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外伶仃1
-
2 # 小章魚的春天
薩爾滸之戰是明萬曆47年,公元1619年二三月間,明朝同後金在遼寧撫順東發生的大戰。是明朝同後金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是以明朝圍攻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五天之內擊敗三路明軍,殲滅明軍五萬人,繳獲明軍大量物質,以明軍慘敗而告終。
此戰役是明清戰略決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戰爭,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
明朝統一中國後,在東北設官制治,建衛設防,明朝對女真各部的統治,一面以羈糜政策籠絡其首領,封官晉爵賞賜財物,一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對立,分而治之。
明朝晚期,因茫於鎮壓關內農民起義軍,無力顧及遼東防務,駐守遼東的明軍,防務鬆懈,訓練荒蕪,裝備陳舊,缺糧缺響,虛額10餘萬,實則不過數萬人,加上政治腐敗,守備分散,戰鬥力極差。
1618年農曆三月間,後金加緊秣馬厲兵,擴充軍隊,修治裝備,派遣間諜,收買明將,刺探明軍虛實。在經過認真準備和精心策劃後,努爾哈赤在農曆四月以(七大恨)誓師反明。率步騎兵2萬人嚮明軍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多為後金佔領。
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侍郎揚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但由於缺糧缺響,不能立刻行動,遂從川,甘,浙,閩等地抽調兵力,增援遼東,並通知北韓,葉嚇出兵策應。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援軍雖大部到達瀋陽地區,但糧響未備,士兵逃亡將帥互相掣肘。
1619年。明朝援軍到達遼東的大約87000餘人,加上葉嚇一部,北韓軍隊13000餘人,共約11萬,號稱20萬,由於明朝朝庭財政緊張,無力支援大量軍隊長期遼東作戰,明神宗一再催促揚鎬發兵進攻,於是揚鎬坐鎮瀋陽,兵分四路進攻後金。
具體部署是,由揚鎬坐鎮瀋陽指揮,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出三岔兒堡,人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人蘇子河谷,由西邊進攻,總兵李如柏率2萬5千人由西南方面進攻,總兵劉鋌率1萬人會合北韓軍隊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河北上,由南面進攻。揚鎬本人則坐鎮瀋陽,居中指揮。
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意圖即為後金偵知。努爾哈赤探明明軍動向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將6萬兵力集結于都城地區,準備迎戰。
1619年三月初一,杜松部突出冒進,已進至薩爾滸,努爾哈赤看到杜松孤軍深入,兵力分散,親率六旗兵4萬5千人進攻杜松軍隊,次日,兩軍交戰,出現大霧,杜松赤膊上陣,舉火照明,被努爾哈赤亂箭射死,杜松主力被擊潰。
明軍主力被殲後,南北兩路明軍形單勢孤,處境不利。得知杜松戰敗,不敢前進。
努爾哈赤在擊敗杜松後,即將八旗主力轉鋒北上。去迎擊馬林部,馬林與後金對峙一上午後,以為後金兵少,決定主動出擊,大軍向位於明營東邊的後金軍隊發動進攻,努爾哈赤看見明軍同營外壕外的軍隊合兵一處,就命將士下山下馬迎戰,代善從山的左側直接殺入明軍軍隊中,隨後諸貝勒分別從不同方向殺入明軍隊伍中,兩軍混戰,明軍戰敗,總兵馬林僅率數人逃走。
東路明軍先頭部隊進至阿布達裡崗時,遭到後金伏擊,總兵戰死,努爾哈赤乘勝擊敗其後續部隊,南路明軍李如柏行動遲緩,僅至虎攔崗,揚鎬知三路明軍戰敗,命李如柏撤退,被後金哨探發現,後金哨探在山上鳴螺發起衝鋒訊號,大聲呼喊,李如柏疑後金主力發起進攻,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一千多人。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戰敗,後金勝利而結束,而明軍遭此慘敗,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明朝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最後失去大部分遼東領土。直至明崇禎十七年,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全國的統治。
-
3 # 百戰之銳
NO.300-十萬大軍
古往今來,戰爭需要徵調兵馬,籌集糧餉,運輸糧食器械。
徵調兵馬
▼
關於明朝的兵力有很多種說法,諸如320萬,280萬,200萬等,有人以此推出集結10萬大軍很輕鬆啊,別說10萬,就是調集幾十萬部隊投入戰場也並非難事。
這種浮於紙面的籠統推論,沒意義!
▲ 明軍
薩爾滸戰前,明朝的兵力大致為:邊軍70萬,京營10萬,內地60萬左右(內地額兵可能更多)。其中邊軍有戰鬥力的大約為三分之一,即20萬多;京營選鋒不足1萬;內地的部隊多數是治安水平,西南邊疆有5、6萬可以作戰。不算西南土司部隊的話,大明可以作戰的部隊在30萬左右。
但這30萬能都調嗎?顯然不能。
首先,內地額兵都有防守任務。而且有些地區,比如寧夏,地方安全形勢惡化,不大可能派兵。所以各地調兵都是很困難的。怎麼解決?前腳調後腳補。
地方會把最精銳的部隊派出去嗎?更不可能!
正如楊鎬所說——僅有馬林的人馬,系一一親自挑選;張萬邦所領山西之兵,趙夢麟所領延綏之兵,則十無三四之強者。因為地方承擔地方防務,“司道各為地方,鎮協見任把持”,地方督撫鎮道都是先顧自己的轄區。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萬曆年前有個人巡撫陝西,說我們陝西很重要,不能再給甘肅更番部隊。結果這人當了甘肅巡撫後,反說甘肅形勢不好,得繼續讓陝西派兵。
▲ 明步兵
可以說能從地方上調到兵就不錯了,調到精兵就難以指望了。
那能調多少呢?當時人就說“總計各鎮調遣多者不過十分之二,少者未及十分之一,且又隨即召募頂補。”
除遼東之外的60萬邊軍能調6萬多已經很難得了。事實上薩爾滸戰前,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約3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共約2.5萬人,合起來也就5萬多人。
加上內地各省發兵共約2萬人,浙江步兵4千,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約7千人,明軍總數才八萬六千人。調兵不夠,募兵來湊。薊遼總督汪可受提出募兵3萬的計劃,最終募兵到2萬多。
10萬之數如此拼湊成,而且前後共耗費了8個月的時間,這讓後金有了充分的準備。
按照“步六馬四”,明軍約有4萬匹戰馬。從民間買與太僕寺撥給的,應付打仗實在差了點,就這數量還不夠,只能從宣大西寧買馬,或者調兵自備。
而且前線受後勤、氣候等影響,馬匹非戰鬥折損率很高,諸如麻巖報稱,“營中一日倒斃馬二百四十九匹”。
後勤籌集
▼
在古代戰爭中,後勤主要有物資籌集、軍餉籌集以及運輸問題。
第一步即籌集餉銀。戰前明朝戶部基本上入不敷出,只能先找皇帝要內帑,也不夠,從兵部工部太僕寺挪借,還不夠,再從南京各部借、搜刮各省所拖欠的京運錢糧(也收不到多少),最後只能加派。
▲ 萬曆皇帝
第二步就是物資。可以在遼東買到是最好的,實物就近購買成本低。但是,遼東地方承擔不起如此大量的物資:一年90萬石糧食,1440萬束草,80萬石豆,所以只能從外地運輸。
物資的運輸成本有多高?
第一類:山東運輸到遼東,海運加陸運,山東登州起航到旅順口海運;旅順口到遼陽陸運,7百里地,一人一騾馱5、6鬥,日行50裡,往返至少要20裡。每日需要補貼口糧草料5分,往返1次就需要1兩2錢有餘;也就是說大約花費2、3兩銀才能運輸1石糧。
第二類:通州運輸到山海關。陸地運輸7百里,10萬石糧食,需要12萬兩銀子;至於糧食需要的口袋(每袋能裝1石糧)、沿途損失、大車5千輛,都是耗費。
大致可以說,需要運輸糧食的成本能在遼東買下兩倍的量,但是在戰爭形勢下,當地採購基本是找死。
▲ 明騎兵
天下徵調、千里餽餉。興師十萬,日費萬金。為薩爾滸之戰準備的一年裡,戶部開支超過3百萬兩。”兵部、工部合計也在1百萬兩以上。而各地方政府承擔行軍的供給、運輸人員招募,基本是攤派,事後銷算很難。這也是為什麼行軍頻繁經過的區域,地方財政會崩潰。
裝備運輸
▼
按照電視劇的標準,一個士兵拿個長矛或者刀、或者弓箭,最多騎一匹馬。但在事實上,每個士兵至少會配備幾件武器。
自戚繼光後,明軍一支野戰軍會裝備馬、偏廂車、輜車、大砲、滅虜砲、佛朗機、架各子砲、鳥槍、三眼鎗、弓箭撒袋、大弩、長鎗、長刀、長斧、大棒、火箭、戰牌、腰刀、盔甲、管隊臂手、車正臂手、金皷旗幟響器、繩樁、拒馬鎗、火兵尖擔、鑼鍋、鐵鍋、水袋、水桶、火鎌、燈籠、木梆、鐵鍬、鐵、鐵钁、鐮刀、斧、鑿、䥷刀、(火其)子、炒麵。火器䭾騾、火器䭾駝、架輜牛。另外,隨軍會帶五天行糧。
這些裝備有的需要士兵攜帶,有的需要專門有馱馬拉著,至少每五個步兵就要有一個牲口拉他們的物品,如果是扛那麼多到前線就累死了。
當時人就說:“戰車幾千乘,神器幾千位,甲冑萬副,悶棍數萬,火攻之具十萬,銅鉛鐵戈矛弓矢,捆載以輸者不絕於路,迄今未休”。
至於部隊的軍紀、逃軍,運輸的損失,武器的質量等等,繼續分析下去會讓人崩潰。
▲ 明火箭軍
戰爭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調兵去打仗,就是明朝中樞與地方政府之間,展開一場涉及裝備、人馬、錢糧、運輸等繁雜事宜的長時期博弈。
一場薩爾滸之戰,遠在西南邊陲的土司會感受到徵兵壓力,東南富庶的地主會承受加派的痛苦,京師附近的鄉紳會察覺到新攤派的到來。而對於中央政府而言,各種拖延博弈之下,調集十萬大軍太難了!
如果打了敗仗或者戰爭延續,會讓這種全國性的緊張痛苦持續幾代人的時間。
回覆列表
當時明軍正在應對關內各處農民起義,因此難以抽調更多精銳去和後金做戰,好不容易湊齊十多萬軍隊,卻沒有統一指揮,各自為戰,有的為搶頭功,率先急進被後金伏擊,後面卻不知情,導致幾路人馬被後金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