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戰國時期,東周列國中最大的顯學是儒學、墨學和道學,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墨家集團不見了蹤影,墨學無人傳承,一門在戰國二百年期間轟轟烈烈展開的大眾學說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都感嘆墨家的資料太少,連墨子這個人的生卒年月都無法確定。
10
回覆列表
  • 1 # 藍鳥啃蘋果

    墨子的思想並沒消亡,現代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對高科技掌握核心技術的理念非常贊同;其實很多現代的小說作品中都大量出現了墨家思想的觀點,比如:說合金裝備中的big boss就是要建立軍人國家的人物,亦正亦邪。所以沒有消失的思想只有思想的融合

  • 2 # 黑土之家

    首先,不能說墨家消失了,墨家思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身邊,特別是明清以來影響日深。

    其次,墨家不僅創立獨立的思想體系,同儒家,法家等流派百家爭鳴,而且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符合戰國時期的形式,得到發展壯大。一個組織從建立,發展到壯大"衰弱,再重整,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墨家大部分思想都很契合當下世界形式,如果墨家思想得到發展,墨家組織必能重新崛起,成為影響世界的國際性大組織,目前我們國家需要這樣的組織來增強中國的影響力。

    最後希望有志之士和我一道重立黑土,雄起丁酉。

  • 3 # 楚生意氣

    歷史上關於墨家的記載有有限,一本《墨子》加上諸子百家中其他學派的間接記錄。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墨家是戰國那樣的亂世的產物。墨家的諸多主張和獨立的組織化武裝集團和封建帝國的根本利益是衝突的。

    所以難逃被清洗和除名的結局。

  • 4 # 看鑑

    仁愛之師,軍事家,建築學家,都是墨子的標籤,但你知道,墨子其實還是科學家的始祖嘛?我們今天就用100s的時間跟你講講墨子的科學成就。

    牛頓三大定律我們都知道,至今僅四百多年的歷史,卻推動了世界科學革命。但你知道這項專利其實應該發給中國嘛!早在戰國時期,墨子就提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與牛頓第一定律一摸一樣。不僅如此,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小孔成像、光線直射,光影成像、槓桿原理等一系列的科學成果,都是2000年前的墨子發明的。中國為紀念墨子所做的科學貢獻,曾在2016年,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時,把衛星的名字命名為“墨子號”。以此來緬懷我們的科學巨人。

    “幾何之父”-歐幾里得,奠定歐洲數學基礎的人物。跟墨子比起來卻還是遜色一籌,它所提出關於倍的定義、圜的定義、正方形的定義等,墨子都在2000年前就提過了。墨子不僅總結了點、線、面、體、圓所有的概念,還發明瞭十進位制演算法,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如果沒有十進位制,一斤不再等於十兩,,一米也不再等於十分米,我們可能也不會有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數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物理學家,這些都只是墨子成就的冰山一角。墨子在科學領域的成就,領先西方近2000年。著名西方漢學家、中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曾讚歎墨子:“墨家的科學水平,超過了整個古希臘!可惜,公元240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不允許可以左右國家的幫派組織存在,墨家從此沒落。

    須知歷史留下的不盡都是精華,淘汰的不盡都是糟粕。如果墨子學說能早一點為華人所重視,那麼中國說早一點開出“科學理性”之花,倒也未可知。

  • 5 # 只愛潘多拉

    諸子百家裡面,當時最有影響的是四家,儒、墨、法、道,四家世界觀、人生觀都不一樣,而且針鋒相對,但在後世儒、法、道三家都系統的傳承了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只有墨家作為一個學派主體斷絕了——但墨家的一些基本的東西是以另外的形式儲存了下來。

    墨家跟儒家其實有共享的價值觀,都對殘酷的現實不滿,要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出來,墨家也講仁、義,他們對儒家的批評就是指責儒家還不夠仁、義,墨家是激進主義的儒家(有人說墨子年輕時曾在儒門中學習過),儒家只是反抗“暴力即權力”的“殘酷現實”,而墨家則要反抗“權力”、反抗“現實”本身,是激進主義的理想主義者。

    儒家反對統治者以暴力建立權力秩序,主張權力的正當性是仁義,權力秩序的維持應依靠以仁義為本的“禮”來施行(儒家把上一個時代的權力秩序周禮進行了改造,注入了仁義的本質,這也是儒家溫和的理想主義的特點,他不激進,不是把現存的東西一切推倒重來),而墨家則從根本上反對“權力秩序”,儒家想用仁來改造“權力”的暴力本性,但還是承認權力秩序的合理性,把現實的權力秩序的等級結構與仁結合,所以儒家的仁是有差別的,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愛不是一視同仁的,也不可以一視同仁。

    墨家卻講“兼愛”,就是反對愛有差別,本質上就是不承認權力秩序結構本身的合理性。既然權力秩序本身沒有存在的價值,那麼維持權力秩序就沒有必要,所以墨家反對“禮”,因為維持權力秩序的“禮”,要消耗社會財富。所以儘管墨家不反對孝,但反對儒家為了建立“孝”的秩序而大搞喪禮,厚葬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利於社會財富的擴大再生產,相反,墨家提倡節用,推崇苦行。

    儒家反對現實中那些“殘酷”的東西,所以面對戰國時代充滿戰爭的現實,儒家並不反對“戰爭”本身,而是反對“不義之戰”,而墨家則從根本上反對“戰爭行為”本身,所以墨家講“非攻”,反對一切的戰爭。

    激進主義的理想主義——墨家,從根本上否定現存的一切的合理性,所以墨家不願意與當權者合作,也無法得到當權者的任用,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想與當權者合作,實現自己的主張。孔子是願意當官,而且想當大官,雖然官運不怎麼好;而墨子則一生都是布衣,他不屑於和當權者合作,而是自己另起爐灶,在信徒中間建立起踐行自己主張的社會組織。

    墨家在國家政權之外有自己的紀律嚴格的民間團體,其實就是黑社會,墨家的領袖鉅子,其實就是黑社會的老大。這就決定了墨家衰落以致消亡的兩個原因。

    一是思想的創造性動力不足,墨子以後,墨家就沒有什麼思想家了。而儒家則不一樣,儒家在思想學術上的人才層出不窮,數都數不過來。這是因為墨家有組織,組織又面向的是大眾,其目的是實踐理論,墨家的主要的工作,或者難處不是創造思想,而是組織群眾,艱苦奮鬥,而不是創造理論。

    二是,墨家組織具有的黑社會性質,只有在春秋戰國時代才有“公開”的生存空間,大一統帝國建立起後,帝國政權絕不允許公開的黑社會組織存在,墨家就是諸子百家中堅決被打擊的物件了。

  • 6 # 澹臺燭滅

    中國文化一直都是包容而吸收的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如同漢民族對其他民族的同化一樣。至於說某一種學說的消失,倒不見得,或可說只是換了一種存在的方式與名稱而已。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把東周時期的諸子百家主要歸為六類,認為墨家是周王朝貴族豢養的武士,在貴族們沒落後流落民間而發展起來的,墨家的思想無疑是當時最重要的一種,一度引領當時思想風潮,儒家對其強烈的攻擊也顯示了兩家思想的水火不容,墨家“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兼愛與楊子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自利都有相當的市場,儒家把這兩種思想進行了糅合提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和,現在看起來,好像更能被接受。

    表面上墨家學說已經消失,但我們身邊哪一件事不受其影響呢?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一直體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之風未嘗不是對墨家思想的詮釋,我們哪一個人不在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個白衣如雪,來去如風的大俠夢呢?無論是三國時關雲長義薄雲天的忠義之風,還是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為兄弟兩肋插刀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墨家“道義”的滲透和延伸嗎?

    墨子是唯一一個農民哲學家,經常穿蓑衣草鞋,奔波於各國之間,抱著拯救蒼生的偉大使命,以身作則,親力親為,這些很難讓喜歡享受的君王們接受,好像“勞心者治人”的儒家思想聽起來更舒服,更合理,墨家淡出歷史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同道家批判吸收名家的思想一樣,儒家也是在批判墨家思想的基礎上借鑑吸收了墨家思想,使得儒家思想立體豐滿起來,最終的儒家也是糅合摻雜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家思想的統一體,就像今天的儒家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襲,依舊是去蕪存菁的包容吸收!

    墨家學派的稱謂不存在了,也可說墨家思想不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慢慢淡出人們視線,但墨家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幾千年的文化中從未消失,直至今天。

  • 7 # 興衰五千年

    墨家不僅僅是學派,而是行動家,是技術流的俠義道。

    消失的原因主要是墨家能力過強,並且不受誘惑,特立獨行行俠仗義,成為皇權的阻礙,戰國時期,墨家被諸侯看重,但到了大漢皇權時期,墨家就成了皇帝的障礙了,皇帝說白了需要的是類似武士道的東西,“無條件服從主人命令去死,死後可以進入神社成為神。”

    中國皇帝雖然沒有無恥到搞出武士道這種邪教的玩意,但是墨家的民主作為也必然不受皇家支援,於是墨家消失於漢朝。

  • 8 # 迷糊米糊123

    謝邀,根據詞海的解釋:墨家學派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得名於創始人墨翟,世人稱為墨子,墨家學派的學者大多數來自社會下層,是有知識的勞動者,他們把艱苦實踐作為踐行墨家理論的基礎。在墨者中有一些從事談辯者,被稱為“墨辯”;從事武俠者,被稱為“墨俠”。墨家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學派,他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犧牲精神,但在生活態度上有些古板和唯心主義傾向。 墨家的優點是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倡導“兼愛”與“非攻”,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抱著視死如歸的態度堅持心中的信仰。但是這種優秀的品質確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致使 墨家學子在與現實社會的融入度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墨家學派對墨者的個人情操和道德水平要求極高,只有極少的人能夠達到墨者的標準,因此,這一學派在發展過程中人數漸少,直至衰落。而墨俠一派則逐漸演變成不受官方約束的遊俠,也是因為他們堅持自己的信仰而被統治階級及社會邊緣化,並且逐漸被社會淘汰。但是墨家的思想以經大部分融入到其他的學派當中並且一直被傳承。(包括被他們不滿儒家等。)

  • 9 # 汾河二庫

    墨家是崛起於平民階層的思想體系。它體現著一種民生而非國家政治為關懷目標的價值體系,它雖然也討論國家政治哲學,但卻不是以國家權力的擴張為核心,它強調人民的生存狀況,墨子透過闡述,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 ,非樂,天志,明鬼,等基本概念,表達了他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在國家間競爭的時代,缺乏實用性,所以它消失了。

  • 10 # 風雅宋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浪淘黃沙,淘盡英雄。堪與儒家爭一日之短長的墨家,世稱“非儒即墨”,在秦漢之際,竟然絕跡了,對此,世人頗為不解。曾顯赫一時,門徒眾多的墨家學派,緣何退出了歷史舞臺?當我們穿過歷史的迷霧,對墨家略作考察後,便會發現,在大一統王朝建立後,它的消亡,就不可避免了。

    首先,墨家思想具有濃郁的小農和手工業者色彩,受眾有限,墨家學派發展的天花板並不高。

    墨子及其弟子,多半出身農民、小手工業者,他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是,能夠佔有和支配的財富有限。因此,他們推崇儉樸的生活方式。主張節用,認為貴族浪費,過度享受,導致老百姓群起為盜,批判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攻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但是,墨家並不鼓動人們反抗貴族,而是以陰陽須協調的理論,勸說貴族節約開銷。因此,墨家思想,在貴族在統治階層中的市場不大。

    出身小農的墨家人士,提出的“節葬”思想,又與儒家的講究尊卑秩序的“禮制”相悖,這導致希望透過立法重建社會秩序者對墨家也很難完全認同。

    其次,墨家的“兼愛”和“非攻”等主張,在戰國時代,缺乏社會土壤。

    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的勢力大為消減,諸侯國逐漸強盛起來,起初齊桓公和晉文公等霸主,“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末年,楚莊王竟然問九鼎輕重。及至戰國,諸侯之間的兼併攻伐進入收尾階段,秦、楚、齊、韓、趙、魏和燕等國之間鬥爭日趨激烈,天下勢必要重新走向統一。而仍舊幻想天下太平,主張“非攻”的墨家學派,可能短暫阻止少數國家之間的征伐,卻無力扭轉乾坤,避免戰爭的發生。

    而墨子等人所熱烈嚮往的無等級差別的“兼愛”理想,則具有宗教意味,在慘淡的現實面前,很難實行。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生存的權利都需要用生命去爭取時,“兼愛”的理想,再也難以駐於人心了。

    第三,墨家代表人物近乎苦行僧的人生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與好逸惡勞的人性相悖,這使得他們的主張難以廣佈久傳。

    墨家“非樂”,認為音樂與生產無益,應該取消。對藝術的價值,缺乏認同,他們過於強烈的功利性,限制了他們的視野。他們對人性一味採取矯正的嚴肅態度,卻很少考慮在順應人性的基礎上,對人的弱點進行規制和克服。他們過於激進的主張,不但難以達到效果,反而容易被人攻擊。

    第四,墨家的組織,接近宗教,遊離於國家機器之外,作為獨立而有力的社會力量存在,這是統一的秦漢王朝所不能允許的。

    無論秦始皇,還是漢高祖,作為統一王朝的統治者,他們都不可能允許遊離於國家之外的社會團體做大做強。因此,秦朝厲行郡縣制,不分封諸侯,不建立王國。漢朝初期,分封了一些諸侯國,到漢武帝時期,基本上削滅剷除了它們,郡縣制再次得到大範圍的推廣。

    墨家團體中的人物,在韓非子等人眼中,顯然是“以武犯禁”的俠士。更何況墨家的領袖人物本身以身作則,具備較高的行動能力和社會感召力。墨家的弟子,類似於教宗的門徒,凝聚在領袖人物周圍,這使得墨家團體具備較強的能量。正因為如此,他們便成了國家重點取締的物件。

    第五,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除了法家,其他的思想流派幾乎都難逃消亡的命運,這是墨家等學派的共同宿命。

    中央集權的王朝,不僅在貨幣、交通和文字等方面統一標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要進行統一。墨家和道家等學派,因其不利於統治者培育“良民”,都潛入暗流。而與現實力量距離更近的墨家,遭受到的創傷就更大。

    儘管如此,墨家並未完全消失,遊俠刺客骨子裡流淌的多是墨家的血脈。然而,墨翟的這些後裔們,多半已退化自發而樸素的行動派,而缺少如墨子等人那樣深刻而系統的思想了。由於人才的斷層,作為學派和社會力量的墨家幾乎消失殆盡了。墨家的思想,並未完全消亡,它們像曾經奔騰在神州的流水一樣,貌似一去不復返。事實上,墨家的思想,卻漸漸沉入這片土地之作,潛入深層,成為滋養中華民族的源泉和養分。

    更多精彩人文分析,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11 # 巫女阿滿

    墨家消亡的原因比較複雜,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一 墨家提出的“兼愛”的理論,與中國傳統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社會結構相悖。墨家主張沒有差別、沒有等級的愛。

    在統治者看來,親親、尊尊、長長,這樣有等差的人倫關係不僅有利於維繫家族秩序,也能維持國家秩序。而普通民眾也認為,更親近親人、更愛愛人是無可厚非的情感。

    也就是說,墨家兼愛的理論既沒有適應一般民眾的心態,也沒有符合統治階級的意願,所以孟子才會指責墨家“無君”、“無父”。

    二 墨家是一個有著非常嚴密組織、行動綱領的半軍事化團體。他們宗旨明確、行動統一、紀律嚴明,他們的首領被稱為“鉅子”,莊子說墨家“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

    這種組織,在統治者眼裡是什麼,與黑社會恐怖分子差不多。

    在戰國這樣天下大爭的時代,墨家有它存在的土壤,而在天下一統之後,墨家就成為了國家的威脅,是對法律、君權的藐視,因此,墨家就逐漸喪失了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三 墨家內部的分裂也是墨家力量衰弱的重要原因。墨徒人數眾多,但力量分散,有齊墨、南墨、秦墨等等力量。

    但是由於地理、交通的原因,他們互相之間各有隔閡,這種情況在墨子死後變得更加嚴重,有相里氏的墨家,有相夫氏的墨家,偶鄧陵子的墨家。此後,墨家能夠在青史留名的弟子越來越少,直至消亡。

    四 墨家理論雖然有救世之心,但是脫離了廣大的群眾,尤其是其要求廣大墨者“苦行”這一點與人性相背離。莊子就非常犀利的指責出了弊端,墨家的生太辛苦、死太辛苦,使人憂慮傷悲,墨子他是聖人他夠做到,但是天下做不到。

    此外,缺少有號召力的領袖、平民階層有新的選擇等因素,也都是墨家逐漸消亡的原因。

    感謝閱讀。

  • 12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墨子這個人的生卒年月大致上有推測,還算比較可信。至於神秘消失的原因,我以為主要有三方面:

    一,作為戰鬥團體的墨家之消亡

    這個其實學界講了不少,不再詳述。

    墨家在戰國有兩個面貌,一是學術團體,一是武裝團體。說他們是武裝團體,即是說他們跟仗劍單獨行動的一些儒家士子或俠很不同,而是群體依附性很強,所謂的依附物件,就是墨家的鉅子。這個職位雖然跟儒家一樣,都是選賢任能,但實際上鉅子的威信遠比諸侯要來得強,誰不聽話,鉅子能讓你活不下去,不管你離得再遠,官職也能給你弄沒了。

    春秋末期禮壞樂崩(早期的禮樂有典禮的意思,跟刑極為接近,所以常放在一起),尤其是到了戰國,禮樂完全衰敗,就沒法禁錮貴族和諸侯的惡行了,所以只剩下了“刑”,也就是後來常說的“法”。後期法家很邪惡,弄得全是一套“忠君愚民”的路數,墨家的鉅子可以看作法家的先行,就是很可怕的,所謂“尚同不下比”、“齊是非”,都是就“天子”而言的,這跟法家如出一轍。韓非子第一個提出了後世意義上的“三綱”,這跟儒家很不同,因為儒家的三綱關係是相互的,韓非子則是以“君、父”為最高,墨家是君父連用。反觀儒家的君、父卻是兩套理論,義可絕恩,沒有臣為君死的義務,而只有君王死社稷的責任。但在韓非子和墨家那裡,君要臣死,或者鉅子要弄誰,你是跑不掉的,必死無疑。

    而老萊子曾經問子思,說舌頭和牙齒哪個堅硬?這是因為他覺得子思性格太強,不適合作臣子,所以要教他“柔”的為臣之道。子思冷笑,說我不能為臣。後來西漢初黃老學跟儒家爭論,黃老學者就覺得,不管桀、紂兩人怎麼混賬,作大臣的就是不能像湯、武那樣“造反”,所以黃老學最喜歡講“順”。

    很多人一看到“愛無差等”、“自然”、“自適”這樣的字眼就誤以為哪些學派自由、平等,那是真的想太多,學習的太少,深入分析一下,就能看到這些詞彙的溫情脈脈下隱含的極度不平等和極度的不自由。還有人說孟子批評墨家“無君”、“無父”,這是弄錯了兩個事實,第一,“無君”是批評楊朱之學的,而非墨家;其次,孟子所謂的無君無父,指的是君王和父親,而非大臣和兒子,如齊宣王就是“無君”,因為他不愛百姓而養了那麼多寵物馬(他死後齊華人就憤怒的立刻弄死了這些不能打仗的寵物馬),所以後來戴震批評朱元晦,也是在這個層面上講的,是指君主自身無君,可不是指大臣目無君主。

    那麼,墨家為何輸給了商鞅、韓非子這些人?很簡單,墨家的鉅子制度不如這兩人乾脆,這兩人的愚民制度已經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商鞅,他說得赤裸裸的話就是給君王聽的。墨家的鉅子,則沒有機會成為君主,就這麼簡單,否則墨家和後期法家算是相通的。

    這個戰鬥團體為何最終消亡了?畢竟它曾在秦國有很高的人氣。原因無他,只是秦國統一了六國。

    二、作為學術團體而消亡

    墨家在學術上的消亡,主要原因是他們走在了名辯思潮的尾巴上。我們現在很多人推崇墨家的科學和邏輯成就,但實際上,墨家的成就並沒有產生出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那樣的貢獻,即便是邏輯學,也沒有吹捧的那麼厲害,根本上沒有出現過直言命題的三段論推理。這些作品很多人以為是墨子的,實則不然,這些東西已經是公孫龍子時代的事情了,這些人批評過莊子,也批評過公孫龍子等。

    然而真正的消亡,還是來自於內部的學術爭論,《天下篇》說墨離為三,彼此互相攻訐對方為“別墨”,這就是爭正統的時候慢慢失敗了。此外,墨家後學犯下了公孫龍子他們一樣的錯誤,失敗就是必然的。

    三、墨家的生活過於困頓,思想過於落後

    墨家團體吃飯是個問題,因為吃飯從來都是半飽——節儉過了頭。這樣的體力不但不適合作戰,長此以往下去身體也很容易搞垮,比如很容易得胃病。墨子又提倡大禹治水時候的行為,大禹那時候常跟水打交道,最後半身不遂,這種自苦的方式,怎麼能長久下去呢?墨家自己也支援不下去。

  • 13 # 楊朱學派

    先秦時代有三大顯學:儒家、楊家和墨家。

    顯赫一時的墨家學派為何消亡?

    興盛一時的墨家,從興盛到消亡,遭遇了三次重大挫折。

    第一次重大挫折。是墨家鉅子孟勝帶180名墨家骨幹自殺後。墨家一分為三:楚墨、齊墨、楚墨。三支墨家全部淪為統治者的走狗,幫諸侯國製造兵器。至此,墨家雖然存在,墨家學派已經滅亡。其最高理想兼愛非攻蕩然無存。

    第二次重大挫折。秦國利用秦墨消滅六國。秦墨利用秦國消滅齊墨和楚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卸墨殺驢。禁燬百家言。墨家只能為秦帝國製造兵器,禁止宣傳自己的學說,私藏學派的書籍。墨家基本滅絕。

    第三次重大挫折,墨家徹底滅絕。漢武帝時,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屠皇族和群臣。漢武帝還重用法家桑弘羊為御史大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次人頭稅。法家的走狗惡吏欺壓盤剝百姓。墨家鉅子郭解率弟子誅殺惡吏。漢武帝得知後,大怒。親自主持此事。最後一個墨者郭解被漢武帝處死。墨家徹底滅絕。

  • 1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戰國時代墨家學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甚至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後代,但到了墨子這一輩早已是一介平民。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計程車人。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計程車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

    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天下週遊列國。他曾師從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 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極力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尤其是墨子對儒家核心的仁愛思想有不同見解——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截然對立。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墨子兼愛思想和儒家仁愛思想的差異導致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那麼兼愛和仁愛的區別究竟何在呢?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而儒家的仁愛是一個以自我為圓心向外擴散的體系:一個人首先應該愛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兒,然後是兄弟姐妹,再然後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後應該愛自己的家鄉父老,再然後愛自己的祖國同胞,再然後愛外華人,最後儒家這種仁愛甚至還能波及動物——孔子就曾按禮儀規範埋葬自己的狗,但對動物的愛必須排在最後。墨家打破了這種界限,要求每一個人平等地愛天地萬物,所以孟子說墨家的兼愛思想是:”無君無父,乃禽獸也。“因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國國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華人是一樣平等的。

    事實上我們後世的華人大多繼承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我們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國的災難和外國的災難心態是不一樣的,自己的親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對動物時如果我們看見一隻猴子被殺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遠遠大於踩死一隻螞蟻,因為猴子無論是在體型、體態各方面都比螞蟻更接近人類。那麼墨子的兼愛思想是不是就是錯誤的呢?

    這倒也未必——其實墨家所要構建的理想社會和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有許多相似性:都主張打破國家和階級的壁壘,實現全世界人民的平等相處。應該說墨家的理念比儒家更先進,其立足點也更高;儒家的理念則相比墨家更實際,更容易為人接受。這就是導致墨家消亡的思想層面的原因:墨家的理念過於高深,需要人們徹底擯棄個人私利,而按馬克思的說法要實現這種社會形態必須消滅私有產權,這是需要生產力發展到相當程度才能實現的,至少到今天為止乃至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這都是不現實的。

    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相當特立獨行的一個門派:它作為一個主要的哲學派別其實和儒家、法家沒有任何區別,但與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既能辯又能戰。墨家的學士稱“墨辯”,在哲學、邏輯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水平。《孟子·滕文公》有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於墨。但墨家又是一個從事改造世界的實踐性組織,事實上墨家弟子正是中國歷史最早的武林俠客,時人稱之為“墨俠”,但墨家弟子和武俠小說中獨來獨往特立獨行的俠客又有所不同——這是一個極其講究組織性紀律性、執行能力超強的跨國非政府組織,一個擁有自己獨立的軍事武裝的跨國組織,就此而言:它比歐盟還牛逼——歐盟只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組織,並沒自己獨立的軍隊系統。嚴格意義上墨家和儒家、法家一樣是一個流派,但它又和其它流派具有顯著的不同——它更是一個組織、一種運動、一種實踐:

    墨家首領稱鉅子(也有的寫作矩子、鉅子),在墨家中具有極高的威信和影響力。第一代墨家鉅子是墨子,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但後人也有認為:墨子出身底層,甚至有人推測:墨子之名源於木匠的繩墨工具。而且墨子的確長於製造工程器械,時人稱之為“賤人”(不是品行下賤,而是出身卑賤)。相傳墨子早年在魯國學習儒術(其大弟子禽滑釐也曾是儒家弟子),但不滿儒家的禮儀之繁瑣,於是自立門戶聚眾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者。

    墨家的組織紀律性極強:“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紀律嚴明——“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後來鉅子腹朜之子在秦國殺人,雖得到秦惠王的赦免(要知道此時已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是實行嚴刑峻法的,很少有國君親自出面赦免殺人犯),但腹朜以墨家家法加以拒絕道:“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於是在惠王已特赦的前提下以墨家之法殺之。另外墨家子弟在外做官除了推行墨家主張外,還必須向團體捐獻俸祿。

    與其他學派大多由世人組成不同:墨家成員大多來自社會下層,出身於“農與工肆”,也許正因為墨家成員大多出身下層,所以他們對下層百姓的生活和疾苦比較關注,同時他們極其重視踐行一種“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的清苦生活方式。

    墨家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目的,他們不忠誠於任何國家和君主,不為某個具體國家的利益服務,他們摩頂放踵而利天下——不惜弄得自己從頭頂到腳跟都磨傷,只因胸懷拯救天下的抱負。這大概是世上最早的國際主義戰士吧。

    墨家大體上可以算是一個反戰的國際組織。墨家弟子大多出身社會底層,他們切實感受到戰國時代列國征戰對各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極大破壞,而最終這一切都被轉嫁到了處於社會底層的奴隸、農民、工匠和小商販身上,即使戰勝了敵國好處也歸了貴族老爺們,對百姓而言可謂:興也苦,亡也苦。所以墨家始終致力於實現各國之間的和平相處,但戰爭總是無法避免,在這樣的局面下墨家自動組織起來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大國的進攻。為這一目標他們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

    這樣一來就造就了墨家消亡的政治層面的原因:墨家的理念是與統治階級背道而馳的。事實上墨家極有可能是諸子百家中最先消亡的,因為沒等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他們就極有可能在和強秦一統天下的對抗中被消滅了。儒、道、法等學派至今尚有不小的影響力,唯獨墨家鋤強扶弱的俠義精神、追求和平的國際主義信念、提倡兼愛的平等意識、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信念在皇權專制年代備受打壓,直到皇權統治終結才又開始成為照亮人們前行道路的一盞明燈。

  • 15 # 青雲有語

    當年秦國為了集權,一邊掃平了六國,一邊消滅了墨家為代表的民間武裝遊俠組織。因為諸侯國和民間的遊俠組織,都是私權的代表。要為天下重新樹立起來公權,讓國家和權力為人民服務,消滅私權,是一場必由之路。也是一場無可避免的公與私之間的戰爭。

  • 16 # 手心微視

    墨家興起於戰國初期,傳說創始人墨翟曾師從儒家,因不滿“禮”之煩瑣,遂另立新說,聚徒講學,創立墨家學派。墨家學派從興起之初就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儒家代表孟子曾說過“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法家代表人韓非子也說過“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那麼,從創立之初就如此鼎盛,影響力如此巨大的墨家學派為何沒有像儒道另兩門“顯學”一樣流傳後世,而早早地消失了呢?

    從相關的記載來看,墨家自墨子死後,就發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在秦漢之際已急趨衰微,墨子的影響也日漸減小;到了漢朝時期這門當初的“顯學”更是銷聲匿跡了。

    墨家學派由墨子創立,墨子本人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和邏輯學家,在這兩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歐幾里得、牛頓和亞里士多德等相媲美。當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哲學家,但是他所代表墨家學派哲學思想卻有著太多與當時的歷史環境相背離的缺陷。

    墨家最核心的主張是“兼愛”,即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這種思想理想地像是現代社會主義的大同社會,即使在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更不用說在剛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的戰國時期。那個時代,統治階級,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差距窮其一生都沒辦法拉近的。墨家代表的這類平民階級的訴求是永遠不可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他們普遍能接受的是儒家的“君臣父子”嚴苛等級論,更不用說平等,無差別的博愛了。“尚賢”主張同理,這些主張都太過於理想,不現實。

    “非攻”即反對侵略戰爭。這一點感覺又類似於現代觀點了,但是在戰國群雄並立,弱肉強食的時代背景下,這個主張也沒有統治階級能接受。而且,這個主張還直接妨礙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所以註定它的衰弱。

    墨家崇尚苦修,“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這種自虐型的修習方法與經濟生活的發展背道而馳。《淮南子》記:“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至也。”“禽滑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如此清苦的修習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必定會被人們所拋棄,就如同現在的社會這麼發達,人們生活也富足了,如果再讓你回到七、八十年代去過”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多半人都不會去的。

    最後,墨家學徒的思想過於迂腐。孟勝殉城的故事是最典型的例子。《呂氏春秋》記載,墨家鉅子孟勝幫助陽城君守城,裂玉為信,但陽城君因為參與政變失敗逃走了,楚王要收回陽城君封地,而孟勝因為沒有得到另一半的璜玉不聽從命令,為堅持墨家道義,自刎身死,其弟子180人殉死。有兩個人突出重圍在傳遞鉅子令後還有趕回來殉葬。

  • 17 # g曖昧是糖

    墨家消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權的打壓。歷史上,儒、道、法三家甚至佛教都有被統治者收為治民工具、加以推崇的時候,但是唯獨墨家從未有過,因為墨家從思想到組織,完全就是反對國家集權統治的。

    墨家與儒、道、法三家有一點明顯的不同,那就是它不僅有一套系統的學說,還有自己嚴密的組織,而這正是一個其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墨家的內部組織實行鉅子制度,其領袖稱為“巨(鉅)子”,取“手握矩(尺)的大匠”之意。鉅子是“墨者”組織的領袖,負責給墨徒傳道授業,並將門徒派往各國做官,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墨家門徒則必須絕對聽命於鉅子,為實施墨家的主張而捨身行道,即便是統治階級的嚴罰厚賞,也不能動搖他們對鉅子的服從。

  • 18 # 弘善佛藝

    倘若翻看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各類史料,墨家在諸子百家中,似乎只是個簡單的名字。有關他們的記錄,總是簡短几筆。但如果從這些簡略的記載裡透視進去,卻會驚訝的發現,戰國時代絕大多數的大事件,似乎都與這“簡單”的墨家,有著剪不斷的聯絡。甚至在戰國曆史走向的很多關口,正是這個學派,不停迸發出神秘的力量。

    更叫現代人驚歎的是,記錄了墨家言行理論的寶典《墨經》,在兩千年前時,就集合了“小孔成像”“重力運動”“槓桿理論”等科學原理,僅以學術意義論,堪稱領先當時一個時代。後世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多少劃時代的發明與經典工程,都可以從《墨經》中找到源頭。這個特立獨行的學派,雖然在後世被不停的遮蓋,但這一切,卻依然是遮不住的風采。

    為什麼,這樣一個充滿華彩的學派,卻在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如星光般掠過,然後就默默隱去了蹤跡?這一切,都要先說說墨家的創始人:墨子。

    一:神秘色彩的墨家

    比起神秘色彩的墨家來,墨子的身份,至今也惹來爭論。這位戰國時代的通才,其學說曾與儒家比肩,又稱“顯學”。以《史記》的記載,他是宋國貴族後人,但近代以來,也常有外籍專家來湊熱鬧, 說他是印度人。爭到如此激烈,卻因一個不爭事實:墨子,是一個思維領先於當時時代的人。

    墨子,名翟。雖然是貴族後裔,但墨子出生時,他的家庭已早破落,出身平民的他,曾做過牧童與木工,然後從青年時代起遊歷各地,拜入儒學門下,卻終於搖身成了叛逆者:他不但一生都在與儒家辯論,更拉起奇特隊伍:他的弟子多達數百人,主要由城市平民和自耕農組成。成員稱為“墨者”,有著嚴格到極致的紀律,甚至“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比起同時代的“學派”們,這個隊伍,每一個都如同戰士。

    而比起墨子那收了後世無數膝蓋的科學思想,墨子在當時更引起震撼的,當屬他的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每一個,對於征戰殺伐成習慣的戰國時代,都是耳目一新。他所追求的,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戰爭,崇尚節儉,甚至不會有音樂亂人心智的世界。為了這個世界,墨子的一生都在佈道,甚至帶領著墨家的子弟,投入一次次戰鬥,用戰鬥的方式去制止戰爭。墨家,也從此成為了戰國時代, 極為知名的戰鬥團體。

    甚至,在墨子的身後,追求“兼愛”的墨家,更是介入到戰國時代的各種紛爭裡去,更不停被秦楚各大國的政客們所利用。儘管如此,墨家子弟赴湯蹈火的精神,依然演繹出無數激動人心的故事。更有人認定,這些慷慨赴難的“墨者”,就是中國儒家精神的源頭。

    二:墨子與儒家的分歧

    首先一個,就是“天命”,比起儒家的相關思想來,墨家主張“非命”,即不相信命運,富貴與貧賤更不是上天註定,而是“強必貴”“強必飽”“強必暖”。門第貴族組成的秩序,就此被“非命”打的粉碎。而從“非命”引申開來的,就是墨子的“尚賢”主張,所謂統治者,應當由老百姓來選擇他們心目中的“賢”。甚至“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也就是說,哪怕是手工業者與農民,只要有才能,就應當被推舉。

    而更顛覆的是,“尚賢”論連統治者也沒有“放過”。所謂高高在上的天子,在墨子看來,也可以“選擇天下賢王者,立以為天子”。各級官員可以“尚賢”,天子也可以“尚賢”,這新穎的主張,儼然挑戰著當時的等級制度,因此也收穫了荀子的“差評”:慢差等。

    而比起這一類顛覆理念的政治主張來,墨子與儒家更對立的,還有他“三表法”的哲學理念。在認識事物的問題上,墨子提出了“三表”觀念:即歷史經驗,所見所聞,國家百姓利益。任何一件事物,都要以這樣的標準來考評。諸子百家種種政治主張,面對這“三表”,自然常見針尖對麥芒。

    而在墨子的身後,後期的墨家,更把墨子的“三表”論進一步深化:在事物的論證上,墨家發展出了“或、假、效、闢、侔、援、推”七個推理模式,也就是透過假設,比喻,推理,類比等方法,獲取事物的真相。這全新的思維模式,對於後世兩千年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是悄然的助推。

    然而,放在兩千年前,這樣的墨家,卻註定不會被統治者接受。比起儒家的理念來,墨家恰恰站在了君王統治的對立面。特別是當大一統的國家政權建立後,“獨尊儒術”成為了主流,墨家的空間,自然也越來越狹窄。

    而比起這樣的邊緣化來,墨子的科學思想,卻在接下來的兩千多年裡,恆久閃爍著光芒:他的宇宙觀念,“極限”“切面”的數學觀點,還有對於“作用力”等物理理念的探索,影響都無比深遠。曾經領先世界的中國古代科學,確實沿著墨子的道路在走。儘管墨家的思想,在戰國之後逐漸隱沒,但其科學的火花,依然不停照亮前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明英宗的諡號如此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