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稼軒何必長貧
-
2 # 史文書苑
題目裡說的應該是李牧吧。
李牧,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也是繼廉頗之後趙國獨撐大局的唯一良將。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李牧是不可能以主將身份參加這場戰役的。不是趙王用不用的問題,純粹是李牧的自身原因。
雖然正史中沒有記載李牧的確切出生年月,但是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是確定的。由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一下李牧在長平之戰時的年齡。
李牧成名之戰是在邊境大破匈奴,發生在公元前244年。作為抗擊匈奴的統帥,李牧此時應該正值壯年,而這一年距離長平之戰時相差將近20年。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發生時,李牧應該正處於青年甚至是少年之時,或許都沒有參軍。就算已經成為軍人,絕對不會在那個時候成為趙國名將,從而有替換廉頗去指揮長平之戰的資格。
當然,就算李牧恰逢其會,也不一定能參與到長平之戰中。秦國軍事實力強大,舉國之力攻打長平。老將廉頗經驗豐富,知道不可力敵,先做好防守,伺機反攻。正好這也是李牧一貫的用兵之道,大破匈奴便是如此:示弱、詐敗、設伏,最後圍殲。如果這樣的話,李牧的結局也是被換掉。
因為這場戰爭,是秦國丞相范雎的反間計決定了它的走向。不在於趙國主將是廉頗還是李牧,而在於秦國希望趙軍主帥變成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孝成王的昏庸無能,使得范雎之計完美實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三十年後,更加昏庸的趙王遷又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臨陣奪了李牧兵權,隨後李牧被殺。
趙括雖然算是個主角,卻完全是個小丑一般的存在。被秦軍主帥白起牽著鼻子走,一步步墮入穀中,最終兵敗身死。主將無能,連累三軍,趙軍此役損失何其慘重,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場影響深遠的大型戰役。此戰過後,趙國元氣大傷,實力大減,從此苟延殘喘。這一戰也成為戰國後期的歷史轉折點,之後,秦國加快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程序。
-
3 # 1980慢慢變老
看的出你提了個很有深度的問題,說明你也是個文化人。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比如你能瞭解到長平之戰為什麼不用李牧,可見你比較有戰略眼光,那麼既然你這麼厲害,為什麼你單位領導沒用你呢?是你不會拍馬屁?是你孝敬的不夠?是你不是關係戶?還是你真的水平不夠?值得你深思啊。
-
4 # 時光隧道2019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在戰國中後期,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戰國格局的戰爭。趙國一開始用廉頗來對抗秦國大軍,後來又用趙括取代了廉頗。李牧也是趙國的一員名將,趙王為什麼不用李牧呢?
一、在領兵作戰上,李牧太過年輕,沒有統率數大軍的經驗。
二
長平之戰時,李牧在趙國北部邊境駐守,和匈奴展開較量,在名氣和經驗上都沒有引起趙王的注意。
三
秦國對趙國散佈謠言,說我們不怕廉頗,我們就怕趙括。於是趙國中計,用了趙括。
李牧在重創趙國北部邊境的匈奴後,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李牧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公元前229年,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李牧被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的秦軍攻陷了趙國都城邯鄲。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
5 # 飝洲——平頭哥
一,資歷威望問題?李牧當時很年輕,軍事才能確實不錯,但是畢竟太年輕,頭上有資歷更老的廉頗老將及別的將領,有人肯定會疑問?趙括也年輕啊,但是別忘了,趙括他老爹是誰?趙括在朝堂有根基,而李牧呢?朝堂沒任何根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沒有過硬的後臺,除非遇見真正的明君,才會得到重用!
二,朝堂派系問題?要知道趙國雲中郡的邊關軍說白了和地方軍有點不和睦,算是派系問題吧,這個自古歷朝歷代都有,李牧在邊關軍再有威望,回來總不能把邊關軍帶回來吧,那些還要防止匈奴呢?他孤身回來讓他當地方守軍的將領,地方軍心裡肯定會不服氣,你一個外部軍領導我們,心裡能平衡嗎?那樣肯定私下不好好配合李牧。
三,李牧一直在邊關跟匈奴對陣,他的行軍佈陣,以騎兵遠距離衝破對方方陣,戰場要廣闊,要利於騎兵方陣自用發揮,但是跟秦軍對陣是在太行山地區,地勢區域限制,不利於騎兵方陣衝殺,要知道秦軍的步兵方陣也很厲害,在狹隘區域剛好是騎兵的剋星!
-
6 # 隨意言之
我想您應該說的是李牧,李牧作為趙國後期和廉頗齊名的將軍,和秦國的白起、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所以大家還是很期待李牧能還白起在戰場上較量一下的,但趙王為什麼不用李牧呢?咱們從這麼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來看看李牧這個時候在幹什麼。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到260年,這個時候李牧在幹什麼呢?從史料的記載上已經無法明確的考證出李牧的實際年齡,以及李牧在260年這個時候具體在做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下簡單的推理。李牧是在公元前246年開始到朝中任職回到中央的,具史料記載這個時候的李牧已經在雁門郡守備匈奴數十年。把這個時間就算擴大為20年,李牧在公元前261年也應該是在守備雁門郡。他自己有自己的職責,無法來到長平之戰的戰場。
第二個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雁門和長平對於當時趙國的作用。有人說長平之戰對於後來趙國的滅亡以及秦統一六國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我不能否認。但是在當時的戰略位置來看長平的重要性應該是不及雁門重要的。趙國屢屢遭受匈奴的襲擾,趙武靈王設定雁門郡的目的就是為了抵禦北方異族。對趙國所處的地方來說,北方的邊患其實要比長平這邊更重要。一旦雁門郡有失,趙國所面臨的危險需要自己獨立承擔,而長平是和山東六國有所接壤的,或許在趙王的想法中存有自己與秦軍在長平會戰會有魏國或者其他的山東六國同自己一起對抗秦國。因為秦國對於山東六國的威脅這個時候已經很明顯了,所以他覺得會有國家來和自己一起分擔秦國的壓力。只不過沒有出現其他國家幫助而已。其實雁門的重要性在長平之戰結局也可以顯現的出來,即便長平之戰打到最危急的時候,我們也沒見過有記載說由雁門派兵來進行支援。這或許也能佐證我說的雁門比長平更重要。因為雁門距長平的距離不足600公里,如果真的想要支援的話,兩到三天的騎兵奔襲,完全可以做到的。要知道在趙武靈王改制之後趙國的騎兵一度是戰國最強騎兵。可是卻沒有來。所以從重要性上看,起碼在當時趙國的重要性,也不會輕易調動李牧。(這一切還是放在李牧當時已經有影響,就在雁門守衛的基礎上)
第三個來看一看當時李牧在趙國的影響力。在長平之戰發生前的趙國要接受韓國上黨等地,這個時候趙孝成王有過擔憂,一旦與秦國對陣,有誰能夠抵擋白起的進攻呢?平原君給出的是“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任”。這個其實或許也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或許李牧在這個時候還沒有資格成為白起的對手,他在趙國的軍界還沒有產生影響。所以說和白起的作戰根本都沒有想到李牧。
第四個問題就算李牧來了,結局會不會改變。從李牧對陣匈奴和秦兵的作戰方式上來看,李牧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最擅長的是堅壁清野,以弱示人。在敵人屬於防範的時候,突擊作戰,來解決敵人。他的戰略是一個長期性的戰略,因為他在雁門郡的時候就是嚴防死守,就是練兵還有搞發展。但是長平的戰場上不適合這個作戰方略,首先他做不到堅壁清野,其次長平一地根本不像雁門一郡一樣給他長期性謀劃的區域範圍。無論是在糧草上,還是被秦軍圍困所帶來的壓力上,如果把與匈奴作戰的方法挪用過來顯然都不是很適用。而且,我們看看李牧在後來與秦軍的作戰中,所採取的方式其實同他在雁門作戰的方式都很相仿。雖然我們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來看趙孝成王與趙括冒然與秦軍主動作戰,而致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武力大損,但客觀的講趙孝成王當時的處境並不適合廉頗和李牧這種以防守為主的作戰方式。為期兩年的作戰,對於趙國的國內的經濟影響是不可想象的,誰都無法估算出來趙國還能不能在提供兩年或者更長時間的糧草給長平前線。雖然會有人說秦國一樣也難,白起的20萬大軍在前線作戰,秦國也很難長久提供糧草。但不要忘了,一個是圍城,一個是守城,白起取得糧草的方式是多元的。那麼問題來了,不論是李牧還是廉頗最終都會選擇嚴防死守。最終面臨的還是更換一個會進攻的主將。到頭來還是會換成趙括,這樣一來依然改變不了結局。
長平之戰的結果是一種必然性,即便是換成了李牧,依照李牧的作戰風格,不主動出擊仍舊會換將。趙國當時已經無力承擔繼續守長平所帶來的壓力。而李牧和白起沒有能進行一次對陣也確實或許成為一種遺憾,可歷史就是歷史,即便遺憾,也無法改變了。
-
7 # 漫語微雲
首先要對問題進行一下更正:題中的李枚應作李牧。
下面來說說長平之戰中趙王為何不用李牧為將?主要是三個原因:
一是李牧太年輕
李牧生年不詳,但是於公元前229年被趙王遷,當時正值壯年。由此推算,李牧大致出生於公元前280年左右。而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當時李牧應該只有20歲左右,還不堪大任。
二是李牧的作戰風格偏穩
就算李牧當年有統兵禦敵之才,趙王也大可能用他。因為李牧性格謹慎、戰風偏穩,戍守雁門關時曾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致使趙王怒而將其撤換。而長平之戰趙國換帥的背景,是趙王向秦國求和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不滿廉頗一再退避堅守而要求出擊。所以就算李牧當年可用,趙王也絕不會換上作戰風格與廉頗一樣的李牧。
三是秦軍使計引誘趙王換上指定戰將
在趙王惱怒廉頗數次戰敗、又堅壁不戰之際,秦國丞相范雎派人攜重金到趙國實施反間計,廣散傳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中計,於是派趙括換下廉頗為主將。因此說,趙國換帥,是在秦國的引誘下完成的,秦國已經引誘趙王確定了趙括為人選,所以就算當時李牧可用也是沒有機會的。
-
8 # 月日兮
長平之戰不在將而在國力和謀略,當是時,換誰為將都一樣,況且李牧當年尚小,才二十啷噹,沒經歷練也沒積累功績,也非王室子弟(趙括是王室近親),不可能為將。
秦韓相爭,韓敗而被迫割三城,而這三城太守不服秦,使引狼驅虎之計(秦趙皆為韓大敵),率三城軍民歸了鄰著的趙國;趙國面對這燙手山芋,朝堂之上爭論激勵,一派認為趙國力不如秦,不能受,受之陷入不義,得不到國際支援;而平原君趙勝認,此三城與趙接壤,如不受就變成了與秦接壤了,秦趙遲早得開戰,這給了秦兩面夾擊的機會(之前秦收回河西之地,可以直接東攻趙/魏了,此三城一割,南面又受秦壓),況十萬之師,血戰經年,尚不能取三城,今唾手可得,怎敢不受?趙王接受了平原君建議。
秦國當然憤怒,到嘴的肥肉被趙搶了,便引兵攻趙;這在秦是正義的,趙陷入了不義,其它五國不好出頭助趙了(也有羨慕嫉妒恨怕的成份),樂得坐山觀虎鬥;趙國力遠不如秦,就算換白起為將也必敗(趙當時不缺名將,樂毅也在趙),即窮且孤,焉能不敗?
-
9 # 笑口核桃
當時李牧在北邊防禦匈奴,另外趙國集團內部是傾向於講和。而且,在趙括剛進入現場的初期,趙括軍已經確定了一定的戰略主動權,趙國的目的就是防守。而且,並沒有傾盡全國之力的意思,趙國高層用趙括換廉頗,就是期望給秦軍完成巨大傷亡,破勢秦軍和談。所以,趙國並沒有傾盡全力。長平之戰後,邯鄲保衛戰,趙國還擊敗了秦軍。趙王對趙括家人的態度,也可以看出趙括達到了趙國高層的戰略預期。
反觀秦國,秦王親自到前線,徵發全國15歲以上男子從三路趕赴長平戰場,足見秦國的戰略意圖就是吞併長平,根本不會求和。
趙國高層一系列的錯誤,註定了失敗。
第一就是戰略意圖不明確,在守和之間搖擺。
第二就是和談的策略錯誤,導致趙國孤立無援。
第三是換將策略有問題,應該是趙括為主,廉頗為副。
看秦國在這三點上的做法,趙國失敗早已註定
-
10 # 譜寫歷史長歌
李牧,早期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將領,後來獲得大勝才為趙王賞識。在大破匈奴之前,趙王壓根就不會想到起用李牧。
就算想到了,趙王不滿廉頗不出戰,換李牧上陣,也是會像廉頗一樣以守為主。
正所謂“將門有將”,起用趙括是因為其父親馬服君趙奢曾經大破秦軍,加上趙括自己談論兵法起來堪比教授級別,連父親趙奢都難不倒他。
實際空有虛名而已,藺相如和趙奢都給了趙括差評。
趙奢甚至曾經預言“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反觀李牧,才是兵法的集大成者,真正戰場經驗豐富的良將。
名揚邊境無能趙括在長平葬送四十萬軍隊,而與此同時,李牧在北方長城取得空前大勝,殲滅匈奴主力十幾萬,滅襜襤,敗東胡,降林胡。
《史記》: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
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匈奴人以後再也不敢往趙國跑,只能去騷擾秦國燕國。李牧的騎兵部隊是趙國最後的野戰精銳。
李牧的軍區負責範圍就是防匈奴,在長平之戰後也率軍伐燕,攻克武遂、方城。
肥之戰趙王遷二年,即公元234年,此時距離長平之戰已經二十多年了,趙國的人口也有所恢復。秦國雖然贏了,在長平之戰和後來的邯鄲之戰中,損失也超過二十萬。
秦國桓齮為將,攻破趙國西部的平陽、武城,在武遂大破趙將扈輒,扈輒戰死,趙軍十萬人被殺。
桓齮得勝後繼續率軍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直逼趙國首都邯鄲。
在長平之戰後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一支軍隊又被秦軍全殲了。萬般無奈,趙王只能調動李牧的長城邊防軍。
面對戰鬥力強悍的秦軍,李牧築壘固守,準備待其疲憊而擊。
桓齮當然看得清局勢,秦軍翻越太行山,長途跋涉,利在速戰。使出誘敵之計,進攻趙國城池肥下意圖誘使李牧增援,在增援路上設伏兵。
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
因為趙軍長日堅守,秦軍疏於防備,留守大營的秦軍兵力薄弱。李牧全軍出動,一舉攻破秦軍大營,繳獲所有輜重,桓齮率軍回援,被李牧兩翼伏兵殺的大敗。
此戰,李牧得封武安君。歷史上總共有四個武安君,分別是白起,李牧,項燕,蘇秦,得到這個封號的人,下場都不好。
番吾之戰秦國對攻取邯鄲滅趙國志在必得,於兩年後的公元前232年再度發動大規模戰役,秦軍分兵兩路。
南路軍推進鄴邑平陽,逼近邯鄲。
北路軍推進太原,翻越太行山進攻番吾。
此戰是趙國滅亡前最後一次獲勝,李牧已經是趙國的青天白玉頂樑柱,莫不是李牧的有力指揮,趙國已經提前完了。
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攻克,李牧採取南守北攻,迅速番吾的秦軍,再南下增援長城。秦國的戰略意圖已經瓦解,只能撤軍。
也許是天亡趙國,連年國內遭遇大旱,有的地方顆粒無收,北部還爆發大地震。
趙國,人心惶惶,國力衰弱,亡國已經進入倒計時。番吾戰役只是擊潰秦軍,而不是全殲或者大破,秦國的攻擊態勢沒有任何減弱。
秦滅趙看的出趙國是個病虎,李牧是病虎的牙齒。不拔這顆牙齒,秦國就滅不了趙。
秦王嬴政以王翦率數十萬秦軍主力出井陘,另一路由楊端和率河內郡駐軍,兩路齊攻趙國。“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
戰場對峙之下,秦國玩起了反間計,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意圖叛趙。
有點腦子的人,一聽這種讒言,都可以直接把郭開拖出斬。不過趙王遷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啊,他的父親趙悼襄王也是聽郭開讒言,逼的老將廉頗投降魏國,父子兩都是昏君。
趙王遷想臨陣換將,李牧不同意,他很清楚此戰關係到趙國生死存亡。腦殘的趙王直接派使者斬殺李牧,罷免司馬尚,使趙蔥及齊將顏聚兩個庸才代替。
三個月後,王翦率領的秦軍在東陽一舉攻破趙軍,趙國最後的精銳全部拼光,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緊接著秦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名義上趙國已經滅亡。
邯鄲城破,趙王遷的兄長公子嘉帶著幾百宗室逃到北方代地,自立為代王。前222年,秦軍滅燕後轉攻代國,趙國徹底滅亡。
-
11 # 大秦鐵鷹劍士
長平之戰時,李牧還沒有成名,因此不可能用無名之卒去陣秦軍。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假如李牧活了50歲,那麼長平之戰時李牧才19歲。趙國男子16歲從軍,故長平之戰時李牧才當兵三年,還只是一個低階軍官,因此不可能讓他率趙國主力對陣秦軍。如果你是趙孝成王,你也不會選擇一個名不經傳,且無戰績的小兵去統率趙國主力大軍。
長平之戰時,廉頗早已以勇力聞名於諸侯,是沙場老將了;趙括雖然缺乏實戰經驗,但軍事才能高的名聲傳遍趙國朝野,且趙括的父親趙奢,是第一位擊敗秦軍主力的趙國大將。趙括如果在長平之戰存活下來,趙國的戰神將會是趙括,而不是李牧。根據推測,李牧能從一個低階軍官成長為一名高階將領,離不開趙括的推薦。趙括曾巡視北境,發現了李牧這個軍事天才,回朝後向趙孝成王舉薦了李牧,故李牧成為趙國邊軍的統帥。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貴人相助,否則難以步入核心高層。比如白起有魏冉的舉薦,趙括有父親的遺產,衛青、霍去病有衛子夫皇后的關係,朱元璋還有馬皇后的關係。
趙國有兩大對手,一是中原的秦國,二是草原的匈奴。李牧成為趙國邊軍的大將後,著手了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李牧率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計程車兵十萬人,對匈奴發起了反擊,一戰擊殺匈奴十餘萬人。李牧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匈奴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約公元前246年,李牧進入趙國朝廷中樞,成為軍方領袖人物。公元前243年,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方城,大敗燕軍。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國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公元前233年,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並最終大敗秦軍,受封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軍兵分兩路伐趙,李牧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再次大敗秦軍。
趙奢敗秦一次,之後再沒有上戰場,因為他自己身受重傷;同時趙國也要保護這位戰神,避免趙奢被秦軍打敗,防止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再現。李牧敗秦兩次,且每次都以少勝多,自己傷亡少,秦軍傷亡大,因此李牧成為戰神。秦國名將王翦跟李牧對陣也只能維持不敗之局,最終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
-
12 # 盜帥夜留香YE
李枚?
題主這個五筆打字還是需要練啊,多想我學習學習,看我,壓根就不會五筆(手動滑稽)。
如果不出意外,題主想要說的一定是趙國後期的名將李牧。
那我們來一看,長平之戰(公元260年)前後,李牧究竟在幹些什麼。
李牧的成名之戰,也是李牧在史書中第一次露面,便是平滅匈奴之戰。
根據史書記載,李牧奉命鎮守代郡,防止趙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入侵。為了徹底解決匈奴之患,李牧便使出了驕兵之計,故意不與匈奴作戰,讓匈奴產生驕縱之心。但趙國朝廷不理解李牧的做法,認為李牧丟了趙國的臉面,趙王便將李牧召回了邯鄲。
但史書中並沒有寫明,這位趙王具體是哪位趙王。但是根本史書前後內容,以及時間線的推斷,基本上可以斷定,這位召李牧回朝的趙王,就是趙孝成王。
而李牧離開代郡,回到朝中任職的時間,大約是在前245年前後,此時趙孝成王已經堪堪待斃,趙悼襄王馬上就要上位了。
若前260年,李牧還沒有參軍,那自然是談不上什麼出戰長平。
若此時李牧已經參軍,但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兵,自然也無法出戰長平。
若是此時李牧已經是代郡主將,那麼防守北上少數民族南下,也是趙國的重中之中,代郡主將必然不可輕動。
若此時李牧因為驕兵之計被召回邯鄲,那此時李牧的名聲都已經臭了,趙王又怎麼會選擇一個畏縮避戰的人出鎮長平呢?
所以無論從哪一點來看,李牧都沒有被趙王選中的可能。
而且來說,以趙國速戰速決的戰鬥訴求,即使是李牧上了戰場,也很難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因為縱觀李牧的用兵之法,完全就是敵不動,我不動的型別,若是要讓李牧主動進攻,速戰速決,未必會做得更好。
-
13 # 石華望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的一場秦與趙的戰爭,秦國方面以白起為帥,趙國方面先以廉頗為帥後以趙括為帥。而李牧與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且是同一時期的人。為何在這一場事關趙國國運的戰爭中沒有李牧的身影?我以為原因如下。
其一:此時的趙國外患不止秦國還有位於北面的匈奴。匈奴人依靠馬快刀狠長期滋擾趙國邊境,使得百姓不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鑑於此,李牧被趙王派到北地邊境雁門郡長期駐守。而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匈奴之患尚未完全解除,李牧長期在此地與匈奴人周旋,經驗豐富,是守衛邊境的最佳人選,如果貿然換將很可能會使之前李牧在雁門郡的努力付之東流。
其二:李牧與廉頗一樣,都是善於防禦而不是善於進攻的元帥。在長平之戰的早期,廉頗採取的是積極防禦的政策,其結果是趙國不能速勝秦國也不能速勝,雙方的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然而趙國的整體國力遠不如秦國,長此下去必然是趙國資源先被耗光,結果失敗的必然是戰國。因此趙王此時想速戰速決,要想速勝就必然冒險主動進攻,很明顯李牧不是擔任進攻的最佳人選。
其三:秦人離間之計使得出神入化,使得趙王掉進了陷阱。在長平之戰相持階段時期,秦人開始散步言論:秦將白起誰都不懼唯有趙括除外。趙括其人,自幼飽讀兵書,其父亦是一代名將,家學淵博,與人論兵講陣頭頭是道,常把人辯得啞口無言。趙王欲速勝,又聽到秦人散步的言論,便果斷撤掉廉頗啟用趙括。
這便是長平之戰自始至終均沒有李牧參與的三點原因了。
-
14 # 形單影孤孤單單
趙國這個國家從趙雍的胡服騎射開始軍事強國,可軍事家搞不過政治家啊,於是趙武靈王被餓死了,後來上來的王都是搞政治的,讓搞政治的去指揮搞軍事的,縱使孫武再世也完蛋,外行指揮內行,不玩完才怪,除非有位面大魔導師劉秀那樣的逆天運氣,可惜趙國人沒有[打臉]
-
15 # 嶽劍
李牧成名之戰是在邊境大破匈奴,發生在公元前244年。作為抗擊匈奴的統帥,李牧此時正值壯年,而距長平之戰時相差將近20年。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發生時,李牧應該正處於青少年時期,肯定在趙國不是很有名,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在趙王的將領名單上,更不會替換廉頗去指揮長平之戰。
同時,李牧性格謹慎、戰風偏穩,而長平之戰趙國換帥的背景,是趙王向秦國求和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不滿廉頗一再退避堅守而要求出擊。所以就算李牧當年可用,趙王也絕不會換上作戰風格與廉頗一樣的李牧。
長平之戰發生前,趙孝成王曾經詢問過平原君,一旦與秦國對陣,趙國有誰能夠與白起一戰,平原君給出的是“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任”。從這個說法,可以側面驗證了當時的李牧還沒有資格成為白起的對手,因此長平之戰,趙王沒有啟用李牧來抵抗秦軍。
-
16 # 一世嘉文
1.北方形勢不容樂觀,李牧個性獨立不受趙王信任。
匈奴常年騷擾,李牧鎮守北方,常年採取守勢,趙王曾因為李牧的一味防守,撤了李牧的職。換將後,匈奴屢屢得手,趙北方邊境損失嚴重,趙王不得已再次啟用李牧。李牧提出條件,必須允許他推行自己之前的策略,這等於以下逼上,趙王被迫接受條件。
雖然李牧後來打敗匈奴,但趙王貴族集團不信任李牧。
2.時間
李牧被封相國的時間應,該是李牧大敗匈奴得到的封賞,這個時間是246年,即長平之戰14年之後,長平之戰時,李牧還沒有作為。廉頗已經成名,趙括是王室貴族,不要忘了趙國是姓趙的趙國。所以趙括沒有軍功仍然可以被啟用!李牧就不行!
3.軍隊背景
李牧常年在北方,軍中親信都在北方,這些將士遠離政治中心,不是胡人外姓,就是受到冷落的貴族。像廉頗、趙奢等名將,他們實際掌握邯鄲附近和南部軍隊。李牧擊敗匈奴趙王封李牧為相,而不是讓李牧代替廉頗,後來趙王啟用名將樂毅,廉頗不服帶兵攻擊,然後逃到魏國,趙國一時無將可用,這時趙王才想起李牧!
肥之戰,李牧一舉殲滅王齕帶領的秦軍,一戰成名(打敗秦軍的分量遠勝打敗匈奴!),被封武安君!
番吾之戰,李牧再敗秦始皇親征的秦軍。擊破秦軍南北夾擊的攻勢,顯示了李牧的才能。
4.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導致李牧被殺
李牧掌握南部戰區的軍權,在北部戰區又是李牧的基地。趙王對這個外姓還是心存忌憚,趙魏韓三家分晉起家的趙王室都懂!
一有讒言說李牧要造反,正擊中趙王的要害!李牧被殺!
-
17 # 魏青衣
李牧為何成名?因為李牧曾經在邊境大破匈奴。這時候的李牧,已經四十來歲,舉薦李牧的人是誰?正是趙括。
趙王為何任用趙括而不是任用李牧?是因為趙王不識人嗎?說實話,趙括真的就差嗎?第一次上陣,就指揮一場決定戰國曆史走向的長平之戰,換做其他人難道就能夠做到行雲流水嗎?趙括不是老將廉頗,沒有那麼多的經驗,在面對秦將白起時,難免要出現紕漏,年少是趙括的錯嗎?英雄總是需要時間成長的,趙括若是從長平之戰的戰場上活了下來,誰說他就不能做一個軍神?
提拔李牧的人也是趙括,可以說,趙括無論是兵法,還是識人的能力都是不錯的,只不過趙括失去了成長的機會,過早凋謝了。
趙括先放到一邊,畢竟趙括已經過去了,本題要說的主要還是李牧。從時間上看,李牧大破匈奴大軍,距離長平之戰過去了差不多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對於李牧來說是什麼?是從二十來歲到四十來歲,換句話說,李牧在長平之戰時,只不過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初上戰場,最多混到一個小軍官的層次。
若是讓二十來歲的李牧前去打那一場長平之戰,結局會如何?若是二十來歲就讓李牧去打一場決定戰國曆史走向的戰役,相信局勢未必就會比趙括去要強。
更何況,這個年紀的李牧,憑什麼被趙王看中?但凡是年少輕狂的,諸如趙括等人,無一不是有貴人相助的,趙括的父親是趙國曾經擊敗過秦軍的大將趙奢,趙括是在父親的隱蔽下成長起來的,也是因為趙奢,趙括才有資格紙上談兵,而李牧憑什麼能得到趙王的重視?
即使是二十年後的李牧親臨戰場,未必就能大敗秦軍,秦將白起並非無能之輩,白起之名,讓多少人聞風喪膽,當初趙王中了范雎的離間計,對老將廉頗棄之不用,其實即使是廉頗與白起對上,也不一定能打贏,廉頗善守,相信打到最後雙發的結局更可能是兩敗俱傷。
而若是李牧上了戰場,結局未必就比廉頗強,秦軍戰力太強了。
更何況,李牧與廉頗有著類似的結局,廉頗曾經因為離間計受到趙王懷疑,而幾十年以後,負責與秦將王翦對峙的李牧也因為新一任趙王的猜忌,導致被殺。
李牧與廉頗,接連兩位對趙國局勢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人物,都因為趙王的猜忌無法有所作為,難道趙國的滅亡只是因為趙軍戰力不足嗎?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秦趙兩強命運的生死大戰。趙國先是啟用廉頗,會更換成趙括。結果趙國慘敗,40餘萬人被活埋,趙國滅國的命運不可更改。有人會提出疑問,李牧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何此時沒有得到重用呢?
一 年齡偏小,威望和資歷不足。據推測此時李牧可能20出頭,還在北部帶兵防衛匈奴。論資歷和戰功,他不如廉頗。論家族名望,他不如趙括。趙王不會想到啟用李牧。
二此時趙國國力已經消耗殆盡,經不起廉頗的消耗戰。趙王希望找一個善於主動出擊的將領與秦國展開最終的大決戰。李牧和廉頗都是更擅長防守的將領,風格上也不符合趙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