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明抱拙
-
2 # 中上行
我對儒,釋,道的感悟來源於生話的壓力,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下崗後出社會自己創業多次失敗,看著別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吞著國家資產,他們還成了精英,我們成了拉坍圾,很迷惑。剛結婚,帶著小該,感覺壓力很大,我無數提醒自己做個好人,修己齊家,治國平天下輪不到我們,做好自己,齊好家帶好孩子遵紀守法就是為國家。大家,小家相互關聯。這就是老姓的儒家思想。
後來看了《道德經》,初次讀讓我產生消極的感覺,後來對其中的虛字產生了性趣。最後發現市場其實就是一個虛到需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明白了什麼是道,人應該什麼極積的做。
對佛的認識是以明,性,慧開始,是接觸了禪宗的書,有一次在成都在火車上,有一個和尚到五臺山受戒。我與他聊了一會而,他說我出家十年後可混個方丈。但又看到他由於一個人有兩張坐籤的車票。那時在火車上找個坐位很難,一個婦女要坐,他非要別人給他一張車票的錢,那個婦女有車票只是沒有座位,就是我們普通人都不會要。他還是個和尚。我對和尚行善開始懷疑。大家都指責他。又看了六祖禪師啥子本來無一物,何處塵埃。啥子心動,風動,旗動,一句話空。空了又搞啥。又回到老子的《道德經》有無之用才明白。空無為清零。無生有,有生無。欲,情,痴,空,真是人的生理迴圈。空非終點,真才是終點。
後來瞭解了《河圖》《洛書》八卦。才明白中華文化其實就出於這幾個符號。
-
3 # 西酉秀
從各自的思想來看,由於經歷了長時間的交流,所以思想主要主張有很多相同點,所以也讓很多人出現了思想的混亂,讓糟粕得以在中國延續。
這裡從三家的源起和發展演變來看一下,也讓我們透過一層精緻的偽裝看清糟粕。
道家創始人老子,首先思考了世界本源,並指出了自然與人類社會執行的規律,論述了人怎樣做才是合道。道家思想並不去積極勸導人們向道而行,只看客觀世界,依客觀規律。道家思想的產生春秋這個即將出現大亂的時代,希望人們不要去亂折騰,按照本身規律去發展就可以了,結果春秋戰國的大亂還是開始了,最後的結果還是還去的去,該留的留。在歷史上較為盛行的時期基本上都是王朝之初,因為新統治者發現到最後經歷了亂折騰,也必須找到事物的規律,不然又會被別人推翻。亂折騰對國家發展來說沒有多少意義。但道家早已在大亂出現之前就已經說明了。而後世卻屢屢重演亂後才想起道家的後悔劇。所以說道家雖然給人感覺冷漠但是有功於家國。
現在一提到儒家,有人就說腐儒,還有人就覺得是以德報怨,這些都是託儒家之名的垃圾所做的事情。真正的儒家是一手拿書,一手持劍的。孔子本人就是射箭高手。儒家的產生源於道家,孔子問道於老子,所以儒家所說的道和道家所說的道是相同的。有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他們所說的哲學不過是為宇宙建模而已,而道家儒家則說世界本源在於道,不需要費盡心機的為宇宙建模,這才是真正的哲學。不同於道家的是儒家主張仁,就是勸人向道。畢竟能夠理解道的人太少,儒家看許多人亂折騰,浪費人生,踐踏生命,於心不忍,所以在儒家經典裡,我們看到很多勸導人的語言,這就是儒家的仁心。再好的勸導,抵不過人們的既得利益,隨著大地主的出現,儒家成為世家大族維護自身的工具。魏晉士族門閥固化下來,壟斷權力對君主的威脅是最大的。所以君主需要有工具來攻擊士族。那君主選取了什麼工具呢?
隋朝和唐朝選擇了佛教。魏晉以後,佛教和儒家就開始了糾纏,最後由於隋唐統治者的扶持和宋明儒家學者的不堅定,佛教由一個小眾信仰地位提高產生了全國性影響。而怎樣讓佛教快速擴大影響呢?就是要穿鑿附會,讓道家,儒家的詞彙嫁接到佛教的體系裡,打擊士族的自大。而這些說法經過一些文人的篡改,成為了文化快餐,大眾接受起來比較容易,所以佛教得到快速傳播。佛教西漢末傳入中土,為什麼沉寂了兩三百年才開始盛行呢?因為佛教從其本身思想也就是未經附會到道家儒家之前來講根本就不入流。喬達摩的父親是淨飯王,這是什麼王?就是乞丐團伙裡吃乾淨飯的。後來喬達摩自己又組織了一個乞丐團伙,號為佛教。現在有些人覺得寺廟就是一個公司,這不是因為現在才這樣,而是在佛教產生之時,他就是一家乞丐公司,只不過最初的佛教要的是飯,而中國的佛教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充當帝王的工具,他們要的不是飯,而是錢。還有佛腳所說的世界觀,什麼六道,地獄之類的都是有依據的嗎?這不就是和其他宗教一樣,滿嘴跑火車,亂編出來的嗎?所以在初傳入的兩三百年,佛教並不受中土士人待見。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戰亂,人們精神需要一個安慰,所以開始盛行,到了隋唐,君主需要打擊士族,所以地位進一步提高。而且宗教盛行於蠻夷,華夏不受宗教蠱惑,而經過歷朝歷代的融合,現在的分子生物學鑑定,華夏族基因大約佔整個漢族的60%,所以佛教又在這些蠻夷基因裡留存了下來,也讓一些人犯了糊塗,以為是傳統文化。實不知已經落入宗教蠱惑和乞丐團伙的營銷之中。推薦閱讀白雲先生的文章。
-
4 # 風相伴80313660
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儒釋道個人初識感悟。因為個人偏好,就從道家開始談起。剛接觸老子所注《道德經》,看過以後真是一頭霧水,想必大家也都應該有這種感受?什麼道可道非常道?什麼名可名非常名?這麼繞,老子他老人家是打算讓我們再一次玩玩《仙劍奇俠傳》迷宮嗎?我想應該不會吧!既然不會那就讓我再去仙劍的迷宮去闖一闖,說不定還能找到復活的趙靈兒。《道德經》第一章我資質淺無法走通,無奈只能直奔第二章,第二章沒找到靈兒卻收穫不小。“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對照解釋為:“當世人都知道或是定義了一種美,這種美就已經開始黴變了醜陋了。”例如當今社會流行一種骨感美,搞得美女們都去減肥瘦身,結果出現了本來很美的女人如今卻瘦的如同如骷髏,看到這骷髏造型誰還敢說這叫美?就憑這點,我就真徹底服了老子他老人家。如今的事都逃不過他的法眼,高,實在是高!能與宇宙萬物自然對話做學問的,唯有他老人家,上善若水唯有道家!
下面我們談談“釋”佛家,接觸佛家思想,也是一次偶然的機緣,再不過多陳述過多細節。佛家有一句話“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也有一種說法是“境由心生,境隨心轉”。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脫離不了“心”,經常聽人說良心,也不知道這個“心”所表達是什麼概念?是善良?是智慧?還是一種豁達?唉,真是說不清道不明呀!算了,反正也找不到準確答案,還不如去荷塘看看荷花,運氣好說不定能碰到沐浴的靈兒。看到荷花,不免讓我想起了釋迦牟尼座下的蓮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不就是在闡述佛家的純真、包容、豁達的品質嗎?拿起放下,在一念之差。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這就是對佛家所言的“境由心生”最好的回答!佛家對“心”的破解研究治癒,真是頂呱呱的!可以這樣說,心學的頂峰在佛家!
儒家,儒家的總是給人一種感覺,像是一種家長的束縛,一種無形的枷鎖,我們也總想去擺脫他。但是,人類社會如果缺了他,真會瓦解崩塌!如聞一多先生所言“創作如同戴著枷鎖的跳舞”,雖然這句話帶有政治色彩,但是,人生也不是如此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序的社會必然會亂了套。保持社會穩定有序發展,就必須制定規則,遵守規則。儒家思想,就是穩定社會發展最有力的保障。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儒家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難道不是一種對生命的關愛嗎?治國理政首選儒家,一點沒錯,我堅決支援!
儒釋道猶如落入蚌殼中的三粒沙,歷經千年碰撞融合,已然成為一顆晶瑩瑰麗珍珠。就算我們去打碎它,也不會得到獨立的一家。因此,我們需要加倍的去珍愛它!
-
5 # 太極拳的修行之路
儒是人與社會的關係,道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佛是人與宇宙的關係。儒講仁義禮智信,道講道法自然。因為孔子與老子是同一時代的人,兩個人曾經見面詳談過。後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對老子的印象。孔子說老子是天上的龍。按儒家的教誨會成為好的臣民。按道家的教誨可以治天下。道家崇拜自然的力量,認為順從自然的力量,萬物皆可自強不息。同時也看到了山水,陰陽的氣,鬼神對人的影響。打坐,是道家與佛家共同的修行方法。道家為成仙,佛家為成佛。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即得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家講三千大千世界,六道輪迴,空間上超越銀河系,時間上超越生死。修無我,以渡眾生為己任。
-
6 # 范蠡天使王永哲
從做人的道理開始學起。代著對人生不明白的問題找答案。要學三家的文化,學自己須要的精神語句。再就是修改自己,改正自已。再後來深一步進入修煉仙佛之功了。智慧是精粹。三家雖然語詞不一樣,但說的是同一道理。不要迷糊在語詞中出不來,就一個"道"字,上古到今,車書累載,也說不明白。只有三家兼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才會得到真才實學。才會成人聖,人仙,人佛。人才。
-
7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我對國學的感悟是:國學已經被當代站在文化制高點上的權威們矮化稱、踐鵮、玷汙了,這是當今產生道德與信仰危機的主要原因。國學是老祖創造的,國學受到矮化、踐踏、玷汙,就是矮化、踐踏、玷汙我們的老祖宗。因此,今天出現了公開離宗叛祖,認賊作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民族敗類並不奇怪。當今國學熱一浪高過一浪,但是,作為國學經典的《道德經》《繫辭》《論語》《中庸》《大學》的核心內容都來源於遠古的龍文化一一太極圖,由於這個太極圖還是萬古之秘,所以,現在對這些經典的核心內容的解釋全錯。
-
8 # 學佛小課堂
我對祖國璀璨的文化崇拜的五體投地!
八年前,我第一次看玄幻小說誅仙,就被裡面的人生哲理所吸引:何為正何為魔?尤其是青雲的功法,極其嚮往,如果是這個世界上這有這種功法,那該多好啊!我就算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窺其一二!隨後也看了其它一些這類的小說。
就這樣,我開始瞭解了祖國一些神秘的文化,《易經》這也是我感覺很神秘的了。由五行八卦而演繹出六十四相,世間萬物一切都逃不出這六十四種現象,變化莫測,一個人的一生福德受用都由命理決定,無法改變。確實如此!人在自然法則中(生老病死)無能為力。其核心宗旨:自然之道不可違背。什麼是自然之道呢?個人認為呢又包括天,地,人道,前者就是自然規律,人與天地之道。人道呢,《弟子規》《三字經》儒家學說都有,人與人的處世之道!
前面為什麼要說這些呢?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道家修人天合一,確實是可以成就的,成就什麼呢!成就仙人。如果你不信,可以這樣想象一下,我們古代所認為聖人的標準是什麼,他的境界有沒有封頂,答案是肯定的,一個人的智慧當然沒有修道封頂的了。如果一個人的修道高到你無法想象,那會是什麼?成仙那當然是不在話下。
下面想修的朋友呢,可以簡單的介紹一個,打坐,也可以說坐禪,當然各宗派也不一樣。怎麼做呢?在打坐的時候,心念上要專一,不要有慾望,要放鬆!慾念在丹田,吸氣時丹田輕輕鼓起,呼氣時,放下!就這樣早晚長久練習。一兩個月就有體會!最好吃素,因為素食會讓你身心更清淨,不容易胡思亂想!剛開始困難,不要怕苦,越練越心喜!
功夫深了,其中的自在,妙樂只有你自己享受得到,沒辦法用語言表達的!
-
9 # 瞿松華-國學風水-裝修設計
孔子的原則,老子的格局,佛陀的胸懷,中國文化“儒釋道”相輔相成;孔子教人安分守己,老子教人知己達人,佛陀教人律己寬人。
-
10 # 時間空洞裡的瘋子
覺悟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而且是逐步捨去,放下自我的過程。心若有所執著即受相縛,而修行的重點就是逐步解除相縛,所以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句話不簡單啊,我覺得可以當個話頭參(大家注意啊,容淮所說的話頭最多隻能解決理論上的一些疑問而已,所以大家看到容淮拋話頭和卡薩拋話頭性質是不一樣的,因為卡薩是用參話頭引導修者見性,這是容淮反對的,容淮只說話頭能破疑而已),大家看看自己能參出個什麼來。話頭如:為什麼要離一切相?如何離一切相?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了,那邁入實修的理論依據也就有了。現在來參這個話頭,通常所說的相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修行先要不住六塵生心,其次,這個相還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我相是修行中的一個難題,如果破除我執,你就能解無我法了。當然相還有好多,我在這裡就簡單敘述如上。下面具體說說在修行中如何逐步覺悟和實證。卡薩活佛的部落格裡有云:“佛陀資訊:什麼是佛?佛是覺悟的人。修學佛法最重要最首要的一關是證得覺悟,然後去踐行,這叫悟後起修。”當然,所證得的覺悟也是有層次的,聲聞有聲聞的證悟,緣覺有緣覺的證悟,菩薩有菩薩的證悟,佛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最高層次了。那一個普通人如何證得覺悟呢?那我們不妨看《楞伽經》中所載所說。修行首先要覺一切法唯自心妄想分別所生。這裡的分別是指六根對六塵起六識分別,著有著無,凡夫依有說無,而有、無均是妄想所生,如見牛有角說“有”,見兔無角說“無”;若離無而言無為邪想,如說龜毛兔角無,因為龜毛兔角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又說它沒有,那就是邪想。所以修行的第一步是要離龜毛、牛角、兔角、虛空、形色等異見妄想,因為這些都在有、無妄想範疇,都是由於我們受無始虛偽習氣熏習而產生的妄想,是修行首先要覺悟到並斷除的。既然覺悟到了自心現妄想,那接著就要淨自心現流,也就是慢慢除去妄想。那如何除妄想呢?那就要覺一切法唯自心現 量,心不起分別;清淨本心,本覺常住,如金剛經所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這裡暫且不提無所住這個概念了,容淮這裡所說的無所住是般若波羅蜜境界,是要引發無分別智內證的。你一開始修道不可能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若遇外緣(六塵),心易受染著而失清淨,所以淨自心現流是漸淨非頓。
-
11 # 無語
儒釋道教會人類走向光明的智慧。人與宇宙的關係,人與物的屬性,人與時空的結構和組成。說小一點,人與事與物的親近性和人與時間空間的同在性,再小一點說,就是人每天的行為如何接近真象。不論你從使什麼職業目標,它都提供給你最直接的捷徑...
-
12 # 一閃電東
我認為儒釋道都是哲學,大道至簡,古人沒有人用哲學這個詞,但從易經開始就注重研究的哲學。蘇格拉底說過希望統治者為哲學家,而實際孔子講過希望聖人為統治者。儒釋道為哲學三個方面,如儒偏重於道德,道和釋偏重於人的內心,向外人與自然,世界關係,境界更大。但三者都希望人過上美好的生活,而美的生活是什麼,個人以為是哲學的生活,美的生活,藝術的生活,讓人間處處充滿美。當然每個由於思想,人生觀,世界觀,美觀的不同,不一定儒釋道都喜歡,但是殊途同歸,大道至簡,任何一種思想如禪宗一樣,悟後都將解放自己,進入美好生活之境界。
-
13 # 夢自然
儒釋道從不同的角度,說的是一個意思,儒講仁義禮智信,邪無思,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釋講五戒殺盜淫妄酒,四禪八定,十善,六度,明心見性,等。道講無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性命雙修,是不同角度,渡不同的人,修好儒稱聖人,釋稱普薩,道稱神仙。
-
14 # 圓明抱拙
【把儒道會於一心中應用】常見人爭論儒道優劣,若堅執儒道長短之論,這還未達中道致中和,只能偏空,須從出假,或曰:從真性起用,方不墮空理。道有出世之向,儒有入世之願,二者以自性般若觀之,則達中道致中和,既能入世又能出世,道之長儒是優悉在一念中運化。佛法何以能在中華廣大,與儒道之博大精深有關,亦與佛法本身這種智觀有關,這智觀賦與華人以大智,把儒道乃至諸子百家會於心源而自在應用。
-
15 # anfeilng
最初也是碎片化的,後來逐漸深入是因為看了南懷瑾先生的書。《論語別裁》中有個比喻印象深刻:儒家是糧食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公司。就是說,我們社會個人都需要儒家這個糧食店,一日不可或缺。但如果社會病了,就需要藥店丁,所以中國歷史上社會動盪時就有道家人物出來。佛家是個百貨公司,各種東西都有,有時間逛逛,沒時間不去也行。大概如此,至於這幾家店鋪到底有什麼東西,不去是不知道的。
-
16 # 豐公子
儒佛道是我們國家的精神地基,中國的歷史就是儒佛道的歷史,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始終做著精神的嚮導,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儒佛道的精神斷了多少年,我們民族就經歷多少年的屈辱和磨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需要重新把儒佛道中的精髓提煉出來,符合時代要求,但更要超越時代束縛,才能引領當代人認識生命,認識傳統文化,讓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從根本上對影響改變我們華人的素質,提高華人的民族自信,真正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
-
17 # 夏握秋蟬
拋開儒家暫且不談,道家講究無為之治,佛家講究因果緣會。
初始感悟中我們常常順應自然,順應自己內心,這就是自我的最初表現形式。
也是人人心中的道。更是你我不同人生軌跡的痕律。
佛家是愧疚和遺憾或者說悔恨之時用來自我安慰用的,大多信徒和所謂居士都是那麼的不盡人事,不知天命之徒。或許我的言語些許過激了,但事實就是如此。
講真,我特別佩服那些在和平年代廣借香火斂財的寺院。也特別想告誡那些信徒,你們用錢財換來的虔誠就是信仰嗎?誰知道呢?佛家亂世歸隱是不爭的事實。道家盛世歸隱為人所不知。這是悲哀,釋道的悲哀。
儒家所謂的道德修養,歷史人文氣息的厚重,五千年曆史文化沉澱中,厚積的遺留國學精粹不是一言兩句可以概論的。總之,國學的復興已成必然之勢。
兩會中提出的知識分子是所謂最大的財富。不得不讓我們想起,近半個多世紀,文化屬性沉澱過程中的浮躁世故,炎涼世態。
不難明白,假若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冷漠的人性是否會把我們僅剩的良知淹沒。
我一直在強調,這個世界人類的本性在逐漸向著野獸轉變。那種無情,淡薄,殘忍,奸詐的獸性是多麼的諷刺。又是誰給予了這個社會不爭不棄的現實。在此基礎上提出國學已成必然。然而,這種必然勢必附帶著血腥與慘道,這是無可避免的。
那麼那些所謂的初始感悟背後,你又想到了什麼呢?我的感悟就是如此,期待可以重新找回丟失的文化屬性和彌補缺失的那段道德修養。讓我們五千年曆史人文沉澱散發出本應有的光芒,而不是深埋在古樓深閣之中,遭受蟲鼠肆虐。你以為呢?
-
18 # 安水閒人
三教的幽久歷史淵遠留長,都是能夠指導世人重新審視自我,並具透過教理教義使迷者得悟而反初。儒教,提倡,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男尊女卑等規範世人之視聽言動之行為不越其禮,尊守秩序社會和諧等。儒字,左邊立仁,右邊是需。故云做人需要之規則。佛教守戒,注重殺盜淫妄酒的律成,是為了讓後學以更加完備的狀態顯現心明月朗,皈依佛,佛性不亂,皈依法,法同蘊空,皈依僧,皈依真佛的經典,故長清靜。佛字,是讓人認識自然的本性,被四獄之塵所蔽。道講五行,道家認為構成世界的五大原素,金木水火土,順生逆克,互補相成,對應人身心肝脾肺腎,互為原啟天人合一妙無窮,故曰清靜無為。
回覆列表
在這個科學文化流行的時代,觀察儒釋道,是在科學視野下的來重新發現中華文化的奧秘與應用。
國學之宏傳,要對中華文化的大整體結構有所認識,還要與現代文化進行圓融,這樣進行國學教育,方減少盲目性。 要以科學的視野來審視,就會發現不一般的意義。儒釋道,還有一位大兄長:中醫,皆基於究人天之秘,而後建立的與天地宇宙和諧共生共存的大文化體系,一旦建立,只須應用,無須如西人那樣不斷證偽,這保證了恆久、光明、清淨,而不會如西人那樣盲目且充滿了危機。這四家大學問之大道,於世間所現之象因應對機不同,故各有特點。中醫是自然科學與生命科學與哲學與直覺智學渾然一體的大道醫學,可作為其餘各家的基礎學問,歷史上,儒釋道皆以此為基,今人不明就裡,宏傳國學缺少此其礎則大有欠缺。儒家注重人倫,建立了和的國家結構櫃架,這保證普通人能鋸樂業,光明地福樂地生活在天地間,用儒自己的話說,曰:養德儘性,這種基於天地人之秘而建立的大文化系統,具有正真的普世價值,退可守於人倫,而在此基於人倫的基礎上把至善種於每個普通人的心中,故佛法傳來,此善根就得以髮長至無限。而道基於天人的層次,透過種種道法,能進化、昇華人的本性與肉體,這叫修真煉性,這屬於高階生命科學,其深奧廣漠微妙甚深。儒中醫道是基於這一日月界內的大道學問,而佛法卻是來自宇宙的大學問,著一下佛法中:十方、世界海、眾生海、佛海、無量劫等名相就可粗知佛法的來處,這一點,在人類正準備星際宇航的研究的時代,猶有意義。現代一些人只注重佛法中的人間性,這就不能全面深入了知佛法。在佛說的妙法中,普遍要求人能出三界,出三界,這不正是出此日月界內嗎? 這種出世在以前看來有人總以為是消極的,但今天來審視,佛家的出世是超越自己成為宇宙中高階自由生命,這種超越有其精深理法、若以西人的科學眼光來看,裡面有心理學、心智學、超心理學、超智認知法、真空能量學、生命科學、宇宙學、人體光明學等,由此可知,佛法中有無盡的關於人與宇宙的智慧法則與規律,這未名科學,卻勝超科學,對科學的現在與未來都有極大的啟示,這已遠遠超出積極不積極意義的討論。認識佛法.包括儒、道、中醫等,要換多維度的視角來觀察,發現超科學的核心,這才極具意義。佛法還同時要求做到能入世,出入世界不二,出入世界自在,這不是宇宙中的高階生命嗎?有沒有外星人?有沒有超級文明星球?只要稍作貫通,這答案都是非常明顯的。這裡面的理法明顯對科學與人類的未來有智導作用。儒道中醫釋,這種文化結構,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可以看出,這不是偶然的,是深具智慧的創立,這種結構模式,保證了人能既可選擇普通的生活,又可在平凡的生活中種下對生命無限提升的種子,一旦需要,馬上就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人生探求。這種文化大系統模式,極其先進,當現代人準備星際探索的,我們發現,中華文化本身一直具有這個特性,從古以來,中華文化一直與宇宙天地,乃至全宇宙十方世界都息息交通。從中醫醫學到儒學、佛法、道莫不如此,循天地宇宙規律而存在,所以中華文明恆久光明,這一點,看一下西人的困境,意義特別明顯。古人那時嘗無科學之名,說得對。但我們現在有科學嗎?沒有。只有從西人搬運來的山寨來的科學知識。西人才有科學,他們從十六、十七世紀開始,就學習中華文化,因而大創造,至今猶如此,如心理學,他們從中華文化中發現了超心理學。所以,西人有科學,他們能發現中華文化有科學內涵而汲取養料,我們沒有科學,所以發現不了,要打倒、捨棄,鄙視為迷信、落後。如此看來,中華文化不在於有沒有科學,而在於我們在這個時代能不能開啟傳統文化的真理核心來運用,長時間來,我們捨棄了至寶,這愧對於先祖先聖,沒有廣大道統,沒有大創新,只會山寨西人,亦只會責怪、批判、咒罵先祖。這根結在那裡?已大明乎?這根結正在於,我們沒有運用先聖的理法來啟開內明而創造性地學習西人。古人不名科學,但深具科字內涵,還有超科學的內容,還有不可思議的超智科學,還有微妙的流傳於全宇宙的超級智慧大科學,當來,古人沒有這麼說,古人只說究天人之秘,窮盡宇宙法界,出入十方世界而大自在,現在這麼說,是用科學眼光來審視研究得出的驚歎、讚賞,這是初步的認知,能不能開啟應用於時代,這須努力。能應用了,就不會局於有與無之間糾結,而是各種層出不窮的大創造,而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了知國學的大整體,了知顯現其與現代文化相應的部分,啟開中華文化中具有超前先進的理法來應用,這樣來宏傳國學就不會呆板、教條,而是根於傳統,這還不行,要知道傳統根於人,抓住此點,就會變成運用性創造性,並與時代進行圓融性的應用式的國學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