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瞭解一點兒一鏡到底怎麼拍,只要有黑屏或者沒有人物出現就不算百分之百的徹底的一鏡到底。我想知道的是,它用一鏡到底講述了一天一夜的故事,可是我們只是過去了兩個小時,它是如何控制觀眾的時間感的?比如主角在電影裡跑了30秒,我也同時在銀幕前跑30秒,我們跑的距離是一樣的嗎?電影裡除了搭了一會兒便車和在水裡漂流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走或跑,如果他走我也走、他跑我也跑的話我們的距離一樣嗎?我為什麼只過了2小時,而不是20小時?
12
回覆列表
  • 1 # 深刻電影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羅傑·狄金斯掌鏡的《1917》坐擁十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

    電影《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劇本的靈感源於導演祖父——一位參與過一戰的作家的回憶錄。故事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他們為拯救上千名戰友的生命,而在戰場逆行、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呈現出一副悲壯而動人的史詩級戰爭畫卷。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透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用薩姆·門德斯導演的話說,“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們共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這種拍攝方式不僅對於攝影師是一大挑戰,對於整個劇組來說都是不容出錯的高難度任務,為此在電影拍攝開始前,演員們花了6個月時間排練,劇組人員耗時9個月真實還原了戰爭場景。

    71歲的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也在奧斯卡的第15次提名後,憑藉《1917》的自然光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拿下最佳攝影,繼2018年的《銀翼殺手2049》後,第二次捧回了小金人。

    在觀眾群體中,《1917》也是部有爭議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網友對於《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表示肯定:

    在眾多好評中,有網友表示:“‘一鏡到底’展現著電影在技術上的魅力,視覺方面流暢自然,眼睛能夠一直跟著人物,走進故事,走進人物內心”、“這長鏡頭太棒了,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了和平年代,每次看這種戰爭片都告訴自己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但也不要忘記過去的傷痛”、“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我有種和主角一起經歷一起感受的感覺”......

    但是也有一部分網友給出低分評價:

    有些網友給認為無論鏡頭還是劇本結構都在炫技,給出了低分評價:“為了一鏡而一鏡,丟失了靈魂”、“宣傳一鏡到底過頭了,我沒有沉浸在戰場和人物,我沉浸在了找哪裡其實換了鏡”、“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都很無聊”......

    總之,《1917》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電影作品,這部影片在豆瓣的評分是8.5分,86%的網友給予的好評。這樣的戰爭片,還是更適合在大銀幕上觀看。

  • 2 # 3A影視

    [1917]一出來,除了那些獎項,人人都要提一嘴:這是個一鏡到底的片。

    不對啊,好像是偽一鏡到底。

    不過也不重要,這個序列上,還應該有[奪魂索],有[鳥人],有[俄羅斯方舟]等。也就是影迷們如數家珍的長鏡頭長到全片只有一個鏡頭,俗稱“一鏡到底”。

    長鏡頭是個炫技花活兒。這東西往那一放,就是再不懂電影的人,也看得出這似乎有點厲害。

    電影人嘛,但凡有理想、技高人膽大者,誰不想拍個牛轟轟的長鏡頭呢。看看畢贛的成名作[路邊野餐](40分鐘長鏡頭)和[地球最後的夜晚](60分鐘3D長鏡頭)就知曉了。

    但兩部都是成功的視覺魔術,幾乎做到了毫無斧鑿痕跡。

    當然,人家做了那麼多工作就是為了讓觀眾完全沉浸其中,忽略甚至看不出剪輯點,所以導演們其實並不願意在上映前就看人去揭秘魔術手法。

    [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說,“不透露不是因為我害羞,而是因為我不希望人們去想它。”

    但本文還真要做這不討好的工作,來說說偽長鏡頭/偽一鏡到底那些事。

    要說偽長鏡頭,得先說長鏡頭。

    長鏡頭和時間概念有關,簡單說,它是時間流逝的忠實騎士。長鏡頭所記錄的時空是連續的、實際的時空。

    正如畢贛所言:“時間是一隻隱形的鳥,為了讓觀眾看到它,我必須用個籠子裝它。長鏡頭就是這個籠子”。

    [1917]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偽一鏡到底?

    導演薩姆·門德斯說:“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沉浸感,成為關鍵詞。

    這是個多極簡的故事,兩個士兵要在8小時內穿越敵對區,去向前線送出一封信,

    用巴贊話說,長鏡頭實際上就是在追求一種不容置疑的真實感。而非連續鏡頭組接產生的戲劇性,會提示觀眾剪輯的存在。

    偽一鏡到底說到底也是鏡頭的組接,但它就像是作弊一般,會讓觀眾忘記剪輯這回事。

    另一個很多導演要選偽一鏡到底,而非真的長鏡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真的一鏡到底真的太難拍了!

  • 3 # 小江江混剪電影

    《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迪恩·查爾斯·查普曼、喬治·麥凱主演的一部描述戰爭的影片,於2019年12月25日上映。 上映後即受到大家的關注,獲得了第77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情片獎及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獎等70多個電影獎項的獲獎或提名,也剛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和最佳音響效果獎。2020年1月12日,帶著金球獎勝利的光環,《1917》在北美大範圍上映,隨即以3天入賬3650萬美元的成績登頂週末票房榜。豆瓣評分8.5。

    對於這部電影,從劇情主線上來說確實很簡單,和《寄生蟲》、《小丑》等相比,劇情本身我覺得並沒有太突出的地方,作為一部描述戰爭的影片從內容上看沒有《拯救大兵瑞恩》的震撼搶灘場面,也沒有《敦刻爾克》的複雜敘事手法,所以它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也在意料之中,但也憑藉在戰爭片中一鏡到底等精湛拍攝手法的運用讓它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1917》劇情簡單到一句話就能說明白,1917年4月6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兩名士兵被分派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前往前線送達撤退任務,否則前線第二軍團的1600名士兵將陷入德軍的陷阱全部陣亡。電影就圍繞著這兩名士兵前往送信之路展開,而電影一鐿到底的展現方式,更容易讓觀眾在觀影時沉浸式地跟隨主演一路前行,電影呈現的每一分鐘就是現實中的每一分鐘,專注於他們的執行任務的每分每秒,為他們緊張、擔憂,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猜想主角們背後的人物關係及背景,當任務完成了,觀眾也隨著輕鬆了下來,這種沉浸式的吸引也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

    對於《1917》自然無法避免地要提及它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但是我卻在它看似簡單的劇情下看到了另外的不同意義。布萊克為救哥哥的全力以赴、斯科菲爾德在送信過程中心路歷程的轉變,希望與絕望在送信過程中不停交替進行,希望即生,絕望即死,人生面對生與死的時候又該如何考量?看似單薄的劇情下,卻被編導暗藏了許多心思,為此本文我將從布萊克的堅定與執著、斯科菲爾德的轉變、戰爭背後的一些思索及電影一鏡到底拍攝手法等四個部分來解讀這部電影為何能獲如此之多的獎項及提名,它能帶給我們哪些思考。

    01 布萊克:普世意義上戰場中大多數正義、英勇戰士的代表

    對於兩名送信兵之一的布萊克來說,被挑選執行此次任務,一方面因為他具有非常好的方向感,懂得識別地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哥哥約瑟夫就在所需報信的第二軍團服役。所以長官就認為布萊克為了救哥哥一定會拼死完成任務,不得不說長官挑人眼光很準,不僅僅因為布萊克想救哥哥的心理,更因為布萊克本身就具有普世意義上戰士中英勇、正義、使命必達,哪怕犧牲自己生命的優秀品質。

    所以在聽到這個任務,想到哥哥和第二軍團計程車兵們,布萊克就迫不及待地整穿出發。在電影裡,布萊克展現的是一種善良、充滿正義的戰場士兵形象,看完電影讓我覺得哪怕不是因為哥哥,他也會願意為了拯救這1600名生命不畏困難而奮勇前進。所以面對敵軍的飛機墜毀在面前,他也願意伸出手去援救這個敵軍的飛行員,結果反而被殺身亡,讓人唏噓。

    其實看到這裡還是讓我小吃驚了一下,畢竟電影一開始拯救哥哥的使命在身上,又是普世意義上的好戰士,妥妥的男主角人選啊,結果居然沒有堅持到最後,提前犧牲了。

    然而當他犧牲後,隨著劇情的發展,我才瞭解了導演為何把看起來膽小、怕事的朋友斯科菲爾德定義為了主角,因為只有他成了主角,才能讓電影本身的內涵提升了,更能讓觀眾體會到影片除了炫技和戰場場面之外的一些人性的思考,而這種思考無疑是深遠及悠長的,也是電影成為經典的所在。

    02 斯科菲爾德:兩次心理轉變的意義所在

    斯科菲爾德一開始對於接到這個任務也非常不情願,迫於軍令也不得出發,但他卻在布萊克死了之後,接下了這副重擔,穿越重重阻礙,把資訊及時送到。而在這其中,他的心理轉變卻突顯了對生與死及人生意義的一些思考,這也是電影意義的所在。

    1、初始狀態:我只想享受當下,能活一天算一天

    電影開始,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是坐在草地上,他靠著樹閉目養神,當聽到傳令兵和布萊克說話時,他睜開了眼睛,但當聽到傳令兵說讓布萊克挑選一位夥伴去見將軍時,他閉上了眼睛。這一個動作也充分說明,他知道將軍肯定是要佈置任務,而他不願意接受這個任務。直到布萊克把手伸到他面前,他才不情不願地站了起來。

    接到任務後他一直想找理由拖延,途中更是不斷抱怨,怪布萊克選他出任務,嫌軍中待遇不好。每當路上出現有食物和物資的時候,他總是衝在第一個佔為己有,不管是私藏的火腳三明治,還是德軍基地裡的罐頭,還是農場裡的牛奶。在他眼裡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他甚至曾經把另外一場戰役中得到的獎章拿去換了一瓶酒。

    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斯科菲爾德曾經經歷過戰役,並且是活下來的倖存者,所以才能獲得獎章。而曾經的戰場經歷,讓他覺得榮耀、名譽這些東西遠比不上食物或者美酒重要,甚至感覺到他對生命放棄了希望,能活著一天算一天。

    2、第一次心理轉變:布萊克帶給他的震撼

    當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在地道中因老鼠誤觸炸藥導致斯科菲爾德被活埋,布萊克卻不離不棄,把他挖了出來,並且一路拖著他逃出了地道。到了農場後,更看到布萊克居然為了救敵軍飛行員被反殺,讓斯科菲爾德看到了不一樣的生命展現方向,看到了不一樣的活著的意義。

    布萊克重傷後,在死之前對家人依然念念不忘,更是提醒了斯科菲爾德,他也是有家人的人,他的妻子也曾在他離家的時候叮囑他。也讓斯科菲爾德開始漸漸明白了生與死的含義,有時候有意義地死去比麻木地活著更重要。

    而正是布萊克讓斯科菲爾德有了第一次的心理轉變,讓他願意在之死後,肩負起送信的任務,由一個被動接受任務的人變成了願意主動完成任務。

    3、第二次心理轉變:廢棄城鎮裡的女子與嬰兒,喚起了對家人的更深的懷念及對生命的尊重

    當斯科菲爾德到達一個廢棄的城鎮裡遇到了一名女子與她撿來的嬰兒,而這一幕再一次讓他想起了妻兒,原本較為自私的他,卻給這名女子和嬰兒留下了他所有的食物。

    此刻對斯科菲爾德而言,1600名士兵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代表這些士兵後面的家人和家人們期盼他們活著回去的希望。更加堅決了他奮不顧身也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也在這一刻電影的內涵隨著斯科菲爾德的心理轉變,而得到了昇華。

    戰爭是殘酷的,但卻也能讓人在戰爭中學會尊重生命和成長,會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不顧一切,雖然這種成長可能會以生命為代價,但這種可能“死”的意義卻遠遠大於麻木“生”的意義。

    03 電影所反應戰爭背後有關“希望”與“絕望”的一些思索

    1、美景與殘垣斷壁的強烈對比,應襯戰爭的殘酷

    影片中,導演用戰場中蘊含的美景和戰爭造成的斷壁殘垣來形成強對比,突顯戰爭的殘酷性。

    農場外盛開的櫻花樹對應農場因戰爭而變得破敗的場景。

    斯科菲爾德在河流上飄浮著,空中飄下無數的花瓣看似很美,背景卻是一具又一具的屍體。

    斯科菲爾德爬過屍體的艱辛與第二軍團一名士兵猶如天籟的歌聲。

    這一幕幕對比都在衝擊著觀眾的視覺,震撼著人心,悲劇就是把美好撕碎了給人看,而這些美景不就正被戰爭所撕碎嗎?戰爭就是最大的悲劇。

    2、看上去四周充滿了絕望,但其實希望無處不在

    對於大人物來說戰爭可能只是勝利與失敗,而對於像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及那1600名士兵來說就是生與死的區別。希望就是“生”,絕望就是“死”。斯科菲爾德曾經一度放棄了“生”的希望,覺得今朝有酒今朝醉,能混一天算一天,苟且偷生。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對自己能再次活著回到家裡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

    而這次艱難任務的完成,卻讓他在完成的一剎那醒悟了希望無處不在。也許曾經他已經放棄了希望的存在,沒有期望自然就不會有失望,活著才不會那麼難過。而這次他經歷了布萊克的死、少女對嬰兒無私的愛、任務完成後拯救1600名生命的成就,讓他感受到了希望存在於自己的心中,只是看自己願不願意為之努力。

    影片結束時候斯科菲爾德從懷中拿出珍藏妻兒的照片,背面寫著“要回到我們身邊”,這也是導演來暗示這就是斯科菲爾德的希望,而這種希望也是讓人絕望的戰場中美好的寓意所在,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為希望而努力奮鬥著。

    04 《1917》不得不提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讓它成為了經典

    1、一鏡到底的沉浸式拍攝方法是影片的精華所在

    提到《1917》就不得不提它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一鏡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而說到一鏡到底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摘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鳥人》。

    一鏡到底就意味著《1917》整部電影必須緊跟兩位主角(後面變成一位)的腳步而走,觀眾觀看時就有點類似於角色扮演遊戲的感覺,自己的心跟隨著主角在跳動,容易形成強烈的代入感,專注著角色的一分一秒,下一步任務是什麼,遇到的危險是什麼。觀眾變成了他們,他們的恐懼變成了觀眾的恐懼,他們的絕望變成了觀眾的絕望,他們的英勇變成了觀眾的英勇。這種代入感直到任務完成,電影結束才讓人鬆了口氣,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也是電影成功的地方。

    之前的一鏡到底電影大多圍繞著房子這樣相對密閉的空間來展開,而《1917》由用一鏡到底呈現了一場戰場,難度顯然要高出很多,而這種方式也像帶著觀眾體驗了一場“全息式戰爭”,這種體驗是別的電影所不具備的,也是《1917》值得一看的原因之一。

    當然電影中的一鏡到底並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而是由幾十個長鏡頭拼接而成,只不過拼接得很巧妙,讓觀眾察覺不到其中拼接的感覺,準確定義應該為“偽一鏡到底”。比如在地道中,斯科菲爾德的揹包在往上走的起伏間恰巧完全遮蓋住了洞外的光線,形成一瞬間的黑屏,達到了隱藏剪輯的效果;兩位主角進入地道時同樣也有一瞬黑暗;農舍前的殘牆,布萊克跨過牆體時,攝影機利用牆的一邊作遮擋,完成剪輯等等方式都是導演在巧妙地進行拼接,讓大家看起來像一鏡到底。對此,導演薩姆·門德斯自己也得意地說:“有些剪輯是很明顯的,但有一些連我做電影的朋友都看不出來。”

    不過對於這部影片來說,在拼接點出現之前的每個場景都還是一鏡到底,而有些片段甚至長達9分鐘,對於這種規模的戰爭片來說,已是了不起的成就,而電影最終完成這樣的拍攝效果,攝影羅傑·狄金斯可謂功不可沒,這位曾陪跑14次“奧斯卡最佳攝影”的傳奇好萊塢攝影大師去年終於憑《銀翼殺手2049》首次拿獎,今年又憑《1917》拿下了最佳攝影。

    層次感的構圖、用天氣與環境調色、光影的明暗變化和冷暖對比,這些都是羅傑.狄金斯的招牌,而在《1917》中除了一鏡到底,羅傑·狄金斯的這些招牌手法運用也隨處可見,比如斯科菲爾德在黑夜中頂著火光與訊號彈的光影奔逃,就讓人歎為觀止。羅傑·狄金斯在《1917》中出色的攝影佈局表現,使得這次的奧斯卡最佳攝影實至名歸。

    2、一鏡到底的一些不足之處

    一鏡到底要求攝像機必須從頭到尾緊跟主角走,這就意味著主角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只有一次出鏡的機會,導致影片缺失了除主角之外的所有人物的塑造,對於這些人沒有任務的角色設定。

    因為一鏡到底的真實性要求,劇中無法採用穿插、倒敘等手法多角度、多層次的展現主角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會使主角的塑造缺少立體感。

    同時對於瞭解一鏡到底的觀眾來說,有時候看這部電影的樂趣會變成尋找導演到底在什麼地方進行了拼接,變成了“大家來找茬”的遊戲,帶來部分觀眾的跳戲。

    總得來說瑕不掩瑜,《1917》一鏡到底的運用是成功的,也讓我們有了一次沉浸式“體驗”戰爭的機會,也從影片中充分感受到了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節奏掌控,搭配上羅傑·狄金斯的一鏡到底的攝影技巧,向觀眾完美顯現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

    總結:

    《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斯根據祖父的經歷所改編的電影,裡面的主角都是虛構的。雖然如此,我們知道一戰參戰人數達6500人,死亡人數1000多萬,也就意味著1000多萬家庭受到痛苦的波及,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不易的,也希望藉此影片讓觀眾再次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也願不再有戰爭。

  • 4 # 殺手阿一

    打造109分鐘偽一鏡到底,盤點《1917》中的22處剪輯

    偽長鏡頭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將數個鏡頭利用後期特效、隱藏性剪輯處理成看上去只有“一個鏡頭”的高技術含量活(即攝像機不會停),古有《奪魂索》,近有《鳥人》。

    現如今,又有了《1917》,相信許多影迷在看到《1917》的一鏡到底之後無疑是很興奮的,因為其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演員與攝像機需要持續穿越多個戰壕、農場、廢墟、河、樹林等近六七個主要場景,配合後期剪輯、特效公司背景置換、數字化處理,將十幾個鏡頭整合成“一個”長鏡頭,據幕後解釋,光劇組演員編排的時間就達到了半年之久。

    在《1917》剪輯中,既吸收了不少前人的經驗,同時也創造出了不少令人瞠目結舌的新技術,作為一個技術控,自然是不能放過,在查詢不少資訊與幕後之後,找出了大部分剪輯點,如下一一道來。

    一.3分42秒處 遮擋剪輯

    在兩位主角——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邊走邊閒聊時,碰上了一隊運送物質計程車兵。

    這裡順勢利用路過士兵進行了遮擋剪輯。

    幕後照片

    二. 8分19秒處 黑屏剪輯

    此處劇情為兩位主角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從上級手中接到命令,然後離開地道。

    士兵斯科菲爾德的揹包在往上走的起伏間恰巧完全遮蓋住了洞外的光線,形成一瞬間的黑屏,達成隱藏剪輯之效果。

    這種方法的最著名案例當屬上文提到的《奪魂索》。

    本片同樣為“偽一鏡到底”,不過主要原因是礙於當時電影技術的發展,攝影機一次只能裝載一卷十分鐘的膠捲,所以導演希區柯克就想了個法子,每隔十分鐘左右,總要將鏡頭伴隨著人物移動到椅子、沙發後部遮擋製造數秒黑屏,剪輯師在後期利用這段黑屏時間拼接上另一段長鏡頭,這一段長鏡頭結束又有一段黑屏時間用於拼接另一個……如此套娃完整部電影。

    三.16分42秒處 上土坡

    此處是兩位主角從戰壕移動到上方戰場,利用了兩人的準備動作進行剪輯

    這是比較一個難以看出的剪輯點,同時也簡單粗暴,只需要將演員和攝像機固定在同一個位置、動作,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開機前要精細到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不能出錯,才能順暢連起來。

    片場照

    四.23分02秒處 斷手、土堆經過

    此處為自第18分鐘處開始士兵斯科菲爾德左手勾到鐵絲網受傷,到第24分鐘傷口完全的唯一空境。

    剪輯的主要作用就是中止拍攝給斯科菲爾德的左手化妝,加深手部創傷,雖然剪輯前有故意遮擋住斯科菲爾德的左手,但透過一些小細節比較仍可以看出,在空境的剪輯前後,左手傷口有了較明顯的變化。

    五.25分46秒處 走入地道

    兩位主角進入地道時同樣也有一瞬黑暗。

    參見二,不再細講。

    六.28分02秒處 特效爆炸

    此處為老鼠踩線引發地道爆炸,爆炸畫面是透過CG特效處理剪接

    爆炸的特效畫面後,是攝像機向左搖,同時布雷克也向一旁摔倒,營造出像是被爆炸衝擊力甩開的感覺,但其實這已經是剪輯後的第二個鏡頭。

    七.38分04秒處 遮擋剪輯

    這裡的劇情是兩位主角來到農舍前的殘牆,士兵布雷克跨過,攝影機利用牆的一邊作遮擋,完成剪輯

    此處本來可以像其他遮擋剪輯一樣做到天衣無縫的,奈何演員的站位漏了餡。

    在電影具體38分3秒處,我們可以看到斯科菲爾德是側著持槍的。

    但在經過圍牆的遮擋剪輯之後,僅一秒的時間,也就是電影38分4秒處,變成了正著持槍

    八.43分40秒處 德軍飛機墜毀

    此處飛機墜毀是用CG特效處理的,同時後續兩位主角救援時又銜接成實拍。

    片場照

    九.51分25秒處 膚色過渡

    在許多涉及死亡的電影中,劇組往往都會忽略死亡會讓人面板從肉色逐漸變化為灰白色的事實。

    但在《1917》中,導演薩姆·門德斯尊重了這種真實,在布雷克腹部中刀後,透過多個剪輯完成了膚色過渡。

    此處斯科菲爾德將布雷克拖動轉身之後,布雷克的臉從肉色變成了灰色。

    在轉身過程中有一個運動剪輯,以便停下來讓化妝師化妝,畫面的連線處理簡直完美無缺,所幸片場照的場記板為我們透露了“這裡其實經過剪輯”的資訊。

    一開始有肉色

    拖動,轉身

    臉色變全灰

    片場照

    十.51秒36秒 膚色過渡2

    這裡是膚色過渡的第二次剪輯。

    斯科菲爾德正在拖動著布雷克,突然幾米外傳來兩位士兵要不要幫忙的聲音,攝影機順著發聲方向快速平移,剪輯師就在這平移時的模糊畫面中完成了剪輯。

    幾秒後,當鏡頭關注點重新回到布雷克的臉上時,我們會發現他的臉又黑了一度。

    十一.54分鐘52秒處

    攝影機跟隨主角上車,期間經過一名士兵後背,形成瞬間遮擋剪輯。

    此處剪輯目的是為了讓攝影師能夠上車,在未經遮擋剪輯前的車上,左側預設放置攝影機機位的車位上坐滿了士兵,顯然是無法再容納攝影師和攝影機的(而且上車時還要保持攝影機穩定)。

    只能先拍滿車計程車兵,然後在上車時剪輯,停下來讓要放置攝影機一邊計程車兵下車,第二次開機時,攝影機再度從士兵後背經過,但此時的車已經是有空餘位置來放攝影機和攝影師了,然後攝影機一直維持在同樣的機位、角度,旁邊空餘位置,群演士兵趁著攝影機盲點,再上車補充滿。

    十二.56分鐘50秒處

    車輪陷入泥潭,攝影機跟隨著主角下車,期間在一位站立起來計程車兵後背經過又形成了瞬間遮擋。

    此處也進行了上述的遮擋剪輯,便於攝影機從滿人的車上移動下,下來後專注於車側邊主角的攝影又製造出盲點,以便車內士兵重新佈置。

    十三.62分20多秒處 平移鏡頭

    這裡下車到斷橋並不是一次性拍出來的,在平移鏡頭裡有過特效剪輯處理。

    拍攝斷橋戲時,後面實際上堆放著劇組的帳篷、器械。

    幕後圖

    十四.66分17秒處 時間切換

    這裡是全片最為明顯的一處時間切換剪輯,用十幾秒的黑屏展示主角被擊下樓梯的昏迷

    同時也由白天轉入夜晚,進入本片攝影的“魔幻時刻”。

    十五.71分51秒處 廢墟逃亡

    此處劇情為主角被德國士兵發現,然後在廢墟中狂奔。

    在具體71分49秒處,後方德國追兵摔倒之時,有一個剪輯點,幕後為我們揭露了這一事實。

    這裡的巧妙之處在於利用了電影角色的摔倒動作瞬間進行剪輯,降低剪輯需要兩位角色保持同步的難度,而此時唯一在鏡頭前的主角一直處於快速移動中,動作有些不同無礙,只要位置卡得準(當然難度也不小),長鏡頭就能夠很順暢的銜接下去。

    片場照

    片場照2

    順便說一句,此處打光是用遠處教堂的照明燈(火焰是CG特效)打的,所以不用擔心剪輯時,不同時間段拍的素材,光線變化問題。

    教堂的照明燈

    開燈後

    加了CG的正片效果

    十六.79分44秒處 從地下室到樓梯

    此處劇情為威爾告別法國平民,從地下室走向上面,在攝影機平移的時刻,卡了一瞬的黑屏。

    也參見二,不再多說。

    十七.82分56秒處 從廢墟跳下河床

    這裡可以說是全片最可惜的鏡頭,從廢墟轉場到河中全靠CG,但是礙於成本,最終特效的完成卻比較“五毛”,破壞了實拍帶來的觀影體驗。

    然後河周遭的環境也是經過特效處理,實際上都修繕好了。

    片場照

    十八.84分28秒 掉下瀑布

    這裡的瀑布戲是用起重機吊著攝影機進行實拍的,只不過真實的“瀑布”僅有半米多高。

    正片中的掉下大瀑布畫面是特效處理過的,所以這裡其實也是進行了剪輯。

    正片畫面

    幕後

    十九.86分06秒處 遮擋剪輯

    在掉下瀑布,主角遊向樹林的過程中,有一塊石頭擋住了鏡頭大部分空間3秒左右。

    這裡也是進行了遮擋剪輯,前後有一個從暗到亮的時間跨度

    二十.89分06秒處 樹林空境

    在斯科菲爾德從河水上岸,再到樹林的間隔中,有一小段樹林周遭環境的展示,此處也進行了剪輯。

    片場照

    二十一.96分33秒處 快速搖鏡

    96分30秒處的戰壕,利用攝影機快速右搖,進行剪輯

    在《鳥人》中,這種方法就用到不少,因為每當攝像機在高速移動時影像就會變得很模糊,後期拼接時處理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幕後,片場

    二十二.97分58秒處 跳下戰壕

    此處劇情為士兵威爾從上方綠色平原跳下戰壕,原本一直處於抖動狀態的攝像機停頓了幾秒,原因也是進行了剪輯。

    片場照

    這裡巧妙地利用了奔跑中計程車兵作運動遮擋

    至此,純時長109分鐘的《1917》剪輯點盤點完畢。

  • 5 # 點點君說電影

    正如你所瞭解的那樣,《1917》這部電影並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由多組盡頭銜接而成,在電影中有若干個螢幕黑屏或者陰暗的畫面,這也正是銜接之處。

    那為什麼在電影裡面所展現的整個過程看似是一天一夜,而我們在螢幕外之花了兩個小時就看完了呢?可以從三個時間段來說明。

    1.接到任務並執行

    從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到任務開始,我們的時間線就與他們兩個平行了,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包括走在泥路上、進入敵軍的戰壕、發現一片桃花園林、布雷克被敵軍殺害、再到斯科菲爾德離開友軍的部隊。

    從影片開始到這裡的時間線都是和我們觀影時的時間一致,我們過了多長時間,他們在影片中就行走了多長時間。

    但是第一個時間轉折點來了在穿越一片廢墟的時候,斯科菲爾德被一個在二層小樓的敵軍盯上,在反擊的過程中頭盔被打中並滾落到樓梯底下,此時影片黑屏了長達10秒鐘之久。

    2.斯科菲爾德中槍並逃脫

    當他醒來的時候,已經是將近黎明(還沒有天亮)。這時影片中的時間線已經從白天經歷到黑夜,並且都快天亮了。

    而我們的感覺就只有持續數秒的黑屏狀態。

    接著斯科菲爾德在路上又遇到了敵軍,被追趕,這時的時間線再次與我們平行。

    最後跳樓至水中,而他浮出水面的時候,天已經微微亮了。

    3.成功向一線傳達任務資訊

    當斯科菲爾德遇見一線部隊時,天空已經隨著我們觀影的時間線亮了起來。

    從中槍到一線,這部分時間大概花了影片的一般時間,也就是一個小時。而在黎明到太陽昇起這段時間,一個小時足矣讓天空變亮。

    總結

    以上三點配合上一鏡到底的手法,就會讓我們在2小時的觀影時間內看完了他們一天一夜的行程。

    只能說明導演對時間線的把握很精妙,正片看似都是以一個鏡頭的方式展出,但是透過唯一幾個黑屏的畫面,就將時間線整合起來,也難怪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經濟不允許,夫妻感情沒有多好,還有那麼多人拼命要生二胎?