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點燃回憶

    最容易淹死的是那些——對自己游泳的能力評估過高,導致不認真識別游泳風險忽視保護措施,同時又經常愛去高風險地帶的游泳者!

    簡單說,逞能就是高風險。我游泳20多年了,從小野泳江河水庫到處亂遊自以為水性好,到成年專門重新學習專業姿勢(才知道自己沒淹死純屬運氣好),到每週10k訓練……——因為愛水而不會水的小孩,從被嗆沉水往往在成年人根本注意不到的一兩分鐘內,是高風險人群!——這就是風險識別。

    最簡單的風險的提示就是:1m深的水都能淹死一個自稱會游泳的成年人。另外泳友當游泳教練,在成都很好的設施人員齊備的場所都經歷過學員死亡事故。(游泳學員也是高風險人群。)

    論游泳能力我自認為很不錯了,風險識別也很高,保護意思很強絕不逞能。(因為常年下水,我特別注意保護自身安全,比如野泳要詢問水況,永遠要熱身,要試水幾分鐘,泳前都要喝牛奶或者運動飲料,等等)但——我依然承認,我被淹死的機率,應該要比很多壓根不游泳不下水的人大的多。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下水頻率很高,包括一些風險較高的場合。

    歐三文游泳風險公式:

    游泳風險 = 游泳的頻率(風險識別保護措施 + 真實的游泳水準)

    風險首先與下水的次數關係最為直接。其次對於環境,對於自身的認識,總風險的判斷,極其重要;跟游泳水平一樣重要。風險識別防護包括:自身的能力判斷,環境風險,自身風險,裝備防護,環境防護。簡而言之,就是游泳之外的總體風險的正確認識,以及保護措施,其中過高估計自身能力是一個重大的負分項。高風險游泳,但是做好保護措施也能很大程度的保護自己,比如橫渡海峽請專門船隻跟隨。普通人游泳水準一般或者不太會,也沒有風險識別能力,但又想玩水,怎麼辦呢?那就去保護度高的游泳環境咯——設施人員齊備的游泳池!

    要反覆提醒的是:游泳本質上的風險在於——它一出事,就分生死。其他運動比如打球會受傷甚至偶爾還打個架,游泳一出事只有死活兩種情況。所以再三提醒,野泳一定要謹慎。而公式中“游泳風險”只是委婉的說法,正確的含義是“游泳被淹死的機率”!至於游泳救人,有很多好帖子都說過這事。但我的建議始終是:沒有接受過游泳施救專門訓練或者技能極其高強的人,最好不要貿然去水裡救人!(營救溺水者有很多辦法,而無裝備下深水徒手施救幾乎是最後的選項。)

  • 2 # 靜聽濤聲

    真正會水的淹死的極少,不排除水性好的人遇到水底激流,突發疾病的可能。游到無力,游泳抽筋被淹死的其實嚴格來講不是會水的,水性好的人游泳可以很輕鬆的,遊個幾個小時都沒問題,也能處理抽筋,水草纏腳之類的問題。

  • 3 # 大千世語

    這個問題有歷史侷限性。過去會水的男人一般都是漁民啊什麼的,經常出海或者湖邊打魚,有個閃失李鐵掛了,所謂瓦罐不離井邊破,人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所以死了很多會水,或者靠水吃飯的。更何況當年的船具水平差,颳風下雨就可能玩蛋。部分水中嬉戲死亡的,往往是因為水冷抽筋,水域情況不明。

    但是現在會水的,以業餘游泳者居多,游泳池乾淨,溫度合適,行家多,抽個筋都不用想,想死哪裡那麼容易?死了都要撈起來人工呼吸救活。現在真正容易死的是失足婦女(沒錯,真正的失足婦女,而不是足浴房裡的)和兒童,現場是湖泊,河流。還有一部分跳水自殺的。但是會水的人是無法做到跳水自殺的,因為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會在最後時刻喚醒游泳能力,那可是儲存在大腦硬盤裡的。

    所以,你自己說說看,現在溺亡的是會水的還是不會水的多?

  • 4 # ladeng84

    胡說,根本沒道理的一句話。什麼叫會水?學會幾種姿勢的叫會水?還是能遊幾公里以上叫會水?會水的人很難被淹死才對。

    我說自己會水,沒專業練過,只是愛好,但我根本不相信自己會被淹死。耐力慢遊四小時沒問題,抽筋嗆水都不算什麼,閉氣一口氣遊50米。除了海難激流,我不信自己會淹死。什麼水草淤泥漩渦之類,根本是人嚇人。難倒水下突然出現巨大空間,造成巨大渦流不成?

  • 5 # 老韓說彩

    1.這個問題太主觀,你有資料嗎?

    2.水性好如何定義?怎樣才算水性好?

    3.你這裡最多可以說:

    會些水性(游泳)的人淹死的機率可能大於完全不會水性(游泳)的人,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國5G系統都使用什麼頻段?只有美國不用Sub6G釐米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