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67156913043
-
2 # 崔浩暢談歷史
公元255年,曹魏大將軍司馬師,在平定淮南毌丘儉的叛亂後,不久在許昌病亡。
臨死前,司馬師將十餘萬中央軍的兵權交給了司馬昭,又令屬下群臣唯司馬昭之命是從。
然而,就在群臣剛要向司馬昭宣誓效忠時,曹魏皇帝曹髦竟突然派使者將詔書直接發往軍中。
文同陳思、武類太祖的魏帝曹髦
群臣盡皆無所適從,只見這封突如其來的詔書寫道:封中領軍司馬昭為衛將軍,駐守許昌;令尚書僕射傅嘏(gǔ)率中央軍回京。
在司馬家族內部權力交接、局勢容易動盪之際,行如此敏感兇險之事。
曹髦的心計和膽略,由此可見一斑,五年後,他還會有更加驚世駭俗的壯舉。
不過此時,中央軍經歷司馬懿、司馬師七年多的將領大換血和堅強領導,已徹底對司馬家族忠心耿耿,而對曹魏皇室則嗤之以鼻。
如此,頗有自知之明的傅嘏,在司馬昭的威壓和鍾會的建議下,親自給皇帝回信道:“臣傅嘏僅有微末之功,實在無崇高威望去統領大軍。衛將軍司馬昭忠孝仁義,深得眾將士之心。所以臣將軍權交給司馬昭,令其率大軍回京。”
於是當年三月,司馬昭緊急統率十餘萬軍隊抵達洛陽附近的洛水南岸,呈虎視京城之勢。
同時,傅嘏向皇帝上書:“衛將軍司馬昭功勞顯赫,應該繼承司馬師的遺志輔政,請陛下斟酌決斷。”
魏帝曹髦見司馬昭頓兵城下虎視眈眈,也不再耍小聰明,他識時務地下詔,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以錄尚書事輔政。
如此,司馬昭終於順利繼承父兄的權臣地位,繼續司馬家族取代曹魏皇族的謀朝篡位野望。
城府深沉、善於用人的司馬昭
而這時的新任揚州都督諸葛誕,在不斷地豢養死士以求自保。
他為何會這樣呢?
諸葛誕,徐州琅琊陽都人,是諸葛瑾、諸葛亮的族弟,由於參與了浮華黨人的團體,所以在魏明帝時期,諸葛誕的仕途屢遭波折頗為不順。
淮南三叛的發動者諸葛誕
不過,曹爽執政時期,由於與夏侯玄、鄧颺等人交好,而夏侯玄、鄧颺是曹爽的親信,所以諸葛誕得到曹爽的提拔重用,升任揚州刺史。
曹爽覆亡後,司馬懿、司馬師相繼滅掉了淮南的王凌、毌丘儉,這令與曹爽有淵源、與司馬氏有恩怨的諸葛誕頗有兔死狐悲之感。
於是,他整頓兵馬、籌集糧食、收養死士,並暗中與吳國聯絡,時刻做好自保或自保不及時潛逃至吳國的各種準備。
公元257年,曹魏的中央高官司空盧毓去世,為了試探諸葛誕的忠誠,同時趁機收回淮南的兵權,司馬昭接受親信賈充的建議,以皇帝名義下詔,封諸葛誕為司空。
五月,諸葛誕收到了朝廷徵召他到中央擔任司空的詔書,猛然看到這種名義上升官、實則削奪兵權的詔命,諸葛誕想到了兩點:一是鑑於曹魏有都督一開缺、刺史可繼承的不成文規矩,所以諸葛誕懷疑揚州刺史樂綝最有可能謀害自己;二是與其入朝後坐以待斃,不如佔據淮南進可攻、退可逃往東吳地主動起兵。
於是,在以上兩點的綜合考量下,諸葛誕率領死士擊殺揚州刺史樂綝,並迅速肅清淮南各地的異己分子,割據壽春等地起兵造反,同時,諸葛誕向朝廷上表:“樂綝圖謀造反,已被臣斬殺。若朝廷信任臣,臣還是魏臣;若朝廷不信任臣,臣就是吳臣。”
此外,諸葛誕派人送兒子諸葛靚到吳國為人質,向吳國投降,以爭取吳國的派兵支援。
不久,司馬昭收到奏報和使者呈送的樂綝首級後,得知諸葛誕反狀已露,便迅速集結京師、青州、徐州、荊州、豫州等地的軍隊,共組成26萬軍隊。
出兵之前,鑑於一年前魏帝曹髦曾想收回兵權,司馬昭不禁深感危機重重。
於是,為了消除皇帝收權的危機,司馬昭奏請郭太后和曹髦御駕親征,此時的曹髦手中無權手下無兵,只能無奈准奏。
公元257年七月,司馬昭統率26萬大軍,挾持著魏帝和太后,向淮南進軍。
不久,全軍抵達項城,司馬昭將魏帝和太后軟禁在項城,自提全軍繼續向淮南進軍。同時,司馬昭派廷尉何楨先行持朝廷符節到淮南,撫慰各地將士,宣傳朝廷賞順誅逆的政策。
考慮到淮南二叛時,毌丘儉、文欽不顧後方、主力向項城進軍以致全軍被包圍、被勸降的可悲下場,所以諸葛誕這次起兵,採取佔據淮南地,固守等待吳軍來援,進而與吳軍聯合擊敗司馬昭軍的戰略。
於是,諸葛誕指揮十餘萬淮南軍堅守壽春等城,等待吳軍來援。
而淮南各地,因司馬昭的剿撫並用而降者頗多,抵抗者少,如此,司馬昭大軍得以順利攻向諸葛誕的大本營壽春。
幾天後,壽春城西北和東南同時出現兩支軍隊。
一支是吳國大將軍孫綝麾下由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等將統率的三萬吳軍。
一支是王基統率的曹魏數萬前鋒軍。
鑑於守城作戰能夠大規模殺傷敵軍、確保己軍損失最少,所以文欽率領三萬吳軍迅速突入壽春城中。
這時,壽春城內已有將近20萬軍隊。
起初,司馬昭得知王基軍沒能阻止吳軍入援壽春,頗感憤怒,他以為是魏軍士氣低迷、進軍緩慢、作戰消極的緣故,於是便下令斬殺將軍李廣、泰山太守常時兩名將領以激勵全軍。
不過,在看到敵軍沒有一內一外呈掎角之勢防範魏軍,司馬昭又頗為興奮,因為這難道不是將敵軍合圍在壽春,並全殲的絕佳良機嗎?
而要想全殲敵軍,前線主將需要能夠排程足夠多的軍隊來圍攻叛軍。
於是,志在全殲叛軍和吳軍的司馬昭做出一項重要決定,他將26萬大軍的指揮權暫借給前鋒主將王基,並命陳騫為全軍副將,令王基統兵包圍壽春。
王基得令後,便開始動員全軍四面包圍壽春,隨後,他組織眾將率領全體士兵深挖塹壕、構築一內一外的雙層防禦工事,企圖將壽春與外面都挖成塹壕、壁壘嚴密包圍的雙層隔絕帶。
本來,在魏軍構築工事時,是叛軍進攻魏軍的良機。
可是堅守在壽春城內的諸葛誕,卻無比淡定地坐觀魏軍編織包圍自己的羅網。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淮南地區長久做官的諸葛誕,對壽春附近的氣候非常熟悉,每到夏秋交替的季節,壽春附近就會頻繁降雨導致淮河上漲。
而只要淮河真的暴漲了,那麼在壽春城外包圍堅守的魏軍就會被大水衝得盡成魚鱉。
到時魏軍必不攻自破。
諸葛誕得意洋洋地想著,不過他雖然記得於禁、龐德在漢水暴漲時被關羽一擒一殺的下場,卻好像忘記了遼東公孫淵盲目依賴天氣卻被司馬懿擒殺的下場。
事實證明,盲目信賴天氣,確實令諸葛誕錯失突圍良機,就這樣,從八月一直到十月,壽春附近竟然遭遇到罕見的旱災,以致連續幾月皆滴雨未下。
這時,吳國的主力軍已抵達壽春南部的巢湖,為了支援壽春叛軍,吳軍主帥孫綝派朱異率三萬吳軍救援壽春,不久吳軍進至安豐。
聽聞斥候彙報軍情,眼見王基軍既要防禦壽春城內諸葛誕軍的偷襲,又要防禦城外朱異軍的背後夾擊,司馬昭立刻不淡定了,他下令王基率壽春城南的軍隊將駐地轉移到北面八公山坡上屯駐。
平定淮南二叛、三叛的名將王基
王基得令,在仔細分析了戰場形勢後,給司馬昭回通道:“全軍費盡千辛萬苦才完成了對壽春的隔絕包圍,這時輕易將壁壘捨棄、拔營轉移陣地,會嚴重動搖軍心士氣。另外,諸葛誕若趁我軍北撤時隨後偷襲、向南突圍逃竄,都會給我軍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兵法有云不動如山,這是用兵打仗的重中之重,敬請大將軍理解。”
司馬昭得信後,想到兩年前王基屢屢違反大哥的命令迅速平定毌丘儉叛亂,深知自己及哥哥在用兵上都不如王基,於是便下決定,不再臨陣干預王基的作戰戰術。
王基針對壽春城內諸葛誕的堅守待援和朱異的前來救援,制定內守外攻的戰術,即包圍圈內側的將士繼續加緊構築防禦工事嚴陣以待,包圍圈外側的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率領各自軍隊在壽春城外圍數十里內機動遊走著進擊防禦,防護壽春包圍軍的側後安全。
此舉確實非常有效:文欽多次率軍想突圍到城外,與朱異軍會合夾擊魏軍,可每次突圍都被王基軍憑藉堅固的壁壘給圍堵了回去。
而石苞軍和州泰軍,也攻擊至陽淵,在此地,他們猛攻朱異軍,朱異軍不敵,狼狽敗走,魏軍窮追猛打,斬殺了朱異軍兩千多人。
司馬家親信將領石苞
眼見已過去一月,朱異仍沒能突破魏軍防禦、救援壽春,吳軍主帥孫綝率領大軍北進至鑊(huò)裡,並增派丁奉、黎斐率軍支援朱異。
朱異軍得到增援後,他將糧草安置在鑊裡西北的都陸,隨後繼續北進至黎漿,在此處,他又遭遇到石苞和州泰的魏軍。
由於吳軍大多擅長水戰,且各大家族之間互相內鬥,難以齊心協力,最重要的是,要爭取的淮南地,對吳地世家大族而言,得不足惜,失不足憂,所以他們擅長保衛江東本土的防守戰,不擅長開疆拓土的進攻戰。
因此,即使朱異軍得到增援,戰力有所加強,但還是君軍心不齊、戰力不強地敗在了石苞和州泰軍的聯合夾擊下,更嚴重的是,魏國泰山太守胡烈,見朱異軍後方空虛,竟率領五千奇兵繞到背後疾行至都陸,將朱異軍的輜重物資盡數焚燬。
前線作戰失敗、後勤物資被燒,朱異軍腹背受敵狼狽不堪,只能繼續南逃,由於軍無糧草,朱異軍一路挖野草、吃葛葉,終於顛沛流離地逃回至吳軍大本營。
兩次救援壽春,均被魏軍擊敗,朱異心有餘悸不敢再出戰,而當時的吳國,主政大臣孫峻剛死,接任的權臣孫綝人微言輕難以服眾,所以主帥孫綝為了在剛掌握大權時建立大功鞏固自己權位,便慫恿朱異繼續迎戰魏軍、救援壽春。
可朱異堅決抗命不從,孫綝大怒,將朱異斬殺!誰料,此舉非但沒能樹立起軍事權威,竟嚴重動搖了全體吳軍的軍心。
因追求勝利而殺害朱異的吳國權臣孫綝
不得已,深恐前方屢戰屢敗導致軍心潰散、軍隊大亂的孫綝,害怕後方政敵趁機落井下石暗箭傷人的孫綝,只好率領全體吳軍撤回吳都建業,開始整頓內部政敵、清理軍隊中的異己分子,以期指揮軍隊如臂使指、對外征戰後顧無憂地捲土重來。
至此,吳國援軍徹底被斷絕,壽春城頓成一座被圍的孤城。
然而,司馬昭卻並沒將吳軍撤退的訊息告知壽春城內叛軍。
相反,司馬昭派人四處散佈謠言,聲稱吳國援軍馬上就到了,而魏軍糧食已經用完,好多士兵已餓得體弱多病,並派出很多老弱殘兵裝模作樣地到淮北運糧食。
諸葛誕一聽魏軍的謠言,又派斥候偵查到魏軍在飢餓地“運糧”,竟信以為真,他得意洋洋地宣佈壽春守軍們放開肚子吃糧,確保身強體健,好待魏軍飢餓至極時猛烈出擊。
到了十一月,已堅守五個多月,可吳軍仍未來援,諸葛誕在探知到孫綝撤軍後,部將蔣班、焦彝不淡定了,他們對諸葛誕勸道:“當初魏軍圍城不久,文欽軍向外突圍、朱異一鼓作氣率軍來援的時候,我們都不能突破魏軍的包圍。如今孫綝撤回到江東,只是在坐觀我軍與魏軍的兩敗俱傷,我們若僥倖能勝,他就來略取淮南地;我們若無奈戰敗,他也沒什麼損失。因此,我們不能再希求吳國援軍了。如今我軍人心還算穩固,應該迅速集中兵力,去進攻壽春南面的魏軍,若將軍帶領將士們以決死爭勝的態度迅猛突圍,即使我軍不能取勝,但只要我們能夠突出重圍,將軍就能憑藉數萬軍隊的本錢,逃至吳國受到重用。”
諸葛誕聽後,頗覺有理,不過文欽卻反駁道:“將軍率領十餘萬軍隊向吳國稱臣,吳國怎麼可能會捨棄將軍呢?現在我、全端、全懌將軍都在城中堅守,他們都是皇親國戚,所以吳國一定會來救援的。最近幾年,魏國連年征戰,軍民俱疲,現在我們已堅守一年,司馬昭軍內部在不遠的將來,必會發生變亂,現在我們只需坐守堅城靜觀其變即可,為何要冒險希圖僥倖地突圍逃跑呢?”
誤導諸葛誕的豬隊友文欽
聽到文欽的話,諸葛誕有些信服,可蔣班、焦彝卻不信文欽的鬼話,他們繼續勸說諸葛誕。不料,諸葛誕還是希求吳國援軍,不願得罪文欽,遂聽信文欽的話,開始追究兩人臨陣想脫逃的罪過。
二人無奈,眼見困守孤城只能自取滅亡,只好帶上自己的親兵,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逾牆逃出城外,向王基、司馬昭投降。
蔣班、焦彝的投降,並沒有過多動搖壽春叛軍的軍心。
不久,吳國發生內亂,全懌的侄子全儀、全輝為躲避禍亂,便帶著母親和幾十名家老、部下來壽春避難,不料,他們被魏軍截獲。
狡黠多智的魏軍謀士鍾會見了,便向司馬昭獻計,令全輝、全儀寫信,並派全家一位家老秘密送信至壽春城內。
信中這樣寫道:“吳國朝廷見叔父打了敗仗,便怪罪咱們全族人,意欲將全族人族滅。只有侄兒帶著母親逃奔到魏國,如今其他全氏族人恐怕已被孫綝屠殺殆盡!”
壽春城中的全端、全懌收到信後,頓時心灰意冷:自己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奮戰在開疆拓土的第一線,可無辜的家人卻被喪盡天良的朝廷誅殺,既然吳國朝廷這麼絕情絕義,那我們還效忠它幹什麼?
於是,公元258年二月的一天,全氏諸將率領數千本族部曲軍開啟壽春城東門,並衝出城,向王基軍投降。
雖然諸葛誕迅速發現後及時關閉了城門,但城內的吳軍還是逃跑出去一大半,在全氏吳軍如此臨陣脫逃的惡劣示範下,城中守軍士氣大減。
到了四月,諸葛誕已在壽春城裡堅守了八個多月,本來為了對抗司馬昭,諸葛誕在城中囤積了足夠軍隊吃一年的糧食,可由於三萬吳軍的幫正忙吃糧、幫倒忙守城,城中的糧食已快被吃光,城內軍隊計程車氣已快降至冰點。
眼見如此守城,只會坐以待斃。諸葛誕便與文欽整軍,一起衝出壽春南門,意欲突圍出去,投奔吳國。
面對諸葛誕軍的突圍,早有準備的王基立刻組織魏軍利用投石機投石、利用大型弩機發射火箭頑強阻擊,片刻後,諸葛誕軍用來突破王基軍防禦壁壘的大量衝車就被石頭砸毀、被火箭燒燬,且護衛衝車的軍士們也死傷慘重。
隨後的數天內,諸葛誕和文欽都會率軍向城外突圍,可由於魏軍依託寬深壕溝、堅固壁壘和投石機、大型弩機等軍事設施頑強防守、瘋狂進攻,所以叛軍除了在壕溝中屍橫遍野、在壁壘前傷亡慘重、在巨石砸擊、弩箭射擊中死傷無數外,強弩之末的叛軍根本就無法突出魏軍的重重包圍。
更糟糕的是,王基在嚴格防守魏軍進攻的同時,還在對壽春城內軍民不停地招降納叛。
於是,又有幾萬軍民在飢餓難耐、投降可活的趨利避害心理下,先後出城向魏軍投降。
眼見在城外戰鬥中無謂地損兵折將、在城中防守時又無奈地損將折兵,諸葛誕心中焦急萬分卻又無計可施。
這時,為了在飲食的嚴格管控中繼續節省城中剩餘糧食,文欽竟然建議諸葛誕將城中的淮南軍放出城,僅留吳軍在城中防守。
諸葛誕一聽,手握寶劍狐疑地反問道:“你讓我將淮南軍放出城,僅留吳軍,是想到時趁我勢單力孤時殺掉我,隨後開城向司馬昭獻媚投降嗎?”
文欽聽後,剛要反駁,諸葛誕的劍光已快速劃過,文欽脖子上瞬間血流如注!
諸葛誕將文欽殺害後,文欽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立刻潛逃出城,向司馬昭投降。
在淮南二叛中大放異彩,在三叛中黯淡無光的將星文鴦
正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司馬昭不會忘記,兩年前,哥哥司馬師就是被文鴦的夜間踹營給逼得大病而死,以致於自己家族在哥哥與自己的權力交接中差點毀滅。
殺兄之仇、族危之恨,皆不共戴天!
不過,在與群臣的商量中冷靜思考的司馬昭,熄滅了心中的仇恨之火,因為接受文鴦、文虎的投降,壽春城內的叛軍更會踴躍效仿、出城投降;可若僅憑一時意氣殺掉二人,只會警告城中叛軍,令其斷絕投降之念,拼死守城。
接受仇人投降的獲利無數與拒絕投降、殺掉仇人的遺患無窮,令司馬昭做出了趨利避害的科學決策。
於是,司馬昭下令:接受文鴦、文虎的投降,並令二人繞著壽春城巡遊、勸降叛軍。
眼見司馬昭的仇人投降都能獲得赦免,壽春城內守軍飢餓難當人心動盪,均想逾牆而出向魏軍投降。
不久,司馬昭親自到達壽春城下,在看到城中守軍飢餓難耐、士氣低迷、無心防守後,司馬昭下令:全軍出擊,四面攻城!
瞬間,全體魏軍以衝車砸擊城門,以雲梯架設城牆翻越進城、以投石機發石砸擊守軍,以弩機發射弩箭射擊守軍,總之,魏軍對壽春城發起了排山倒海式的進攻,而城中守軍則象徵性地抵抗了下,就紛紛向魏軍投降。
諸葛誕見大勢已去,便率領數百親兵死士從城中的一個小門突出城外,不過,早就守株待兔已久的魏將胡奮率領所轄魏軍,對諸葛誕軍進行了頑強的圍追堵截,並斬殺了諸葛誕。
公元258年四月十日,諸葛誕在突圍中被胡奮部下士兵斬殺,吳將唐諮及眾多淮南軍、吳軍投降。
吳軍投降後,有人向司馬昭建議將其全部坑殺,司馬昭下令:投降吳人來去自由,各隨己便。
在叛亂平定不久,淮南地開始下起傾盆大雨,諸葛誕期盼的下雨,竟成為自己毀滅後的甘霖,真是莫大的諷刺,奈何上天助司馬家、不助諸葛家和曹家啊。
平定叛亂後,考慮到孫策平定江東後沒有肅清江東豪族的死士,以致被刺客所殺,司馬昭便以史為鑑地下令擒拿追隨諸葛誕的死士;
考慮到大哥暗中蓄養死士,繼而宮變奪權、戰勝曹爽的成功經驗,司馬昭就對朝中忠於皇帝的大臣效仿著收養死士,進而謀害自己的可能,心存芥蒂。
於是,為了肅清死士安枕無憂,為了殺絕死士以儆效尤,司馬昭下令擒拿追隨諸葛誕的眾多死士,並將死士們押至刑場,命每名劊子手在處決前詢問每位死士:“是投降?還是不投降?”
沒想到這幾百名死士,沒有一位主動投降,竟都先後說道:“為諸葛公誓死效命,絕不投降逆賊!”
壯哉,得死士如此相報,諸葛誕雖死猶生!
諸葛誕及其收養的死士們,頗有田橫及手下們的生死相隨、視死如歸之風。
淮南三叛,是三次淮南叛亂中,各方投入兵力最多、平叛時間最長,敵我雙方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也是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
這場戰爭,司馬昭之所以能夠擊敗諸葛誕:
從戰略層面來看,在政治戰略上,司馬昭挾天子以令諸侯,既消除皇帝在背後奪權的威脅,又處於曹魏政治層面上的正義制高點,還親自率軍以軍事進攻為主,以何楨持節進行政治誘降為輔,對淮南叛軍發動者實施堅定打擊的行為,對叛軍中被脅迫分子進行政治籠絡、既往不咎的寬容招攬行為,如此多管齊下,家人在中原為人質、被裹挾著無奈造反的叛軍,自然有大批人心存尋機投降的動機,這成為摧毀諸葛誕的不定時炸彈。
反觀諸葛誕,之前拒絕配合毌丘儉反叛司馬師、並協助司馬師進攻壽春參與平叛,已寒透了忠於魏帝之臣民們的心,這次發動叛亂,又穩據淮南,毫無入京勤王、收買忠君人心、效忠皇帝之行,再次令天下人看透他割據自保、鄙視司馬昭、藐視皇帝的野心。此外,諸葛誕還派遣兒子入質吳國,引來吳國大軍來援,如此明目張膽地勾結敵國、叛亂本國,已是徹底與魏國皇帝大臣、軍隊百姓決裂,又如何獲得後者的鼎力支援?
再觀吳國孫綝,由於主政大臣孫峻新死,臨死前,為防止孫氏皇族大權旁落,孫峻臨時將大權交給資歷淺、威望不高的孫綝,這引起呂據、滕胤等老資格重臣的不滿和反對,雖然,孫綝勉強將這些反對者清除,但暗中不滿和反對他的群臣,還在蠢蠢欲動,這促使孫綝急需在外戰中建功立業,以便壓服眾議、名正言順地佔據高位。於是他要出兵援救諸葛誕,可後方政治地位的不穩,要求孫綝只能勝、不能敗,這就導致孫綝勝了才會乘勝救援壽春再建新功,若敗了則只能退回建鄴,整頓內政穩固後方,否則諸葛恪毀家滅族的下場,就是他的明天。
軍事戰略上,司馬昭依舊延續哥哥司馬師的平叛策略,聯合東南各州的軍隊,對叛軍形成包圍封鎖之勢,同時為了保證前線將帥們能夠根據戰場具體情況隨機應變地調兵遣將、組織進攻防禦,司馬昭魄力非凡地將二十多萬大軍的指揮權暫借給名將王基,由這位作戰經驗豐富的名將統兵平叛,自己隨時關注戰場狀況隨旁輔助,此舉頗有秦昭王敦促河內百姓支援後勤、任用白起進行長平之戰,秦王嬴政管理關中百姓支援後方、任用王翦攻滅楚國之風。
反觀諸葛誕,雖然吸取了毌丘儉縱兵輕出、被圍後、被政治誘降擊敗的教訓,但坐擁壽春孤城堅守待援,不在城外配置遊擊部隊,呈掎角之勢互相救助,全軍皆在壽春城中做困獸之鬥,明顯保守被動、危機重重,可以說,此舉捨棄了文欽和文鴦的野戰長處,可謂舍長就短自取敗亡。
再觀孫綝,吳軍的軍事優勢是水戰,可他為趁敵國內亂而建功立業穩固地位,就強令吳軍舍水就步,去不斷以短擊長地攻擊魏軍、救援壽春,自然屢戰屢敗、後方不穩。
採納鄧艾建議,在淮南廣興開渠屯田的司馬懿
後勤戰略上,由於司馬昭父親司馬懿採納鄧艾在淮河兩岸開挖大量漕渠灌溉農田、以大船沿渠南下運送大軍的屯田建議,所以魏軍在淮南等地既有足夠的軍糧供應,又有寬闊的河道適合大軍乘船迅速南下平叛,還能透過大船在漕渠中運糧,節省後勤供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保證大軍的物資供應。總之,能夠助大軍迅速乘船沿漕渠南下平叛,能夠保證數十萬大軍的軍糧供應,鄧艾的挖渠灌溉、行軍、輪番戍兵屯田之法,可謂一舉多得。
反觀諸葛誕,雖然為造反未雨綢繆、處心積慮地積攢了足夠食用一年的軍糧,但其屬下坐擁淮南各地各自為戰,本人又坐據壽春孤城堅守待援,以被動防禦、坐吃山空的姿態,期待可能的大雨導致淮河暴漲來水淹敵軍,期待可能的吳軍救援來內外夾擊敵軍,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般空耗城中不可再生的軍糧,後勤供應又怎能不在吳軍的幫忙吃喝下捉襟見肘?
外交戰略上,司馬昭先率領二十餘萬大軍南下至項城,以赫赫軍威震懾淮南各地,再派廷尉何楨持節出使淮南,勸慰各地的叛軍將士,申明朝廷誅逆賞順的政策,以順昌逆亡的恩惠安撫他們。如此恩威並施之下,淮南各地的將士大都對司馬昭效忠、對諸葛誕口誅筆伐,此舉如他哥哥司馬師平定毌丘儉時用鍾毓曉諭各地那樣,為平定諸葛誕叛亂,爭取到了國內反叛勢力的威脅最小化和國內平叛勢力的支援最大化。
同時,司馬昭命堂兄司馬望擔任雍涼都督、命名將鄧艾擔任隴西都督,嚴防蜀漢姜維北伐曹魏,命荊州都督王昶率軍進佔夾石,逼近吳國重鎮江陵,牽制著吳國在荊州的施績軍和全熙軍,使他們不敢向東策應孫綝的救援壽春之戰。
如此內外佈防下,司馬昭在外交上做到了外患的最小化。
而諸葛誕,只能謹慎地困守堅城,僅寄希望於吳國的救援,不能爭取忠於曹魏皇室之人的支援和背刺司馬昭,不能爭取蜀漢崇敬諸葛亮之人的支援和救援,不能在司馬昭軍後方製造混亂,這是他的外交無能之處。
再觀孫綝,由於上位不久,與蜀漢眾多重臣不熟,難以在救援壽春時與蜀漢的姜維合作著北伐,這是他的外交失策之處。
從戰術層面來說,司馬昭比諸葛誕強太多。
首先,沒能封堵文欽軍援救壽春的吳軍進城,導致司馬昭雖然氣急敗壞地斬殺了李廣、常時兩將以激勵士氣,不過在冷靜思考後,司馬昭能夠化不利為有利地將軍權託付給王基,王基根據戰場情勢,率全軍構築圍城壁壘,將淮南叛軍和文欽吳軍徹底包圍在壽春孤城中,此舉徹底杜絕了文欽之子文鴦出城野戰爭勝的可能。
其次,面對吳軍的救援,司馬昭雖然起初心急火燎地向王基發令移軍至北山,不過在看到王基的回信勸解後,司馬昭能夠聽信前線將帥的戰場科學安排,不頑固干預前線將士的指揮,做到將能而君不干預,徹底杜絕了君主不顧戰場情勢、盲目干預將帥導致大敗虧輸的可能。
再次,吳軍被魏軍擊退後,為了加快結束戰爭,司馬昭故意向壽春城散佈謠言,稱吳軍救援將至、魏軍缺糧將撤至淮北,鼓勵淮南軍在壽春城中放心地對軍糧大吃特吃,徹底杜絕了淮南軍節衣縮食、依靠城中糧食長年累月對抗數十萬魏軍、進而拖延取勝的可能。
最後,面對壽春城中叛軍將士的諸多矛盾,諸葛誕狗急跳牆地殺害文欽,而司馬昭則大力宣傳投降免死、投降重賞、投降雖仇敵亦寬容(如受降文鴦、文虎)的政策,終於將城中叛軍刺激得逾牆而出降者眾、安心守城者無。結果,諸葛誕勢單力孤,只能無奈突圍,輕身赴死。
可以說,透過戰略上的政治上挾天子令諸侯、賞順誅逆、爭取各方支援,軍事上四面包圍長圍久困,後勤上妥善供應後繼不絕,外交上爭取平叛勢力最大化、外患和叛軍威脅最小化,透過戰術上的隨機應變、充分授權、圍城打援、散播謠言、招降納叛,司馬昭和王基得以戰勝諸葛誕、孫綝和文欽。
總之,曹魏淮南的三次叛亂,由王陵、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先後發動,是曹爽餘黨、忠於曹魏皇室的地方武將在淮南意欲戰勝司馬家族,爭取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三次武裝奪權運動,是司馬懿與曹爽爭權奪利時,疏於在淮南佈局自己人,而招致異己勢力接二連三反叛的惡果,這種政治失誤或疏漏,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淮南三叛。
本來第三叛,在司馬懿、司馬師平叛時就可徹底杜絕,不過由於司馬懿平叛後年老體衰需要託付大權給兒子、司馬師平叛後奄奄一息需要託付大權給弟弟,遂給諸葛誕割據淮南提供了良機。
三次叛亂平定後,司馬昭封王基的七名僚屬為侯,任命王基為揚州都督,陳騫為豫州都督,至此,曹魏各地包括淮南在內,均由司馬家族的親信掌握軍政大權,忠於曹魏皇室的地方武將徹底被清除。
同時,因平定淮南叛亂的巨大功勳,司馬昭的聲望直追哥哥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懿,朝野百官均向魏帝曹髦上書,請求給司馬昭加官進爵。
公元258年六月,被逼無奈的皇帝曹髦,終於下詔封司馬昭為丞相、晉公,加九錫,不過頗有自知之明的司馬昭竟九次推辭皇命。於是,曹髦又改皇命為增加司馬昭封邑一萬戶,食三縣租稅,司馬昭接受。
可以說,曹髦對司馬昭的謀朝篡位之心,已越來越忍無可忍,而司馬氏取代曹氏,掌管北方天下,已成時間問題。
此後,內亂已靖的司馬昭,將目光轉向了蜀漢和吳國,他期待能在有生之年吞蜀滅吳一統天下,然後憑藉戰功稱王稱帝造福子孫。
那麼,司馬昭該怎麼平定連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都平定不了的西蜀和東吳呢?
回覆列表
諸葛誕見好友鄧颺、夏侯玄等先後被誅殺,而王凌和毌丘儉亦被夷滅三族,心中十分不安,於是在當地收買人心,又蓄養數千死士自保。甘露元年(256年),諸葛誕以東吳有意進攻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萬和沿淮河築城抵禦。同時,賈充從壽春回來,知道諸葛誕不會支援司馬氏,而諸葛誕亦很得淮南民心;為免司馬氏奪權時諸葛誕領兵反抗,建議司馬昭徵召他入朝,雖然認定他必定不會應命並反抗,但這對司馬氏的影響會最低,司馬昭聽從。甘露二年(257年),下詔升諸葛誕為司空,併入朝任職。諸葛誕接得詔命後十分害怕,於是發動叛變,徵集淮南將士和一年糧食據守壽春,又殺揚州刺史樂綝,派吳綱領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請求援兵。曹髦親征至項縣,司馬昭則率軍征伐諸葛誕,並派王基與安東將軍陳騫領兵圍困壽春;同時,東吳派文欽與全懌、全端、唐諮和王祚等領兵救援,趁王基包圍圈未完成而領兵進入壽春城。但隨著外圍由朱異率領的東吳援兵兩度被石苞和胡質等擊退,孫綝已退回建業,壽春亦被重重包圍,文欽等多次試圖突圍亦失敗。在司馬昭圍困壽春的時候,諸葛誕就哈哈大笑。因為壽春一帶每年都會下大雨,一下雨淮河就要漲水,一直淹到壽春城下。所以諸葛誕看見司馬昭在城下紮營非常高興,他說:“是固不攻而自敗也。”可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從司馬昭紮營開始,就一滴雨都沒下,是少有的大旱。等到城破,魏軍進入壽春,當天就下了一場暴雨,把城外魏軍的大營都給淹了。蔣班和焦彝於是勸諸葛誕不要再等東吳援兵,率全軍攻向一方突圍,但諸葛誕不聽,更意圖要斬殺二人,二人於是出城投降。不久,司馬昭亦聽從鍾會的計謀,令全懌和全端等人率數千兵出降,壽春守軍因而震驚恐懼。
次年正月,城中糧食漸漸枯竭,諸葛誕與文欽和唐諮於是拼命突圍,但傷亡慘重,被逼撤回城內。諸葛誕更因為與文欽以往的嫌隙和對盡釋北方人以節省糧食的分歧而殺死文欽,令其子文鴦和文虎向曹魏投降。司馬昭納降二人,更封為關內侯,並以二人降後的待遇瓦解壽春軍民反抗之心,最終於二月成功攻克壽春,諸葛誕率領數騎逃出壽春,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手下士兵殺死。諸葛誕亦被誅滅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於壽春被俘,堅決不降,更說:“為諸葛公死,不恨。”行刑時排成一列,每斬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終無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