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介浦

    吳國在三國之中是國力最弱的一方,即使孫策和周瑜不死,吳國統一全國的機率也不高!

    首先,當時的經濟中心在北方黃河流域,江南剛剛發展起來,國力不足以支撐吳國統一全國

    其次,江南的人口儲備和北方有很大差距,在冷兵器時代,戰爭要依託兵力,兵力的多寡受人口基數約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吳國的君主不管是孫策,還是孫權都沒有宏圖大略之才

  • 2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在赤壁之戰之前,的確非常可能。退一步說,就算周瑜死了,只要魯肅還在,孫策未死,也依然非常可能;再退一步說,就算是在周瑜、孫策均死的情況下,這種可能也非常大。然而赤壁之戰之後的局勢,改變了一切。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看看魯肅的“榻上策”是怎麼說的: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一戰略以孫權“竟長江所極”為初步目標,以實現與曹操的南北分治為二期目標,構想出了東漢諸侯混戰史的另一個歷史進路。歷史上的魯肅並非一味的容忍劉備勢力的發展,他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是孫權一統荊益北拒曹操,他的“榻上策”絲毫不比諸葛亮要差,在赤壁之戰之前甚至可能性甚至要更高。 “榻上策”做出於200年,“隆中對”做出於207年,赤壁之戰爆發於208年,魯肅的戰略沒有實現,與赤壁之戰的最終爆發、劉表的速亡以及戰後劉備勢力的崛起有著直接的關係。

    孫策(包括孫權)統一荊益,是建立在“北方多務”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曹操不南下(或者說沒有精力南下),以孫策孫權之英主、周瑜魯肅之謀臣、黃蓋周泰之將帥,是有希望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以及於西取劉璋(益州)的。然而,赤壁之戰的最終爆發意味著曹操已經基本解決了“北方多務”——加上一個“基本”是考慮到馬超與張魯——可以揮兵南下了。這時候如果劉表在世,尚能消耗曹操兵力,然而劉表死後劉琮束手,戰略局勢一下惡化。這不還不是不可挽回,南方如果只有一個孫權,曹操赤壁之戰的戰果未必就能擴大。

    就在這個時候,劉備麾下多了諸葛亮、龐統,漸漸收攏了荊州士大夫的支援。魯肅可以進伐劉表,但他沒有能力進伐劉備,所以才同意聯劉抗曹的方針,而諸葛亮也正是明白這一點,才敢在之後對孫權提出了一系統的要求,因為孫權一旦翻臉攻劉備,劉備雖然無力反抗,但孫權的基業也就毀了。

    所以說,赤壁之戰之前,南北對峙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在赤壁之戰之後,三足鼎立的局勢就漸漸明朗,這也是劉備、諸葛亮合力在三國時期開啟的一個缺口。

  • 3 # 澤安君

    為啥這類問題這麼多呢?

    如果關羽不死劉備能不能統一三國?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

    如果諸葛亮不死,蜀國能否消滅魏國?

    如果郭嘉不死,曹操是否能統一天下?

    如果。。。。。

    。。。。。

    省去一萬字

    怎麼那麼執著於統一天下呢?這事是兒戲嗎?是個人就想君臨天下?提問者都是傻x嗎?打架還要看誰的塊頭大,誰的拳頭硬呢?怎麼上升到國家層面,就像得了白x症一樣,都不考慮實際力量對比的嗎?

    國力!

    國力!

    國力!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大家高中政治課都不聽課的嗎?還是現在都是初中生?就算是武林高手想做武林盟主,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吧。

    不過話說回來,這問題此以前的靠譜,起碼有假設的可能!因為小霸王孫策確實很強!江東基業都是他打下來的。可惜英年早逝,孫權繼位太年幼,白白錯過了幾年黃金髮展時期!周瑜也是個天才,赤壁一把火燒掉了曹操一輩子都夢想,使他做出了“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這樣的詩感嘆!

    孫策集團最好的機會應該就是在,曹操與袁紹決戰官渡的時候,趁兩軍相持之時。派軍隊直搗許都,迎回漢獻帝。事實上歷史上的孫策也確實有過類似計劃,只不過沒來得及實施。

    總得來說,孫策能力強於孫權,他與周瑜兩哥們若在,根本不會有劉備什麼機會,東吳肯定是要強於歷史上的東吳的,至於統一天下,那就不得而知了,機會還是蠻大的。

  • 4 # 將心向明月

    孫策周瑜的組合多存在二十年,最少是劃江而治,問鼎中原也不是不可能

    首先明確一點,孫策的第一句話相信大家是沒有異議的,孫策17歲就隨父孫堅征戰四方,到二十來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了,軍事經驗十分豐富,甚至比諸葛亮還要好(要知道軍事指揮能力的提高需要戰場的歷練,而不是光讀讀兵書就行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前一直未獨立帶過兵,劉備一直把他當蕭何來用,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前幾次伐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低階失誤,到後期才依靠他的天賦慢慢成熟),雖然可能和曹操比還有差距,但在統兵用兵上很有自己的一套辦法。相反孫權在參加的僅有的幾次戰役中表現了拙劣的軍事指揮才能,要不是幾位大將的拼死保護,恐怕連命都沒了。所以孫策在這一方面強於孫權是可以肯定的。

    關鍵在於孫策的第二句話,按照意思就是孫權比孫策穩重,孫策可能保不住江東,而孫權反倒可以保住江東。在這裡我們要了解一個問題,就是保江東需要什麼?很明顯第一點就是人才,有人才才能制定出正確的國策,才能讓國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人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到現代社會仍然適用)。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認為兄弟倆的態度是一致的,史書《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孫策“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像吳國中的“二張”還有一大批武將都是孫策任用的,說明孫策是能夠舉賢任能的,而孫權也是一位能夠聽取部下意見的君主,因此兩人都是能用人的明主。而保住江東的第二點就是民心,只有國民同仇敵愾,才能抵禦外敵,而這個又需要君主的威望來聚攏民心,在這一方面孫權顯然不如孫策。當時吳華人不僅呼孫策為“孫郎”,還叫其在戰場上得來的稱號“江東小霸王”,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個稱呼,想想之前有誰擁有“霸王”之稱呢?項羽阿,再聯想到吳中子弟多敬愛項羽,由此可見吳華人把孫策當成了項羽式的英雄,他們願意如他們的前輩一樣為這個“轉世的項羽”而赴湯蹈火。而孫權在在孫策死前都少有露面,繼位時都有不少江東元老遲疑,市民們就更是懷疑了,可見他沒有他哥哥那樣的威望。至於施展仁政提升民心是兩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在這裡沒有必要討論。

    經過這一番討論說明孫策在安邦定國這一方面絕對不比孫權差,甚至由於早年的英武表現而比孫權有更強的資源。至於為什麼孫策會在臨死前說這一段話,個人估計,由於孫權當時繼位才17歲,沒有威望,而孫策為了讓弟弟擁有信心,才說這段話讓弟弟知道他也有比哥哥強的地方。同時也是給江東元老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告訴他們:“我這個弟弟爭天下雖然不行,但保住已有的成果還是可以的。”以防這些人覺得君主無能而叛變。

    首先明確一點,孫策這個人是不會甘願在江東做他的“小霸王”的,那麼征戰就成為必然,而矛頭毫無疑問會指向劉表,不僅因為那是他的殺父仇人,更重要的是那裡有荊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已打拼多年的孫策應該能夠預見到這一點,即使預見不到,周瑜這樣的戰略家也應該會給出相應的建議。而綜觀孫劉兩家的實力,不論是從統帥的才能,將領的實力還是士卒的精銳程度上看,孫策顯然要比劉表強,那麼戰爭的結果就很明顯了,劉表必敗,關鍵就看孫策要花多長的時間來征服荊州。(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到劉備會幫劉表守荊州,我的意見是,劉備這時候實力很弱,幾乎無法對戰爭程序造成多大的影響,至多延緩一下,更何況他還要時不時地應付曹軍的進攻和劉表的猜疑;而從孫權殺敗黃祖之後劉表詢問劉備時劉備的回答可以看出,劉備是不希望招惹孫氏的)

    為什麼要看時間呢?因為別忘了,另一位強大的對手曹操也在向荊州步步緊逼,勢頭相當猛。那哪一個更可能搶先開入荊州呢?答案是孫策。為什麼?因為第一,孫策手下的吳軍熟悉水軍戰術,要知道防守荊州或進攻荊州都必須熟悉水軍的使用(像關羽兵敗之前雖然徐晃擊敗了關羽在襄樊北部的陸軍,但對南面圍城的水軍卻無可奈何,要不是呂蒙背後偷襲,關羽最終很有可能攻下襄陽),而曹軍顯然在這一方面要差得多,自然進攻的腳步會比較慢。其二,孫策畢竟是江東來的人,也就是南方人,而曹軍是北方人,荊州人可能會更樂意接受孫氏的統治,更何況孫策相比於曹操,名望,實力一點都不差,還沒有曹操一直流傳的“漢賊”之名,所以孫策更容易獲得荊州的民心一鼓而下。

    假如孫策能夠按照設想中的情況搶先奪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荊州,那麼此後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都會因為這一局面而改變,因為劉備當陽兵敗之後就是經過荊州向南逃竄的,而曹操也是在攻下荊州之後才威脅要攻打江東的。

    按照常理,孫策征戰一生,從來都是身先士卒,從未懼怕過任何對手,所以對於曹操雖不會輕視但也決不會懼怕。而當初劉備投靠孫權得到接納是因為孫權本人對於自己的實力不夠放心且對於劉氏的仇恨沒有父兄輩那麼強烈(注意此時劉備與劉表已認了同宗,所以江東有些人認為劉備和劉表一樣是敵人)。現如今在孫策信心百倍且很可能敵視劉備的情況下,劉備是否能得到孫策的接納呢?還是投奔他勢力而滅亡?(據當時情況下,投奔其他勢力為曹操所滅可能性很大,且其他勢力也不一定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孫策仍會接納劉備。因為孫策本身就是具有戰略眼光的君主,加上週瑜這樣的戰略家的輔佐,他們一定能夠預見到曹操一旦消滅劉備,剩下的對手就只有自己,而面對曹操的威脅,對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戰,投降這個字眼是不會存在於孫策和周瑜的腦中的,因為他倆天生就是鷹派。那既然要對抗強敵,有幫手總是好的,雖然孫策可能因為劉表而不喜歡劉備,但一個優秀的戰略家一定會放棄個人的恩怨為自己的集團謀取根本的最大利益,更何況和劉備合作可以獲得巨大的政治優勢(劉備是“皇叔”,且一直是振興漢室的代言人)。所以劉備是能為孫策接納的,這也直接避免了劉備的滅亡。

    那麼反過來,曹操還會不會進攻孫策呢?如果進攻,結果又如何?對於第一個問題,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說會,也有太多的理由說不會。因為一方面,曹操對孫策是很敬畏的,當年得知孫策風捲殘雲般地攻下江東後,曹操嘆到:“獅兒難與爭鋒也!”由於忌憚孫策,還與其聯姻,可見曹操是絕對不敢小視孫策的(青梅煮酒中曹操說孫策籍父之名非英雄,其實那是為了單說劉備而如此,未見得是曹操的真實想法,要知道江東基業實際上是孫策開創的,他用短暫的一生做了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完的事),所以曹操是不是會進攻孫策就很難說。而另一方面,既然孫策這麼強,那要是在準備上幾年,孫策只會變得更強,到時候就更難對付,那還不如趁現在把他連劉備一起除掉,這個也是不一定的。總之,這個問題還是留給各位自己去想象。

    而如果曹操決議開戰,那麼我想戰役的結果是不用說的,曹操仍然無法取勝,因為孫劉聯軍取勝並不是因為有了東風或者某某人的詐降,其根本原因是曹軍在水戰方面的巨大劣勢和曹操本人的輕敵與準備不足,所以不管吳國的君主是誰,孫劉聯軍都將取得勝利。

    現在來看,不管曹操是兵敗還是屯兵江北,劉備的生存環境都會被壓縮到極限(這裡的假設是荊州已被孫策佔領,而劉備也不可能借到荊州,因為歷史上劉備借荊州是在佔領荊州的情況下再向孫權借的,有點強搶地盤造成既成事實的意思,而在這裡這一條件已不存在)加上孫策的霸氣和周瑜的謀略以及東吳整體實力的相對強大,本人認為此後進取西川的很可能是東吳,而最後劉備只會成為一個發展不大的小勢力,進而天下就會逐漸演變為孫曹兩家的對決。

  • 5 # 胡侃解密三國

    孫策武力是不用質疑的,穩居一流,借袁術數千之兵就橫掃江東,創立東吳基業。死時僅26歲,孫堅戰死時,孫策年僅17歲,從此開始縱橫天下,即便是曹操也發出“獅兒難與爭鋒”的無奈之語。年輕是資本,年輕也是弱點,年輕建有大功,難免血氣方剛,躊躇滿志。官渡之戰前期,孫策準備北伐,奪取皇帝,橫行中原時被刺殺。如果沒有這次意外,袁紹和曹操官渡對峙,東吳精銳盡在,周瑜也還在世,袁術已經被滅,西面僅有不足為慮的劉表,孫策盡出宛洛,歷史必將改寫,即便曹操面對袁紹和孫策的夾擊恐怕也回天乏術。不過即便如此最終的勝利可能卻不是孫策,而是替他人做嫁衣。試想下曹操面對這種情況會作何反應?曹操和袁紹本就是發小,而且前期兩人是一直在結盟的,曹操如果真的感覺勝利無望,會怎麼辦?戰死還是投降?依我看投降的可能更大,曹操在濮陽之戰時,遭遇彈盡糧絕時就準備去投靠袁紹,不過當時被荀彧勸止了,如果發生被袁紹和孫策夾擊,絕望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投靠袁紹!袁紹本身就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再跟曹操合力,即便孫策勇猛恐怕也不能勝袁紹和曹操的合體。結果可能就是袁紹再次做大,繼而擁有一統的實力!

  • 6 # 守柔之黑境秘史

    三國三雄中,孫權是最弱的一個守城(成)之主,個人覺得,他根本就不配稱為英雄,真正的英雄乃是其兄孫策,銳意進取,不畏強敵。若他不早死,天下最終歸屬於誰,殊難預料。就算吳國最終統一中國,人們也並不會感到意外。至於周瑜,屬於別人的屬下,再有能耐也得聽別人的,孫權國策已定,他也只能接受。所以,周瑜無論早死晚死,吳國都不可能一統天下。

  • 7 # 小青蛙____

    性格決定命運,孫策周瑜有一個共同點三國志記載孫策打仗親冒矢石,孫權評價周瑜膽氣兼人,說白了就是兩人自信爆棚不知死活。所以一個隻身狩獵遇刺,一個陣前中箭染病。可以說他倆早亡是註定的。不過假如不死真的不好說,曹操評價孫策謂難與爭鋒並嫁女給孫策弟弟可見40歲的曹操對20歲的孫策還是畏懼的,而30歲的周瑜更是大敗巔峰曹操只能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如果兩人能發育到40歲一統天下不敢說但與曹操兩分天下沒啥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中鐵木真對郭靖一家非常好,歷史上的鐵木真對漢人真的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