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芋艿峰

    你說宋蠢?無非是宋太宗為了趕超宋太祖的功業,講大宋武將差點打沒了,而後有宋一朝,文官集團把持朝政,以文統武,雖然對外用兵勝少輸多,但是國內國民經濟發達,老百姓基本還是相對其他朝代比較富足。歷史上做的決定都是有特定歷史條件因素,南北兩宋滅國決策的確是蠢,但在當時,北宋聯金是百年難得的唯一一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宋徽宗被這個機會誘惑了,不顧一切聯合比遼還野蠻的金,才導致北宋滅亡,歷史也是驚人相似,南宋也是聯蒙滅金,同樣也是受到收復北方故土的誘惑,以及能一報靖康恥的機會,作為當時的南宋統治者,也很難受的了這誘惑!別在旁觀者的角度看這事情,身在局中,很難抵住雪恥誘惑!當然,這個歷史也證明,自身不強,和誰合作都可能被吞掉!

  • 2 # 把不滿說出來

    做為漢族的四大王朝,各有優缺點。

    如果非要說有一個蠢,那明朝說第二,沒有敢喊第一的。宋朝不過是前期議和,後期無理由開戰而已。漢唐哪個不是送錢和親?不過是他們的對手不知足,還繼續打罷了!宋朝的文明程度也就當世可比吧!

    說宋蠢的百分百是明,因為明朝從頭到尾皇帝殘暴加昏庸加荒唐。夠及格分的也就七十年吧,還造就了最大的太監王朝。名臣難有善終,逼得吹們有勁沒處使,沒法開始胡編亂造。要麼喪良的罵名士們該殺,要麼胡編皇帝業績,要麼攻擊宋朝想擺脫墊底。只是,歷史是靠幾個極端分子的想象就能改變的麼?

  • 3 # 正二位都承旨

    宋朝是否真的“愚蠢”?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表示反對的,很明顯你犯了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我們說對於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實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和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宋朝,嚴格意義上應該分“北宋”和“南宋”兩段時期。北宋(960~1127)是由宋太祖趙匡胤起自“陳橋驛兵變”,從後周手裡奪過權力而建立的王朝,傳九帝、享國167年;南宋(1127~1279)則是由北宋徽宗第九子趙構,于靖康之變後在江南建立的王朝,延續宋朝國祚,傳九帝、享國153年。

    宋朝的愚蠢

    其一,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眾所周知,自唐朝末年以來,地方割據勢力一直是中央朝廷的心腹大患。由於地方節度使掌握“兵權錢”三大權力,所以經常發生叛亂,因而導致了“五代十國”這種混亂局勢的出現。宋太祖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後,自然會對之前的教訓進行反思。他不僅將地方的三大權力全部剝奪,交由中央直接掌控,而且各地都派有“通判”和“監察御史”負責監視地方情況。這種政策雖然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地方叛亂的可能,但是他做的太過了!地方一點錢沒有(多少也得留一點點吧!),怎麼搞經濟建設?地方沒有像樣的正規軍鎮守(大部分都是廂兵,屬於民兵級別的),一旦外敵突破北方防線,地方拿什麼去抵擋入侵?而且因為宋太祖的發家史,令他對武將十分提防,因而宋朝統治者一直以來都是“重文輕武”,軍隊高階將領基本都是文臣擔任,打仗都得用朝廷已經擬定好的戰法去打,這樣一來,宋軍的戰鬥力可想而知,這是宋朝第一愚蠢的地方。

    其二,三冗問題。袁騰飛老師說過:“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王朝”。在我看來,它所指的可愛,應該是宋朝的官制。有宋一代,士大夫是最風流的。因為宋太祖留下石刻遺訓:“不可殺士大夫”,所以兩宋300餘年,官員幾乎就沒有被殺頭的事情發生。再者,為了籠絡人心,宋朝大開科舉招生大門,錄用的官員遠遠多於歷代王朝。然而,過於龐大的官僚系統,只會給國家帶來財政上的負擔,同時也加劇了腐敗現象的發生(本來一件事就可以一個人辦完的,非得三個人,那麼另外兩個人幹嘛呢?各位可以腦補)。另一方面,宋朝養了近三百萬的軍人,這些軍人可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個個武藝高強,除了小部分確實是久經沙場外,大部分就是為了混飯吃的,所謂“當兵吃糧,天經地義”,甚至在中後期,許多高官徵調軍人去充當勞動力,為自己蓋房、做手工活,這種軍隊的實力也難怪經常打敗仗了!這是第二愚蠢的地方。

    其三,一再讓步的外交政策。由於五代十國時的後晉“兒皇帝”石敬樘割讓幽雲十六州給了遼國,致使中原王朝無險可守。雖然這種不可抗力的因素確實無能為力,但宋朝在與西夏、遼金政權對抗中,屢屢率先求和,哪怕是己方佔盡優勢(如南宋的岳飛北伐)。也許透過金錢可以換取短暫的和平,但也在側面將自身的懦弱表露的一覽無餘。所以我們翻開宋朝歷史可以看到,只要西夏和遼金一不如意,立刻就發兵揍宋朝,若是從國家尊嚴角度上去闡述,這真的是奇恥大辱,也是宋朝第三愚蠢之處,好歹你也要玩命幾次嘛!狗急了也會跳牆……

    宋朝的精明

    其一,重視經濟建設,尤其是工商業。許多史學家對宋朝經濟的評價是“藏富於民”,這點我是認同的。宋朝可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的時期,據史籍記載和當代經濟演算法,北宋鹹平三年(1000)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22.7%,人均GDP達450美元,這可是很厲害的。還有,北宋熙寧年間(1077),朝廷賦稅總收入達7070萬貫,其中農業稅收2162萬貫,工商業稅收4911萬貫,可見工商業的發展是史無前例的。自宋一朝,無論是農業耕作技術,亦或是雕版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等,均取得相當大的進展,四大發明的指南針就是在宋朝得到推廣使用的。也正是因為有了經濟基礎,宋朝無論是在對外軍事(雖然不想承認,但事實是這樣)還是國內大小事務方面,都有底氣。這是宋朝第一精明之處。

    其二,綏靖政策(宋朝特色)。上面的愚蠢篇我們曾談到宋朝一再讓步的外交政策。宋朝在對抗外來入侵時,許多時候都是率先求和。雖然對於這種行為,有血性的華人都會覺得很可恥,但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你會發現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首先我需要闡明的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間的戰爭成本問題。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中原王朝自春秋戰國以來,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西漢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十餘萬漢軍深入漠北,殲滅匈奴主力,可謂是“一戰使知中華有人矣,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何等壯闊豪氣。然而,當我們看向這場十餘年宿命對決的背後,漢軍將士死傷竟超過八萬,騾馬損失十餘萬匹,其他的損失更是數不勝數,文景以來所存積蓄掃蕩無餘,就連漢武帝在遺詔裡都進行了深刻的自責。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端倪出,農耕民族打仗的成本是何等的高昂。理由很簡單,遊牧民族長於草原,弓馬嫻熟,飲食也很簡單,馬奶烤肉隨便就行,而且透過騎馬機動性極強;反觀農耕民族,打仗不僅要大量人力物力為前線軍隊輸送糧草(總不能讓將士們喝奶吃肉吧!顯然不是華人的飲食習慣),而且中原軍隊多以步兵為主,機動性差,在遊牧民族的騎兵面前往往很吃虧。所以,宋朝又是在喪失幽雲十六州北方防線這種國情下與遼金西夏作戰,自然是吃虧的。因此透過一紙和約,不僅避免了戰爭高成本付出(宋遼自澶淵之盟近百年不曾有戰事),而且也活躍了經濟(邊境開設的“鏞場”,兩國進行貿易),仔細算算,確實是筆不錯的買賣,當然我們自己人是很不甘心的。不過這確實是宋朝精明之處。

    透過短短愚蠢篇和精明篇,你們應該可以對宋朝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吧!宋朝絕不是單純的愚蠢,不能主觀地去斷定一個王朝的面貌,這就是這篇文章所傳達給你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喜歡我可以關注“御庭殿上副旨”哈O(∩_∩)O,我會不定期地更新,與大夥一起暢談歷史。

  • 4 # 腦洞歷史觀

    宋朝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意識到,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武力,經濟越發達,就越像一塊肉。

    最笨的是,用軍隊來解決流民問題,在出現饑荒時,把流民招到軍隊中,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這樣社會問題是沒有了,農民起義變少了,但國防問題出來了。

    你能指望這些流民衛國嗎?所以,宋朝有最龐大的僱傭軍。軍隊戰鬥力卻是最差的。

    最大的錯誤是北宋立國之初,沒有趁中原兵強馬壯之時,趁機收復燕雲,而先去攻打富得冒流的南方小國。結果打下來了,將領發財了,個個都不想拼命了。

    趙匡胤還意想天開,用打諸國得到的寶物建立封樁庫,想著用財物去買燕雲。國之要地,豈是買得到的。但宋朝最讓無語的是外交上的昏招。

    宋朝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大三國時期,中原是宋朝,西邊有西夏,北邊有遼國。大概達成了平衡。

    宋朝一個大國,竟然要用金錢換和平,給兩個國家歲幣,這樣一來,大宋再一次陷入金錢迷局,認為有錢就可以了,當然,確實把大遼國給拖下水了。

    到了後面,又出現新的大三國,遼國後院出現了一個完顏家族,就是金國。

    一看遼國後院起火,大宋喜出望外,趕緊跟金國合夥一起打遼國。認為可以瓜分遼國。宋朝得到一直夢想的幽雲十六州。到了後面,已經明顯可以看出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是金國。宋國跟遼國都是弱國。

    國之博弈,當然兩弱抗強以圖存,如果一個弱的幫助強的滅了另一個弱的,那接下來,三國都會被吃掉。

    宋朝沒有看到這一點,配合金國攻遼。1125年,金國滅遼,兩年後就滅了北宋,宋朝跟遼國其實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兩個國家的恩怨屬於五代十國的歷史遺留問題,但跟金國,那就是血海深仇了,人家把北宋皇帝都抓走了。

    到後面,大三國繼續,只是變成了金國,南宋跟新崛起的蒙古。南宋又重複了一次錯誤,跟蒙古一起滅金,結果可想而知,蒙古滅了金國,第二步就是滅南宋。

    跟金國結盟,北宋亡了,跟蒙古結盟,南宋亡了。兩次外交都犯同樣的錯誤,宋朝也夠笨。

  • 5 # 國有青年

    其實宋朝不蠢!!!!!

    宋真宗名為趙恆,是宋太宗第三子,恰恰也是北宋第三帝,稱得上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

    在他統治的鹹平(998年-1003年)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史稱鹹平之治。

    但是有一件事對於宋真宗乃至宋朝來說,卻是繞不過去的恥辱和心結。

    自從宋太宗北伐遼國失敗以後,宋朝被迫轉攻為守,遼國逐漸掌握了宋遼戰爭的主動權。

    而發生在真宗景德年間的澶州之戰,及其後續而來的澶淵之盟,在形成兩國新的戰爭平衡之際,也給宋朝及中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景德元年,遼軍在蕭太后率領下大舉攻宋,在遭到痛擊後放棄一州一縣的得失,轉而攻向宋朝都城汴京,不久便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北城之下,宋廷形勢危急。

    同平章事(宰相)寇準建議御駕親征,於是宋真宗渡過黃河到澶州北城城樓,親自鼓舞慰勞前線將士。於是宋軍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而遼軍主將蕭撻凜到陣前審視地形,被宋軍萬箭齊發,當場射死。

    蕭太后見勢不妙,決定議和。

    宋真宗雖急於求和,但仍明確提出,可以賜金帛給遼國,但絕不可割讓土地!

    後來經過多次討價還價,兩國終於達成和議條款,主要有以下三條:

    1、宋遼為兄弟之國,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宋真宗為兄。

    2、宋朝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3、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和議達成後,宋遼兩國百餘年間未有大規模戰事。

    試想一下,當時遼國孤軍深入,雖然距離宋朝都城汴京很近,但是卻深入大宋腹地,處於險地之中,如果宋真宗能不畏敵,堅持對戰而不是議和,也許遼軍能不能全身而逃就成了大問題!

    而宋真宗實際上卻巴不得遼國趕緊退軍,根本無心再與強敵作戰,結果只能是在大好形勢下與遼國議和,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有很多人站在現在的角度,或者單純從經濟角度出發,認為宋朝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並不吃虧,甚至還暗中得到經濟利益,又能不動用軍隊就能讓遼軍退回,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盟約,最少也能說是比較平等的盟約吧。

    其實不然!

    歷史問題就應該歷史的看待,當時遼國是為侵略者,跟宋朝是敵對關係,並不像現在有些人說的是中華民族內部矛盾,而是生與死的敵我關係!

    再者即使宋朝每年給遼國金帛三十萬,不佔軍費百分之一,而榷場獲利則遠超於此,還是無法補償宋朝君民內心的挫敗感和失落感。

    宋朝當時為華夏正統,遼國則為蠻夷之邦,而澶淵之盟則不僅要承認兩國為兄弟之國,還要宋真宗尊稱蕭太后為叔母!

    而蕭太后隨性自由,宮闈之事並不光彩,宋真宗卻要奉這樣一個內心並不認同,甚至還有些鄙視的異族女人為叔母,內心之屈辱可想而知!

    雖然現在提倡民族統一、愛情自由,但是對於一千年前的宋朝,後人總不能苛求不能穿越時空的古人吧!

    除此之外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宋朝因盟約的簽訂而放棄軍備,以致造成日後對遼、金和蒙古等國侵略時只能被動挨打!

    再來說說細節,宋真宗到前線御駕親征的路上,派去留守汴京的官員曾問他,如果十天還得不到勝利,應該怎麼辦?

    宋真宗沉默很長時間,說道,”立太子。“

    立太子就是確立法定繼承人,而十天還不勝利,則可能被困在前線,留守官員就有可能立太子為帝。

    所以這短短的三個字,表明了宋真宗當時的抗遼決心和勇氣,他沒有宋太祖的從軍經歷和雄心壯志,能下定決心不顧帝位親赴前線,已經很難得了。

    再加上宋真宗雖願以金帛買和平,卻堅持不肯割地,仍算守住了一個國家的最後底線。

    從“不肯割地求和”與“立太子”這兩件事情看來,宋真宗雖然簽訂了屈辱和約,卻又遠遠超過歷史上那些畏敵如虎,望風而逃的帝王君主,可以說是功過是非交錯,其中曲折一言難盡!

  • 6 # 不老的老法師

    皇朝興衰自古規律,兩宋扭曲漢唐精神,鼓吹極端化三綱五常,漢家士大夫精英被洗腦只知愚忠,再無魏武唐宗者更替舊朝而立新朝,新陳代謝誰行誰上。自兩宋起你會發現,造反與勵志統一者只在屌絲與邊少,這才有中國最後三朝元明清。舊朝糜爛到了更替之時漢家精英不為,又豈怨屌絲邊少們?開歷史倒車的不是叫花子開朝的朱明與邊少滿蒙一統的元清,恰恰是把中華文明傳統核心思想扭曲退化了的兩宋,這決定了中華文明江河日下直到清末崩盤。用今天的話來說,“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小確幸心態的南朝兩宋如何與遼金蒙強強不斷更替只有更強的北朝抗衡乃至一統中國呢?!

  • 7 # 水滸油

    宋,恐怕不能稱為大宋,稱為宋朝,可能是對北宋中原的統一。上面有多位大神總結的很好了。我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吧。

    宋的愚蠢,或者說宋統治者的失利主要有以下兩點:

    1.京畿的失利,幽州是作為華夏九州之一,可以說是最讓人痛心的事情了。從戰略態勢上,遼東半島作為漢人的傳統勢力範圍,遼東半島有失中原必危。明末,北京壓力大,山海關天天入寇,關鍵是丟失了遼東半島。扯遠了,當年漢武帝對李廣守幽州,提到右北平是底線,不惜一切代價擋住匈奴。隋煬帝不惜重兵東征高麗,唐三徵高麗。道理就在這。然而宋不僅沒奪回遼東半島,連幽州都沒奪回。都說一個偉大的王朝,立國都有偉大的立國之戰,宋的立國之戰造就了,這個畸形的開端。失去遼東半島,失去幽州,失去了進攻的前沿陣地,使得宋國整體的戰略態勢成守勢。這是一個失利。

    2.統治集團整體的武備不足,皇帝的不求上進。中原地區沒人才嗎?北宋像蜀漢一樣廖化為先鋒嗎?答案不是的。無論北宋南宋,國力充沛,人才濟濟,文化昌盛。然而,當時的國際地位,宋人沒有自信。為什麼,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國威淪喪。澶州之戰,聯金滅遼,岳飛之死,聯蒙滅金,就可見一斑。唐宋的詩詞,就能看出差距,唐代的詩,尤其是盛唐的詩,都是謳歌邊關生活,讚美守土將士的。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而宋的詞則是讚美生活,小家碧玉。例如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對比,差別立顯。孰優孰劣,自有比對。

    每次一開啟南宋的地圖,就尤為心痛,靖康之恥。臣子恨,猶未雪。華夏的半壁江山悉數丟盡。春風吹的遊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 8 # 澹臺燭滅

    趙匡胤確實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君王,他切身體會到藩鎮割據的軍閥對國家危害的嚴重性,百姓遭受的苦難有多深重,故建國開始便對對武將實行極端壓制政策,也是自趙匡胤開始的無奈之舉,確實終宋一朝,未曾出現過武將專權的局面。唐朝末年,自安史之亂起,各藩鎮節度就各自為政,混戰不休,唐王室對這些藩鎮完全無約束力,就算收服也是“尾大不掉”,最後也只能聽之任之,而最讓漢人痛心的“幽雲十六州”,是在唐朝手裡失去的,不能讓宋朝來背這個黑鍋。

    失去“幽雲十六州”,無險可守的宋兵只能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以血肉之軀抗衡遊牧民族的鐵騎。宋朝的君王們對這種戰略上的劣勢一直心有不甘,無時不以收回“幽雲十六州”為終極目標,但鐵的事實擺在那裡,步兵對陣騎兵無疑以卵擊石,兵種上的差異任哪個名將也改變不了,最好的結局便是防守議和。宋朝與遼,金西夏等國議和應該說是當時最佳的選擇,珍貴的和平促成了經濟的極端繁榮,為大宋無比燦爛的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用微不足道的一點錢財,絲帛來打發遼金這樣貪財好利的殘暴民族,換取和平,實在是百利而無一害,為何還被人罵做卑躬屈膝,有失國體?說這種話的人確實腦袋有點問題,為了國體自尊,你可以去拼命,可以去打一場毫無勝算的仗,卻要犧牲無數人的生命,無數人要流離失所,還要消耗大量的錢財,糧食,最好的結局無非是兩敗俱傷,孰優孰劣,一目瞭然。所以宋朝處在一個“四戰之國”的局勢下,與遼金西夏等國講和縱然稱弟稱侄,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自宋初,將全國精兵全部編入禁軍,受中央管轄,實行將領輪換制,“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來確保中央對兵權的絕對控制,趙匡胤也確實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但他無法完美解決問題,只能用兵營養活饑民來解決表面出現的問題,間接削弱軍隊戰鬥力也是始料不及的!

    哪個朝代都有愚蠢的一面,要不也不會滅亡,再完美的設計都有不可彌補的缺陷,宋朝只是修正了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也曾力求完美,但這個修正不是最終補丁,產生的一系列後遺症也不是它所預料的,只能留給後人去修正。

  • 9 # 為國釣魚

    問題很大,兩宋319年中犯過的錯誤不少,有主觀上的,也有客觀原因造成的。

    先給宋朝洗洗地

    1.個人認為聯金滅遼從戰略上看是正確的

    燕雲十六州不單單是一塊產馬地,也是北朝遼國主要的武器、糧食產出地,更有太行餘脈群山和長城

    佔據燕雲,進可攻草原,退可守險要,對建都開封的中原農耕王朝具有重要意義;收復丟失近兩百年的漢人故土,如此武功還可以為徽宗的花石綱洗白

    當時形勢是宋朝出不出兵,遼朝也藥丸,宋朝參與滅遼實際上是去摘挑子

    失敗之處在於高估了童公公的指揮能力和宋軍的戰鬥力,以至於十多萬宋軍被一萬遼軍殘部擊潰,從而引起女真人的輕視和覬覦之心

    這件事關鍵不在於蠢,而在於執行力

    2.聯蒙滅金是無奈之舉

    蒙古興起後,視金朝為首要大敵,從1211年開始對金戰爭

    在蒙古軍隊的打擊下,金朝丟掉了兩河、山東,於是金人便欲“取償於宋”,以南宋中斷歲幣為由發動大規模南侵。

    其時南宋也有“宜姑與幣,使得拒韃”的言論,然而金宣宗南侵不但遭到南宋的猛烈抵抗,更讓南宋朝廷持“聯金拒蒙”意見的大臣閉嘴。南宋聯不聯蒙,金都要滅

    已與金朝互不信任,能輕鬆收復失地,雪百年之恥,再差也能多搶些地盤,增強些實力。

    沒料到,意圖恢復北宋三京的“端平入洛”遭受慘敗。其主要原因在於南宋國力衰弱,糧草不濟,使這場摘桃子的軍事行動成為恐怖的“餓殍大行軍”。

    這件事的設想也不能算愚蠢(金人作死,形勢所迫),關鍵在於此時的南宋國力已經不能支撐任何一場進攻型的軍事行動。

    洗白完,再概談我認為兩宋真正做得很失敗的幾件事

    1.不合時宜的抑武。宋太祖在統一戰爭尚未開始的961年,便剝奪禁軍宿將的兵權;在統一戰爭尚未成功的970年,便下詔嚴禁士卒私下習武。

    2.刻意拔高文官地位,鼓勵官員貪腐,使終宋一朝吏治極度敗壞。細扒下來,即使是兩宋名臣,也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例如

    公然受私賄的趙普

    喜食雞舌湯,家中雞毛山積的呂蒙正

    庭院燃巨燭,耀如白晝;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寇準

    3.把招剌流民當兵作為救災維穩的手段,冗兵成為宋朝燒錢第一大戶,成為拖垮宋朝財政的主要原因。

    養著龐大無用的軍隊,每年對外納著歲幣

    4.視經義為唯一正途,科技乃奇Y巧技。造成宋朝科技落後,冶鐵技術甚至不如漢代,制甲、制弩不如西夏

    “京師所制軍器,僅能成器”,“鐵刃不剛,筋膠不固”,“多脆狀,造之不精,且不適用”

    5.以法律的形式劃分人的等級和權利。例如:

    主戶打死客戶,北宋規定,主戶只發配鄰州,不刺字;南宋規定,配本地,還可以錢買刑

    《宋刑統》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門生、親戚等,犯事罪減一等

    6.向士大夫階層妥協,預設官紳一體,廣被恩蔭,“冗官”造成政令不暢,效率低下;不抑土地兼併,官員家可享受減賦、免役、免雜徵的優待,平民承擔更多額外賦役

    人為製造特權階層和貧困階層,加劇社會矛盾

    7.幣制混亂,濫發紙幣,物價漲幅居各王朝之首。

    (具體可見我10月22日在“如果能回到過去,你願意在唐朝還是宋朝”下的答案)

    以至“無兵無財,天下瓦解”

    8.列位看官自己作評價

    北宋:金兵攻至城下,派郭京領著天兵天將禦敵失敗,欽宗解散、鎮壓城中義軍,親入金營求和,遂有靖康之恥

    南宋中興之主趙九妹接手的宋朝疆域是這樣的紹興十一年(1141年),趙九妹在大金007秦檜的主導下與金國議和,殺了屢獲大捷,也是唯一能在野戰中戰勝金軍的岳飛。中興之主保住的江南半壁是這樣的

    “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陸秀夫將幼帝趙昺綁在背上,跳海殉國)

    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

    (張)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

    宋遂亡

  • 10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宋朝是否很失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宋朝的強大不是體現在軍事上,而是其經濟實力,和科學文化上。宋朝時期,華人口首先突破一億。宋朝物質豐富,商品經濟發達。沒有出現類似於其他朝代的高賦稅,也沒有出現過重的勞役。人民的生活都相對富裕。

    而宋朝真正失敗的地方,就在於其落後的軍事制度,宋朝軍隊高達三百萬,卻沒有一隻勁旅。參考岳飛的岳家軍我們就能知道宋朝人體質不比金國的差。宋朝徵兵制,以及練兵制都遠遠無法適應對外戰爭,而且宋朝文人多內鬥,造成軍事改革一直沒有進行。假如宋朝採用精兵政策,用三百萬軍隊的軍餉練就一百萬新軍,估計宋朝也不會衰亡。

    而且當時宋朝物質生活豐富,人民沒有緊迫感,皇帝也安於現狀。所以造就了宋朝的一種“喪”文化,即慵懶,沉迷於江南美景,和詩詞歌賦。

  • 11 # 哈皮和

    其實我覺得 很難用一方面來判定一個人或者時代的榮辱 事物都是兩面性的 一個英雄也有其陰暗的一面 這是萬物的規律 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宋朝所謂的失敗 主要也是軍事上的 但是我想說 別說宋朝的軍隊打不過當時元軍部隊 歐洲也是被席捲一空的 步兵怎麼和騎兵打呢 這就是時代的更迭 到後來 騎兵自然也打不過拿著洋槍的老外

    宋朝總歸來講 出了一大批文人 不管是什麼黨派 總歸留下來宋詞供後人敬仰 沒有大力發展軍隊的好處就是老白姓可以過幾年好日子了 所以宋朝gdp還是很高的

  • 12 # 齊哥佛裡得

    倒黴的年代,遼,夏,金,元,那個不是牛逼哄哄,南宋至少頂到最後才滅,蒙古金帳統治俄羅斯400年,大食帝國說滅就滅了,燕京16州被石敬塘賣了,趙匡義打是打過,輸了,世紀曆史課上只說遼金夏宋,不承認單一宋王朝的

  • 13 # 秦時後浪

    其實這個命題有點偏頗,宋也是有強有弱,具有兩面性,不能一概而論

    疆域:中國主要統一的封建王朝中最小的

    唐,元,明,清,宋,為例子。

    唐朝:不用說,中國封建歷史最強盛的朝代之一,聲譽遠播海外,萬邦來朝,開元盛世更是封建社會巔峰,唐朝後華人都被稱為”唐人“。但安史之亂後迅速走下坡路,軍閥混戰,各據一方。

    元朝,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少數民族王朝,以武力著稱,一言不合就動武,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廣的王朝(大都是以武力征服,時間持續短),在忽必烈死後,皇位更換不斷,政局不穩定,很快就被迫退出中原。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國力強盛,疆域遼闊,有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等局面,鄭和七下西洋就是有力證明。

    清朝: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1644年入關,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到鼎峰,基本上奠定中國版圖。

    宋朝:首先從疆域來看,宋朝確實是最小的,南宋更慘。

    從地圖上看,宋朝確實是排名末位,甚至難以說實現了中國統一,更像是偏局一隅的南北朝。

    山河不整,疆域不齊,宋確實不夠爭氣

    宋是人類封建時代市民社會經濟的最高峰

    陳寅恪說:

    “華夏文明到宋,臻至極盛”

    宋是人類封建時代市民社會經濟的最高峰,甚至在思想上的創新也是里程碑級別的。

    宋朝經濟繁榮。破除了坊市制度,商鋪可以隨意開店,沒有了固定地點的約束,市民購買、消費更加方便,有了夜生活。宋朝GDP佔當時世界比重達到一半以上,歷史最高。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甚至到後世的元明時期都未達到這個數。宋朝文化繁榮。新儒學的誕生,程朱理學的確立,為後世繼承,明清兩代的科舉、思想都沒有超出兩宋的範疇。甚至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了一塊誓碑,明確規定後嗣皇帝不得殺士大夫。所以文人犯了再大的過錯,皇帝都不會殺你,最多把你流放,像蘇軾那樣一次又一次的被貶。比起明清時文字獄,動不動就被殺頭等好多了。宋朝科技發達。四大發明技術,在宋朝得到了極大的改進,沈括的《夢溪筆談》則被“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其他像造船、紡織、瓷器等製程業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從市民社會的的角度講,人類歷史上的其他任何朝代,任何區域,任何都未能達到宋朝的高度。

    但是有一萬個理由也不能阻擋對南宋的鄙夷

    那就是:

    武力的羸弱

    先看張圖:

    中國歷史上大概有一個規律就是經濟發達則武德充沛,武丁中興全殲遠征的雅利安人,漢武帝揍趴匈奴,唐玄宗滅高句麗等等。

    但是唯獨南宋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但是讓人揍的滿地找牙。

    就算你富可敵國又能怎樣還不是給蒙元養肥羊?

    我們現在畫一個重點:崖山之役

    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範兵至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曆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揹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於海濱,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易衣冠、亡天下

    但凡有點血性的華人都會允許這樣的事再次發生,面對美帝只能強軍擴軍,想讓中國繼續做南宋?回答只有一句話:

    做夢!

  • 14 # 憤怒野虎

    兩宋對外戰爭,整體看,是勝多負少,宋朝並不弱。 1.北宋時期,對外戰爭勝多負少。前期戰爭使契丹政權損失慘重,之後,雙方進入暫時平靜狀態。宋朝利用中原豐富的物資發展經濟,特別是淮河兩岸、長江流域附近,雨水充沛風茂物盛,成為當時最富庶之地。 2.富裕起來的北宋政權,上層貪腐享樂,下層安於現狀,社會歌舞昇平,醉生夢死。《清明上河圖》清晰展現當時社會風景。後期,北宋政權腐化,邊境部隊戰力雖有下降戰力卻不減。金國興起,西夏建立,交趾建國等事,雖然對北宋王朝有一定衝擊,對他們的戰爭,都是勝多,上層軟弱,使得周邊強國侍候。 3.金滅北宋後,南宋建立。除初期對外戰爭(金)有點失利外,隨後基本都是勝利為多,岳飛的部隊曾一度恢復北宋邊疆。而自皇帝為主的上層軟弱,使戰爭的成果變差。從而使南宋實際上成為當時環境下偏安的富裕小國。從兩宋建立到滅亡,整個過程看,富裕的宋朝軍力不弱,弱的是上層當局,使戰爭效果達不到較好。

  • 15 # 五葉談

    宋朝不弱,弱的只是不同時期掌權的統治者

    在宋的對外戰爭中,立朝之初的宋朝採取攻擊態勢,積極開展對外戰爭,以勝為多。而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公元986年)失敗後,宋朝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

    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大規模入侵宋朝邊境。宰相寇凖力主抗戰,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兩軍相持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後兩國簽訂“澶淵之盟”

    期間,遼宋之間和平往來

    公元1022,宋真宗駕崩,宋仁宗繼位,而宋真宗皇后劉太后開始了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直至公元1033年逝世。

    到了宋神宗時期,宋神宗勵精圖治,任用王安石開展變法,宋朝國力回增。

    於是熙寧五年(1072年),宋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宋神宗藉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

    到了宋徽宗時期,由於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而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國被金國進攻後,也決定進攻遼國,結果慘敗。而金軍乘勢南下,宋徽宗嚇得傳為其子為宋欽宗,後兩人被俘,史稱“靖康之恥”。

    而後北宋滅亡,趙構與1127年繼位為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權。前期,憑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金軍不敢越過長江。而岳飛更是北伐逼近開封,但因宋高宗命令岳飛班師,北伐毀於一旦。岳飛更是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後與金簽訂《紹興和議》

    宋孝宗繼位後,決意收復中原。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因輕敵,北伐最終失敗,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到宋理宗時期,金朝被蒙古滅亡。宋理宗乘機收復河南,卻因糧草準備不足,以失敗告終。

    宋度宗時期,忽必烈繼位,建立元朝,南下進攻南宋。因為宋度宗不喜朝政,軍政大權被外人把控,宋朝軍隊於元軍相遇,一觸即潰。

    雖文天祥等名將在陸地拼死抵抗,但南宋早已無力迴天,最終經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總的來看,雖然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削弱了武將權利,但宋朝經濟十分繁榮,軍隊戰鬥力任然十分強悍,特別是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臺,使用霹靂炮、震天雷、火槍、火炮等火器。

    所以宋朝軍隊打不贏對外戰爭,並不是軍隊不行,而且因為不同時期掌權的人實力差別。

  • 16 # 心向青山

    真的弱,這個沒有疑問。

    所謂強弱,肯定都是相對的,是同時代對比最準確。

    中原王朝,漢唐宋明是最典型的四個代表朝代。

    1,看名將

    漢有韓信、衛青、霍去病、竇憲等。

    唐有李靖、李績、蘇定方、侯君集等。

    明有徐達、常遇春、戚繼光等。

    宋朝呢?楊家將?呼家將?還是壯志未酬的岳家軍?

    2,看對外戰爭

    漢從漢武帝時開始便對遊牧民族擁有絕對優勢,最終使匈奴一分為二:南匈奴內附,被匈奴西遁。

    唐滅東、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百濟等等

    明驅逐韃虜、收復燕雲,五徵蒙古。

    宋呢?不敵契丹,不敵女真,不敵蒙古,一直在防守。

    3,看版圖,更明顯。

  • 17 # 失敗男35

    宋朝為什麼弱,還是當朝皇帝的問題,怕武將造反唄,重文輕武,倒至武將地位低,這武將地位低就造成軍隊戰鬥力差,不管是哪個國家軍隊戰鬥力差,就得被打成病貓,最後被新國家取代,這就是個很好的教訓,觀全世界歷史一般都是國家軍隊戰鬥力不行,倒至滅亡被新國家取代,所以說武將比文官重要,文官大把有,武將難求,武將能決定興亡,呵呵,貧道苦逼子說到這裡

  • 18 # 方士的知識樂園

    當然弱,任何稍微有軍事常識的人只要看一下宋軍的制度,編制,後勤配給,軍功體系就知道宋軍必然弱。

    宋終其一朝的核心思想是避免藩鎮,因此架構了這套大幅度削弱軍隊指揮的軍隊體系。核心是三點點,第一是大量減少中層軍官,第二是後勤重疊,第三是避免知識分子進入軍中讓軍隊缺少自己的行政體系。

    這套體系架構下,宋軍只能依靠城市補給打防禦戰。任何大規模的戰役,調動指揮系統都會崩盤,後勤都會供給不上。

    士兵不是不勇敢,單兵戰力也不是如明末那樣變成笑話。但是打不了野戰,打不了戰役規模是北宋軍制帶來的必然。

    這和宋粉吹的沒馬導致宋弱沒關係,畢竟連進攻交趾後勤都支援不了,推不下去,你說是因為沒馬,也忒不要臉了。

  • 19 # 羽菱君

    中國古代自宋之後,無論是文人墨客、高堂將領還是黔頭百姓,似乎對宋朝的軍事都是比較不認可的,很容易跟兩晉相匹配在一起,強唐弱宋的看法也一直深入人心,清人的小說《楊家將》甚至讓女人上戰場,藉此諷刺宋朝的軍人連女人都不如。究其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宋朝滅亡於外族之手,北宋滅亡於金人,南宋亡於蒙古。以現在比較客觀的看法來說的話,因為其滅亡於外族就說宋朝的軍事薄弱其實是有失偏頗的。有資料就顯示,有宋一代對外戰爭的勝率達到了70%,而且遠遠超出了唐朝,還有在北宋滅亡之前,宋朝的疆域還是在對外拓展的。

    造成宋朝對外軍事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比較不穩定的因素就來源於這個王朝本身的先天不足,造成宋朝在地理位置中一直處於被動局面。我們都知道宋朝是個不完全統一的王朝,雖然宋太祖在周世宗的奮鬥基礎上結束了五代十國七十年的亂世局面,但五代時期各割據遺留下的歷史問題始終沒有完全解決,北宋的疆域比秦朝還少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很多天然屏障都在外邦範圍內,幽雲十六州就一直在遼國手裡。宋代局面南有大理、西有吐蕃、北有西夏和大遼,後來的東北面又崛起了一個金國,最後崛起的蒙古不要說對中原對世界都虎視眈眈,諸邦的合圍局面,讓有宋一代在對外的攻守之勢中一直處於守的局勢。宋太宗曾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外都是守勢。相對於南邊與世無爭的大理,西北兩邊的諸邦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影響宋的戰略佈局,宋遼一開戰,怕西夏趁機來犯,宋夏一動干戈,又怕大遼甚至吐蕃來襲。因此,宋朝無論是跟遼還是跟西夏金國的戰事,都是不敢傾全國之兵力來打的。基本上都是做好防守,不敢主動出擊,一旦佔據戰爭主動馬上就派遣使者議和。打戰傷不起啊,宋朝不像漢唐,那時的戰線是在對方的家門口,宋朝對外戰爭的戰場其實都在自己的地盤,打贏打輸遭難的還是自己的百姓自己的地方。因此只要不打戰,不再來犯,用錢能搞得定的坑,一律用錢填上,北宋時期最主要的塞北三朝對於議和也樂意,本來打戰就是為了掠奪戰利品,現在不用大戰每年都能再增加收入多一筆,那是相當理想的,宋初的檀淵之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的。檀淵之盟雖然給宋遼帶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但是也把議和當做一種不明文的政策給定型了下來,所以往後無論是跟哪個外邦一起戰事,宋庭都會出現主和派和主戰派兩個陣營,而主和派往往都是佔上風,看李綱和岳飛的下場就知道。靖康之難可以說完全是一個意外,因為當時的宋庭一直以為到最後也只是議和而已,只是想不到當時的金國是不帶你這麼玩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朝皇室重文抑武的思想引起的。自唐末潘鎮割據以來,有軍隊的野心家們都會有個做皇帝的夢想,所謂“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五代十國也就是這麼來的。我們都知道宋太祖也是武將起家,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下子就把後周柴家的天下改姓趙了,因此在他登位之後,一直提防他的手下們有一天也會學模作樣的叛亂,不只是他,他的繼任者們都一樣。北宋最有名的戰將狄青就是因為這個被猜疑至死的,狄青戰功赫赫,就因為文彥博向仁宗皇帝說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的諫言被貶出朝廷最後鬱郁而亡。前面說靖康之難是個意外,這也是其中一個因素,金兵第一次圍開封時,作為當時北宋最精銳的部隊西軍(徵西夏的軍隊)都沒有回來救援解圍,除了前文所說的為了防止西夏趁機進犯,最大的原因就是根本不敢動,沒有朝廷的調令,誰都不敢擅自行動,“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在宋朝根本沒人敢做,領軍的將帥怕事後被亂扣帽子。為了防止武將叛變,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分割禁軍統帥權力,到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徹底肅清將兵的隸屬關係,直至發展到凡將帥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陣圖,訓令,將帥只能按圖作戰的方式,即使宋軍的兵器戰甲都很精良,但這些都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宋朝的軍隊作為不多。

    基本上無論是北宋時期對最主要的塞北三朝,還是南宋時期對陣蒙古的鐵騎,有宋一代對外的戰事局勢都是屬於守勢,雖然有南宋之初岳飛等人的北伐,但都並不長久,在宋庭的眼裡議和的政策始終都是最佳的選擇,造成宋朝對外軍事不作為的局面也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不能單單因為說兩宋亡於外族就說宋朝軍事實力薄弱。

  • 20 # Andy丿龍

    是真的弱。從趙匡胤建立宋朝,實行“杯酒釋兵權”到後續的統治者一直推行抑武重文政策,導致宋朝空有龐大的軍隊,但戰鬥力不強。加之宋朝失去北方幽州之地,喪失了優良戰馬的來源,軍隊機動能力低下,所以作戰大部分都是依託城市的防禦戰,主動發起的進攻性作戰很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年前感覺很少有校外培訓機構,如今為什麼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