餓的他特想喝碗熱騰騰的羊肉湯暖暖身子,可深更半夜的到哪兒去弄呢?只好忍著涎水去睡了。第二天,他把自己昨夜饞嘴的“遭遇”說給皇后,皇后聽罷老大不忍:“陛下沒日沒夜操勞,就不知道保重龍體,想喝羊肉湯,隨時叫御廚弄就是了,何苦忍飢挨餓遭這份罪呢?”

    寬和的仁宗衝皇后嘿嘿一笑,耐心做起解釋工作:“朕如果隨便索取羊肉湯,會讓廚子當成慣例,以後會為我夜夜宰殺。一年下來,就要幾百只羊啊,長此以往,宰殺數量更難以計算。為我一碗羊肉湯,開此惡例傷生害物,朕實在於心不忍。因此,我忍一時之飢,值!”想吃的東西他能忍,送到口的美味卻也被他拒絕了。一年初秋,蛤蜊剛在京城新鮮上市,便被獻到了御宴上,仁宗好奇地問:“這時節就有這東西了?價多少啊?”侍者如實稟報:“每枚一千錢,共獻有28枚。”仁宗不無心疼地說:“我時常告誡你們要戒奢靡,今天我一動筷子,‘28千錢’就沒了,這麼貴的東西,我受用不起!”硬是沒動一筷子。

    不僅吃上能省能忍,這個皇帝還能忍渴。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仁宗到上林苑踏青賞景,玩著玩著口渴了,頻頻回頭張望。內侍們誰也沒有領會主子的意思,都無動於衷。回到宮中,仁宗急不可耐地對嬪妃說:“渴煞朕也,快弄水來!”嬪妃端上水,仁宗一把奪過狂飲不止。嬪妃不解地問:“官家啊,不是奴婢說您,都渴成這樣了,怎麼不在外面要點水喝?”仁宗喘定氣,這才實話實說:“我一個勁兒地瞅他們,可他們沒一個給我端水。如果這時再向他們要的話,這幾個沒眼色的一準兒會吃管事的傢什,所以我只好忍了。”

    仁宗對自己苛刻,對別人卻寬宏得很。四川有個老秀才,因對現實不滿,弄出一首歪詩呈給成都太守,其中一句是:“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想幹什麼?分明是煽動造反,另立中央!太守嚇得不輕,慌忙將其綁送京城交給仁宗嚴懲。仁宗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會吧?我看老頭是想官想瘋了才寫下反詩,洩洩憤而已。既然這樣,倒不如成全了他,讓他過把官癮如何?”末了,老頭還真因禍得福,被仁宗授了個司戶參軍。

    仁宗在位的42年,也是宋王朝最為安定祥和、遠離戰火的時期。一次,一個出使北方的使者向仁宗報告稱,高麗近來的貢物越來越少,請求朝廷出兵,用武力說話。仁宗不以為然地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與百姓無關,我們出兵,不一定會殺掉國王,而百姓卻一定會被殺無數。”最終將提議否決了。

    1063年,仁宗皇帝辭世。他的死,宋朝百姓悲慟不難理解,因為他是一位仁民愛物、心繫眾生的好國君,而敵對國家居然也舉國哀傷,卻有些出乎意料。當仁宗的死訊傳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宋使的手痛哭失聲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做皇帝做到這份境界,不論在哪裡,都會贏得世人的尊敬和愛戴。

    再比如說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莽末年,劉秀在家鄉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透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但心狠手辣這個詞有些片面,做為一個優秀的封建王朝統治者,殺伐果斷應該是必備素質。單純的仁義也不是做為評價一個好的統治者的標準。但以上兩位皇帝起碼做到了不濫殺無辜。

     

  • 7 # 帥叔愛歷史

    這是一個好問題。

    要想當皇帝一定“心狠手辣”。此心狠手辣並不是平民百姓的心狠手辣,並不是儒家反對的心狠手辣,我更願意從格局,從大智慧,從天下思維,從穩固統治地位去思考。

    歷史也許沒有真相,也許我們看到的歷史有可能都經過了粉飾。

    一個人的好壞,我們可以透過他做了多少好事去衡量,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我們可以看他能培養出多少更優秀的員工去衡量,倘若你是一國之君,你是皇帝,我認為主要衡量的因素,第一是是否能夠讓江山更穩固。第二個要考慮黎民水火,第三就要考慮對科技文化社會的貢獻。

    皇帝不是人,他是國家的象徵。

    我不是你,我不能評判你的對錯。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在利益和利害標準下,都是基於自己的考慮做出當時認為正確的答案。而別人的評價,首先,利益,利害和判斷標準不同,所以我們不可能真的有客觀的概念。

    如果按照老百姓狹義的“心狠手懶”來講,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每一個皇帝都是心狠手懶的。天底下哪一個皇帝沒殺過臣子,那一個皇帝手裡沒有直接或間接的殺過人,要是按照對於一個人的評價,為什麼這些皇帝不給有一些人一個活的理由和機會。為什麼有的人連兄弟手足都不放過。生命只有一次,行行好吧。

    這裡面我們拋開濫殺無辜的暴君不談,皇帝如果心不狠,手段不辣,怎麼能殺一儆百,怎麼可以不立Regal。

    難道說康熙不知道不該殺蘇克沙哈,難道荀彧就該死嗎,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我們如果從“天下觀”去看皇帝,皇帝們就有可能做得對。

    2003年張藝謀拍了一個電影叫《英雄》,當然故事是有原型加以虛構的。電影最後,秦王說,劍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秦王感慨,最能瞭解自己的卻是一個想殺自己的劍客(無名)。而最後秦王為了天下,下令殺了無名,如果秦王心善,不殺無名,勢必有更多的趙名李名王名來殺秦王,就會引起政局不穩,國將不國。

    所以我們說當皇帝必須有“天下觀”,只能用江山社稷,更多的黎民安穩去衡量皇帝的行為。反而那些優柔寡斷,該斷不斷的婦人之仁卻是壞皇帝。

  • 8 # 同看風雲

    心狠手辣不應是古代當一個好皇帝的必要條件。但對於能威脅他的人,他就會採取心狠手辣的手段。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的皇帝。都是殺伐果斷,冷酷無比。好像不心狠手辣,就不能當一個好皇帝。

    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古代的皇帝,縱然是位於九五之尊,一國之主。但他們也應該是,和我們一樣也是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

    同樣有七情六慾,有愛恨情仇。只不過他的身份又是最特殊的,掌握著國家至高的權力。所有萬千寵愛於一身。

    當然也就會有很多人又羨慕、又景仰他的位置。對他陰奉陽違,或者想取而代之的也大有人在。

    可以說,有時皇帝的人身安全始終處於危險之中。

    為了自身的榮華富貴、生命安全。這些皇帝們,也就會對能威脅他的位置及生命安全的人。進行無情的打壓,是有些心狠手辣的。

    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對一些和他出身入死,幫他打下明王朝基業的人。為了防止這些掌握軍政大權的人,對他的皇權造成威脅。

    就不惜痛下殺心,對這些功臣及家人們。進行無情地殺戮,造成大量人員的死亡。可以說是標準的心狠不過帝王心。

    當然,對那些覬覦皇帝位置,而又不能正常當上皇帝的人來說。那就會真的心狠手辣的,利用自身的各種殺伐手段。

    對自已的竟爭者,及一些阻擋自己當上皇帝的人。進行殘酷的討伐、殺害。

    但當他一旦當上皇帝,對那些沒有能威脅他的人,及給於他幫助的人。又都會施以恩惠的。

    這種情況,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殺死自己的親兄弟登上帝位。

    政治對手的家人及他的反對者,都遭到了他的殺害。相反,助他登位的人也大都獲得了恩惠重用。

    這也就充分說明這些皇帝們,都會有兩面性的。既有殺伐果斷的心狠手辣,也有心地仁慈的恩惠佈施。

    最後,不論誰能登上皇帝之位。對廣大的普通百姓來說,只要不再處於戰亂年代。就是很大的幸事,百姓們就能安居樂業。

  • 9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不一定都心狠手辣,雖然宮庭鬥爭激烈,甚至骨肉相殘,但仍有仁君。

    北宋宋太祖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江山,沒有對後周的舊臣進行打擊,妥善安排了柴榮的後代。

    北宋宋仁宗能寬厚對待包拯的直言和頂撞,愛民如子,以致於他死後,京城百姓都罷市而哭,就連對手遼國的君主耶律洪基都痛哭流涕。

    明朝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給建文帝的舊臣公正待遇,對與他爭奪太子之位的朱高煦都給予優厚待遇,另一個朱高燧蓄意謀反,也是在他的求情下,才得以活命。並且在臨終時一再強調簡辦喪事,說自己在位時間短,沒給老百姓幹多少事,所以十三陵中的獻陵是最簡樸的。

  • 10 # 顧空城

    首先,好皇帝的標準是什麼?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好皇帝並非都是心狠手辣。

    有些皇帝立下立下不朽功績,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那麼他就是一個好皇帝嗎?

    漢武帝劉徹克匈奴、滅閩越、伐大宛,攻北韓,四處攻伐,擴張土地,取得不世戰功;而且他也心狠手辣,廢黜陳阿嬌,逼死衛子夫和太子劉據;殺死皇子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消滅了六位丞相(李蔡、嚴青翟、趙周是自殺,竇嬰、公孫賀、劉屈氂是被殺);滅了主父偃、江充、劉屈氂、李廣利、李陵滿門;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酷吏張湯最終也被他逼著自殺……漢武帝殺人無數,但是還被很多人視為好皇帝的代表,但是歷史上還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朱元璋更甚,驅逐韃虜,重建漢人山河。但也是殺戮過重,不僅殺對手,對於幫自己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們也是痛下殺手,甚至李善長、藍玉等都是滿門誅殺。在位期間,懲治腐敗,大開殺戒,一個空印案就殺戮了多少官員,心狠手辣是絕對的,好皇帝卻未必。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讓朱家江山可以世代相傳。絕非為了所謂民生,大興文字獄也是為此。

    真正的好皇帝要與民休息,寬厚待人。

    我個人覺得歷史上的好皇帝雖然不多,還是有一些的。他們不會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更多的會嚴於律己、與民休息。同樣是開國皇帝,劉秀就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對待功臣,他不像朱元璋那樣殺戮,他手下的雲臺二十八將為劉秀立下赫赫戰功,最終除了馮異幾個早亡的,都得以善終。劉秀自己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可見光武帝的仁慈和寬厚。

    趙匡胤也是個好皇帝,雖然很多人對他“黃袍加身”嗤之以鼻,但是趙匡胤是個念恩的人。杯酒釋兵權只是讓石守信等大將回家享清福去了,並不像劉邦、朱元璋那樣;善待後周柴氏;立法不殺文人;對於投降的君主譬如南唐後主李煜等,也是錦衣玉食供起來;鼓勵商業,造富於民……比他的弟弟趙光義強太多了。他的後世宋仁宗趙禎也是個難得的好皇帝,蘇東坡對他的評價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

    有些皇帝是好人,卻未必是好皇帝。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前秦大帝苻堅,真是好人。兄弟造反他不殺,屬下謀反他不殺,亡國之君他不殺……簡直是天使般的存在。可惜最終就是因為太仁慈,反為部下姚萇所殺,前秦也土崩瓦解。

  • 11 # 這人有點皮

    作為一個古代的好皇帝,其實是孤獨的,他時時刻刻要提防著他的大臣將軍謀權篡位,而且要勤勉於政,不能總是貪圖享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實在古代做皇帝是一個高危的職位,人人都羨慕,覬覦這個寶座,誰得到了它就可以呼風喚雨,唯我獨尊,它還有對其他的人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所以歷朝歷代,凡是做上皇位的人都會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皇位,而過河拆橋,兔死狗烹,就是最有效的辦法。自古以來功臣多居功自傲,圖謀不軌者,屢見不鮮如果不及時遏制,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 12 # 天上人間文史鑑

    當好皇帝不必心狠手辣,因為一個人當上皇帝之後很容易就變得心狠手辣。

    現代人也許無法理解做到心狠手辣對於帝王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寬厚仁慈才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對於現代社會的正常人來說,心狠手辣的帝王很遙遠,所以很難想象和理解帝王所面對的環境和所擁有的權力。

    現代社會的任何人都無法擁有專制帝王般近乎絕對的權力,也無法想象這種權力會將人變成什麼樣子。

    無論是心狠手辣還是寬厚仁慈都不是當好皇帝的必須要素,要想當好一個皇帝要有治國理政的才能和虛心納諫的心胸。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可謂是心狠手辣的殺人狂魔,他們不僅當好了皇帝,還當了好皇帝。

    他們倆殺了無數忠臣良將,卻鞏固了自己的權力,穩定了政權的統治,也讓百姓過上了相對安居樂業的日子。

    所以朱元璋父子倆絕對算不上好人,卻算得上好皇帝。

    明孝宗朱佑樘為人仁慈寬厚,同樣不僅不僅當好了皇帝,還當了好皇帝。

    朱佑樘在位時君臣和睦,沒有腥風血雨的戰爭又解決了邊患問題,算得上是天下太平。

    所以朱佑樘既算得上好人,又算得上好皇帝。

    無論是心狠手辣還是仁慈寬厚都可以當好皇帝,前提是要有當好皇帝的能力。

    在專制集權的體制中,一個帝王要做朱佑樘這樣的人要比做朱元璋、朱棣那樣的人要難得多。

    即便一個人天生仁慈寬厚,性格溫良,在擁有近乎絕對的權力之時,就有很大可能變得暴虐。

    而要像朱佑樘這要保持本心,保持寬厚仁慈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

    權力是開啟暴虐之門的鑰匙

    少年殺死了惡龍,得到了惡龍的財寶,卻變成了惡龍的故事大多數人都聽過。

    在專制皇權體系中,繼位者就是那個少年,權力就是惡龍的財寶,心狠手辣的皇帝就是那條惡龍。

    一個人擁有了近乎絕對的權力,就可能變得暴虐。

    一個帝王,無時無刻都得擔憂自己的權力被他人奪走。

    對於一切能夠對皇權造成威脅的人,皇帝很容易就在權力慾望的裹挾下對其痛下殺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殺人都是一件心理負擔極重的事情。

    但對於皇族來說,殺伐不過是家常便飯。

    皇帝要殺一個人不會像現代社會的正常人一樣有那麼大的心理負擔,而且他們不用親自動手。

    當他們要殺一個人的時候,只要一聲令下,就有人執行命令,甚至有人領會其意而代為效勞。

    在權力慾望的控制和在擁有權力的享受中,皇帝很容易就成為朱元璋、朱棣之流,而要成為朱佑樘這樣的皇帝才是一件難如登天的事情。

    很多時候帝王登上皇位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要經歷無數權力的鬥爭。

    即位之前要擔心在位者的猜忌和皇族其他成員的爭鬥,即位之後要擔心皇族其他成員有可能的謀反。

    皇族成員從小在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長大,耳濡目染,要想保持寬厚仁慈的本性本就極難,況且很多人並非本性寬厚仁慈。

    以下是拙作《胡言亂語》中的相關描述:

    權力是開啟人類暴虐之門的鑰匙。人類潛藏著暴虐的基因,這種本能在文明社會可以被智慧所壓制,而權力就是開啟暴虐的潘多拉魔盒的鑰匙。世界上最難以琢磨的也許便是人性,人性並不可靠,好的制度應當考慮到人性不可靠的因素。封建和專制所無法解決的正是人性的不可靠的問題,因為人性帶來社會問題也許本就無藥可解。從人類形成社會開始,就有了權力這種東西,權力對人類有著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再加上人性的不可靠,權力就成為了開啟人類暴虐之門的鑰匙。人性本就含有暴虐屬性,暴虐更是銘刻在基因深處的,而權力和生存的危機就是開啟暴虐的潘多拉魔盒的鑰匙。單純的個體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有限,然而當個體獲得了權力,個體的暴虐也就可能導致集體的暴虐,其破壞力不可估量。世襲一直都是封建和專制時期的傳統,這是自私的人性的必然要求,財產的世襲不可怕,可怕的是權力的世襲。世襲的君主專制最大的問題也許就是賦予了一個人近乎絕對的權力,而透過世襲得到權力的君主並不一定可靠。他們可能仁厚平和,可能暴虐無度,也可能從仁厚平和變得暴虐無度,而權力就是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帝王家手足相殘的現象並不罕見,因為從那種充斥著權力鬥爭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對權力有著不可遏制的慾望。帝王家子嗣眾多,而最終獲得絕對權力的只有一個人,成王敗寇的權力爭奪必然會導致你死我活的殘酷局面,因為一個獲得絕對權力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人將是其他人生存的最大威脅。其實不只帝王家會手足相殘,尋常百姓家也有同樣的場景,因為人性是共同的,只是展現形式不同。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生存是第一要義。上個世紀,兄弟分家,因為一塊門板的歸屬而鬧得不可開交,十幾年不相往來。現在也許無法想象這種場景,但這就是那個時代實實在在的人間百態,這僅僅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為了生存和相對更好一點的生活而做出的事情,這沒什麼好譴責的,不必站在上帝視角做道德批判。人類從來都對權力擁有無限的慾望,並且這種慾望是不可遏制和無限擴張的,擁有權力就意味著能更好的滿足慾望,然而慾望在被輕易地滿足之後就會更輕易地擴張。帝王家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那個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耳濡目染,成王敗寇是他們心目中的生存準則,他們擁有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兄弟,而且還不一定是同一個母親所生。這種情況下談何兄弟之情,窮苦人家的兄弟都無法和睦相處,又如何希望這些帝王家的毫無感情的兄弟之間和睦相處,於是明爭暗鬥,自相殘殺是唯一的選擇。人類從來都有一種不安的心理,帝王家的孩子更是如此,而且還會因為權力的影響加重內心的憂慮,因為得到皇位的人掌握的權力是他們無法抗衡的。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也許沒有覬覦皇位的心思,但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心中會認為他們是巨大的威脅;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也許沒有對其他皇子下手的心思,但其他皇子卻有著這樣的擔憂。如同《三體》中描述的猜疑鏈,無法破除,與其生活在憂慮之中,不如拼死一搏,爭奪皇位,手足相殘是必然的結果。世襲的君主專制時代解決這些問題最合理的方式是嫡長子繼承製,只要嚴格按照這套制度實行,嫡長子會少一些威脅,庶出的皇子也會少一些生存之憂。也許嫡長子並非最適合皇位的人選,但這的確是最合理的世襲制度。但即便是如此合理的制度也無法完全起到作用,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的情況依然會發生,這就是因為人性的不可靠,因為權力的誘惑。在一個人體驗到權力帶來的好處之後,便再也無法離開權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生存的危機和權力的誘惑引發的鬥爭一直都在進行著,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得不廢除世襲,廢除專制。在專制社會發展到潰爛不堪的時候,民主成為了救世的制度,民主提倡的自由和平等也成為了普世價值。民主也不是最好制度,群眾的眼睛不都是雪亮的,因為群眾有時候根本就沒有眼睛。民主的確是目前最合理的制度,因為人類還沒有想出更好的制度。問題總是比解決辦法先出來,也許當民主制度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人類就能想出比民主制度更好的制度。

    相較於其他物種,人類一直都比較擅長自相殘殺,甚至以此為樂,也許是因為暴虐的本性根植在基因之中。

    動物只能因為自然的選擇興盛或滅亡,但人類卻能自我毀滅,生存的本能和無限索取的慾望都能讓人類做出亡國滅種的慘無人道的行為。

    總而言之,要想當好皇帝靠的是智慧和才能,不是心狠手辣或者寬厚仁慈的性格。

    要實現國泰民安需要好皇帝,不一定需要好人。

    要做一個好人要有仁慈寬厚,要做一個好皇帝既不需要心狠手辣,也不需要寬厚仁慈。

    當一個人成為了皇帝,當一個好人要比當一個好皇帝要難,但不意味著當一個好皇帝就不能當一個好人。

  • 13 # POWER12138

    個人認為,並不是。且聽俺分一哈類:

    真心狠手辣,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皇帝:【隋煬帝】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三徵高麗等。但是,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

    【商紂王】在位時,驕奢淫逸,橫徵暴斂,嚴刑峻法,並連年征戰,引起奴隸、平民反抗,致使階級矛盾激化。曾征服東夷,損耗大量人力物力。又殺九侯(亦稱鬼侯)、鄂侯、比干、梅伯等,囚禁西伯侯(即周文王)、箕子。後與周武王統帥的西南各族會戰與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因“前徒倒戈”,兵敗自焚。

    ——來自百度百科

    這兩個也算是眾所周知的典型了吧,心狠手辣,但遺臭千年。

    真心狠手辣,傳統意義上的好皇帝:【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在位期間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諸多辣腕功過難斷,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極權及高壓統治的典型。以一己之力,削弱了大家做官的慾望。但人家能力賊強,威脅到自己的絕不放過。

    【漢武帝】風流韻事一大堆,殺母立子。對周遭人極其心狠,甚至於直言敢諫的汲黯曾批評漢武帝:皇上殺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寬恕,這樣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會被殺光。

    這倆人也算是比較被傳頌的皇帝吧,說殺人論心狠手辣跟前兩位可算是半斤八兩。同樣都挺有能力的,但他們為啥是好皇帝呢?

    關鍵在於——度。

    都是殺伐果敢的皇帝,後兩位更會做面子。漢武帝會下罪己詔,同時在被汲黯直諫時,透露自己渴求賢才,此後重點就更多放在他求賢若渴上。朱元璋因是1.0本身功績威望都極高,且他的心狠手辣明面上的理由都過得去,殺貪官,宰丞相。

    暫時就這些叭,後期想到再繼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緬甸人為什麼只出產翡翠卻不愛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