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次讀這首詩都有一種很奇特的孤獨感和寂寥感,但要說怎麼個好法還真說不出來。
17
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如何評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每次讀這首詩都有一種很奇特的孤獨感和寂寥感,但要說怎麼個好法還真說不出來。前言

    這首詩好像是小學課本上學的,時間太長記不太清了。詩意很好理解,不過也有些書本上講不到的地方,老街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理解。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一、 關於白屋

    1、白屋是入聲字

    這首詩是一首近體的五言絕句,符合近體詩的格律: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二句白屋是仄仄,但是這兩個字今天是1聲和2聲,都屬於平聲。不過在古韻裡,白、屋都屬於入聲:【屋:一屋】 【白:十一陌】 。

    入聲字都屬於仄聲,今天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在不少方言地區還有入聲的發音,類似與短促的去聲。

    2、白屋有兩種意思,

    1)茅草屋;2)平民或寒士 。因此白屋貧也有兩種解釋,可以看作平民的茅草屋比較簡陋。也可以看作是寒士落魄。

    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簡析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前半首詩是眼中景,透過視覺和觸覺來感受,後半首詩主要聽覺,聞犬吠,猜到或者聽到有夜歸人。

    可以看作我在茅屋中,聽到..........

    也可以理解為,前兩句是鋪墊,第一句寫景,第二句作者自憐,後兩句是我在天黑時終於找到了落腳之處,我就是那個風雪夜歸人。

    三、為什麼很奇特的孤獨感和寂寥感

    整首詩中提到”人“只有一個字,因此會有孤寂之感。

    日暮蒼山遠,是作者眼中所見。

    天寒白屋貧。按照第二條所說,古人”白屋“有寒士、匹夫之說。可以理解為作者自憐,天氣寒冷,我正在前途茫茫、清貧困苦之時。結合第一句”日暮蒼山遠“,,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渺小的身影,行走在無盡的艱難路途之中。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裡的夜歸人,說的是自己,終於在苦寒中跋涉以後,遇到了一個落腳之地,卻只有一條狗在狂吠,依然見不到人。

    整首詩如同探險一般,寫完了以後,天地之間仍然只有自己一個人, 但是留下了無限的聯想,之後會怎樣?既然有犬吠,或許有人,或許........

    結束語

    詩無達詁,可以看作是通篇寫景,也可以看作是深有寄託。

    這首小詩,詩中有畫,畫中有隱喻。

  • 2 # 立志成蟲

    大概是1992年在小學語文課本上學的兩首詩,個人文學水平不怎麼樣,只說說自己的看法:

    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同一時期的“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寫的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兩首詩的背景和兩位詩人寫這兩首詩時的際遇是一樣的,唐順宗在位期間為了扭轉衰敗頹廢的唐朝國運,進行了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和反對宦官專權的“永貞革新”。光是老百姓的負擔就大大減輕了,“永貞革新”的內容裡有取消“宮市”,大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抨擊揭露“宮市”就是皇宮的宦官們赤裸裸的在搶劫老百姓。還有取消地方向皇帝的“進奉”,說穿了就是地方藩鎮和官員給皇帝送錢,給皇帝送錢數額必須是巨大的,因為財政惡化皇帝也缺錢,這錢怎麼來的?還不是對老百姓敲骨吸髓搜刮來的。可惜“永貞革新”失敗了,本來就健康狀況惡化連話都不能說的唐順宗被迫退位,傳位唐憲宗,核心領導人物王叔文王文丕被賜死,八位核心人物都被貶往偏遠荒涼的外地任司馬,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和柳宗元是“八司馬”其中的兩位。

    劉禹錫在被貶去上任的路上寫了這首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在描述國家的衰敗和民生惡劣的百業凋零。“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表達了淒涼孤寂的心情,特別是這兩首詩都提到了“雪”,這是對國家形勢衰敗政治環境黑暗和民眾生活困苦的惡劣常用的描述手法,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寫了《捕蛇者說》,捕蛇者的祖父和父親都死於捕毒蛇,可是隻要捕了毒蛇交給官府就可以不交賦稅,捕蛇者為了不被賦稅壓垮甚至逼死只能繼續冒死捕蛇,因為他那些不捕蛇的鄰居們大部分已經家破人亡了,“苛政猛於虎”,也照樣猛於毒蛇。劉禹錫和柳宗元空有國家天下的抱負壯志奈何經過“安史之亂”的唐朝已經糜爛腐朽,進取奮鬥的人終究迴天無力成為黑暗腐朽的犧牲品

  • 3 # 蘆嘉玉

    劉長卿,中國唐代詩人,唐代唐玄宗天寶進士。唐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官終結於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之浩大言辭!

    有關於劉長卿的這首五言絕句,歷史上有很多的註釋,說多了,猶顯渾濁蒙頓、辭意枯燥難懂,我們揀其最通俗易懂的詞意來展現給讀者——

    這首詩前兩句寫的是屋外,後兩句是屋內。

    "日暮蒼山遠":天色已經是傍晚了,詩人還在趕路,或許是因為走累了吧,所以感覺前途的蒼山顯得是格外的遠。蒼山:可以理解成是覆蓋了的白雪變為了魏峨的群山。"天寒白屋貧":遠遠的山上,有一間很簡陋的房屋,因為下著雪,所以天很冷,房屋也被覆蓋上了一屋子厚厚的白雪。"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終於可以進到屋裡好好歇歇了。不知不覺已是夜深了,突然被茅屋的看門犬吵醒了,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回到了家裡吧。

    這首詩,作者用白描的敘事手法,極大的渲染了我們平常身處鄉村老百姓所遇到的一幅感染圖,形象的描述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事一物,因而在讀了這首極富於貼近我們鄉間生活的哲理詩句之後,它是那樣的使人感到生活就在我們身邊,它是那樣的使我們感到親切!

  • 4 # 彭城墨者

    這首詩標題有問題。

    總給人一種病句的感覺,或者沒說完的感覺。

    逢,是動詞,是遇到的意思。

    宿,也是動詞,住下的意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什麼鬼?遇到雪了住在芙蓉山~主人?能能通順嗎?說完了嗎?

    且看內容: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比較好理解,也很對仗。景色悽美。

    太陽落山,天氣寒冷,山看起來很遠,屋子簡陋。柴門旁聽見狗的叫聲,原來是(主)人冒著風月歸來。

    風雪夜歸人。歸人,必然是主人,若是客人,應該是風雪夜來人。

    所以,詩人應該是上帝視角。

    問題是詩人住在哪裡?

    一種猜想是,他住在院外的柴房裡。詩人登芙蓉山,遇到風雪,不能下山。見一籬笆院落,主人不在,卻有中華田園犬守家。詩人不敢入內。於是在門旁一間簡陋的柴房住下。日暮天寒,四下漏風,他凍得瑟瑟發抖。

    這時候,一陣狗叫,原來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太高興了,有救了!)

    所以,一激動寫了半個詩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5 # 飛魚營

    這樣的風景,要是燙一壺濁酒,來倆樣小菜,火爐上燉個肘子,慢慢喝著小酒,談論古今,奇聞異事,天地易理,酒盡人醉,再有紅袖添香,不知道羨煞多少人

  • 6 # 彭彤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簡析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簡析:

    我冬天外出公幹,長途跋涉,旅途疲憊,路覆冰雪,又逢連綿大山,行走翻越艱辛。

    今晚走上芙蓉山來,落日西下,群山莽莽,一望無際,暮靄降臨,天地昏暗,萬物消隱。

    至芙蓉山脊,有旅店一間,幾間土房,上蓋茅草,孤零零立於坡邊,房屋被雪,白茫茫與周邊一樣分辨不清,不是事先有友人告之,誰知道這裡還可住人,是一個旅客的落腳點。

    可惜冬雪阻礙路人稀,無人上到這山脊埡口來,無人來此落腳停息。

    我一人走到店外,敲門無人,裡面漆黑無燈光,莫非店主下山了,那今晚可慘了。

    一天疲憊亦無力進退,無奈立於牆下等待,只有煩惱和寒冷包圍著我。

    幸喜外面柴門處傳來狗叫聲,還有人的腳步聲,是店主回來了嗎?店主冒冰雪冒寒風在黑夜裡回店了!

    我當然高興,終於有立錐之地了,終於可進屋避風寒了,終於可進去洗個熱水臉了,可能有燒柴火烤暖和手腳和身體了,終於可以喝點熱水,吃點東西充飢了,終於可以睡一下,休息一下,養下精神消除疲憊了,明天有勁繼續趕路了。

    不然在外凍一夜,不半死也會傷殘的,哪還有明天的繼續前行喲。

    絕境逢生,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呀。

  • 7 # 中國畫裡中國話

    羈旅漫漫,素雪紛紛。

    蒼山日暮,夜宿芙蓉。

    天寒衾冷,白屋臥風。

    犬吠柴門,夜有歸人。

  • 8 # 孤獨的人209381559

    我們暫且不說在封建時社會時,無數的封建史官和御用文人,用盡了他們的生花妙筆,去歌頌讚美所謂的“盛唐”。即便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的眼中,大唐可是一個神仙般的存在,是一個豐衣足食、路不拾遺的黃金時代。然而事實呢?人稱物阜民豐的大唐,可能不會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美好,那樣羅曼諦克。要不,和劉長卿同時代的另一著名詩人韋應物,怎麼會發出“邑有流亡愧俸錢”的感慨呢?好了,回到正題。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的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開始就為人們描繪了這樣的一個場景:天就要黑了,蒼茫的群山看起來顯得更加遙遠。作者焦急的站在準備要投宿的人家的院子裡,等待著主人的歸來。焦急的詩人一邊等待著主人的歸來,一邊打量著這座名叫芙蓉山的山裡的屋子——被白雪覆蓋著的這座山裡的房子是多麼的簡陋貧寒呀!屋子既然這麼簡陋,那麼它的主人的生活也肯定是過得非常的艱辛。詩人接著寫道,在他的苦苦等待中,終於聽到了院子裡的柴門外邊的狗叫聲,詩人苦苦盼望的貧屋主人終於回來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主人既然已經歸來,詩人的這一個夜晚,可以有一張安穩而又溫暖的床,來讓詩人好好的歇息了。原來,大唐的一部分黎民百姓,其實就是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度過了他們的一生。而李白的《丁都護歌》,和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與劉長卿的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為我們揭示了在唐朝繁榮的表面,一部分黎民百姓的真實生活。

  • 9 # 劉楚雲81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賞析]

    這是一首如畫的小詩,詩人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寒山夜宿圖。

    在一個寂靜的冬夜裡,詩人正趕著路,準備去前方的芙蓉山借宿。"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則暗示了路途跋涉的艱辛,以及詩人急於投宿的心情。"白屋貧"點明投宿地點。

    安頓下來後,於萬籟俱寂中,詩人忽聞一片犬吠之聲,原來是主人冒著風雪歸來了。從用字來看,"柴門""緊承""白","風雪""遙承""天寒""夜"則對應"日暮"。從整體上來看,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但又緊扣上半首,並沒有上下脫節之感。

    此詩共四句,每一句獨立成話畫,但又彼此相屬,聯成整體,構成一片蒼涼悠遠之境。本詩用凝練的筆調將旅夜投宿、宿後所聞一一構勒,詩中有畫,畫外見情。在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畫面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山居的荒涼,冬夜的悽寂以及旅人的孤獨。

    欣賞這首古詩

  • 10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應該說是唐詩中劉傳柱最廣知名度最高的詩之一。現今各種版本的幼兒啟蒙詩歌讀物《唐詩三百首》,一般情況下都會將這首詩選入其中。這首詩是一首五絕,僅僅只有四句二十字: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整首詩,除了一個“聞”字,再無一個動詞。然而畫面的連貫性卻是十分清楚的。詩的開頭,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刻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給人一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寂之感。與柳宗元的《江雪》有異曲同工之妙。

    《芙蓉山主人》這首詩與《江雪》另一相同之處就是刻畫了一個在風雪中一個孤獨者的形象。柳宗元《江雪》中是“孤舟蓑笠翁。”而這首詩是“風雪夜歸人。”與柳宗元是不同的是,在《芙蓉山主人》這首詩中有兩個人,一個是芙蓉山主人,一個是風雪夜歸人。正是因為有了兩個人,給這首詩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小時候讀這首詩,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即使我現在讀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有了較好的文字功底,也無法用語言表達?而有這種感覺引發出的一系列問題至今也無法解答!風雪夜歸人中的那個歸人,和芙蓉山主人有什麼關係?難道他們僅僅只是過客與屋主人的關係嗎?芙蓉山主人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天寒白屋貧”的條件下,他會讓一個素不相識的“風雪夜歸人”留宿嗎?當芙蓉山主人與“夜歸人”見面之後他們會說些什麼話?他們說話實在心中會不會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讀之再三,心中微妙之感,久久不能釋然。我認為這首詩可以算得上唐詩中境界最高的詩之一。

  • 11 # 好書天天伴

    這首詩,首先為我們營造了一種荒涼孤寂的意境。有人說,下雪很美,但是,如果你是在一個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夜晚,獨自行走在漆黑的荒山野嶺,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這更像是一部鬼片的開頭吧!恐怕沒有人會在路上慢慢享受下雪的美感,只想快點趕路。

    開頭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就將人帶入一個神秘的境地,讓人感覺好像進入了夢境,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有安全的需求,這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在這樣一個寒夜,趕路的人,只要能看到有一點燈光的房子,感受到一點菸火氣息,無論能不能住宿,都會無比欣喜,緩解人焦慮的心情。

    詩人找到一戶人家安頓下來後,那顆懸著的心有了著落,但是屋子的主人還沒有回來,又讓他有一絲焦慮。在靜謐的雪夜,一點點聲音都會觸動人的神經,聽到院子裡的犬吠,詩人心想,是不是主人回來了呢?其實,狗叫更大的可能是因為有路人經過,或是有人想來投宿。

    其實,不管是雪夜還是雨夜,都會給人一種另類的詩意,它讓人真切地嚮往溫情脈脈的人間生活。白居易《問劉十九》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雪夜圍坐爐邊,距離感消失了,只剩下暖暖的人間真情。

    餘秋雨《夜雨詩意》一文中說:“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閒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

    所以,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妙就妙在,它用精煉的詩句,將在外漂泊的遊子,這種焦灼敏感、渴望人間溫暖的心態,不著痕跡地表達了出來。

  • 12 # 西嘶

    特別喜歡的詩之一,簡潔到極致,樸實而充滿溫暖。

    大雪沒膝,照出世界的遠山近水,無邊界的荒涼蒼茫,無輕重的漫天雪光,沉沉如暮,讓人分不出晝夜,彷彿永晝,似乎永夜,一片死寂,唯有腳下輕微的咯吱聲,身乏力盡,卻心懷寧靜,因為知道有還在等候的一隻狗,一個人,一間柴屋,一盞油燈,跳躍的燈苗,在小小的範圍裡,為蒼白的雪塗上暖意的橘色。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如此美的詩,非曾實歷類境,不能映襯敘說,難以言表且說多了都是褻瀆。

  • 13 # 清悠初見

    唐詩由盛唐而入中唐,最能體現和代表這種轉折的,莫過於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種孤獨寂寥油然而生。詩云: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困於羈旅的詩人,在人生的風雨路上,飢寒交迫,眼看著天色將晚,風雪愈來,心中最迫切的渴望是找一個歇腳投宿的地方,於是他抬眼看到了山中的那戶人家,也就是芙蓉山主人家。

    當住下來之後,世人心中既有感激、有感謝,有敬重,那麼他獲得的一定是溫暖安寧以及從困苦中脫離出來的幸福感。當這種溫暖安寧與幸福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感受到一種人生的追求,一種稱之為歸宿的感覺。

    最後從事實的角度去看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典型的代表一種有闊大雄渾的盛唐詩風向悽清卻又別具溫暖的中唐詩風的轉變,詩中所寫詩人投宿之後,又聞主人家或村民風雪夜歸,當然也別有情趣。

    但只有當這個夜歸之人是詩人,回看落寞的自我時,那種艱難的人生,風雨路上那種無奈的時代轉折之中,那種悽風苦雨、江河日下的無妄之災的,切中詩人的靈魂,從而在深邃的歷史中引發久遠的迴響。

    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誰又不是那個風雪夜歸人呢?

  • 14 # 文字拾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寫於唐代宗大曆八年至十二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該是在遭貶之後寫的。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賞析:

    這首詩以極其凝鍊的筆觸,描繪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首句詩寫旅客薄暮時分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線,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開端的“日暮蒼山遠”五字,勾畫出一幅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日暮”點明時間: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濛,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詩中沒有寫明人物,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直現紙上,特別是詩中一個“遠” 字,給人以無限暗示和想象,領會到這位遠途投宿者的心情。

    詩的第二句則引領讀者視線跟隨這位路人來到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便是這戶人家的真實寫照。點明投宿的地點,又凸顯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 “白” “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寒冷、孤寂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茅屋、柴門、日暮本來就使人感到這戶人家的苦況,更值天寒,當時的心境便是誰都體會得到了。

    前二句詩十個字便把行路和投宿寫得惟妙惟肖,後兩句則更是意境的跳躍,“柴門聞犬吠",詩人進人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詩人不寫別的什麼,只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家犬吠人的喧鬧場景,尺幅之中頓起變化,給人以奇峰突現之感。

    詩寫到“風雪夜歸人”句便戛然而止,讓人產生無限遐想,詩中透出的山居荒寒之感以及旅人的靜夜之思,長久地震撼著人的心靈。

    此詩為劉長卿山水詩的名篇。詩人用勾畫出暮雪中的山村圖景,直敘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見聞,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

  • 15 # 楚襄蠻

    1200多年前下的那場雪真冷!現在讀起這首詩來心裡還是拔涼拔涼的……

    唐代,含雪的五絕,若論流傳度,能與“五言長城”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比肩的,可能就只有柳宗元的《江雪》了吧?

    這首詩為唐詩裡白描的經典之作。

    唐代宗時期,因劉長卿性格剛直,數次犯上,得罪了鄂嶽觀察使吳仲孺,被其誣陷貪贓,後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相助,雖免卻了牢獄之災,但也被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此詩當作於被貶之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暮色降臨,山色蒼茫,路途遙遠,天氣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群山迷濛,暮靄沉沉,一個“遠”字說明詩人在山間跋涉之難,天色漸暗,渴望急於投宿。

    “白屋”,;一說屋頂用白茅覆蓋;一說未加裝飾的茅屋。

    這句當是詩人到了投宿人家以後,回望來時路途和門外所見。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柴門”相對於“朱門”,進一步說明主人的貧困,承接上句“白屋”。“風雪”由上句“天寒”催生;“夜”是在上句“日暮”以後;“夜歸人”對照 上句“蒼山遠”。

    “風雪夜歸人”,我們可以想象,夜裡,外面天寒地凍,大雪紛紛揚揚,“歸人”取下斗笠,抖落蓑衣上的白雪,進入溫暖的茅屋,該是怎樣的一副畫面?

    “歸人”回家以後,說不定和詩人一起,生爐燙濁酒,笑談江湖事吶?

    這句當是詩人進入屋內(或已就寢),耳聞犬吠及人歸。

    這首小詩,總能引人無限遐想——

    詩人為什麼在崇山峻嶺間趕路至天黑?

    詩人如何找到投宿的人家?

    找到投宿人家以後聊了些什麼?

    犬吠聲聲,是誰回了家門?是主人家?是家庭的其他成員?深山那麼冷,為什麼一直到晚上下雪了才回家?

    詩人究竟想要表達一種什麼情感——

    是對寒冬裡,容留遠行客人的主人家的感激?

    是對貧苦百姓的深深憐憫?

    還是想透過此詩書寫貶謫以後的“天無絕人之路”的感嘆?

    千年以後,誰又能說的清楚呢?

    那一夜,風雪交加,茅屋只怕是很冷,

    我想,劉長卿可能會失眠……

  • 16 # 雲隱

    劉長卿是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古樸、落寞、荒涼、曠遠的詩意境界。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閱讀該詩,可從中體味到失意多味的人生,產生心靈的共鳴,獲得審美的愉悅和體驗。人生難能事事如意,而銷蝕苦悶鬱氣,超越現實,獲得心靈慰藉,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契合了中國人這種潛在的、深層次的審美體驗與心理需求,能在更高的層次上使讀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心靈的慰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簡單質樸,言約意豐,尤其是“柴門”意象,具有深刻豐厚的內涵。

    “柴門”是貧寒荒涼的標誌,詩人把簡陋原始的柴門置於荒原之上,寫出了山野的荒涼空曠,古樸蒼涼;

    “柴門”也是樸素而簡陋生活的寫照。這裡“目暮”“蒼山”“天寒”“白屋⋯柴門”“犬吠”“風雪”等一系列意象,展現的低矮茅合在寒冬黃昏中更顯得簡陋、滄桑、荒涼,但又顯示出其古拙、樸質素淡的和諧之美,充滿自然本色,散發著原始的真美。

    古樸素淡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追求,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一方面追求現實世界的繁華美景、美味享受;一方面,又在藝術世界裡返歸原始的簡單質樸,欣賞古拙淡雅樸素之美。“柴門”,最能體現這種質樸簡陋素雅之美。在作者的筆下,“柴門”意象與其他意象組合,蘊涵著無窮的藝術魅力。遠山天寒的柴門,在漫天飄舞的雪花中若隱若現,浸透著詩人的惆悵寂寞孤獨,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古樸蒼涼,畫中有詩,畫中有情,抒發了作者強烈的孤悽惆悵感傷情懷,但淒涼裡有幾分心安自得,感傷裡也有些許愉悅,雖然傷感,但很優美。

    柴門的真正意義在這裡是守護,是對家園的守護,對寧靜的守護,也是對詩意的守護,心靈的守護。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日暮黃昏,天寒地凍,孤獨前行的詩人,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來到了柴門前。這裡的門,有豐厚的意蘊:

    一是家園的象徵。它牽繫著遠行者的歸來,是詩人羈旅之時暫得的寓所,躲避著風雪,獲得溫馨與安寧;

    二是精神家園的象徵。它呼喚著飄零異鄉、歷盡艱辛、飽經滄桑的詩人迴歸詩意家園(精神家園)躲避世間風雨。這蘊含著作者羈旅他鄉,漂泊無依,心靈疲憊,渴望超越現實,追求心靈寧靜,追尋心靈家園,獲得心靈的迴歸、精神的超脫。

    “柴門”一扇,隔開了兩個世界,門裡是家園,是溫馨,是呵護,是暖意融融,是愛意綿綿;門外是荒野,是風雪,是坎坷,是冷風颼颼,是雪花飄飄。柴門,溫暖著“夜歸人”疲憊的心靈。所以柴門大多在深山野嶺、人煙稀少的地方,行人經過漫長的旅途,疲憊不堪,遠遠地看到柴門,內心就會漾起無比的幸福之感,他從“柴門”這裡看到的是親切溫馨。

    這裡的風雪夜也有象徵意蘊。更是是寫實,是詩人劉長卿一生坎坷,宦海沉浮的寫照。正如明朝唐汝詢《唐詩解》評價此詩云:“此詩直賦實事,然令落魄者讀之,真足悽絕千古。”

    柴門在山間林叢,它的前方是田園,是山林,主人常常站在柴門邊,看著眼前的桑麻,望著遠處的疏林,自有一種超脫隱逸的風範。“柴門”的裡外都是寧靜,所以,柴門就有了迴歸自然、追求寧靜自適之感,是隱逸的象徵。

    柴門擋不住風,擋不住景,它就是這麼習慣性地隨意一掩,把嘈雜擋在了外面,把寧靜留在了裡面。走進柴門,就走進了自己,吟詠、冥想,閒適自得,愜意無限。

    劉長卿早年生活困頓,屢試不中,直到四十多歲才中第。然而仕途坎坷,曾兩次被貶。為了生計和仕途,他拋妻別子,背井離鄉,在權貴和要門間奔走,但一直失意待官,內心苦悶。終於他在人生黃昏之時,厭倦了仕宦官場,渴望恬靜閒適的詩意人生。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柴門”召喚著作者回歸自然,迴歸田園;“風雪”意味著艱辛與寒冷,而能得以“夜歸”,蘊含著作者的歸隱之趣與超脫後的溫馨,也是作者遭受磨難後心靈的感悟。在風雪中夜歸,其象徵意味很明顯。

    “日暮蒼山⋯天寒白屋⋯柴門犬吠”“風雪夜歸”,詩歌中四幅畫面在對立中求統一,在交織中融於一體,餘味不盡,能給人以強烈的感受。“風雪歸人”不畏風急山高、雪深路險,如期而歸;“犬吠柴門”,這如畫詩境,熔鑄著詩人和讀者共同的情感和精神共鳴,激躍著讀者強烈的內在感受。

  • 17 # 蘭質蕙欣閱讀成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寫雪天,在芙蓉山借宿的一件小事。前兩年家裡小朋友每次進行唐詩複習背誦時候,總有一兩首咋也想不起來是什麼,其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其一。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小朋友哪怕是杜甫沒有標題的絕句,也會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的按照順序背出來,唯獨這首詩,每學期期末複習全部學過的詩詞,這首有好幾次都忘得很徹底,默寫的時候,風雪還是逢雪每次也要猶豫一下。雖然現在已經沒問題了,想想之前出過的問題,總是覺得這詩比較高深。

    縱觀全詩,沒有什麼生僻字,有沒有特別繞口的句子,相反,特別的口語化,有些白話文的味道。一個下大雪的黃昏,詩人在芙蓉山找了一戶人家借宿。晚上聽到柴門口的看家狗在叫,原來是在大風雪中他們家有人回來了。

    和以往的遊山玩水,送別友人不同,這種陌生場合,借住別人家,還自謙說“屋貧”,“柴門”的,有點兒反客為主的味道,也許正因為如此,小朋友之前總記不住這首詩的大意是“借宿”,而不是“招待友人”……

    總覺得這詩有些像訪友,顧茅廬的味道,例如“小扣柴扉久不開”,於是自己進去等主人歸來,而看家的狗,在風雪中也對熟悉的主人失去了辨別力,所以才會“聞犬吠”,而客人因為常來,已經反客為主的進了屋門等待“夜歸人”。

    這樣一解釋,感覺特別的通順,還符合邏輯常理。

    歷史我們已經無從考就,但是,對詩多一種解讀,不是為了改變歷史,而是為了更全面的理解歷史。

  • 18 # 麟山散人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無論是立意,還是寫景,抒情,都沒有一點點瑕疵,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 19 # 悠悠芳草心

    冬天怎能無雪?有雪才有詩意的冬天。劉長卿有一首詩寫的就是雪中的景物。大家一起來欣賞: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是一首五絕。大家知道五絕只有二十個字,相對於七絕來說,字更少,所以就更難寫。短短的二十個字要有景有情,豈不難哉?

    可是,這首詩做到了。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這倆句起筆不俗,就是一副水墨氤氳的畫。由遠及近,意境闊,且對仗工整。絕句可不對仗,不像律詩必須對仗。此詩作者對仗了,顯得分外工整,別緻。

    天已經傍晚,詩人跋涉在風雪途中,遠遠望去山一片迷濛。我到哪裡投宿呢?詩人急於找到投宿的人家。放眼望去,在一片迷漫中,詩人看到了一簡陋的茅舍,它靜靜的黙立於雪中顯得更加貧寒。

    “遠”,“寒”,“白”,“貧”這幾個字用的極好,從視覺上細心勾勒了一幅畫,互相映出雪的白,冷以及人家的簡陋。這兩句是靜態描寫。

    繼而詩人描寫了動態: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忽然聽到犬吠不止,是誰冒著風雪回來了呢?是不是主人歸來了?

    如果說前兩句是從視覺上寫的,那麼這後兩句是從聽覺上寫的。前兩句是靜態,給讀者視覺的享受,這後兩句是動態,是聽覺的衝擊。

    這首小詩,首先是音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再就是用詞精煉,能抓住事物的特徵來描寫。時間從傍晚寫到晚上,地點從遠山寫到白屋,人物從詩人寫到主人。寫到了視覺,聽覺的感受,有靜有動,有景有情,短短二十個字跨越很大,不得不說這是首難得的好詩。

    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魅力,享受古詩的美 ,何樂不為?

  • 20 # 陶知禮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用周敬話說,此詩是語清調古,含無限悽楚。

    古人寫詩以存古調為格高者,唐人五言詩中,這首是必須要有一席之地的,可比肩柳宗元寒江雪一詩。

    其實,除了前人已經講過的孤寂況味外,這首詩與金庸小說《雪山飛狐》又十分契合,頗有俠味。

    詩以“日暮蒼山遠”起,區區幾個字向諸讀者就把時間地點景色交代的一清二楚,是凝練也。“天寒白屋貧”則把欲投宿的主人翁是什麼境況也將得明瞭,到此時已有淒涼況味,但筆鋒一轉寫“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是溫暖的,是帶著喜出望外的情緒的,狗與主人的情感之深,深夜回家的主人是否也帶著快意?都令人感到尋味無窮。

    儘管全詩純用白描手法,但這個手法如同現在攝影裡由遠及近的慢鏡頭感,從遠山到柴門與狗,二十字裡行間盡是詩涵畫意,真一等高手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然療法大師”突然林海峰死亡,“自然療法”自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