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文繪歷史

    依照先秦典籍和古文字資料記載,楚人為“帝高陽之苗裔”,是所謂“祝融八姓”中羋姓的一支,從楚人的祭祀系統也能清晰表明楚人的起源,屈原是楚國公族,《離騷》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記載,說明羋姓祭祀顓頊,《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提到楚以“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責讓於夔,也表明羋姓確實祭祀祝融、鬻熊。

    紀南城,因處於紀山之南命名,楚國郢都所在地。

    祝融是什麼人,三皇五帝之一,後世尊為“火神”,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這八姓居處不一,己姓地位最高,董、斟都是他的分支後裔,後來有的亡國有的衰敗,羋姓後來居上,《鄭語》有“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記載,羋姓的始祖正是鬻熊,他的曾孫熊繹,正是楚國始封君。

    圖為紀山楚墓群,位於今天沙洋縣境內。

    《楚世家》記載,周成王封熊繹為楚子,《孔子世家》也說,且楚之祖封於周,曾為子男五十里,說明楚國最初的封土狹小,爵位較低,地位也微小,到了西周晚期,周王室衰敗,楚人乘機伐兵,除去北面,皆有拓展,被楚人攻滅的的今天秭歸的古夔國、鄂州的古鄂國、江陵的古權國、宜城附近的古羅國、竹山一帶的古庸國、漢陽隨國、襄陽的古鄧國等等,這些都是號稱長江流域的“漢陽諸姬”國家,所以楚人無論從國君世家還是地域範圍,都被認同為華夏族。

    項王故里牌坊。

    項羽名項籍,項羽是他的字,祖籍下相,今天江蘇宿遷,項家世代擔任楚國大將,屢立戰功,被楚王封於項地,今天的河南項城,因而即以項氏為姓,項羽生於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15年,父親早死,隨叔父項梁,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子,所以楚人、項羽均是漢族,原稱華夏族。

  • 2 # 醉眼朦朧看天下

    一、楚國是什麼民族建立的?楚國王族出自顓頊之後,應該是黃帝的後裔。《海內經》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又補充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祝融的後代受封於有熊氏故墟(今河南新鄭一代),故為熊氏。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的酋長,因率族人投靠周文王,被周王室授予“子”爵的封號,臣屬於周。

    到鬻熊後代熊繹時,因其表現優異,周成王又將熊繹封到丹陽。(不是江蘇的丹陽,是在丹江下游的河南淅川境內,如今是南水北調中路的水源地)。

    這個地方當時遠離中原,地勢多山、水,是苗蠻的一支荊蠻的居住地。《尚書·逸篇》中記載:“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曰丹朱”。就是說,因兒子丹朱頑皮,帝堯就把帝位讓給了虞舜,而把兒子封到了丹水一帶,讓他去治理苗蠻。丹朱沒有像前輩一樣對苗人一味使用武力,而是施以仁政,因此很受南方民族的歡迎,甚至被三苗推為首領。而舜即帝位後,害怕丹朱率領三苗造反,就又把他遷到了房地,封其為“房邑”侯。

    以上事實說明,楚王室是華夏正宗,而其治下國民,是南方的苗瑤民族。因此可以這麼說,楚國是以華夏族為王室、南方民族為國民的多民族共同建立的。

    二、項羽是什麼民族?

    項羽是周朝王室的後代,姬姓,因被封於項地,就以地為氏。在項國被楚國所滅後,王族又以"項"為姓。

    這裡要說清的是,項家雖世代為楚將,但他卻像楚王室羋姓熊氏一樣,也是正宗的華夏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楚國最初國民那樣的南方民族。

    楚國後來滅亡了六、七十個諸候國,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其國民有許多就不是南方民族了。像陳勝、吳廣,就都是河南地區的人,因被楚國統治,也就自稱楚人,在起義時才會用"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並在建立政權時,取名"張楚",以表“張大楚國"之意。

    所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唯楚有才"等說法,也不僅指兩湖地區俠義上的"楚”。

    最後,項羽並不是楚國派到項地為官的人的後代,而就是項國當地的人。後因項國被楚所滅,上輩人也成為楚國將領,所以才自稱為楚人。

    就其民族屬性來說,應該是黃帝后裔,華夏族。

  • 3 # 常棣tandy

    古代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生活在洪荒時代的始祖,那是一位神格化的人,或者一位人格化的神,通常享有建不世之殊勳的榮耀。他們受到這個民族篤實而真誠的崇拜,賦予這個民族以生存的勇氣和進取的信念。他們的事蹟誇張地記錄了這個民族對人類文化的貢獻,而且集中地顯示了這個民族對世界的認識和理想。

    一、楚人的始祖

    如果只追溯到祝融,那是眾口一辭,絕無疑義的。從這一點看,楚人似乎很有可能來自華夏民族。

    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都能找到力證。在《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楚國的別封之君夔子不奉祀祝融和鬻熊,楚王忍無可忍,興師問罪,把夔子廢黜了,把夔國滅掉了。鬻熊是楚國始封之君熊繹的曾祖,祝融則是楚人的始祖。不奉祀鬻熊已罪不可恕,不奉祀祝融則罪莫大焉。《國語·鄭語》記周太史伯答鄭桓公問,明確指出楚國的公族是祝融的後裔,這是述及楚人始祖為祝融的一則最早的記載,時在西周末。

    1987 年發掘的湖北荊門市包山 2 號墓,,墓主是戰國中期與晚期之際的楚左尹,墓中出土的竹簡記錄著墓主奉祀的祖先的名字,其中就有祝融,這是證實楚人的始祖為祝融的一個最新的發現。

    假如不滿足於祝融,而要上推到比祝融更早的顓頊或者高陽,似乎也不無線索可尋。屈原在《離騷》中自述家世說:“帝高陽之苗裔兮,……"《史記·楚世家》的起句是:“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屈原博聞強志,以楚人言楚事,其必有據。《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相傳也是祝融的後代,而且治史如理絲,所言也決非無稽之談。那麼,楚人的族譜似乎可以從別稱高陽的顓頊寫起了。

    無奈《離騷》的上述說法是附會,《史記》的上述說法是誤會,附會加上誤會,就失真愈甚了。這牽連到神譜的形成和變遷,不能不多費些口舌。

    中國的民族是多元的,他們的神話和傳說自然也是多元的。

    民族是在動的,是會變的,與此相適應,神話和傳說也在動,也會變。民族的融合,國家的兼併,以及正統觀念的形成,促使來源各異的諸多古帝實行縱向的整合,本來沒有從屬關係的有了從屬關係,本來沒有裔嗣關係的有了裔嗣關係,全不顧資歷的深淺和神通的大小,總是強者為尊,後來居上。

    民族的流徙,國家的播遷,以及五行與五方、五色相配的學說的確立,促使先已整合的諸多古帝實行橫向的改組,易位者有之,變性者有之,升者、沉者亦有之。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中國古代的神譜,就是這麼一個幾經整合、改組的大雜燴。這個神譜可以告訴我們許多饒有意趣的資訊,但它所開列的古帝世系和位次的可信度是不高的。

    高陽的資格很老。《左傳·文公十八年》記魯太史克對魯宣公問,列舉了幾位古帝,第一就是高陽,高陽為夏人所尊崇,是炎帝的古稱。稱高陽也罷,稱炎帝也罷,都是太陽的化身,楚人的先民曾依附於夏朝,從而接受了夏人的古帝高陽。族際的主從關係幻化為神際的主從關係,祝融就被當作是高陽即炎帝的臣僚了。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說:“祝融,南方炎帝之佐也。”這個“佐”字,用得相當貼切。長沙子彈庫《楚帛書》記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云云,證明楚人相信自己的始祖是聽命於炎帝的。《離騷》乃屈原嘔心瀝血之作,敘事求其古,用典求其雅,所以不稱炎帝而稱高陽。至於屈原把炎帝與祝融的主從關係說成祖孫關係,則是攀龍附鳳的心態的流露。

    自從周代形成了正統觀念,利用神話和傳說來攀龍附鳳是人情之常,三閭大夫也未能免俗。這對民族和睦、國家安寧有利,既無可厚非,又無需深究。

    高陽源於中原,炎帝源於關中,彼此鄰接。西周中期和晚期,姜姓的周人多數遷居“南土”,有申、呂、許、厲等國,他們把祖神炎帝也搬到南方來了。戰國中期以後,五行與五方、五色相配,炎帝為赤色,別稱為赤帝,就被派定在南方火位了。

    《離騷》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是楚人把自家名聲很大的始祖祝融擺進名聲更大的炎帝譜系中去,藉以表明自身是諸夏的一員,而實為附會。《史記》說顓頊即高陽,是漢人把舊的神譜改造得適合新的需要,藉以顯示四海的一統,而純屬誤會。至於楚人的始祖,則既不是顓頊,也不是高陽,而只是祝融。《史記·楚世家》說:“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按:重黎即祝融。算輩分,祝融就是顓頊的曾孫了。此說出於經過漢人改組的神譜,不足為據。正像《史記·五帝本紀》說顓頊乃黃帝之孫,同樣不足為據。

    祝融的先人,根據現有的資料,只能推到老童《史記·楚世家》所謂“卷章”,是“老童”的訛寫。荊門包山 2 號墓出土的竹簡記楚國公族的遠祖,“老童”二字赫然在目,老童沒有值得後人稱揚的豐功,輩分雖比祝融高,名聲卻比祝融小,因而未能成為楚人奉祀的始祖。

    二、從祝融到鬻熊

    以祝融為始祖的原始民族,據《國語·鄭語》所記,曾有八姓。這八姓是:

    1.己姓,有昆吾、蘇、顧、溫、董;

    2.董姓,有鬷夷、豢龍;

    3.彭姓,有彭祖,豕韋、諸稽;

    4.禿姓,有舟人;

    5.妘姓,有鄔、鄶、路、倡陽;

    6.曹姓,有鄒、莒;

    7.斟姓,無後;

    8.羋姓,有荊。

    《史記·楚世家》不說祝融有八姓,只說陸終有六子。這六子是:

    1.昆吾;2.參胡;3.彭祖;4.會人;5.曹姓;6.季連,羋姓。

    經梳理之後,祝融八姓和陸終六子的關係就顯得明瞭,原來他們是並世共存的一個族系的兩張名單。《史記·楚世家》訂正了《國語·鄭語》的錯誤,但失之過簡。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說:“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可見 .楚人承認:在祝融八姓或者陸終六子中,老大是昆吾。

    《史記·楚世家》說,陸終六子是“坼剖而產”的。所謂“坼剖而產”意即從母體或者父體上某個或者某些並非生殖器官的部位產出。當然,這是表明某些部落、某些氏族有親緣關係的一種傳說,並非實有其事。

    《國語·鄭語》說:祝融八姓在夏代有昆吾為伯,在商代有大彭、冢韋為伯,到周代就沒有侯伯了。”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

    其中不無疑點,因為西周還有蘇國和溫國,或許夏朝沒有把它們滅掉,但也可能是在被夏朝滅掉之後由商朝重封的。總之,直到商末,祝融的後裔尚有己、彭、妘、曹、羋五姓共計不下十國。

    李學勤考證“祝融八姓的早期分佈”,認為“可以說是環處中原”, 其說不誤。所謂“早期分佈”,顯然是經過了裂變和流徙的,因而呈星散之勢。早在夏代,祝融部落聯盟就已經瓦解了。他們在強國大族的臥榻之旁,雖尚能苟全,而勢難鼾睡.分崩離析是他們無計規避的命運。

    羋姓的季連相傳是陸終的幼子,所謂幼子,應是最後分裂出來的部落。季連生活的時代,或為夏代,或為商代.無從考定。“鬼方”始見於商代,而陸終與鬼方通婚,則季連在商代的可能性較大。

    商代中期,約當武丁之時,國勢極盛,四出征伐。荊人也是商朝征伐的物件,事見《竹書紀年》“荊”和“楚”作為族稱,簡單說來.它們的關係是這樣的:楚人都是荊人,然而荊人並不都是楚人。由此,商朝討伐的荊人未必即楚人。散居在中原的小國受到大國的討伐,力不能敵,除降服外,只有避走一策。避走的方向,則以南為宜。

    早在夏代,源於祝融的方國就有南遷的。如昆吾,最初據《左傳·哀公十七年》所記在衛地,後來據《左傳·昭公十二年》所記在許地,其流徙方向是從東北到西南,但未出中原。商代,楚人的流徙方向與昆吾相似,大致也是從中原的東北方到中原的西南方。

    “荊人”“楚人”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生長著許多被稱“荊”或者“楚”的灌木。商代作為族稱的“荊”和“楚”,都在商朝的南境,大致為淮水迤南地區。《詩·商頌·殷武》寫道:“維女(汝)荊楚,居國南鄉。”這詩是周代的殷人遺民寫下的,用以讚頌先祖武丁的業績,其中有句曰“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深)入其阻,裒荊之族。”考古發現表明,武丁以後,即商代中期以後,殷人南進,不僅過了淮水,過了江水,過了長江,而且過了洞庭湖,到了湖南的中部甚至南部以及江西的中部。

    殷人為什麼要向長江中游挺進呢?我們可以做多種猜測,但任何猜測都不如在長江中游發現的商代銅礦和商代青銅器有說服力。

    《史記·楚世家》說“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所謂“或在中國,或在蠻夷”,意即有些部落留居中原,其餘的部落流散到邊地去了。總之,他們已經散裂了。南遷的祝融後裔主要就是楚人,他們離開歷史的主流,戰戰兢兢地維護著自己的生存。

    《史記·楚世家》說“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荊門包山 2 號墓出土的竹簡記楚君先祖之名,其中有“媸舍”,就是鬻熊。楚人的信史時代,是從這位鬻熊開始的。

    三、楚國的信史時代

    鬻熊的事蹟,文獻所記只有三言兩語,後世乃莫知其詳。他被譽為“賢者”,大概頗有見識,而且不無聲望。《史記·周本紀》說:“西伯曰文王……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這個“鬻子”,就是鬻熊。按,辛甲大夫在商末為顯官,散宜生在周初為重臣,鬻子在《周本紀》中被寫在辛甲大夫與散宜生之間,可見非等閒之輩。”

    《史記·楚世家》記楚武王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這個“師”,容易使人誤解為師保、師傅或者師氏,那官位就高了。其實,他只是火師,雖相當於傳說時代的火正,但未必仍有觀象授時的職司。

    《史記·楚世家》兩次說到鬻熊死得很早,一次說“蚤卒”,一次說“蚤終”總之沒有享盡天年。周武王伐殷紂王時,據《尚書·牧誓篇》所記,有“庸、蜀、羌、聚、微、盧、彭、濮”八族與周人聯軍,其中無楚人,鬻熊已不見蹤影,足見說鬻熊死得早是可信的。

    嚴格說來,鬻熊只是商末人,不是周初人。《史記·楚世家》說:“鬻熊子事文王。”所謂“子事文王”,意即事文王如子,這也表明他比周文王要年輕得多。儘管如此,鬻熊畢竟使他的部眾在艱難竭蹶之中獲得了生機,為楚國的建成譜成了序曲。他背棄喪失人心的殷紂王,親附深孚眾望的周文王,善於因時乘勢,是一位有政治頭腦的部落首領。

    他成為周文王的火師,表明他通曉法術,是一位有宗教聲望的大巫。

    鬻熊的部眾聚居丹陽。這個丹陽應即公元前 312 年秦楚大戰之地的丹陽,在豫西南,因位於丹水之陽而得名。由丹陽西北行入陝東南,過武關,越藍關,到當時還是西伯的周文王那裡去,交通尚稱便利。丹陽一帶是商朝和周朝鞭長莫及之處,宜耕宜牧的膏腴之鄉,使楚人得以苟全於亂世。

    《史記·周本紀》裴駰《集解》引劉向《別錄》雲“鬻子名熊,封於楚。”此說斷不可信,因為時在商末,西伯還無權封鬻熊於楚。鬻熊之於楚國,有點像西伯之於周朝,雖非開國始封之君,卻是肇業奠基之主。由此,在楚君奉祀的列祖列宗之間,鬻熊的地位僅亞於祝融,而季連、附沮和穴熊都相形失色了。

    鬻熊去世之後,周楚之間似乎發生了某種隔閡,其緣由不得而知。周伐商,決戰於牧野,南方好些部落都參戰了,楚人卻置身事外。如果周楚關係還像鬻熊在世之時那樣親睦,決不至於如此。或許是因為楚人覺得勝負難卜,不敢孤注一擲,託辭未去,但也可能另有原委,這就不便妄斷了。

    鬻熊子熊麗繼為大酋。《墨子·非攻篇》說“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 按:睢山即雎山,後世稱相山、祖山、沮山,今稱主山。 主山在湖北南漳縣西北部近谷城縣邊界處,主峰突兀雄偉,附近有若干或大或小的盆地隱藏在叢山之中。

    從鬹熊所居的丹陽到熊麗所討的睢山,意味著從比較富饒的地方到比較貧瘠的地方,若非勢不得已,實難出此一舉。熊麗不顧舊鄉故居之戀,不辭跋山涉水之勞,率部南走,應是出於對周人的畏懼。丹陽的東面有一個呂國,姜姓,與周室聯姻。其酋長呂尚輔佐周武王伐滅殷紂王,功蓋群臣。熊麗所部與炙手可熱的呂國為鄰,勢難自安。

    丹陽又恰好位於從周都鎬京通往長江中游的咽喉要道上,熊麗所部若不自動趨避,必招周人疑忌。睢山一帶易守難攻,是避難的理想場所。後世魏晉之際有蠻族屯聚,以梅氏兄弟為酋帥,因險佈防,以強悍著稱。可想而知,熊麗選中雕山一帶作為新居,是很有眼力的。

    上述微妙的周楚關係,由於周室內部一場戲劇性的誤會的發生和消解,而戲劇性地好轉了。誤會發生在周成王及其叔周公旦之間,據《史記·蒙恬列傳》,大致是這樣的:周成王初即位,尚在襁褓之中。上朝時,由周公旦揹著他去。一度病危,周公旦為求神佑,剪下自己的指甲沉進河裡,禱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這表達了他甘願代王受禍的悃忱。禱畢。

    把“沉書”刻在甲骨上,放在收藏檔案的“記府”裡。周成王長大後,有人對他說:“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周成王信以為真,怒不可遏。周公旦懼禍及身,逃到楚人那裡去了。

    過不多久,周成王在“記府”看到了周公旦的“沉書”,猛然醒悟,流著淚說:“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隨即誅殺了進讒者,派人把周公旦接回鎬京去了。周公旦所奔的楚,前人曾疑為衛國的楚丘。按,“楚丘”這個地名始見於春秋中期,雖在衛國境內,但不是西周衛國的都城所在,而且不得簡稱為“楚”先秦因公族內部傾軋而出走的公子王孫,慣例是自竄於蠻夷之地。

    如商末周室的太伯和仲雍奔吳,西周晚期楚國的熊摯奔夔,還有叔熊奔濮。楚適在蠻夷之地,離周都不遠不近,與周人的關係不冷不熱,尚未受封,可謂化外,恰是逃禍的良好去處。周公旦所奔的楚,無疑是羋姓的楚。

    周公旦回鎬京後,周楚之間捐棄前嫌就是意料中之事了。當時楚人的大酋是熊麗孫熊繹,他自然會受到周室普遇的。熊繹之父熊狂,事蹟不明。

    《史記·楚世家》說“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這時,楚君才正式廁身於諸侯之列了。說熊繹為楚國始封之君,這是不錯的。熊繹受封的時間,應在周成王中年,即公元前 1010 年左右。

    楚國的傳統,只有楚君能以“熊”為氏,凡未成君者有名而無氏。以熊為氏,始於熊繹祖熊麗。由此可想而知,熊麗雖未受封為國君,卻可能已自立為國君了。熊繹所居丹陽的地望,聚訟紛紜。或以為即鬻熊所君的丹陽,或以為在陝東南某處,或以為在今湖北枝江縣的丹陽聚,或以為在今湖北秭歸縣的丹陽城,還有以為在今安徽當塗縣的小丹陽的,諸說俱誤。

    《史記·孔子世家》記楚昭王時令尹子西說“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熊繹雖受封為楚君,但名卑號微。周成王把睢山與荊山之間的蠻蕪之地封給熊繹,只是對既成事實的認可,而且不無劃地為牢之意。周朝所封的姬姓和姜姓的諸侯國,都在漢水以北。至於漢水以南的以及跨漢水兩岸的諸侯國,都是被視為蠻夷的。

    熊繹似乎頗能為王事盡心竭力,他以恭謹勤勞換來了周朝的信任和楚國的安寧。周成王去世,周康王繼位,熊繹仍克盡厥責。“篳路藍縷”一句後來成為常用的成語,藉以形容創業艱辛。

    “路”為車,“縷”為衣。篳路是簡陋的柴車,藍縷是破舊的袍裳。說熊繹乘柴車,大概是確鑿的。說熊繹穿得邋邋遢遢,就未免張大其辭了。無論如何,熊繹不像北方的公侯那麼闊綽,這是可信的。

    “跋涉山川”是說熊繹奔波于丹陽和鎬京之間,為周王效力,又納貢,又當差。

    “桃弧棘矢”即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熊繹要貢這些玩意給周室。它們不是真正的兵器,而是模仿兵器的法器。古人以為桃樹是神物,桃木有神力,用以驅鬼有神效。至於棘枝,則因其多生尖刺,做象徵性的箭最為相宜。桃弧棘矢不僅可以驅鬼辟邪,而且可以消災弭害。

    如《左傳·昭公四年》所記:冬季藏冰,要用黑色的牡羊和黑色的黍子獻祭司寒之神;夏季出冰,就該用桃弧棘矢來消禳雹災。

    桃和棘所在多有,周室要楚國貢納,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楚國貧弱,沒有什麼貴重的方物,只好獻桃弧棘矢之類;二是楚地所產的桃木和棘枝或許較好,屬於上品;三是楚君作為火神的後裔,用桃弧棘矢來作法御雹最為靈驗。

    楚君所貢納給周室的方物,除了桃弧棘矢,還有苞茅。苞茅是一種草本植物,特點是“一茅三脊”,號為“靈茅”。這種茅草似乎微不足道,在先秦卻是人與神交通所常用的。

    苞茅的第一個用途是做神的坐墊。如《史記·封禪書》記管仲說“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這“藉”在就是神的坐墊。

    苞茅的第二個用途是縮酒以敬神:當時的酒是有點渾濁的,須經過濾,變得清亮了,方可敬神,以示尊崇。縮,義同過濾。過濾的程式等於模擬神在飲酒。縮酒的“縮”字,本作“莤”。《說文解字》釋“莤”字雲“禮祭束茅加子裸圭,而灌鬯酒,是為蕾,象神歆之也。”裸圭是王者所用的一種酒器,以圭為柄,如盤而有流。

    鬯酒是一種香酒,祭神最合適。把成束的苞茅放在裸圭上,讓鬯酒滲過苞茅滴入裸圭中,就表明神飲了香酒“莤”字,上有草,下有酒,恰是縮酒儀式的寫照《國語·晉語》記周成王在岐山之陽與諸侯會盟,楚君在場“置茅蘊”。”

    鄂西直到現代仍有縮酒之祭,已知有兩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在地上先鋪一層茅草,在茅草上加鋪一層沙子,倒酒,讓酒經沙子和茅草過濾,流在地上,就算“象神歆之”了。第二種辦法是在桌上放一件容器,在容器上豎放幾束茅草,倒酒,讓酒經茅草過濾,流進容器,也算“象神歆之”了。比較起來,第二種辦法更有古意,與韋昭所云“束茅而立之”是相符的。此等縮酒儀式與周王的縮酒儀式,恰如山野之鄙陋與廟堂之壯麗,不可同日而語。但 縮酒的祭法逾三千年而不絕如縷,則令人訝異。楚俗源遠流長,這也是一例。

    苞茅的第三個用途是望祭。所謂望祭,就是祭名山大川。在岐陽之會上,楚君除“置茅菇”外,還要“設望表”。韋昭注曰,“望表,謂望祭山川,立木以為表,表其位也。”望表雖是木製的,望祭卻還得用茅草。《周禮·春官篇》記;“男巫掌望祀,望銜授號,旁招以茅……””這茅,也應是被認為有特異效能的苞茅。

    苞茅的第四個用途是做宗廟和王宮的門簷。《韓非子·外儲說》記楚莊王有“茅門之法”,不準諸色人等——連同大夫和公子在內——在入朝時驅車及於茅門詹下,以示“敬宗廟,尊社稷”。

    苞茅的第五個用途是代表宗廟和社稷。如《史記·宋微子世家》記“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這是一個活靈活現的投降儀式:微子肉袒面縛表示服罪,持祭器表示甘願絕祀,牽羊表示犒勞周師,把茅表示獻出宗廟和社稷,膝行表示謙卑,這茅,既然代表宗廟和社稷,應即茅門所苫和望祭所招的苞茅。

    總之,苞茅之為物也雖細,其為用也則不可謂不大。

    上文說熊繹為周王當差,指的是他要“守燎”。守燎別稱“監燎”是點燃和看守燎祭的火堆。參與岐陽之會的楚君應即熊繹,他又要“置茅蓴”,又要“設望表”,還要“與鮮卑守燎”,因而未能參加歃血為盟的典禮。勝任守燎這項職事的,除了楚人,還有微國的君長。

    從熊繹到熊渠,五代六君,歷時約一個半世紀,楚人慘淡經營,境況大為改善。當熊渠在位時,顯示了轉弱為強的勢頭。先前的五位楚君,除熊繹外,其餘四位在文獻中似乎乏善可陳,徒見名姓而已。

    其實,他們對內致力於建設楚人的家園,對外實行審慎的睦鄰政策,而成效見於熊渠之世。其中的一位,熊勝或者熊楊,因曾從周穆王伐徐,大開眼界,而且獲得了較多的銅源。隨著人口的增殖,國力的增進,楚君按捺不住掠奪和征服的慾望,而變雌為雄,轉守為攻了。在楚國走向振興的道路上。熊渠和他的臣民樹立了第一塊震爍江漢的里程碑。

    四、西周時期楚國周圍的國家

    西周早期,楚國的周圍有若於小國。正南有權國,公族為子姓,是商代中期以後南遷的殷人,故址在今當陽縣東南,與楚相距約 150 公里。東南有羅國,公族為熊姓,故址在今蠻河中游南,居南漳、宜城兩縣之間,與楚相距約 40 公里。東北有盧國,公族為媯姓,臣民多戎人,故址在今南漳縣境,蠻河中游北,與楚相距不足 40 公里。

    在羅和盧的東面,今蠻河下游北,有一個鄢國,族姓不詳,在盧的東北,有一個鄧國,公族為曼姓,境跨漢水兩岸,而都於今襄樊市北郊。西北有一個谷國,族姓也不詳,故址在今谷城縣,跨漢水支流南河兩岸,而都於漢水南、南河北,與楚相距不下 100 公里。在谷國的西面,約三倍於谷楚之間的距離,有一個庸國,族屬是濮人,故址在今漢水支流堵河上游,竹山縣東南。在庸國的西北,有一個巴國,公族為姬姓,臣民為巴人,故址在今陝南漢水上游的東段。

    庸國北、巴國東有一個麇國,故址在今陝西白河縣。此國即《尚書·牧誓篇》和周原甲骨所記的“微”國。“麋”與“微”音近,可通假“糜”或作“糜”,二字形似,易誤用。

    麋國的東面有一個絞國,是比麇國更小的庶姓小國。絞國西南是庸國,東南是谷國,三者略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正文完)

  • 4 # 傑哥000

    華夏民族建立都是炎黃子孫。先祖是顓頊

    楚華人在商王朝備受冷落。楚華人幫助西周滅商,西周忘記楚華人,稱楚華人是蠻夷民族,不被東方大國給承認。

  • 5 # 奉先大漢

    楚國的祖先是黃河中上游華山以西的姬姓部落,黃帝之孫顓頊所建,也即楚辭裡的高陽氏,屈原是楚王的同宗室,離騷裡有:吾高陽氐之苗裔,說明楚國當時華夏始祖黃帝部落己經拓展領土到嶺南一帶,舜乃黃帝八世孫,死在南巡路上(湖南零陵),楚國及華夏族民這個熔和體的勢力,己擴大至廣西,廣東地區,所以說楚國乃我華夏正宗子民。

    項氐本姓姬,是楚國之貴族,因戰績功高,被楚王封於相之地,(宿遷)後以地名為姓。項氏族人也是華夏民族大家庭成員,這不存在問題。

  • 6 # 變瘦變美變優秀

    大概有5種說法

    一,華夏說。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衝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二,苗蠻即上著說。從整個楚國曆史看,中原華夏諸國從來就把荊楚視為蠻夷。《史記·楚世家》中,楚王也一再聲稱自己就是蠻夷。楚國的土著人民在長江中游一帶土生土長,自有其獨立發展的文化序列,其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已為考古學者所證實。說楚族源為苗蠻系統,當為有據。

    三,東夷說。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胡厚宣《楚族源於東方考》對高陽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詳細考證,認為空桑山在山東曲阜附近,市直在河南濮陽,因出生地、葬地均在東方,故為東夷族。

    四,西方民族說。此說又有兩種意見。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提出,高陽氏來自西方的新疆、青海、甘肅一帶,即是來自崑崙山的民族。岑仲勉《楚為東方民族辨》在批評楚民族東夷說的基礎上,提出楚先民是來自西亞拜火救的米地亞人的觀點。

    五,民族融合說。張正明《楚文化史》和王廷洽《楚民族層次分析》,同時提出楚先民是由華夏高陽氏的一支,南下與當地土著融合的結果。王氏則更進一步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分析陸終氏與鬼方妹女的結合,即民族融合的歷史遺蹟。王氏另文《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從確定高陽氏族屬的原則出發,力證高陽氏確係華夏人祖先,並指出東、西兩說的方法錯誤和邏輯錯誤。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楚國的國君來自中原,是華夏族的一支。

    《楚居》記載,楚國當初是居住在中原河南新鄭一帶,他們所處的部落叫做有熊,是黃帝所在的部落。

    後來東夷商族崛起,作為諸侯盟主,隨著生產力發展,生產工具進步,人口增加,需要為開闢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同時商在中原一直面臨著西、北、東方向上的戎狄夷壓力,楚人在商的西南方,商人從維護後方穩固來,開始了幾百年的驅逐楚人的歷史。

    (楚國南遷)

    部落制下的楚人打不過國家組織形態的大邦商,只好不斷向南遷徙。商人追亡逐北,直到在河南桐柏山一帶,商人認為有了堅固的屏障,不再擔心楚人反攻,就停下了攻擊楚人的軍事動作,專心對付東夷和北戎了。

    因此,這支來自中原的楚人,開始在漢水修養生息。楚人的到來給了當地土著民族很大的壓迫感,尤其是楚人剛來,窮困涼倒,祭祀祖先都沒有牛牲,還是偷來的一頭小牛。楚人覺得不光彩,祭祀就給安排到了晚上。

    就在這種狀態下,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們從中原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在抵禦了土著民族的攻擊後,逐漸改變自身的文化以適應並吸引當地土著民族的加入。所以,楚文化是以中原商周文化為底板,融入了很多南方民族的文化特點的新文化。

    (楚國是加盟店性質的征服帝國)

    楚國後來跟著周武王報仇大邑商,因功被封子爵,建國50裡。楚王就靠著這個名頭,在南方日益發展壯大。在楚文王時期,相繼滅掉了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諸侯國。

    在迫使漢東諸姬的首領隨國臣服以後,又滅掉了息國。隨後揮師北上,攻打了蔡國和鄭國。之後佔領了從川東、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里沃土。

    到楚成王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前655年以來,先後滅貳國、谷國、絞國、弦國、黃國、英國、蔣國、道國、柏國、房國、軫國、夔國等諸侯國。

    至此,楚國成為南方的大國,兵車萬乘,帶甲百萬,雖然被中原諸國認為是蠻夷(因為楚國為了同化少數民族,自身文化也被改了不少,比如在北方民歌總集是《詩經》,楚國則是《楚辭》),楚國也不以為意,還大言不慚地說:我是流氓我怕誰?

    從楚國的發家史就可以看到,楚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他們攻佔城池不是要斬盡殺絕,而是要求小國服從管理,原有的貴族繼續做貴族,楚國中央只是委派一個人來監督文化同化的工作進度。所以,楚國這種加盟店征服帝國的方式,發展的如火如荼。

    不過,楚國的國君是華夏族,是無可置疑的,這也是楚國為什麼一直想飲馬黃河,爭奪中原霸主的初始動力。

    (楚國當初也有機會一統華夏)

    楚國項氏就是在楚國加盟店的方式下成為楚國的新晉貴族的。如果往上追溯,可以找到項氏的來源。它是西周時期分封的諸侯國項國,春秋時期被魯僖公滅國,項國不復存在,但是項地還是有的。雖然項國被滅國這件事情,《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本書中都有所記載,《公羊傳》《穀梁傳》認為是齊國所滅,但兩本書的成書年份、可靠性都比不上《左傳》,因此還是以魯國滅項國為準。

    項國,原本也是姬姓諸侯國,滅國之後改項為氏,此後就稱項氏。因為項地在魯國,所以,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就被楚懷王封為魯公,也可算是光宗耀祖了。

    項氏源出姬姓,因此項氏家族是為華夏族無疑。這是因為,此時的漢民族還沒有形成,商周文化孕育的民族是華夏族。狹義的華夏是中原諸國,廣義的華夏則包括了周邊的秦、楚、吳、齊等國。楚國王族,也是源出華夏。

    至於楚地5000裡的人口,南方那麼多少數民族都有,其中,苗族人也應該有不少。

  • 8 # 歷史哨聲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祝融高辛氏。《國語 鄭語》:

    4、中原部落。楚人來自中原,但臣民為當地土著。即三苗的代表屈家嶺文化。

    5、崑崙山。認為楚人先祖顓頊高陽氏是從中國西北的崑崙山一帶遷移到江漢。

    6、西亞拜火教的米地亞人。楚人是其後裔,因此以火為崇拜。

    7、部落融合。中原地區的高陽氏,南下和當地土著融合的後裔。

    關於楚人

    1、楚語。楚語和中原的雅語不同,楚國貴族學習雅語,因此可以聽懂雅語,但中原之人聽不懂楚語。類似今日北方人聽粵語的感覺。

    《春秋左氏》中就有楚人在進攻鄭國,因懷疑有埋伏而改用楚語下令撤退的記錄。

    《春秋左氏》記錄了兩個楚語發音:門谷,意思是哺乳;於菟 wutu,上古漢語發音為*qa-laa,意思是虎。楚國令尹因為出生時被拋棄而被老虎哺乳,因此也楚人稱呼為門谷於菟,即老虎養大的人。

    2、信仰。楚人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

    項羽家族

    《史記》在說項羽祖父項燕的家族時,只是一句含糊的話: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到底項羽家族是楚人之後,還是吳人、越人、宋人、齊人等之後,均不可考。

  • 9 # 歷史的新解

    楚國的建立需要由周朝分封開始:

    公元前11世紀,武王所在的姬姓部族聯合其他諸侯部落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公元前1045年,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但是周朝的分封是有選擇性的,近支血脈還有親近的諸侯都得到了好的位置,如春秋四大強國中的晉齊二國,晉國第一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所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當時羋姓季連部落由鬻熊族長帶領也參加了落推翻商朝戰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的封號,臣屬於周。周朝的分封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當時只能子男之田,居丹陽。此時楚國並不屬於諸侯國。

    到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西周並把奴隸制推向極盛階段。周王室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再一次對鬻熊之後熊繹封於楚蠻之地,並有明確的姓和都城。此時開始了“楚國”。

    在周朝分封過程都是這樣的:近支血脈還有親近的諸侯都得到了好的位置,而地位比較低功臣的封邊遠地方。這些邊遠地方並不是空的,周圍都有蠻族的,需要自己攻佔地方及守護的。周朝政府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結構,各諸侯國是承認周王室是天下共主。諸侯國之間是獨立王國,當週朝政府比較強勢時,還可以控制局勢。東周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開始喪失,各諸侯國各自發展,原來位置比較好的,由於自中原地方發展空間受到限制。而邊遠地方反而容易發展成大國,如:齊國、秦國、楚國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楚國逐漸發展,到楚莊王時期成為春秋五霸。楚國民族最初由羋姓季連部落在楚地建國開始的,在楚國建國過程中不斷與其周圍的蠻族戰鬥而壯大,同時也夾雜了許多當地的文化。西周時期的楚國文字,與中原諸國的文字還沒有多大區別。楚公家鍾銘文就與宗周鐘的銘文風格類似,氣勢渾厚,規整,略顯波折。春秋至戰國中期,楚國文字形體逐漸趨向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較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風格自由奔放。這都與中原文化有分別。

    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楚國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包括文學“楚辭”、楚國樂器、舞蹈、繪畫、習俗等等。因此,到戰國時,楚國獨特性使其慢慢演變成其類似民族感的存在。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除趙國外,最難就是楚國。

    在楚國被亡後,楚人非常懷念故國,而項羽作為楚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當天下大亂時,出來反秦。

    楚國文化經過秦漢以後,變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 10 # 大秦鐵鷹劍士

    楚國是華夏族建立的,項羽屬於華夏族,先秦漢初並沒有漢族這一說法,主流文化認為黃帝的直系後裔中以農耕為生的族群屬於華夏族。楚國王室是黃帝的直系後裔,他們後來遷移到南中國建國發展;當地土著也是黃帝后裔,只不過他們以漁獵為生,農耕還不發達。楚國王室與當地土著結合,併成長為南中國一霸,楚國多次北上爭奪霸權甚至王權。

    司馬遷的民族觀認為所有民族都是黃帝的後裔,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炎黃子孫,只不過黃帝的嫡系發展了農耕文明,佔據了富庶的中原大地,故自名為華夏族。《左傳正義》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周王室則認為: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楚國在春秋時期自稱蠻夷,戰國時期又自稱華夏,楚文化最終融入華夏文化。

    《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的一個孫子為火神祝融,祝融的後代陸終生六子,其中老六名為季連,姓羋,老六就是楚人的先祖。楚人首領鬻熊子不堪商王朝向他們索取人犧,於是投靠周文王;武王伐商之時,楚人派出八百壯士參戰,之後又盡心侍奉周王室。到了周成王時楚人首領熊繹被封為楚子,領地五十里,都城在丹陽。

    楚人對於王室給的子爵十他嫉恨,因為子爵是最低的爵位;每次王室大祭,楚子都要給其他諸侯端茶倒水,分到的祭肉也是最少最差的。經過幾代楚子的艱苦創業,楚國國勢日盛,王室卻漸漸衰退,楚子熊渠稱王,還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周昭王親率天子六軍伐楚,結果全軍覆沒,周昭王也沉江而死。後來楚國越來越強盛,楚國周邊的姬姓諸侯國都被楚國攻滅,楚國甚至有代周自立的想法與行動。

    公元前706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楚子熊通再次僭越稱王,號為楚武王,楚國成為周王室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的國家。楚國稱王后,旗幟的顏色改為土黃色,意在繼承黃帝的土德,有統一天下的意志與實力。

    項羽的家族是楚國王室旁支,羋姓項氏,跟屈原的羋姓屈氏一個道理。楚國公子燕受封於項城,建立項國,後項國被齊國攻滅,項國公室子孫就以項為氏。楚國的昭氏、景氏、黃氏、屈氏勢微後,項氏崛起!項氏崛起於平定盜蹠之亂,因此項氏是一個軍旅世家,項燕、項梁、項羽都是楚國的名將。

  • 11 # 跪射俑

    楚華人也是華夏族的一支,只是楚人與南蠻接近,風俗受到南蠻的影響,而與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異。

    楚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據說羋姓來源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來源於軒轅氏,其先祖是黃帝的八世孫季連,季連的後代散落在中原和長江以南地區;另一個說法來源於祝融氏,祝融也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祝融氏本來居住在中原,依附於華夏族,後來,祝融氏後人有八姓,向南方遷徙,羋氏是其中之一。其實祝融也是黃帝后人。所以楚國先祖也是華夏族的一個分支。

    在夏商時代,季連的後人沒有大多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勢力弱小。直到周朝初年,羋姓熊氏才開始展露頭腳。周成王時,熊繹應為有功,被分封為子爵,封邑為丹陽,國號為楚。由於楚國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南方為蠻,東方為夷,北方為狄,西方為戎)之國,受到周王朝的擠壓,楚國於是不斷南遷,以至於國土延伸到了江漢流域以南。

    此後,楚國開始逐步強大起來,併吞了周邊大片區域。周昭王曾三次討伐楚國,結果沒能成功,可見楚國已經對周王室構成了一定威脅,有些不服從周王室的命令了。

    到了周夷王時,楚國國君熊渠說:“我們是南方蠻夷國家,不接受周王室的封號”,於是自立為王,又封大兒子熊康為句亶王,二兒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執疵為越章王,乾脆與周王室分庭抗禮。

    楚國先祖

    周厲王上臺後,統治暴虐,對楚國國君稱王十分不滿,出兵討伐,打得楚國找不到北,嚇得熊渠一家趕緊取消了王號,重新向周王室表忠。

    楚國國君傳到熊通時,歷史已經進入到東周周平王年代,由於周王室衰弱,楚國再次崛起。

    熊通是個厲害角色,在位期間,接連攻伐周邊國家,將江漢平原一帶幾乎全部納入到楚國疆土,逐步接近中原諸國。

    公元前706年,楚國入侵隨國。隨國派使臣到楚國,申訴說:“隨國有什麼過錯,楚國要攻打我們?”春秋無義戰,強國凌辱弱國哪裡要什麼理由?

    楚熊通回覆隨國說:“我們楚國是蠻夷國家。如今周朝的諸侯背叛周王室,相互之間攻打侵伐,早就沒有了規矩。楚國兵強馬壯,想憑此參加中原的政事,請周王室尊奉我的名號。”言下之意,就是我楚國強大,要稱王了,周王室必須尊重我們。

    隨國向周王室通報楚國的要求,希望周王室尊奉楚國。周天子聽後大怒,說:“蠻夷國家還想登上廟堂,簡直痴心妄想。”堅決不同意。隨國只得回覆楚國。

    楚熊通接到隨國的回覆後,大怒說:“楚國的先祖鬻熊,曾經做過周文王的老師,英年早逝。周成王獎勵提拔我的先人,竟然只封為子爵,賜給小塊土地,讓他住在楚蠻之地。我的先祖讓蠻夷部落臣服,為周王室立下功勞,可是周天子竟然不加封爵位。既然這樣,我只好自己稱王了。”於是熊通自稱為“楚武王”,並與隨國簽訂盟約,開發並且佔有了濮地。

  • 12 # 我來讀歷史

    中國古代戰國時期,苗族人建立楚國,後來被秦國所滅,苗族又一次被民族屠殺而進行又一次大遷徙。漢文書上都說楚國建國者,屈原等是華夏族,其實從中原遷徙南下的是苗族,因為蚩尤被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擊敗以後,被迫逃亡。大部分南下到今天湖北,而少部分往東,可能是現在南韓和日本的祖先,歷史學家研究發現,日本傳統民族服裝圖騰和中國苗族有聯絡。另外屈原也是苗族人,他的大量文獻都是描寫苗族活動有關,他的詩詞許多用漢文無法解釋,因為他所用的是苗族歌曲中來,用苗族語言很好的解釋他的詩詞。每年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跳江的日子,歷史學家對“端午”二字用漢語是無法解釋的,而用苗族就很好解釋,“端”就是苗語中“跳”,“午”就是苗語中的“河”。每年端午節,苗族都要用糯米來包粽子,每家無論多窮,必須包六個粽子放祭堂紀念,在苗族的觀念中,端午節也就是紀念屈原。屈原的詩詞前無古人的發展了漢族詩詞製作方式,也被漢族紀念。可是影響深遠的民族歧視,從歷史漢族記載的苗族活動來看都是極盡貶低和侮辱的。從歷史6000年到清朝,苗族人一直被屠殺,驅趕和鎮壓。深深的歷史傷痛讓苗族人堅強不屈,為了躲避戰爭苗族的把歷史寫進苗族華麗的服飾,優美的歌聲和絢爛的舞姿一代代傳承。

  • 13 # 鳥言夷面

    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所以屬於華夏一員,只不過和周王室疏遠被封的爵位較低。

    項羽屬於楚國貴族後裔,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所以屬於華夏後裔。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楚國先祖被封的爵位(子爵)最低,所以楚國不服氣,但實力上又難以與北方的中原大國(晉、齊)抗衡,為了開拓疆域只能向南征服蠻夷部落。

    現在的湖北地域是最靠近楚國的地方,所以最先被楚國作為了開疆拓土的刀俎魚肉。

    一、西周末年被楚國所滅國

    01、庸國(今湖北竹山縣)

    02、鄂國(今湖北大冶縣)

    03、聃國(今湖北江漢地區)

    二、春秋時期被楚國所滅國(含部族等)

    04、權國(今湖北當陽縣東南)

    05、鄖國(今湖北安陸縣)

    06、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

    07、羅國(今湖北宜城縣西)

    08、彭國(今漢水中游一帶)

    09、鄢國(今漢水中游一帶)

    10、盧戎(今漢水中游一帶)

    11、鄧國(今湖北襄陽一帶)

    12、州國(今湖北洪湖)

    13、夔子國(今湖北秭歸縣東)

    14、鄀國(湖北宜都縣東南)

    15、隨國(今湖北省隨州市)

    ……,……

    楚國境內已有不少以“蠻”自稱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莊王時,楚周邊民族乘楚大飢之際,“戎伐其西南,又伐其東南,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庸在今湖北竹山,且為群蠻之首,可能是蠻人建立的國家。在楚國的反攻下,庸人破滅,群蠻降楚。

  • 14 # 剛日讀史

    若要追尋楚華人最遙遠的先祖,那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

    所以屈原才會有詩句:帝高陽氏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帝嚳時代,高陽氏的後人重黎,被封為火師(火正),他在崗位上多次重大立功,所以又被封為祝融。 神話傳說中,祝融是掌管火的天神。

    (火神祝融)

    其實,在那時代,祝融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就像現在的某領域專家一樣。

    因此,楚人自古以來崇拜的是能夠掌控火焰的神獸——鳳凰。(那時還不能稱為楚人,本文為了寫作方便)

    大概在三千六百多年前,作為祝融的後代楚人,被佔據中原的商朝大軍驅趕,被迫流亡到蠻荒的南方,大概在今天的湖北西北部的荊山一帶,在此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此後,幾百年間,祝融後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向後代灌輸他們的先祖來自中原。所以,後人們的夢想就是重回中原大地故居。

    在此夢想下,到了周文王時期。商朝國力開始衰弱,周文王野心暴漲,想取代商。

    於是這個首領帶領幾百個叫花子部落兵,屁顛屁顛前去周地會盟。

    誰知道文王太慫,說一直沒等到伐商機會。然後把各地參會的諸侯,願意留下來的,都封了官。鬻熊系火神祝融後代,被封為火師,並一直在此職位上幹到衰竭而死。

    (火師鬻熊)

    文王兒子武王姬發,推翻了商王朝。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唯獨忘記了楚人部落。

    過了很多年後,周成王繼位,才想起祖先創業時,還有楚人這個小諸侯部落。

    於是,就把鬻熊之孫熊繹,封為子爵,封地大約在丹陽一帶,五十里範圍。 於是,楚人從部落到國家轉變了。

    他們以此為基業,歷代國君,皆奮發圖強,篳路藍縷,開疆拓土。

    在用游擊戰術,擊敗了前來征討不朝貢的周昭王軍隊後。 他們更是奮發圖強,開始東征西戰,開荒耕種。

    到第四代國君的時候,熊渠直接藐視周王室的權威,高喊口號:“我是蠻夷,不可能聽從中國的命令。於是立三個兒子為王。”

    (熊渠)

    公元前八世紀,周王室衰落,春秋時代開啟。

    楚國開始出兵攻打隨國,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隨國擋住了他們去銅綠山的路了。

    所以,經過艱苦的三次大戰,終於消滅了隨國,並且賠上了一位國君——楚武王熊通死在最後一次出征路上。

    自從楚國戰贏了隨國,如願擁有了戰略資源銅礦,又學習了吳越的鑄劍技術。開始張露出鋒利的爪牙了。 楚國開始了它的大擴張之路。

    兵分兩路,一路消滅了權國,羅國,鄧國,絞國和申國。 一路滅了息國,攻擊蔡國,鄭國。把鳳凰的圖騰伸展回中原各國。

    (北進中原征伐)

    中原諸侯國開始恐懼這個昔日的蠻夷國。在齊桓公的帶領下,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共八國聯軍,終於迫使楚國停止擴張,並簽訂了召陵之盟。

    至於考證項羽的民族屬性,史記上說: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將領,祖先被國君封於古項國地,所以他的祖先姓項。

    《項羽本紀》記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 。

    (項羽劇照)

    至於古項國,原主人是姬姓,也是周王室姬大姓的分支,後來被齊桓公滅了。此地被楚國佔領後,封給了項氏先祖。

    《穀梁傳》說:夏,滅項,孰滅之,桓公也。

    所以項羽也是出自華夏族,至於祖先被封古項國之前的事蹟,已不可考。

    筆者猜測,應該同出自商朝時,被驅趕的南遷楚人部眾之一。這是高陽氏的後代,根正苗紅的炎黃子孫。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 1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楚國是華夏族建立的。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先祖出自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所以屈原才會在《離騷》裡寫下“帝高陽之苗裔兮”,以彰顯自家的血統高貴。

    帝高陽就是顓頊,他是黃帝之孫,作為其後人的羋姓一脈也可稱作黃帝后裔,或者說是以黃帝為首的部族後裔,自然也是華夏族的一員。

    不過類似身份在那個時代比較多,到了周朝,這個身份其實不難幫到羋姓太多,他們能夠獲封楚子,靠的最多的是實幹家鬻(yù)熊。

    鬻熊是羋姓,熊氏,他原本臣屬於商朝,因為其部落就世居於商都朝歌附近,不臣服只有死的命。到了商朝末年,鬻熊叛商歸周,據《史記·周本紀》載:“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鬻子就是鬻熊,據說他通曉法術,按照殷商崇尚巫術的傳統,他應該是個巫師,叛商是因為現任商王帝辛不喜巫術,而周文王則接待了這位遠方來客。

    《史記》中有“鬻熊子事文王”的記載,說明鬻熊對周文王是很恭敬的,周文王有些事也會諮詢他,因此鬻熊又被稱作文王之師。

    作為帝王之師,鬻熊及其子孫並沒有能在隨後武王伐紂中大顯身手,周武王和周公兩次大規模分封也沒有熊氏的份,熊氏被王室遺忘了。

    被遺忘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熊氏在進攻攻滅商朝過程並無多大功勞,武王伐紂之時,周武王與八個勢力聯盟,包括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投奔周朝許久的熊氏卻不在其在,可見周人並不將熊氏認為是自己人,分封自然往後靠。

    直到周成王親政,熊氏才被想起來,周成王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封到丹陽,即楚國。熊繹的心情應該還是不錯的,儘管封地在偏僻的南方,儘管領地僅50裡,儘管爵位是子爵,可好歹也是諸侯了不是?

    就靠著這幾十裡的地盤,楚國開始了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國,無論是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再說項羽,他也是華夏族的。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姓跟氏的分別,先秦時期,男子有姓卻不稱姓,而是稱氏,比如屈原,他是羋姓,屈氏,而楚國王族是鬻熊那裡傳下來的羋姓,熊氏。

    姓具有穩固性,沒特殊情況不改,氏卻可以經常改,可能因為封地、官職、住所等等,想改就改。比如商鞅是姬姓,衛華人,所以叫衛鞅,後來封於商地,就叫商鞅了。

    這個項,原本是項國的地盤,國君為姬姓,據《左傳》記載,項國在公元前643年夏天被魯國所滅。魯國的這種行為惹怒了霸主齊桓公,這是公然挑釁他制定的秩序,為此,齊桓公還一度把魯僖公拘留,但最終,項國還是成為魯國的項地。

    到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楚軍滅魯,項地就成了楚國的,楚國將一個將領封到了項地,該將領以此為氏,項氏就有了。而從項羽家族世世代代為楚將以及楚國好用宗室後裔(屈氏、昭氏、景氏)的習慣來看,項羽很有可能就是楚國王室的支系,則也是華夏族。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於戰國時期楚國祖先的來歷,史記中用了一句非常明確的話描述:

    《史記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這說的是:楚國的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 (zhuān Xū),顓頊號高陽氏,是上古時期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顓頊是黃帝兒子昌意的兒子,也就是黃帝的孫子,黃帝就是炎黃二帝中的黃帝,華夏的人文始祖,這一記載從根本說明楚國的祖先是華夏族。

    那麼從五帝之一的顓頊是如何過渡到楚國的呢?

    顓頊

    那就得先說說楚國祖先的世系是如何傳承的,對此,史記也有明確的記載,顓頊生了個兒子叫稱,稱生了個兒子叫卷章,卷章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重黎,一個叫吳回,重黎因為善於用火和儲存火種,成為後來的五帝之一帝嚳(kù)高辛氏的火正,所謂火正就是上古時期的一個官職,主要負責用火和儲存火種,也就是後來的火神,也可以稱為祝融。

    重黎討伐共工氏不力,被帝嚳所殺,然後重黎的弟弟吳回就被任命為火正,當時的官職是世襲的,所以吳回的後人世世代代被封為火正,也被賜予祝融的稱號,吳回生了個兒子叫陸終,陸終生了六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昆吾,次子參胡,三子彭祖,四子會人,五子曹姓,六子季連。

    火神祝融是楚國先祖

    季連姓羋,他就是楚國王族的祖先。周文王時期,季邊的後代有一支叫鬻(yù)熊,因為在中原地區受到排斥和打擊,輾轉到了荊山一帶,荊山也就是今天湖北省境內的荊山,位於漢水以西,長江以北,這裡還是蠻族生活的區域,活躍著眾多的蠻族,是華夏族與蠻族雜居的地方。

    鬻熊投靠了周文王,協助周文王父子兩代人滅亡了商紂王,鬻熊生了個兒子叫熊麗,熊麗生了個兒子叫熊狂,熊狂生了個兒子叫熊繹,熊繹因為幫助了避難到荊山的周公,再加上鬻熊曾經幫助過周文王,所以,周公回朝後建議周成王分封熊繹為諸侯,所以熊繹就被周成王分封為子爵,有五十里的封地,定都丹陽。

    從熊繹開始算起,楚國就算正式立國了,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楚國正式立國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21年之間,也就是西周初期周成王執政期間,一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所滅,楚國一共存在了800多年。

    楚國先祖:鬻熊

    楚國最初是一個50裡地的子爵國,但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滅亡了61個諸侯國,一躍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國,橫跨整個長江流域,楚國鼎盛時期的疆土北至河南中部及山東南部,南到湖南中部及江浙一帶,東至大海,西到巴蜀,巔峰時期的國土面積超過了150萬平方公里。

    但是,楚國的疆土最初並不是楚華人的,而是很多諸侯國以及南方的蠻族共同擁有,楚國是一步一步依靠戰爭滅亡其他諸侯國,楚國所滅亡的諸侯國包括權國、申國、羅國、鄧國、隨國、魯國、越國等,其中姬姓諸侯國就有11個,這是周朝的宗親諸侯國,姒姓諸侯國2個,這是夏朝的宗親諸侯國,子姓諸侯國2個,這是商朝的宗親諸侯國。

    春秋初期的華夏

    除此之外,楚國內部確實有大量的蠻族被納入,長江以南在堯舜禹時期是屬於三苗部落的,三苗部落屬於蚩尤九黎族部落,蚩尤戰敗後,一部分部落融入華夏,另一部分遠離華夏來到了長江以南,被稱為蠻族,西周時期,南方主要有揚越,周昭王曾經三次南征荊蠻,這裡的荊蠻不是楚國,而是揚越這樣的蠻族。

    到楚武王時期,楚國大力攻打荊蠻,收復了諸多蠻族,楚莊王時期,蠻人在庸華人的率領下聯合濮族、蠻族背叛楚國,但被楚國打敗,隨即蠻族都投靠了楚國,成為楚人,而這些蠻族成為楚人之後都被楚國特有的華夏文化所同化,楚悼王時期,任用吳起變法,楚國強大起來後,又攻取了南蠻,打下了洞庭,一直打到了蒼梧,這裡是廣西與湖南的交界處。

    《左傳》: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國語 楚語》: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徵南海,訓及諸夏。

    左傳和國語中都記載了楚國攻打蠻族,之後以華夏文化同化了蠻族,所以楚人之中有為數不少華夏化的蠻族,經過楚國幾百年的同化,與華夏基本上沒啥區別,但是楚國文化跟中原諸侯也是有區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中原,比如楚國的音樂就超過了中原。

    後期的楚國發展壯大

    楚國嚴格來說,是一部分華夏人到南蠻之地創業,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地跨數千裡的超級大國,由於楚國擴張很快,所以楚國內部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楚國是以華夏族為統治階層,以華夏人和華夏化的蠻族為主,蠻族也分為蠻族、濮族、巴族三個民族,甚至更多,成立的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比如在楚國佔據貴族地位的屈、景、昭三家就是楚國王族的旁支,楚國所有的重要職務基本上是這三家擔任的,除此之外,楚國還有項燕這樣的貴族,項燕的祖先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項國的王族後裔,項國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河南省沈丘縣與項城市之間,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因為封地在項,所以以地名為姓。

    楚國內部有蠻族

    項國後來被魯國所滅亡,而魯國後來又被楚國所滅亡,所以項國王族也成為了楚國的貴族,項燕是楚國末年的名將,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被項燕聯合呂平君熊啟打敗,之後,秦國名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伐楚,項燕不敵,戰敗被殺,隨後楚國就滅亡了。

    十幾年之後,項燕的兒子項梁與孫子項羽以及項氏族人一起起兵反秦,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反秦義軍的首領,被楚懷王封為魯公,封地在原來的魯地,項羽被殺之後,只有他封地魯地的民眾抵抗漢軍最激烈,這說明魯地民眾忠於項羽,而項羽的祖先項國王室就是被魯國吞併的,項國也併入魯國,所以項羽也是華夏族。

  • 17 # 潮州山海經

    《山海經》就是楚國楚莊王和魯國文人兩家各自寫的,目的都是為了爭誰才是華夏正統。結果:

    楚莊王滅七十二家周諸侯以後,掌撐了周諸侯家史,發現了中原諸侯海侵期遷移的秘密,誤以為周天子封侯不公,造假,故編纂《山海經》問鼎中原,意在鄙視周天子,蔑視中原。

    100多年後的孔子,知道當年楚莊王問鼎中原,也知道《山海經·山經》首經,就是包圍他祖地宋國的,出於愛國愛鄉情結及維護正統的本能,他首先想到的是“撥亂反正”,因此他主持寫了魯國版的《山海經》,楚國滅亡後,又被魯國文人珍藏併合為一本。所以,破解《山海經》需把兩個版本分開。

    楚國版是完整、均衡的,東北陬簡單些。而魯國版是區域性的詳細。

    至於題主的問題,破解《山海經》就最清楚了。

  • 18 # 蓋天宣夜說

    楚國是“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宅茲(女)中國下里巴人東夷支那的人族建立來的!項羽屬於(山海經):最後一段“洪水滔天……。帝乃命禹卒布土一定九洲”,以嬋讓說建立夏朝大禹王室的後代子孫,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傳子制的家天下之說

  • 19 # 求真站臺

    這個問題夲身就混蛋,現在中國五十六個大民族,周朝當時就沒有民族這一說,只能是部落啊,封地呀,當時連文字都沒統一,何來這族那族的,純淬是扯犢子,秦始皇統一文字後才逐漸有了民族之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掄踢和鞭腿和掃踢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