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子蘭8314

    三者相輔相成,同等重要。如果從中選一個我認為是修心,有一個好的心情好的心態,有一個善良的心,修行,修性也隨之得以提高。修性,修行是修心的在外體現。

  • 2 # Olympiad

    人生是一場修行,這個修行應該是廣義的,包含了修身養性之說!

    最重要的就是修心,看好多人說修心就是要放下爭鬥之心,寵辱不驚,而我所理解的修心是人要正確看待自己,不斷的反省自已,一日三省吾身。修心,是要我們有一顆善良之心,有一個仁義之心,仁者方能無敵!心不正,和再怎麼修也是對修行的玷汙!修心不是要人的奮鬥之心泯滅,不是要人接受無所追求,不是要人無慾無求。

    一位月收入幾十萬的人告訴窮人要學會修心,不要為錢煩惱,要靜心,淨心,要甘於接受眼前的貧窮,那這屬於對修心的一種侮辱!

  • 3 # 西江山水

    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大德者必有位、祿、名、壽,但這四者的重點並非泛指世間數十年的富貴利祿,康寧福壽,而是在空間上不斷擴充套件,在時間上不斷的延長的。 生而為人,多做善事![祈禱]

  • 4 # 使用者漠上花開

    在我認為應該是最應懂得修心,只要心不動,則能控制由心而起的一切雜念。每個人都應學會做一個懂得修心、修性、修行的人,

  • 5 # 陝西西安邢文宇

    投資自己才是明道第一步:

    智慧的人就是不計一切代價投資自己,讓自己變更好的一個人!不明道,不開啟慧眼,活一輩子你永遠都在虛幻的世界蹉跎,真人看不懂,隨便一個假人都會把你騙得傾家蕩產!

  • 6 # 貝卡他爹

    修心、修性、修行,三者的區別和聯絡是如何呢?心是什麼?首先是人體供血的器官,心可以主宰神明;性是什麼?是覺知,也是“靈性”也可以理解為磁場感應能力;行是什麼?就是人的行為準則;

    什麼是神明呢?可以認為是宇宙磁場的資訊波長的範圍能力;關鍵就是人為什麼透過“修煉”為什麼可以具備某種“功能”(真的心在嗎?目前所謂科學驗證的屬實嗎?)這難道就是修行的“神奇嗎”?

  • 7 # 8613907401954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哪個最重要,答,修善,解釋,善惡分明,多做好事,也就講紅事。以善養德,老幼不欺,貧富不歉!懲惡揚善才能風請氣正!

  • 8 # 大王2639

    這三者都重要,三昧一體行。

    了悟大道要起心,

    心旗不立難動身。

    瘸子打圍坐著喊,

    無功而返白費勁。

    若要收穫須耕耘,

    種因結果是天論。

    若要立下見性志,

    修心修行性必真。

  • 9 # 歷史英雄事蹟

    這個領域有點專業,很多人對修身,修行,修心可能還不知什麼意義。分階段,先修身,再修行,再修心。

    修身,我們平凡人從控制自己的所做所為開始,在國家來說,不犯法,在家修身,家人為榜樣,古人說修身齊家平天下。

    修行,付出真實的行動去做,例如西藏信仰佛教徒三步一扣去朝拜拉薩大昭寺。

    修心,是最難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首先要知道自己心,他長什麼樣,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什麼時候聽自己的話,修心的目的又是什麼?

  • 10 #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人生修心,修性,修行,但最主要的是修自己的深度寬度厚者廣度與博度與對人事物覺知因果智慧。

    修心你修的在好,你遇事還會生氣,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心裡還會難受難過的。

    修性你修的在好,你的肉身還是個人,不可能脫離塵世苦惱與各種社會規則的約束的,既使你能象老子寫道德經一樣智慧,孟子的忠厚仁義寬厚大度,莊子的逍遙自在,但你還得受有身和社會秩序與法律的道德的約束。

    修行你修的在好,你還是個人,不可能坐在虛空不吃不喝滿天飛吧?

    你即使修成大德與大學問家和大知識分子,你也得遵守社會這個自然法定執行的程式與秩序吧?

    所謂的真正自由與靈性靈感,那只是一個人思想與靈感的覺悟為覺識。

    心底平和,善良,理性,覺知,致大善。

    也就是王陽明先生和朱熹的理性大善良的格物致知。

    我們能修,所修,所學,所善良的是心的覺知與警惕和敬畏。

    佛家叫覺,道家叫道,儒家叫禮。

    只有你覺知覺悟了萬事萬物的因緣因果的關係,與這件事的成因與結果,你才可能遇事不驚,心無漣漪,八風吹不動。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殆。”

    意思是:“當我們因修心修性修身靜坐到萬物虛極的時候,我們心裡那個善良厚實結實的德性不造作的很平靜理性和平的清靜心智慧心一定要守住,萬物才能都並作茂盛的成長生存,我以此觀察事物能夠賦於迴歸自然旺盛成長不衰的道理,原來眾多事物運動不休的根源是因為事物回到了事物本原天性上靜字上,因靜性德修就回到了事物的本性上,就知道了本物能夠長久生存的本源,而就不會亂造作,而不知道事物的本源,就會亂作為有危險,知道了事物的本源與生存能存活的生命真實的原因,就會處事公正,因你處事公正就象王一樣,因王能處事公正善良德性理性智慧明鑑包容一切,就象天一樣大公無私,因天大公無私能執行日月而使雨水滋味萬物能自然生長生死,就是道,因道公平正直善良德性無私是宇宙萬物的主體執行規則的本源,因道其品德高尚智慧無我沒有自己而能長久的與萬物生存執行,就沒有什麼危險和傷害。”

    所以,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中讀知:知常曰明,覆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佛家也講正覺,慈悲,清靜,智慧,善良,無我,大肚,包容,一切有情皆在覺知覺醒與自我向善圓滿的自性覺知觀照上而成修行的大覺者。

    儒家也講誠意正身,修身齊家,格物致知,齊禮平天下,致善良和內省。

    知識分子也就是理性,精神,平和,尚見,覺知。

    所以,我們真正能修行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的覺知與覺悟和對萬事萬物的覺醒與觀照。

    叫修心修性修身修我修萬物都可以的。

    我之所以無我,是因為我有能觀時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那個“覺知”。

    所以,我無我。

    世事洞明皆學文,人情練達即文章。

    般若能觀世間事,知識可當度人船。

    理性和平心起念,全在當下一念知。

    一江一帆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風動帆動皆心動,前年生起後念斷。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天為天正。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無非就是個“《覺》”字。

    能修的也是這個《覺》字。

    心若無《覺》,修也白修。

    性若無《覺》,悟也白悟。

    行若無《覺》,行也白行。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執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君清靜經上的原話》。

    人真正能修行的物質也只有自己的思想上與心靈上的思維覺醒,和心靈對自身與萬物宇宙和事物本來面目的覺知觀察觀照的那個《無我的覺照的《覺》而以。》

    其它都是身外修行,沒有實際修自我觀照察性省悟內心的意義。

    禪和道只講明心見性和開悟與覺醒覺照與修己身致大善與格物致知致善良的覺知。

    也就是人類精神與思想上最高階的:“《大道自然。》”

    蘇東坡的《定風波》。

    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子,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敘陽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惟見於空,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無無亦無。

    湛然常寂。

    就開悟了。

  • 11 # 無名草2020

    是修心。萬法唯心造,心若無動念,

    大千恆如如。諸法從心生,心外無

    有法。修得心明潔,明心才見性。

  • 12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三個其實是一個,"性"為體,"心"為相,"行"為用,也就是說,"性"是"心"的本質,"行"是"心"的作用,一個東西,三個角度,不同的名稱。

    蘇東坡詩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實看來看去,只是同一個廬山而已!所以修心即使是修性,修性也即修行。

    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用"心"越多,就會引導他在這個領域進行更多的嘗試,這就是"行",其實心理活動也是"行",真正行動上的嘗試,只不過是把思考旳內容付諸實施罷了。

    所以這三者,修一即使是修三,我們平時講"修行",重點應該放在"心"上,因為"心"能導"行",同時也能冶"性",思維引導了行為,而行為又強化了思維,當"心"與"行"合而為一的時候,"性"自然也就隨轉變了。

    比如我們如果時時叮囑自己要心存敬畏,那麼我們待人接物就會趨向規範,而規範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強化敬畏之心,這樣二者步調一致,時日既久,一切成自然,本性自然也就轉化了。

  • 13 # 千百萬年

    “三修”的中心在性,因性是命之根,所以才最為重要。修心與修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會說不做是個空談家而不是個實幹家,終將還是一場空。怎樣才算是修性,每個宗教門派都各有說辭,但有佛教的清規戒律的很少,這方法雖好,但不一定就十全十美,大隱在朝的為上招,中隱在市的為妙招,隱居山野的為下招。凡事講究的是一個恰到好處,這恰到好處,實則為“中庸”。人必定是個情感動物,在人類不到滅絕的境地之時,人道是靈魂們最可靠的心靈夥伴,依附在人體身上,藉著文明的歷史所留下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就能放心的過度,在暫時的情況下雖不知造化弄人的玄機,那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原因,一旦力足這個所求並不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不是沒有道理的,目光放的長遠了這個問題才能認的清,人有的寂寞與落魄,神仙們也會有,而且神仙們的寂寞與落魄還十分堪憂,不被凡人們所理解不說,還會遭冷嘲熱風的襲擾,人在天在地也在的道理顯而易見,但人總是不能將恰到好處的事聯絡到此,一門心思的只為肉體做奴隸,很少關心肉體中的靈性之體,這怎麼能夠理解到人身是個小宇宙的秘密呢?由此,才有了“修心,修性,修行”的說法。

  • 14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有心無行是死的,有行rr無心是假的。

    心支配行為,由行為體現出心。

    與世隔絕的修心是自私的,只有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公正公義,愛人如己,喜樂行善,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神,才是神所喜悅的。

    我們只有蒙神喜悅,得神賞賜,才能創造出活人的天堂。

    一個人,只有給別人帶來幸福,才是真幸福,只有給別人帶來快樂,才是真快樂。

    人要造福自身的今生來世,造福後裔,造福世人。|1l

  • 15 # 上官恨水

    都能吃飽飯呀!都有時間閒呀!

    想一想明天弄點啥吃的不餓死,算修啥呢?

    為什麼又是教義又是道法的來談這個“修”字呢?

    快餓死了,不偷,不搶,不騙,儘量想辦法先吃飽,或要飯,添飽肚子。

    這,身,心,性。都具足了,還修什麼?

    修:就是考慮清楚,想明白。

    身:就是按想明白的去做。

    要說按什麼標誰去想也就是這個修。

    有聖人的法。有高僧大德的法。有當下的國法約束。

    想明白,該如何做。壞念頭出來了,一想又壓下去。這叫修!

    身行中不老實,剛動手,閃念又停止。這是正行。

    不斷這樣做。修了心,踐了行,養了性。

    天天在那想,如如又不動,自成“不動尊”了?

    學聖人的義。莫學聖人的樣子!

    三寶清修是在家兩眾的鏡子。

    在家兩眾護持兼萬行是做具體的事情。

    這樣互為才能正常執行!

    無世間法何來佛法?

    無眾生誰人成佛?

    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直接!

    站的太高,幾人能抅得著!

  • 16 # 藍色的海苔

    命不好的人,多行善事,多心存善念,多積德行善,在自己有能力時儘量多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積累福德,就會慢慢好起來,堅持日行一善,做滿3000件善事,也就是古人說的三千功德可化解命裡一切災禍!福生無量天尊

  • 17 # 我色多吉

    《慧律和尚頓悟自性偈頌》

    著相修行百千劫 無相修行剎那間

    若能萬法盡捨卻 頓悟入道須臾間

    無説無示無來去 生死涅槃無距離

    菩提由來無一物 只在當下一念間

    無聖無凡無眾生 即心即佛彈指成

    若問祖師西來意 傾聽恆河無生曲

    眾生若欲識佛境 當淨其意如虛空

    妄念雖是生死因 不著一物盡菩提

    若能離相無相行 包你大智遍三千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 18 # 劉480909厚德載物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

    心為君主,主神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人的善惡是靠後天的學習修養而成,有的人家風好,從小耳濡目染,

    父母言傳身教,繼而後來的學校教育社會實踐,終於成為心地善良,為國為民的棟樑之材。而有的人家風不正,從小受不良風氣影響加上在學校沒接受良好的思品教育,到社會上接觸結交不良朋友,故而思想不端正惡習較多,而淪為社會滓孑。所以修心樹人最為重要。

    修性是在修心的基礎上,養成良好性格和脾氣,處世為人,謙恭有禮。

    而修行則是在修心和修性的基礎上身體力行,參加社會實錢活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儘管三修的關係如上所述,但也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一定要在社會實踐中修心修性修行。

  • 19 # 高山仰止1808

    路過。

    筆者認為,三修是不能同談並論的。修是修正,行就是要踐行,修與行合成稱為修行。這個修行的過程就是修心,修正這個習氣雜染分別執著之心。修性,可以理解為透過修行明心見性,見到本來面目。性是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粗淺的認識,敬請賜教

  • 20 # 小號哥

    當然是修行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因為修行的範圍最大,修行顧名思義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而這裡的行為即有思想的,也有行動的。而修煉思想就是修心,同時也包括自己的性情。所以修行是指心行雙休,一般指的是佛教的出家人做功的課程,也就是說不僅是自己的思想要達到出家人的要求,最起碼要遵守五戒,而且行為也要達到佛教徒的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佩恩之後無火影”是否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