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命淡如水
-
2 # 南渡別離
古箏與古琴區別還是有很多,我兩樣都學過。感觸挺明顯的,先大概介紹一下兩種樂器把。
古箏。
古箏相比與古琴要大。統一規制是1.63米。古箏總共有21根弦。從上到下分別為倍低音1 2 3 5 6,低音1 2 3 5 6,中音1 2 3 5 6,高音1 2 3 5 6,倍高音1。像古箏的4 7兩音是透過按3弦和5弦得到,上滑下滑音也透過按弦得到。古箏的譜子是簡譜。
古琴。
古琴通常為7根弦,總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13個徽位,象徵十二個月外加一個閏月。音位是宮商角徽羽,它有散音泛音按音三種音色,象徵著天地人。不同的音,透過按不同的徽位來實現。古琴是為減字譜。
都說古箏悅人,古琴悅已。古箏的聲音相比於古琴要大一些,更清脆一些,古琴的聲音更低沉一些。古箏21根弦,幾乎是一弦一音,一根弦上能變化的很少。古琴不同,古琴一根弦對應13個徽位,不同徽位在對應不同指法,一弦千變萬化。古琴的歷史也要比古箏長一些。看譜古箏簡譜,古琴減字譜。對於初學者來說,簡譜要比減字譜更容易看和理解。彈奏時古箏需帶指甲,古琴並不用。
在我看來,我覺得古琴比古箏要難學很多,論基本指法,我古琴練的時間遠遠超過古箏。古琴彈奏時一定要心正。古琴更在意心境和自然,大多是彈給自己。古箏陶醉他人挺不錯。至於聲音,聲音沒有什麼好聽不好聽的區別,不同的樂器,各有千秋,選自己喜愛的就好。
-
3 # 迷濛2
很多人分不清古箏和古琴的區別,常常將二者混淆,其實他們的差別還是蠻大的,“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那麼他們具體有哪些差別呢?
一、出現年代區別: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在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古琴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箏則晚得多,形成於秦代,所以箏也常稱為“秦箏”。
二、外形區別: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中間掏空形成一扁長形音箱,琴面繫有七根弦,故古稱"七絃琴"。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長約120~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如果常看古詩詞,一定會讀到劉長卿的描寫古琴的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箏則由三塊板構成,分別是框板、面板和底板。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絃均勻排列於箏面上。唐代時箏多為十三根弦,白居易在聽箏時寫有“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絃裡一時愁。”,晏幾道的《菩薩蠻》中則有“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這都是描寫箏的詩詞。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長約 163釐米,寬35釐米。
三、音色之別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而渾厚,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琴音深沉蘊藉、瀟灑飄逸,講究一種空靈的美感,品格高雅。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如果說古琴是超脫於凡塵之外的,那古箏就是能食得人間煙火的。古箏具有音域廣,弦多,音量大等特點,它的音色明亮,豐滿,清脆,十分的華麗燦爛,演奏起來十分迷人。因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悠揚悅耳,被稱為“眾樂之王”。梁朝蕭綱《箏賦》裡寫道“撫鳴箏而動曲……白鶴至而忘歸。” 看,箏的聲音多美,讓白鶴忘歸! 因此有人說,古箏---悅耳,古琴---悅心。古琴音量小、音色柔美,是彈給自己聽,而古箏音量大,音色清脆,適合表演用。
四、琴譜之別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稱為"文字譜",到了唐朝後稱為“減字譜”;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給好用的“簡譜”、“五線譜”。上圖為古琴譜——減字譜。
五、意義之別古琴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中國的文化,古人把“琴”放在“琴棋書畫”首位,可見人們對古琴的鐘愛。中國古琴,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樂器,而是一種修身正行的載體,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化身。彈撥古琴,需要技巧,需要悟性。而古箏則不一樣,箏是重技的樂器,琴則重內。而現在的人大多都很難靜下來,而琴是必須靜下來才能學的,這也是古琴較古箏難學的原因所在。古琴的彈奏有很多琴道、琴德的講究,自古以來琴家們往往都操守五不彈之原則。即:其一,疾風甚雨不彈。疾風聲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彈。其二,於塵市不彈。這是因為塵市喧鬧,噪雜不靜,俗氣又重,故與琴文化精神相違。其三,對俗子不彈。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識風情,難體琴道之妙,自然不為知音。其四,不坐不彈。因操琴須氣定神閒,不可有浮躁之氣。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彈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彈。琴家操琴時,須潔淨身心而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
北京奧運開幕式上,當那幅流淌著中華文明的畫卷《千里江山圖》徐徐開啟時,場內迴盪起空靈飄逸的樂曲,那就是古琴曲《流水》,所用的古琴為“太古遺音”琴,那琴從唐朝傳到至今,千年時間的沉澱,讓那樂曲宛如天外仙音。在那一刻,閃爍千年光彩和輝煌的古琴終於將它的真面目完整呈現在世人眼前,它的聲音在當晚讓全世界觀眾傾倒。
-
4 # 影零亂
很多人會感到疑惑,古琴和古箏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來看看二者的區別吧。
一、出現年代的區別:我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它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在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古琴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古箏則晚得多,形成於秦代,所以箏也常稱為“秦箏”。
二、外形的區別: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中間掏空形成一扁長形音箱,琴面繫有七根弦,故古稱"七絃琴"。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長約120~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如果常看古詩詞,一定會讀到劉長卿的描寫古琴的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
古箏則由三塊板構成,分別是框板、面板和底板。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絃均勻排列於箏面上。唐代時箏多為十三根弦,白居易在聽箏時寫有“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絃裡一時愁。”,晏幾道的《菩薩蠻》中則有“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這都是描寫箏的詩詞。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長約 163釐米,寬35釐米。
三、音色的區別: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而渾厚,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琴音深沉蘊藉、瀟灑飄逸,講究一種空靈的美感,品格高雅。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
如果說古琴是超脫於凡塵之外的,那古箏就是能食得人間煙火的。古箏具有音域廣,弦多,音量大等特點,它的音色明亮,豐滿,清脆,十分的華麗燦爛,演奏起來十分迷人。因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悠揚悅耳,被稱為“眾樂之王”。
-
5 # 河北人張鵬程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族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行動式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現在有許多人對於古箏或古琴的概念還是有一些模糊,認為古箏就是古琴,古琴就是古箏,倆個東西一樣只不過換個稱呼罷了實際情況真是那樣嗎?其實這倆件樂器完全不同到底不同的地方在哪裡感興趣的就來看一下吧。
古箏與古琴的出現的年代不同的,像古琴傳說其是伏羲所制,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古琴出現的年代是非常之早的,但是相對來說古箏出現的時間就是比較晚了相傳其是戰國時期秦國大將蒙恬所制所以又稱秦箏,也有傳說是秦國的一個彈瑟高手要將瑟的彈奏技藝傳授給倆個女子,倆個女子爭搶瑟這個樂器一分而二,又因為這件樂器是瑟因為爭搶而形成的,所以這位彈瑟的老師將這件樂器命名為箏,從這裡不難看出古箏最早出現的時間已經到了戰國所以古箏最早也是出現在這個時間。
古箏與古琴的外表是有所不同的,古箏長4075px,上束21弦,由面板、邊板、底板構成,而古琴主要由獨木所制,上束七絃所以其又有七絃琴之稱。古箏古琴的音色有一定的區別,首先古箏分為高、中、低三個音區高音區聲音明亮清脆、中音區質樸有力、低音區渾厚低沉,音域廣變換靈活適合彈奏各種不同特色的曲子;而古琴的聲音則是蒼老古樸的具有通透之力。聲音韻味足聲音比較廣。
最後是倆者之間的意境不同,因為古箏的音域變換是比較靈活並且聲音明亮適合彈奏各種型別的曲子所以其主要是向人抒發自己內心疑惑是開心疑惑是悲傷的情緒,而古琴的聲音比較低沉所彈奏的曲目大多也是比較古樸,所以主要用來自己欣賞修身養性。
古箏古琴到底選擇哪個好,其實要根據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定,如果比較熱情外向學習古箏是不錯的.,如果比較恬靜淡雅比較喜歡沉靜在自我世界中,那麼選擇古琴比較不錯!
-
6 # 琴棋書的大雜燴
1) 歷史淵源不同:古箏據傳造於戰國時的民間,屬下里巴人,而古琴傳說是伏羲所造,實屬陽春白雪,兩者真可謂天壤之別也,故此後世文人樂手均將古箏視為“低俗之樂”,而古琴則是“Teana之音”
2) 兩者音色不同:古箏旋律性比較強,輕巧靈動,古琴音調較低沉,旋律輕源緩流
3) 兩者音域不同:古琴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達四個八度,並且可以彈奏出眾多泛音和按音,表現力超強,所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即是指古琴。而古箏則透過移動弦馬調整,可以彈奏不同的音高,音域雖然也算寬廣,但個人認為表現力上比古琴差了一個檔次,但好處是音量比古琴大許多,彈奏古色古韻的樂曲也是遊刃有餘。
4)演奏方法不同:古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絃,實際彈奏時,同時可以撥動兩根琴絃作和音彈奏。而古箏則主要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撥絃,左手控制弦的張力。
不過說到底,樂器終究只是音樂的表現工具,並無本質區別,至於優劣比較,其實主要看個人喜好了 。
-
7 # 192660567
每次看到電視劇裡,主角面前擺著古箏卻放著古琴的配樂,或者擺著古琴,放著古箏的音樂!琴頭擺放錯了,主角還在那裡“搔首弄姿”的彈琴,真的是雷得你好氣又好笑!事前做作功課,不要你會彈,起碼琴你得放正了吧!
-
8 # 水杉古琴
之前寫過一篇《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文章,放了很多圖片、音樂、影片供大家作為比較,很直觀。原文:http://wenshanqinshe.com/guqinzhishi/112/
下面大概寫下幾個比較明顯的區別:
1、長度區別:古琴約120cm(相當於一個十來歲小孩張開手臂的寬度),古箏約160cm(相當於一個成年女性的身高)
2、弦的數量:古琴7根弦,古箏21根弦,
3、音色:古琴音色沉靜,音量較小(因它用材厚實,有鹿角霜大漆多層保護,有抑制箱體發聲。所以現在最早古琴是唐代的,依然能彈奏。),古箏音色亮麗,音量大(因它箱體大,面板薄,也正是因這個緣故,古箏的儲存時間也較短),
4、彈奏方式:古琴直接在琴箱面板上彈奏,古箏因有琴碼故與古琴彈奏方式不同;
5、古琴彈奏的一般是古曲(所用譜是古琴專用的減字譜),古箏曲一般為近現代人創作或移植;
交集
古琴和古箏都很“古”,都是中國傳統樂器,古琴產生不晚於堯舜時期(距今約四千多年),古箏大約產生在春秋時期(距今約二千多年)
-
9 # 鈞天坊古琴
獻給你我身邊,琴箏傻傻分不清楚的朋友
那麼,古琴和古箏,究竟有多不同?
來,邊喝茶邊聽鈞天君慢慢跟你說
Round 1 名字名字是造成混淆的重要原因之一。古琴、古箏。都是古字輩,好像總該有點什麼關聯。但就像我們叫著“老王”“老趙”,也不能說明他們一定是親戚嘛。
古箏和古琴,在它們原本的名字裡,都沒有“古”字。
| 先說琴:
“琴”這個字在《說文》裡是這樣解釋的:
“琴,絃樂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絃,周加二絃,象形。”
“五絃”加“二絃”等於“七絃”。這說明,“琴”原本就是特指了七根弦的樂器,只是到了近代,為了區分西方樂器,才加上了古字。
所以,古琴,原本單名一個“琴”字,暱稱“瑤琴”,流傳的形制多為七根琴絃,也可以直接叫“七絃琴”。因為最初用來做琴的材料是梧桐和蠶絲,合在一起又簡稱“絲桐”。
| 再說箏:
關於“箏”為什麼叫“箏”,市面上比較流行傳說解釋和擬聲解釋。
提到“箏”的傳說,不得不先說瑟。瑟是一種經常和古琴以CP形式出現的樂器。比如“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大概就像這樣:
△ 丁承運、傅麗娜夫婦 琴瑟和鳴
傳說,有兩個人因為一把五十弦“瑟”爭來爭去,最後一分為二,變成了兩把二十五絃的箏。
實在不知道這樣一分為二的瑟,修補之後還能彈得機率有多大。總覺得擬聲解釋顯得更加靠譜:
“箏,施弦高,錚錚然。” ——劉熙《釋名》
箏,會發出有如金石相撞的“錚錚”聲。
Round 2 顏值從外貌上來講,琴和箏除了都是在給木頭安上琴絃之外,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1. 身材:
對比如下圖,這麼明顯的寬窄差異,近視400度的我不帶眼鏡也是看得出來的。
△ 古琴(上)與古箏(下)
2. 弦數:
弦數是最好判斷的條件了。魏晉以後,古琴的形制漸漸穩定,大多有7根琴絃。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古箏一般有21根琴絃,整整是古琴的三倍。再怎麼數學不好,誰的弦多誰的弦少,也能一目瞭然。
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標準只在不穿越的前提下有效。因為,唐宋時的箏只有13根或者16跟弦。漢《說文》裡面註釋的箏,弦數則更少:“箏,五絃築身樂也。”
3. 琴徽or箏柱(琴碼):
古琴的琴面上會有十三個亮晶晶的小圓點,這是古琴獨有的音位標記——琴徽,古箏並沒有。而古箏在靠右側斜斜列著一排箏柱。古琴亦沒有。
而像這種琴碼彈飛一地的功力只能發生在古箏身上!
△ 古箏仙子常靜在耘劇場《吾語》現場琴碼彈飛
4.長度,嶽山等構造差異
古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換算成現代的長度單位,大約為1.2米左右。而古箏一般長度在1.6米左右。
結構上,古琴的琴頭有一處嶽山,古箏在首尾分別有一處嶽山。且尾部嶽山一般呈曲線。
琴和箏的底板構造也並不相同,大家知道就好,分辨兩種樂器,其實看看面版也就可以了。
△ 古琴底板(上)與古箏底板(下)
Round 3 彈奏&琴譜琴與箏在演奏時都是右手撥絃,左手按弦。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杜甫的這半句詩中:“銀甲彈箏用”。
彈奏古箏時,彈奏者會根據需要在右手或雙手的手指上纏繞義甲,依靠義甲接觸琴絃發聲。
而彈奏古琴則是彈奏者的手指和指甲直接接觸琴絃發聲。
古箏最初使用的譜子叫工尺(che)譜,是醬紫的:
古琴最初的譜子是直接用文字記載指法,像這樣:
△ 《碣石調·幽蘭》文字譜區域性
後來因為人們發現,文字記譜真的很麻煩,就把漢字拆拆分分,湊成了減字譜。像這樣:
到了現代,古箏的記譜基本都可以採用簡譜和五線譜。但古琴依然只能採用表現指法和徽位的減字譜。所以只要看到有這種奇怪的天書般地“四不像”的文字:
沒錯,那一定就是古琴的譜子!
相比於外形,音色上的混淆,才最容易讓人們對樂器本身產生誤解。
音色中透露的東西,更像是樂器與生俱來的某種性格。
樂器發聲,靠的是琴體震動。古琴是少有的在琴體表面打磨灰胎來抑制震動的樂器。這決定了古琴的聲音內斂深沉,餘韻悠長。即便是較為靈巧的泛音也清而不浮。
聲音上的差別,說得再多,也不比親耳來聽聽。
文字 | 十三么
顧問 | 張璐
策劃 | 秦草
關注鈞天坊,在趣味中讀懂古琴文化,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
-
10 # 精禮道古琴生活
古琴7根弦,古箏大多是21根弦,
古箏比古琴寬一倍以上。
古琴長125釐米左右,古箏長160釐米左右
古箏音色嘹亮動聽,主要感覺悅耳好聽。
古琴音色低沉韻長,主要感覺入心靜神。
一圖古琴,二圖古箏
-
11 # 聚讀書
你好,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圖1是為古琴,圖2為古箏。在查閱有關資料以及結合自己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古箏。由於古箏在民樂團裡是很受排擠的,主角配角做不了,甚至連背景都不好做,所以說它的地位是很低的。現如今常常有種說法叫“古琴悅己,古箏悅人”。
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古箏和古琴音色不同:兩者的音色差距較大,古箏的音色是高音變化較多,旋律性強。古琴音調低沉,旋律平緩,需要人靜下心來享受。
2、起源不同:古箏起源於戰國時秦地民間,從出現伊始就帶有雅俗共賞的特點。而古琴出身便傳說是伏羲所造,這為後來將琴神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一個是窮苦人民,一個是人文始祖。
3、社會階級的引領:琴出身高貴,後世也多以文人演奏,表達自身志向。唐有詩句“世上愛箏不愛琴,則明詞調難知音。”這說明了琴備受冷落,且文人更偏向於琴的態度。
4、構造不同:古琴7弦 古箏21弦、古琴長1.2m古箏長1.6m、古琴沒有琴碼而古箏有。
5、演奏方式不同:如圖5為古琴、圖6為古箏。
6、古箏和古琴都是琴頭在演奏者的右側。
-
12 # 碧桂佳
古箏據傳造於戰國時的民間,屬下里巴人,而古琴傳說是伏羲所造,實屬陽春白雪,兩者真可謂天壤之別也,故此後世文人樂手均將古箏視為“低俗之樂”,而古琴則是“Teana之音”
古箏旋律性比較強,輕巧靈動,古琴音調較低沉,旋律輕源緩流。
古琴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達四個八度,並且可以彈奏出眾多泛音和按音,表現力超強,所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即是指古琴。而古箏則透過移動弦馬調整,可以彈奏不同的音高,音域雖然也算寬廣,但個人認為表現力上比古琴差了一個檔次,但好處是音量比古琴大許多,彈奏古色古韻的樂曲也是遊刃有餘。
4、演奏方法不同
古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絃,實際彈奏時,同時可以撥動兩根琴絃作和音彈奏。而古箏則主要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撥絃,左手控制弦的張力
-
13 # 安徽一書書
外觀區別:古箏一般比較長,古琴一般比古箏微短一些。
弦的區別:古箏有21根琴絃,古琴一般只有7根琴絃,所以古琴又叫七絃琴。古箏上面有琴馬,古琴不放琴馬就可以彈出聲音。
發出聲音區別:古箏聲音比古琴明亮,古琴聲音相對低沉渾厚。
曲目區別:流行歌曲或流行音樂用古箏演奏,古琴演奏一些古典曲目。
-
14 # 豆爺說說
古箏和古琴的最大區別在於外形區別:古箏一般比較長,古琴一般比古箏微短一些。古箏有21根琴絃,古琴一般只有7根琴絃,所以古琴又叫七絃琴。古箏上面有琴馬,古琴不放琴馬就可以彈出聲音。
古箏聲音比古琴明亮,古琴聲音相對低沉渾厚。適合演奏流行歌曲或流行音樂。古琴適合演奏一些古典曲目。
古箏旋律性比較強,輕巧靈動,古琴音調較低沉,旋律輕源緩流。古琴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達四個八度,並且可以彈奏出眾多泛音和按音,表現力超強,所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即是指古琴。而古箏則透過移動弦馬調整,可以彈奏不同的音高,音域雖然也算寬廣,表現力上比古琴差了一個檔次,但好處是音量比古琴大許多,彈奏古色古韻的樂曲也是遊刃有餘。
兩種琴的歷史淵源不同。據傳古箏初造於戰國時的民間,屬下大眾的樂器。而古琴傳說是伏羲所造,屬於文人雅士演奏的高階樂器,兩者有天壤之別,故此後世文人樂手均將古箏視為“低俗之樂”,而古琴則是“Teana之音”。但古琴聲音小,比較內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環境下會特別感動人,而往往感動的也只是彈琴人自己。一些大師也曾彈出過加持力很強的曲子,讓人覺得如聽萬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從古琴的結構和發展歷史來看,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於技巧和感人,而在於心境和自然。如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派古琴”創始人郭沔(今浙江溫州人約1190~1260)。以琴知名。所作琴曲《瀟湘水雲》抒發對故國的眷戀之情,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另有《泛滄浪》、《飛鳴吟》等,均流傳於世。
所以說古箏傾向於是彈給別人聽的,古琴則更傾向於彈給自己聽。 兩者感覺不同、功效也不同,各有千秋。
-
15 # 共享顧問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首先它們兩個產生的年代也有所不同,古琴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出現,距今有四千多年曆史。
而古箏又稱“秦箏”,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面繫有七根弦,琴絃由絲絨繩繫住,栓繞於絃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近年增加到24到26弦,屬音樂類“馬樂器”。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泛音和按音。
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到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可以調作音高,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
16 # 山西阿邦
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面繫有七根弦,琴絃由絲絨繩繫住,栓繞於絃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近年增加到24到26弦,屬音樂類“馬樂器”。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泛音和按音。
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到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可以調作音高,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另外,兩個產生的年代也有所不同,古琴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出現,距今有四千多年曆史。
而古箏又稱“秦箏”,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
17 # 袁聰
古琴:琴又稱瑤琴、玉琴、綠綺,現代一般稱為古琴、七絃琴。琴歷來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古人常以“琴、棋、書、畫”並稱,把它看作是君子必備的文化修養,因此中國文人多擅彈琴,如孔子、嵇康、歐陽修等。
琴在中國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觀在考古發觀念的最早實物,是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戰國初期的10弦古琴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七絃漢琴。琴的全身為扁長共鳴箱,面板多用梧桐木製作。琴頭有承弦的嶽山,琴尾有承弦的龍齦和護琴的焦尾,整過顯得寬頭尾窄。在面板的外側有13個圓點狀的徽,它是音位和泛音的標誌,一般由貝殼製成。琴上有七絃,古代用絲絃製成。琴的聲音清脆悅耳,表現力強。
傳說伯牙志在山水的時候琴聲能“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遇雨心悲的時候還能“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琴的表現為可見一斑。
琴有獨奏、琴簫合奏、琴歌、雅樂合奏四種傳統的演奏形式。著名的琴曲有《流水》、《酒狂》、《廣陵散》等。
古箏:是中國一種具有優美音色和豐富表現力的民族撥絃樂器。它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古箏就在秦國流行,所以它又被稱為“秦箏”。古箏的流傳甚廣,從嶺南至內蒙,幾乎遍及整個中國。
最初的古箏是從戰國時期一種竹製的五絃樂器演變而來,秦漢時期,五絃發展到12弦,隋唐時期為13弦,元明時期為14弦,清代時期為16弦。後經改良,由17、19弦不等而發展到21~25弦,箏弦也由原來的絲絃改為鋼絲絃等。這樣古箏的音域和表現力得到很大提高,深受人們歡迎。
古箏:它既可用作獨奏、重奏、合奏,也可用作戲曲、曲藝和舞蹈等伴奏。古箏的音色清越、高潔、典雅,委婉動聽,具有一種幽遠的神韻。輕拂宛如行雲流水,重掃勢若山崩海嘯。它既能細緻微妙地刻畫人們的內心感情,也能描繪激動人心的壯觀場面;無論是如泣如訴,還是慷慨激昂,或是激越高歌與淺聲吟唱,它都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左手的揉、按、點等手法尤能體現古箏的音韻特色。
古箏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其中以陝西、山東、河南和客家箏曲最為著名。《漁舟唱晚》和《漢宮秋月》是古箏中的名曲。
-
18 # 晨凱sunny
可以肯定的是古琴和古箏不是一種樂器,從歷史淵源、外觀形式、音律、音色、演奏技法都有很大差異。
一、琴, 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傳說是伏羲削桐為琴,至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
1、古琴,三尺六寸五,前廣後狹,最初為五絃,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六、七絃稱為文、武二絃,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
2、右手指法:主要為擘、託、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組合,如:輪、鎖、疊涓、撮、滾、拂、歷、雙彈、打圓等;
左手指法:主要分為按音與滑音兩種,按音有跪、帶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聲等。滑音有吟、猱、撞、喚、進復、退復、分開等。
3、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4、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許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
5、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稱為"文字譜",到了唐朝後稱“減字譜"。
6、古琴聲音較小,聲音較古箏低沉,往往感動的是琴人自己,古琴的知音卻總是可遇不可求的,古琴更的意義在於心境和自然。
二、 古箏,又名"秦箏",自秦、漢以來從中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1、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目前古箏的全國統一規格:1.63米,21弦。
2、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絃,彈出旋律、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絃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託、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3、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4、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5、古箏的聲音大,很動聽,彈奏的時候加持力很強,想要用它來醉人是再好不過了。
以上是我心目中的古琴與古箏之區別,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
19 # 真琴永不變
古箏與古琴區別很大
先從外觀上來說
古箏要比古琴寬3倍左右重量相對來說比古琴重的多古箏有碼子,古琴沒有古箏一般情況下有21根弦,古琴7根從使用方法來說古箏必須撐在兩個架子上,古琴可以放在專用古琴桌上也可盤上腿放在腿上演奏古箏演奏時需要帶指甲,古琴講究人琴合一,所以不用帶任何東西古箏左右手可以同時演奏不同的旋律,古琴只能右手彈弦左手按音從音量上來說古箏因為她腔體大共鳴也就大,聲音相對來說就會大些,古琴腔體小,共鳴小,相對聲音也會小些從音色上來說古琴聲音更像男低音,渾厚有磁性,委婉動聽,古箏的聲音更像女高音,明亮而尖銳。
從歷史上來說
古琴是中原大陸土生土長的樂器,傳說是伏羲神農制琴。文字記載是從《詩經》開始。古箏則是從西域傳入中國古箏古琴的相同之處
兩者都是民族樂器,音階都為五聲音階。
古箏和古琴是兩種樂器,親愛的你看完之後,在不要混嘍~
-
20 # 東家APP
在如今很多影視劇中,特別是古裝劇和仙俠劇,其中經常出現的道具——古琴。乍一看很美,可是,大多都有一些問題的。
比如,經歷過《甄嬛傳》孫儷彈錯古琴的風波,網友對古裝劇的彈錯古箏和古琴可能習以為常,認為這是電視劇的通病。12集甄嬛在彈琴先是完全坐反,用左手撥了一把,說“聲音清脆,果然是好琴”,然後又用右手撥,左手整個手掌按……每一集都是坐反,右手撥絃。而當古琴撥絃後,放出來的卻是古箏的聲音。網友不禁感慨:導演太不負責了。
平時看電視劇,對於彈古琴、古箏這些細節也不會太在意。只要畫面美感夠就差不多了。但對於音樂鑑賞水平日益提高的民眾和網友,這些細節也變成了應該正確普及的常識。下面就來告訴大家如何區分古琴與古箏,不再被電視劇唬弄,做個正確吐槽的好觀眾。
外形外形上,琴更小方便攜帶,而箏要比琴大很多;古琴一般長為1.2-1.25米,而古箏一般為1.63米。
弦古琴7根弦,古箏一般為21根弦。琴最初為五絃,出土的戰國古琴實物已有七絃、十弦,在漢代後定型為7根弦,中間沒有琴碼,一直延用至今。而箏在最初為12弦,至唐代為13弦(現日本還有使用),後弦數越來越多,中國現代箏普遍已改為21根弦,中間有弦碼。
音色琴色蒼勁,箏色華麗。古琴沉靜、古樸、幽遠,音量比箏小,曲目較為舒緩。箏的音色明亮華麗,音量較大,音色特點是高亢、洪亮、激越。
琴放正了,也不一定就代表擺放對了。這一點上,很多影視劇作品都可以拿來當我們的反面教材。比如《琅琊榜》的這一段,琴沒有反,但是琴軫支桌。
當然有反面教材,就會有正面教材啦。像下面這兩部就給我們做了正面的示範:
87版《紅樓夢》裡,林妹妹有正確演示
電影《赤壁》中最為出彩莫過於周瑜所奏《廣陵散》這一段,琴音由緩漸急,變得鏗鏘有力,到高潮處,風雷隱隱,琴音裡充滿了萬馬廝殺、金戈鐵馬的豪邁氣勢。
最後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古琴正確的放置:
古琴的擺放位置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同時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頭下面的小鈕用來調琴,最好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內容來自東家正麟殿古琴文化藝術館的分享。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怎麼可以成為一個問題(O_O)?雖然兩者不一樣,我也沒有摸過。但是都是五聲音階。12356.演奏方法不同,琴的構造不同,弦的長短和材質不同,音色肯定不一樣。音色好聽與否取決於個人,音樂好聽與否取決於演奏的人。音樂裡自己就是一個世界,不用在意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