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帆影視發燒友

    1.外觀特點 新生兒面板呈粉紅色,面板表面有一層薄白色胎脂。足月兒胎毛不多,僅在顱部或額面、骶尾部可見;胎毛多,未脫落表示未成熟。由於新生兒的面板細嫩,毛細血管豐富,保護功能不強,稍不注意容易損傷,細菌感染後容易發生膿皰瘡、癤子和其它病症。新生兒頭顱較大,頭長占身長1/4,顱縫可能未閉或顱骨邊緣重疊(為產道內受擠壓所致)口腔粘膜光滑薄嫩;牙齦及上顎可見白點為上皮珠,粘液腺阻塞,對吸吮無妨,不可挑破。

    2.體溫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完善,體溫不易穩定。因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過多,故須對新生兒注意保暖,防止低體溫,以免引起硬腫症。

    3.體重 新生兒由於排胎糞,面板也開始排洩水分,一般吃奶又較少,在出生後4~5天內,會出現重量性的體重下降,約下降出生時體重的3%~9%,隨後體重逐漸回升,大約在第10天左右又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但如果餵養不當,或奶量不足,都可影響體重的增長。

    4.新生兒黃疸 出生後3~4天約50%的新生兒面板與鞏膜出現黃染,多在7~10天后自然消失。新生兒血液中多的紅細胞被破壞後產生大量膽紅質,因新生兒肝功能不健全不能使間接膽紅質變為直接膽紅質從膽道排出,結果過多的膽紅質集存在血液內,發生黃疸。若黃疸持續不退並加重,多為病理現象,應檢查有無敗血症、母嬰血型不合等所致的溶血性黃疸、先天性膽道畸形或肝炎等疾病。

    5.新生兒消化道 新生兒的胃最初只能容不足30毫升的流食,兩週內可逐漸增到50毫升左右,新生兒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故常見新生兒哺乳後溢乳或吐奶。出生後12小時開始排出糞便,呈深綠色或黑色粘稠糊狀,稱為“胎便”,它是胎兒在宮內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角化上皮和腸道分泌液、膽汁等混合物,以後隨著哺乳,轉為過渡性糞便,逐漸轉黃色,胎便約於3~4日內排盡。若出生後24小時尚不見胎便排出,應檢查嬰兒肛門、腹部,有無肛門閉鎖或其他異常。

  • 2 # 兒科醫生魚小南

    小肉團出生了,就從胎兒變成了新生兒,這也是他們從母體到外界世界的一個生活適應期,得經歷一系列重要的調整和複雜變化,才能適應新環境。

    新生兒面板呈粉紅色,面板表面有一層薄白色胎脂。足月兒胎毛不多,僅在顱部或額面、骶尾部可見;面板細嫩,毛細血管豐富,保護功能不強,稍不注意容易損傷,細菌感染後容易發生膿皰瘡、癤子和其它病症。

    對了,腦袋也比較大,頭長占身長1/4,顱縫可能未閉或顱骨邊緣重疊(為產道內受擠壓所致)。

    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完善,體溫不易穩定。因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過多,需要注意保暖,防止低體溫,以免引起硬腫症。

    要是開始排胎糞了、面板也開始排洩水分,寶寶一般吃奶又較少,在出生後4~5天內,會出現重量性的體重下降,約下降出生時體重的3%~9%,隨後體重逐漸回升,大約在第10天左右又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但是如果餵養不當,或奶量不足,體重的增長就會受到影響。

    他們的胃呢,最初只能容不足30毫升的流食,兩週內可逐漸增到50毫升左右,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在哺乳後就容易溢乳或吐奶。

    一般來說,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開始排出糞便,呈深綠色或黑色粘稠糊狀,稱為“胎便”,它是胎兒在宮內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角化上皮和腸道分泌液、膽汁等混合物,以後隨著哺乳,轉為過渡性糞便,逐漸轉黃色,胎便約於3~4日內排盡。若出生後24小時尚不見胎便排出,應檢查嬰兒肛門、腹部,有無肛門閉鎖或其他異常。

  • 3 # 無憂加

    正常生理現象有;

    (2)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約75%-85%的新生兒在生後第二天開始皮膚髮黃,逐漸加深,在1周左右黃疸最明顯,以後慢慢消退,大多在2-3周內黃疸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如果黃疸出現在生後第一天或3周還不消退,或退後又出現,那就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3) 新生兒乳房腫脹 男女新生兒在生後5-7天,可見兩側乳房腫脹,甚至有少許乳汁分泌,這是正常生理現象,家長不必擔憂,一般2-3周後會自行消失,不需要處理,更不可擠壓,以免引起乳房感染。

    (4) 新生兒陰道出血 女嬰在生後5-7天左右,會出現陰道少量出血,稱為”假月經”,持續1~2天自行恢復,這是正常生理現象,不必驚慌,也不需要治療,但應注意會陰部的區域性清潔衛生。

    (5)新生兒啼哭 啼哭是新生兒的一種本能反應,也是一種運動,可以促進肺的發育,所以新生兒啼哭不一定是病態。由於出生後對環境不適應,新生兒不分黑夜和白天,往往白天安睡,夜間啼哭,出現夜啼的特殊症狀,俗稱”夜啼郎”。只要嬰兒吃奶正常,體質量增加,沒有其他病症,就不必治療,可以在白天適當逗醒小兒,不要抱不離手,夜間睡前餵飽,環境安靜,即能隨著新生兒日齡的增長,啼哭症狀會日漸好轉。當然,如果一直哭啼不止,或伴有其他異常時,就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 4 # 愛嬰有招

    新生兒是指未滿月或出生至4周的嬰兒,這一時期是剛出生的嬰兒為了生存,學習適應子宮外環境、完善生理機能的時期,也是人在一生中最不穩定並且最脆弱的時期。出生後前2~3天可以在醫院得到精密觀察和身體檢查,但回到家裡後,則需要由父母仔細照料和判斷新生兒的身體狀態。

    頭部

    剛出生的新生兒頭部形狀通常比較長,過幾天后會逐漸變回圓形。而且,新生兒的頭部有時會帶有稱為產瘤的瘤樣隆起,或是被稱為頭部血腫的皮下血腫,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正常來說,這些產瘤和頭部血腫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動消失,無需太過擔心。頭部的前中央有一個被稱為囟門的柔軟部位,囟門直到週歲過後才會閉合。嬰兒在吃奶或啼哭時,囟門會上下起伏,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但是,若囟門一直凹陷或凸出,則需要到醫院接受檢查

    面板

    在新生兒的臉部、肩部、背部等部位能看到非常細小的絨毛,這些絨毛會在幾周內消失。臉頰或鼻子上有被稱為慄粒疹的白色的皮疹,也會在幾周內消失。 在口腔或牙床上能看到被稱為珠光瘤的白色小米粒大小的瘤,這之後也會自動消失。額頭、眉間以及後頸部有被稱為鮭魚色斑的紅色斑點,隨著年齡增加顏色 會慢慢變淡。此外,在臀部、軀幹或腿部等部位,可能會出現在東方人身上常見的藍色胎記。

    呼吸和心跳

    新生兒的呼吸次數為每分鐘30~40次左右,心跳數每分鐘達到120~160次, 是普通成人的兩倍。

    腹部

    新生兒的呼吸次數為每分鐘30~40次左右,心跳數每分鐘達到120~160次, 是普通成人的兩倍。

    腹部

    新生兒的腹部略顯凸起,這是因為腹壁肌肉比較弱,腹部稍微向前凸出。臍帶會在出生後過2周左右會脫落。

    生殖器

    新生女嬰因受母親的激素的影響,有時會流出陰道分泌物。而且,有時在出生後第4~5日左右,還會出現含出血的假月經現象。

    神經反射

    剛出生的健康新生兒在嘴角碰到東西時會轉頭吸吮,這種現象稱為尋覓反射和吸吮反射。把新生兒放下後迅速將手從頭下撤出或用手碰枕頭時,新生兒會做出猶如擁抱的動作併發出哭聲,這種現象稱為擁抱反射,也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需擔心。而且,有些新生兒會抖動手部、腳部或下顎,這種抖動不同於痙攣,是由接觸引發,此時新生兒會以每秒鐘5~6次的速度快速抖動,若用手抓住抖動部位就會停止,這種現象稱為震顫,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因此無需擔心。

    感官發達

    剛出生的新生兒能夠看到約20cm前的物體,出生一個月的嬰兒能看到約1米前的物體。聽力到出生一個月才能識別聲音,嬰兒尤其對噪音非常敏感,若發出真空吸塵器等的噪音,有時可能會吵醒嬰兒。

  • 5 # 錦鯉媽咪

    新生兒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其實新生兒的一些情況都是正常的生理特徵,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家長不必緊張,比如溢奶,但是一定要注意分清正常的吐奶和生病後吐奶的區別。

    下面就來和大家講一講新生兒還有什麼生理現象是應該被新手爸媽們知道的。

    新生兒系統特點

    在瞭解新生兒會出現什麼生理特徵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新生兒各個系統的特點。

    1. 呼吸系統

    寶寶在出生後依然孩子以腹部呼吸為主,而且寶寶的呼吸會非常快,一般比成人要快一倍左右,所以爸爸媽媽聽見寶寶呼吸特別快時不要過於緊張,這是正常現象,一般的新生兒一分鐘都要呼吸40-50次左右。

    2. 迴圈系統

    孩子出生之後他們的迴圈系統還沒有得到發育,由於之前在媽媽肚子裡都是由臍帶迴圈,所以當寶寶出生以後他們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新的迴圈系統。

    在這之前寶寶的心率是比成人快一倍左右的,為的是保持血液的迴圈,但即使如此,寶寶的四肢還是會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大人摸寶寶手總覺得涼涼的原因。

    3. 血液系統

    新生兒的血細胞和血紅蛋白數值都相對於成人更高。

    4.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也是一樣還沒有發育完全,寶寶的腸壁比較薄,但是運動快,容易受到刺激,而且胃容量很小,所以一次吃不了多少,但是卻又非常容易餓。

    5.泌尿系統

    一般寶寶出生後的24小時之內就會進行第一次的排尿,寶寶的濃縮功能和排鈉功能都不是很健全,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是不需要給新生兒喂水的。

    這幾種情況都是寶寶正常的生理特徵

    1. 體重下降

    許多媽媽都習慣每天給孩子量一下體重,很多媽媽都發現孩子剛出生的幾天不但不長這麼反而體重下降了呢?

    其實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 肚子裡時身體中有很多水分,在出生的一週之後這些多餘的水分都會隨著身體排出,體重自然就會變輕了,一般用不了幾天體重就開始正常的上漲了。

    2. 吐奶

    吐奶也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現象,前面已經說過了,嬰兒的胃很小根本吃不了那麼多,自然就會溢奶。這其實寶寶在提醒你,他已經吃飽了。

    3. 黃疸

    黃疸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很多寶寶在出生的一週都會表現出黃疸,但是隻要孩子精神好,吃喝排便正常就沒有問題。

    如果超過10還不見好轉,就要去醫院檢查一下了。

    4. 乳房腫脹

    之前有新聞說女嬰出生之後竟然發現乳房發育,後來去檢查才發現這是因為激素受母體影響,暫時性的假性乳房發育。

  • 6 # 孕嬰說

    新生兒,指的是胎兒娩出母體並自臍帶結紮起,至出生後滿28天這一段時間的嬰兒。那麼新生兒期的寶寶會有哪些常見的生理特點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寶寶的幾種特殊的生理特點。

    一、生理性體重下降

    新生兒出生後第1周內會有體重的下降,這種體重下降不會超過新生兒出生體重的10%,而且最遲10天就會恢復甚至超過出生體重,這種體重下降我們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它是由於新生兒出生後排出胎便和尿液,且透過面板、肺等途徑丟失了許多水分,加之出生後前幾天吃奶較少等原因造成的。

    二、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不伴有其他症狀,小兒精神、反應好,個別新生兒吃奶稍差。 生理性黃疸輕者呈淺黃色侷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4周,其糞仍系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三、馬牙、上皮珠

    位於口腔上顎中線和齒齦,為黃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顆粒,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黃白色的小顆粒和腫塊物,前者俗稱上皮珠,後者稱“馬牙”,數週後可自然消退 。

    四、乳腺腫大

    是男女新生兒在出生後4~7天,乳腺如蠶豆或核桃大小, 是由於母體雌激素中斷所致,2~3周後自然消退, 切勿擠壓→感染!

    五、新生兒紅斑

    生後1~2天,頭部、軀幹及四肢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 1~2天后自然消失。

    六、新生兒粟粒疹

    新生兒面頰和鼻子上長的不紅不癢的小白點叫新生兒粟粒疹,約50%的健康新生兒會出現。它是由於面板毛孔被分泌物堵塞而引起,通常幾周到幾個月後會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處理。

    七、新生兒假月經

    女嬰出生後5-7天陰道可見血性分泌物,可持續1周,稱之為“假月經”。系因妊娠後期母親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然後突然中斷,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一般不必處理。

    八、螳螂嘴

    每個新生兒在口腔的兩側頰部都各有一個較厚的脂肪墊隆起。因個體差異,有的新生兒更為明顯,民間俗稱“螳螂嘴”。新生兒頰部的脂肪墊是每一個正常的新生兒所具有的,它不僅不會妨礙新生兒吸奶,反而有助於新生兒的吸吮作用,屬於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

  • 7 # 家庭醫生線上

      新生寶寶的來臨,最為幸福的就是寶寶的父母,但是由於初為人父母,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難免會被新生寶寶的一些“異常”嚇倒,其實新生寶寶的好多“異常”,都要正常的生理現象,只是新生父母不瞭解罷了。

      新生兒都會有哪些“異常”呢?這也是新生兒父母應該瞭解的問題,免得到時手足無措。

      一、出現血尿。一般新生兒是在月子期間出現血尿,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的白細胞分解比較多,以致尿酸鹽排洩增多,從而出現紅色的尿液,過幾天就會消失。

      二、出現脫皮、脫髮現象。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新陳代謝很快,才會出現脫皮、脫髮的情況,慢慢會正常。

      三、胎脂,一般足月出生的寶寶,面板上會覆蓋一層灰白色的皮脂,它的作用在於保護新生兒嬌嫩的面板,慢慢會消失,不需要處理。

      四、鼻塞,因為新生兒的鼻腔狹窄,而且鼻道短、鼻粘膜上的血管豐富,因此有點分泌物或鼻粘膜腫脹,寶寶就易出現鼻塞症狀。

      五、生理性體重下降,在出生後一週,寶寶體重不升,反而下降,不要因此驚慌,這只是暫時的現象,會慢慢反升。

      六、吐奶,遇到新生兒吐奶也不要慌張,新生兒胃容量很少,稍微吃奶一多就容易出現吐奶。

      七、生理性抖動,很多新生兒在睡眠過程中,會出現四肢或身體無意識、短暫不協調的抖動,這跟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慢慢會恢復正常。

      八、生理性黃疸,在寶寶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4~7天時達到高峰,7天之後開始逐漸減輕,整個黃疸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14天。

      九、墨綠色便,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12到24小時內第一次排便,稱為胎便,是胎兒在子宮內形成的排洩物,為墨綠色粘稠狀,正常餵養後會恢復正常。

      十、粟粒疹,就是在新生兒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可以發現如針尖大小黃白色的小疹子,這就是新生兒粟粒疹,是產後激素水平變化導致的,沒有不適,會慢慢消失。

      十一、乳房腫大或乳頭凹陷,這是受母體激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不需要進行干預。

      十二、馬牙,有些小寶寶大概在出生後4~6周時,牙齦、牙床或者硬頜部位,會出現白色點狀小隆起,像是要出牙,這就是馬牙,一般三、五個月會消失,不用特殊處理。

      十三、肚子大,這主要是腹肌發育不完善,腹壁比較鬆弛而受胃腸空盈的影響造成的,是生理現象。

  • 8 # 手機使用者荷葉清香123

    1、生理性脫皮:新生兒出生兩週左右出王現脫皮現像。2、生理性黃疸:當寶寶出生3天就會出現面板染,且會逐漸加重,7到10天達高峰,足月兒15天退黃,早產兒2到4周退黃。3、寶寶"馬牙"寶寶在出生大概4到6周的時候,口腔的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有一些黃白色的小點,有點像剛長出來的馬齒,俗稱"馬牙"。4、乳腺腫大:男女新生兒生後4到7天均有乳腺增大,如蠶豆或核桃大小2到3周消退。

  • 9 # 享育

    各位寶爸、寶媽在感受小生命到來的喜悅之餘,也常常會面臨一些關於餵養寶寶方面的困惑。剛出生的寶寶會有一些看似“奇怪”的生理症狀,但本質上,屬於寶寶正常的生理發育過程。今天我給大家總結新生兒一些正常的生理現象,在此分享給大家。

    1、誕生牙

    誕生牙是指寶寶一出生就萌出的牙齒。如果誕生牙不鬆動,可以保留。如果過於鬆動,有脫落的可能性,要及時拔除,以免被嬰兒吸進氣管。

    2、頭皮血腫

    寶寶剛出生時,頭頂偏左或偏右的一側,會出現一個腫包。觸控、按壓腫包時,寶寶並不哭鬧,這便是頭皮血腫,可自行消退。

    3、睡覺時呼吸短暫暫停

    有些寶寶在睡覺時,呼吸會突然加快,再暫停呼吸8秒左右,之後恢復正常。只要寶寶沒有心律減慢、面板青紫或蒼白等症狀出現,寶媽就不要過度擔心。

    4、新生兒乳腺腫大

    如果寶媽體內生乳素過高,就會造成剛出生的寶寶乳腺增生。寶寶2-3周後,可自行消退,寶媽切記不要擠壓寶寶乳腺。

  • 10 # 兒科醫生說

    我是兒科醫生,對於新手兒有很多正常生理現象,往往對於新晉寶媽們誤認為寶寶生病了,弄得寶寶們很擔心!結合自己臨床經驗,我談一談新手兒的那些事!

    新生兒紅斑:又稱新生兒蕁麻疹、新生兒過敏性紅斑、新生兒紅斑,為新生兒常見疾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發生在出生後2周內,以紅斑、丘疹和膿皰為特徵的短暫性面板病。多數1周左右好轉。新生兒粟粒疹:新手兒常見,因皮脂腺堆積在鼻尖、鼻翼、顏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黃白色皮疹,稱為“新生兒粟粒疹”,脫皮後自然消失。馬牙和螳螂嘴:在口腔上顎中線和齒齦部位,有黃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顆粒,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俗稱“馬牙”,數週後可自然消退;兩側頰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墊,烈於吸吮乳汁。均屬正常現象,不可挑破,以免發生感染。少數初生嬰兒在下切齒或其他部位有早熟齒,稱新生兒齒,通常不需拔除。新生兒乳腺腫大:男女新生兒生後4—7天均耐乳腺增大,如蠶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切忌擠壓,以免感染。假月經:部分女嬰生後5—7天陰道流出少許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膿性分泌物,可持續1周。生理性黃疸:新生兒中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出現生理性黃疸,一般表現為①一般情況良好;②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多於生後3~5天出現,5~7天達高峰,7~9天消退,最長可延遲到4周;③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5mg/d1;④血清膽紅素足月兒<12.9mg/d1,早產兒<15mg/d1。生理性體重下降:生後一週內如攝入不足,加之水分丟失、胎糞排出,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或稱生理性體重下降,約在生後3~4日達最低點下降(3%~9%),以後逐漸回升,至出生後第7—10日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希望可以幫到你!

  • 11 # 蜜桃姐姐

    寶寶出生後,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但也有一些是爸爸媽媽可能會被嚇到,但是不用過度擔心的情況。

    看到了嬰兒頭上的脈搏

    這看到的是嬰兒迴圈系統的正常運作。因為囟門覆蓋了頭骨尚未融合的區域,它們很軟,使得靜脈和動脈可見。

    剛出生的女孩尿布裡有血

    在懷孕期間,母體雌激素水平的激增會刺激女性胎兒的子宮。在出生後的第一週內,女嬰的子宮會有一個小的週期,在此期間子宮會分泌少量的血液。

    嬰兒胸部的一個小洞

    放鬆點——這不是心臟問題。據專家介紹,胸骨由三部分組成。你看到的壓痕很可能是底部的部分,向後傾斜。當寶寶長大時,他的胸部和腹部肌肉會把它拉直。甚至在那之前,嬰兒的脂肪層就會蓋住這個非常正常的新生兒解剖結構。

    每次餵食後都有溼軟的便便

    母乳餵養的嬰兒每次餵食後都會大便,因為母乳消化得很快。(配方奶粉餵養的嬰兒排便次數可能較少。)至於溼軟的問題,大多數新生兒的便便是軟的,僅僅是因為嬰兒的飲食是全流質的。

    打嗝特別嚴重

    專家不知道為什麼嬰兒會打嗝這麼厲害。有人說,這是由於大腦和橫膈膜(控制呼吸的腹部肌肉)之間的交流錯誤造成的。不管打嗝的原因是什麼,打嗝在嬰兒時期是無害的。

    總是哭

    新生兒神經系統不成熟,容易驚嚇。而且哭泣是嬰兒表達需求的唯一方式。簡單地說,他很容易哭,儘管他看起來很痛苦,但並沒有傷害。

    面部丘疹

    由於母體激素仍在孩子體內迴圈,許多新生兒長出痤瘡,通常發生在2周到2個月之間。它是無害的,只需要輕輕清潔,而不是清除。

    一直打噴嚏

    嬰兒的鼻子很小。只要有一點點黏液,他們就會打噴嚏。因為新生兒剛從子宮裡的水中出來,他可能至少有一點充血,這可能會引起很多噴嚏。除非他打噴嚏時伴有厚厚的、黃色的粘液,這表明他感冒了,否則所有的打噴嚏只是他長大後的一個階段。

  • 12 # jason媽咪有辦法

    同一個天下,同一個母親

    我也是新手媽咪過來的,瞭解孩子在每個媽咪心目中都是最重要的,哪怕有一點不舒服都會牽動媽咪的心,感同身受。

    孩子生病不舒服,每個媽咪肯定都暗自想,寧願自己生病,也不願意孩子生病。

    當我是個新手媽咪時,也是各種恐慌迷茫。

    所以我把自己遇到過的孩子的一些症狀實際上正常的生理現象分享出來,希望幫助到媽咪們。

    新生兒黃疸

    因為我家當時生出來時也說了黃疸資料高,護士問要不要照藍光,我當時事先也有看過一些科普知識,知道很多情況下不是黃疸都必須照藍光,說實話,我很不願意這麼小的寶寶就離開我,被抱去照藍光,誰也說不準會不會有哪些疏漏或者洩露。

    所以,我的建議是看醫生如果不是說的特別嚴重的話,就不用照。

    我家當時沒有照,但是心裡也是非常忐忑不安。我家生在冬天,光照並不是很足,每天只能再特定時間段照照太Sunny。當時家庭醫生回訪時,我特別擔心的問醫生說,你快幫我看看,還有沒有黃疸。醫生笑著說:一看就知道沒有呀。

    我這才放下心來。後來有朋友生孩子問要不要照藍光時,我都建議如果不是很嚴重,可以不照。

    一般生理性黃疸在7-10天達到高峰,15天左右會慢慢退去。

    新生兒馬牙

    馬牙是寶寶在上顎中線或者齒齦位置出現的肉眼可見的黃白色小顆粒,屬於新生兒正常的生理表現。被稱為“馬牙”或“板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

    “馬牙”並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有的長輩會喜歡去擦拭馬牙或者用針挑,這樣是不科學的,可能會引起感染。

    新生兒脹氣

    昨兒回答一個新生兒脹氣的問題,很多新生兒寶寶睡覺到半夜會哽哽唧唧,小臉脹的通紅,是體內有脹氣。因為喝奶時或者哭鬧時胃裡吸入了空氣導致了脹氣,所以新生兒屁多,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很多媽咪看著孩子會覺得特別不忍心,很心疼,沒關係的,3.4個月時就好多了,抱抱各位親媽們。

    喝奶後要記得給寶寶拍嗝,拍出嗝來寶寶就會舒服很多。

    新生兒腸絞痛

    新生兒寶寶會有腸絞痛,半夜時經常會大哭大鬧,實際上也是一種無解,新生兒必然經歷的過程,就像是大人的腸胃長久適應一種食物,突然換一種也會引起腸胃不適合一樣。會不舒服。

    寶寶也是,畢竟他的腸胃原來是空空的,突然接受了外來的東西,最初會比較抗拒。這個階段只能忍,雖然看著寶寶很心疼,確實也需要忍一忍。

    剛剛有個可愛的媽咪分享了一個方子:因為不知道這位可愛的媽咪要不要別人知道她的名字,所以隱去名字啦,感謝愛分享的媽咪。

    我那時候是把手搓熱,給寶寶輕輕揉揉肚子。

    其他還有,比如新生兒不需要枕頭,我老媽總覺得寶寶不睡枕頭看著不舒服,實際上是因為寶寶頭頸部還沒有形成那個彎度,是不需要枕枕頭的。

    頭部有胎脂,以及新生兒乳腺會變大等情況,這些都是慢慢會消失的,寶媽不用慌不用急。

  • 13 # J媽學堂

    新生兒出現這些現象,寶爸寶媽不用擔心,統統都是正常的

    小雅的寶寶終於出生了,在醫院呆了三天後,回家了。由於在醫院期間,一直由醫院派出的月嫂跟著,加之自己的身體虛弱,小雅也沒怎麼觀察孩子。但是回到家的第二天,小雅發現,孩子眼睛裡都是血絲,紅紅的。這可把全家人下壞了。趕緊又去了醫院。醫生檢查後,告訴家長,正常,沒事。

    當你的新生兒出生的那一刻,你一定會因為嬰兒的到來而鬆一口氣。但如果你和大多數初為父母的人一樣,這種解脫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現在你將面臨新的挑戰。

    意外的胎記、黃疸、皮疹、睜不開的眼睛、頭部腫塊:這些都可能非常可怕,很容易讓新父母陷入恐慌。

    專家們表示,無論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內出現多麼可怕的事情,你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暫時的,是嬰兒正常發育的一部分。

    當然,如果父母注意到任何令人不安的或持續的新生兒症狀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恐懼是不必要的。為了幫助你平靜恐懼,今天我們來聊聊讓初為父母的人快速瞭解嬰兒生命的最初幾天和幾周可能是什麼樣子。

    1、 頭型不正

    順產的寶寶,出生後,嬰兒的頭部是細長的錐形。但是,頭的形狀不僅會改變,一般最快在48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看到,但是,你在出生時看到的錐體形狀也是正常的。

    有的剖腹產的寶寶頭部也會變形,是因為輸液時候,在正常輸送過程中被擠壓到這個區域造成的。有時,足夠多的液體聚集,當輕輕按壓時,寶寶頭部可能會出現腫塊,這些都是正常的。

    2、眼睛血絲和指尖發青

    雖然你可能期待看到一個可愛的,柔軟的小天使,但是有的寶寶在手指,腳趾會有淤青。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嬰兒還沒有有效地調節體溫或血液迴圈,尤其是對器官的影響。抱著你的寶寶,淤青開始消失。

    但是嬰兒身上的淤青也可能意味著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尤其是在臉部,嘴唇或舌頭周圍,如果這樣,就要諮詢醫生。

    你的寶寶出生後的眼睛也會有一點血絲,可能會出現結膜下出血,這是一個明亮的紅色點,是由一個微小的血管破裂引起的破裂是由於分娩時的壓力,通常幾天內就會自行清理乾淨。

    3、皮疹和胎記

    新生兒最常見的是紅斑性毒物,中心呈黃色或白色,經常像跳蚤叮咬一樣。它並不嚴重,不會傷害或打擾你的寶寶,而且通常在七天或更短的時間內就會痊癒。

    如果寶寶下背部和臀部出現藍色斑點,這是蒙古斑,它們看起來像瘀傷,通常發生在面板較黑的嬰兒身上。它們通常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消失了。

    4、臍帶

    臍帶通常會在7到10天內脫落,可能有短暫的流血。不要把寶寶放在浴缸裡洗澡,直到臍帶脫落。雖然臍帶區域可能是紅色的或者有一點的味道,但這兩個問題都沒有必要引起恐慌。觸控臍帶不會給寶寶造成任何疼痛!

    5、其他情況

    大多數新生兒都會出現打嗝、經常放屁,吐奶。父母以為這些對嬰兒的傷害更大,但是,實際情況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嬰兒都很好。

    上面這些現象對於新手父母來說比較陌生,但是對於新生兒來說都是正常的。父母不要擔心。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 14 # 菁媽育兒

    新生兒是一個最神奇的時期。

    主要在以下十種讓人覺得不正常實際上又正常的生理現象:

    1、出生就瘦了

    一些便秘的人幾天不拉,一拉大便發現自己瘦了一斤,而新生兒也是一樣,在媽媽的肚子裡,自己吃的拉的地方都是一樣,所以不敢拉大便,在子宮裡面拉大便會讓胎兒自己燻暈的。所以寶寶拉了胎便後也瘦了。

    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七天後體重止跌回升。

    2、一天長一兩

    體重下降後再長回來,一天一兩,堪比養豬啊。滿月時一般長二斤多。

    3、面板有胎脂

    手洗衣服半小時,手肯定是皺巴巴的,而寶寶在羊水裡面,主要靠胎脂保護著。

    一般出生兒一週慢慢脫落

    4、新生兒馬牙

    有一些還是有一些沒有,在孩子的口腔裡面看到一個像牙齒一樣的東西,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不用去管他,更不用去擠它。

    第五個,新生兒黃疸

    這裡指的是生理性的,寶寶出生後紅細胞大量的衰老,出現膽紅素升高,而肝臟沒有那麼快排洩,導致出現面板黃染的情況,一般在四天左右出現,在兩週時間之後會消退,

    5、尖尖的頭

    孩子如果是順產,出來的時候經過產道的擠壓,它會變得尖尖的,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出現了血腫,一般過後會慢慢的消退。

    6、孩子容易受驚嚇

    有一點聲音可能會導致孩子,像受驚一樣,全身都會動,主要是孩子神經比較容易泛化。

    7、假月經

    特別是女孩子,主要是女孩子,因為媽媽激素的影響,出生七天後,他可能會出現來月經的情況,一般2到3天就會乾淨

    8、新生兒乳房發育

    新生兒期出生後十天左右,孩子主要還是因為母體激素的影響導致的乳房發育,一般一個月左右會慢慢的消失。

    9、新生兒神經反射

    把手放他手會抓的緊緊的,這是抓握反射。

    有些會不由自主抱自己,這是擁抱反射

    10、新生兒紅斑

    70%左右的寶寶都會在身上、臉上出現一些散在、大小不等的紅斑,但寶寶精神狀態、吃奶和睡眠都正常。

    一般會慢慢消失。

    你家娃當時出現是幾個?

  • 15 # 爸爸不講理

    下面列舉的這些新生兒症狀,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1,寶寶出生後第2~3天,體重不升反降。

    這是因為新生兒本身細胞含水量大,出生後熱量散發的快,然後又經歷了排胎便的原因。通常降低體重7%左右,不超過10%,然後在寶寶第7~10天內迅速恢復體重,隨後寶寶發育進入猛長期,每天體重增加20~30克左右。

    2,新生兒打噴嚏:

    新生兒鼻腔比較狹窄,但是毛細血管很豐富,鼻腔粘膜分泌物增多,這樣寶寶很容易打噴嚏,但並不是寶寶感冒了。

    出生2周~4個月,寶寶腸脹氣和腸絞痛。

    腸脹氣,腸絞痛,都不是病只是一種生理性症狀,這是寶寶大腦神經系統和胃腸功能發育不完善,出現的一系列腸痙攣症狀,寶寶非常難哄,醫生也沒辦法。只能緩解,或者等寶寶排氣或放屁之後症狀就消失了。

    滿月~3個月前後,寶寶攢肚子

    寶寶攢肚子,一般發生在寶寶滿月到3個月這個時間段裡面,寶寶3~5天不拉便便,或者7~10天,有的寶寶半個月二十天也不拉,這就是寶寶攢肚子了。

    攢肚子,是寶寶胃腸道消化和吸收能力提高的標誌,奶水被吸收消化掉了,食物殘渣少了,所以就“攢肚子”了,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是寶寶便秘。

    寶寶出生後的“蒙古斑”胎記:

    蒙古斑,是東方人種特色。這種胎記一般呈藍色或灰青色和棕色,到寶寶3歲之後基本上就會自動消失。

    出生第2~3天,寶寶生理性黃疸:

    寶寶出生第2~3天出現黃疸,第5~7天達到峰值,隨後黃疸慢消退,一般第15天就會消失。黃疸與寶寶肝臟功能發育不成熟有關,所以早產兒寶寶出現生理性黃疸可能要到滿月才能消失。多給寶寶吃奶,多排便,就好的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理解一個從不發動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